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学校管理有何意见和建议

对学校管理有何意见和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学校管理有何意见和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学校管理有何意见和建议

对学校管理有何意见和建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小组合作学习 低效原因 改进对策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则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随着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由原来的不理解、抵触逐渐转化会接受并习惯于应用。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由此而衍生出的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被广泛运用于初中科学教学中。然而不少教师实施一段时间却意外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兴趣盎然,场面热热闹闹,但无论从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还是解题能力上非但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不及“教师讲授、学生记忆”为特征的教学方法。如此好的教学理念,如此贴近学生的教学模式缘何出不了好成果?难道新课程改革只是纸上谈兵?笔者就这个问题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科学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缘何效率低下

就小组合作学习,下面我们来看看近日初一初二公开课上的两个比较典型教学案例。

【案例1】在一节《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的公开课上,其中有一位教师在简短的引入之后告知学生花3分钟时间看他自己设计的报告单内容(报告单上设计了和教学相关的3个活动),3分钟之后没有什么说明直接分组要求学生按照活动报告单完成相应的实验活动。之后该教师在长达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除了巡视就没有再引导过学生,完全放开任由学生实验操作进行科学探究及组内交流。20分钟左右过去了,这时教师在让各小组展示成果时才发现好几个实验小组的小组成员对于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怎么操作?此项操作究竟有何意义能得出什么结论等都处在一头雾水之中,而小组的合作也陷入了混乱之中……

【案例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时,在演示物体及镜中的像后,教师采用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亲自动手,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究成像规律。由于教师没有事先让学生讨论从哪些方面去探究物和像的关系,怎样进行探究,结果教室里热闹非凡,但很多学生拿着“熟悉”的镜子瞎照嬉闹,真正有目的动手实验探究的学生不多。

小组合作学习缘何效率低下,从上面两个教学案例可以看出:

1、学生分组不够合理,未建立合作学习机制,组内管理自由松散

不少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贪图方便常常把前后左右四个或六个学生分为一组,进行合作,共同讨论、实验。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场面热闹非凡,气氛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未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已有知识分配相应的任务,或虽有任务的分配,但担任角色的人员却往往比较固定。往往由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担任代表发言,忽略了基础较差的学生表达和锻炼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便不难发现除了一小部分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认认真真讨论外,另一部分学生事不关己,不仅不参与讨论,还趁此机会讲空话,谈笑风生。

(2)进行实验探究时,由于教师分组的不合理以及教师指导不及时,加之以没有一个明确的任务或意识到没有自己表达的机会,很多学生或是拿着实验器材玩耍,或是互相嬉闹,或是在一旁看“表演”,而真正动手的学生不多。整个课堂沸沸扬扬的,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却不理想。

这种合作人员搭配不合理,责任扩散和“搭车”现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时有发生, 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学生本身社交技能欠缺,之间缺乏沟通和深层次的交流,合作效率低下,这种不合理的分组结果是优等生的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学困生成了陪衬,在那里坐着冷板凳。这样的小组合作,看上去好像面向全体学生,实际上是还是少数学生的天地。

2、教师不能指导小组学习,生成问题质量低,讨论内容简单化,学生不会讨论交流

【课堂呈现】每次听课,我们总能看到一部分教师没有事先经过精选,不管教学内容的性质、难度如何,是否有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只要有疑问,一律交由学生合作完成,致使小组合作学习充斥整个课堂。

很多时候在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中,教师课前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或者所设计的题目目标性不强,难度不当,交流学习内容往往吸引力不够或者合作学习的内容过于简单,一眼就能看出答案,根本就不具备交流的必要。当然如果合作交流的内容过于偏难,也会让大多数小组成员产生畏难情绪,无法进行合作交流,也打不到合作交流的目的。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 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指导作用没有跟上,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

综观以上在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有些教师都只注意了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分组围聚在一起学习,却忽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使每一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

3、教师角色没有转换,观念比较陈旧,教学方式不适应小组合作学习

有些教师在上课时的确挂上了新课程的名头,但骨子里依旧坚持着“教师讲授、学生记忆”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只是按照预定的设计,把学生往教学框架里赶。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合作时间给予不足。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几分钟就叫“合作学习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小组合作学习变成了空中楼阁。学生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的思考探索,这样对问题的探究也总是浅尝辄止,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下次开展合作活动学生也懒得配合了。同时,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学生的思维还未充分打开就被别人的观点同化,会造成人云亦云的现象,达不到合作学习的应有效果。

4、教师评价没有针对性,随意性大

【课堂呈现】课堂上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当某个小组回答了老师布置的问题后,上课教师不假思索立马就给出了激励性的评价,如“你们小组回答得真棒”, “你们小组的想法很独特,有新意”等等,甚至在没有听清楚学生的回答或学生答错的情况下,也说:“很好,不错……”

这样的评价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诚然,教师关注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并作出一定的评价,对帮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建立学习自信心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表扬、鼓励不等于一味地迁就学生。表扬、鼓励仍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评价必须合理、全面,既要肯定学生的优点,又要指出学生的不足。

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我们有何对策

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是指直觉地、主动地、独立地学习。要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是很重要的。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收到合作的好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提高:

1、建立合理的合作小组,充分发挥每位成员的优势

分组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合作学习的效果好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随意分组,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和授课形式来确定分组方式。在长期的实践中,笔者发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学习方法比较科学。

所谓“组间同质”指的是组与组之间不仅人数相等而且综合实力相差不大,只有这样组与组之间才会展开激烈的竞争;“组间异质”指的是同组成员之间性格迥异,有着各自不同的特长或存在的缺陷。老师一定要注意搭配,搭配有以下几个注意点:

第一、 注意能言善辩的学生的搭配。有的学生虽然成绩很好,思维也很严谨,但胆量不够或不善于表达,相反有的学生即便成绩一般,但发言积极,善于表达。把那些能说会道的学生合理搭配到各个合作小组才能在高效课堂中,为组间产生质疑、补充甚至是对抗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条件和保障。

第二、注意不同能力的学生搭配。有些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强,有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强,有些学生绘图能力强……合理搭配可以各尽其才,让每位学生的优点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位同学也得到了足够的锻炼机会和学习机会。

第三、注意各组不同性格的学生的搭配。有的学生个性张扬,有的学生则喜欢深沉;有的学生稍有成就就沾沾自喜,有的学生则显得冷静谦逊;有的学生稍稍激励就精神抖擞、干劲倍增,而有的学生则需要再三激将才会有所行动……所以,如果把同一性格特点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合作学习往往会令课堂不尽人意。

最后要注意各学习小组中书写工整、规范的学生的调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经过互动合作、充分交流,就会有一个合作学习的结果呈现,如果板书字迹不清、潦草,别人无法识认,那将会严重影响该组的展示结果成绩的评价的,使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大受打击。

2、设计活动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课堂呈现】《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这节公开课中,其中一位上课的老师有几个问题笔者印象比较深刻。其一:“同学了,你们知道指南针为什么会指南吗?大家小组之间讨论一下”;其二:“磁铁有几个极?这几个极之间有着怎样的一种关系?各小组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

在笔者看来,这两个让学生去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完成的问题根本就是无效问题,第一个问题范围太大,讨论也得不出什么结论;第二个根本不成问题,不仅小学学过,学生也大都玩过,实验设计和探究也就没有必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和技能的重要学习形式,并非所有教学内容都需要用或都必须用合作学习来完成,没有合作价值的内容,学生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这不利于勤于思考习惯的养成,也会导致教学的重难点淡化或遗失,教学费时多,收效甚微。如何让学生真正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它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改进。课堂上应将赶时髦式的追求合作学习的形式主义转移到追求扎扎实实的开展合作学习上来,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精心挑选可以用来合作学习的内容,对那些有一定难度的有价值的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3、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我们知道,一切改革的最大困难都无一例外地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与一切新生事物诞生的命运一样,新课程改革的最大困难同样是来自旧观念的束缚。小组合作学习为什么不能真正落实到位和教师的传统观念不无关系。试想,一个老师整天担心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又怎能让学生真正开展小组合作活动?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便显得尤为必要。由此就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①改变教学过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始终把让学生学会学习放在第一位。

②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只有认识到了这两点,教师才能放开手脚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小组合作活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4、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合作学习,评价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对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或是自主探究能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恰当的评价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有助于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制度应采取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如学生自评、组员互评、教师评分以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教师的评分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把合作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这样的评价制度可以促进学生更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调动每位组员参与的积极性,打消依赖别人的思想。在评价过程中有时也可创设多种奖项,除了奖励分数最高的前两名小组外,还根据教师和家长的评价另设其他的奖项如:对小组可建立:“互助合作奖”“反思进取奖”等,对个人可建立:“最佳实验设计奖”“操作能手奖”“优秀小老师奖”“弃而不舍”奖等。这种形式不但改善了某些小组因努力后成绩不显著带来的负面影响,还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必将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