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

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范文第1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poses to take "professional skills make talents, sprit makes quality" as the goal to practice the personnel education mode from computer specialties. The practic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practice teaching", "professional studio" and "social service" are formed. The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 is the basis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educational system, professional studio is the core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educational system, and social service platform is the sublimation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educational system. This mode has been applied to practice and has realized the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est and enhancement of overall quality.

关键词:专业成才;精神成人;实践教学;专业工作室;社会服务;实践育人

Key words: professional skills make talents;sprit makes quality;practice education;professional studio;social service;practice personne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233-03

0 引言

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着自身综合素质不高,不能较好满足企业的要求。面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的就业难状况,如何才能在职业教育阶段提高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使自己成长为“知识、技能、素质、人格”四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我们必须切实重视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因此,以学生为中心,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全方位的实践育人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以“专业成才,精神成人”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所谓“专业成才”:一是使学生拥有一技之长,走上社会后具有“安身”的根本;二是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得以较好发挥,走具有个性特长的专业成长之路,并能融个性特长于共性培养之中。

所谓“精神成人”:一是能够尊重他人、宽容他人,学会与人相处,进而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二是崇尚理性,把科学精神融于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让理性成为学习、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三是通过反复的阅读―思考―实践―升华,不断充实知识,提升能力水平,丰富并构建起内心精神世界;四是建立起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所处的团队或组织负责,进而对国家、对社会负责;五是培养兴趣、增添情趣、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学生有健康、正确的精神寄托。以此,使学生获得“立命”的根本。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围绕“专业成才,精神成人”人才培养目标,以实践教学、专业工作室、社会服务大平台为支撑,实现大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和整体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1 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现状

各院校的实践育人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相应的管理体系和执行情况都不尽相同,这期间就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1 缺乏“实践育人导向”的一贯式总体顶层设计 实践育人在高校中不仅仅体现在部分教学课程或者教学内容的调整,当前“碎片式”的安排并未将专业实践部分真正有机地融入大学生的整体培养方案中。专业实践只体现在“实训室里教学+假期实习”,内容相对单一,且不同的课程和假期实习重复度高,缺乏整体的一贯式设计和建设。

1.2 缺乏学生自主开展专业实践的平台 目前各高校落实专业实践的平台主要是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基地的使用往往是专业层面统一协调、安排,或是课程教学中集中开展部分项目实训,学生难以自主参与实践活动,使用率低。

1.3 缺乏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长效机制 在人才教育方面,目前行业、企业主要是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以及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这远远不够。应该建立常态化运行机制,利用企业、行业等信息资源,弥补高校在实践育人工作中的缺陷,切实增强实践教育水平。

1.4 缺乏教师深度参与并指导学生专业实践的工作机制 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教师与学生在专业教学中的关系趋向淡化,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专业实践指导与被指导关系。鉴于此,以“专业成才,精神成人”为目标,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全方位的实践育人体系是十分必要也是必须的。

2 构建以“专业成才,精神成人”为目标的计算机类专业实践育人体系建议措施

围绕“实践教学”、“专业工作室”、“社会服务”三大平台共同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其中,实践教学平台是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基础,专业工作室是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核心,社会服务大平台是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升华。而构建以“专业成才,精神成人”为目标的计算机类专业实践育人体系,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

2.1 顶层设计:形成“实践育人导向”的培养模式 实践育人导向是指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实践育人为根本路径,通过第一、二、三课堂相结合,校内外实践基地相协调,人才培养方案内与方案外相补充,形成以“专业成才,精神成人”为目标,以“实践先行、理实相融”为特征的实践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

2.2 理念引领:学生将所学专业技能服务社会,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开展社会服务项目旨在搭建实践教育平台,通过服务换资源,吸引更多的企业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人才需求和就业机会,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做到理论和实践真正相结合,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服务,达到学以致用,学而能用,学用相长,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走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3 专业工作室:学生开展专业实践的基础平台 如何让学生能自主地、有组织地参加专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是否成功的关键。专业工作室是各个专业教研室利用教师特长为学生建立的与本专业背景紧密相关的学生组织,是学生自主开展专业实践的良好平台。计算机各专业从行业背景与岗位能力要求出发,建立工作室,学院为各工作室聘任专业教师及相关行业专家担任指导老师,将相同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有计划地开展专业实践活动。

学生工作室能否自主地组织开展专业实践活动,一是离不开专业工作室的良好活动机制,二是离不开教师的良好指导,三是离不开二级学院、专业的宣传与引导。

2.4 通过建立社会服务大平台,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达成“专业成才,精神成人”的总目标。

2.4.1 结合专业技能实践,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随着计算机硬件设备和互联网的普及,学生有了更多技能实践的机会。在学他们有所成之后,高校可以结合社会服务项目,应用于实践,培养其职业技能。专业工作室团队积极走出去,与学校周边社区及IT企业合作,进行网络工程设计、网络综合布线、网站设计、淘宝装饰、网站维护、平面媒体制作、计算机装配、调试、计算机维修、维护、网络编辑等社会服务项目,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

2.4.2 通过社会服务,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 学生在服务中学会了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学会了团队协作。通过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直到最后取得成功,培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服务中建立起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同时,通过社会服务培养兴趣、增添情趣、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学生有健康、正确的精神寄托。以此,使学生获得“立命”的根本。

2.5 开展各项实践活动的保障机制研究 通过“实践教学”、“专业工作室”、“社会服务”三大平台的建设开展实践育人体系的保障机制研究,需要从质量考核监控、制度建设、经费投入、场地设施、师资建设等方面研究如何保障实践活动开展质量和顺利实施问题。

以“专业成才,精神成人”为目标的计算机类专业实践育人模式框架设计,如图1。

3 案例分析

信息工程学院为构建以“专业成才,精神成人”为目标的计算机类专业实践育人体系,接受并认真落实上述建议措施,围绕“实践教学”、“专业工作室”、“社会服务”三大平台共同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实践教学”方面,信息工程学院每年都会开展“电脑文化节”系列活动,其中有一系列的专业技能比赛,比如办公自动化大赛,C语言程序设计大赛,企业信息管理应用技能大赛,计算机网络组建与维护大赛,计算机组装与调试大赛,CAD制图大赛,网页设计大赛,DV作品大赛等,每年参加上述比赛的信息工程学院学生达到上百人次;“专业工作室方面”,信息工程学院每个教研室都成立专业工作室,供学生进行学习和使用;“社会服务”方面,由于信息工程学院每个教研室都成立专业工作室,学生通过专业工作室的学习,向社会提供志愿服务。比如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成立办公软件工作室向社会提供办公软件操作方面的服务、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研室成立V多媒体工作室向社会提供网站、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服务、网络技术教研室成立篮网工作室向社会提供网络工作设计与实施的服务、计算机实训教研室成立尚未工作室向社会提供计算机维修及维护服务等,据悉学院内共有上百人次参加上述社会服务,并且外出社会服务的学生会带一张服务评价单,被服务的单位或个人会要求填写此单子,用来对本次服务做出评价。据统计,服务的满意度高达90%以上,有不少学生通过工作室推荐直接进入企业工作。有资料显示,信息工程学院自从创建以“专业成才,精神成人”为目标的计算机类专业实践育人体系后,其就业率连续几年都在98%以上,且企业对毕业生的技能的满意程度较高。

4 结束语

本文提出以“实践教学”、“专业工作室”和“社会服务”三大平台为支撑,创建以“专业成才,精神成人”为目标的计算机专业实践育人模式,实现大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和整体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并以信息工程学院为例对该模式进行了验证,证明了该模式不仅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更好地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冬生.创新模式打造高校实践育人新格局[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

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Java语言; 程序设计; 经管类专业; 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3-49-03

0 引言

参照教育部学科分类办法,经管类专业主要包括经济学与管理学两个大的一级学科下设的各专业。在经管类各专业的教学中教授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类的课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为其解决管理类问题提供有力的工具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其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其管理水平[1]。Java语言作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典型代表,自推出以来即被看作最具生命力的计算机编程语言,特别是其“一次编程,各处运行”的特点,使其成为网络时代的重要编程工具之一。我国经管类高校的相关专业也大多开设了程序设计课程,如:上海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以及南京审计学院等[2]。

目前,在经管类专业中开设Java程序设计课程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随着面向对象概念的引入,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对这门课程产生了诸多怀疑,传统的教学模式亟需要改革以适应课程和学生发展变化的需要。

1 经管类专业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多数经管类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是以计算机应用为基础进行的,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所有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学会使用计算机;而Java语言程序设计是在掌握该课程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尚存在以下问题。

1.1 授课对象不明确

教授Java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师大多是计算机或相关专业的专业人员,在授课时往往采用的是针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形式,重点讲程序设计的理论知识,课下让学生自主去完成练习。然而,经管类学生认为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今后不会从事程序设计工作,学习程序设计没有用处,所以课下自主练习根本不可能完成,逐渐地对该课程失去兴趣,在教学的效果上将大打折扣[3]。

1.2 教学内容太专业

如果纯粹从Java语言程序设计本身而言,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包括类、封装、继承、多态、异常处理、多线程等,这些是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对该课程普遍感到课程枯燥、难理解、难记忆,如果按部就班地讲解,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1.3 重理论轻实践

对于程序设计类课程来说,实践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经管类的学生而言,实践显得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加深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经管类学生常常把学习Java语言程序设计当成文科课程来学习,只注重理论,不注重实践[4]。

1.4 考核形式单一

考核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教学的一个“指挥棒”,考试的内容、形式从另一方面决定了教学的效果。传统的笔试形式会使很多经管类的学生宁可去“背”程序也不去思考程序的编写过程[5]。

2 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讨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让经管类专业学生对Java程序课程提高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我们做了一些尝试。

2.1 充分认识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需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本课程的意义,从思想上重视课程的学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⑴ 对大多数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将来从事的职业与金卡、金关、金税、金财等一批重大的信息系统工程相关,其就业的单位信息化程度都很高,要能够胜任该领域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程序设计基础知识。比如审计专业的学生而言,目前尚无也不可能设计出统一的审计软件,这要求审计工作者必须掌握简单的编程技能才能在工作中针对不同的行业进行审计。

⑵ 经管类专业培养的是高级管理人才,这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具备与信息技术人员良好的沟通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原理与方法的理解。

⑶ 对现代大学生而言,掌握计算机编程的基础知识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2.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学生对Java语言程序设计不感兴趣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传统的大而全的教学内容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习Java不仅是为了多学习一门更为流行的编程语言,更是学习面向对象的开发技术。为此,我们列出了各章节学习内容,如表1所示,其中分为必学和选学两种形式,前7章为必学内容,最后一章为选学。

2.3 以案例教学为主

一般而言,案例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教材上的例题大多测试对语法知识的应用,内容比较枯燥,形式单一,不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经管类专业的特色,使学生能明白Java语言在他们专业工作中的作用,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流程控制语句时,以“拍卖”过程作为案例讲解,代码篇幅不是很长,复杂程度不高,但可以清晰地描述程序的执行流程;同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扩展。代码如图1所示。再如,数据库编程部分可结合审计工作中经常用到的数据采集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一些新的技术产生学习激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共设计了13个案例,见表1。

2.4 加强实验教学

把编程当成文科的课程学习,不重视实践,这是大多数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学不好Java语言的一个重要原因。Java语言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定要让学生深入到实践中去,深刻认识到编程是“练”出来的,而不是“背”出来的。Java语言的实践包括课堂练习、上机实践和课程设计等,最重要的是上机实践。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应该针对相关知识点出题,并注意题目之间的难度,循序渐进,把握验证类与设计类上机题目之间的比例;在选题来源上也可以从认证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或企业招聘试题中选题。

3 教学改革与实践情况

山东财经大学是一所经管类高等院校,目前拥有56个本科专业,其中绝大多数为会计、工商管理等管理与经济类专业。在新修订的本科教学计划中,有多个专业选择将Java语言程序设计作为其程序设计教学的内容,比如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房地产管理、市场营销等。为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我们一直就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进行探索。每学期末都要对学生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近五年(2008-2012)的教学来看,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学生满意度调查如图2所示。

在探索经管类专业计算机编程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教学方式的思考,还是对实验环节的思考,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编程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经管类人才。我们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远远不够,下一步将继续探索一条适合经管类专业的Java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姚明,彭志平,李启锐.教学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Java教学之我见[J].

计算机教育,2011.4:51-55

[2] 陈涛.《Java程序设计》教学思想与方法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10:2446-2447

[3] 刘毅,江效尧.财经院校计算机专业Java教学探讨[J].计算机时代,

2012.6:43-44

[4] 孙卫琴.Java面向对象编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范文第3篇

万里勇(1976-),男,硕士,讲师/工程师,校内副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研究方向为XML数据处理和数据挖掘。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吉首大学管理工程类专业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采取虚拟实验教学的效果不佳。其中的原因既有学生自身的问题,同时实验设备,实验内容等方面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本文从这些方面对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分析总结了深层次的原因,为改善实验教学效果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虚拟实验教学;管理类专业;教学效果

0.引言

随着因特网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企业对计算网络人才的需求激增。在此背景下,国内的高校在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以及管理工程类等相关专业中都开设了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

计算机网络是与实际结合得非常紧密的一门课程。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该课程的重要环节,而实验教学是培养实践能力最关键的教学手段。所以实验教学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1.虚拟实验教学相关概念以及研究现状

虚拟实验教学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模拟实验环境完成实验教学的教学手段。目前,大量的研究证明,相比传统教学手段,虚拟实验教学更先进。从实验成本来看,虚拟实验教学可以代替交换机,路由器等传统网络设备的硬件功能,创建出一个可视化的实验操作环境,减少设备的更新,节省学生的时间[1]。从实验教学效果来看,也有人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从定性和定量角度进行论证,结果显示在电子信息专业中采取虚拟实验教学,其效果比传统教学更好[2]。但是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吉首大学管理工程类专业采取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教学,其教学效果不佳。

2.虚拟实验教学实施过程及效果分析

2.1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

笔者所在院校是湘西的一般本科院校,所教授的专业是电子商务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管理类专业。在笔者从事两年的计算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在实验内容上,实验类型分布适中:(1)组网基础实验,如网络线缆的制作与测试;(2)协议分析类实验,如ICMP协议的测试与TCP、UDP协议的分析;(3)网络应用实验,如组建局域网;(4)综合性实验[3]。实验过程在PACKTRACTER虚拟软件进行。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约67%的同学认为虚拟实验的教学效果一般。

2.2教学实施过程

计算机网络实验课总共12个课时,分六次进行。实验教学过程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实验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为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验课紧凑安排在相关的理论课之后。

2.3实施效果及原因分析

调查对象的样本是吉首大学11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及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其中电子商务专业总共60人,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总共46人。为保证调查的客观性,分别从电子商务专业随机选择20人,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随机选择19人作为调查对象。为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调查方式采取匿名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的内容如表一所示:

计算机网络实验总体教学效果评价 优秀 良好 中等 差

分别从以下角度,具体描述本学期的实验教学在该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设备与环境

二.实验内容和方式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

四.自己本身

在本次调查中,总共发放问卷39份,收回且有效的问卷39份。调查结果如表二所示:

从表二可知,中等和差评的人数之和占据的比例是667%。由此可以认为,该实验教学效果不佳。笔者对所有的问卷进行分析,总结原因如下:

(1)实验设备与环境:缺乏计算机网络实验设备,比如路由器和交换机。除了制作网线的实验以外,其余所有的实验都是通过虚拟软件演练。学生反应实验环境缺乏真实感,影响实验效果。

(2)实验内容:学生对于实验过程缺乏理解和思考,因为90%的同学反应实验内容偏理论,脱离实际,认为实验内容没用,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动力去研究具体的实验过程,都是按照实验指导书一步一步地进行实验操作。

(3)学生层面:课程内容的吸引力以及学生应该学好本专业知识的传统观念是促使学生保持兴趣学习课程的两个重要原因。而由于吉首大学管理类专业文科生较多,以文科的思维方式理解计算机网络存在一定难度,学生首先就对课程内容存在畏难情绪。

3.虚拟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学习观念,实验内容,以及实验设备这三个方面来解决。

首先,改变学习观念上的认知偏差。学生认为管理类专业学生不必学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主要是因为对于自己的专业,即将从事的职业,以及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存在认识上的不足造成的。

其次,实验内容做相应的调整。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跟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在逻辑思维以及对计算机知识的兴趣程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区别。所以实验内容不能完全按照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实验指导书来操作。要根据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特点编制实验内容。

最后,增加计算机网络的实验设备,除了向学校申请资源以外也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网络设备。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基本人手一台电脑,而且寝室基本都安装有路由器和交换机。

4.总结

因为计算机网络实验设备的缺乏,以及学习观念认知的偏差等原因,造成了吉首大学管理工程类专业学生在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教学的效果不佳。笔者从上述原因出发,根据专业的情况,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而全国范围内其他高校的管理类专业进行计算机网络虚拟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都不一样,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以后需要研究的内容。(作者单位:1.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2.南昌工学院信息学院)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2013年实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3SYJG038资助

基金项目:2012年江西省教学教育改革研究课题(基金号:JXJG-12-24-2)

参考文献

[1] 杨建良,李勇帆.”虚”“实”结合的计算机网络工程实验教学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5).

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212-0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新兴专业。2004年全国开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院校数量为251所,到2013年共有上千所院校开设本专业。由此看出本专业的发展规模十分迅速,社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大。然而目前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却并不理想,特别是我们这样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缺乏深厚的基础,怎样才能把信息管理专业办出特色,使学生符合社会的需求,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将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实施等方面做分析,探索适应社会需求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专业定位的思考

1.现状及问题。广西财经学院是2004年才组建的一所本科院校,从2006年开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本科招生。根据教育部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我们对本专业的定位是为现代企业、各机构部门培养应用型的信息管理人才,即培养管理理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管理者。从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几年的专业建设实践来看,在课程的设置上基本是管理类与计算机类课程并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知识面较广、兼顾管理理论与信息技术的特点。但问题也很突出,就是往往对管理理论理解不深,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也比较欠缺。这样的状况使本专业毕业生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特别是很少有企业组织在招聘人才时直接明确专业需求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使信息管理的毕业生只能去竞争管理类或者是计算机技术类的岗位,而他们被需要管理人才的单位认为管理理论及素质不如管理类专业,需要计算机技术人才的单位认为他们的技术能力不及计算机专业。形成尴尬局面的原因包括多方面,比如目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信息化水平较低,中小企业占比重大,对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还没有提到日程中。从专业本身的定位分析存在以下问题: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1998年由原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系统等5个专业统一归并而成的,是一个新兴专业。在专业中有来自原来五个不同专业的定位信息,其中包括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导致专业定位不明确。②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有类似之处,导致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人才定位不突出,可以被相似专业替代。③各类院校都利用自身的优势办信息管理专业,使本专业的定位各不相同,造成社会企业对本专业认知有误,耽误学生就业竞争。比如工科院校以培养信息系统开发人才为定位,侧重计算机技术的培养;管理类院校以培养管理人才为主,侧重管理理论;还有些院校是以信息资源管理为培养方向;有些院校只培养专门的行业信息处理人才,比如医疗信息处理,电子金融信息等。

2.科学定位,突出特色。广西财经学院是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缺乏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类专业和管理类专业的办学经验,与早在1978年就率先建立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中国人民大学之类的一流大学差距甚远。对信息管理专业的定位不明确,社会对本专业的认识模糊,加之类似相关专业的发展,给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带来很大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我们只有对本专业准确定位,突出特色,才能办出有一定竞争力的信息管理专业。经过实践思考,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为三大学科基础,形成复合型的专业定位。信息管理专业不是培养单纯的计算机技术人才,也不是培养只熟悉业务流程的管理者,其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需要具备信息技术知识、信息管理知识和信息系统知识,还需要掌握项目管理知识,特别要具有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依靠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创新的素质,这是信息管理人才与其他技术人才不一样的地方。为此我们考虑我院信管专业的定位是:①突出专业的复合型特点,管理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并重,特别注重信息技术与管理流程的结合,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培养“懂计算机的管理人员”,培养企业的信息化推动人才。②我校是广西唯一的财经类院校,要突出学校的特点,以财经院校为背景,在财政、会计、金融等专业方面有突出的优势。可利用学校背景适当加强财经类理论或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经济信息的处理能力,区别于一般院校的学生。③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重点,依靠大量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加强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操作型人才的特点。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模块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目前我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模块。

1.理论课程。应修学分共128学分,包含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①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等。②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原理、统计学、会计学、西方经济学、C语言程序、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信息管理概论、数据结构与算法、信息安全等。③专业主干课: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经济学、ERP原理等。④专业选修课:信息检索与利用、办公自动化、网页设计、信息分析与预测、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等。

2.实践课程。应修学分为32学分,包括集中实践和独立的课程实践两大模块。①集中实践模块:军事理论、就业指导、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设计。②课程实践模块: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实践、计算机网络实践、信息管理实习、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数据库与程序设计实训、管理信息系统开发、ERP原理与实训、信息分析与预测实训、信息系统开发综合实训。

三、核心课程的设置与整合

信息管理专业以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技术作为三大支柱学科,形成了科学的课程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与学生往往有拼盘式的感觉,缺乏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很多教师是计算机专业或者管理专业毕业,他们在教学中往往从自身的特长出发完成教学,教授的课程内容不适合信息专业的需要;学生则感到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散,所学到的知识支离破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如何办好信息管理专业除了有明确定位和突出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外,还必须考虑教学体系中的课程设置,特别是核心课程以及课程内容衔接等问题。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

1.管理科学课程:我们基本与管理类专业接轨,开设管理学原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重点培养学生在组织、协调、人事、领导等管理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经济学课程,开设西方经济学。在财经院校的背景下,我们开设了会计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等选修课程,鼓励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就业竞争力。

2.计算机科学课程:最主要的是数据库与计算机网络,还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等,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计算机类专业的相应课程要有所区别,强调解决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组织、处理等问题,要求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为管理应用服务。关于系统开发,我们开设高级程序语言,并连续开设两个学期的JAVA,将一个工具彻底讲通用会,满足本专业学生具有开发系统的基本能力的要求。所有计算机类课程都设置同步的课程实验,实现四年的计算机技术培训不断线,使本专业学生确实具备熟练的计算机使用技能。

3.信息管理课程:信息管理概论、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这些课程是将信息技术和管理进行有机结合,解决管理中的建模以及分析解决信息管理与开发信息系统的问题,也是信息管理人才必备的对信息的处理全过程的认知。把信息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开发作为一条主线,将管理类、计算机类课程连接起来,实现学生能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管理过程、用信息技术解决企业竞争的问题。围绕这部分课程我们开设大量的实践,组织学生完成项目开发的模拟过程。同时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办公自动化等课程,加强实用性,适应社会需要。为使学生具体认识信息系统的应用,我们还开设了决策支持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电子商务、ERP系统等课程及实训,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技术在管理流程中的应用,提高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具体的管理问题能力。

我们把专业核心课程划分为以上三个部分,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衔接方面做了规划,突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色,改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其他类似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混淆不清的现象。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口径较宽,专业知识包括管理理论和计算机技术技能,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思维发散,创新性较强,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除了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做好整合协调外,给予学生学习引导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在不同阶段给予学生必要的专业介绍、学习规划、选修指导等,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倾向,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导师制,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跟随导师对某些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掌握,做到“一专多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当然学校也应该向社会企业宣传信息管理专业,与企业合作办学,注重专业的特色培育,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计算机类专业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行业特色;学科特点;精品力作

0 引言

计算机技术自身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与其它专业技术的融合渗透,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颁布,国家制定的信息化发展战略,……,这一切使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成为相继于政治、英语、体育课程之后的又一公共课程。大学生入学后第一门计算机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受到全校广大师生的关注。

结合财经类院校的行业特色和学科特点,近年来,我们坚持从我院、我系的实情出发,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中,尤其在教材建设的创新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 结合行业特色,凸现学科特点

财经类行业,尤其是被称为百业之首的金融业,是计算机应用最早的行业。近年来,我国政府成功实施的金卡、金关、金税、金财等一批重大的信息系统工程,都涉及财经管理类的多数专业,这就意味着这些专业的学生将来面对的是信息化程度很高的行业,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驾驭这一工作环境。其二,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信息技术人员的工作,也是各类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财经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中、高级管理人才,他们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应具备与信息技术人员良好的沟通能力。

由此看来,财经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计算机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在培养目标、学生基础、专业性质和学时数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因此,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所用教材都应有自身的行业特点。为此,应当针对各专业的实际需要来构建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中都要密切结合行业特色,凸现学科特点。

“2006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一书为财经类专业推荐了一个该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该课程体系以面向应用为目标,将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使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能运用计算机和本学科的知识,处理和解决本专业的实际应用问题。

表1中的第一门课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是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对于提高信息时代大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蒙和奠基作用。根据我院的教学实践,在这第一门课程的教学中也应体现行业特色,使学生尽早培养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兴趣,以激发他们对后继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潜能。因此,编写一本能结合行业特色,凸现学科特点的教材就尤为重要。

2 打造精品力作,贡献基础教学

顾名思义,“教材”是指教师教学时所使用的材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为营造学习环境所需要的媒介。教材犹如一剧之本,是实现教育思想和教学要求的重要保证,是教学改革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智力的重要工具之一,同时也是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反映。教材在教学中起到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创新教学内容、主导教学方向的作用。同时,教材内容的革新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在2004年作过一项关于“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应采取的措施”的调查,结果显示,提升教材建设水平所占比例为34%,位居第二。足以可见,教材建设在整个教学、教育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课程建设中它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冠以“计算机应用基础”或同类书名的教科书很多,但尚未见到一本适合财经类院校的好教材。从2002年开始,由上海市教委牵头编写的上海市重点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突破了计算机学科基础教材的传统框架,摆脱了软件版本的约束,在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办公自动化内容的基础上,引入了计算机硬件、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新的内容,加上配套的辅助教材,不失为一本适合理工科专业的好教材。但是,虽经多次修改,此套教材始终带着浓厚的“理工科”色调,不太适合财经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因此,编写一本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适合财经类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已是燃眉之急!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我们与上海商学院合作,并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正在编写一套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该教材将努力把握以下几点:

(1)定位准确、特色鲜明

本教材认真研究教材涉及学科的现状、发展趋势和特点;教材阅读的对象准确地定位在财经类专业的学生。

本教材将力求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楚深奥的原理和复杂的术语,善于运用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深入浅出地说明问题。全书紧密结合行业实际,凸现行业特色,每章都以开篇案例开始,以结束案例结尾,前呼后应,相映成趣。

以第5章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例,通过开篇案例简要介绍某高校的校园网,并由此引出本章要阐述的各知识点,本章各小节中,除讲述一般的通信和网络知识外,还介绍了中国国家金融通信网CNFN(China National Financial Network)和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CIETNET)的体系结构、组网原则及应用系统,结束案例是“经受了9.11考验的美国NASDAQ网络”,总结了通信与网络技术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性。本章中还插入二则“小知识”:“以太网之父”――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nMetcalfe)和万维网之父―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

(2)与时俱进、内容新颖

本教材应及时反映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趋势,不断推陈出新。除规定章节的介绍外,还开辟了“知识拓展”、“小知识”、“人物介绍”等栏目,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

(3)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针对读者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材体系,不仅要使教材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还要注意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分散难点,使学生易于理解。

(4)精挑细选、千镂百炼

在教材内容的选材上一定要取舍得当,切忌包罗万象、贪多求全。尤其在案例枚举时,更要择优选取、精益求精。

(5)以小见大、一叶知秋

一本好教材必须具有启发性和代表性。在教材中应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引导读者思考,不断把问题深化,一步一步地引导读者走向目标。

(6)辅助教材、配套齐全

教材不仅仅是一本主教材,还应配备多媒体课件、上机实验指导、课程设计指南、练习题库、网络教材等相关内容,形成新型的立体化的教材建设模式。

本教材将于2007年8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3 写系列教材,走创新之路

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教学方法与教学改革的研究是无止境的,教材建设也应贯穿于教学改革的始终。按照“结合行业特色,凸现学科特点、培养创新人才”的宗旨,我们已着手编写“财经管理与计算机应用”的系列教材,第一本“银行计算机系统”的高职高专版和本科版已分别于2006年1月和10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如图1所示。我们还将组织力量继续编写“银行数据库系统”、“银行管理信息系统”、“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银行信息安全技术”等系列教材,走出一条教材建设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