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公司实习内容

计算机公司实习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公司实习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公司实习内容

计算机公司实习内容范文第1篇

一、 实习任务

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能够从事与计算机通信应用有关的工作,包括电信、互联网公司设备维护、网络管理、移动应用程序开发和WAP网站开发以及电信增值业务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顶岗实习接触认识社会,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学习各单位技术人员的优秀品质和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通过顶岗实习找到将所学的计算机通信知识与企业实际需要的结合点,增强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实战能力;

本专业分为通信设备维护和安装、网络构建和管理、移动应用程序开发三个实习方向,各个实习方向的学生应根据所学专业知识选择合适的岗位。

二、实习地点、单位与岗位

1、 实习地点的选择

本着“就地就近、专业对口、满足大纲要求”的原则,在保证实习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就近安排实习单位,以便节省实习费用,方便管理。

2、 实习单位的选择

(1) 学生可以在商业部门,政府机关,生产技术较先进、规模较大的企业等进行实习。要求各实习培训部门有一定的接纳能力和培训经验,有进行实习指导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时应能提供较充足的顶岗实习所需要的各种软硬件设施;

(2)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网络科技公司等;

(3) 顶岗实习采用集中和分散实习方式。集中顶岗实习的单位由所在系统一联系安排。分散顶岗实习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

3、 实习岗位

具体岗位包括:通信监理(通信设备维护和安装方向);网络工程师(网络构建和管理方向);软件工程师(移动应用软件开发);客服代表(移动业务咨询、办理)。

三、实习方式与实习内容

1、实习方式

进入企事业单位(实习基地或合作单位),实习基地可以是移动业务服务提供商、软件开发企业、网络科技公司、电脑公司、与事业单位政府机关。根据学生偏好分成小组,如通信设备维护、安装项目组、网络管理项目组、移动应用软件开发项目组等,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务运作。

首先听取企事业实习指导老师的介绍,然后在实习单位实习岗位跟班实习或顶岗实习,最后查阅有关资料,撰写实习报告及毕业论文。

2、实习内容

对于通信设备维护和安装方向,实习内容主要包括:

(1) 熟悉各种通信设备的原理,能够认识和安装;

(2) 判断出通信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

(3) 能够对通信设备进行维修;

(4) 能够进行网络系统集成、软交换系统安装与配置、VOIP应用维护。

对于网络构建和管理方向,实习内容主要包括:

(1) 了解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进行构建的基本流程;

(2) 能够独立构建3G移动通信网;

(3) 能够独立构建计算机网络;

(4) 能够对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进行维护。

对于移动应用程序开发方向,实习内容主要包括:

(1) 了解和掌握移动应用程序开发软件,例如android软件;

(2) 利用移动业务开发软件进行电信增值业务的开发;

(3) 利用开发软件进行手机程序的开发。

四、实习时间安排与进度

1、实习时间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三年制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在第三学年进行,顶岗实习时间不能少于六个月。

2、实习进度

首先进行岗前教育,然后落实顶岗实习单位和岗位,进行顶岗实习,最后上交实习资料及总结。

五、实习考核与成绩评定

1、实习考核

考核方式为考查,实习结束后,学生应提交顶岗实习手册。顶岗实习手册是指导、安排学生实习、记录实习内容、进行实习考核的基本教学文件,要求每生一册。学生自行下载填写并装订成册。学生顶岗实习必须携带实习手册,并按实习进度记录实习内容。

2、成绩评定

顶岗实习成绩评分标准为:顶岗实习手册的填写30分;实习单位评价40分;校内指导老师评价30分。成立顶岗实习考核评定小组,并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和顶岗实习手册综合评定学生实习成绩。顶岗实习的考核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并以实习单位的考核为主。

顶岗实习成绩评分采取5级记分制,即优(100~90)、良(89~80)、中(79~70)、及格(69~60)、不及格(59以下)。

六、对实习学生的要求

(1)明确实习任务,提高对实习的认识,做好思想准备。

(2)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听从学院指导教师的安排、服从分配,遵守实习单位各项规章制度,尊重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以积极的态度完成实习内容。

计算机公司实习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生产性实训 技术型 应用性

[作者简介]郭子新(1976- ),男,河北邯郸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实训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化学工程与实验实训教育。(河北 邯郸 056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邯郸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生产性实训模式促进邯郸市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34201106-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61-02

生产性实训模式是近年来是高职高专院校大力实践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产品的生产、建设、管理和实验实训相结合。其特征是“技能型”“应用性”,目的主要是培养企业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产业是高科技产业,需要有创新头脑和技术过硬的人才,而只学习课本知识的在校大学生,无法跟上日新月异发展的技术。如果学校闭门锁关,不与外面先进企业相结合,则无法培养出技能高和操作熟练的人才。所以,高职高专院校必须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在真实的训练环境中参与软件的开发和技术的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内涵。因此,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立及完善尤为重要。

一、计算机专业生产性实训模式的现状

众所周知,计算机专业的实训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由于其生产过程中对专业对设备的依赖性远小于对工作人员的依赖性,所以实训基地的创立离不开企业高、精、尖技术人才的指导。但是,校内的管理和实习环境在实际操作时缺乏统一性、连贯性和规律性。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下,对于新软件的开发研制需要长时间、密闭空间下的研究,而学校所建实训环境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因而无形中遏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的连续性。此外,实训的内容和目的与时代脱轨,并非以企业的生产任务为中心,这也意味着实训缺乏明确性、全面性、内容生产性、产品应用性的实践特点。如果计算机专业的实训不能做到与时俱进,那么实训的效果就毫无意义,而经过实训的学生就更谈不上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脱颖而出。目前计算机实训一般有两种模式:一是与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二是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立实训基地。

1.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企业的实训师资指导力度不够。自从中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工程(CSTP)实施以来,高职高专计算机实训基地的建立方兴未艾,学生也积极地学习CSTP课程。不少学校按照国家的办学宗旨积极与企业交流合作,由院校提供场地、能源等基础设施及管理机构,企业提供设备、实训师资、技术标准等,校企双方互补共赢。但是,由于高新计算机产业精密化、规模小等特点,大量的实习学生不能进入计算机公司进行实践,只能集中在学校的实训基地,而校内教师的软件开发实践经验不足,在进行实习指导时往往感觉力不从心。因此,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必须保证企业的参与和指导,否则实习效果不理想,教学质量不容乐观。

2.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实训人才培养缺乏规范。计算机技术在当今时代日新月异,更新速度极快,但很多学校实践基地的设备和软件并未及时升级换代。第一,这也许会导致花费大量精力、物力建立的基地使用几年就会被废弃。 第二,这会导致实训内容与时代的新技术严重脱节,实训课程的知识老化、重复,也提高不了学生的兴趣。从这个角度上看,计算机企业和实训基地并未融为一体,即基地是基地,企业是企业。此外,校内的实训基地作为计算机企业的另外一个分公司,担负着一定的生产任务,要产生经济效益,学生也要在生产基地中学会企业的规范,接受企业任务的考核,最终成为一个合格的企业人,但实际上的培养却缺乏规范。

3.实训的内容和目的与企业生产任务缺乏结合。生产性实训遵循的一个原则是真实性,即实训场需要具有真实职场的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实现学习环境向工作环境的导向功能。但是,不少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内并没有模拟真实的计算机相关行业的工作环境,学生也未能模拟真正的角色,完成某些工作任务。而且,许多实践教学仍是遵循传统的方式,模块单一,实训内容简单,并没有细化学生的不同培养目标和实训的任务,使实训的学生未能亲临其境,进入实际的角色。近年来计算机的CSTP课程在不断更新,所以实训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把学生实验和科研、生产连接起来,保证学生与当今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接触,并使用这一技术来解决某一实训项目,这样就起到毕业前后技术的过渡升级作用。

二、计算机专业生产性实训模式的新探索

国外实训的多种模式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种:德国的“双元制”实训模式、美国的“合作型”实训模式、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实训模式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实训模式。其中,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是指企业和学校以合作的形式对青年人进行职业培训,即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教师的培训是一元,而步入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学习为二元。“双元制”教育的目的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就业零距离上岗,很值得我们借鉴。

目前,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毕业生是否有实践经验,是否毕业时无须培训,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他们的经济利益。因此,学校应该以最快的速度感知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建立高效实用的实训基地,使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1.实训基地必须依托大企业,科学设计实训过程,从看、学、做三个环节组织教学。首先,要组织学生到生产一线观摩学习,通过身临其境了解最新的开发技术和生产的流程。其次,经过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的紧密合作,创建了一个“仿真式”案例库。案例必须是真实完整的,如软件的开发、设计、制作、市场发行等各个环节的运行和经营模式,以用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分阶段完成项目。学生拿到案例后可以在学校仿企业管理的实验室中进行研究,这无形中建立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映射。当学生项目在学校实验室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可以鼓励他们积极地向企业推销,或者鼓励他们自主创建校内公司,研发、设计、生产一条线。这种实训模式中学做环节极大促进了学生从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的转化。他们就某个项目的具体案例来分析、研究并实施,这都是课本上完全学不来的知识。另外,当学生在训练多平台操作或软件制作时,他们会从更专业、更复杂的角度入手,而不只是因实训而实训,研制出来毫无市场价值的产品。

2.实习模式要根据培养方式的不同,分层次、分阶段、递进式地教学。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可细化为各个不同的专攻方向,所以它们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目的也各有不同。我们应该着重考虑课程模块的设置是否符合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发展。模块式教学法是国际劳工组织(国际ILO组织)为培养产业工人使其尽快掌握某种技能而开发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法。根据教学培养目标,把密切相关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制作成某一工种的教学模块。在计算机专业中,分模块学习的学生在经过系统、严格的训练后,能快速掌握这一技能,并在实践的操作中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独立、规范地进行模块功能分析、设计、调试,并在将来就业的工作岗位进行软件系统的部署、安装和调试。

学校应当按照不同培养大纲和目的来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即基础性实验教学、专业技能训练教学、综合技能训练教学和开放型实验实训教学。这样就明确了实训的模式,无论什么专业,所遵循的培养体系实质上都是一样的。这样的课程层次分明,连贯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发展。当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获得较大提高后,学校就要安排学生到联合的企业去进行顶岗实习,为学生分配具体的生产任务,同时给予一定津贴,这样才能极大鼓励学生在校内生产实训时认真敬业,遵守按照企业文化设立的各项规章制度。

3.实习模式要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任务为中心,以企业管理为准则,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学校在训练学生完成真实的案例后,就应与计算机公司联合,参与到他们的项目设计和研发过程中,组织学生在专门的计算机实训室内完成这些工作任务。例如,软件的开发、软件的测试和维修等。同时,学生也可模拟公司的角色,如总经理、部门经理、需求分析员、系统程序员、初级程序员、文档编写员、数据库设计员、软件测试员、培训员等。可以引导学生就项目的问题召开会议,让大家作报告,共同讨论,来推动任务的完成。学生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要写下任务计划,其中研究、设计、测试或维修的流程要明确、详细。生产任务完成后要根据企业的回馈和取得的经济效益进行有考核和评估。这样的以生产任务为中心,以企业管理为准则的实训模式提高的不仅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还有职业精神和团队的协作精神,而且这些项目不仅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生产性实训的开展不仅是国家职业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企业的生产需要。它必须以企业真实的生产任务为载体、遵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层次、分模块、递进式地教学。只有通过这样的途径,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训水准,促进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向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保证学生从学校到企业、从学习到工作的平滑过渡,实现零距离就业。

[参考文献]

[1]董宇峰.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实训环境的建设[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5).

[2]高军霞.紧密联系社会搞好计算机专业实习[J].中国成人教育,2003(6).

[3]胡恬,祁卫东.本科生产实习模式探讨[J].湖北工业大学高教研究,2004(2).

[4]贺媛媛.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实训的实现途径及分析[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5]李长庚,孙克辉,盛利元.高校理工类专业生产实习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6).

[6]陆卫忠.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训体系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

[7]卢小兰.抓好生产实习的三个主要环节[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S1).

[8]蒲如兰.实行三“结合”推进实习教学改革[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2(3).

[9]翟少华.计算机实训室的建设、开发及利用[J].文化教育,2007(6).

[10]杨海澜.谈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2).

[11]杨敏虹.电力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体系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5).

计算机公司实习内容范文第3篇

1.计算机专业学生对技能培养的需求

在教学中受师资、设备、校企合作紧密度等局限,我们或多或少地弱化了学生技能培养。2014年10—12月对安徽省F市6所职业学校226名计算机在校生、皖南X市2所中职校和皖北S市两所中职学校的149名学生进行函寄问卷调查,学生们认为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占45%,教学内容滞后的占22%,实训设备不足的占28%,缺乏与企业对口实践课程的占18%,校内实训没有针对性的占36%,说明教学存在针对性不够、培养不到位,迫切需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

2012—2014年我们三批次到计算机类企业、中小型企业计算机相关部门、影像制作与广告公司、信息公司、计算机营销公司、计算机协会等通过上门发放调查问卷、E-mail调查、电话沟通、问卷信函调研等形式进行调研。统计后发现,有95%的企业需要心理素质好、职业素养强、实践能力强、来之即能用的人才。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恰恰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

二、目前计算机专业群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分析

2012—2014年的企业调研发现,企业需要毕业生具备文字处理与办公自动化、网站维护、广告制作、多媒体处理、电子商务等专业技能。同时,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最欠缺的五个方面依次为: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技能水平不高;知识体系结构不合理,应用新知识能力不足;职业道德和纪律性不强,吃苦耐劳不够;沟通能力较弱,抗压能力不足;跳槽太频繁,职业定位不准确。通过2013年、2014年两次市教育局组织的教学视导发现: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存在严重的失衡,加之顶岗实习和就业不能对口,学生在企业就业稳定性差,对口率低。因此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生源质量下滑

很多家长认为计算机仅仅是工具,不是一技之长,不愿意让孩子学习计算机,再加上目前中职计算机毕业生就业薪资低、工作稳定性差,导致生源数和生源质量逐年下降。

2.实训教学设备不足

生均计算机数、网络实训设备、理实一体实训室、信息化教学设备等严重不足,缺少与企业生产实际对接的教学环境。实训基地缺少企业生产型实训,很多实训课呈现学生边干边玩的现象;企业参与办学的深度、力度不足。

3.培养目标不能与企业要求对接

企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技能突出的毕业生,而我们的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差,原因是在培养过程中:一是套用学科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弱;二是培养没有针对性,专业大杂烩,什么都学,什么也不精通;三是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弱,缺乏团结协作精神。

4.质量监控没有得到体现

目前采用毕业证和技能等级证双证就业,但这两证又有多少含金量呢?毕业考试流于形式,技能等级证学生就业不对口,计算机网络、平面设计、动漫、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考取的文字录入、计算机维护等级证无法检验专业能力,行业对其认可程度也较低。因为涉及收费,学校难以挑选合适的认证考试推荐给学生。

5.校企合作几乎没有

走出教室到行业去,走出校门到企业去,在岗位中学习,在职场中锻炼已成为必然。由于主客观原因,计算机专业没有一家真正意思上成规模的校企合作企业。

6.就业安置不合理

目前采取的就业为大部制安置,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多安排在电子厂流水线工作,无法对口安置。本地没有专门的计算机生产企业和大型公司,学校不愿和小微企业打交道,怕分散安置不利于管理和安全监控。

三、加强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的举措

企业对中职毕业生专业的要求既专又宽,而根据教学规律和课程开设要求,即便是分专业方向培养,学生也不能达到精、专、宽、广的要求。一线教师对中职计算机教学越来越困惑。四年中,我们通过课题研究和班级对比试点,采用了以下方法提升技能培养。

1.实行分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

第一学期学习公共和专业基础课,第二学期划分为网络技术、平面设计、动漫、维修组装、数字媒体和电子商务六个方向,第三学期是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第四学期是专业能力提升培养,第五学期工学交替、校内强化实训和职业技能认证,第六学期顶岗实习、企业集中实习就业。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为4∶6,个别科目为3∶7,基础课、公共课实行大课制教学,实训课实行小班模式下的教学。

2.实施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

采取由浅入深、螺旋式提高难度的方式,开发专业项目课程,围绕生产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采用“行动导向”模式,教学方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竞赛法等转换;教学场所由传统单功能专业教室向一体化教室转换;教学理念由课程教学向职业岗位靠近,课程结构模块化、知识单元化、操作模块化。

3.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建设设施完备、具有仿真职业环境的实训室,变传统机房为实训室管理,开展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项目实训;采用校内学习+校外企业实习、校企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把学习和技能培养放到企业中进行,做好适应型实习—任务型实习—开放型实习—深入型实习—生产型实习各环节,实现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4.推进产教融合

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校企合作委员会,开设冠名班、订单班,教学做合一校内实训基地采用“7S”管理。引企入校,以场地引资源,组装维修、平面设计、网络等专业方向建成“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与行业、企业合作,把教室搬到工厂,实体运营,开设计算机销售检测维修公司、广告公司、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实体店、影视音视频制作服务部等实体。

5.推进校校合作和中高职衔接

组建中高职一体的职教联盟,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开发、设备资源共享、学分互认、分段培养、教师培训等全面合作,开展3+2、3+4联合培养,架通中高职衔接立交桥;合作开展1+2、1.5+1.5、2+1形式的中职校合作办学,扩大生源基地。

6.加强教材、实训讲义和精品课程的建设

计算机公司实习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实习基地;合作教育

1、背景

根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每年的需求量至少为40万人。随着我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实施,it业再次升温,用人企业对1t类人才的需求量也在增加,2005年用人量达到42.5万人左右,并且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近几年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还在增大。

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771所高校开办计算机专业,在校生达44万人。从数量上看,这个数字基本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然而,现实却出现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it企业又招聘不到合适人才的尴尬局面。通过与企业座谈、研究人才市场需求,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数量太多或质量太差,而是培养针对性不够明确,结构不合理,企业的再培养成本较高。

(2)国内的大部分it企业都把满足国家信息化需求作为本企业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少量的创新研究型企业需要科学型人才。

(3)在本科教育阶段,计算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较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差,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实际动手能力薄弱。

总之,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导致应届毕业生与企业需要的人才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较大差距。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正成为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问题。

2、产学研合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1 指导思想

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l号)中明确指出:开展基于企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根据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国内信息产业劳动力市场的特点,考虑到天津市it企业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对人才的需求,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采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实际应用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使学生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并激发兴趣;以综合性、多功能和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为原则,形成共建自管的自我发展机制,使校企双方长期受益,真正实现校企双赢。

2.2 基本原则

为了搭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在做好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我们适当修订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企业的需求,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下。

(1)以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全面素质培养,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技能,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2)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全力提高应用性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探索和建立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机制,并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规模,开发、设计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案。

(3)适应企业发展,动态调整教学内容。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广泛应用的主流技术和成熟技术,了解本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实现专业教学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总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可概括为“面向就业,源于岗位;强化实践,注重实施”。

3、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国内外关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有很多种,归纳起来主要有3点:(1)以平台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如大学科技园;(2)以高校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如清华紫光、北大方正等;(3)以社会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天津财经大学理工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就业和服务社会为主旨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另一种是校企联合开展科技项目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型产学研相结合模式。

3.1 实习基地建设

天津财经大学理工学院自2005年起,在计

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专业开始试行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以就业和服务社会为目标,首要工作就是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2005年,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同天津星盛科技公司签定协议,共建实践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教学基地,并连续两年获得天津市科委的资助。学院开始尝试“3+1”模式,即在校内学习的基础上,将大四学生直接拉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训,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学生在实践技能、企业文化培养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笔者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单纯的“3+1”模式过于呆板。校内外专家认为,学生实习应尽量提前到大三学年,让学生在企业实训中,体验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明确就业目标。为了扩充实习基地范围,2009年我们先后与天津市方卫信息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市联新恒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签署了实习基地协议,拓展实习的技术领域,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向纵深发展。

2013年,信息科学与技术系与北京北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签署协议,采取校内基本技能培训和校外实训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考虑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便利,在大二、大三年级中选择部分学生进行校内基本技能培训,由企业工程师授课。在此基础上,学院利用暑期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以企业实际项目研发为主,实践能力优秀的学生将优先被该公司录用。

计算机公司实习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培养模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能力

1 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成为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党的十六大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了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等战略思想。随着这一精神的贯彻落实,各级政府扶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无限的商机。

“十五”期间,各级各类信息化人才五年共增加2000万人,其中软件人员增加300万人,计算机人才需要每年增加100万。在我国总共664所本科学校中,有505所学校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4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校人数接近理工科在校生总数的1/3。这一方面反映出高等教育对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积极响应,另一方面也说明计算机专业建设数量大、任务重。然而,高校在扩招的同时,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

国家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要,必然与国家信息化的目标、进程密切相关。计算机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计算机人才的层次结构、就业去向、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计算机类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数量太多或质量太差,而是满足社会需求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了结构上的不合理。计算机人才培养应当与社会需求的金字塔结构相匹配,也应当是金字塔结构,这样才能提高金字塔各个层次学生的就业率,满足社会需求,降低企业的再培养成本。

2.高校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企业对素质的认识与高校通行的素质教育在内涵上有较大的差距。以学习能力为代表的发展潜力,是用人单位最关心的素质之一。企业要求人才能够学习他人长处,而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自以为是”的弱点十分明显。

3.在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亟待大幅度提高

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比重并不小,但由于学生不了解其作用,许多教师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致使相当多的在校学生不重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有效地培养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人才,全方位地加强高校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4.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难以与计算机发展同步

目前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内容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同步,教学模式还不够丰富,必须进行大力度的改革。

截至到2004年12月,全国IT职位需求数达到72302个,比2004年1月份增长了17336个。需求职位以研发工程师、产品工程师、软件设计开发工程师、结构设计工程师、系统分析员、Java开发工程师等技术岗位为主。赴日软件工程师以及小语种IT工程师在本地就业机会也很多。然而,面对如此多的就业机会,一方面是大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位,另一方面却是IT企业难以找到满意的IT人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与IT企业结合不紧密。

针对以上问题,计算机教育界一直在开展研究工作,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对策,其中层次化培养模式得到广泛认同。即根据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来划分,将计算机人才大致分为从事研究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从事应用型工作的专门人才。其中第一类以培养优秀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为目标,着眼于他们未来成为教授和学者;第二类注重培养工程实践型人才,着眼于他们未来成为主任工程师、总工程师;第三类以培养专业技术熟练的、优秀的软硬件生产、开发、经营、维护工程师以及专业技术管理工程师为目标。

事实上,我国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早就从社会功能、智能结构等方面对人才类型进行研究,认为社会人才可分为四种类型: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这四类人才中,学术型人才要求基础理论深厚,有较好的学术修养和较强的研究能力;工程型人才要求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技术型人才也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更强调在实践中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强调岗位操作能力。地方本科院校从事理论研究的基础相对薄弱,学术型人才不应作为主要培养类型,而技术型和技能性人才更适合高职高专等院校。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工程型人才培养为主。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角度看,工程型人才的特征主要是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原理演变为软件或硬件产品的设计、项目规划或决策。强化实践能力,注重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与企业沟通的能力是这类人才培养的最佳手段。大力培养工程型人才符合地方院校特色,也符合因材施教的要求。

2 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工程型人才的特征要求,本文从地方高校的角度,以苏州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重点探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备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设立了数据库综合实验和硬件综合实验等五个大型综合实验;制定了二年级到企业进行认知实习、三年级到企业进行暑期实习、四年级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实习的企业实习计划;开设了日语等小语种选修课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公选课,包括聘请企业高级主管开设企业文化讲座、IT项目管理选修课等。本节仅从强化实践环节这一侧面介绍我们在工程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的探索。

1.教学模式概述

苏州大学与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昆山软件园毗邻,周边IT企业众多,其中苏州工业园区55%的企业为IT企业。苏州工业园区下属的国际科技园现有企业240多家,80%为IT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和IC设计。苏州大学在多年教学中,结合地方特色,总结出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法,在注重计算机专业人才基本理论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采取“理论―实践―理论”循环教学模式,既注重理论教学中各门课程的相互衔接,同时将理论教学、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论文设计看成一个整体,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仅学到某门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某种具体的开发手段,更能全面掌握整个课程体系和开发过程。实践教学中,我们建立了新的实验教学模式,设计了从“单元实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开放实验室―实习基地―毕业设计”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的个性化设计能力。同时,我们与企业密切联系,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实践型人才”的新模式。

2.主动适应IT企业需求,定制企业需求的培养方案

随着IT技术的迅速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市的IT企业也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其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跟踪IT企业的发展,分析其人才需求状况,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重要参考价值。针对目前许多高校培养的本科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这一现状,苏州大学与苏州市各相关企业联合成立IT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苏州大学IT专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的指导与支持。同时,IT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企业还不定期地给计算机专业学生举行技术讲座及前沿知识讲座,并与教师进行座谈,共同商讨有关教学内容更新的问题。IT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不仅为学生、教师打开了了解市场的窗口,同时也为企业和学校架起了人才需求的桥梁,从而实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定制化培养。

3.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个性化设计能力

在专业实验教学模式上,改变原有实验课中传统实验多而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的实验少、验证性实验多而创新实验少、实验手段上采用传统测试技术多而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少的状况,建立了新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这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把有原来固定的实验时间安排改变成灵活的实验时间安排,把原来封闭的实验项目改变成支持自主设计的实验项目,把原来的成批实验方式改变为满足学生个性化要求的实验方式。针对专业特点,可分设计算机硬件基础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基础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工程实验室、计算机多媒体基础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室、数据库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以培养学生专长。

4.建立创新实验室,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实验室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经。目前,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摩托罗拉中国有限公司、苏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紫金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联合建立了苏州大学摩托罗拉单片机实验室、江苏省嵌入式软件技术中心苏州大学分中心等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实验室,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同时,学院成立了自己的开放实验室,主要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习成绩优异且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学生提供了进行创新性实验的条件,并制定了完善的开放实验室条例,规定了其运行机制及运行模式。

如进入开放实验室的学生必须结成科研小组,采用自主选题、指导教师指定课题或企业提供课题等方式,经开放实验室评审委员会评定后才能进入开放实验室。科研小组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并提交课题总结报告或论文。由于开放实验室必须以课题小组形式申报课题,开放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开发能力。因此,开放实验室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激情,为其成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5.建设加强实习基地,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提高实践能力的关键是要让学生有与企业直接沟通的机会。因此,应积极引导教师主动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的主战场,把专业建设深深根植于生产实践之中。在实践中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致力于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我们已在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的摩托罗拉、AMD、罗技、旺宏等世界知名IT企业建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与实习基地,并与中创软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昆山成立了苏州大学中创软件工程学院实习基地。在实践中教,在实践中学,使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我们将企业实习划分成三个阶段。一是认知实习,时间一般为一周,主要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各企业主要研究方向以及当前流行的开发工具和软硬件平台。二是暑期社会实践,时间为50天,主要让学生利用暑假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的一些小型项目或一些模块的开发,甚至是文档的整理工作,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到底能如何运用,并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实际项目开发的能力。三是毕业实习,时间为一学期,主要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较为完整的项目开发,目的是让学生毕业后具备独立胜任项目开发与设计的能力。

在实习基地建设中,应注重学生管理与质量监控。以毕业设计为例,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毕业设计的规章制度,如毕业设计计划、毕业设计选题原则与类型、毕业设计的步骤、校外毕业设计试行办法等条例,并发放企业严格执行。对于安排毕业实习生多的企业,我们还专门安排指导教师长驻企业,从而确保了毕业设计和论文的质量。

3 结束语

强化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显著提高。近几年来,我院学生多次在江苏省程序设计及网页设计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也始终在98%以上,人才就业面也非常广。目前,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我们在扩大实习基地范围的同时,更加注重实习基地的内涵建设,如开展“多模式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IT人才”这一课题研究,希望通过IT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IT企业联盟等松耦型校企合作模式和共建创新实验中心、实习基地等紧密型校企合作模式等方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性质和规模的企业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既达到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目的,也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得到实惠,从而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本文获得“2005年全国青年教师计算机教育优秀论文评比”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二等奖)

参考文献

1.陈建军.IT业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良性互动.通信信息报,2004,6

2.李晓明.陈平等.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计算机教育,2004,8:11~18

3.马殿富等.明确定位,培养高质量人才.计算机教育,2004,8: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