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酒文化内涵的见解

酒文化内涵的见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酒文化内涵的见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酒文化内涵的见解

酒文化内涵的见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区文化;传统文化;融合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133

地域传统文化是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它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地域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凝聚社区居民团结一致。绍兴作为千年文化古城,集商贸与文化教养于一身。现今,绍兴城市的发展明确地定位为水城、桥城、酒城与名士之城。

1绍兴地域传统文化资源解析

绍兴市是一个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城市,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绍兴社区文化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鉴湖文化:鉴湖水域辽阔,自然柔美,宛如绍兴人海纳百川的胸襟;好水酿好酒,衍生出了独特的黄酒文化,有水就有桥,由此衍生出独特的桥文化。水桥相映,形成独有的江南水乡韵味,由此又衍生了独特的旅游文化。鉴湖凝聚着历代绍兴人治水、识水、用水、改良水环境的智慧和勇气。

名人文化:绍兴的、、鲁迅、王羲之、陆游、王阳明、徐文长、秋瑾、大禹、勾践、范蠡、马臻等,他们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思想先驱。他们留下的思想、文化遗产,引导和激励着后代人去实现新的理想追求。此特色文化中,还包括了“师爷文化”,在名士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造就一代又一代绍兴人奋发向上的精神。

纺织文化:绍兴以纺织而闻名,纺织经济是绍兴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在绍兴现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2240个,从业人员60多万。绍兴的纺织既有历史,又有规模。几千年来的纺织业的发展史体现了一种文化内涵,那就是从传统中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从他们身上蕴含着绍兴人勤劳、坚韧、智慧、创新的精神品质。

黄酒文化:绍兴黄酒历史非常悠久。在绍兴,不论城市和农村,在餐桌上、在厨房里有家喻户晓的绍兴黄酒。由此引发出的绍兴特有的酒联、酒谜、酒舞、酒歌和酒乐形成丰富的酒文化。在黄酒文化的熏陶下,绍兴人练就出外柔内刚、厚积薄发的精神。

2绍兴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

21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缺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更加多样化。由于我国社区建设正在发展阶段,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还很不完善。同时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待遇过低等问题的出现,导致现有的部分文化工作者人浮于事,使得他们无法专职自己的文化工作事业。

目前,高校很少设立相关专业,很多文化人才都是专项于某一个方面,从事于一些“高、大、上”的专职文化机构,很少选择任务烦琐的社区工作。总之,社区文化干部整体建设落后,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没有新鲜血液的补充,使得社区文化发展缺乏生机与动力,据笔者在绍兴市越城区的府山街道、北海街道、蕺山街道等所辖社区调查得之,目前城市社区文化的建设除了在硬件设施上不断完善之外,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图书阅览室、活动室、传统节日的会演等方面,几乎没专职的社区文化建设人才。

22居民社区参与的程度较低

社区居民以及社区居民组成的自组织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如何发挥社会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让居民及相关社区组织主动积极参与,是社区文化建设中社区居民是否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由于我国社区建设是自上而下式的,主要依靠政府的政令推动,社区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而社区中各种组织的不健全,其参与程度也远远不够。

目前,城市社区居民的文化参与的主要方式是动员式参与形式,即由社区居委会或社区中的精英进行宣传、影响,劝说居民参与。这种参与的方式在社区建设的初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在一定时期内也推动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一动员型的参与模式极大地阻碍了社区居民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23社区文化发展结构失衡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是城市社区文化构成的全部。社区文化建设的结构性失衡,是指构成社区文化的四大部分在发展水平上不能同步协调发展。

目前,城市社区发展仍处在发展期,很多方面的发展还处在不完善的阶段。社区文化建设中重物质轻精神,重制度轻行为是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制度文化是社区开展文化活动的制度保证。制度的核心价值是提供文化建设的标准。但在我们进入社区调查时,发现的现实情况是制度归制度,行为归行为。

相对于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与行为文化的建设相对较为缓慢。由于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与主导者对社区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建设认识的偏差,加上社区文化活动开展形式的单调性,使得二者建设更慢。

24社区居民认同感弱化

社区居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是人们的一种心理力量,其核心是文化的认同。在传统社区中,由于受乡土、地域等观念的影响,人们对社区的认同感相对容易建立,但由于住房制度的改革,邻里之间彼此没有太多地缘关系,邻里间互帮互助观念淡化,归属感也就随之弱化。

社区归属感与认同感是相互影响、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社区居民归属感以社区认同感为前提,没有强烈的认同感,难以形成社区归属感。社区归属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社区文化亲和力与服务水平。当前,社区文化建设的以人为本原则,落实力度不够,导致社区文化亲和力较弱;由于受到传统思想观念影响,社^文化建设重管理轻服务,服务意识弱,服务水平较低。

3绍兴社区文化建设与地域传统文化融合的构建策略与方法

31以传统文化为核心,推进社区文化人力资源建设

绍兴地域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对于土生土长的绍兴人来说,对绍兴本土的文化资源并不陌生,加强社区文化建设,首先应该有一支优秀的社区文化建设队伍,如何将社区文化建设结合地域传统文化,首先要造就一批对绍兴地域文化有深入了解,又有浓厚兴趣的社区工作者,如何将社区文化工作者培育成这样的人才。首先可以对社区中的专职文化工作者进行在职培训,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讲座的主持人可以是对绍兴地域文化有相当见解的专家、学者,也可以是实际从事地域传统文化的工作人;其次应该重视业余文化爱好者,特别是本地域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将他们想办法吸为地域传统文化建设的志愿者。

32以地域文化为基础,促进社区文化结构协调发展

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面向全社会的城市社区文化的理论宣传,从认识上解决社区文化发展结构性失衡问题。人们只有不断更新观念,对待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态度趋于理性化,才能按照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规律来促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其次,结合地域特征,深入挖掘地域传统文化资源。社区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应充分挖掘体现地方特色的表达方式,体现文化品位与档次。在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实现文化内容再现的多样性,既要有适合现代居民口味的现代文化,也要有体现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

33以地域特色为契机,推动社区文化的认同整合

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的建设,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是社区文化建设追求的最终目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程度是评价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准,因此培养社区居民的共同价值观,实现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是目前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推动城市社区文化认同,寻求社区居民的同质因素,就应该以地域特色为契机,充分挖掘地域传统文化的优势资源,以达到文化的整合目的。首先要科学分析,准切定位社区的共同价值观。绍兴作为千古名城,其外来人口比例不大,这就意味着寻找大家共同的社区价值观并不艰难;其次结合地方特色,不断完善和加强社区文化服务设施,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要。以良好的文化服务,赢得社区居民的信赖;最后,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志愿者互助活动,创新实践载体。社区志愿者互助活动是培育社区居民认同感的有效载体。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有助于培养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34以传统文化为起点,提高居民⒂肷缜文化行为

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在社区成员中确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使全体社区成员发扬参与精神和互助精神,共同建设新社区。社区还应从自己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成员的文化价值取向等实际状况出发,形成具有个性的社区精神。

社区文化活动参与状况与年龄、工作情况紧密相关。目前社区参与的整体情况是老年人、小孩、低保家庭等参与的多,年轻人参与得少。因此,满足中青年人的文化需求应该成为今后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社区文化活动要想吸引更多的社区成员参与,就必须根据社区成员的具体情况,开展适合社区成员的实际需要,能够满足他们不同需求的活动。

综上所述,社区文化建设要想走出目前形式单一、参与不足、结构失调的困境,必须要充分挖掘地域传统优势资源,以特有的地域文化资源来培育社区居民的共同价值观,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多样的文化需求相结合,使社区文化建设不再空洞,不再浮于表层,体现社区文化建设的真正内涵与档次,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推进和谐社区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唐髡憬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马仲良社区文化与教育[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酒文化内涵的见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乡土历史 资源开发

在保证贯彻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通过乡土历史的教学,也可改变历史课程单一的现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真正需要,形成一种具有浓郁特色的地方文化氛围,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是我国目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值得研究的一个现实问题。它是课程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是对贯彻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的积极探索。下面我们从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来谈几点认识。

一、哪些是乡土历史资源

乡土历史资源主要是指县或区及以下的地方历史,包括城市社区史和农村乡镇史,而地方文化则主要是指长期以来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主流意识以及广泛传承于民间的风俗、艺术、传闻等,主要包括历史遗址、历史遗迹、纪念馆、博物馆、档案馆、社会实践基地等等。

二、如何开发乡土历史资源

为保证乡土历史开发顺利进行,必须落实历史资源开发中的人力支撑及制度保障。一方面要组织长期工作在教育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年富力强,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学生有爱心,耐心,细心,事业心强,专业知识丰富,人员组成合理的团队承担乡土历史资源开发与应用课题研究任务。另一方面要健全长效机制,保证团队成员的相对稳定,要有计划地以各种方式对其进行培训,提高其研究水平。注意研究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矫正、调控研究过程。加强研究实施资料的积累、整理和分析并能及时反馈到研究过程中去。研究实施过程中,要极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实验氛围,以确保实施的效果。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做:

首先,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乡土历史

这在在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是最重要的途径和最好的方法,它不需要教师开发文字性的课程资源,但是却比教师课堂上讲述起到的教学效果要好的多,因为它是活生生的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的。这些非文字性的乡土历史资源形态多样,主要包括历史遗址、历史遗迹、纪念馆、博物馆、档案馆、社会实践基地等等。还包括活动性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譬如当地的某一领域的专家或历史的见证人,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他们能够从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历史素材和见解。比如遵义因其历史和地域独特的原因,而形成了以酒文化和文化为主线的独特地方文化艺术,在其文化的深层里,依稀可以看到巴蜀文化睿智休闲的灵气,和本土少数民族勤劳、质朴、骁勇的锐气。从现存文物上看,位于红花岗南郊的杨粲墓,其墓室石刻工艺精湛,结构规模宏大,墓内残存的铜鼓,陶器等物都工艺精细,文饰雕镌,其与其他中原同时代文物相比,并不逊色,可见当时遵义的文化艺术已相当发达。到近现代,更是名人辈出,郑珍、莫友芝并称西南儒宗,名重晚清儒林;黎庶昌两度出使日本,至今饮誉扶桑;殿试探花杨兆麟,可惜未展英才而卒;活跃于30年代文坛的才女卢葆华,虽英年早逝,却才华横溢;国内近代文坛前辈,著名文学家蹇先艾等都是出自遵义。综观遵义历史与文化,从汉代“三贤”盛览、舍人、尹珍,清代“三儒”郑珍、莫友芝、黎庶昌,到瓶底会议和抗战期间浙江大学的迁临,遵义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以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为文化依托,融时代精神,形成了与时俱进的遵义文化艺术,她是黔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这些乡土历史资源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悟养育他们的家乡的山山水水,从中汲取历史内涵,爱家乡爱国家之情由然而生。

其次,搜集整理文字性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凡是通过文字的形式为历史课程提供乡土教育内容的资源都可以纳入到文字性乡土历史资源的范畴。例如地方志、族谱、地方档案、当地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或者文章、乡土教材等等都可囊括在其中。譬如,我们遵义市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20万年前,就有了桐梓人在这块土地上劳动耕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代中原王朝的更替,遵义也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第一、遵义历史悠久,有丰富的藏书可供我们发掘乡土课程资源,郑珍的《遵义府志》、杨兆麟的《续遵义府志》是关于遵义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山川地理的史志类巨著;《遵义文史资料》、遵义市各县县志、党史及档案材料则是这两部著作的补充;《海龙囤风云录》、遵义名人传记更丰富了遵义的乡土课程资源。第二、在遵义这块土地上,有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如桐梓人遗址、正安尹珍讲经堂遗址、中世纪古战场遗址――海龙囤古军事城堡、杨氏土司墓群遗址、沙滩文化遗址、乌江古渡遗址、丙安古镇遗址、会址、四渡赤水战等等。通过这种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搜集整理文字性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另外,还应创建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电子数据库。建立有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数字电子化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是指以电子网络为平台为历史教育提供的乡土课程资源。如多媒体历史课件、历史资料数据库、当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所提供的网站,甚至可以包括一些影视作品等。同时,数字电子化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不仅应包括能给历史课程带来信息来源的资源,也包括保证这些信息获取的硬件资源。

总之,从我们对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初步开发和实践来看,其教学效果明显要高于以前的历史教学。充分利用丰富的乡土历史资源,是改革历史课堂教学、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也是加强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旦时机成熟必会给历史教学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和良好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酒文化内涵的见解范文第3篇

文化产业的概念一直都比较单一,就中国而言,改革开放以后其内涵才渐渐丰满起来。从国际上对文化产业的概念解释来说,主要有如下两种见解。第一种解释出现在1997年,自1993年欧洲共同体成立以来,也一直寻求这个大型国际组织的文化内涵,当时的轮值主席国芬兰把文化产业定义为“文化产业是基于文化意义内容的生产活动”,它一定是紧紧扣住文化意义活动这样的关键词,除了传统的新闻广播影视音乐创作业之外,还包括户外摄影、室内舞蹈等等。第二种解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题为《文化、贸易和全球化》的报告中指出:“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是指那些包含创作、生产、销售‘内容’的产业”。一般而言,“文化产业通常被称为‘创造性产业’,她是属于智力的创造性的事物,它的全部起源在于一个点子,一个想法,一种创意,就像原子弹问世之前的图纸构想一样。

二、睢宁县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睢宁县文化产业的历史基础

睢宁又称“下邳国”,她久远的历史、淳朴的民风,形成了睢宁文化的双重底色。睢宁是个古老的地方,历史传统文化渊源深厚。睢宁人文会萃,崇尚文化,孝传统比较浓厚,张良功成名就之后,即隐居在此;名胜古迹众多,虽岁月沧桑损毁较多,但根基还在。这里有四千多年的农耕文化文明,古老的黄河哺育了两岸人民;两汉时期在这里奏出了华美的乐章,汉初的历史人物、故事脍炙人口。位于睢宁县城北部的下邳镇,自古代夏禹(公元前2157年)在此封予奚仲,所建下邳古国至大唐时期被立国封邑的次数就达到22次,从宋朝至明清是一直州、郡、县的治所,一直是中原文化区域内东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二)睢宁县发展文化产业的现实基础

睢宁发展文化产业得到政策的重点扶持,加上人们发展文化产业尤其是儿童画的思路已经深入人心。发展文化产业具体有以下现实基础:一是睢宁具备丰富的文化资源。睢宁县拥有铜牛灯、古坯镇、张良殿等厚重的历史文化遗迹;有岚山,矩山、庆安湖等神奇的自然景观;有睢宁老豆腐、盐豆子等浓郁的饮食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珍贵的文化遗产,民俗风情浓郁、地域特色明显、开发禀赋极佳,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条件。二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睢宁县位于徐州西南,紧邻苏北宿迁,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徐宿连三角地区西部,交通便利、基础条件优越,区域优势明显。徐宿连盐铁路即将开通,在睢宁北设有较大站点,这将极大地促进睢宁和其他各地的人文和经济交流。三是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较好的外部经济条件。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时期。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经验证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文化消费快速启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文化消费持续增长。根据2014最新统计,徐州地区人均GDP已接近5万元,合计8064美元,可见文化消费基础扎实,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四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条件。睢宁县已成功举办了五届“睢宁儿童画节”和“伏羊节”,并连续获得多项优秀节庆产业大奖。睢宁的儿童画文化品牌在国内外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说睢宁县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三、睢宁县文化发展问题分析

(一)睢宁县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根据调研结果和数据分析,睢宁文化产业有如下不足:一是行政管理机构管的太多,往往出现交职责不清现象,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开办一个网吧需要工商、税务、消防、市容、文化等十几家文化的共同审核,手续过于烦琐,有的民营旅游经济整天忙于公务接待,日常经营受到影响。二是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短缺投入严重不足。目前,睢宁县文化产业投资渠道单一,政府投入有限。按照睢宁的经济实力,自身资金缺乏也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好的资源条件,却没有资金投入,是一个现实问题。三是对历史人文资源的展示和恢复大于开发利用。单纯的恢复并不能创造应有的价值,需要在市场中进行流通。缺乏专门的人才队伍对睢宁深厚的历史进行专业的打造。目前全国各大城市都在塑造文化旅游产业,常州在城北建立了规模宏大的常州恐龙园,在城南兴建了春秋淹城,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睢宁有着良好的历史条件,急需一种整合的创意,急需这方面的人才队伍。四是儿童画发展呈现停滞不前的状态。目前儿童画发展有将近50年的时光,期间也有过辉煌,但是最近几年处于平稳发展阶段,还需要采取大的发展举措,让文化经济实体更多地参与进来。这对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睢宁县文化产业发展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睢宁地处苏北,虽近年来交通日渐发达,与苏南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起发展始,各方面差距过大。睢宁受孔子儒家文化渲染甚深,饮食文化、酒文化、经济文化的行事方式与山东有所趋同。就睢宁县文化产业发展瓶颈而言,有如下几点原因:一是对文化产业重视度不够。这个属于思想认识问题。一些管理部门和民营经济还没有认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有些投资宁可做一些实际项目,也不愿意做这些收效漫长的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最大的障碍就是人们对文化产业普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将文化产业等同于文化事业,认为文化产业就是搞一下活动、热闹一回,无足轻重。实际上文化产业本身就是经济各产业中的重要一支,文化产业在产生直接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在促进就业,增强区域人民自豪感、凝聚力,提升区域形象,吸引潜在的投资者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跟不上。20世纪儿童画开端之时,整个县城没有一块支架和专业画板,基础材料都要从徐州,南京购买。没有专门的教室,没有专门的老师,也没有专有的时间。三是所有制结构不合理,没有规划。文化产业没有上升到应有的地位和层次,整体比较杂乱。文化资源往往投资周期比较长,后续结果不明朗,往往不会得到大额资金的投入。像睢宁地方文化戏曲,由于得不到重视,传人也很难找到。四是文化产业人才短缺,专业管理队伍不健全,人才外流严重。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孔雀东南飞现象突出。目前睢宁的文化产业迫切需要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创造人才,迫切需要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开拓型人才。文化单位尤其缺乏文化方面的专门人才的现象有些部门比较普遍。

四、推进睢宁县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的具体策略

(一)制定儿童画整体发展规划

睢宁儿童画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一年恢复、两年繁荣、三年辉煌”。2015年建设成为国内著名、世界闻名的“中国儿童画之乡”,睢宁儿童画产业发展规模基本形成。总体要求是:运作机制充满活力,产业发展形成规模,对外交流不断扩大,人才基地全面形成,理论研究全国领先。睢宁儿童画真正成为睢宁的强势品牌。统一规划产业发展。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儿童画文化产业园,建成比较完善的儿童画产业体系,形成儿童画产业链;以睢宁儿童画为龙头的特色文化、特色教育、特色旅游格局基本形成。加大对外交流。积极参与国家级、世界级展赛活动,获奖档次和获奖率高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水平;以儿童画为先导,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文化经济交流;组织、承办国内、国际儿童画邀请展(赛)等系列活动,使睢宁儿童画从更深层次对睢宁各项事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构建和完善相关的政策体系

针对睢宁县的文化产业规模小、形式散、起步晚,总体经济实力不强的现状,睢宁县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构建和完善相关的政策体系。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促进作用。制定出台睢宁县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在产业立项、土地征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信贷、人才引进等方面予以支持,从而激活睢宁县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在睢宁制定文化产业政策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儿童画对推进全县争当两个率先,把睢宁文化产业的重要一环—儿童画发展放进睢宁县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加大关注重点。二是文化优势和产业优势相促进。依托睢宁儿童画资源优势,加速推进儿童画产业化进程,将睢宁儿童画的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发展优势。三是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要通过编制发展规划、制定扶持发展政策等一系列措施,认真抓好创作交流、生产加工、市场开发等环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做大、做强、做优、做响睢宁儿童画。

(三)培育文化产业的经济增长极

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极发展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是难以出现的,经济增长的表现行为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在睢宁范围内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文化产业的经济增长极,以期带动全面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睢宁文化产业需要塑造一个生产力发达的极点。区域经济增长极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首先,经济集中更强。如江淮汽车集团外包某一单项螺丝生产;义乌小商品城都有很具体的灯具基地、工艺品基地、圣诞节礼品基地。区位经济的实质是通过地理位置的靠近而获得综合经济效益,而有时地理位置是可以塑造的。其次,规模化经济降低成本。上规模才会上效益,分工越明确,执行也会越高。如可以提高分工程度、降低管理成本。最后,外部空间实体受益。为了促进睢宁文化产业经济增长极的形成,要寻找市场需求大的文化产业产品,调查研究目前发展比较好的一面,如推进颜料开发,推进磨具设计,推进工艺材料画板画册的制作,油画的规模制作等等。

(四)建立相关人才引进和培训机制

建立儿童画专业人才引进机制。每年定期从中央美院进行校园招聘,建立长期联系;和51job公司和各大网站建立紧密联系。以上措施大大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学校美术教育,重视美术师资队伍建设,配齐专职美术教师。儿童画中心和各中小学校要积极加强与高等艺术院校和师范院校的联系,聘请专家学者,特别是儿童美术教育专家、教学名师来讲学、指导。加强经营管理人才选拔和培训机制建设。睢宁定期实行“毛遂论坛”活动,加强管理人才内部选拔。管理就是生产力,管理人才对睢宁儿童画产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目前看,精通全部文化产业链经营的人才将存在较大的缺口,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将成为文化产业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加强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计划培养、引进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专门人才,努力造就他们成为一支适应睢宁文化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要把握公共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建设的趋势,确保文化产业的持续稳定创新发展。

(五)保持传统特色与积极创新同步

酒文化内涵的见解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21世纪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世纪,同时也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表现为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的竞争,国家迫切需要各种创新人才。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人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让学生“百花齐放”,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之一,其基本内涵是:“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都要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它强调人是自然、社会、自身的主体”。现代教育对“以人为本”赋予了新的内容,就是面对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教师如何把社会发展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有能力继承传统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科学和未来科学,在不断延续人类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自身健康成长,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认识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在教学中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学习。既关注那些可能成为“家”的少数学生,更要关心那些成为“匠”的多数学生。实现教育面前无差生,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育人之本

教育的真谛绝不是捧上一张张令人满意的成绩单,而应是捧出一个个鲜明而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的使命就是让每个生命成为他自己。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对学生采取同一评价标准和整体划一的评价方式,以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观点,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的“学生观”,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基本看法。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如果我们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教鞭下,教师是教书的机器,学生是学习的机器,教师看重的是学生的分数,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那就是应该视为教育上的失误。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向传统的评价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了挑战,对西方乃至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1983年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指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力是由九个方面组成: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存在智力。

多元智力理论拓宽了智力的范围,学生智力的不同主要是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所致,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学校里不存在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独特性意味着差异性,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该把它视为一种财富来珍惜和开发。

这样的“学生观”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如果我们都用这样的“学生观”去看待学生,就会对每一个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三、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1.从学生实际出发是备课之本。备课是教师教学的前期工作,这项准备工作关系到教师施教过程的质量。课备得好,讲课有条理,重点突出,难点容易突破,对问题解释清晰,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备课不仅要关注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还要充分了解学生、考虑学生需求。具体地说,就是以课堂作为教育背景,设计一个从人到物和谐发展、变化的可行性方案,重点关注的是人而不是物,物只是人在此背景下完成思维变化、发展的附属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学习是其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习取决于他本人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为他们呈现了什么内容。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从学生倾向于“直接的形象思维和整体观察”的认知心理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了解事物,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意识,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是认识世界、增长才干的过程。例如,生物课中的“细胞的分裂”就以橡皮泥做实验的形式进行,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理解了“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进而发展到从抽象思维模式中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这种能力的培养与“讲究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于学生的思维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也要给予关注,什么时候强调形象思维、什么时候开发或强化抽象思维,在备课中都要有全面的安排。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少关注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过程,备课中教师并没有太多的考虑,只是理清如何把完整的理论知识讲给学生听,求的是自身清晰的思路,而学生感觉怎样、如何思维,是通过形象思维模式还是抽象思维模式获得知识,或通过学习学生思维能力要提高到何种程度则不尽然。因此,教师所讲并非学生能听、会想、能展。新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即备课时设计的教案、学案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通过教和学的过程,实现学生素养的形成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全面贯彻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

2.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是授课之本。新的教学理念强调,课堂上要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激活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因子,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牵着学生走路的状况,尽量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独立思考,从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问题,质疑问难,主动探索知识规律,从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来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给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讨论、有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另一方面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特别是不同意见),不强求一致的标准答案,而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通过穿针引线、启发、点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自己来推导结论过程,领悟发现、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例如,“种子的结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描述出花生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可采用实验的方式进行。课堂开始,通过学生介绍自带的种子,引出问题:这些种子外形不同,内部结构是否一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由教师演示玉米的胚乳被碘液染成蓝色的实验(遇碘变蓝是淀粉的特性),再经过学生动手实验、相互讨论、教师引导,结合教师展示出的种子结构图,找出胚轴、胚根、胚芽、子叶、种皮等各部分的位置,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各部分的功能,逐步发现花生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如小组实验应强弱搭配,实现合作学习,教师的重心应向能力弱的学生倾斜,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容易的题由他们展示;点评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对他们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通过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使全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获得知识、构建知识,增长能力,这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结果。

3.关注学生发展是评价之本。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基本技能及综合能力的提高程度,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课题,按现代教学改革的理念,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作为出发点,落脚点则是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教学评价形式多种多样,这里就笔试形式谈点看法。笔者认为: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评价结果;有什么样的评价结果,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如要想评价学生的认知水平,命题就要侧重知识的再现(如概念、结构名称等),这类题目只能评价学生的记忆力,而评价其他能力的因素甚少;要想评价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命题时需侧重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与判断、实验的操作与实践、对文字的描述与表达、对图文的理解与转换等(如综合性和开放性题目),并且对这类试题的评分没有刻板的标准,答案不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只要符合要求,具有一定的综合水平且言之有理即可。考生做这种试题不仅没有恐惧感、压抑感,而且充满着创造的激情和情趣,这不仅能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较好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迁移、知识拓展等应用能力,对学生个人成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示例1:酒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古人借“酒”表达情怀的诗句很多,请你写出一句带“酒”字的古诗句(前后要连贯) , 。

示例2:生物实验探究一般可分为五个步骤:①提出问题;②建立假设;③设计实验方案;④实验检验;⑤作出解释、交流和评价。有人以“绿豆种子的萌芽与哪些因素有关”为题进行了实验探究,以下是实验探究中的两步:

提出问题:干燥的绿豆种子不能发芽,浸没在水中的绿豆种子不能发芽,而潮湿的绿豆种子在合适的温度下却能发芽。那么,绿豆种子萌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建立假设:请围绕“绿豆种子萌芽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你的两个假设。

假设一:绿豆种子萌芽与温度高低有关;

假设二:

假设三:

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充分认识“能力”的多样性和具体表现形式,把握好学生通过相关的学习应提高的能力标准。只有这样,才利于把握现代教育的本质和评价的意义,落实“以学生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终生发展”的能力。

总而言之,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备课、上课、评价都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教案的设计、内容的导入、质疑的激发、知识的传授、疑难的化解、能力的评价等各方面都要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把握好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教师的努力,挖掘出每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在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漆权.创新与创新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余伟.创新能力培养与应用[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8.

[3]张向葵.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期刊更多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酿酒科技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贵州科学院

酿酒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