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国;城市居民;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纵向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139-06
一、文献综述
生活质量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后(Schuessler& Fisher,1985),开始在世界各国展开,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相关研究。此类研究通常从客观评价、主观感受以及环境因素几个维度进行考察,是被视为人们对多个方面的感受的综合考察(Schuessler&Fisher,1985)。Kau Ah Keng 和Wang Siew Hooi在1998年对新加坡居民进行了生活质量调查,结果显示健康是对人们生活质量影响最大的一项,在其他发达国家所做的生活质量调查中同样显示健康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Keng & Wang,1998)。随着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在生活质量研究领域继而出现了专门针对人群健康状况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研究(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简称为HRQOL),此类研究主要考察的是被访者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功能方面的感受(Smith et al,1999;Anderson et al,1993;Sousa & Kwok,2006)。
相关国际研究表明,通常年龄较大、女性、收入较低者和教育程度较低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得分较低,而更年轻者、男性、收入较高者和教育程度较高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则会显著提高(Hopman et al,2006;Burstram et al,2007;Hjermstad et al,1998,Foss?觟 et al,2007;Lubetkin et al,2007;Jia & Lubetkin,2005;Smith et al,1999)。此外也有研究表明不同程度的肥胖、体重过轻、独居和身高较矮的成年人都会在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上出现显著下降(Jia & Lubetkin,2005;Hjermstad et al,1998;Christensen et al,2007)。目前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研究在中国开展的较少,现有的中国大陆的研究表明在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上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在职者、中等教育者、收入较高者的得分较高(Wang et al,2005;潘廷芳等,2011)。而在香港、台湾地区所做的调查主要是测量调查工具的效度和特定人群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等(Lam et al,1998;Fuh et al,2000;Lai et al,2005)。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测量,特别是针对全体国民的普遍性调查还是较为缺乏的,并且多为横断研究,纵贯性的数据分析还未见于相关研究中。
综合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国际上对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研究主要是医学取向,现有研究大部分关注的是病患群体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情况,并将其结果运用在临床治疗以及医药业、医疗器材业的生产中(Ringdal et al,2004;Fuh et al,2000)。一些针对全体国民的调查也是以各项病症作为变量指标来考察,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身体机能这一个维度上。社会科学视角下从社会经济因素角度来解读全体国民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研究较少,且目前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研究在发达国家使用地比较频繁,有的已经被医疗机构纳入到临床医疗结构当中,此类研究较少见于发展中国家,关涉到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是在WHO所做的对WHOQOL问卷进行评估的跨国调查中(The WHOQOL Group,1998)。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本次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本次研究将采用社会科学取向。与以往用身体机能等生理指标作为考察变量不同,本次研究将被访者的社会经济地位、人口学特征因素作为自变量来考察,使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考察各变量对中国城市居民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2)本次研究将抽样框推至全体国民,不再以身体机能的生理维度作为划分人群的标准。(3)本次研究是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研究在中国大陆的一个样本,结合国际研究现状来看,这一研究将弥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研究在发展中国家的空白,并与已有的欧美国家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4)本次研究在社会科学的框架下使用了纵向研究方法,在时间上形成了连贯性,对比两个不同时期的数据有助于我们了解人民生活满意度变化的趋势,为政策制定、预测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供有效的参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二、研究概况
本文使用的数据分别来源自2003年全国八省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以及2011年湖北省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2003年生活质量调查在北京、上海、武汉、长沙、郑州、兰州、昆明、广州等八个省会城市展开,采用街头随机偶遇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1 680份,回收1 609份,有效回收率为95.8%。2011年在湖北省内进行的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按照省会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的分层分别在武汉、荆州和枣阳展开调查,采用城区—区—街道的层级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 700份,回收1668份,有效回收率为98.12%。
在2011年的调查过程中被访者就“总的来说,您对您目前的健康状况满意程度如何”这一问题在“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中选择最符合自己感受的一项(“非常满意”=5分,“比较满意”=4分,“一般”=3分,“不太满意”=2分,“很不满意”=1分)。在2003年的调查中没有健康满意度的总体评价,因此我们将“个人身体健康状况(过去一年内)”和“个人精神状态(过去一年内)”两个指标相加后取均值,构造出2003年总体健康状况满意度。将总体健康状况满意度作为因变量,以被访者的人口学特征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为自变量,纳入回归方程进行计算。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2003年城市居民总体健康状况满意度处于不太满意到一般之间,评价不高(2.20±1.170),2011年的数据显示城市居民总体健康状况满意度在一般到比较满意之间,比2003年上升了一个层次(3.40±0.864)。2003年与2011年的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文化水平、婚姻状况、就业状况和居住地点的被访者均表现出得分上的显著差异。从总体上来看,2011年的居民健康状况满意度要高于2003年,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确实在不断地提升。
三、数据与分析
将研究结果进行提炼,结果表明性别和工作单位类型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不存在线性关系,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就业状况、收入和居住地点等六项因素对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
年龄要素的影响体现在2011年回归模型中,结果表明年龄每增加一岁,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就下降0.007(1-e-0.007)个单位。这是比2003年多出的一个影响要素,这一结果也与国际研究结果相一致(Hopman et al,2006;Hjermstad et al,1998;Foss■ et al,2007;Jia & Lubetkin,2005;Smith et al,1999)。2011年的回归结果表现出被访者文化程度对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但文化程度的影响效用是负向的。2011年回归结果显示与本科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群相比较,初中文化水平人群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要高出1.17(e0.159)倍,高文化水平在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上起到了负向作用。但是仅有初中文化程度这一项表现出显著性,其他各文化水平被访者在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上并没有显著差异。婚姻状况要素是2011年回归结果中表现十分突出的一项,也是2011年较2003年增加的影响因素。201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未婚人群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显著地高于已婚人群,其评价水平高出已婚人群1.25倍,这说明婚姻是对人们健康影响较大的一个因素。就业状况的影响仅表现在2003年的回归结果中。从回归结果来看,与无业者相比,有职业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更低,在职在岗者和退休者只有无业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0.3倍和0.35倍。收入因素在2003年与2011年的回归结果中表现出不同方向的效用。2003年收入越高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越低,2011年收入越高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也有相应地提高,2011年的研究结果表现出与国际研究的一致性(Lubetkin et al,2005;Smith et al,1999)。在2003年的回归结果中居住地点的不同导致了个体健康满意度的不同,与东部城市相比,中部和西部城市居民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分别是它的0.22倍和0.15倍,也就是说生活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居民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更高。在2011年地区间差异对人们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显著影响开始趋同,这也显示了中国正在逐步减小地区间的发展差异。
四、分析与讨论
本次研究使用2003年和2011年的调查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从众多因素中提炼出对居民健康满意度具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并比较了不同时期人们评价健康满意度的不同标准。本次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
本次研究发现性别和单位类型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没有线性关系,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收入、就业状况和居住地点。2003年表现最为突出的就业状况因素,结果显示有工作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要显著地低于无业者。这可能是因为工作本身对人的体力、脑力均有一定的要求,加之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下岗风波,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人们的工作压力开始增加,有工作者的健康状况会因此下降。而无业者则免受工作的压力,反而会获得更高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在2011表现最突出的影响因素是被访者的婚姻状况,这一影响因素在2003年并未出现。结果显示未婚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要明显高于已婚者,这一点与国际调查正好相反(Hjermstad et al,1998)。在《生育制度》中提出婚姻是社会性的,家庭的组合也是社会性的,家庭要承担起宗族继替、双系抚育、社会化、资源再分配等多种功能(,1998)。因此中国家庭更强调长幼有序和孝悌之道,由婚姻缔结的夫妻双方较之未婚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因而可能因此会牺牲一部分自己的健康来维系家庭的多项功能。
从个人角度来看,健康应当是一项人人平等的权力,但是研究显示目前中国城市居民还没有达到健康公平。在韦伯的多元社会分层模型中财富和收入是其中的重要一维,而本次的研究也发现收入是城市居民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中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高收入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越高,高收入者凭借财富可以享受更高层次的医疗服务,从而增进这一群体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从社会与国家的角度来看,“健康保障”位列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中第二层级——“安全需求”中,这说明对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追求是建立在第一层级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的。同时罗斯托的生活质量理论也指出,生活质量研究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的,当人们的基本需求满足时才会有更高的生活质量的需求。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小康社会,马斯洛理论中第一层级的需求基本被满足,同时也达到了罗斯托所设定的生活质量研究的标准。生活质量的研究在世界各地已经较为普及,但是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研究在发展中国家进展比较缓慢,这说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社会福利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在一些发达国家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已经纳入了临床医疗的范围内,让患者的信息回馈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依据。与之相比中国城市居民在2011年对医疗收费、医院服务以及公共卫生投入方面仍感到不太满意,这说明中国的基础医疗体系还有待完善,与健康相关的社会资源需要得到更加合理地配置,才能使人们在基础医疗方面享受到平等的权力,并推进更高层次健康需求的发展和满足。
此外,本次研究还显示出一些不足之处。(1)回归模型的修正R2比较低,这说明现有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力不够。可能的原因是调查中的指标选取并不能完全概括具有解释力的方面。本次研究中在指标的选取上比较宏观,详细的指标划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探索。(2)与国际上主要针对病患群体进行调查不同调查,本次研究中使用的数据都是通过在全体居民的抽样框下通过随机匿名填写问卷的方式获得的,不能保证调查对象的同一性,也未能达到纵向研究的理想设定,不同时期不同对象的感受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模型的构建。(3)虽然两次调查都在城市等级上做了区分,但是2003年的调查都是在省会城市进行的,城市划分的维度是地理位置;2011年的调查范围则是在湖北省内,划分城市的维度是行政级别。两次调查中划分城市类型的维度不同,可能也是造成模型拟合度不高的原因之一。
从以上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城市居民总体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同时也折射出中国社会在近十年中的变迁,由经济至上的局面逐渐向多元化转变。这一系列的变化说明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期,但现有的社会阶层结构导致人们在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上还没有享受到健康公平,中国医疗改革需要推进健康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更高层次的健康需求提供发展和生长的土壤,切实提高居民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 李强.社会分层十讲:第2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 潘廷芳,司超增,何慧婧,王斌,单广良.中国6省市人群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研究[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1,(6).
[4] 张里程,汪宏,王禄生,萧庆伦.中国西部农村居民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5,(3).
[5] 罗敏,宛云英,张菊英,应桂英,甘华平,谭玲.四川省城乡老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14).
[6] 苏长春,郑建中.社会分层与健康公平[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8,(8).
[7] Alonso,J.,Ferrer,M.,Gandek,B.,Ware,J.E.,Aaronson,N.K.,Mosconi,P.,Rasmussen,N.K.,Bullinger,M.,Fukuhara,S. and Kaasa,S.,
Leplège,A.and the IQOLA Project Group. 2004.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conditions in eight countries:
Result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IQOLA) Project.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13:283-98.
[8] Anderson,R.T.,Aaronson,N. K. and Wilkin,D. 1993. Critical re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s of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2:369-95.
[9] Baars,R. M.,Atherton,Clare I,Koopman,H. M.,Bullinger,M.,Power,M.,and the DISABKIDS group. 2005. The European DISABKIDS
project: development of seven condition-specific modules to measure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 3:70-78.
[10] Bergner,M.1989.Quality of Life,Health Status,and Clinical Research.Medical Care.27:S148-56.
[11] Bize,R.,Johnson,J.A.,Plotnikoff,R.C.2007.Physical activity level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the generalpopul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Preventive Medicine.45: 401-15.
[12] Burstr?觟m,K.,Johannesson,M.,Rehnberg,C.2007.Deteriorating health status in Stockholm 1998-2002: results from repeated pop-
ulation surveys using the EQ-5D.Quality of Life Research.16:1547-53.
[13] Christensen,T.L.,Djurhuus,C.B.,Clayton,P.and Christiansen,J.S.2007.An evalu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height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the general UK population.Clinical Endocrinology.67:407-12.
[14] Cieza,A.& Stucki,G.2005.Content comparison of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HRQOL) instruments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 (ICF).Quality of Life Research.14:1225-37.
[15] Foss?,S.D.,Hess,S.L.,Dahl,A.A.,Hjermstad,M.J.& Veenstra,M.2007.Stability of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the Norwegian
general population and impact of chronic morbidity in individuals with and without a cancer diagnosis.Acta Oncologica.46:452-61.
[16] Fuh,J.L.,Wang,S.J.,Lu,S.R.,Juang,K.D.& Lee,S.J.2000.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a Chinese (Taiwanese) version of the SF-
36 health survey amongst middle-aged women from a rural community.Quality of Life Research.9:675-683.
[17] Guyatt,G.H.,Feeny,D.H.and Patrick,D.L.1993.Measuring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8:622-29.
[18] Hjermstad,M.J.,Fayers,P.M.,Bjordal,K.and Kaasa,S.1998.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the General Norwegian Population
Assessed by the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Core Quality-of-Life Questionnaire: The QLQ=C30
(+ 3).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16:1188-96.
[19] Hopman,W.M.,Berger,C.,Joseph,L.,Towheed,T.,Kerkhof,E.V.,Anastassiades,T.,Adachi,J.D.,Ioannidis,G.,Brown,J.P.and Hanley,
D.A.,Papadimitropoulos,E.A.& The CaMos Research Group.2006.The natural progression of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results
of a five-year prospective study of SF-36 scores in a normative population.Quality of Life Research.15:527-36.
[20] Jia,H.M.and Lubetkin,E.I.2005.The impact of obesity on health-related quality-of-life in the generalUS population.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7:156-64.
[21] Jia,Z.B.,Shi,L.Z.Cao,Y.,Delancey,J.,Tian,W.H.2010.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in rural China.Quality of Life Research.19:775-80.
[22] Keng,K.A.and Hooi,W.S.1995.Assessing quality of life in Singapore: an exploratory study.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35:71-91.
[23] Lai,K.L.,Tzeng,R.J.,Wang,B.L.,Lee,H.S.,Amidon,R.L.& Kao,S.2005.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health utility for
the institutional elderly in Taiwan.Quality of Life Research.14:1169-80.
[24] Lam,C.L.K.,Gandek,B.,Ren,X.S.and Chan,M.S.1998.Tests of Scaling Assumptions and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Chinese (HK)
Version of the SF-36 Health Survey.Journal of Clinical Epidemiology.51:1139-47.
[25] Lubetkin,E.I.,Jia,H.M.,Franks,P.& Gold,M.R.2005.Relationship among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clinical conditions,and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Examining the EQ-5D in the U.S.general population.Quality of Life Research.14:2187-96.
[26] Perez,D.J.,Williams,S.M.,Christensen,E.A.,McGee,R.O.and Campbell,A.V.2001.A longitudinal study of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utility measures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breast cancer.Quality of Life Research.10:587-93.
[27] Revicki,D.A .,Osoba,D.,Fairclough,D.,Barofsky,I.,Berzon,R.,Leidy,N.K.& Rothman,M.2000.Recommendations o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to support labeling and promotional claims in the United States.Quality of Life Research.9:887-900.
[28] Ringdal,G.I.,Ringdal,K.,Jordh?y,M.S.,Ahlner-Elmqvist,M.,Jannert,M.and Kaasa,S.2004.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
in family members of cancer victims: results from a longitudinal intervention study in Norway and Sweden.Palliative Medicine.18:
108-20.
[29] Saarni,S.I.,Suvisaari,J.,Sintonen,H.,Pirkola,S.,Koskinen,S.,Aromaa,A.and L?nnqvist,J.2007.Impact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o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general population survey.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190:326-32.
[30] Schuessler,K.F.,Fisher,G.A.1985.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and Sociology.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1:129-49.
[31] Smith,K.W.,Avis,N.E.& Assmann,S.F.1999.Distinguishing between quality of life and health status in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A
meta-analysis.Quality of Life Research.8:447-59.
[32] Sousa,K.H.& Kwok,O.M.2006.Putting Wilson and Cleary to the test: analysis of a HRQOL conceptual mode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Quality of Life Research.15:725-37.
[33] Sprangers,M.A.G.,Schwartz,C.E.1991.Integrating response shift into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a theoretical model.Social
Science & Medicine.48:1507-15.
[34] Sun,X.J.,Lucas,H.,Meng,Q.Y.,Zhang,Y.G.2011.Associations between living arrangements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of urban
elderly people:a study from China.Quality of Life Research.20:359-69.
[35] The WHOQOL Group.1998.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WHOQOL):Development and General Psy-
chometric Properties.Social Science Method.46:1569-85.
[36] Vogels,T.,Verrips,G.H.W.,Verloove-Vanhorick,S.P.,Fekkes,M.,Kamphuis,R.P.,Koopman,H.M.,Theunissen,N.C.M.and Wit,J.
M.1998.Measuring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children:the development of the TACQOL parent form.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7:457-65.
关键词:武汉市;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监测
中图分类号:C91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9-0098-02
“十二五”时期,越来越多的城市将推进幸福城市建设,从而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目前先后有多个城市推出幸福城市的口号,如“幸福武汉”、“幸福北京”、“幸福广东”。幸福城市目标的确立是我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而提出来的,适应了国际社会发展的总的发展趋势。它可以更好地体现民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范围和程度,更好地引导政府加强民生工程建设。武汉地区作为中部崛起的中坚力量,加强“幸福武汉”的研究和监测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武汉人民,也可以更好地为“幸福中国”的民情监测和发展趋势提供指导和借鉴。
一、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本次调查在武汉市中心城区内展开,用随机抽样方法确定了武汉市江岸区、汉阳区、洪山区和青山区下属的26个街道作为调查区域,每个城区发放问卷200份。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83份,有效率达97.875%。
本次调查覆盖的年龄段为18岁~65岁,被访者文化程度从没读过书到研究生及以上不等,工作状况有在职在岗、退休、无业等,工作单位有党政机关、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从总体上来看,调查对象在社会各行各业分布较为均匀,符合随机抽样的要求,数据真实可靠。在研究过程中有效数据均使用SPSS17.0版本进行运算。
二、数据分析
(一)工作
调查显示武汉市主城区居民月收入均值为2 418.54元,较2009年武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385.02元(1 532.09元/月)①要高出886.45元,这组数据反映了问卷抽样数据和客观数据的一致性较高,并且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下岗职工下岗前工资由于经济发展、物价变化等原因可能会对整体数据产生影响,剔除这部分数据后武汉市城市居民在职在岗者平均月收入为2 825.82元,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相当一致,高于湖北省的整体水平2 650.97元,②这显示出武汉作为湖北省省会的经济优势。
工作是获得收入的来源,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对与工作有关的各项评价中,与同事的关系、与上司的关系和工作安全性位居满意度的前三位,而被访者也表现出对工作收入和激励机制的不满意,均值均在3分以下,③处于一般到不太满意之间,且感到不满意的人数均超过了感到满意的人数。这说明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关系仍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同时被访者对工资和激励机制的强烈需求表明当前劳动者认为自己的劳动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酬劳,收入差距扩大的局面也进一步加强了低收入者的相对剥夺感。
从总体上来看,武汉市城市居民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中等偏上。收入与总体工作满意度交互分析的卡方检验在统计学上显著(p
(二)住房
住房是当前人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在本次调查中我们考察了武汉市城市居民每户居住人数、住房面积、住房类型以及住房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武汉市城市居民每户以居住3人及以下数量最多,平均每户居住3.4人。从居住人数上我们可以推测武汉市城市居民的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具有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特征,多代同堂的居住模式正在渐渐减少。在居住面积方面,户均住房面积为85.94m2,居民居住面积主要集中于30-90m2,拥有大面积房屋人数相对较少。单元楼房是武汉市城市居民住房的主要类别(71%),这说明武汉市城市居民的居住模式已经迈向了现代化。
在对住房情况的等级评定方面,只有6.4%的居民认为自己的住房水平位于中上及上等,评定为中等及以下的比例占到了93.6%,这说明绝大部分被访者对自己的住房状况评价不高。在住房面积与住房满意度的检验中,卡方检验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公共服务
[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对糖尿病足患者心理健康以及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进行常规性护理的基础上再实行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情况。结果 研究组临床效果有效率为92.5%,常规组有效率为7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综合护理;糖尿病足;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9(b)-0188-02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较为严重且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伤残甚至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发病概率逐渐增加,糖尿病足亦随之增加,所以需要针对患者症状严重的情况采取综合且有效的护理方式[1]。现选择该院2014年9月―2016年4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40例,对研究组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临床治愈效果、心理健康及治疗中生活质量,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足且无其他内科并发症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0例。常规组包括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43~73岁,平均年龄(63.2±8.4)岁,病程2~16年,平均(6.8±2.3)年。文化程度:小学10例,初中文化及以上30例;足背动脉情况:良好11例,减弱或消失29例。研究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63.7±9.6)岁,病程1~17年,平均(6.4±3.5)年。文化程度:小学9例,初中及以上31例;足背动脉情况:良好10例,减弱或消失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文化程度、足背动脉情况以及糖尿病足分级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经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示后,患者知情并同意后实施。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具体表现为:(1)患足创处的护理。配合使用广谱抗生素、抗厌氧菌,结合分泌物细菌多少、药敏程度,调整药物使用量;扩张血管药物可以用在症状严重的情况; 根据伤口的分泌物情况、坏死程度选择呋喃西林溶液、双氧水来经常对伤口进行消毒, 并且要彻底清洗创面,可使用频谱治疗仪照射创面30 min左右, 之后给予1%胰岛素溶液湿敷, 根据创面大小用含有胰岛400~800 U生理盐水300~500 mL湿敷,症状严重患者 2 次/d,症状缓解后可降为1 d/次。胰岛素可以增加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避免脂肪分解,对细菌的生存环境进行破坏,从而加速组织愈合以及创面恢复。(2)改善末梢血液循环。晚上可用38~40℃的温水泡足10 min左右,以加速血液循环和防止血管扩张。涂抹润肤霜、植物油并充分按摩可有效降低胼胝发生率,并能保持皮肤柔软以及预防足部干裂。另外,帮助患肢抬高30~40°,避免静脉血液回流,以影响末梢血液循环防止溃疡部位摩擦;坐时保持交叉双腿姿势太久会导致压迫血管、神经。可结合个人爱好进行以有氧运动为主的适量运动,可以结合个人爱好差异、体力大小、病情严重程度等情况,进行如太极、慢跑、散步等强度不高的运动,通常以运动时没有明显肌肉酸痛感、感到体力无透支或疲劳、不出现心悸、气促为宜。每天运动在餐后1 h进行30 min左右最为合适,年长患者易出现体力不支的情况,一般根据医嘱选择中度的活动最佳,不宜运动过于剧烈。因此,不要在空腹时运动,注意随身携带糖果、糖尿病卡,以降低低血糖发生几率。此外,不宜在出现内科合并症感染、酮症酸中毒、心脏功能减退、视网膜坏死、肾脏病时进行锻炼[2]。(3)心理护理。糖尿病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以及工作状态,对患者的精神及身体造成了持久性损害,患者会出现长时间足部疼痛、患病时间长、持续性创面溃烂易导致紧张焦虑、悲观失望、缺乏治疗信心、抑郁等消极的不良情绪。因此,心理护理是综合性干预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护理人员要通过同理心消除患者苦恼,也要在精神上给予安慰。高度的同理心十分关键,可以积极帮助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入院之前可对患者进行病足知识的科普,帮助患者了解病因、病情具体状况以及预防措施,鼓励患者对内心感受充分描述,引导患者对最担心的问题进行描述。对于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的, 护理人员应主动与其沟通,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保证其舒适,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大小可适量使用止痛剂缓解疼痛,避免患者的焦虑、紧张等情绪[3]。对患者对糖尿病足接受程度、认知程度进行分析评估,针对患者目前精神状况差异给予有效心理护理。(4)饮食的护理。治疗糖尿病足,饮食疗法是基础,也是治疗的重要一环。若对合理科学控制饮食不能有效落实,那就很难达到较为满意、理想的疗效。糖尿病足患者的饮食需要降低盐分摄入、多饮水、少吃多餐,每日食物要从量多到量少分4次定时分配给患者,那么发生餐后高血糖的概率可大大减少,对降血脂、预防动脉硬化也有很好的作用。患者饮食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控制总热量是糖尿病饮食治疗的重要环节,食用油煎、油炸等食品是体重超标患者的禁忌;②坚持补充足量的维生素、氨基酸、食物纤维、蛋白质等营养元素; ③降低脂肪摄取量,尽量少吃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虾籽、动物内脏、鱼籽等,炒菜最好用植物油,严格限制各种甜食,严禁烟酒;④患者进行体育锻炼时, 不能空腹,应补充少量食物,以防低血糖的发生。
1.3 效果观察
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干预后足部症状改善程度、治疗后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情况。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患者足部症状改善情况,其中包含:皮肤皲裂、麻木程度、疼痛程度、足背动脉搏动状况,其有效率为(痊愈+显效+有效)/总数;②观察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其中含有心理健康水平、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建立数据库。对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 P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临床效果有效率为92.5%,常规组有效率为7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比较
研究组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定时对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检查、开展糖尿病足的健康教育及预防性护理是糖尿病足预防的关键。必须要加强患者对足部的保护意识、早期采取预防护理措施、提高自我护理能力、认识自觉监测病情、减少心理障碍、自觉控制饮食的概念。正确的护理措施和妥善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降低了截肢率,提高了治疗好转率以及疾病稳定率。该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综合护理干预,研究组临床效果有效率为92.5%,常规组有效率为72.5%,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另外,研究组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提示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在治疗中的心理负担、改善患者负面情绪、促进患者康复以及提高生活质量。因此,综合护理干预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糖尿病足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足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足部症状,提高临床有效率,降低患者心理负担和有效提升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云霞,韩会民.糖尿病足的护理新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4):3303-3304.
[2] 邱伟,梁维娟,宋瑞芳.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中原医刊,2006,33(10):12-13.
[关键词]民生新闻 内容 拓宽 有效传播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地方化、本土化为特色的民生新闻,迅速走红我国各类地方新闻媒体。这些民生新闻围绕着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传播理念,关注民情、民意,聚焦社会热点、难点,且具有时效性强、现场感强、人情味浓等特点,在受众中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和好评。
但是,认真审视近年来我国各地新闻媒体上的民生新闻,我们也不难看到,相当数量的民生新闻在报道题材和报道内容的选择上,存在着市井化、平庸化、琐碎化、娱乐化、同质化等倾向。
首先,部分新闻媒体在传播民生新闻过程中,报道了大量灾难、琐碎、暴力、性犯罪等,而一些重要的、直接涉及到广大群众日常生活的资讯和问题,则报道不多,带来民生新闻的窄化。其次,由于部分暴力的、血腥的、的、不文明的内容出现在报纸版面和电视屏幕上。从而降低了新闻媒体的品位。
上述问题的存在,必然给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带来困扰。生活的海洋是丰富多彩的,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为进一步提高民生新闻的报道质量,笔者认为,当前应该从深化报道内容入手,进一步丰富民生新闻的内涵,拓展其报道空间。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厘清以下几种关系,进一步开阔报道思路。
一、处理好小民生和大民生的关系,多在大民生上下功夫
对于民生新闻的内涵,有人仅仅理解为关乎老百姓日常生活和切身经济利益的新闻,这有失偏颇。从广义地说,所有新闻都是为了民众和民众关心的,因此,都可说是民生新闻。因此,把民生新闻看作是所有和百姓民生有关的新闻的集合是有自己的道理的。从题材上看,民生新闻的题材,既包括小民生。也包括大民生。所谓小民生,可以看作是狭义的民生新闻,即关乎百姓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吃喝拉撒等方面的新闻,为百姓提供资讯和服务;所谓大民生,则是指广义上的民生新闻,即是从百姓生活的角度反映国家的方针政策、建设成就和其它重要新闻事件。相对而言,小民生是初级形态的民生新闻,偏重于展示平凡生活的“原生态”。努力在普通人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经历和境遇中挖掘戏剧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大民生则是在时代背景下,通过设置公共议题,由感性的生存体验深入到民众的精神生活领域,由解决一家一户所面临的具体的生活困境升华为改善所有社会成员的生存状态,由解决一家一户具体的纠纷升华为化解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如果说小民生强调的是新闻内涵的话,那么大民生则强调的是新闻的视角。民生新闻既要以小民生为基础,突出实用性和服务性,又要以大民生为突破口和发展出路,更充分地发挥新闻守望环境、进行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
联系时下的新闻报道,我们不难发现,小民生仍然是民生新闻的主力军,题材大多局限于社区、街道以及家庭生活,展现一幅世俗生活的全景图。表面上看,它再现了原汁原味的生活。达到了具体的事件真实,可是在实际上,则由于报道过于表面化、琐碎化,满足于街谈巷议、家长里短,使得新闻报道陷入琐碎叙事的误区。报道选材的片面化、题材的平庸化,有可能部分遮蔽新闻传播的“社会能见度”,消解生活的本质真实,这样就会使新闻报道陷于平庸。
要避免报道内容的片面化、表面化和琐碎化,应该多层面地关注民生,从多种层次反映民生问题和民生主题。在时下的民生新闻中,不少报道人为地规避了本应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生存、生计”方面的时政、经济新闻的题材,导致“民生”内涵的窄化。因此,民生新闻应回归“民生”的本质内涵,将报道题材、报道内容进一步深化。例如,从民生角度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形势、民主法制建设,解读国家政策,反映百姓对政府的意见和建议,引导民众参政议政,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等等,不断扩大报道空间,将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科教新闻等民生化,实现由“小民生”到“大民生”的超越。
二、处理好市民与农民的关系,多关注农民的生存状况
民生中的“民”是民生新闻的主体。所有具有公民权利的自然人都可以被称为“民”,包括城市的市民和农村的农民。可是,在新闻实践中,许多新闻工作者仅仅把民生新闻的主体定位在城市市民,而忽视了本应受到关注和重视的农民。导致在新闻报道中对市民的偏爱和对农民的冷落,使得农民这一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群体被边缘化,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其实,农民和市民一样,都应该成为民生新闻的主体,成为民生新闻的报道对象。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三农问题”的严峻性,由于农民处于更弱势的地位。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民生新闻既是一种新闻题材,更是一种传播理念,它更多地体现为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它是在执政为民的大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对曾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官本位新闻、启蒙教化新闻的反叛,是站在民众的立场反映民众的生活、关心民生的疾苦。这种对民生的反映,应该是全面的、全方位的。既要反映广大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又要反映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但是在我国不少新闻媒体的民生新闻报道格局中,特别是在部分都市报和以城市观众为主要受众的电视节目中,有关农民民生问题的报道并非尽如人意。不仅报道数量少,而且不少涉及农民的报道并不是以农民为主体和主角,而是在写到城里人的菜篮子或水果丰收时,顺便连带到农民。另外,一些新闻中的农民形象,常常是贫穷的、愚昧的,是与都市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的,而有意无意间忽视、淡化了他们的善良、勤劳和朴实。这显然是不公正的,是对民生新闻定位的歪曲,长此以往将对民生新闻的发展走向产生极其有害的影响。
其实,市民和农民都应该成为新闻媒体民生新闻报道的主体。市民和农民的生存状况。深刻地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状况和水平,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我们在关注城市市民民生状况的同时。也应同样关注农民的生存状况,不能忽视民生新闻中的农民题材。实际上,在农民的民生题材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其中有不少报道内容具有重要
的新闻价值。认真挖掘并报道它们。将进一步拓宽与丰富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进一步提高民生新闻的可接受性。
三、处理好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加强人民精神生活的报道
民生新闻是关乎老百姓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的新闻,其内容涉及到物质生活层面和精神生活层面两个方面。相对而言,老百姓物质层面的有关衣食住行的信息,在民生新闻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反映,如交通、治安、住房、购物、求医问药、物价浮动、消费维权、人才招聘和下岗再就业等为民众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和参考坐标。仅以“食品安全”问题为例,在2008年下半年。各大新闻媒体都报道了“三鹿奶粉”事件,从不同的角度报道了事件的处理情况,分析了事件发生的原因,体现出鲜明的指导性和服务性。但与之相比,对“问题奶粉”事件在人们精神层面上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则报道不多,且缺乏深度。有学者认为,民生新闻拓展内涵、实现自我转型的途径之一,应该是“从对民众生活的‘原生态’的描述转入对民众精神生活和心理生活的表现”,以深刻地反映出当代中国人精神面貌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和心理生活同样是新闻资源的富矿,他们的道德观念、法律意识、民主精神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所恩、所想、所感等,蕴涵着丰富的新闻价值,应该得到更为充分的反映。
应该看到,新闻报道在告之以事的过程中,还在传播文化道德理念。实现审美享受和休闲消费。大众传媒既是重要的舆论工具,又是典型的休闲文化。理应将笔触伸向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受众休闲需求的娱乐需求。民生新闻强调民本意识、民生情怀,更需要反映民心和民声,培养高尚的情趣。因此,将民生新闻报道的视角,更多地投向民众的精神生活领域。用较多的篇幅去反映他们的精神追求和喜怒哀乐,不仅是拓宽民生新闻报道领域的需要,也是民生新闻报道的题中应有之义。
四、处理好专家视角和平民视角的关系,力求让平民来讲述自己的故事
民生新闻所讲述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但同样是讲故事,却存在着一个由“谁”来讲和“从谁的角度”来讲的问题。具体说来,民生新闻不应该仅仅满足于“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还要进一步做到由“老百姓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就涉及到讲故事者的视角问题,即观察与分析问题的角度问题。目前有不少民生新闻把话语权交给了普通百姓,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也有相当多的民生新闻,在报道中仍然采取专家视角和业内人士视角来讲述,报道的口气常常是“据专家分析”,普通老百姓则很少有话语权。
民生新闻的受众绝大多数是普通老百姓,他们更关注、更容易接受同类人的观点。对于他们来说。由普通老百姓以平民的视角来观察和解读民生新闻,所产生的效果往往要好于以专家视角的解读,因为这种解读更具贴近性,能更好地反映他们的看法。对于以反映百姓生活为宗旨的新闻而言,要提高报道的接近性、亲近性,就应该善于从百姓的视角出发来讲述新闻。不能由专家唱独角戏,要在新闻的舞台上看到群众的亮相、听到群众的声音。这声音不仅仅是呼声、愿望和要求,还包括标志着话语权的讲故事的声音。
民生新闻的本质属性之一是平民视角,视角常常和聚焦相关联。视角不同,聚焦点也常常不一样。如果专家叙事居于强势地位,就意味着平民的失语。平民只作为叙事的对象而不能成为叙事的主体,就不可避免地丧失其自身的自在性,而只能成为受动的、屈从的对象性存在。从个人的角度讲,这是身份感和归属感失落后的精神家园的迷失;从叙事文本的角度说,这是富有个性棱角的鲜活记忆丧失后,“专家”外表所掩饰不住的抽象和残缺。
1.成本管理存在问题
在电力工程建设中,项目成本的控制至关重要,成本管理得好,工程利润就高,成本管理不好,就会导致工程亏损。但是我国目前的电力工程建设成本管理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很多施工单位在电力工程建设中缺乏先进的成本管理思想观念,对成本管理的重要性重视程度不够;还有就是成本管理的方式方法不合理,手段相对单一,很多成本管理一直停留在发生后补救的阶段,造成电力工程建设成本管理的落后。
2.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普遍低下
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财富,现代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上升到人才竞争的阶段。在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中,相对低下的管理人员素质严重制约了电力工程的管理和发展。虽然许多电力工程单位也在努力提高员工水平,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很多管理人员无法适应现代化电力工程的管理需求。在一些机械的采购和材料的预算上,往往眼中超支,造成管理效益低下。
二、电力工程管理的解决对策
1.加强施工进度管理
在电力工程建设施工中,首先应该加强施工进度管理,这就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然后以这个施工进度计划表为基础,对施工进度进行严格控制。在建立施工进度计划表时,应对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充分考虑,一些关系到工程施工进度的重大因素必须要考虑全面,这样才能做到合理,详细的统筹安排。也方便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随时做出相应调整。以便将计划变更对工程造成的影响降到最。要建立健全的汇报和总结机制,对施工进度,管理情况进行公开,及时对计划做出整改,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2.加强安全管理的力度
施工安全是现在所有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施工过程中,严格监督,合理指挥和调度,打造安全的工地,施工方要严格按照调度方的要求进行施工,不能随便施工。另外还要定期进行工程安全意识的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将可能出现的情况考虑全面,防患于未然。在施工区域,做好明显的标识和警示牌,防止无关人员无意进入施工区域发生意外。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程序和工艺流程进行操作,确保电力工程按质按量完成。
3.加强成本管理
在工程经济核算中,成本控制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施工图进行预算,然后再与实际支出的金额进行对比,就可以得出成本控制的效益。在施工过程中,要对各种材料以及人工的开支进行严格的监视,尽量在预算的范围之内实现施工目标。一般的施工项目分两层核算,一是项目管理预算,二是施工作业预算。管理人员要按照施工图,体现对施工中的各种费用进行预算,通过定额,定料等方式,做好施工的量化管理。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产出比例以及资产的运行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定期进行检查,提高施工效率。在电力工程建设中,作业层是整个工程最大的烧钱机器,所以,对作业层进行优化配置,合理调度和分配人力、物力是减少开支的一个重要措施,实际操作中要采用月本钱剖析表和偏向控制法进行分区,分段的严密控制,经常组织研讨和分析,保证施工按计划急性,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施工人员的个人潜能,但是也要注重科技与实践的相结合,采用新的技术和工艺,将施工成本降到最低。同时还能降低劳动强度,增加施工的安全性。同时管理层与作业层要相互配合,严格把关,树立节俭意识,防止超支,漏支的情况。
4.不断提高管理层的素质
电力施工管理人员是电力工程施工的关键性因素。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工程进度的快慢和工程质量的好坏。施工企业应该以人为本,不断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可以组织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通过一些拓展性训练以及专业技术的培训,来提高管理人员的项目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通过管理处效益。其次,还可以通过引进人才来提高管理层的整体水平。
5.开拓进取,积极创新
电力工程建设不仅关系到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命脉产业。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要提高,就必须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电力设施建设的发展,是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的前提。现代化的城乡建设和必须要有现代化的电力设施为基础,而现代化的电力设施就必须有现代化的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和工程质量。所以,首先从大方向上,电力设施建设必须提前做好规划,在施工前详细规划,精心设计,根据城乡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具体需求去进行规划设计。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度是不断加快,很多地方开始注重地方性电力设施建设,但是电网能否安全稳定运行,是关系到城乡建设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例如现在有些地方盲目兴建电力工程,导致出现很多问题:智能化程度不高,节能管理不够,房屋施工时注重功能而不注重对建筑的影响。供电电网虽然为人们带来了更高的生活质量,也带了很多隐患。所以说,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一提高,我们要注重电力工程建设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应及时更新观念,创新管理,使电力工程可以健康稳定地发展。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