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

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

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范文第1篇

世界经济有望继续回升

美国经济继续较快增长.目前,各方面对美国经济下一步走势普遍较为乐观。这种乐观情绪是有一定根据的。从需求方面看,消费继续充当着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个人消费支出今年前两个月继续明显扩张;投资从去年二季度起扭转下降局面后,呈现出稳步增长的势头,成为经济增长加速的重要因素。从供给方面看,在服务业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工业生产止跌回升,2003年全年增长0.2%,扭转了2001年和2002年连续两年下滑的情况,这是经济复苏基础渐趋稳固的标志。从目前情况分析,2004年工业继续表现良好,天然气、电力和矿业生产的继续稳步增长,延续了工业生产的增长势头。美国今年将举行总统选举,布什政府正在不遗余力地维持经济增长的良好局面,以为其竞选获取有利的筹码。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仍是财政和贸易的双赤字没有得到控制,同时,今年前3个月物价水平连续上升,增幅分别为0.5%、0.3%和0.5%,这引发了对于通货膨胀的担忧。

欧洲经济有望好转。从一些主要预期指标的情况看,欧元区工业生产和服务业出现回升或好转迹象。反映制造业信心的采购经理人指数,今年初以来均高于50的基点,其中,关于订单和产出的评价均为200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服务业采购经理人信心指标的大多数构成指标也分别为2000年底以来的最高水平。这表明微观经济主体对经济运行的信心明显增强。近期,波兰等中东欧10个国家加入欧盟,原成员国将面临一定的资本外流和工资下降压力,整体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影响,但由于新成员国经济增长相对较快,也会给欧盟经济带来新的活力。俄罗斯经济将继续较快增长。政权比较稳定,经济改革不断推进,以及原油价格继续处于相对高位,这些都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日本经济进一步复苏。从当前情况看,日本经济回升的动力仍主要来自出口和工业生产。日本出口在今年一季度达到14.5兆日元(约合132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增长了12%。由于日本企业效益得到改善,企业经营情况出现好转,破产企业连续减少,这对设备投资的增长是有利的。目前,消费尚未摆脱颓势,物价跌幅虽有所回落,但通货紧缩状况仍未完全消除。但总的来看,全年日本经济有望继续保持良好态势。与此同时,其他亚洲国家,如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经济也将在出口的带动下保持较快的增长。

应该说,目前世界经济的继续回升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伊拉克战争、非典疫情等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风险已基本缓和,压抑许久的投资者信心和消费者信心明显回升,投资和消费活动重新趋于活跃,经济复苏的动力不断增强。其次,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政策条件大都处于多年来十分宽松的时期,都将继续为经济的增长提供支撑。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主要是全球经济复苏依然过度依赖美国经济增长,复苏的基础还不够稳固;日本和欧元区经济仍面临着许多结构性障碍;主要经济体在连续降息和大幅增加财政支出后,政策调控余地较小;国际石油价格持续处于多年来的高位,提高了世界范围内的生产成本。但总体上看,全年世界经济运行前景是乐观的。根据世界银行最新预计,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3.7%,明显高于2003年的2.6%,其中,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将分别增长4.6%、1.7%和3.1%。

二、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缓慢恢复

1.世界贸易在曲折中复苏。当前世界贸易总量温和扩张,2003年增长了4.7%。但从结构上看,出现了更趋不均衡的势头,主要表现在美国贸易逆差继续扩大。2003年美国逆差接近5000亿美元,创下新的纪录。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强烈抬头,相继出台了大量针对主要贸易伙伴的限制措施。这在国际贸易领域引发了普遍的不安和对立情绪。最近,欧盟已开始了历史上首次针对美国的贸易制裁,相关惩罚措施主要是对美国商品征收5%的额外关税。如果这种限制措施进一步升级为大范围的贸易战,将对2004年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国际贸易领域另一件重要事件是坎昆会议的不欢而散。在此次会议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以农产品贸易为核心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对立,导致了旨在推动世贸组织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磋商破裂,给全球贸易发展蒙上了阴影。不过,从世界经济运行情况看,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对贸易的扩大是有利的,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加快将带动整个国际市场需求的恢复。据联合国预测,2004年世界贸易量将增长7.5%,高于上年的4.5%的增幅。

2.国际投资情况将逐步好转。2000年以来,由于世界经济增长放慢、股市价格缩水、公司利润下降等,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持续减少,到2002年跌至6510亿美元,比历史最高水平几乎减少了50%。进入2003年以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减少的势头有所缓解,虽然全年跨国直接投资水平仍处于低位,但资本流动在亚太等局部地区重新趋于活跃。从2003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流向看,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美国大幅度增加,流出略有减少,欧元区和日本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流出均大幅减少。由于国际投资流向与经济增长水平相关度较高,估计2004年流入美国的资本仍将增加,日本、欧洲对外资的吸引力也将有所增强。

3.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频繁。(1)外汇市场。近两年,外汇市场发生了重大的结构调整。美元强势货币地位大为削弱;欧元稳步升值,受到汇市投资者的普遍关注;日元对美元呈现稳步攀升趋势,在日本央行的再三干预下仍顽强挺升,成为汇市次强货币。这种结构调整过程在2003年发展得如火如茶并延续到2004年初。但从2004年情况分析,美元继续下跌的空间有限。经过较长时间的下跌,美元当前汇价已比较充分地释放了下跌的风险。而且,随着美国实体经济复苏的基础不断稳固,美元汇价已初步止跌,下一步回稳的可能性较大;而欧元和日元得益于经济基本面的支持,也不至于出现明显的下跌,国际汇市整体上可能将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2)股票市场。全球股市在2003年完成了由弱到强的转变,全球股市的涨幅是近年来较大的一年。道·琼斯指数上涨约20%,纳斯达克指数上涨约40%,英国《金融时报》指数上涨10%,法兰克福dax指数上涨约30%,日经指数上涨近20%,香港恒生指数上涨约30%。这样大的涨幅同时也意味着,在经济正常增长的情况下,2004年很难再重现相同的涨幅。但从经济的基本面来看,2004年的国际股市还是谨慎乐观的。

三、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愈加紧密,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影响到国内经济的多个方面。当前国际经济变化趋势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有利有弊,但总体上看利大于弊。

1.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经济体需求增长,进出口贸易恢复,有利于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今年一季度,我国对美国、欧盟、日本、香港、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均增长很快,增幅分别达到34.5%、41.7%、23.4%、29%和31.9%。由于强势美元地位改变后,2004年美元可能在一个相对低价区域波动,因此我国的贸易条件仍将相对有利。另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国际贸易的扩大带来较为严重的障碍,我国外贸出口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今年一季度,国外对我发起11例反倾销、保障措施等调查,涉案金额3.3亿美元,特别是一些国家在特别保障条例下专门针对我国商品设立了一些非关税壁垒,将增加我国出口快速增长的难度,这种趋势值得我们密切关注。

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运行 资源配置 价格传导 结构性错配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经济运行的核心变量,是资源配置的指示灯,其变化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运行的好坏与否。然而,自2011年以来,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运行轨迹出现了较大的背离。这预示着我国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分析本次PPI与CPI背离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我国PPI与CPI背离的特征

(一)本次PPI与CPI的背离过程

自2011年10月我国PPI同比增长率下行穿越CPI同比增长率之后,PPI同比增长率持续急剧下行,其中枢水平先是在5%左右,于2012年3月下跌到零值以下,之后长期在-2%左右徘徊,于2015年2月再次下行至-4%以下,8月份更是低至-5.9%。与此同时,CPI同比增长率也呈现缓慢下行趋势,其中枢水平从交叉点5%左右开始,到2012年5月滑落到3%以下,之后长期在3%以下,并几乎在2015年1月探底到0.8%。PPI和CPI同比增长率的相差幅度自2011年10月之后不断扩大,并在2012年1月之后长期保持在4%以上,最大偏离幅度为7.9%(见图1)。这预示着我国PPI与CPI已出现持续、严重的背离。

(二)PPI与CPI的前三次背离过程

在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类似于本次PPI与CPI之间的背离并非第一次发生。从1995年至2011年10月,我国CPI与PPI之间至少出现过三次背离1。

第一次背离从1995年11月开始,主要表现为PPI同比增长率的大幅快速跌落和CPI同比增长率的稳步下降。由于PPI同比增长率的下降幅度和速度均大于CPI同比增长率,导致PPI与CPI出现背离,最大偏离幅度达到6.9%,1999年PPI同比增长率开始不断回升,同年10月PPI与CPI才开始同步运动,结束背离。

第二次背离开始于2001年1月,主要表现为PPI同比增长率的大幅下降和CPI同比增长率的小幅波动。PPI同比持续负增长,甚至到-4%的低位,而CPI同比增长率在零附近波动,两者的最大偏离幅度为5.2%。直到2002年10月,当PPI大幅回升穿越CPI之后,背离才宣告结束。

第三次背离从2008年11月开始,主要表现为PPI同比增长率的急剧下降,PPI同比增长率甚至达到-8%的低位,为历史最低,而CPI同比增长率虽然也为负,却基本在-1%的水平徘徊,两者的最大偏离幅度为6.7%。2009年底,PPI同比增长率回升,两者结束背离(见表1)。

(三)本次背离与前三次背离的对比

1.历次背离的相同点

笔者通过将本次PPI与CPI的背离与前三次历史背离进行对比,发现几次背离之间具有以下共同点。一是历次背离的出现与宏观经济不景气背景下的总需求减弱有很大关系。在我国历次出现PPI与CPI背离时,都伴随着GDP增长率下降或低水平徘徊的情况。二是几次背离都发生在PPI同比增长率大幅快速下降并穿越CPI同比增长率之时,并终结于PPI同比增长率的大幅快速回升并穿越CPI同比增长率。

2.本次背离与此前三次背离的不同之处

本次背离与此前三次背离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本次背离持续时间长、背离幅度大。此前三次背离的持续时间呈缩短的趋势,其中,距此最近的一次背离(第三次背离)仅仅持续了14个月。本次背离从2011年10月开始,截至2015年10月,已持续49个月。目前PPI同比增长率尚未出现明显的拐点迹象,更不用说本次背离的结束迹象。同时,本次背离的最大幅度已达7.9%,远高于此前三次背离最大幅度中的最高值6.9%。二是在本次背离中,PPI与CPI出现一负一正的阴阳运动。在以往三次背离中,PPI与CPI的同比增长率同时为负,不会出现正负完全相反的局面,而本次背离却是PPI同比负增长,而CPI同比正增长,呈现负正背离态势。

当前我国PPI与CPI背离的成因及其影响

(一)价格正向传道堵塞背景下,由需求主导的经济周期机制是两指数背离出现的基本原因

PPI和CPI都是反映特定时期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水平指数。PPI主要从生产者的角度衡量39个行业工业品第一次出售时出厂价格变动情况,在其构成中,约有76%为生产资料(其中能源、原材料所占权重很大),而用于居民最终消费的生活资料约占24%。CPI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衡量居民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包括8大类商品与服务价格,其中工业消费品约占45%,另外一些是价格易受气候因素影响的食品项目(约占34%)及服务项目(约占22%)。从生产消费链条看,PPI处于上游的生产环节,而CPI则居于下游的消费环节,CPI包含的分类调查内容与PPI所包含的分类调查内容之间存在部分交叉影响,二者理应存在正反向传导关系。具体地说,PPI向CPI正向传导的途径主要有三条:PPI(煤炭、成品油、电力)―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CPI;PPI(采掘工业)―水电燃料―CPI;PPI(原料工业、加工工业)―工业消费品―CPI。CPI向PPI反向传导的途径主要有两条:CPI(猪肉、面粉、棉布等消费品)―工业企业生产资料(衣着、食品等)―PPI;CPI(服务价格)―工业用工成本―PPI。

然而,很多研究表明,我国越是接近上游的行业,资源属性越为明显,垄断性越强,市场越发具备垄断竞争市场特征,其本身越容易转移成本、留存利润;越是接近零售端的中下游行业越具备完全竞争细分市场特征,其竞争性很强,本身对成本转移的能力比较薄弱。这导致我国从上游PPI到下游CPI的正向传导途径并不通畅,经常会出现较大的传导阻塞。

在PPI向CPI正向传导存在堵塞的情况下,当投资等需求强劲时,经济景气上升,PPI同比的大幅上涨只会带动CPI同比的小幅上涨,最终导致PPI与CPI出现“倒挂”现象;当投资等需求回调时,经济景气下降,PPI同比的大幅下降也只是小幅拉低CPI同比增长率,结果导致PPI和CPI出现“背离”现象。

(二)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所导致的外部需求羸弱是我国当前两指数出现背离的外部诱因

我国是世界制造业中心,在PPI所反映的工业品中,大部分是贸易品,其价格走势较多地由国际市场需求决定。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进程缓慢艰难,启动非常困难,国际市场需求依然羸弱,目前尚无明显的筑底企稳迹象。这与亚洲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第一次背离有不少相似之处。

2012年,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并形成全球性冲击,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大幅下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经历艰难调整。进入2013年和2014年,世界主要经济体复苏势头出现分化,发达国家增长动力略有增强,发展中国家困难增多。2012、2013、2014年世界银行公布的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4%、2.5%、2.6%,相应的货物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0%、3.0%、3.4%。预计2015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内部经济会继续分化。随着欧元区及日本经济增长回升和美国经济继续扩张,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开始呈现出一些趋好的势头,而伴随着原油和其他战略性大宗商品的长期低价位和借贷成本看涨,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前景仍然不容乐观。尽管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有所恢复,但世界贸易增长速度还是大大低于国际金融危机前约7%的平均水平,我国面临的国际市场需求环境在近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善。这些都构成了我国当前PPI和CPI背离的外部诱因。

(三)国内生产与需求的结构性错配是当前两指数出现持续背离的内部深层次原因

本文前述两个原因只是解释了当前PPI和CPI发生背离的机制原理和外部诱因,而我国PPI和CPI长期持续背离还存在着内部深层次原因――生产与需求存在结构性错配。这种情况出现是基于以下情况:一是2008年出现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为应对危机,我国政府审时度势,推出了四万亿等经济刺激政策。从效果来看,这些政策措施提升了全社会的信心,保证了生产的连续性,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生产和需求之间的扭曲程度,突出表现为形成了部分偏离市场需求的生产能力。2013年10月,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指出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能耗、高排放行业产能过剩情况尤为突出。二是随着我国消费升级换代,以房地产、汽车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品消费增长趋于平稳,而教育、医疗、旅游等劳动力需求大的高端服务需求日益增加,这会进一步加大生产与需求的错配程度。事实上,近些年随着我国高端服务需求的快速增加,服务类CPI同比增长率已超过了总体CPI同比增长率。

为解决生产与需求之间结构性错配的矛盾,我国当前生产体系不能仅仅依靠行业内产能利用率的简单调整来适应终端消费变化,而是需要行业间资本结构调整,这无疑拉长了本次PPI与CPI背离的持续时间。一般而言,PPI与CPI的适度背离是经济运行中的正常现象,但PPI与CPI像当前这样的持续阴阳背离则极不寻常。PPI与CPI的长期持续背离,不仅会使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面临两难境地,而且也可能会降低企业对未来投资的信心,对制造业投资、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

政策建议

由于当前PPI与CPI背离的形成原因表现在经济结构方面,主导因素在供给方面,这就需要政府从以下方面进行应对。

(一)积极化解传统工业中的过剩产能

建议综合利用价格、环境成本和技术等杠杆,设定资源、工艺、环保等标准,倒逼落后产能退出。鼓励企业走出去,把过剩产能转移到产业发展阶段较低的国家或地区。

(二)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培育高端服务需求产品的供给

近年来,国务院不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释放改革红利。今年11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决定精简优化企业投资和高速公路审批,推动扩内需惠民生,我国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已向纵深推进。建议下一步尽快出台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指导意见,鼓励民间投资,逐步减少地方政府的投融资行为。同时,通过公私合作模式等推出更多面向社会资本开放的高端服务投资项目,从供给侧释放民间投资潜力。继续完善鼓励民间投资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措施,构筑激发社会投资活力的长效机制。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吴镇宇.生产体系与需求结构重配:经济运行的核心问题与调控取向[J].中国发展观察,2013(1).

[2]吕光明,杨滨嘉.中国主要价格指数间传导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1).

[3]张成思.长期均衡、价格倒逼与货币驱动――我国上中下游价格传导机制研究[J]. 经济研究,2010(6).

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机遇 挑战 中国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8-0021-01

一、前言

历史告诉我们,封闭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中国必须要加入世贸组织,迅速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中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文明。但是,在入世的同时,我们也要认清趋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促进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入世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

1.1 经济全球化发展将有助于不断完善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

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入世之后,国际化的准则将帮助中国更加全面、系统地认识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为今后国内经济体制的变革提供借鉴和思考。同样,中国只有不断完善健全本国经济体制,才能取得国际社会的认可,才能帮助中国更加公平、公正地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行列中去。

1.2 经济全球化发展有助于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就引领中国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汇中,中国作为引进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将受益于国际资本流动所带来的技术外溢。同时,各种外来竞争压力的加剧也迫使中国不得不去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渐使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

1.3 经济全球化发展将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市场空间

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各国尽可能的降低贸易壁垒,相互开放本国市场,允许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自由配置和流动。在这种环境下,国内企业发展将面临国内外两方面资源,多个市场,为国内有实力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地。中国企业可以充分发挥本土优势,聘用更优秀的高端人才,借鉴更高端的科学技术,寻找更加廉价地经营空间,建立属于自己的产、研、销发展网络,提高自身在国际市场的品牌占有度。

1.4 经济全球化发展将助于中国直接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程中,西方国家一直以来利用自己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推行霸权经济和强权政治,维护着国际间不合理的经济旧秩序。但是,随着中国世贸组织的加入,尤其是这些年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经济对世界贸易发展的影响度也是不断增强,这就无形中增加了我国在世界经济事务中言语权,为建立国际经济贸易新秩序,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加入WTO之后,中国将有权利参与到国际经济规则的修改与制定,此时对世纪经济全球化方向进程的影响将不可同日而语,从而更加有利于推进世界经济秩序向着更加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更加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2.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

2.1 国内企业竞争实力与国际企业尚存在较大的差距

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各国之间要降低贸易壁垒,倡导各国贸易自由化发展。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内一些原本受到高度保护的产业及新兴产业很有可能将遭受到重创,甚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趋于灭亡。此外,随着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加快,世界资本平均利润将趋向一致,这就是说,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将完全失去价格优势。同时,受制于资源成本、环境污染的约束,国内企业生产成本必将大幅提高,将进一步削弱其再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2 增加经济运行风险,削弱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力度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使资本主义市场中固有的矛盾和消极因素迅速波及到全球的金融市场,带来全球性经济危机,08年美国市场崩盘带来的全球性的危机灾难就验证了这个问题。同时,随着我国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数量的快速增长,贸易摩擦和金融风险也急剧增多,这样也会影响到国内市场正常的经济秩序。另外,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一些非经济因素,诸如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等,都会强加给他国。无形中增加了本国经济运行的风险,削弱了本国对经济调控的能力。

2.3 国内收入分配差距将会加大,贫富差距日趋明显

从全球范围来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完善,这种贫富差距不平衡的现象就会波及到成员国内。比如:在跨国公司就业人数增加的同时,相当数量的企业因无法生存下去而倒闭,下岗员工在无有效再培训、冉就业的情况下,失业问题将更为突出。

2.4 政府对经济规制的制定有待加强,要求将更加规范

世贸组织地加入,要求各国政府在职能规范、放松管制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说,虽然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可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开展跨国经营,提供稳定的多过最惠国待遇保障。但能否抓住这一机遇迎接外部激烈的竞争,政府经济规制、交易成本的高低是重要因素,在竞争激烈的情况甚至是关键因素。政府规制成本与效率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美国“新经济”与政府放松管制、改进服务有很大关系。

三、结论

总之,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一定要要认清趋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促进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东升.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外资政策的变化与韩国企业的对华投资[J]. 商场现代化.2010(18).

[2] 张纪凤,黄萍. 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02).

[3] 刘信一. “以人为本”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核心——经济学专家关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观点综述[J].思想战线.2011(01).

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经济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

一、网络经济的内涵

众所周知,知识经济是以电脑、卫星通信、光缆通信和数码技术等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信息网络“爆炸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现实经济运行主要表现为信息化和全球化两大趋势。这两种趋势的出现无不与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利用信息的效率,加速了科技开发与创新的步伐,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从而使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程度空前提高;全球信息网络的出现和发展,进一步加快了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和扩散,使传统的国家、民族界限变得日益模糊,使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从而使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因此,知识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网络经济。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网络经济概括为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不仅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也包括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更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和飞跃性发展。因此,绝不能把网络经济理解为一种独立于传统经济之外、与传统经济完全对立的纯粹的“虚拟”经济。它实际上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深化对知识经济的研究和认识,我们不难发现,尽管目前人们对未来经济的描述有多种说法,诸如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后工业经济、新经济、注意力经济等等,但它们的基础是相同的,这就是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

目前,进入国际互联网络的服务器和个人电脑,已经拥有了一个更加先进的交互网络“www系统(WorldWideWeb)”。它是Internet上提供的一种高级浏览服务。借助这个系统,即使不懂计算机的人也可以享受计算机带来的各种便利。因此,Internet自20世纪80年代建立以来,发展非常迅速。90年代以来更呈现指数性发展的趋势,每年都有几百万个新的站点加入。现在联入Internet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160个,与之相连的站点也由最初的几千个增加到9000多万个。

人们利用Internet不仅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各种各样信息,包括最新科技、金融动态和商品供求信息等等,而且可以利用Internet各种功能为商业拓展服务。因此我们可以说,Internet带来的不仅是一场信息革命,更重要的是它将引起人类经济活动方式的深刻变革。美国在20世纪末创造的长达10年的“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和低赤字”的新经济奇迹,便是对这种变革的最有力、最生动的证明。

目前,在人类的商务活动中因特网正在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因特网上无限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用户资源,不仅能使使用者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而且可以获得不可估量的巨大经济利益。因此,互联网的应用正从一般的信息浏览功能,向更具价值创造功能的网络经济方向发展。可以说,网络经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经济时代已经向我们走来。

二、网络经济的发展趋势

在新千年之际,美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增长了10个年头以后,出现了放缓的迹象,并由此引发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速下降,给网络经济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产生怀疑,失去发展网络经济的信心。美国经济经过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作出一些调整是很正常的,也是必要的。这不过是市场经济内在规律起作用的正常表现而已。

我们说网络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不仅是因为它创造了美国经济长达10年的高增长奇迹。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为现实经济增长构筑起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提供了一种将信息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的高效工具,营造了一种全球化的经营环境。人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可以进行计算机自动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等,实现生产的自动化,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并使个性化的小批量生产的边际成本最小化;人们利用发达的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资源共享,从而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为经营决策服务,并大大加快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把信息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资源;人们通过由计算机网络连成一体的全球化市场,可以实施真正的全球化经营战略,优化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提高整个人类社会的经济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可见,网络经济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它本身能够立即产生多少有形财富和利润,更重要的是它所营造的是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高社会发展能力和经济创造力提供一个平台,使所有产业都构建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使企业有可能实现财富迅速积聚和跳跃式发展。

网络经济不同于以往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在网络经济时代,信息产业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各种服务行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信息产业空前发展的基础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将进一步增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生产、跨国经营活动等将更加活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整个经济运行的机制、方式和规则等也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网络经济发展的最为直观的形式是电子商务的出现和迅猛发展。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运用Internet来进行采购和销售。这不仅意味着商业机会的大量增加,而且意味着一个真正的全球性“新兴市场”的诞生。任何公司要想不断扩大其市场影响,增加其市场份额,保持其竞争优势地位,就必须加入Internet。

网络时代电子商务的应运而生及其快速增长,必然使其影响逐步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环节,并对传统的企业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经营策略、贸易渠道和营销观念等多方面提出了有力的挑战。一个企业要想抢占市场先机,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它就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起快速、机动、灵活、高效的生产组织系统和经营管理系统。

三、我国发展网络经济的思考

在全球网络革命如火如荼、飞速发展的时代潮流面前,中国的网络业也不甘居人之后。我国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便相继实施了“金桥”、“金卡”等一系列金字工程。在发达国家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世界背景下,我国的一批信息技术专家根据中国国情,提出了我们自己的“高速信息网计划(CHINA)”,1993年10月15日,当时世界上最长的通信光缆,纵贯中国南北的京汉广通信“大动脉”全线开通,拉开了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序幕。我国企业从1994年开始涉足电子商务,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1998年是世界电子商务年,中国也掀起了一股电子商务热,我国的“中国商品市场”从当年7月1日起,正式进入Internet。1999年在上海举行的“99《财富》全球论坛”年会又传出消息:到2003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网络市场。由此不难推断,中国经济也必将融入全球网络经济的大潮之中。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应未雨绸缪,及早对即将来临的网络经济进行科学的理论探讨和分析,认真研究和总结全球范围内网络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正确制定和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步伐,对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增强我国广大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在全球网络经济刚刚兴起的时代背景下,要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大力加强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和网络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广大企业将在全球市场上与国外企业展开激烈的国际竞争。如果我们不能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民族企业武装起来,不能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我国的传统产业进行彻底的改造,它们是难以同国外的竞争对手相抗衡的。为此,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对网络经济的研究和认识,特别是加强对网络经济发展的应用研究,将网络经济发展趋势同我国经济的现实运行紧密结合起来,探讨我国现实经济与网络经济发展的对接问题。具体讲,加快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步伐,要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正确选择网络经济发展战略。要在深刻认识和把握网络经济运行的机制、规律、方式和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

2.大力加强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要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状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改进和加强我国的网络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3.建立一支适应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在深入分析和认识网络经济发展对新世纪劳动者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符合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网络经济发展人才。

4.积极推进对传统产业或企业的网络化改造。要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产业或企业进行网络化改造试点,推动企业上网,指导上网企业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形成安全、高效的网络经济发展技术保证系统。在充分认识国内外网络经济运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网企业特点,研制、开发适应我国网络经济发展要求的技术保障系统,确保网络经济安全。

6.加快制定网络经济发展政策。在认真总结国内外网络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上网要求,加快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网络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为我国网络经济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法律保障。

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范文第5篇

这些闪光耀眼的数据,难免给人以中国如今已经傲视群雄之感。持平而论,数据的确反映了中国相比自身的一种显著变化。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天天“胖”起来了。这其实也是最近30余年来,中国从上到下着力追求的一个主题。现在虽然不能说修成正果,却也收获不凡,身体明显是比以往饱满得多了,且不说新长出来的肉是肥是瘦。

不过,当前中国的经济成就,却绝不能说“前所未有”。仅从中国自身来说,19世纪60年代到现在,中国向“近代化”、“现代化”进军,实际上已有好几个起落,而且在某些阶段,其表现亦有善可陈。19世纪60年代运动之后,当年的清政府就曾大举引进外来资本,所展开的也曾造就一时之盛。如果将当下中国与一个半世纪前那个称做“同治中兴”时代的中国相比,单纯从GDP的角度看,当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比今天还要大得多,乃是17%对6%。然而,今天回头去看,这样“富”的国家并无多少美妙可言,“同治中兴”之前大清王朝曾两遭GDP远小于自己的欧洲列强蹂躏,“同治中兴”之后竟然又惨败在GDP只占自身零头的近邻日本之手。

“胖子”为什么会被“瘦子”掀翻在地?晚清的凄凉经历其实也有其他国家可以作比。19世纪下半叶的沙皇俄国,就像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也像同时代的清朝一样,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如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所说:“在1860-1913年这段很长的时期内,俄国工业产量以给人深刻印象的5%年平均增长率发展着,而到19世纪90年代,这一增长率已接近8%。”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短短几年时间,沙皇俄国的经济即告崩溃,帝国再也无法进行有效的战争动员,其“强大”的工业生产,竟是花拳绣腿根本禁不起折腾。原因何在?沙俄的教训在于:当时处于世界前沿地位的那些产业,都操之于外来投资者,沙俄自己并不掌握技术上的优势,“1914年,90%的采矿业,将近100%的石油开采业,40%的冶金工业,50%的化学工业,28%的纺织业,都是外国拥有的”。

没有自主创新的技术能力,就不会有操之于己的战略产业,也就没有把握自身命运的主动权。无论同治中兴时代的大清王朝,还是19世纪后期的沙俄帝国,所遇到的问题都是一类,那就是发展主动权并不在自己手中。与此类似的,还有解体之前的奥斯曼帝国和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后期所实行的“外侨权益制度”,让外来商人掏空了帝国的经济命脉,而一度强大的拜占庭帝国,后来则被威尼斯商人控制了经济运行。这两个帝国的问题当然不仅在于技术创新能力不够,而在于把国家经济运行或增长的动力交与他人。

百余年前的晚清和沙俄,稍远点的奥斯曼帝国和拜占庭帝国,它们的命运都值得现在的中国思考借鉴。21世纪的中国胖是胖了,但体质同样不能说好。世界知名的品牌,有几个在中国呢?代表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技术,有几件被中国拥有?中国如果不从事出口,还能不能实现光鲜闪亮的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举行的“2010年世界经济与国际形势报告会”上的《国际形势黄皮书》,以领土与自然资源、人口、经济、军事、科技5个直接构成要素以及社会发展、可持续性、安全与国内政治、国际贡献4个影响要素,对包括西方7国和“金砖4国”在内的11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进行了分析评估并给出排名,结果日本位居世界第二,而中国位居第七。这个评估很大程度上正是现今中国体质的反映。

中国已经胖起来了,下一步,中国应该把注意力放到增强体质上。

(选自“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