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贸易的基础

国际贸易的基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贸易的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贸易的基础

国际贸易的基础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目前国际贸易实务的案例教学存在某些弊端,本文从一个从事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教师的角度出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摸索,提出了关于本课程案例教学方法改革的意见,即采用以实地调研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法,使该课程案例教学方法更适合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特色。

一、 教学研究背景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熟悉当代国际贸易的特点,掌握进出口业务的操作流程,学会实际处理外贸业务,并通过实务、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加强创新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举例式的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经常错把举例当案例教学,但是,案例教学不是举例。虽然案例教学和举例教学都要通过一定的事例来说明一定的道理,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但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在教学中地位不同、目的不同、二者的进行主体不同、涵盖的范围不同。

第二,教学的案例陈旧。由于国际贸易条款的调整和经济技术的发展,早期的国际贸易案例问题分析已经不再适合我们教学的目的,不能对教学效果起到良好的作用。

第三,案例教学仅限于书本,往往教师所讲授的是与学生相距甚远的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案例,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二、基于实地调研的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的构建

(一)实地调研与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的关系

实地调研是相对于案头调研而言的,是对在实地进行市场调研活动的统称,是一种更贴近生活的学习方法。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是国际贸易专业教学的方法之一,实地调研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微观基础,它是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的重要途径,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又以实地调研为依托。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系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班级生活情境或事件为题材,提供学生相互讨论之用,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操作流程为“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以往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采用此方法,教学效果颇具成效。但是,目前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效果,没有达到案例教学的预期目的。通过实地调研来进行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不在局限于教材并且可以通过实践增强自身的能力。

(二)基于实地调研的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

1、案例的选择

以往的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存在教学的案例陈旧、案例教学仅限于书本等问题,案例已经不再适合我们教学的目的,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效果。实地调研让学生参与到国际贸易活动的实践中来,通过贸易洽谈、合同签定、争议解决等贸易过程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综合,培养学生的判断和综合分析思考能力,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教师和学生还能通过实地调研为基础来收集案例,选择具有典型性、思考性和时效性的案例来教学。案例要求典型性,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有助于学生思维拓展和学生对案例进行灵活、科学、合理的分析,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这样的案例才具有指导意义,才有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团队建设

实地调研的基本主体有教师、学生、学校和企业。基于实地调研的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模式可以建立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基础上。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课程,共同设计教学环节,为实地调研创造学习的平台。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到实际的贸易活动中去,教师引导学生对周围企业和贸易活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决策能力。学生则需要通过对国际贸易活动的实际接触,收集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通过集体对实际面对的事件分析和解决,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参与精神。

3、教学方法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归纳、推理,因而较传统教学方法更能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在实际的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过程我们应当考虑结合学生的素质进行教授,灵活的选用案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纠正以往在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中教师把举例当案例教学的问题。实地调研的学习方法学生亲临其境,不只是听教师讲授来了解案例的内容,学生可以根据所见来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判断和分析,打破了把举例当案例教学的怪圈。并且,学生参与到实地调研的过程来,通过对贸易实际的操作,解决了学生不再局限于先前被动学习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教学过程之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问题,对达到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有很大的帮助。

国际贸易的基础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金融 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 F724

文献标识码:A

一、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发展的基本情况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保持了快速稳定的势头,GDP从1978年的3624.1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00670亿元。同期,我国金融从改革初期几乎为零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金融深化程度不断提高,到2008年底,狭义金融总资产己达859916.2亿元,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86倍。金融结构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2008年底非货币金融总资产在狭义金融总资产的30%。金融发展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06年底金融中介对非国有经济的贷款余额达到30156.39亿元,占GDP的10.02%。图1,图2显示了1978年至2008年末我国金融发展的概况。

图1 1978年以来

图2 1978年以来我国非国有

我国金融发展情况

经济贷款占GDP比重

以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相关比率(FIR)和麦金农的M2/GDP指标,来反映我国的金融增长程度,这两个指标主要衡量金融发展的规模。从中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金融体系的总量持续增加,金融体系的结构不断升迁,我国金融市场中存在严重的“所有制歧视”。

二、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情况

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贸易顺差显著扩大。在这三十年,我国的商品进出口额增长率高于GDP的增长率,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已从国际贸易的旁观者变成了一个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贸易大国。

(一)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197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仅为206.4亿美元,而到了2008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25639.4亿美元,增长了124倍。2004年,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万亿美元。1978年,我国商品出口贸易总额仅为97.5亿美元,而到了2010年,我国商品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3949.3亿美元,是1978年的143倍。

(二)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出口显著增加,在我国出口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1978年我国初级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1%,到2008年,初级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4.8%,而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由1978年的49%增加到了2008年的95.2%,这说明我国已经走出过去那种仅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初级发展阶段。出口的结构性转变导致越来越多体现我国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保证了我国出口的持续增长。

三、我国金融发展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一)聚集资金,配置资源,支持外贸发展。

重点支持机电产品出口。建国以来,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的落后状态,党的以后,出口额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总的来说,仍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1995年是机电产品出口的转折点,此后连续13年保持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地位。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由1978年6.59亿美元增加到了701 1.7亿美元,增长了1063倍,年均增长27.2%;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6.8%提高到57.6%。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据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8229.3亿美元,增长17.3%,比上年回落10.3个百分点,占当年我国出口总值的57 6%。2009年1-6月,全国机电产品进出口额达到5149.1亿美元,同比下降21.3%;其中机电产品出口3066.8亿美元,同比下降21.2%,在全国外贸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为58.8%。虽然机电产品的高速增长期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优势还是存在的,国家也实行了一系列的金融措施复苏机电产业,目前,我国支持机电产品出口的政策效果正在逐渐显现。

贸易融资与贸易发展。1994年,我国对金融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将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相剥离,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新金融体系,同年,人民币双重汇率并轨。各家商业银行逐渐得到与中国银行平等的竞争条件,开办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由此得到发展,业务范围和品种逐渐增多,对这一时期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支持。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承诺不断放开金融市场,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的脚步迅速加大,其对中资商业银行业务冲击最大的就是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为应对来自外资银行的冲击,维护自身市场份额,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再度探索国际贸易融资新方式,将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组合起来,结合客户对外贸易的国际结算方式不断推出新的组合产品,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开始了蓬勃的发展。

(二)金融市场结构多样化,支持贸易发展。

建立出口信贷机制。1993年,国务院批准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成立政策性金融机构。1994年,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它的主要任务是执行国家宏观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和外贸政策,为扩大中国企业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等资本性货物出口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主要是通过推进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对外优惠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转贷等政策性业务的开展,推动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

建立境内远期外汇市场。为促进外贸增长,亟待为企业提供回避和降低汇率风险的长期远期外汇市场。建立外汇远期交易市场是国际上通行的规避汇率风险的方式,成本不高而效果良好。目前中国允许中国银行进行贸易项下远期结售汇业务实际可以视为建立远期外汇市场的起步阶段。

货币互换协议签署,人民币迈出国际化进程。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央行积极参与应对危机的国际和区域合作,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多个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截至2009年4月,央行先后与其他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总计6500亿元人民币的六份双边本币互协议,包括:2008年12月12日与韩国央行签署的1800亿元框架协议,2009年1月20日与港金管局签署的2000亿元正式协议,2月8日与马来西亚央行签署的800亿元正式协议,3月1日与白俄罗斯央行签署的200亿元正式协议,3月23日与印度尼西亚央行签署的1000亿元正式协议,以及3月29日央行行长周小川与阿根廷中央银行签署的700亿元框架协议。目前,人民银行还在与其他有类似需求的央行就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进行磋商。

总的来看,央行运用货币互换手段是为了应对短期流动性问题,将更有效地应对金融危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在中国央行与有关货币当局签署的系列本币互换协议中,还出现了对货币互换的一些创新。如:将互换的有效期延长到3年,并支持互换资金用于贸易融资。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这些创新可推动双边贸易及直接投资,并促进经济增长。其运作机制是,银行通过互换将得到的对方货币注入本国金融体系,使得本国商业机构可以借到对方货币,用于支付从对方的进口商品,这样,在双边贸易中出口企业可收到本币计值的货款,可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费用。在当前全球经贸增长乏力、外汇市场波动加剧、贸易融资萎缩的情况下,两种货币互换的内容创新,应可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的金融和贸易发展一直都在走一条逐步改革、深化发展的道路,僵化守旧的利率、汇率体制正在被逐渐的淘汰和修正,我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经济金融化程度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金融机构的规模和数量急剧增大,越来越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在国内金融支持的条件下,我国的外贸进出口也取得了重大的成绩,自1993年以来连续16年保持了贸易顺差,贸易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和优化,虽然2008年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进出口面临严峻的考验,但是我们依据30年来,金融和外贸发展的经验,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措施鼓励我国外贸企业的复苏和回暖。

(作者: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本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参考文献:

[1]孙兆斌.金融发展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国际贸易问题,2004,(9)

国际贸易的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际;网络经济;经济与贸易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以因特网技术为依托的电子商务模式同样发展壮大。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全世界电子商务的交易总额从20年前的15万亿美元至今已达到40万亿美元以上,并且大多数国际经济贸易是以网络贸易的形成进行交易。可见传统国际经贸形式正在慢慢被网络经济模式取代。

一、网络经济的概念和形成

网络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的模式,主要是依靠数字化技术、高新技术来对经济资源进行信息化整合和处理,并借助互联网使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经济交易、有关技术与商业交流进行有效结合。最为网络经济的标志,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迅猛。2015年,我国的电子商务交易总量已突破8万亿美元,而B2B的交易额在6万亿美元以上,网络零售规模为1.5万亿美元,较2014年有30%-60%以上的提升。相关学者认为,网络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和趋势所在,而我国网络经济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二、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正面影响

(一)提升效率,减少交易成本。在网络经济出现之前,人们在进行国际经济贸易时常常需要种种的手续以及交易流程才能把交易品送到消费者的手上,这种交易模式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贸易效率也较低。而网络经济则不需要这些复杂流程,电子商务使用的是B2C、B2B形式,将企业与个人或是企业直接联系在一起,不必再经过商家、关税等环节,交易方式借助在线支付模式,不仅节省了贸易成本,也极大改善了贸易体验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效率。

(二)增加贸易的形态。根据客户的现实需求,使用高新技术转置生产成本,并灵活调配企业部门的人员、财务、信息等组成要素,设计、生产、加工出客户需求的产品的企业被称为弹性企业。弹性企业的生产技术、模式,以及组织形式具有较大的流动性,贸易的形态也更多,更富有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行主动营销,尽力将自己的产品以互动、客服主导的形式推广出去。

(三)将全球市场联系在一起。传统贸易时代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商品信息传递、客服使用体验这些信息都很难反馈到商家,国际经济贸易的手段也局限于某一地区中。在网络经济时代,信息流通更加便捷,交易模式更加多样化,跨洲贸易更是多见,这样就在全球范围内构建出一个借助网络载体的全球市场。各国之间的合作和贸易越发频繁,电子货币、网络营销等模式替代了传统的纸币交易和电视、报纸广告,国际经济贸易更加便捷。

(四)加速服务贸易发展。国际经济贸易不管是在传统时代还是网络经济时代,都需要服务贸易的支持。但与之前相比,网络经济能为现阶段的我国服务贸易提高更好的发展空间,突出体现在减少服务贸易的成本、突破地域屏障、提升贸易效率以及服务贸易相关企业整体竞争力等方面。网络经济将电子商务与商业贸易牢固结合,大力应用网络市场营销、网络采购、网络信息推送等形式,大大促进了我国服务贸易的成长、成熟。

三、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负面影响

(一)凸显我国物流业的落后。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电子商务多以快递等形式将目标商品送达客户手中,势必要依托强大的物流产业。但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起步晚,物流体系建设落后,相关人才比较匮乏,相关企业与物流公司未形成战略协作,这些因素都阻碍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进而限制了网络经济的增长,为电子商务贸易带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二)提升国际经济贸易的风险程度。网络经济借助互联网这一开放平台,革新了国际经济贸易的支付、信息传递、商品供给等形式,这就使得网络黑客大行其道。黑客和不法分子通过网络经济绕开传统的审查方式,运用网络技术找出支付的漏洞,甚至进行交易,这都提升了国际经济贸易的风险程度,互联网犯罪比例相较以往有所增加,明显影响正常国际经济贸易的开展。

(三)加剧电子商务人才匮乏程度。网络经济将电子商务以及商务运营进行了高度的结合,这就使得相关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商务运营知识,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现网络技术水平。可是我国此类复合型人才数量与电子商务的发展势头矛盾明显,高校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就业率不到25%,与我国高校学生整体的就业率相比明显较低。这种人才供需矛盾将严重制约电子商务的正常发展,长此以往势必会加剧电子商务人才的匮乏程度。

四、相关建议措施

(一)加速产业结构升级。相关部门应依据国际市场的现状,重点扶持那些高附加值、无污染、发展潜力大的产品,并积极引进、掌握先进的网络经济理念和技术,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加大力度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要时政府可进行一定的市场配置干预,维护我国知识资源优势,确保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在国际市场确立产品优势。

(二)普及网络知识。电子商务是以网络知识和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针对我国相关企业和人员普遍缺乏网络知识的现状,政府部门应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普及网络知识,使人们认识到网络知识的重要性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潜力和优势,进而为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提供发展基础。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网络环境能促进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而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是健康网络环境的重要前提。近年来,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在互联网国际接口、互联容量、传输效率等方面相比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率还较低,不能使人们都能享受得到网络经济的便捷。

(四)加强全球电子商务的参与度。如今的全球电子商务话语权依旧牢牢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我国在其中的参与度还很有限。这就使得我国的电子商务利益容易被他人窃取,损害我国的经济利益。为此,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全球电子商务的参与度,与发展中国家制定一些国际框架,并积极与发达国家开展对话,维护我国的电子商务利益。

(五)注重专业人才培养。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方面应积极转变思路,将网络技术和商业运营进行整合,适当注意市场的人才需求,培养出复合型的人才。企业也应该完善信息化系统,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为专业人才提供便利,并在企业内部培养锻炼这些人才,为网络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人才基础。

五、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以及信息技术水平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重视网络经济发展能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联系,在国际市场占据主动地位,提升我国的经济水平。(作者单位:黑河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远圣.关于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影响的研究[J].科学导报,2015,(1):43-44.

[2]张少军,刘志彪.国际贸易与内资企业的产业升级――来自全球价值链的组织和治理力量[J].财贸经济,2013,(2):68-79.

[3]李大伟.建立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的思路与对策[J].国际贸易,2015,(5):24-30.

[4]薛明.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发展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15,(7):34-34.

国际贸易的基础范文第4篇

1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不良影响

(1)我国进出口贸易市场供应减少。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进行,我国涌现出一系列的进出口贸易公司。但是由于没有开展资本输出,盈利方式比较单一,只是开展了简单的进出口业务。这些贸易公司主要是原料来自国外进口,而产品销往国外市场。在我国的国际贸易市场之中,美国是重要的贸易合作方,并且大部分美国超市产品都印有“中国制造”的标志。但是,中美贸易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美国在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后,其国内的消费需求下降,从而导致进口产品量逐渐下降,降低了我国进出口贸易公司国外的市场份额,导致我国很多国际贸易公司出现不同程度的产品积压。同时,首先我国的原料市场也多是来自国外,国际金融贸易的影响使得我国进出口贸易公司的原料供应出现不足。其次,我国是世界上的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我国制造业主要从事的是原创性较低的产品制造,相关的企业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专利意识。我国制造的产品多是电子类产品、化纤产品、服装、鞋类与玩具等缺乏创意专利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制造该类产品的附加价值较低。当国际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各个国家都会出现有一定变化的贸易保护性政策。这些政策的变化增加了国际贸易壁垒,导致我国低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份额急剧减小。例如服装、纺织、玩具等产业,在国际贸易的市场出口依靠性较高。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经营业绩迅速减少。我国部分地区的服装出口企业利润不足1%,而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订单不足原来的1/3。利润低,订单少是我国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制造面临的问题。

(2)人民币升值导致进出口贸易公司将要面对一系列的经营困境。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美元不断地贬值,而人民币加速升值,这样将会导致出口到国外的产品价格急剧升高,从而增加了产品的成本。金融危机爆发后,有效地降低了各个国家的内需,导致我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减小,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公司的经营压力也随之逐渐地增大。另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力度的增大,开放程度的提高,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生产自动化程度,中国地区的人力资源成本不断地上升,中国企业也失去了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价格优势,更加加剧了贸易公司的利润降低。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导致美元呈现出不断贬值的状态,从而使我国大部分的出口贸易公司无法更好地解决经营危机。当然,人民币的升值也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企业劳动力、购置设备等投资成本。在成本持续升高,经营现状不够景气,一部分外国人会将投资成本撤出,这对于中外合资而言,无异于是灭顶之灾,对本企业的经营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有的时候还会导致企业破产。

(3)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进出口贸易公司面临较为严重的生存风险。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爆发的影响,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前景往往是不够乐观的,甚至是看不到任何前景的,从而诱发国内就业率降低和企业利润率降低等现象,为了更好地缓解上述问题,各国政府不得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来实现国际贸易的顺差。各国政府往往会采取例如限制污染性企业,要求绿色性质和技术性的贸易保护手段。然而,这些措施将会导致目前我国大量附加值低的产品受到部分国家的抵制,在例如纺织品类、食品类、低端服装等行业将会遭受比较严重的冲击。同时,其他形式上的贸易保护策略,也会提高国际贸易壁垒,进一步增加我国进出口贸易公司的企业经营难度。还有,一些关于中国产品质量的问题出现,更加加剧了这一现象。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遭到了美国的肆意炒作,水产品上的安全问题及环境保护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国际贸易上中国产品的信誉。贸易保护政策的出现和改变导致国际上的贸易摩擦时有发生。在贸易摩擦之中,大部分贸易公司会选择忍气吞声,即使产品被退回,也不愿意通过其他手段来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从而导致这些公司遭受比较大的经济损失。反之,如果能够通过国际官司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虽然维护了自身的名誉以及减少了大量的经济损失,但是高额的费用也会为本企业将来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经济负担,极其不利于我国企业的发展。另外,为了能够暂时性地取消来自国外的订单,就需要部分贸易公司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压力,为了获得发展不得不剑走偏锋,采取赊账销售结算的方式。赊账销售结算的方式使得企业会随之承担国外商业风险的影响,增大收汇的风险。一旦全球性质的金融危机爆发,制造企业的海外融资及国内融资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企业出现资金上的周转不良。而这种情况下,企业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是依靠银行来解决资金问题。但是,要想得到银行的资金帮助,就需要接受高额的利率。

2解决金融危机的策略与基本方式

(1)转变国内经济的发展方式。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的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我国也不例外,从而暴露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我国大部分行业对产品出口产生了过度的依赖,但是国内消费者对这部分产品的需求量比较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外的市场份额减少,国内的市场需求不够高,从而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为了有效改善上述现状,我国政府部门需要对已有的经济调整政策进行改革和创新,并采取一系列的方式来有效刺激国内的消费模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兼顾收入和分配,增加医疗保险,提高城镇居民工资等方式。同时我国有潜力巨大的农村消费者,需要进一步深入地挖掘。因此,为了应对这种现状,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的惠农利农的政策,例如通过汽车下乡、家电下乡等手段,有效地拓展了农村这片市场。此外,企业还需要对自身的产品进行不断的优化,以更好地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拉动内需,要达到的程度是,即使国外的消费需求减少,这些产品的主要销售仍是本国市场。

(2)进出口贸易公司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虽然我国属于制造业大国,但并未达到制造业强国的标准。最为突出的表现是产品无法有效地创新,这些是我国企业发展的短板,将会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这也是导致我国在进出口方面受到严重打击的主要原因。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进出口贸易公司的企业竞争能力,必须要重视自身的创新能力,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首先一点,我国的相关企业要对自己的产品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创造性的产品营销策略。同时企业还需要对自己的品牌战略给予高度的重视,尽最大可能地发展属于自己的本土的国际品牌,综合地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还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对自己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并完成基础管理和模式创新的建设,用科学的、高效的创新管理方式来提高企业的组织管理效率。此外,企业还需要选择有效的资本输出方式,引进公司合并政策,构建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对于金融风险的抵抗能力。

国际贸易的基础范文第5篇

作者简介:张建东(1979-),男,天津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研究。E-mail:

摘 要:在我国利用国际技术溢出的诸多途径中,传统的国际贸易特别是进口贸易的作用已被普遍认可。随着近年来产业内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比重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这一新贸易方式的技术溢出效应,但大部分现有研究都是基于行业内层面的分析,对产业内贸易的跨行业溢出效应的研究较少。本文使用1999―2008年我国制造业各行业的面板数据,对产业内贸易的跨行业技术溢出进行回归,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在我国制造业各行业间的技术溢出虽然存在,但溢出效果有限。

关键词:技术溢出;产业内贸易;行业间溢出

中图分类号:F74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9-0081-05

本文以我国制造业为研究对象,检验产业内贸易这一新贸易方式作为我国技术溢出途径的有效性。要检验产业内贸易的跨行业溢出是否存在,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需要确定存在技术溢出的行业间的关系;二是通过计量分析,确定在相关行业之间,产业内贸易的技术溢出是否真的存在。

一、 存在溢出的行业间关系的确定

确定存在溢出的行业间的关系是进行产业内贸易行业间溢出效应实证分析的前提,只有证明两个行业之间存在可能的溢出关系,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检验,检验的结果才有意义,如果随意选择两个行业进行检验,即使得出肯定的结果也可能没有现实意义。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游行业的前后向关联来确定行业之间的关系,例如钢铁产业与上游的采矿业和下游的机械制造、汽车工业等。由于许多关联行业在统计上处于同一个产业大类,因此要确定各行业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对这些行业进行更详细的划分。

Jaffe[1]构造出一个企业间技术溢出的指标。Jaffe根据企业在不同技术领域的专利数和不同类别产品市场上的销售收入将企业划入不同的产业群。根据每个企业在各技术导向部门的研发投入份额构成技术位置向量,再根据每个企业在各个市场导向部门的销售收入份额构成市场位置向量,利用这两个位置向量构建并计算出每个企业的溢出指标,并检验该指标是否对关联企业的研发投入、专利申请数和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从而确定企业间是否存在技术溢出。尹静和平新乔对Jaffe的企业间溢出指标进行改造,将行业作为溢出主体,构造了行业间的技术溢出指标,分析了中国28个制造业行业之间在2001年的技术溢出情况,衡量制造业行业间的技术溢出大小,并计算出每个行业可能获得最大和最小技术溢出的行业[2]。

尹静和平新乔假定,如果同一地区投入研发活动的相同行业越多,那么这两个地区在技术上就越接近,就越容易产生溢出;同样,两个行业投入研发的地区分布越接近,那么这两个行业之间也越容易发生技术溢出。利用下列公式,他们计算出任意两个行业之间相邻指标Pij。

Pij (fifj’)[(fifi’)(fjfj’)]-1/2, 0≤Pij≤1

该指标越大,则说明相关行业间技术溢出的可能性越大,从而可以进一步确定每个行业获得技术溢出可能性最大的和最小的行业[2]。

尹静和平新乔(2003)的计算结果与大部分行业的技术特点是一致的,例如食品加工业与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之间技术溢出的可能性最大。但也有一些行业特点与我们的现实不相符,例如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与金属制品业互为溢出可能性最大的行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尹静和平新乔的计算是以各个行业的地区分布为基础的,由于某些行业研发投入的地区分布相似,因此造成这些行业之间的相邻指标较大。事实上,各行业之间的技术溢出不仅与其研发的地区分布相关,更取决于其自身的技术特点。

严兵认为尹静和平新乔构建的制造业行业间的技术相邻指标只能解释部分行业之间的溢出情况,某些制造业行业即使在同一地区,相互之间也不会有技术的溢出。他认为除地区分布外,两个制造业行业相互之间是否存在技术溢出还要受经营上或生产上的互补性以及生产链上下游关系的影响。基于这种判断,他对尹静和平新乔研究结论中少数与现实明显不符的行业关联关系进行了调整,根据行业的技术特点缩小其可能产生溢出的行业范围,并在缩小的范围内根据计算出的行业间技术相邻指标,确定最有可能对其产生溢出的行业[3]。本文按照严兵(2006)的方法,利用各行业研发投入数据计算出2008年各行业之间的相邻指标,数据来源于2009年《工业经济统计年鉴》。通过比较相邻指标大小,我们确定制造业各行业获得行业间溢出可能性最大的行业(见表1所示),并按照表1确定的行业间的关系对产业内贸易的行业间溢出效应进行检验。

表1制造业各行业获得行业间溢出可能性最大的行业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9》。

二、 行业间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

1.模型的确定

因为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制造业产业内贸易之间是否存在跨行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因此,我们只考虑产业内贸易对跨行业技术溢出水平的影响。产业内贸易变量我们选择使用标准的GL指数,国内外研究通常使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技术溢出水平,我们也选择这一变量进行分析,建立测度行业间溢出效应计量模型如下:

同时考虑行业内和行业间溢出效应的模型:

lnTFPitα0+α1lnIITit+α2lnIITjt+εit(1)

只考虑行业间溢出效应的模型:

lnTFPitα0+α1lnIITjt+εit(2)

其中,IIT表示各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TFP为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衡量技术溢出水平,下标i和j分别表示第i类行业和第j类行业。之所以对所有变量取对数,主要是考虑到跨行业数据的异方差性,取对数有利于减少异方差的发生。

2.样本的计算

按照国际惯例,产业内贸易的研究通常以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为界定基础。但是,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是以国际工业分类标准(ISIC)为基础制定的,鉴于SITC5-8类制成品分类与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制造业比较接近,并且SITC5-8类制成品的贸易份额占我国工业制成品进出口份额的90%以上,因此,笔者将SITC(Rev.3)5-8类中的产品分类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标准》第三版(ISIC Rev.3)以及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的制造业分类进行对照汇总,并进一步计算本文相关的研究变量。

(1)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

虽然国内外学者们在产业内贸易的经验研究中采用大量不同的度量方法,但其中最为广泛使用的度量指标是标准的Grubel-Lloyd指数(GL指数),Bi1-,我们也采用这一计算方法计量我国制造业各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其中,Bi表示产业i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和Mi分别为产业i的出口额和进口额,所有变量均采用1999―2008年的SITC(Rev.3)五分位数据计算。

(2)全要素生产率(TFP)的计算

在对TFP的测算中,本文用制造业的各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作为总产出(Y),用各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产总值作为资本投入(K),用各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人数作为劳动投入(L)。利用CD生产函数YtAtKαLβt,通过回归方法计算得到资本产出弹性α和劳动产出弹性β,分别取值0.7和0.3,进一步计算得到全要素生产率A。所有数据来源于2000―2009年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统计年鉴》。

3.回归结果分析

我们首先对变量lnTFP和lnIIT进行单位根检验,两组面板数据均为平稳的数据,协整检验表明模型一和模型二中的各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对原模型进行回归。利用F检验和Hausman检验,我们最终确定对模型一和模型二使用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行业间溢出效应

注:括号内为t统计量,***代表10%的显著水平。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同时考虑行业内溢出和行业间溢出的模型一中,测度行业间的溢出效应的参数和行业内溢出效应的参数均无法通过显著性检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解释变量过多造成的,因为同时考虑行业内和行业间的溢出效应后,两个参数的显著性水平都会有所降低。因此,我们将产业内贸易的行业内溢出效应剔除,只考虑行业间的溢出效应,对模型二进行回归。剔除行业内溢出效应的影响之后,我们可以看出,产业内贸易的行业间溢出通过了10%的水平上显著性检验,但行业间溢出变量的参数非常小,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额每增长1%,只能带来相关产业全要素生产率0.058个百分点的提高,说明产业内贸易的行业间溢出对关联产业的技术进步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作用有限。

造成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行业间溢出效应不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我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整体水平不高,并且以加工贸易和低水平产业内贸易为主,企业处于国际生产分工的底端,大量从事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的加工生产,“大进大出”和“两头在外”的特点明显,难以与上游关联产业的企业进行技术转移和互动。

第二,跨国公司是推动我国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力量,但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主要看中的是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从事的是成本或资源导向型的垂直型投资,而非市场导向的水平型投资。这种投资特点决定了国内外相关企业较低的关联度,影响了技术溢出的效果。

第三,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较低,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为相关产业提供配套产品的能力不足,同时对关联产业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也有限,这也阻碍了产业内贸易行业间技术溢出的效果。例如,很多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不仅从国外进口大部分技术含量较高的资本品和生产设备,而且零部件和中间产品从国内企业采购的比重也较低,他们往往更倾向于从配套产业中的外商投资企业采购。例如丰田汽车在华采购大部分来自于在华投资的日本供应商。

三、 促进产业间溢出的政策建议

1.调整贸易模式,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国际生产分工中的位置

随着生产链的延长和产品的精细化,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完全垄断某一个产业的全部生产环节,产业内贸易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模式和重要趋势。传统的产业间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参与贸易的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比较低,而产业内贸易主要的是由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引起的,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企业在国际分工链条中的位置。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对外贸易以传统的产业间贸易和低水平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等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生产的规模效应不明显,产品的差异化水平、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较低,制造业整体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因此,应当逐步提高我国制造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加差异化产品的比重,调整贸易模式,变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为产业内贸易,由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向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转变。这样不仅有利于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提高出口创汇能力,而且可以使我国制造业摆脱在国际分工中的低端位置,提高分工地位,有利于上下游产业关联和技术溢出,从长远看更有利于对国外先进技术更好的引进和吸收。

2.吸引跨国公司水平型直接投资,扩大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规模,提升我国整体技术水平

跨国公司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载体,吸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是我国实现产业技术升级最直接、最迅速的途径,但不同的直接投资类型和由此产生的产业内贸易类型对我国技术进步的作用是不同的。我国的产业内贸易以跨国公司主导的垂直型投资为主,加工贸易比重大,虽然这种垂直型投资短期内可以迅速提高产业内贸易份额,增加贸易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加工企业和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但从发展的角度看,跨国公司的这种投资,使我国制造业在技术发展上长期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容易形成技术依赖,无法获得先进技术,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不大,因而这种产业内贸易难以真正带来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如果跨国公司对我国制造业进行水平直接投资,我国制造业从事的将不再是产业链中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而是分布于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这样,我国企业便可以在这种水平型分工中获得规模经济,同时,利用模仿创新等手段实现技术积累和技术升级,直接与发达国家进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以获得更大利益。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引进跨国公司水平型直接投资,引导跨国公司将技术水平和增值含量更高的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推动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由垂直型向水平型发展,扩大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提升整体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升级。

3.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

市场经济中的研发活动主体应该是企业,政府主要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我国政府提供的研发资金大部分集中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政府相关企业,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难以从政府获得资金支持,造成企业研发资本存量不足,研发投入不够,阻碍了企业自主创新和吸收利用先进技术。因此,加大国家财政经费对企业研发活动和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对于企业提高创新水平和吸收先进技术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可以采取积极可行的财政、税收政策,加大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同时,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大力发展证券市场和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技术创新领域,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此外,模仿创新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有益补充。模仿创新对企业的资金要求和技术要求比完全的自主创新要低,是企业从单纯模仿向自主创新过渡的桥梁。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平台,帮助企业迅速跟踪和识别有价值的技术信息和创新成果,鼓励企业对外部创新成果的改进和完善,在模仿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创新。

4.鼓励合作创新,建立技术战略联盟

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产品生命周期和技术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的背景下,无论是研发费用还是研发风险,都是企业无法单独面对的巨大困难。越来越多的企业出于分散风险的考虑,寻求与其它企业的技术合作,通过建立技术战略联盟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共担研发成本与风险,研发成功后共享研发成果。技术战略联盟使所有参与者都能够利用研发成果,提高了技术扩散效率,同时避免重复研发导致的投资过度和社会资源浪费,从而大大提高研发资源的使用效率。我国大部分制造业企业为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通过与其它企业建立技术战略联盟可以实现资源和技术的互补,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有利于创造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此外,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也是利用技术溢出、推动制造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渠道。在我国,跨国公司不仅是先进技术的主要所有者,也是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动的主要执行者,随着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数量的增加,客观上为中外企业建立技术战略联盟创造了条件。我国企业应积极利用项目委托、联合研发、建立合作研发中心和组建研究性合资企业等方式与国外的技术领先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建立技术战略联盟,进入跨国公司的国际分工体系和研发体系,为本企业和相关产业提供更多的技术溢出渠道。

5.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流动

在生产过程中,技术溢出的载体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物化的形式,存在于机器、设备等资本品和中间产品内;另一种以人力资本的形式,存在于生产者和经营者身上。要提高技术溢出的效率,首先必须提高吸收能力,而吸收能力的提高则主要依靠人力资本的积累来实现,一国对先进技术的创新与吸收能力往往与本国劳动力素质成正向关系。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大多是非熟练劳动力,能够有效吸收技术溢出并进行技术创新的高素质人力资本数量有限,不仅影响了先进生产设备的使用效率,也限制了先进技术的创新与开发。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改善劳动力队伍的素质,不仅可以提高本国资本品的利用效率,加速技术吸收和创新,而且有利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最终推动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此外,人力资本的流动也会带动先进技术在各企业和相关产业之间的流动与溢出。我国政府应制定更多的激励政策,鼓励和吸引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向本地企业流动,充分利用人才流动的技术溢出效应,提高我国整体的技术水平。

6.促进配套产业集群发展

配套产业集群发展是产业内贸易带动一个地区关联产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培育高技术含量配套产业,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加强本地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本地上下游关联企业之间的联系,形成有效率的产业集群,不仅会影响跨国公司投资的区位选择,而且有利于集群内关联行业的企业之间的技术溢出和吸收。需要注意的是,发展配套产业不仅要从产品的供给角度考虑,相关服务的配套,如金融、保险和评估等企业的配套也是十分重要的,有时甚至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7.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我国是世界上受到知识产权投诉最多的国家,国内知识产权整体环境并不理想,严重影响了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技术活动,也影响了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合作,阻碍了先进技术在我国的流动与溢出,从长期来看不利于我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政府有责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国内外研发机构的权益,包括技术保密、产权转让和防止伪造侵权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保证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的可持续性。此外,政府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发挥民间团体和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组建专门从事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非政府机构,积极向立法、司法和执法机关反映业界的要求,帮助企业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营造更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 Jaffe, A.B.Technological Opportunity and Spillovers of R&D: Evidence from Firms’ Patents, Profits, and Market Valu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76(5):984-1001.

[2] 尹静,平新乔.中国地区(制造业行业)间的技术溢出分析[D].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内部讨论稿系列,200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