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设计知识点总结

机械设计知识点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械设计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械设计知识点总结

机械设计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机械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为知识都是来源于工业生产中的经验总结。比如齿轮,早在公元前300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机械问题》中就阐述了用青铜或铸铁齿轮传递旋转运动的问题。希腊有名的发明家古蒂西比奥斯在圆板工作台边缘上均匀地插上销子,使它与销轮啮合。在公元前100年,亚历山人的发明家赫伦发明了里程计,在里程计中就使用了齿轮。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兴起,人们对齿轮的要求越来越高,工程师根据这些要求对齿轮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早已习惯于向学生满堂灌,灌输机械设计的理论知识,从链传动到带传动,从齿轮传动到蜗杆传动,让学生记住大量的经验公式,而不是让他们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些公式[3,4]。例如,在齿轮传动的知识中,涉及到强度计算的公式有很多,而且公式当中包含大量的参数,但是,教师在课堂中只是告诉学生,这个公式用来计算什么,至于这个公式如何得来,公式中的参数有何含义,为什么要设置这样的参数,却从来不告诉学生。当然,这当中存在课时有限的问题。鉴于课时不足,教师一般不会向学生作过多解释,考试时学生知道这个公式用来算什么即可。学生连公式都不甚了解就盲目背公式,应付考试,难免会对本课程感到厌烦,而越厌烦越学不好,最后导致恶性循环———学生背公式、背知识点应付考试,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疲于赶课程进度。如此一来,学生根本无法真正掌握机械设计的知识,这一点在每年招聘季用人单位笔试中都会凸显出来。作为实践性很强的《机械设计》课程,除了理论课,还有一个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需要学生完成,这一点全国高校机械专业几乎都是一致的。但是,该课程设计与理论课是完全分离开的。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正是因为学生在学习《机械设计》理论部分知识时,糊里糊涂地去背公式、背知识点,压根不知道怎么用,所以根本就掌握得不扎实,往往在期末考试结束后,都已经忘得差不多了。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恰好是在理论课结束后开始。此时,很多学生会觉得很茫然,面对课程设计的题目,无从下手。但是,不会做也得做,毕竟要拿学分,时间有限,把心一横,你抄我我抄你就这样形成了。这样一来,看似做得如火如荼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最终一点效果也达不到,别说把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了。

二、机械设计教学的一些建议

(一)理论知识与课程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机械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只有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的机械设计中去,知识点才能掌握得扎实,才能真正达到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因此,理论知识部分不应该与实践部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分离开。我们需要把课程设计糅合在理论教学中。我们做的课程设计的题目一般是减速箱的设计,里面会涉及到齿轮传动、带传动、轴配合、轴承配合、键连接、摩擦等知识点。那么,我们可以在课程开始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说明整个课程设计中需用到的知识点。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讲到课程设计需要用到的知识点时,就给学生重点强调,加深印象,并引导学生课后完成课程设计相应部分的内容。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也会及时反馈,教师再详细讲解。有这样一个教学、实践、反馈互动的过程,相信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会更好。当我们以这样一种课程设计(类似于实际机械设计中的一个完整的项目)的方式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不仅能够把整个课程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实际的机械设计会考虑很多现实因素,理论上的最优值在实际当中不一定能用得上,加深他们对经验公式的理解,也加强了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而且,这种训练与企业实际的机械设计流程类似,当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以后,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机械设计方面的工作,就不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下手。

(二)用实际设计项目代替课后作业

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任课老师一般会在课后布置相当数量的题目让他们回去做。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其实是高中学习的一种延续,应试教育的一种继续。对于应付考试,效果可能非常明显。但是,《机械设计》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如果日后从事机械相关工作,不可避免地要用到本课程的知识。而使用高中的学习方法学习本课程,显然是不行的,期末考试结束后,学生就已经把知识忘得一干二净,更别提在日后的工作中会把本课程的知识熟练地应用在实际的设计中。另外,课本上的很多作业题目,基本上都是好多年没有改变过,本届学生做完以后,精明的下一届学生会找师兄师姐索要这些作业的答案,他们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完成作业。这样培养出来的不是人才,而是印刷机。因此,在作业布置方面,任课老师也需要花点心思。其实,如果教师自己有机械设计方面的研究项目,可以把其中一些内容整理成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做。这样,既避免了作业题目年年一样,一成不变,从而导致作业抄袭,也可以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就算教师自己没有研究项目,也可以想一些与实际相关的设计题目,引导学生使用理论知识来进行设计。

(三)引导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设计竞赛

学生在学习机械设计的过程中,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思维也比较敏捷,但学生通常理论基础不扎实,学科知识面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在独立解决创新设计课题方面能力不足,虽然有创新热情,但独特的创新目标不明确,从而妨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困扰我们多年,尤其是高校学生在学习主动性欠缺的情况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无能为力。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我们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走出课堂,积极参加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为了开发学生的机械设计创新能力,不少高校开展了种类繁多的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因此,任课老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正确引导学生参加此类竞赛。当然,参加这样一种活动,目的并不是为了拿奖赢得荣誉,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参赛过程中,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提出一个自己的创新设计课题,老师根据课题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这种基于项目的工程教育强调工程基础,采取独立学习、项目团队、技术讨论等教学方式,将学生置于竞赛状态下去完成实际项目,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形成集教学、训练和创新活动为一体的新的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的。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是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他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他们的这些想法,看似稀奇古怪、不着边际,但是,作为老师,我们不要随意否定,扼杀他们的创新潜能,而应适当地鼓励他们,引导他们结合理论知识来实现他们的想法。

三、结语

机械设计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机械设计基础;轮机工程;工程案例;项目化教学

0前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机械类和近机械类工科专业开设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也是浙江海洋大学轮机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注重多学科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综合运用[1][2]。近年来,国家对轮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而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存在机械式灌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活跃性低,教学效果差等问题[4]。导致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国家和社会对轮机工程毕业生的需求。为了适应全球化的时代需要,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工程教育的学制与质量必须进行多方互认,即开展工程教育认证[5]。工程教育认证作为国际上公认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是实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资格与国际互认的关键基础[6]。本文则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理念,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增配教学资源,改进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建立闭环教学反馈系统等措施,完成了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可为相近的工程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提供一定的经验,促进我国高级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

1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要求和目标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连接轮机工程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桥梁,涵盖多学科理论、知识点散而杂、理论性强,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运用。工程教育认证对本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7]。理论教学应一改传统的满堂灌、机械式教学,运用灵活、新颖的方式,理论教学的内容包括:一是“机构的组成和机械设计概论”等机构和机械设计的共性基础知识;二是连杆、凸轮、轮系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应用和运动设计方法;三是带传动、链传动、齿轮和蜗杆传动等“机械传动”的工作原理、标准规范和设计计算方法;四是轴承、轴、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等“轴系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组合设计和选用计算方法;五是常用机械静联接和弹性联接的工作原理、标准规范和计算方法[8]。实验教学应改变以往单一性验证实验的机械套路,在实验的安排上,将原本的单一知识点验证性实验改为三级阶梯式实验教学。分别为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方法的第一级基础实验;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融入项目化教学并要求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第二级核心实验;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并完成的第三级突破创新型实验,通过三级实验教学的递进式培养,逐步实现机械设计基础实验由理论知识点到工程运用实践的过渡[9]。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对机械结构原理的认知,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动手能力、灵活的创新思维以及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出能够从事轮机系统的设计、制造、监修与监造、设备维护和管理等工作的综合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10]。

2《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2.1大纲制定不合理

原本的教学大纲对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的课程量规划不合理。理论教学时长占比过大,达到了90%,导致实验和实践教学的学时被大量挤压。《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在熟练地掌握常用机构和零件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实验和实践环节的课时过少,直接导致无法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原有的考核方式为学期末笔试占总成绩的60%,平时分占总成绩的40%(20%的课堂出勤、20%的实验报告组成),存在无法准确评价学生的实际成绩,不能通过考核反向刺激学生主动学习以达到教学目标等问题[11]。多数学生通过期末短时间的突击便可以达到较高的最终考试成绩,成绩的水分过高,不能准确地对学生的实际成绩进行评价。而课堂教学的平时成绩仅将课堂出勤率作为评定标准,无法驱动学生主动学习,实验成绩占比过少,则无法改善学生对实验课的轻视现状。

2.2理论教学枯燥无味

目前教室理论知识教学仍然采用黑板板书加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式[12]。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其优点,但缺点更甚。首先,这种教学方式对老师的教学水平要求极高,大多数老师都无法将课堂气氛调动起来,只是按部就班地机械式灌输,导致学生大都提不起学习兴趣。其次,多媒体课件内容没有及时更新,且重要的机构和零件的内容没有做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2.3实验教学与理论知识脱节

实验教学一向都是教学效果较不理想的环节。一方面,通常实验教学和课堂教学分别是由两个老师负责,实验课老师往往应付了事,对学生的实验学习效果要求不高,且二者之间没有做到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实验教学依旧采用传统的单一性验证实验,还未形成系统规范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对学生能力的锻炼与实际工程需求不符[13]。这就导致实验环节和理论教学脱节,无法有效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学生不能在实践中主动学习理论,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大多数学生随大流做完实验,却并不知道做的实验是在证明什么或有什么实质性意义。

2.4教学资源匮乏

教学资源紧缺不光是浙江海洋大学面临的问题,也是众多高校面临的共同窘境。《机械设计基础》教材章节中,包含众多的典型机构和重要零件。这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立体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而能够轻松理解这些机构和零件的立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学生少之又少。课堂教学缺少可用的立体教学素材,比如典型的机构和零件三维模型。学生无法形成一个直观的感受,理解不了书本的内容,也自然丧失了学习兴趣。实验教学中仪器设备资源的短缺问题更加明显。实验仪器和设备一方面数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仪器和设备老旧,部分零件丢失。导致实验课时,一部分学生在做,一部分学生在旁边看,另一部分学生则完全脱离了实验课堂。

2.5师资力量不足

学校缺少可以同时担任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双向老师,理论课老师缺乏实践经验,而实验课老师理论知识又储备不足。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没有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理论无法指导实践,实践也不能反作用于理论。

3《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改探索

3.1教学大纲的修订

第一,针对学时占比不合理的问题,对大纲中的课堂理论教学时长和实验教学时长进行了调整。实验教学学时由原来的10%增加到25%,其中包括5%的校外企业参观实践时长。第二,根据轮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行业要求,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五大部分内容以及各章节的教学时长进行适当的增加和删减。突出课程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掌握得更牢靠,缩减不必要的课程内容,以减小学生不必要的学习压力,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最后,考虑到原有的考核方式无法准确地体现学生的实际成绩,对考核方式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其中,期末闭卷笔试占40%,课堂成绩(课堂出勤与问答情况15%,工程案例报告15%)占30%,实验、实践成绩(实验成绩占25%,校外参观实践占5%)占30%。

3.2理论与实践教学方式改革

针对课本和多媒体课件内容陈旧,与当今实际工程问题和科技前沿相距较远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当前行业相关的前沿科技成果,以多媒体课件展现给学生,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将课本知识与前沿科技接轨。同时及时更新多媒体课件,在重要的机构和零件的章节,加入直观的实物、动画视频和三维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机构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状态。《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知识点具有范围广、数量多、内容杂、原理难的特点,相邻章节的内容相差很大,学生很难将前后章节的知识点联系到一起。而在课堂理论教学中融入工程案例,则可以较为有效改善这个问题[14]。例如汽车的自动变速箱,由行星齿轮机构、轴系等组成[15]。它将齿轮、轴系的传动、摩擦与等知识点综合于一体,学生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自然将各部分的知识点融合到一起,以变速箱为载体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对每一个工程案例都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并要求学生撰写案例报告。融入工程案例既可以让学生见识到实际工程中基础零部件的应用,又能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与工程创新能力。建立三级阶梯式实验教学。第一级是基础,锻炼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原理一般性方法。第二级是核心,要求学生能拓展书本的理论,独立完成实验操作,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做到实践与理论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理论。为了达到第二级的教学目的,在这一级中融入项目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从计划、实施到总结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老师作为项目的引导者和指导者[16]。例如:设立内燃机的拆装和性能分析项目,将项目分为齿轮机构、凸轮机构、曲柄滑块机构三个部分,并在每个部分设置几点相应的工作学习任务。因为一个项目涵盖的课程内容不够全面,可在全班设立不同的项目,将学生分组完成不同的项目,最后在课堂上一起交流汇报。第三级是突破,要求同学能够自己独立地设计并完成实验,强化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三级阶梯式实验教学从基础到核心到突破,层层递进,以达到锻炼学生实践动手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机械设计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质量

0引言

机械设计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该课程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此,许多学校都在机械设计教学中下足了功夫,但是整体来看,我国机械设计教学中始终存在内容单一、创新性差等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1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内容陈旧

长期以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都以减速器设计为主,课程设计题目可谓是千年不变。多年不变的题目,只能导致抄袭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学校为了避免学生抄袭虽然会在减速器设计中更改一些数据,但是许多学生在减速器设计中,都是直接从网上下载设计说明书,对数据尤其是图纸标注数据稍加修改,就不再理会其他东西。这种机械式的模仿设计,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考积极性,这对学生长远发展极其不利。

1.2学时少,教学压力大

近年来,随着新型机械、技术工艺的兴起,一些新的课程也逐渐进入到机械类课程体系中来,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课时也随之被压缩。而另一方面,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却没有任何变化,教师要在更少的科室内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较少的课时内仍要学到同样多的东西,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质量也可能会因此而大打折扣。

1.3教学手法单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常用机械机构、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机械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等内容,还涉及高等数学、工程制图、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及加工等方面的知识。整体来说,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具有概念多、公式多、图表多、内容枯燥等特点,这给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存在照本宣科的思想,除了必要的教辅工具,他们很少会借助其他工具、资料来教学。有的教师因为教学经验不足,难以设计一些全局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研究,导致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2提高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策略

2.1全面进行课程设计

系统论告诉我们,所有的课程及课程教学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也不例外,并且,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对课程教学设计的系统性要求更高。因此,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中,学校要遵循系统论原则,做好课程整体设计,明确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目标,细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能力目标、认知目标。然后,将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教学结合起来,做好课程全面、系统的设计,立足于课程设计任务之上提升设计教学的高度,要求学生不仅要根据设计题目分析参考材料,深入进行设计研究,还要进行设计比较和创新,设计出多种可行性方案并从中筛选出最优方案。如在平面连杆机构类型和应用教学中,教师可以舍弃教材所用的演化法,借助多种演变途径将各种平面连杆机构演变出来,并本着创造性设计理念,分组合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者模型演示平面连杆机构,对两连架杆的类型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不仅消除了学生的理解障碍,还能提高教学质量。

2.2合理安排课时,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知识点繁多,内容琐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目标的实现,要以一定的课时、科学完善的教学内容为基础。因此,在机械设计课程体系建设中,学校既要多开设一些自然工程课程,还要建立健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管理机制、保障机制、监督考核机制,明确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保障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课时,为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打好基础。与此同时,做好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工作,设计理念和思维迁移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启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比如,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理念向服装造型设计领域渗透,采用衣片组合方式、变异法进行机械设计。在高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基础教学中,教师还要科学进行课程设计教学时间管理,如提前下发课程设计要求,将课程设计过程和机械设计课程同步进行,以确保课堂教学有序进行。在学生完成课堂课程设计的条件下,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已的需要选择课程设计题目,选取机械设计大赛中的工程对象为设计题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争取使学生在开放性的设计中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创新设计能力。

2.3创新教学手法,提高教学质量

新颖有趣的教学手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这就要求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应积极参加工程设计、研究工程课题,努力学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手法和技巧,不断丰富自己的工程设计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以满足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需求。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中,教师既要注意机械设计细节知识和知识的连贯性,做好教学设计,巧妙导入新知识。还要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并使多种方法相互渗透,如教师可将传统的讲授法与目标教学法、探讨互动式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结合起来,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讲述与数据推理、运算有关的知识时,教师要利用板书来演示整个推理的过程。而在讲述与齿轮受力分析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分析讨论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结合起来,先讲述齿轮受力和运动情况,再用多媒体演示相关内容,让学生对所讲的知识有一个全面、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借助课程设计总结和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或感觉含糊的问题,然后借助生生讨论、师生交流等帮学生释疑解惑,以使学生有更大的收获。

3结语

机械设计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 教学研究 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039-01

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它对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从体系上可以分为机构和传动两大部分。由于机构比较抽象,在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再通过课程设计和实验回归于实践,这一过程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因此在课程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通过几年的实践、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越来越好。

1 案例教学方法

1.1 什么是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它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1],由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得尔于1870年前后最早使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之中,并随后扩展到医学、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教学中,但直到今天,在工科教学中运用甚少。

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抽象出来的,在机械设计教学中只有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案例讲解相关内容,学生才易于理解,才能使学逐步建立起工程的观点。

1.2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强调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的课程。在课堂采用案例教学,可使学生从以往满堂灌式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这就是案例教学方法的最主要特点。②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运用案例个别的个性来说明、展示一般性。其采用的方式是,从实际案例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使问题更加生动形象,更易于解决。③促进师生的交流和沟通。案例教学方法的另一个特点是,老师和同学间,同学和同学间可以通过案例在课堂上面对面互相交流、互相提问、互相讨论,形成自己的见解。

2 案例教学法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2.1 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关键

①案例教学方法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所选案例是否形象。由于案例来自生产、生活实际。有的案例内容学生可能听说过或者在生活中曾经接触到过,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也乐于接受。②案例的选择除了必须来自生产、生活实际之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并且应当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应该具有较丰富的生活经历、较丰富的工程经历,并对各种零部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非常熟悉。否则是很难举出典型、生动、贴近生活的案例的。因此要求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多接触生活多参与工程设计的项目,经常和企业联系。这样才能够积累各种各样的案例。

2.2 案例教学法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举例

在讲解绪论时,可以用单缸发动机结构分析为案例[2],通过单缸发动机构造的讲述使学生感性认识,了解什么是机器,什么是机构;在讲解连杆机构一章时,以机车车辆机构为例讲解双曲柄机构,以缝纫机的脚踏机构讲解曲柄摇杆机构让学生对四杆机构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讲解齿轮系这一章时,可以用汽车的减速器作为例子,通过减速器内部的轮系结构分析汽车的各个档位特点,分析传动比的分配情况;在讲解螺纹联接和螺旋传动这一章的螺纹旋向时,可以用生活和工程实际作为案例。在家里使用过煤气灶的同学知道煤气管减压阀与煤气坛联接处用的是左旋螺纹,更换过自行车脚踏板的同学知道脚踏板轴一端是左旋螺纹,一段是右旋螺纹。开过车床,并留心观察、思考的同学知道车床的进刀丝杆和车床尾部顶尖都是采用的左旋螺纹,等等。

在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到案例教学法,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化难为易,学生更易于接受。

2.3 案例教学法要突出重点,不可滥用

案例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应该灵活掌握,并不是所有章节,所有内容都适合案例教学方法的。对工程应用较多的重要知识点为了讲清、讲透,使学生彻底理解,就应尽量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对非重点内容,主要涉及到计算、强度、标准结构的还是用传统教学方法为好,因为课堂学习有限。案例教学方法以课堂分析、讨论为主,所花时间较多,因此,教师应该精心选择重要章节、重要知识点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来讲解,这样才能突出案例教学方法的优势。

3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

实施案例教学法,包括以下几个操作步骤[3]:①选编案例。这是实施机械设计基础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②分析案例。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将案例中的内容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知识联系起来,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③总结和评价案例。这是对前一阶段案例教学的概括和提升,讨论结束的时候,教师要进行总结,并让学生写下这个案例的讨论过程,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讨论的整个过程和结果,进而加深印象,同时它也使教师了解到本次案例教学的成果如何。

总之,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与学生在起点上处于同等地位,避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可以大胆地放开思路,扩展视野。在相互的辩论中以理服人,通过自己的思考来互动性地运用所学习的知识与经验,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并且,在一个方面推动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案例教学法是当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一个有益的方向[4]。

参考文献

[1] 金妙翠.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2(16).

[2] 王红姝.浅谈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3).

机械设计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的教学改革已经宏观发展到微观---每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为了适应社会对实用型应用型机械技术人才的需求,在改革《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体系的同时,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教学模式的分析与确定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应当具有熟练地职业技能,扎实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走上职业岗位之后还应当具备持续发展能力。从工作领域看,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生产、技术、营销、服务等领域的工作;他们不仅应当能够从职业岗位的第一线起步,胜任一线工作,而且还能够脱颖而出,展示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潜力,具备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1]。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应是从事机械方面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熟练操作型的高技能人才。

根据对我院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的调研,机械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为:生产工艺设计,机械设备操作,小型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设备管理维修,生产管理等。应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为:常用机构和典型零件的设计能力,常见机械故障分析解决能力,机械标准件型号、参数的选择与确定能力,机械工具手册的使用能力。

针对上述能力的要求,我们确定了本课程教学目标:在学习完本课程后,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通用机械零件和机械传动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分析、设计和维护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将此能力目标进行分解,构成本课程教学单元的单项能力和相关知识点。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既有基础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知识为本位,以知识的传授、掌握为主。所有的课堂活动都是为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知识和能力是脱节的,认为掌握知识自然就具备了能力,没有把二者以一体化方式来进行。这种模式是对传统高校教学模式的简单复制,忽视了高职教育的目标和特点――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往往是学生对老师讲的内容能听懂,但是自己做的时候却无从下手。

因此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提出了符合高职教育理念的,以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主体,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知识和能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我们构建了几个贯穿全课程的综合训练项目,按照专业能力要求和知识模块将其分解为各项任务,教、学、做紧密结合,课本知识为项目任务服务,通过任务(项目)的完成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2 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安排,课程综合项目,单元项目,任务的选择与设计都要紧紧围绕着课程教学目标――学生职业能力目标培养来进行。

我们根据《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出了典型、实用机械如:冲压机,自动运输机,钻床,减速器等的分析设计为贯穿教学的项目(任务),以这些项目为主体,通过完成产品项目的整体方案分析设计,机构分析设计,零部件分析设计,装配设计等项目任务,来训练学生在机械方面的综合职业能力。

基于职业能力目标的教学设计,我们首先根据选定项目的工作顺序划分课程单元,不会按照知识内容划分单元,然后以技能,知识,态度三个方面分析确定单元教学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情感目标。然后根据这些教学目标制定了项目任务驱动,知识、能力、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思路。

具体的单元教学设计步骤如下:

(1) 告知――单元教学目标

(2) 引入――项目任务

(3) 针对任务中的问题进行提问,学生分组讨论,师生互动,分析归纳本单元知识点

(4) 任务分析,学生分组讨论、练习

(5) 检查提问,点评,过程考核

(6) 知识点归纳,任务完成总结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试卷―知识考核不应该是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惟一评判标准。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在包含知识考核的同时应更注重能力考核,强调学生的技能,体现综合应用能力。因此,课程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其中过程考核考试占40%,终结考核占60%。课程考核作为教学评价重要手段,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 结束语

新的教学模式在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实施以后,教学效果明显。通过对比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方面得以显著提高。但同时还存在教师工程经验和教学设备资源不足的问题,这些改革中出现的问题需要通过不断地教学改革来得到发展和解决。

【参考文献】

[ 1 ] 戴士弘.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M] .北京: 清华大学版社, 2 0 0 7

[ 2 ] 龚晓群.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模式研究[ J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0 0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