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肠道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常言道病从口入,这种说法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它告诫我们一方面要注意食物里的成分,看它是不是符合健康的要求,另一方面就是不能忽视食物的卫生问题。当然,关于日常食物的卫生,无论我们如何讲究,也不可能做到绝对的洁净无菌,因为我们所处的就是一个庞大的微生物世界。说到微生物,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病毒,霉菌,细菌以及各种传染病。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人们就开始与周围环境里的微生物有了“亲密接触”。各种微生物开始借助空气、水以及食物进入人体。通过口腔,总有一些病菌病毒会进入到我们的消化系统,这岂不是很恐怖?别急,上帝早已作了安排,肠道对它们进行了阻击。
1 肠道,人体的免疫最前线
真金不怕火,真话不怕直说。尽管许多人可能一下子难以接受“肠道是一个很重要的免疫器官”的事实,但这是真的,而且肠道还是人体免疫的最前线。
人体从外界获取能量和营养,食物从口腔进入,经过食管和胃部,到达肠道,在肠道中分解和吸收。食物的有益成分被分解吸收是好事了,但那些尾随而来的代谢产物和有害毒素病菌呢,如果也在这里被吸收输送到全身,岂不会引起大麻烦,这个问题在上帝造人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人体内天生就有保护机制,既然肠道里聚集了大量的外来细菌病毒,那就在肠道的黏膜组织上,配置强大的免疫系统加以保护,在人体内形成一道厚厚的屏障。据科学家们测定,人体有大量的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都集中在肠道。
2 肠道的功能状态影响人体健康
肠道既是重要的消化器官,也是重要的免疫器官,肠道的功能状态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是什么在左右肠道的健康呢?答案是肠道菌群平衡。肠道内生存着各种细菌,但我们大可不必谈“菌”色变。正常存在于人体肠道中的细菌,可分为益生菌、中性菌和有害菌三类。益生菌,顾名思义,就是对人体有益的有活性的微生物,就像我们提到过的人体消化道里的微生物。益生菌是很多不同微生物的总称。益生菌对人体有什么好处呢?答案是改善消化道功能,还有改善屏蔽功能、抑制有害菌繁殖、调节酸碱度、调节免疫功能等等。在健康的情况下,肠道益生菌居多,益生菌可以产生乳酸、醋酸等有机酸,抑制有害菌群繁殖,增强人体免疫力。当有害菌增加时,肠内环境不断恶化,进一步加速有害菌的繁殖,并使更多的中性菌变为有害菌,危害肠道健康,最终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因此,保持益生菌的优势地位,维持肠道的菌群平衡,对肠道免疫,乃至整个机体的免疫力都非常重要。
3 益生菌可以预防或者缩短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应用是益生菌配合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是全世界最常开出的处方药,而我们国人又特别爱滥用抗生素。需要注意的是,抗生素不仅会杀死“坏微生物”也会杀死“好微生物”而导致微生物群紊乱。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服用了抗生素大家会腹泻的原因。某些益生菌补充剂可以预防或者缩短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含益生菌的食物可以长期安全食用。适当补充含低聚果糖、蒜素的营养保健品,可平衡肠道菌群,增强肠道免疫力。
4 如何保持肠道健康
传统养生理论早就告诫人们:“欲无病,肠无渣。欲长寿,肠常清。”许多健康问题,追根溯源起来,都可以在人的肠道上找到最初的因果。这提示我们,想长命百岁,先“肠”命百岁。无论是已经步入衰老的肠道,还是依然健康的肠道,通过科学的保健方式,都可以让肠道健康得到更好的改善。
说到保健,会不会觉得很麻烦?其实,肠道保健很简单,关键就是保持肠道菌群平衡。人体的肠道菌群之间的比例关系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增加,或饮食习惯的改变,缺乏运动等原因,都可以导致肠道内的菌群失调,应有意识地调整个人的生活习惯,保证肠道菌群平衡。试着从今天开始,做好以下这几样,看看会给你带来怎样惊喜的改变?
一、“肠”要这样
一日三餐的饮食应做到粗细、荤素合理搭配,尤其是要常吃谷类、薯类、豆类、蔬菜瓜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膳食纤维可增加粪便的体积,软化粪便,刺激结肠内的发酵,有益于肠道健康。这对保持身体健康、保持肠道正常功能,提高免疫力非常重要。
“肠”补充
低聚果糖(FOS)是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能为肠道益生菌群(如双歧杆菌)提供营养源,使益生菌迅速增殖并发酵,促使肠道pH值偏向酸性,从而抑制有害菌群的生长,减少肠道内致癌物质和有害代谢物的生长和沉积,促进肠道蠕动,防止便秘和腹泻,有益肠道健康。蒜素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等均能有效杀灭或抑制,从而有利于肠道菌群的良性平衡。低聚果糖与蒜素配合使用,更加促进肠道菌群正向平衡与健康。
“肠”运动
日常可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来选择喜爱的运动项目并持之以恒,还可常做俯卧撑、揉摩腹部、腹式深呼吸等,都有助于增强腹肌,促进肠蠕动,加速粪便排出,这对于保持肠道内菌群平衡,防止肠道老化,增强身体免疫力大有裨益。
二、“肠”不要这样
暴饮暴食
平时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消化系统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规律,如果突然改变饮食习惯,摄入过多的食物或饮料,大量油腻食物停留在胃肠内,不能及时消化,会产生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刺激胃肠道,很可能引发急性胃肠炎,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滥用药物
抗生素不但会杀灭病灶的细菌,同时也会杀灭肠道内益生菌,致使疾病蜂起。药物不能滥用,尤其是一些抗生素和止泻药,用药不当不但不能治病,反而可能致病。肠道不舒服时,除非明确有细菌感染,否则慎用抗生素。
抽烟酗酒
烟酒中有害物质会刺激胃和肠粘膜,使之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影响肠道菌群,进而危害肠道健康。
不良情绪
过度紧张、焦虑、压抑、恼怒、忧愁等不良情绪,可导致胃肠道生理功能发生紊乱,引起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失衡。
吃什么才能补充益生菌?
益生菌可以帮助我们对抗有害菌,促进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为机体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因此,维护肠道菌群稳定的必要一环是补充益生菌。那么,平时应该吃什么,怎么吃呢?
第一,酸奶,奶酪
酸奶和奶酪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奶制品,因为其中富含益生菌,喝酸奶吃奶酪健肠的观念也是家喻户晓。但酸奶并不是进到肚里就行,要发挥功效是有讲究的。冰凉的酸奶会刺激肠胃,加热后饮用,又会破坏益生菌等宝贵的营养物质。其实,酸奶温热后饮用最佳。空腹时,积蓄的胃液使胃部呈很强的酸性,并不适合酸奶中益生菌的生长。饭后胃液被稀释导致PH值上升,这时喝酸奶对吸收其中的营养最有利。因此饭后半小时到2个小时之间饮用酸奶效果最佳。晚间是人体血钙含量最低的时候,机体的需求调节使得此时吸收钙的能力最强,因此,从补钙的角度看晚上喝酸奶最好。不过,酸奶中含有糖分和酸性物质,喝完后需要刷牙再入睡。
第二,香蕉,蜂蜜和麦片
众所周知,香蕉、蜂蜜和麦片都具有促进肠道蠕动、消化吸收、润肠通便的功效。但它们并不直接为机体提供益生菌,而是含有丰富的的“益生素”,能够让益生菌更好的生长和繁殖。此外,香蕉、蜂蜜中还含有维生素A、B、C、E及钾、锌、铁等矿物元素,麦片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看来,补充这些食物真是一举多得啊!
第三,红酒和红茶
小酌怡情,每天酌一杯红酒已然成为一种家庭风尚,红酒又能控制血脂,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功效,可谓是家庭晚餐的必备品。其实,适量的饮用红酒也能够促进胃肠道益生菌的生长,每天一杯红酒,四星期后肠道菌群中有益菌的数量会明显增加。从红茶制作过程来看,茶叶要经过发酵的过程,其中含有数量可观的酵母菌。在冲泡时,这些酵母菌崩解死去,他们便成为红茶有的“益生素”供给肠道益生菌,促进益生菌在菌群中保持优势地位。
一防血液变“黏”:
定时喝水,遵医嘱服用中西药。
血液变“黏”后,我们的身体就会有危险。这险就险在变得黏滞的血液流动速度减慢,有形成血栓之忧。而血栓一旦形成就可能阻塞血管,进而导致悲剧发生。如堵塞脑内血管,可引起昏迷、半身不遂(即中风);堵塞冠状动脉,可造成心脏供血中断,诱发心肌梗死。这些都是危及生命的疾病。换句话说,若要心、脑平安,务必防止血液变“黏”。
防止血液变“黏”的主要措施有:平时要养成定时喝水的习惯,特别是晚上临睡前与清晨起床后喝一杯(约200毫升)温开水很有意义。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丹参、川芎、五灵脂、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的中药,以及阿司匹林、潘生丁等抑制血小板凝集的西药。
二防血液变“酸”:
多食蔬菜水果,控制荤食。
人的血液中既有碱性成分,又有酸性成分,正常情况下两类成分处于相对平衡而略偏碱性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才会正常进行。
如果你的饮食结构不合理,吃入了过多的酸性食物,这会使你血液中的酸性成分增多,导致你出现轻微酸中毒,使你形成“酸性体质”,这就为多种疾病提供了“温床”。据临床资料统计显示,70%的疾病发生在“酸性体质”的人身上,如风湿性关节炎、低血压、腹泻、水肿、偏头痛、牙龈炎等。故血液变“酸”是又一个致病的隐患。
那么,什么是酸性食物呢?这里须先弄明白一个概念,食物的酸性或碱性不是根据其味道的酸甜而定的,而是根据食物进入体内的最终代谢产物的性质来区分的。例如,各种肉食、蛋类、大米、面粉等食物,虽然味道不酸,但其在体内的最终代谢产物呈酸性,因此属于酸性食物,其特点是含硫、磷、氯等非金属离子多。蔬菜、水果、牛奶等食物则相反,虽然其中不少品种的味道是酸的(如水果中的苹果、杨梅、樱桃等),但其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呈碱性,故属于碱性食物,其特点是含钾、钙、镁等金属元素多,可中和血液中过多的酸性成分。
由此可见,为防止血液变“酸”,有效的办法是适当控制荤食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
三防血液变“脏”:
谨防污染,主动排毒。
近年来,保健专家特别强调保持血液纯洁的重要性。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诸如癌症、过敏及若干导致身体机能衰退的疾病发病率的增高,在相当程度上与血液遭受污染变脏有关。
血液为何会变“脏”呢?一是因为外界污染物,如农药、杀虫剂,以及重金属铅、汞、镉,空气中飘浮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通过呼吸道(吸入)、消化道(吃入)、皮肤(接触)等途径侵入血液;二是因为三餐的食物在人体内代谢后产生了一些废物,这些废物如肠道中的硫化氢、粪臭素等进入血液。因此,要保持血液的纯洁,就必须把好污染物侵入关,并经常对人体施行“大扫除”。以下方法可以帮您清洁血液:
1.每天清晨或傍晚,选择一处空气清新之地,做“咳嗽运动”。方法是:先深吸一口气,吸气时缓缓抬起双臂,然后突然咳嗽,并迅速垂下双臂,迫使气流从口、鼻喷出,将侵入呼吸道的污染物以痰液的形式咳出。如此反复做10次,在每次咳嗽的间歇期做几次正常呼吸,以防过度换气。保健专家称此为“主动咳嗽”。主动咳嗽是保持肺部清洁、防止血液变“脏”的妙招之一。
2.定时入厕,坚持每天大便1~2次,做到“肠中常清”,以减少有害物质从肠道侵入血液的机会。必要时可采用肠道>中洗法,此法对便秘或有宿便者尤其有效。即在每个月中选定一天,不吃早、中餐,空腹分次喝入2000~3000毫升的温开水,让肠道毒素从体内尽快排出。
关键词 水产品;汞污染;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 X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275-02
汞(Hg)及其化合物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持久性污染物,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汞及其化合物曾大量用于杀虫剂、杀菌剂、化妆品等领域[1]。工业废水、废气、含汞化合物中的汞会通过人类活动进入到外界环境中,且会在食物链中逐渐富集[2]。国外曾发生过大规模人群汞中毒事件,在社会上造成很大的恐慌,世界各国对汞的排放进行了严格控制,但是目前每年仍有大量的各种形态的汞排放到外界环境中,造成很大的污染[3]。环境中的汞污染物经过大气沉降、水的流动等方式最终进入到地表水中,对水产品养殖和生存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养殖环境中各种形态汞化合物很容易被水产品吸收和富集,严重影响水产品质量,由于其在水产品中残留时间长,并有可能通过食物链进行传递,进而对人类产生巨大的危害。因此,对水产品中汞残留进行风险评估势在必行。
1 风险评估的程序
风险评估程序包括危害鉴定、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等。危害鉴定是指确定有害物质的性质、毒性及机理、在体内的吸收与代谢规律;危害特征描述是指定性和定量评价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暴露评估是指有害物质暴露途径、暴露人群情况及水产品中危害物质的暴露水平;风险特征描述是在前面三方面的基础上,定性和定量评价有毒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4]。
2 危害鉴定
2.1 汞的性质及毒性作用机理
汞又叫水银,是一种液态的金属物质,其密度为13.6 g/cm3,熔点为-39.3 ℃,其在水和盐酸中的溶解度很小,在浓硝酸及浓硫酸中溶解度较大。汞易挥发,其蒸气有毒,可引起人的神经系统中毒,也可以经由皮肤进入体内而发生中毒。汞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而其在自然界的存在方式主要以游离状态为主。
不同形态的汞及其化合物对机体造成的危害大小不同,一般来说,有机汞的毒性大于无机汞,且甲基汞的毒性最强,由于甲基汞具有亲脂性、生物积累效应和生物放大效应,其毒性是无机汞的几百倍。有关汞中毒的机理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甲基汞的强亲脂性,使得它能够与人体内众多富含巯基的膜蛋白相结合,影响蛋白功能,从而导致多系统发生毒性效应;同时,汞还能使得人体细胞内的Ca2+浓度升高,从而破坏细胞内Ca2+的动态平衡[5]。
2.2 汞在体内的排泄
进入体内的汞初期主要以粪便排泄为主,其次为尿液排泄。血浆中的汞只有少量部分可以从血浆中滤过经肾小球滤过进入肾小管腔,这是汞接触初期尿中排汞少的主要原因。Smith et al[6]将203Hg标记的甲基汞注射入人体,研究结果表明,70 d后尿液排汞量约为4%,而粪便排汞量为尿液排汞量的7倍之多。在临床医学上,急性汞中毒早期主要是通过测定病人血汞含量来指导治疗,而病人尿汞含量较低,只能作为参考[7]。
3 危害特征描述
汞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与汞存在的化学形态及汞进入人体的途径、方式密切相关。有机汞化合物的毒性最强,甲基汞又是有机汞中毒性最强的,有机汞被人体吸收后直接被输送到肝、肾和脑组织等器官,其中有机汞对脑组织的损伤最快,且伤害程度最大,有机汞中毒症状主要表现在:口周围和肢端麻木、视野缩小、头痛、乏力、感觉和语言障碍、听力障碍、健忘和精神异常、肌肉萎缩、肌痉挛、步态不稳等。母体中的甲基汞易透过胎盘被胎儿吸收。研究结果表明,那些经常食用含甲基汞水产品的妇女怀孕的胎儿红细胞中甲基汞含量比母体高30%以上[8]。无机汞化合物对人体的毒性不及有机汞强,无机汞化合物如氯化汞致死量为1 g左右,它主要是通过胃肠道吸收,无机汞中毒主要损害人的消化道和肾脏等器官。元素汞毒性最小,食物和饮水中的金属汞一般不会使人发生中毒症状,汞蒸汽通过呼吸被人体吸收后可经血液循环运送至全身。通过血液循环运送至脑组织和其他组织中的汞被氧化成汞离子后会损害人的脑组织和肾脏等器官,从而引起慢性中毒。其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肝炎、肾炎、头痛、肢体麻木、尿血和尿毒症等。
4 暴露评估
4.1 暴露途径
由于水产品对养殖环境中的汞具有较强的富集作用,水产品中汞含量较一般食物和水高,因此汞对公众的主要暴露途径是摄取受汞污染的水产品。导致出现水产品中汞高残留的主要原因有,伴随着含汞金属矿物的开采、选矿、冶炼以及含汞矿物的自然风化,汞以原矿或汞的氧化物的形式逸散到周围环境中,对大气、水体等造成一定的污染,从而使得养殖环境受到汞污染。同时,由于大量工业废水、废气的违规排放,直接进入养殖水体中,也将造成养殖水体污染。另外,通过呼吸和皮肤接触,环境中的汞也可以进入人体,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
4.2 暴露人群情况
汞的暴露人群与年龄、性别无关,只要食用了受汞污染的水产品或接触了一定量的汞,都有可能会出现汞的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症状。长期生活在含汞化合物的粉尘的大气中或长期饮用受汞污染的水的人群,危害更加严重。
4.3 水产品中汞的暴露水平
进入环境中的汞不易被生物降解,往往通过大气沉降、水的流动等方式最终汇集到江河湖海中,从而污染水产品养殖环境,最终被水产品吸收并在其体内蓄积,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对水产品中汞的暴露水平调查意义重大。
李 剑等[9]对厦门地区的240份水产品受汞污染状况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样品中汞含量均在60 μg/kg以下,低于国家卫生标准中规定的0.5 mg/kg,食用安全;童银栋等[10]对北京市场常见水产品中汞含量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水产品中汞含量均低于国家卫生标准中规定的含量,可以放心食用;王增焕等[11]对华南沿海部分海域的近江牡蛎和太平洋牡蛎受汞污染状况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样品中汞含量均在16.4 μg/kg以下,大大低于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的0.5 mg/kg,食用安全。
5 风险特征描述
2003年FAO/WHO推荐JECFA建议汞的暂定每周每人允许摄入量(PTWI)为0.005 mg/kg,人体重以60 kg计算,每日每人允许摄入量(ADI)为0.043 mg。李筱薇等[12]调查结果显示,根据2000年中国总膳食研究南方一区(江西省、上海市、福建省)12类膳食调查结果:成年男子体质量定为63.0 kg,水产品摄食量为每人53.7 g/d,水产类膳食汞摄入量每人2.05 μg/d,不超过WHO建议的每人每日汞的允许摄入量0.043 mg。
6 风险管理
从保护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汞污染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针对我国目前的现状,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提高广大群众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减少各种含汞的工业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排放,从源头上保护水产品养殖环境;其次要加强对水产品养殖环境水质的分析监测工作,对水产品养殖环境水质汞污染情况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理;同时,还要加强对受汞污染的水产品危害性的宣传工作,提高广大消费者对食用受汞污染水产品的危害的认识。
7 参考文献
[1] 邓小红.环境中汞的形态分析[J].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42-45.
[2] 冯新斌,仇广乐,付学吾,等.环境汞污染[J].化学进展,2009,21(2):436-457.
[3] ONO A,TOGASHI H.Highly Selective Oligonucleotide-Based Sensor for Mercury(II)in Aqueous Solutions[J].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04,43(33):4300-4302.
[4] 李英海,李文平,李慧,等.国际动物源食品兽药残留风险评估概述[J].中国兽药杂志,2008,42(8):38-42
[5] 郑徽,金银龙.汞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卫生研究,2006,35(5):663-666.
[6] SMITH J C,ALLEN P V,TURNER M D,et al. The kinetics of intra-venously administered methyl mercury in man[J].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1994,128(2):251-256.
[7] 李树强,赵金垣.汞在肾脏内代谢的研究进展[J].中国职业医学,2002, 29(2):47-48.
[8] 王志平,王凤英,乌日娜.重金属汞的污染与危害[J].集宁师专学报,2006,28(4):70-71,75.
[9] 李剑,曾祥程,黄志勇.贝类水产品汞含量及其健康风险评估[J].中国食品学报,2012,12(12):143-147.
[10] 童银栋,郭明,胡丹,等.北京市场常见水产品中总汞、甲基汞分布特征及食用风险[J].生态环境学报,2010,19(9):2187-2191.
安全饮食,健康你我
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当前的食品安全现状;
2、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养成爱干净的习惯,具备讲究卫生的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真正明确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饮食要讲究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让学生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等多种途径,了解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状况。教师引导:食品安全是一个关乎生命的重要话题,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话题。说起食品安全,我们的许多同学会有这样的想法:食品安全是食品安检部门和大人们的事,和我们无关;其实,食品安全与我们息息相关,关系到我们的人生安全,是每个公民的事,也是每个公民必需知道和注意的事。
(二)我们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哪些?(先让学生讨论他们所知道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哪些)
1.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危害
观察图片及阅读材料,指导学生了解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各种表现及危害,请学生分别举出生活中的相应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农药残留在食品中人类健康的危害,明确目前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危害无处不在的危机现状。
2. 滥用食品添加剂的危害
网上以有不少不到揭示出很多无牌、无良的商家为图谋利而不顾人们的生命安全,滥用色素、香料等添加剂;观察图片及阅读材料,了解滥用食品添加剂的主要表现和危害。
3. 食品包装容器与设备的危害
观察图片及阅读材料,知道在日常生活中,食品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食品包装机械作为食品的“贴身衣物”,其在原料、辅料、工艺方面的安全性将直接影响食品质量,继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2019年以来,我国收到国外关于我国出口食品包装容器、包装材料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预警通报,这些通报主要集中在重金属、苯、微生物、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问题上。长期食用“毒包装”中的食物,可能导致各种疾病,例如胆结石,重金属、苯中毒。暗藏“杀机”的食品包装,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不得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做?(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食用经过检测的合格产品或有机农产品
农产品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人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是人类每天必不可少的食物来源之一。
在食用食品时我们可以做到的:
1、 生吃的蔬菜和水果要洗干净后再吃,以免造成农药中毒。
2、 尽量少吃或不吃剩饭菜;如果吃剩饭菜,一定要彻底加热,防止细菌性食物中毒。
3、 不吃无卫生保障的海产品,如生鱼片、生贝类等,避免细菌性食物中毒。
4、少吃油炸、烟熏、烧烤的食品(这类食品如制作不当会产生有毒物质)。
不光顾无牌无证的小贩。
在我国,在各个街头巷尾几乎都可以看见不少无牌无证的流动小贩,尤其在学校附近,对于这些无牌小贩,我们必须做到:
1、到正规商店里购买,不买校园周边、街头巷尾的“三无”食品。
2、 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尽量选择信誉度较好的品牌。
3、仔细查看产品标签。食品标签中必须标注:产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标准号等。不买标签不规范的产品。
少使用塑料制品
现在我们使用的塑料包装袋,塑料瓶罐等,大部分是用不可降解的聚乙烯生产的,这些包装物就用会释放一些有害的物质到食品当中,食后危害身体,被抛弃到大自然后,会对环境形成“污染”。我们每天能做到的有:
1、尽量使用环保袋。
2、不使用不可降解的快餐盒。
3、不随手乱扔塑料包装物。
4、尽量购买用纸包装的物品。
5、购买塑料瓶饮料时要看瓶底安全标签,尽量使用自己的水壶。
6、 多喝白开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一些饮料含有防腐剂、色素等,经常饮用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健康。
(四)教师总结:
人体微量元素平衡
研究进展
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生命体。虽然微量元素在体内的含量微乎其微,但却起到了重要的生理作用,它们作为酶、激素、维生素、核酸的成分,参与生命的代谢过程[1]。从某种意义上说,微量元素比维生素对机体更需要。如果某种元素供给不足,就会发生该种元素缺乏症;如果某种微量元素摄入过多,也可发生中毒,可见微量元素与机体的生命活动关系密切。机体内的每种微量元素都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尽管它们在人体内含量极小,但它们对维持人体中的一些决定性的新陈代谢却是十分必要的。一旦缺少了这些微量元素,人体就会出现疾病,甚至危及生命。人体内的微量元素的摄取方式一般为饮食,养成良好的健康饮食的习惯,树立科学的营养观,实现多样化饮食,有利于维持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平衡,保持人体健康。
1 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
1.1 抗氧化作用
人体内存在多种自由基物质,如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有机过氧基、羟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很不稳定,可对细胞造成氧化损伤,严重时可引发自由基反应,对DNA、RNA、线粒体膜、内质网膜、细胞膜造成过氧化损伤,导致衰老和老年多发病[2]。人体内存在中止自由基反应、清除自由基和过氧化物的抗氧化剂和抗氧化酶,其中抗氧化剂有硒、类黄酮、维生素E、维生素A、维生素C、辅酶Q、谷胱甘肽等;抗氧化酶有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3]。上述物质共同构成人体的抗氧化防御机制。
1.2 输送作用
某些微量元素在体内有输送物质的作用。血红蛋白中的血红素,是由铁(Ⅱ)和原卟啉形成的金属卟啉配合物。血红蛋白具有输氧功能,与微量元素铁的作用是分不开的,铁是血红蛋白中氧的携带者,没有铁就不能合成血红蛋白,氧就无法输送,组织细胞就不能进行新陈代谢,机体就不能生存。铁(Ⅱ)和原卟啉形成的配合物—血红素,是天然的氧载体,担负着血液输氧等异常重要的生理功能[4]。
1.3 活化中心(催化)作用
某些微量元素使酶蛋白的亚单位保持在一起,或把酶作用的化学物质结合于酶的活性中心,在生物机体内起着活化中心的作用。如机体内两种重要的锌酶—碳酸酐酶和羧酸酶[5],碳酸酐酶是主要的蛋白质成分,它含一条卷曲的蛋白质链和一个锌(Ⅱ)离子,能催化CO2的水合作用;羧酸酶含一条307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链加上一个锌(Ⅱ)离子,能催化蛋白质羧端肽键的水解。在生物体内,铜蓝蛋白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在铁的生理代谢过程中,能催化氧化铁(Ⅱ)变成铁(Ⅲ),还能在肝脏内将铁(Ⅲ)还原成铁(Ⅱ)。其它的一些微量元素,铁、钴、锰等,也能和巯基、羰基、异吡唑基、氨基、羟基等配位基或分子基团相络合,形成络合物,存在于蛋白质的侧链上,起着不同的活化中心的作用。
1.4 在激素和维生素中起特异的生理作用
微量元素是体内各种酶的组成成分和激活剂,已知体内千余种酶大都含有一个或多个微量金属原子。微量元素可以在激素的分泌、活性以及与组织的结合等环节影响激素。如缺少这些微量元素,就不能合成相应的激素或维生素,机体的生理功能就必然会受到影响。如含微量元素钴(Ⅲ)的维生素B12,它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叶酸的储存以及硫醇酶的活化等,它还能促使红细胞的成熟,没有它,血液中就会出现一种没有红细胞的巨红细胞,引起恶性贫血症[6]。
1.5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人体缺锌或缺硒时,可引起胸腺、脾脏、淋巴结功能不全甚至萎缩,胸腺素生成减少、活性降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受到明显影响;补充适量锌或硒可显著增强免疫应答。研究证明,硒能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这种细胞对各种异物都有杀伤作用,不需要预先致敏抗原,也不依赖抗体[7]。IL-1、IL-2及干扰素(IFN)的产生与锌有关,硒也能促进IFN和IL-1的产生,并能增强IL-2的活性。
2 人体内微量元素平衡的现状
2.1 地区差异导致机体内微量元素不足
地壳形成时,土壤的结构、组成就因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各地区所含微量元素也会因地域的差别而含量不一样,某一种元素在某个区域是富含元素,但可能在另一个地区是稀少甚至不含的元素。微量元素缺乏的地区,食物链不完善,缺乏的微量元素就不能够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而被吸收,人体就会出现微量元素缺乏症,如有文献报道广州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缺乏锰等微量元素,当地人缺锰与当地的水土缺锰有关[8]。
2.2 挑食、偏食引起的微量元素缺乏
人体内微量元素的摄入依靠饮食、呼吸等方式,但主要是依靠饮食,平时饮食时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挑食偏食等会直接影响到微量元素的吸收,进而影响到微量元素在体内的含量和功能。
2.3 环境污染引起的微量元素中毒
随着工农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化工产品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农药、化肥和日用化工品的频繁使用,废水、废气、废渣的任意排放,严重地污染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大量的有毒微量元素进入了人体内,部分生命必需元素严重超标,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
3 食物中影响微量元素吸收代谢的因素
3.1 膳食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人体的微量元素主要来自于食物和水,食物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是影响人体微量元素营养水平的首要因素。若食物中微量元素含量很低,即使该元素生物利用率很高,也难满足人体需要。Hunt等[9]以同位素65Cu做标记,测定素食者和非素食者铜的表观吸收率,由于素食食物铜含量较高,虽然肉食者食物的铜吸收效率比素食者高,但还是表现出素食者总的铜的吸收高于肉食者。Kristensen等[10]对植酸含量相同的素食和肉食者的锌吸收进行了比较,素食者的食物锌含量比较低,而肉食者食物锌含量较高,导致素食者总的锌吸收比较低,该研究的结果也显示微量元素含量是影响其吸收的重要因素。
3.2 食物类型对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
3.2.1 动物性食物对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
动物性食物可以提高微量元素的生物利用率,提供丰富的蛋白质,与微量元素形成复合物,使微量元素吸收率增加。Baechd等[11]在铁生物利用率较低的食物中加入少量肉类,观察其对非血红素铁吸收促进的剂量依赖关系,发现膳食中加入小量的肉类(≥50 g)能够增加高植酸低维生素C食物中非血红素铁的生物利用率。
3.2.2 植物性食物对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作用
植物性食物中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植酸、草酸等,这些物质在肠道pH值下与微量元素螯合,抑制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Fredlumnd和Manary的研究[12-13]均显示了降低食物植酸含量能够提高锌吸收,改善锌营养状况。Kristensen等[14]的研究在相同植酸含量肉食和素食者中,观察到两组的锌表观吸收率相同,也说明了植酸含量是影响锌吸收的一个因素。
3.3 微量元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食物中的微量元素相互之间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膳食中某种元素过量能影响另外一种元素的吸收代谢,我们已经越来越注意到微量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营养素吸收影响的重要性。锌和铁是膳食中相互影响的两种元素,并且已经做了很多的研究,Uthus[15]等对铁和锌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更深一步的研究,他们认为自然界中营养素的相互作用并非是线性的,以线性的统计模型研究铁和锌相互作用是不恰当的,铁和锌之间的一些细微的联系我们仍然没有认识到,他们用雄性断乳SD大鼠5×4阶乘的实验设计,给大鼠喂以几个剂量的铁和锌,在7周后,检测大鼠的血液学参数和血浆铜蓝蛋白和胆固醇,揭示更广范围的膳食铁和锌的相互作用,根据实验以及定量分析结果,最终认为铁和锌的相互作用在营养学上是很重要的,膳食铁能够影响膳食锌在血浆中的参数。
4 健康饮食维持体内微量元素平衡
4.1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饮食习惯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保证健康的重要措施。荤、素搭配适当,荤食别是一些动物的肝脏等,含有丰富的硒、铜、钴等微量元素,对机体的新陈代谢等功能有重要的意义,而素食中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纤维素又优于荤食;平常饮食时也不能挑食和偏食,因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营养物质是由各种食物供给的,没有任何一种天然食品能包含人体所需要的全部微量元素和营养物质。单吃一种食物,不管吃的数量多大,营养如何丰富,也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因此,在饮食中,荤食与素食要搭配适当,不可挑食或偏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4.2 有选择地摄食
目前,引起人体内微量元素缺乏的原因有多种,比如严重地挑食偏食会引起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失衡;还有不少地区发现食物链中缺少某些微量元素,也影响了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因此,要维持微量元素在体内的平衡,一方面应重视农业生产中的微量元素的营养问题,在蔬菜生产中科学施用含微量元素的肥料,有效提高蔬菜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另一方面在日常饮食中,注意多吃一些富含所缺微量元素的食物。微量元素不能由体内合成,主要来自食物,因此,饮食疗法是补充和预防微量元素缺乏较为理想的途径。
5 结语
从营养学的角度出发,应讲究合理的膳食结构,既要有充足的能量供应,还需要有足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供给。微量元素在人体生命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从机体组织的建造、修复,到生理代谢,增强免疫功能,甚至到直接防病治病,都少不了它。微量元素与人体的多种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微量元素在体内有一个合适的含量范围,超过或不足都不利于人体健康。因此,在日常饮食中,应特别强调“适量”并且构成合理的微量元素谱,树立科学的平衡营养观,实现多样化饮食,维持微量元素在体内的平衡,保证微量元素在机体内发挥其正常的新陈代谢等生理功能,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防病治病效果。
参考文献
[1] 夏敏.必需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03, 20 (3): 41-44.
[2] 钟秀倩,钟俊辉.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 J].现代预防医学,2007, 34(1): 61-63.
[3] Reddy MB, Hurrell RF, Cook JD. Meat Consumption in a Varied Diet Marginally Influences Nonheme Iron Absorption in Normal Inpiduals[J].J Nutr, 2006, 136(3): 576-581.
[4] 王广仪.亚健康与微量元素的关系及其检测预防[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 2006, 4(10):41-44.
[5] 齐国礼,金丽红,齐辉,等.微量元素硒的临床应用和研究[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07, 4 (9): 7-9.
[6] 徐常龙,陈义凡,曹世全,等.论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与人类保健[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20 (2): 7-10.
[7] Donangelo CM, Woodhouse LR, King SM, et al. Supple-mental Zinc Lowers Measures of Iron Status in Young Women with Low Iron Reserves[J]. J Nutr, 2008, 13(132): 1860-1864.
[8] 吴浩生,黄一燕,陈树干,等.深圳学龄儿童维生素A水平与血清微量元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 2006, 6(8): 1500-1501.
[9] Hunt JR, Vanderpool RA. Apparent copper absorption froma vegetarian diet[J]. Am J Clin Nutr, 2001, 74(6): 803-807.
[10] Kristensen MB, Hels O, Morberg CM. Total zinc absorption in young women,but not fractional zinc absorption, dif-fers between vegetarian and meat-based diets with equalphytic acid content[J]. Br J Nutr, 2006, 95(5): 963-967.
[11] Baechd SB, Hansen M, Bukhave K, et al. Nonhemeiron absorption from a phytate-richmeal is increased by the ad-dition of small amount of pork meat[J]. Am J Clin Nutr,2003, 77(5): 173-179.
[12] Mazariegos M, Hambidge KM, Krebs NF. Zinc absorption in Guatemalan schoolchildren fed normal or low-phytate maize[J]. Am J Clin Nutr, 2006, 83(1): 59-64.
[13] Manary MJ, Hotz C, Krebs NF, et al. Dietary phytate reduction improveszinc absorption in Malawian children recovering from tuberculosis but not in well children[J]. J Nutr,2009, 130(12): 2959-2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