首页 > 文章中心 > 核心竞争力研究

核心竞争力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核心竞争力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核心竞争力研究

核心竞争力研究范文第1篇

>>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与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 商业银行信贷核心竞争力研究 加强建设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高速公路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研究 刍议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 未来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电子银行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 企业与核心竞争力研究 高职学院核心竞争力研究 团购网站核心竞争力研究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评价 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研究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服装核心竞争力要素研究 IT助力哈尔滨银行,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小企业信贷系统 中国建设银行核心竞争力SWOT分析及策略建议 县域村镇银行竞争力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内部因素分析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严谷军. 社区银行与小型家庭农场金融支持——基于美国经验的分析 [J].农村经济,2008(1).

[4]曹爱红,姜子彧. 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问题与对策[J]. 浙江金融,2010(10):35-36.

[5]金融界. 江苏银行:盈利能力呈现爆发式增长 [EB/OL] . (2011-03-24). http://.cn/ipo/2011/03/2410109549876.shtml.

[6]朱曙光,安军启. 浅析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策略——基于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经验. [J].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4).

[7]韩雪萌. 泰隆银行董事长王钧:坚持定位严控风险 [N].金融时报,2011-03-29.

[8]欧阳姝. 银行同业业务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 [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12(2):23-26.

[9]于辉. 商业银行事业部制改革探讨 [J].经营与管理,2012(2):87-91.

[10]汪卫芳. 美国社区银行模式对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启示 [J].经营与决策, 2012(12).

核心竞争力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文化软实力;核心竞争力.

0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企业间竞争已从有形产品竞争转向运营机制、品牌、服务、产品创新、企业文化、社会资本等方面的竞争。因而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必须使企业运营机制灵活有效、企业精神具有凝聚力、企业内部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使企业可持续发展。软实力是综合实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价值理念、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可以说,软实力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原动力,是提升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文化软实力在企业内部表现为员工归属感、凝聚力、有效的管理机制,而在企业外部则表现为社会知名度、品牌美誉度以及产业整合能力口]。企业文化软实力是难以模仿和复制的,拥有软实力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绝对优势。就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虽然很多高层管理者已经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一些企业也在坚持不懈地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但由于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单纯地喊口号、制定制度,文化软实力没有与核心竞争力有机结合,从而使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充分发挥企业文化软实力的真正作用。对企业来说,通过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来确立竞争优势具有特殊意义。

1 企业文化软实力构成.

企业文化软实力是企业在一定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下,通过企业内外广泛认同的企业文化的作用而形成的。基于企业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感召力、吸引力、凝聚力、学习力、创新力和竞争力,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深层力量,是企业软实力的核心部分,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根据以往对企业文化的界定,企业文化可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物质文化4个层次口]。企业文化软实力可界定为精神力、制度力、行为力、物质力4种,如图1所示。

其中,精神力包含企业精神、企业哲学和企业道德,制度力包含企业制度与管理、企业组织机构以及企业民主,行为力包含企业素质、企业风格和企业影响力,物质力包含企业形象、企业环境和企业业绩目标等。

精神力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企业核心理念的表现,因而成为文化软实力的原动力。精神力大多体现在企业价值观念上,换言之,企业价值观正是企业精神力的表现。企业用符合自身的价值观念来实现目标,长此以往,就会逐渐形成核心竞争力。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的灵魂文化,企业所有行为都受到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精神力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因素,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支柱。

规章制度、组织结构和企业民主共同构成企业的制度力。制度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度基础。任何一个企业或组织一旦形成了核心制度,并拥有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管理机制,则该企业或组织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核心制度是企业制度文化的精髓,是企业独有的不易被竞争对手复制的管理机制和经营手法,其实质是企业核心理念在企业现有环境和发展阶段中的执行,也是企业区别于其它企 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言行中展现出来的文化,包括组织纪律、执行力和团队精神。由行为文化形成的企业行为力是员工执行力和团队精神的表现。

当员工认同企业核心价值观和理念时,就会产生一种超越自我的价值观念。这时发挥效用的那个超自我权力使得员工以是否“利他”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促使员工产生无私和利他行为,进而为企业作出贡献。可见,企业行为力是提升企业绩效和竞争力的催化剂。

如果价值观和精神理念都被企业行为文化所统一,那么员工就能用企业的价值观指导自身行为,在日常行为和工作上做出有利于企业的行为,从而形成强大的企业行为力。

企业物质力是以企业形象为载体的。形象是一种抽象、综合、动态的能够引起人思想或情感活动的具体感觉。具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都具备独特、良好、个性鲜明的企业形象,以其品牌为标识,称为品牌形象,彰显着企业独特且富有魅力的品质,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形象主要表现为企业对公众的亲和力,很多时候表现在社会责任方面,其次是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员工凝聚力方面。

2 企业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集技术力、管理力和文化力三力合一的动态平衡系统。3种力量处于不同层面,其中技术力处于表层,是最明显也是最容易被复制的一种能力,管理力处于中层,文化力则处于深层,3种力层层递进、有机结合并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文化软实力是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核心竞争力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支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间竞争侧重点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环境的变化,要求知识、品牌、文化等软资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企业的竞争势头正往塑造知识型企业文化的方向转变,谁拥有优质的文化软实力,谁就具有核心竞争力。企业竞争所依赖的优势越来越偏向于无形,越来越难以被模仿。因此,企业文化软实力逐渐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企业管理创新与经营理念依赖于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软实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形态和精神内涵,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约束和规范机制。企业文化软实力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因,其表现形式会约束和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形式。

最后,企业文化软实力能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包括环境条件、资源优势、技术创新、组织协调以及企业文化,这5个要素都与企业文化密切关联。竞争力是企业文化力的物质表现形式和价值评价指标,因此,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无疑会推动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3 文化软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3.1作用机理.

企业文化软实力的4个组合力——精神力、制度力、行为力和物质力,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发挥着不同作用。由于精神力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因此也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精神力影响制度力、行为力和物质力的有效发挥,进而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软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如图2所示。

(1)精神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精神文化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道德、企业精神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等。其中,企业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层面,影响着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口]。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企业的所有行为都受核心价值观的影响。精神力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因素,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支柱。

(2)制度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度力包括企业组织机构、领导体制、决策方式、企业民主等各项管理制度以及不成文的行为规范。企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制度。通过制度改革与创新,企业可以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制定出适应公司发展和运营的规章制度、发展战略和运作机制等。制度力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起到了保障作用。

(3)行为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企业文化行为层面来看,大多数员工的行为方式体现了企业价值观。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是指,在某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下能够实现“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组织运行呻]。组织积累的学识决定了组织行为方式,而企业的行为方式又决定着企业拥有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行为力给核心竞争力带来的提升,必须建立在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上,还需在企业范围内对全体员工加强企业价值观的渗透。

(4)物质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物质力可以看作是企业物质文化的体现,包括产品、品牌、技术、企业形象等因素。随着消费者对品牌、服务和口碑的日益注重,以往价格、质量的竞争逐渐转变为品牌价值和服务的竞争,而这种竞争更多是一种创新思维即技术创新和文化的竞争口。竞争方向的转变使得企业在文化和技术方面投入增加,由物质文化带来的差异优势替代了以往的价格优势。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导致产品文化附加值也得到提升,企业一方面获得了较好的效益,另一方面为顾客提供了富有价值和文化的产品,提高了企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以文化为纽带促进和保证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性发展,形成了其它企业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3.2 提升途径.

企业文化软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如图3所示。文化力使企业变成一种开放型和学习型组织,提升了企业学习力。以学习力作为基础,企业就能够不断创新,激发创新力,进而提高核心竞争力。(1)构建企业文化,锻造企业文化力。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不断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哲学等。企业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由此形成的4种力共同构成了企业文化力。这种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力是推动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力量,也是企业文化软实力形成的根源。企业文化虽然是一个抽象概念,但由企业文化锻造出来的文化力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组成部分。物质资源也许会枯竭,文化资源却是生生不息的。构建企业文化,锻造企业文化力,能够让企业获得更多无形资产和财富,企业文化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通过企业文化软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首先必须锻造企业文化力,而构建企业文化是锻造企业文化力的基础。有了企业文化力的支撑,企业的其它作用力才能更好地被激发出来。

(2)以企业文化力提升企业学习力。企业学习力是指企业获得知识、掌握新资源的能力,是创新的原动力。企业通过学习可以了解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制定相应的策略和对策,重新配置企业资源,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因此,企业学习力对核心竞争力具有促进作用。

(3)以学习力激发创新力,以创新力提升竞争力。

企业文化力促使企业学习力提升,而学习力的提升必定会激发企业创新力,创新力使得企业不断发现并改进自身不足,从而持续挖掘出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资源,由此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学习、创新的思想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巩固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不断探索而形成的,具有不易衰变甚至抗变的特点。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刚性负效应的存在,学习和创新思想正好成为其柔化剂,使得企业可以根据内外部环境的改变及时创造性地采取应对措施,以维护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4 文化软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方法与措施.

4.1 培育卓越企业文化。实现文化建设与企业战略有机融合.

在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时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资源成本的统治地位逐渐让位于知识、文化,文化产生的效应已经比经济效应还重要。因此,促进科技进步、培养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和员工队伍、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已成为现代企业谋求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举。

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价值观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一流的竞争力源于卓越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培育出持久的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基于企业文化的企业软实力在参与国际竞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正在超越传统硬实力而成为制胜的关键。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不断适应环境变化,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通过特色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向心力和员工凝聚力,让企业的现代文化价值观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接受,从而使企业文化成为一种粘合剂,把广大员工团结起来,从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企业文化本身就是在长年累月的生产经营中不断摸索和提炼出来,能够作为企业价值理念、企业精神等存在的意识形态的东西。构建企业文化必须将之融人日常管理之中,要把企业文化建设同员工培训、企业管理机制制定以及绩效考核评价结合在一起,使事事都有文化,将文化真正融入到企业的方方面面,这样整个企业才会更具凝聚力和向心力。

4.2构建实用型企业管理文化,推动企业文化与管理机制深度交融.

很多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时,脱离了企业管理机制,单纯地提出一些口号和理念等,没有真正将文化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之中。企业在建设文化管理机制时,应该注意与员工的交流,因为任何文化都是依托于人来表现的。企业与企业之间具有差异性,各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时,还必须结合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地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的以文化为基础的企业管理机制。企业有了适合的管理机制作为发展基础,才能更好地发挥在产品生产、客户服务等方面的能力,才能具备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文化与企业管理机制深度交融,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

4.3建立学习型组织。以学习力发掘企业潜能.

企业学习力直接影响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内部建立学习型组织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方式和手段。企业的学习能力是通过员工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体现出来的。很多著名企业,如IBM、通用电气、英特尔等都极力推崇学习型组织。中国企业要想在国际化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将自己打造成为学习型企业,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团结合作、全面发展的学习型团队,并坚持以人为本,采用合理的激励措施,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任何企业能力的提升都需要人才的支撑,离开了人力资本,任何能力都将无从谈起。

此外,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全球化浪潮及信息技术的冲击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必须保持高度灵活性和柔性以应对复杂的环境变化。

因此,企业应把建立学习型组织融入到日常管理过程中。应专门为学习型组织打造一个管理平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为员工制定培训制度和学习计划。

在此基础上,激发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使企业内部形成全员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

4.4 建立长期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参与创新.

企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当前激烈变幻的竞争环境。创新是企业的命脉,一个企业除了应具备硬实力之外,还应具备文化软实力,而文化软实力要通过创新体现出来。企业经营者应勇于寻求新道路,创造新方法,善于发现新市场,开拓新机会,形成新产业,创造新技术,发明新产品,开辟新渠道,以保持企业繁荣发展。创新和学习应该成为一种企业文化,融入到每一位员工的“血液”之中。只有这样,我国民族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抓住机遇、赢得发展。

创新的基础是学习力。现代企业要想保持源源不断的创新力,首先要建立学习型组织,提供各种培训服务,包括岗位技能培训、企业文化培训等;其次,要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支持、鼓励员工参与企业创新。

5 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网络化、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文化、知识、信息、价值观、思想道德等构成的软实力已成为全球性公共资源和财产,企业文化软实力逐渐成为决定商业竞争成功与否的战略因素。企业文化软实力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通过建设企业文化、提高企业文化软实力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核心竞争力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要素;策略

目前高职院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职教育界普遍认为,提升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获得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核心竞争力是研究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地位的关键问题。

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现状

1、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是研究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问题的逻辑起点,迄今为止,研究者尚未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形成统一的认识,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包括核心能力说、要素说、整合能力说。核心竞争力观点是高职院校在不断发展中形成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要素说观点主要有单一要素说和要素集合说,单一要素说主要是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专业建设,而要素集合说观点是指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有价值的知识、技能、管理等要素的集合,在短时间内无法超越。整合能力说观点是高职院校通过知识、技能、资源、专业建设等方面的积累及创新,所形成的能为其在高职教育领域竞争力带来竞争优势和主动发展的综合实力。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进行剖析,基本上都能部分地揭示内涵的实质。核心竞争力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结果,是各种能力相互作用的合力。虽然,已研究结论能从某个视角揭示内涵的本质,其实离内涵实质还有一定距离,并且不具有高职院校的特色,由此可知内涵研究没有明确针对性和独特性。2、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要素研究者一直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要素很关注,分歧意见也较大。例如,别敦荣等提出的一个系统说,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由制度体系、能力体系和文化体系有机组合而成的系统;张卓等的“两个部分”说,即管理外壳和学术核心;罗红的“三个要素”说,即技术是关键,文化是基础,制度是保证;宋东霞的“四个要素”说,即学生素质、师资队伍、科研活动、学科建设等等。由此可知,形成支撑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不是唯一的,也可以从管理者、教育理念等不同侧面提出构成要素,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教育理念、管理能力、职业技能培训等要素已经成为学者研究的共识。从目前研究来看,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几乎包含了发展高职院校的全部要素,即构成要素=全部要素,这与核心竞争力本质相背离的。我们选择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以核心竞争力内涵作为依据。另外,构成核心竞争力要素必须处于同一逻辑层次,不能相互交叉,或者总分关系,或者分总关系等。3、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策略研究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是为了让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竞争中获取和拥有竞争优势。目前很难查找到提升高职院核心竞争力操作性很强的策略,更多是研究者都大声呼吁要培养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但仅限于停留在表明,泛泛而谈。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策略需要经历挖掘与获取核心竞争力专长和技能的阶段。例如,赖德胜等认为高职院校最关键的是制度创新,即通过建立学校制度,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构建现代学校管理方式,创建战略联盟,创造一个有利于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制度环境。罗红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需要竞争教育,建立竞争教育平台。传鸿从加强学科建设的角度提出,以学科建设促进发展,加快学科结构调整、分类指导、分层次建设、以改革为动力推进学科建设,着重内涵发展。马士斌从人的因素出发,制订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行动路线,其实质就是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管理体制和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机制的过程。由此可知,有的研究者将核心竞争力归结为某一个要素或多个要素,提升核心竞争力策略也是以这一要素或多个要素为中心进行设计的。研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更多是提升学校整体实力,而不是针对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就成为纸上谈兵。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主要采用量身定做方式,每个学校根据办学基础和办学实际情况进行实施,才能有效避免提升策略的空洞。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前景

我国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目前研究者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要素、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成果也较少,理论体系初具规模,初步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相结合,从整体上讲,还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相关研究。1、应加强理论研究现有的研究成果中,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主要源于其他学科或者其他理论的借鉴和嫁接,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本身也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因此,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在学术界还有很大的分歧,甚至混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竞争力,理论研究的滞后已成为制约研究水平的瓶颈。可以结合高职教育基本理论与规律、核心竞争力理论,界定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具有量化、操作性强的内涵和特征,从而提出评价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指标及其提升策略,即内涵是研究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根基。理论研究的深入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从而为相关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应加强研究深度目前研究成果数量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是研究深度和研究水平都的确有待于加强,基本上没有突破性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也造成了研究数量上的“富有”和质量上的低水平研究并存的现象。例如,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基本上都是从某个侧面提出的,而非抓住内涵的实质;要素的合理性缺乏深入的剖析;评价体系的研究还有待重新进行界定、评价体系的论证及合理权重分配等等;提升策略应依据不同要素现状的原因,对原因的深入剖析是提升解决策略有效性的根基,深入研究提升和运用核心竞争力,使高职院校获得和保持有竞争优势,这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未来研究的重中之重。总而言之,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仍然有许多问题要进行深入研究。3、应调整研究方向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框架已基本形成,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有些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这务必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尤其是对重点问题要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探讨,才能寻求到问题的本质,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某个“疑问”点进行研究远远比对全部问题的探讨会取得更佳效果。因此,以后的研究更要侧重一个“点”,解决了很多“点”的问题,“面”上的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也有利于该问题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另外,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重点也要转移到操作层面,根据每个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高职院校增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成长春.高校核心竞争力分析模型研究[J].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08)

[2]简世德.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与前瞻[J].理工高教研究,2010(04)

[3]房喻.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与内在品质的塑造[J].教育研究,2009(10)

核心竞争力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

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达3980万户,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提供了75%就业位置,对GDP的贡献率达51%,税收占到全国的43.2%。中小企业在保证我国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方便群众生活、推动技术创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支撑国家经济增长、推动未来经济腾飞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小企业的发展水平直接标志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潜力与活力。如何利用加入WTO的机遇,积极研究我国中小企业如何提高其竞争优势、打造长寿型中小企业是当务之急。

一、核心竞争力与中小企业

1. 核心竞争力及其特征。

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早由两位美国战略管理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来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在特定行业的竞争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它代表一个企业的集体智能。

核心竞争能力具有以下特征:(1)价值性。能为顾客带来长期的关键性利益,核心竞争能力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竞争主动权,能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2)独特性。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积累形成的,它不仅包含了企业独特的技术、技能、操作技巧和诀窍等,还包含了企业独特的管理文化等特征。因此,它是企业不易仿制、难以买卖、能持久拥有的稀缺性的战略性资源。(3)一体性。核心竞争能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而生,与企业的初始要素投入、追加要素投入以及企业的发展经历密切相关,它存在于员工的身心、企业的战略规划、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之中,因而它难以从企业主体中分离出来,更无法完全进行市场交易。一旦拥有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同竞争对手形成质的差别。(4)延伸性。核心竞争能力具有很强的产品延伸性,能为企业进入广阔的市场提供多种核心产品等潜在机会,企业一旦建立起自己的核心能力,便可将其组合到不同的相关创新之中,构筑起新的创造与发展基础,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势头。(5)发展性。核心竞争能力虽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它又总是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竞争战略、管理模式及企业资源等变量高度相关的,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核心竞争能力的动态发展与演变也是必然的,以前的核心竞争能力可能演变为一般的企业能力。

2.中小企业竞争力现状分析及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中小企业,是一个在上有国际跨国企业、国内大型企业,下有多如牛毛的个体工商业者挤压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企业群体。在经济中独特的位置决定了中小企业在夹缝中生存、发展的艰难。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中小企业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今天,产品的买方市场已逐步形成。“入世”后,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贸关系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小企业更直接面临与发达国家企业的竞争。廉价的人力资源没有了,人才自由流动了,并且按市场价值计付报酬。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工人不愿意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劳动力的成本也将随之提高。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多数中小企业还存在着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改革开放多年来,老一套经营思想、旧的生产管理方式仍然束缚着企业的发展。

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竞争力,特别是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具体表现在:

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养成了重战术、轻战略,依赖经验决策的思维定式,许多中小企业既没有核心经营理念,也无明确的战略意图,导致经营方向迷失,经营领域模糊。

很多中小企业在主营业务尚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的情况下,就盲目实施多元化经营,资源分散在多个业务领域,损害了对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甚至有些企业把原有的优势都丧失了。

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差。研发投入的严重不足阻碍了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导致企业成长发展后劲差,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落后,尤其是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很难适应全球化的国际激烈竞争。管理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组织结构不合理,经营机制不活,是影响企业竞争力带有根本性的深层次原因。

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普遍相对较低,企业经营者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不高,知识结构陈旧,经营管理水平低。企业员工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低,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小。

加入WTO后,关税逐步降低,外国产品正以质优价廉赢得国内的消费者,这正加剧我国当前买方市场的激烈竞争。同时,政府也受到WTO有关原则的约束,再搞地方保护、国家保护就变得很困难了。我国众多中小企业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外国企业和产品的大量进入,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快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已成当务之急。

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1. 面向市场,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传统的工业企业是以管理人员为塔尖,操作人员为塔底,人员结构呈塔形。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从事知识和信息工作的白领职员人数的大幅增加,蓝领工人数量锐减,从而使人员结构呈菱形。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组织系统的扁平化和分工合作方式的小组化。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和改变分工合作及分配方式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逐步向精益生产、并行工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一系列新的制造和管理模式迈进。这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率,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2. 完善战略管理,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应包含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某一时期的企业战略, 在企业战略规划下,经过长时间的培育和积淀而成。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活的动态性质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追求的长期战略目标。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应是企业战略决策的核心,因为核心竞争力是他人所无法模仿的,是其他竞争力所无法替代的。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应该致力于寻找自身核心竞争力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而不应该去涉足核心竞争力难以发挥作用的经营领域。

3. 实行差异化战略,实施“专而精”的产品或服务策略。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创造独特的或相对的优势,满足客户特殊需求,形成竞争优势的战略。中小企业运用这种战略,不仅能够形成一种特殊的竞争力,防止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地位。

在如今的市场上几乎没有一种产品没有自己的竞争对手,今天有一种产品在市场上畅销,明天就有同类产品出现在市场上来与你竞争,构成产品同质性的较量。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应该从竞争对手和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并打造支撑这种优势的潜在核心能力。努力研发和展示具有自己独特文化内涵和使用功能的产品,从产品的设计、制造、包装以及附加功能上寻找与同质产品的区别点,形成自己的产品优势,为自己的特定顾客提供特定的产品品种,表现出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差异化战略和特殊的智慧。在发展自己与他人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扩大消费者群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而这些又有可能构成今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专而精”战略是中小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战略选择。中小企业就是要发挥其“小”的特长,专注于某一两个方面的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把自己业务做到足够专业,真正做到与众不同,形成特色和专业优势。企业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但并非完全跟着市场需求去创造产品和提供服务,而要把市场需求、新的发展趋势和技术融合起来,使之成为超越现有市场需求所期待的产品和服务。

4. 建立战略联盟,寻找外部支持力量。战略联盟的基本出发点是弥补单个企业战略资源的有限性。任何企业,无论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总会在一定时间或一定的区域受到自身资源有限的束缚,而组建战略联盟可以拓展企业可配置资源的范围,实现优势互补,产生更大的综合优势。因而战略联盟成为众多中小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选择。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劣势,战略联盟就更为重要。中小企业实行战略联盟首要的目标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为重要的原则是与战略联盟成员核心竞争力互补。若联盟成员的核心竞争力与本企业核心竞争力相一致时,往往造成联盟后企业的规模扩大了,但企业的体质更弱了,这种缺少互补竞争力的战略联盟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不仅没有帮助,往往还会削弱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管企业实行什么形式的战略联盟,其战略联盟的目标都是暂时的和局部的。中小企业通过构建战略联盟来学习优秀企业的长处、弥补战略缺口、培育和更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 实施虚拟经营,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虚拟企业是中小企业建立联盟的一种重要形式。虚拟企业是企业仅拥有少部分经营功能,而将大部分所需要的经营功能虚拟化,通过与别的企业进行合作以弥补其功能的不足。虚拟企业的最大优势是有极强的市场应变能力。虚拟企业的建立可使中小企业获得整体竞争优势。企业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充分的共享信息,了解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的情况,亦可利用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充分的信息进行产品开发、设计和网上营销、业务外包、跨联盟合作等等。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虚拟经营模式。通过开展虚拟经营,中小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在合作中培育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明康.深化金融改革.支持中小企业发展.2003年4月.

2.吕国胜.中小企业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核心竞争力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智能化集成;经营理念;治理架构;技术创新

伴随着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深化推进,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家居等智能化产业将会创造出巨大的应用空间和市场价值(安防协会,2011;工信部,2011)。预计每一个智能化应用领域都将是一个千亿级的行业,而智能化系统集成行业是这个产业链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之一。因此,关于智能化集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分析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内涵出发,结合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属性,探讨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特殊内涵及其构建途径,力争为智能化集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内涵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交易的对象是商品(包含服务),商品的零部件或工序的分解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是有限度的,需要保持中间商品的相对完整性,因此,最基本的无法再分解的商品的零部件或工序叫做最基本零部件或工序,生产交易一个最基本零部件或工序的有机耦合活动称为一个“企业元”(meta-firm)。如果一个依据市场契约形成的基本经济单位,能够并且只能重复完成一种进行获利经营的“企业元”有机耦合活动,就称该经济单位为最基本企业(张华等,2007a)。最基本企业的诞生体现出了一个具有生物特性的基本经济单位的“从无到有”的质的飞跃,其最根本的生物特性就是有机整体性。有机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的能动使用与创造性发挥的首脑作用、劳动力的服从劳动与物质资本的被动运行等方面。随着现代企业理论的研究以及现代企业实践的深化,现代企业逐步被理解为在既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由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力等多方产权主体,经过签订一系列特殊的市场契约而形成的一个具有有机整体性的营利组织(张华,邹东涛,2011)。

智能化系统集成是指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根据用户的需求,优选各种技术和产品,将各个分离的子系统连接成为一个完整、可靠、经济和有效的整体,彼此协调工作,发挥整体效益,达到整体性能最优(安防协会,2011)。从具体实践的角度来说,智能化系统集成包括智能化系统的分层设计、软硬件设备选型,设备系统安装服务、软件系统控制平台、综合系统调试、系统功能维护等多个环节,其核心环节在于智能化系统设计、硬件设备的安装服务、以及软件系统控制平台的有效运行。

智能化集成企业一般是指具备工信部、住建部、公安部等部委颁发的相关系统集成资质,能对行业用户实施智能化系统集成的企业(安防协会,2011)。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的应用设计及系统化的软、硬件产品集成服务构成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核心企业元,在核心企业元的周围存在着与大量之相关的企业元。在不同的应用领域有着不同的客户需求,虽然智能化集成系统项目的过程环节大致相同,但智能化集成系统的内在功和表现结构都会有所不同。

由于智能化集成企业的特殊性,智能化集成企业的生产要素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智能化集成企业的物质资本,主要包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介质资本三大类。生产资本主要包括自有或租用办公场所、软件开发环境、系统集成工具、设备运输车辆以及自有软硬件产品等。货币资本在智能化集成企业中占有重要的比例,随着社会经营环境的变化,流动货币资本比例呈现增加的趋势。介质资本主要包括营业执照、集成资质、软件著作权、技术产品专利以及文档资料等。智能化系统集成企业的介质资本占有重要的地位,公司注册资本金的多少,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的等级,以及应用领域的软件著作权和技术产品专利等构成了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技术服务支撑以及重要的品牌力量。智能化集成企业的人力资本包括营销、技术、项目管理等专业科技型人力资本,以及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本和生态位人力资本(张华和刘小军,2007)。

综上所述,智能化集成企业被理解为在遵循有关法律法规、资质要求等社会资本的前提下,由物质资本产权主体、核心人力资本产权主体和普通员工,经过签订一系列特殊的市场契约而形成的一个具有有机整体性的营利组织。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内涵包括:(1)智能化集成企业是智能化产业中的一个提供智能化集成服务的企业支点,需要按照一定的法规要求办理相关的资质手续。(2)智能化集成企业是经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力等多方产权主体经过签订一系列的市场契约而形成的开放的组织系统,各种生产要素可以依据市场契约自由的进入、退出或转让。(3)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特性是一个有边界的契约组织,契约的特殊性在于有机整体性,智能化集成企业一旦诞生企业内部各生产要素都要受到经营人力资本的协调指挥。(4)智能化集成企业体现在一定的智能化应用领域,按照客户的具体功能需求,提供智能化集成系统服务。(5)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根本目标是经营获利,这就要求智能化集成企业要尽可能提高利润率,提高技术创新含量,在提高集成项目营业收入、降低设备开发或采购成本的同时,压缩项目实施和管理费用。

二、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属性

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杂志刊登了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所著的题目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论文,首次提出了核心竞争能力的概念(Prahalad和Hamel,1990)。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把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界定为:组织中关于怎样协调生产技能和整合技术的累积性知识技能。核心竞争力是公司内部各种知识、技能、资产以及运管机制的有机融合。

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流派,主要有技术创新流派、资源整合流派、知识流派、组织流派、文化流派和流程流派等。技术创新流派主要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为代表,他们强调通过学习和核心竞争能力的积累,企业能尽早发现产品和市场机会,提出可以通过研发少数关键技术而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Hammer和Champy,1994)。资源整合流派主要以巴尼为代表,他们强调整合具有潜在价值的关键资源是企业成功的基础,也是保证企业持续获得超额利润的基础(Bamey,1991)。知识流派以巴顿(Barton)为代表,他们强调知识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学习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Barton,1992)。组织流派以彼得.圣吉为代表,他们主要围绕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系统开展研究工作(彼得.圣吉,1998)。文化流派以拉法为代表,他们认为核心竞争能力既在于企业运行系统中,也存在于企业文化系统(Raffa,2000)。流程流派则以哈默尔和钱佩为代表,他们认为要在价值链的关键流程方面才能获得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Hammer和Champy,1994)。

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组织架构上来说,贯穿于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设计、研发、营销、技术、实施等部门,但最为关键的则是集成项目核心软、硬件产品的创新、运行和维护等方面。一般来说,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属性:(1)市场认可性。核心竞争力必须为市场所认可才能提供进入相关潜在市场的机会。(2)价值超常性。核心竞争力必须给市场客户带来超出常规的利益价值,才能真正达到参与各方的合作共赢,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和利润。(3)独特性。核心竞争力必须具有独特的创新型,竞争对手难以或不能模仿。(4)异质性。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异质的,在数量上很少,难以或不能替代。(5)超前性。只有核心竞争力具有超前性才能获得超额利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张维迎教授认为,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满足偷不走、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和溜不掉五个条件(张维迎,2005)。

三、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构成

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方面,理论界学者一般认为核心技术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技术能力主要包括核心产品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但在核心竞争力的其他组成要素方面,理论界还没有达成共识,主要有两要素、五要素以及全要素构成等几种观点。

王秉安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由硬核心竞争力和软核心竞争力组成(王秉安,2000)。硬核心竞争力指以核心技术能力为主要特征的核心竞争力。软核心竞争力则是指经营管理方面的特殊能力,这种特殊能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邹海林认为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产品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应用技术转化能力、组织生产能力以及快速应变能力等五种要素能力构成(邹海林,1999)。管益忻则认为,凡是企业特有的、足以胜过竞争对手的所有要素都可以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些要素包括经营决策、市场营销、产品研发、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管益忻,2000)。左建军认为,企业制度是最基础的核心竞争力,是构成企业竞争力的平台基础,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人才开发、技术创新、商标品牌、企业文化等方面共同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左建军,2002)。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智能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经营理念、治理架构、管理制度、市场营销、技术创新和项目管理等多方面企业能力的综合反应,特别是经营理念、治理架构和管理制度更是决定性因素,优秀的经营理念决定优秀的治理架构和管理制度,进而吸引优秀的人才来进行一流的项目市场营销、技术方案创新和工程实施管理等运营活动。因此,智能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从经营理念、治理架构、管理制度、市场营销、技术创新和项目管理等方面去构建,并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健全完善。

四、构建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智能化企业的经营理念从根本上决定着智能化企业的发展水平和经营业绩。一个优秀的智能化企业,表面上看是其突出的经营业绩,但其深层次的内在基因却是合理的治理架构和管理制度,最为关键的则是智能化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理念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能为企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行为准则和文化氛围,对内形成企业凝聚力,对外保持企业竞争力,使企业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不断发展做强做大。

优良的治理架构和管理制度是构成智能化集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平台基础,再结合市场营销、技术创新、人才开发、项目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共同构成智能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系统。因此,智能化企业的公司架构和制度化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公司的制度化管理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进而构成智能化企业软性的、更难识别、更难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智能化企业核心资质所处的序列和专业等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智能化企业主营业务的市场范围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发展空间。智能化企业涉及的专业资质主要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与施工资质、安防工程企业资质、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安全生产许可证、以及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认证等方面的资质。智能化企业资质的高低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智能化行业相关资质的获取一般主要涉及到企业资产信用、经营管理能力、核心技术专利、技术人员规模、项目管理水平等多方面的内容。

智能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核心技术等核心人力资本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经营理念和治理架构的选择都取决于企业核心人力资本的强弱。因此,智能化企业必须制定并完善核心人才的选拔、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关键的人才资源与智能化企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竭尽全力、合作共赢、协同发展。那些既拥有核心技能又忠于市场契约的核心骨干是智能化企业最重要的宝贵资产,所拥有核心人力资本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智能化企业的人力资本政策要创造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企业氛围,既让核心骨干与企业同步成长,又使他们具有成就感和家园感。

市场营销水平是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是非常关键的竞争因素。高水平的市场营销能力是智能化企业赢得工程项目的必备条件,是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能够使得智能化企业进一步保持核心竞争力,持续经营发展。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主要涉及智能化企业的综合实力、资质品牌,以及企业对营销过程、销售网络渠道的管理和控制,这也直接决定着智能化企业能否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智能化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活动中,必须牢固树立“以用户为中心、以技术为先导、重视公司信誉”营销的观念,维护公司的品牌形象,结合用户的利益需求,向用户提供高新技术及产品,在维护公司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与客户一起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应用技术创新能力是构成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是决定智能化企业能否比竞争对手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更好的产品去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应用技术的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化企业的核心技术一般包括企业公开的专利技术和秘密的专有技能。智能化企业的公开的专利技术主要是智能化软件技术、软件著作权、产品工艺、实用新型专利等。这些公开专利技术既可以通过独自研发和联合开发获得,还可以通过市场购买的形式来取得。智能化企业拥有秘密的核心技术也是智能化企业获得竞争力的基础,同时,智能化企业要拥有持续保持这种核心技术不被模仿或替代的能力。在应用技术创新能力向企业核心竞争力转化的过程中,只有通过不断积累沉淀核心技术技能,才能提高智能化企业实现持续技术创新的技术实力;智能化企业只有拥有较强的应用技术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地开发出为市场所需要的、具有较高技术附加值的软硬件新产品或服务,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项目管理能力是智能化企业保证工程实施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核心竞争力的最终体现。只有拥有丰富的工程管理实施经验和优秀的项目管理人员,才能建成精品工程。丰富的工程实施和管理经验反过来又增强企业综合技术实力。智能化企业的系统集成项目的实施主要都是围绕设备成本和管理费用而展开的,成本费用是衡量智能化集成项目投入产出比例的根本尺度。提升智能化集成项目的管理能力是构建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项目管理制度是为了达到“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获取正确的结果”目的,针对项目范畴和项目特点,所制定的需要项目团队成员遵循的一些程序或规程。

五、结论

本文首先分析了智能化集成企业的本质内涵:智能化集成企业可以被理解为在遵循有关法律法规、资质要求等社会资本的前提下,由物质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和普通员工,经过签订一系列特殊的市场契约而形成的一个具有有机整体性的营利组织。进而探讨了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表现,认为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经营理念、治理架构、管理制度、市场营销管理、技术方案创新和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企业能力的综合反应,特别是经营理念、治理架构和管理制度更是决定性因素,但最终却落实在智能化企业的核心软硬件产品以及集成项目工程项目市场开拓营销、技术方案优化和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最后论证了智能化集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构成,并给出了构建智能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Bamey,J.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mal of Management,1991(17).

[2]Barton, D. L. Core competence strategy[J]. Joumal of Management,1992(03).

[3]Barton, D.L.Assessing corporate performance[J].Business Strategy Review,1992(0l).

[4]Hammer,Champy.Measuring competence: Exploring original-effects i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researeh[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mal,1994(15).

[5]Prahalad,C.K.,Hamel,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6).

[6]Raffa.Core competences and company performance in the world-wide computer industry[J].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00(01).

[7]管益忻.论企业核心竞争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8]王秉安.企业核心竞争力之研究[J].现代财经,2000(05).

[9]张华,高俊山,刘小军.企业元、最基本企业及企业的原子模型[J].科技与管理,2007(02).

[10]张华,刘小军.资本概念的再界定及特征探讨[J].商业时代,2007(04).

[11]张华,邹东涛.权责利对称的现代企业公司治理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12(04).

[12]邹海林.论企业核心能力及其形成[J].中国软科学,19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