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1篇

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两部分,下面将分别介绍儿童文学与这两部分之间的联系。儿童文学作品体裁形式丰富多样,儿歌、故事、诗歌、童话、科普读物均属于儿童文学作品的范围,而且这些优秀作品又作为编写小学教材的重要文学资源体现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里面,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小学语文教学教材内容形式,同时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把握儿童文学的特质和小学语文教学规律,来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水平。当代社会,信息资源的获取渠道十分广泛,少年儿童在接受课堂教学知识外,还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课外儿童文学读物来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的读写和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少年儿童的成长。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为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儿童文学由于其丰富的体裁样式和大量经典作品的创作成功,极大地扩展了编写我国小学语文教材的资源渠道,目前,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教科书中大部分选文均来自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相关内容。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要求下,无论是哪一套小学语文教科书,都因儿童文学作品特有的文学性、艺术性与趣味性等特征构建了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参照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这一现象不仅仅在国内比较普遍,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因此,儿童文学对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资源,对小学语文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2.为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源泉

在儿童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儿童更好地了解世界和认识世界,同时有利于与成人进行进一步的交流沟通,而依据儿童身心发展需求进行创作的异于的独立的文学门类,即为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内容开发的重要源泉,符合七岁至十二岁之间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理解审美能力,对于小学生的情感和观念的形成以及对文学作品阅读兴趣的培养都将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同时还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课程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3.构建小学生和谐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儿童文学占据了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很大比例,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小学生通过学习儿童文学中的寓言故事能够深刻领悟到蕴含其中的丰富内涵,帮助这些儿童形成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另外,儿童文学其实就是打开小学生心灵世界的“一扇窗”,他们能够借助儿童文学这一载体更好地去发现美、感受美,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享受着儿童文学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儿童文学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小学生在儿童文学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促使小学生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为道德品质高尚、伦理观念健全的社会人。因此,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于构建小学生和谐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小结

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2篇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囿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理论研究成果不足,在教育实践方面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发展,各学科的研究者努力从自身课程出发,提出自己一套现代化的教育理念。笔者认为,从现代教育理念来看,现代小学语文教育的理念一般包含科学、民主、人本理念。本文将围绕以上三大现念进行分析,阐述其基本的内涵。

一、科学理念

科学,一般是指对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抽象认识。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科学理念可以理解为:把握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在联系,遵循小学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科学理念的具体内涵。

1.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科学化。小学语文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进行语文课程相关内容教学的过程,这个定义首先就凸显了教师的作用,如果教学过程缺乏教师的参与,那么这种过程就不能叫做教育。所以,教育首先必须强调教师的作用,而教师参与教学过程又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之下进行的,如果没有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指导,那么教师就很难开展科学的教学,教学的效果就很难称得上成功。因此,从另一方面来说,要推进科学的小学语文教育必须具有一支在科学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师队伍,只有努力培养教师的科学的语文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科学的语文教学水平,那么小学语文教育才可能进一步实现教学的科学化。

2.小学语文教育手段的科学化。教育手段一般是指教学过程中借助的教学工具,教学手段的科学化实际上就是教学工具的科学化,一般是指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设施、图书馆的科学化。教育的科学化不仅仅是指教师队伍的现代化与观念的科学化,更离不开科学化的教育手段。教师传递知识一般都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和设施,教学手段和设施的现代化、科学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提倡小学语文教育的科学化,那么小学语文教育手段和设施就得同时实现科学化,比如利用科学的样板书、多媒体设施等等。

二、民主理念

民主是指主体之间的互相尊重与互动,理性倾听各方意见,进而达成共识的一种理念。因此民主实际上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主体之间的平等,如果没有平等的主体地位,主体之间就不可能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二是指包容的心态,也就是说主体之间的交流应该抱着理性的态度,对于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应持着包容的心态。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民主理念也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教师民主,二是学生民主。所谓教师民主是指学校管理体制对教师的民主,学校管理体制有别于行政体制,所以应该具有更大的民主和自由,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应本着一种服务的态度而不是命令的态度。所以推进教师民主最关键的着力点是学校教育体制的民主化,让小学语文教师在学校管理之中感受到民主的气息。所谓学生民主一般上是指课堂上的民主和教学过程中的民主,这种民主存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并非命令与服从的上下级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平等,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参与语文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形成一种具有学生民主的氛围。

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课程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时代的发展要求人们进行终身学习。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儿童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这个阶段打好基础,可以对以后的学习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是重要的基础性教育。因此,我们需要对小学语文教育有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这样才可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正确的进行课程设置,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真正落实新课改理念

小学语文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开展新课改以来,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重视,要求降低教师在教育中的“强权”地位。新课改工作已经经历了几轮试验,但在一些地区,尤其是教育水平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教学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不够深刻。例如,在一些小学的语文教育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只需要对问题做简单的“是”或者“不是”回答,起不到对思维的发散作用;当前语文课程中对多媒体的利用比较普遍,对一些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却经常使用多媒体来代替学生的思考,多媒体画面的直观性,容易给学生带来感官的刺激,却无法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这样的课程设置不注重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课程设置中缺乏人文性的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建设要求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期望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然而,现在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缺乏对人文性内容的深刻把握,把这些内容等同于传统语文教学要求的一种简单的思想教育,忽略人文内容的分析、体验、感悟等一系列过程,课程建设中人文内容的缺乏无法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很多学校小学语文课程的设置过于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检验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就是分数,学生在分数的压力下就无法对人文内容进行有效的体验。

(三)探究性学习有名无实

小学语文教育的探究性学习认为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即探究和思索。一些教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但只让学生想像体验、任意衍生、多元解读,而缺乏开启智慧的引导,虽然课堂气氛非常热闹,但没有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延伸,学生无法获得触及心灵的精神享受,降低了文本原有的价值,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只是肤浅的感知;一些教师不注重进行合作性的探究,自己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答案也是预设好的,学生没有在主动参与中自由表述自己的观点,师生的思维无法在碰撞中产生火花;有的小学语文课程进行合作性探究,实际上是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在书本上寻找符合教师预设答案的句子,如果学生的回答在教师预设的答案中没有,学生的意见就容易受到忽视,如果学生没有听懂教师的讲解,教师也不进行深入的引导,没有起到真正的探究作用。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育课程建设的对策

(一)遵循新课改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以大众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为基础,重视教育的发展要与时代和社会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具体到小学语文教育就是以素质教育为前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更是情感、态度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要改变以往的单一手段。

课程的建设要改变仅仅以掌握知识为目的取向,改变单纯以纸笔为检测手段的考试,注重对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完善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考试的内容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所要求必修的全部内容为主,书面考试和实作考试两者相结合,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建设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体系

对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进行课程设计,要弄清语文学科的性质,明确语文教学的任务,遵循小学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建构小学语文教育体系。因此,小学语文教育的课程建设要做好两个主要的方面,一是工具性的课程,二是人文性的课程。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更加善于交流和沟通,在文学作品的人文熏陶之下,丰富学生的感情,完善人格,拓展精神世界。这两个方面都比较重要,要进行有机的统一。

(三)设置探究性课程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启发他们在学习中对事物起因的探究,可以沿着原先的思维方向进一步探求,深入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探究性学习之后,他们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思维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就会向纵深发展。学会从多角度寻找答案,教师不再局限于唯一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触角伸向更宽更广的未知领域,学会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

三、结语

语文学科有很强的人文性,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搞好基础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小学语文教育的地位。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课程的建设对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小学语文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识字、认知能力,还要完善学生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高贵忠,任京民.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反思与抉择[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5).

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4篇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形式

语文的应用性强,应用范围广,是一门基础工具性较强的学科。学生从小打好语文基础,对其今后的发展相当重要。然而,当今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并没有从根本上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一直以来,人们总是批判中国的教育体制过于制度化。而今,尽管已经实施了新课程改革,中国的教育体系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1.教师的不恰当教育方法

我国现今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实行大班制。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大多数教师的教育方法常常过于机械化,他们倾向于实施“教师问、学生答”的教育制度,甚至于有些教师更是对学生实行一味灌输的方式。受到当今中国教育制度的影响,小学语文教育无法实施“一对一”的教育模式,这使得学生没有受到针对性的教育。有些教师过度依赖教材,偏信教材内容,一味地为学生标注所谓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这就局限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处理不当,仅仅根据教材编者的编排顺序授课,使得课堂教育缺乏了灵活性。

2.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学生如果在小学时期养成不良习惯,一旦成为了固定习惯,就很难在长大后改正。特别对于6至11岁的小学生,我们应该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在这个时期,学生的习惯比较容易形成。一、二年级的学生就应该形成正确的坐姿和写字姿势,培养自身良好的学习习惯。然而,或许由于当今生活较为舒适,小学生在写字、读书时喜欢趴在桌子上,或者单手撑着头,他们认为这样的坐姿比较舒适。但也正因为学生养成了这种习惯,他们在以后就更容易形成懒惰的性格,并且没有纪律性。有些学生在看书时就好像要把书本上的内容“吃”进眼睛一样,这主要也归咎于学生坐姿的不正确。行走在学校的走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个小学生像“老教授”一样挂着一副眼镜。现如今说学生整体的近视情况已经十分严重。另外,由于中国的教育习惯,许多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常常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在课堂互动环节,教师没有设置一些较为新颖的问题,常常是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或者让学生从课文上直接找答案。如若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观点,教师也会教育学生往课本上的知识思考。基于这种情况,学生倾向于采用盲目背诵的方法来应对教师的教育模式以及中国的考试制度,这样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极其不利。

二、小学语文教育的对策方案

教育的工程浩大。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把握小学阶段这样的黄金时机,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1.课前充分准备

对当今形势下的语文教育情况大体把握后,我们首先要转换自身的教学观念。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我们要正确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授课编排。在授课之前,我们不仅要结合参考资料,充分了解书本内容,还要充分考虑教学流程的安排,掌握教学的进度。在教学前,我们要对编者的编排目的进行了解,通过自己对学生的接触,了解学生的需求,并根据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设置教学程序。由于小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他们对教材的把握也不够到位,因此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当今教育部门要求我们在授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实施素质教育。我们要充分认识学生的现状,为学生设置合适的学习流程,让学生顺利跟上教学的步伐。

2.课中有效实践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既要根据既定课程计划进行教学,也要学会灵活变通。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词汇和课文,也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我们可以灵活变动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例如列举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课文。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创新能力,鼓励他们进行思考,发散他们的思维。在授课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反应,如果学生有的摇头,有的说小声话,有的用渴望的眼光看着我们,此时,我们应该意识到学生并无法抓住我们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可以采用互动教学的方式,应该与学生进行相互交流,理解学生的内心思想,从多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进行施教。只有学生大体能够跟上教学的进度,才能保证我们的授课取得较大的成效。

3.课后认真反思

在结束了课堂活动后,我们绝不能草草了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反思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合理,课堂授课是否达到成效,并认真进行记录,对自己做得较好的方面要继续发扬,对自己做得不好的方面要进行改正。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是比较高的,我们应该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从小开始用心接触语文,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夯实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将自身的学术知识传授给学生。小学语文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在当前极富挑战性的教育现状下,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脚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正确教育、指导学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启蒙作用。

参考文献:

1.郑红渠.重庆地区中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1).

对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范文第5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各阶段语文教育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教学内容、方式上都进行了相应改革,例如:人文精神的渗透,这不仅是大学语文教育的独特性,在中小语文教育中也能够充分体现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根据大学与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性教育来看,大学语文教育同中小学语文教育一样具有工具性特征,主要是提高大学生的汉语言文字以及听说读写能力。除此之外,大学语文教育还具有人文性,主要是通过语文进行人文精神渗透,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习惯。

2大学语文教育的特征

在中小学语文衔接性视野中研究大学语文,是认识其本质的需要,大学语文与其他阶段语文教育不同,在强调基础内容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延续。人文方面,大学语文教育针对的对象不同,应在中小语文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主要发挥语文人文教育的作用,并结合当代社会发展趋势,为我国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要针对各阶段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布置教学任务等。大学对人文要求更高,内容也相对较丰富,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教师需要避免重复中学内容,这样才不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且能够与时代要求相符合,人文性在不同阶段的语文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必须要提高学生对语言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重视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对语文技能的培训,大学语文教育应在中小学基础上提高,否则大学生会出现大学语文已经学过,不需要重复学习的理解误区。专业不同也会对语文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中医专业强调对语文中文言文部分的学习。要针对专业的需要,改变语文教育的侧重点,提高学生的技能,如果停留在中学阶段,就会失去语文教育的工具性。总而言之,中学语文教育的结束并不代表真正结束,仅代表阶段性结束。因此,从语文教育的各个环节入手,进一步提高,例如:从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衔接,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母语发展。

3衔接性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育

针对衔接性视野下对大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强调其思维的变化。首先,深入探索大学以及中小学语文之间的联系,为大学语文教育确定目标。其次,在进行人文精神渗透时,需要区别大学与中小学阶段的特点,寻求独特性。这种大学语文思维能够将大学以及中小学语文教育连接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并参照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大学语文学科体系。第一,要确定各阶段语文教育的目标和任务,针对传承文化方面,确定各阶段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以及对语文技能的提升。除此之外,研究分析大学语文与其他大学人文选修课的区别。如:语文与国学的区别等,以此来确定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第二,从教学各个环节入手研究各阶段语文教育的区别和共同点,通过案例分析,寻找规律,明确各阶段的教学目的。由于学生处于不同阶段,对语文的理解会呈现递进的趋势。因此,教师在授课时注意教学手段要与学生年龄特征相符,教材内容也要逐渐深入。第三,由于学生在各个年龄段特点不同,对文章的选段要注意,同样一部著作,对大、中、小阶段的选段要区分开,著作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想要传达的意义是有区别的。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