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科技成就

农业科技成就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科技成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科技成就

农业科技成就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信息;障碍;推广转化

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了20年的农业技术工作人员,我发现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固然很多,而存在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与接收诸环节中的各种障碍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这些障碍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信息形式

在我县,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县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从而造成大多数农业科技成果始终处于“阳春白雪”、深锁春闺的状态,没有以适合农业生产者特点的朴素简洁的形式与他们见面。

2农业科技信息的载体障碍

农业科技信息的载体主要有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推广组织等。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这又使得用户入网费用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人员与经费规模、工作所需投入上呈倒金字塔结构,即县级农技推广人员占的比重大,而乡村两级农技推广人员所占比重小;而据研究,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村两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工作状况。因此,目前的情况不符合农业科技推广的规律,对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深入到千家万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也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是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是理论与实践经验的高度结合。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

3信息供体与信息受体的行为动力障碍

信息供给与需求双方的共同作用是农业科技成果顺利进行产业化的前提。信息供体的行为动力当然地来源于市场诱因,但是又不完全依赖于市场机制。研究表明,越接近于科技成果形成的源头,科技成果的转化越依赖于非市场因素的作用;越接近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终端,市场机制作用的强度越大。同时,由于农业科技成果公共物品的性质,免费搭乘“信息快车”,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使得成果拥有的单位或个人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作为回应,信息供给者常常被迫提高信息产品的价格或信息使用的门槛。这就使科技成果供应陷入了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还是要通过政府行为,提供完善的政策法规或一定的经济补贴来支持信息供体,鼓励其开展农业技术信息的传播与服务。

当然,现实中也有少部分信息供应商,如一些刊物、报纸、信息咨询中心等通过有效的市场运营获得了成功,但网络信息供应商目前的经营状况还不甚理想。这主要是因为信息高速公路“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此外,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科技成果研发的困难,也使得技术供给者市场活跃程度较低。农业科技成果使用者接受农业科技成果的原因来自于农业科技带来的产品创新或土地劳力等生产要素的集约。其本质是带来农业生产机会成本的降低和生产收益的提高,因而带来农民生活状况的改善。由于农业产业的弱质性,我国农业生产者经常处在被市场挤压的境地,生产效益不高,单位产品的利润有限,加之生产规模较小,因而缺乏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同时,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中国农民更是深受“平安是福”、“小富即安”思想的浸,不愿意冒险行事,因此,他们不会轻易接受风险不明的农业科技信息。而等他们看到别人使用某项科技信息获利并开始模仿时,其技术收益又因使用者的增加而往往比预期的要低。这些因素又反过来成为进一步影响农业生产者接受农业科技信息积极性的因素。

4信息的信度与效度问题

信度是反映事物稳定性、可靠性的指标。信度的作用在于消除不确定性。但是,如果信息路径的噪音太大,那么,科技成果信息的传播过程反而可能成为增加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每一个中间环节的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信息的效度即信息的准确性和应用效果。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加之农业生产环境的开放性,因此几乎没有具有普适性的农业科学技术。任何一项技术都需要结合一定的生产条件进行适度的改造。而农业科技信息的加工方法和改造程度直接影响着它的效度。农业科技成果的立意是否以解决特定问题为导向是决定其信度与效度的关键因素。问题导向在决定科技成果内容的同时,也决定了科技成果的信息形式,即它充分考虑了接受者的特点。比如说,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地域性,要提高技术使用效率,就必须使农业科学技术与当地生产条件相结合,实现技术的本地化。

5信息的不对称性

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非常普遍。技术持有者出于对技术保密的心理以及法律、政策所允许的某些保护性措施,使得技术成果的信息不完全,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经常出现技术持有者对技术效果的高估,而投资者迟迟不予投资的现象。如果信用制度完善的话,这些问题应该不难解决。但恰恰是由于不规范行为的泛滥,政府评奖制度以及中立性的技术评估机构的评估结论往往仍不足以为投资者采信,所以,科技成果使用者对一项科技成果的接受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成果持有者的声望,投资者的眼光、胆魄和运气。信息不对称的客观事实,加之制度的失范,造成了以上的尴尬局面。完善法律制度,规范操作行为,确保科技成果评估机构的中立和专业化,提高农业科技信息的信度与效度,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6信息的梯度转移问题

农业科技成就范文第2篇

科技平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科技平台对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科技创新能力增长的载体和基石。依托于现有科技平台,热科院在项目申报、成果产出、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良性循环,平台在体制及运行机制的管理上成效显着。但从总体上看,热科院科技平台建设仍然相对滞后,整体水平还相对不高,仍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1高层次、高水平科技平台数量不足。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热科院国家级科技平台有7个,而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质检中心和国家级科学观测实验站等国家级平台均空缺。2平台发展目标、定位、研究领域和方向需要进一步明确。虽然绝大多数的平台定位清楚,发展目标明确,但部分平台定位模糊,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等方面,存在交叉重叠现象,导致一些低水平研究重复。例如,热科院天然橡胶加工科技中心与海南省天然橡胶加工重点实验室,热科院热带微生物研究中心、热科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研究中心与海南省热带微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筹存在部分研究内容重叠现象。目前,在热科院现行的考核评价机制中,有大部分内容针对的是单位、个人,奖励的是个人、科技成果、科技论文、学术专着等,而涉及科技平台的考评机制较少,导致依托单位和平台的负责人、平台的科技人员的责、权、利未能得到充分体现,“重申报筹建,轻运行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运行效率低下。最根本的理念是开放、共享、合作和交流。但从目前科技平台运行情况来看,总体偏弱,如许多科技平台没有开放课题,与其他科研单位合作的研究课题较少;在学术交流上,针对平台的特定研究领域、研究方向邀请高水平专家来作学术报告的也较少。即使同一个平台的科技人员,学术交流或共同研究科学问题的也较少,没有形成团队力量。

加强科技平台建设的建议

1系统化布局科技平台,进一步完善平台体系建设。根据“十二五”发展规划,组织专家或院学术委员会评审,通过分析研究,科学化、系统化地进行科技平台布局,提出在哪些学科、哪些领域里要新建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支撑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使科技平台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科技平台体系,在热带农业研究领域处于优先地位,进一步提升热科院的影响力[7-8]。2积极申报国家级科技平台。围绕热带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立足热科院现有的人才队伍、学科优势和科研积累,通过整合各种科技资源,积极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根据国家级质检中心和国家级科学观测实验站的要求,对照现有的质检中心和观测实验站的条件、研究基础和水平,找出差距,有针对性地提升质检中心和观测实验站的条件和研究水平。同时,通过进一步整合资源,孵化出国家级质检中心和国家级科学观测实验站。3拓宽平台申报渠道,提升平台研究水平。对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观测站,要积极谋划,确保现有实验室和观测站的建设,提高研究水平和核心竞争力[9-10]。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建设有潜力的省级、院级的科研平台,提升条件和研究水平,使其在下一轮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观测站申报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尽可能争取更多的部级重点实验室和观测站,使热科院热带农业科技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对其他各部委和地方政府设立的部级平台,积极组织各单位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或申报书、建议书,尽可能争取更多的部省级平台。1根据各级各类平台的属性,制定科学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通过调研、引进、集成其他科研院所的平台评价机制中的有益元素,针对热科院科技产出的特色,建立科学的评价原则、评价框架和评价指标,选择适宜的评价模型,综合各指标权重,尽快确立适合热科院科技平台的评价机制[11]。2根据现有的考核激励机制,将平台考核纳入单位、科技人员的年终考核。一是通过明确各平台“十二五”期间的总体目标,确定“十二五”期间各级各类平台需要完成的量化指标和年度指标,依据这些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二是明确各平台科技人员“十二五”期间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年度任务,依据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价。3优先支持以科技平台为依托的项目和奖励申报。在项目立项、项目申报过程中,尤其是在申报较大的项目时,优先考虑依托科技平台,按平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整体打包申报。以项目带动科技平台建设,以项目促进科技平台合作交流,提升科技平台的研究水平。此外,在成果报奖、奖励等方面,优先支持依托科技平台申报的科技奖励,促进科技人员为科技平台建设发挥作用;在条件建设和配备方面,也要重点向科技平台倾斜,尤其要保证省部、国家级重要科技平台条件建设。根据热科院科技平台的科学评价体系,在各级各类科技平台中评选出2~3个优势科技平台,对其进行重点支持。这些优势科技平台的设立,将起到示范标杆作用,使各级各类平台形成良性竞争,促进科技平台的发展和研究水平的提升。整合现有各类科技资源,加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与管理,促进共享共用,提高利用效率;建立学术交流的促进和激励机制,如根据各平台的研究领域(方向,有针对性地制订年度学术交流计划,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依托平台实行人才聘用制,引进高水平人才,不仅是高质量完成科研任务的需要,也是提升热科院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国际合作交流的需要。可以以设置流动编制的方式,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客座研究员和访问学者,支持有相关研究的优秀学者以博士后的方式进入科技平台开展工作。此外,还可以通过合作研究、特聘研究员等方式大力引进在相关专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家,依托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凝聚国内外领先或特色鲜明的学科群体和科研团队,为优秀学术团队的成长和不同学术背景的高水平学者之间的交流提供支持,为国内外合作和交流提供广阔的平台,不断提高热科院科技平台的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力。

农业科技成就范文第3篇

一、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环境

纵观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历史,在党的后,通过对“”的拨乱反正,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入经济建设,农业经济结构有了大的调整,由1980年农业在社会总产值中占68.9%降到1990年的46.1%,下降22.8%,,1997年又降到18.7%,已经开始由农业型转向多种经营型,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在世纪之交,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环境有了新的变化,给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带来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从国际形势看,其表现有三: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呈现出世界范围内调整的局面,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将更是如此;二是农业科学突飞猛进,呈现出向农业纵深发展的趋势;三是农业跨国公司影响力日益增大,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面临这样的国际经济形势,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调整和优化要抓住这次机遇,同时也要及早准备,周密规划,严格实施,迎接挑战。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我国经济在国际国内的复杂环境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尚有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市场疲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现实也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势在必行的。不调整,就没有出路。不调整,就难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不调整,就难以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要求和挑战;不调整,就难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特点、难点和重点

1、特点:在上述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具有规律性。即第一产业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呈稳定趋势;第三产业呈迅速发展趋势。在第一产业内部,种植业是下降趋势,林牧渔业呈增长趋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中等欠发达地区,都不例外。二是具有阶段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由形成期、成长期、期,到退潮期的时序阶段变化。而这些阶段的长短是受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因素制约的。对此要有明确的认识。三是具有差异性。不要说世界范围内国与国、地区与地区的差异,就是在中国,由于幅员广大,各地区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也决定了农业经济结构具有强烈的地域的差异性。全国从总体上可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带。据统计位于西部地区的陕西省,1997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7.9%,而位于东部地区的江苏省为15.1%,浙江省为13.7%,山东省为18.6%。

2、难点:新时期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起码有三大难点:一是这次调整优化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在目前农村经营体制和农民素质低的情况下,难度较大;二是这次调整要切实落实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从利用资源转向利用和保护资源,这一过程是递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带来困难。三是这次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而市场变化多端,现代化进程曲折不平,都将为农业结构调整带来难度,需要认真对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重点:新时期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的重点:一是将粮食转化为肉、蛋、奶等,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二是将低档次的农产品调为高品质的农产品,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的要求和挑战;三是在大江大河源头地区重点退耕还林、植树种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对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可操作性的思考

为保证新时期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目标的实现,结合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研究的成果,从可操作性方面提出几点思考。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突破农业仅提供初级原料的局限性,按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的要求,加强农业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以及农业产后的储运、加工、销售等服务,打破目前以初级原料生产的单一格局,促进传统农业的基础向新的产业分化;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率和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基础产业。为达到上述目的,各地可制定不同内容的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规划方案。为使规划方案更具有可操作性,可依据方案,制定出一个具体的项目储备库,可划分为近期、中期、远期项目,也可分为大、中、小三类项目。项目库可做到“项目建议书”的深度。包括:项目背景、项目内容和方案,项目资金预算和筹措,项目达产后的效益估算,项目承担单位等。有了项目库可向社会招商引资,也可向主管部门争取基本建设投资资金,也可向社会项目信息提高知名度、信誉度。1999年中国农业大学为河南郑州金水区制定的158个项目的区一级项目储备库(包括文本、软盘和光盘)目前已到海南、深圳、广州、上海以及日本、韩国引进了项目和资金。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突破农业部门分割,生产经营分散的局面。在家庭经营基础上通过现代市场经济的协议、契约、合同、参股、投资、入社等,发展合作社、专业协会、股份公司和法人企业,实现龙头企业加基地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培育和完善龙头企业是关键。据研究,培育龙头企业的原则有三条:一是因企制宜原则;二是精简高效原则;三是利益共沾原则。

选择龙头企业有三条标准:一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二是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良好的科研、生产、推广体系的企业;三是开展企业公共关系,即能与基地和农户有机结合的企业。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运行机制有三条:一是龙头企业与基地乡(镇)村(组)的合理利益留成的机制;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价格(保护价)运行机制;三是基地与农户的利益留成再分配机制,可采取奖金、补贴、资助的方式再分配给农民一部分利益。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要突破农业技术落后局限,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教兴国可从农村社会最基层细胞村级单位搞起,即科教兴村。在全国部署科教兴村试点时,抓住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特点、难点、重点,做好规划方案,农科教结合,提高农民素质,普级实用科学技术,建立主导产业,要以村带乡、带县、带省,促时产业结构和地域结构的合理化。

农业科技成就范文第4篇

本刊讯 (记者崔建玲) 日前,由农业部主办,中国科协、中国气象局协办,中国农业博物馆等12家单位承办的“中国农业科技十年发展成就展”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闭幕。

中国农业科技十年发展成就展以“宣传农业科技取得的丰硕成果,推动‘科教兴农’战略实施”为主题,包括保障篇、成就篇两个部分。本次展览集成果展示、技术交流、科学普及于一体,采用图片、视频、统计数据,以及实物、场景、模型等形式,集中展示十年来农业科技取得的丰硕成果,反映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巨大影响,展示农业科技在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次展览于7月24日开幕,8月4日结束。

201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达5.4亿吨以上

本刊讯 8月6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2015年我国保证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 亿吨以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要稳定在96%以上。

国家启动新一轮冻猪肉收储工作

本刊讯 今年以来,我国生猪价格总体呈持续下跌走势,4月中旬全国平均猪粮比价跌破6∶1的盈亏平衡点后,国家迅速启动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加强信息预警,开展冻猪肉收储,为稳定生猪市场价格发挥了积极作用。5月份以来,生猪价格下跌幅度逐渐缩窄,6、7月份企稳略升。但受生猪产能依然偏高、当前正处于消费淡季等因素影响,近期生猪价格再次出现回落迹象。按照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的规定,国家决定进一步加大生猪市场调控力度,启动新一轮冻猪肉收储工作。

从当前情况看,我国生猪产能持续偏高,价格可能继续低位运行一段时间。建议广大养殖户全面研判市场形势,积极配合国家市场调控,优化调整生产结构,淘汰高龄低产能繁母猪,以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合力,减少亏损,促进生猪市场价格稳定。

发改委称加快制定农业投入法 规范扶农制度

本刊讯 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8月6日《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下称《规划》),提出加快制定《农业投入法》等法律法规,把行之有效的支农扶农政策措施制度化、规范化。

农业科技成就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4

1 农业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

农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技能,教学的对象也一般都是刚进大学的大一新生。由于时展的需要,我国很多地区都在大力普及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精神,在部分经济发达的地区,很多学生在中小学时期就已经接触到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没有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学会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但是还有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偏远山区的学生,收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在大学之前都还没有接触到有关计算机的任何知识,导致他们在计算机操作方面比较薄弱。农业院校的生源来自山区的学生的数量较多,所以学生具有的差异性就更加明显。目前很多的农业院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都是采取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重复的内容,对于学习没有积极性,而另一部分由于没有接触过这些知识,对于一些知识无法理解,削减了学习的自信心,这样最终就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1.2 教材内容组织不当

各个农业院校一般都是使用的统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教材在本身的编写上都是有一定的顺序性的,但是老师在教学时候都是按照教材中的顺序进行讲解,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特点。一般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最开始就讲解进制的转换是不太适宜的,对于农业院校的学生来说,一开始就接触二进制与进制的转换,会难以接受,很难去完全理解,一开始就会降低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但是将子网掩码和IP地址和该部分内容进行讲解的话,学生反而会对进制转换这部分内容有浓厚的兴趣。

1.3 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现代农业院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一般都是使用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它能够利用图像、文字、声音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个黑板枯燥的教学形式。但是伴随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在教学中老师都非常的依赖多媒体课件,都是按部就班的照着课件中的内容复述一遍给学生听,认为课件能够完全的替代粉笔和黑板,学生在课堂上就是望着投影,老师在讲台上不停的点鼠标,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1.4 在实验环节没有明确的任务和严格的考核

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身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所占的比重都是相同的。然而很多学生都没有重视实验课程,经常出现上课迟到早退、旷课、上机操作的时候打游戏看电影以及做一些和课堂无关的事情。老师也没有重视这个问题,很难去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干涉的效果不错,这样一节实验课下来,很多学生都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在课堂上老师没有布置明确的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对学生完成的效果也没有严格的考核,导致学生在学习上没有目标和压力,出现了自由、懒散的现象。

2 农业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措施

2.1 建设教学环境与教学方法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都是集中授课,统一上机实践。教学模式上也从早期的黑板加粉笔发展到了计算机加大屏幕之后伴随科技发展,形成了现在的网络教学平台,这也体现出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方法在不断的优化改革。

在校园网络的支持下形成了网络化教学平台,实现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要积极使用网络化教学环境提供的各种资源和功能,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使得农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能够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学校的教育技术部门可以在CIA课件制作、教学服务、网络建设等方面,提供专业的科研综合服务,在专门的FTP服务器上创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咨询、教学资源以及在、上交作业的专用的服务器,使得学生和老师都能使用互联网和局域网,优化教学模式。现在一般都是使用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答疑、交作业、评价等都提升到了网络平台,将教学内容制作成为CAI课件然后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共享,方便学生自主学习,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只是按照自己课件的顺序单一的讲解,要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专业举出一些和学生专业有关的实际操作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后为了方便学生复习巩固,老师可以将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课后练习放在网络平台上面,通过网络平台构建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解答学习中的各种问题,这样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更有针对性。

2.2 采用分层教学的教学方式面对学生存在的差异性

面对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现象,需要采取分层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实际的计算机水平和学习能力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情况制定出不同的培养计划。在大一学生统一进行一次摸底考试,考试的内容一般按照全国计算机大纲要求,然后根据学生的成绩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就是在大学之前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相关内容和一些操作,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免修这门课程。B层学习本身具有计算机相关知识,但是面对实际问题不能完全的处理,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在教学的时间和内容上进行调整,增加一些其他的选修课的内容,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掌握计算机的情况,查缺补漏,加深学习的深度。C层的学生一般是没有学习过计算机课程的,这部分学生需要循序渐进的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学习。

2.3 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建议使用“2+X+Y”模式,2就表示《计算机网络基础》和《计算机文化基础》两门基础课程,主要为了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素质,基础课程主要分两个学期进行,具体教学根据A、B、C三个层次的学生的特点进行调整。X表示核心层,包含有设计一门语言程序,让学生初步的了解一些编程问题。Y代表提高层,有很多选修的课程构成,比如《计算机农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等,主要是对学生实际专业起到辅导作用。

2.4 采用实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程应用性较强,在讲授知识点时,可以采用一些实例进行演示,在演示过程中引出知识点的概念。一些生动形象的实例演示,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自己探究,掌握如何使用计算机去完成一些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PowerPoint时,老师可以首先展示自己PowerPoint制作优美的幻灯片,将各种制作技巧都运用在其中,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对制作过程充满好奇,带着极大的学习兴趣来听老师讲解的制作过程,然后学生再用作业的形式动手完成自己的幻灯片,这样进一步巩固了学习的知识,有效的提升了教学效果。

3 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研究实践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在教学中要注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成为社会上需要的综合性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樊爱京,孙亚南.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研究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1(06):177-178.

[2]张爱国,蒋兰玲,宋晓强.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1(07):51-5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