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典园林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0 引言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而所谓园林艺术,是指在园林中运用典型形象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门类。不同的园林艺术特征需要通过不同的园林形态来予以表现。在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史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分别具有的鲜明艺术特征而著称于世。
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中西文化的结构、形态,或是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
1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非常突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蕴含着非常丰富和谐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中国古典园林还被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思想、宇宙观念等等都可以通过园林这个艺术方式而予以表现。
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自己经营园林。历代诗词歌赋中咏唱园林景物的佳句多不胜数。画家造园者更多,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园几乎全由画家布局;清朝许多皇家园林都由画师设计。园林的品题多采自著名的诗作,因而增加了它们的内涵力量;依画本设计布局使得园林的空间构图既富有自然趣味,也符合形式美的法度。
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是造园艺术家的不懈追求。园林毕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将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现出来,其中的诗情画意,多半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发挥,即所谓借景生情,情景交融。观赏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对园林美的领会越深。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见《世说新语》);明计成《园冶》论假山说:“有真为假,做假成真”,都是强调在园林审美活动中主客观的密切关系。为达到调动审美主体能动性的目的,造园艺术家往往特别注重利用两种手法:一是叠山理水。因为假山曲水比较容易模仿自然,形成绘画效果;二是景物命名。通过匾、联、碑、碣、摩崖石刻,直接点明主题。两者都能较有力地引起联想,构成内在形象。
创造无穷的空间效果是园林艺术设计特别注意要达到的目标。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中,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而皇家宫苑又是私家园林的集锦。要表现出诗情画意的美学内涵需要某种连续委婉的曲线流动。为达此目的,必须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取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像清朝学者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所说的那样,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就是要达到“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的境界,造成无穷空间的意象。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综合性的空间艺术,为了达到突破视觉局限,与天地融通的要求,造园的过程中还非常强调借景。借景包含借入与屏出两个相反相成的部分。《园冶》指出:“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种种手法。中国园林运用借景手法创造了许多著名的美的画面,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景锡山宝塔;北京颐和园画中游、鱼藻轩借景玉泉山和西山;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锤峰落照借景磬锤峰等,都是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
2 西方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是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
关键词: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简述
0 引言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而所谓园林艺术,是指在园林中运用典型形象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门类。不同的园林艺术特征需要通过不同的园林形态来予以表现。在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史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分别具有的鲜明艺术特征而著称于世。
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中西文化的结构、形态,或是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
1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非常突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蕴含着非常丰富和谐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中国古典园林还被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思想、宇宙观念等等都可以通过园林这个艺术方式而予以表现。
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自己经营园林。历代诗词歌赋中咏唱园林景物的佳句多不胜数。画家造园者更多,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园几乎全由画家布局;清朝许多皇家园林都由画师设计。园林的品题多采自著名的诗作,因而增加了它们的内涵力量;依画本设计布局使得园林的空间构图既富有自然趣味,也符合形式美的法度。
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是造园艺术家的不懈追求。园林毕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将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现出来,其中的诗情画意,多半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发挥,即所谓借景生情,情景交融。观赏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对园林美的领会越深。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见《世说新语》);明计成《园冶》论假山说:“有真为假,做假成真”,都是强调在园林审美活动中主客观的密切关系。为达到调动审美主体能动性的目的,造园艺术家往往特别注重利用两种手法:一是叠山理水。因为假山曲水比较容易模仿自然,形成绘画效果;二是景物命名。通过匾、联、碑、碣、摩崖石刻,直接点明主题。两者都能较有力地引起联想,构成内在形象。
创造无穷的空间效果是园林艺术设计特别注意要达到的目标。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中,私家园林面积都不大,而皇家宫苑又是私家园林的集锦。要表现出诗情画意的美学内涵需要某种连续委婉的曲线流动。为达此目的,必须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取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像清朝学者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所说的那样,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就是要达到“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的境界,造成无穷空间的意象。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综合性的空间艺术,为了达到突破视觉局限,与天地融通的要求,造园的过程中还非常强调借景。借景包含借入与屏出两个相反相成的部分。《园冶》指出:“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种种手法。中国园林运用借景手法创造了许多著名的美的画面,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景锡山宝塔;北京颐和园画中游、鱼藻轩借景玉泉山和西山;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锤峰落照借景磬锤峰等,都是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
2 西方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是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所谓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园林惯用的几何形图案的布局相对而言的。这种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尤其突出。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例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以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为特点的苏州留园,在园门入口处就先用漏窗,来强调园内的幽深曲折。至于园内的对景,也不象西方庭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有的则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洞门,人们行经其间,它就象取景框一样,把园内的景物象一幅幅风景画那样映入优美的窗孔和洞门。
至于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例如,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全园包括中、西、东三个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同时,水的面积约占全园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四面透空,以便尽收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园内的空间处理,妙于利用山、池、树木、亭、榭,少用围墙。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再如北京的颐和园,它的规模很大,全园面积约3.4平方公里,它可以分成许多个景区,其中有些景区还形成大园中包小园,如谐趣园。但在这许多景区中,昆明湖与万寿山则是它的精华所在。正是这些重点的景区构成了这些园林的主要特色。各个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至于“借景”这种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例如,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沧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因为园门外有一泓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园内。再如北京的颐和园,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的景,除了在名为“湖山真意”处充分发挥借景手法的艺术效果外,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如颐和园的西堤一带,除了用六座形式不同的桥点景外,没有高大的建筑屏挡视线。昆明湖的南北长度也正适合将园内看得见的西山群峰全部倒映湖中。同时,两堤的桃柳,恰到好处地遮挡了围墙,园内园外的界限无形之中消失了。西山的峰峦、两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结合成一体,成为园中的景色,园的空间范围无形中扩大了,景物也更加丰富了。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两堤和玉泉山为中景、西山群峰为远景的锦绣湖山诗境画卷。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借景手法,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上面提到的一些实例,主要属于借园外之景,是“远借”。所谓“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主要是指园林之内的借景。所谓“邻借”是指园内距离不远的景物,彼此对景,互相衬托,互相呼应。如颐和园中“知春亭”附近的亭、桥、柳、石等互相因借,显得协调而优美。“仰借”一般是指园林中的碧空白云、或明月繁星等天象。不过,象仰望山峰、瀑布、以及苍松劲柏、宏伟壮丽的建筑也可称为仰借。如进入北京北海公园的正门,抬头即可仰望出类独秀的白塔;“俯借”则是指如凭栏望湖光倒影、临轩观池鱼游跃等;“应时而借”是指善于利用一年四季或一月之间不同的时辰景色的变化――如春天的花草、夏日的树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景、早晨的朝霞旭日、傍晚的夕阳余晖……等等,都可应时而借。如苏州的以精巧幽深见长的网师园,园中的重要景区“殿春m”就是根据宋人芍药诗里的两句“多谢化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借春末的芍药花来造景的。
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具匠心的。如亭,不仅是造型非常丰富多彩,而且它在园林中间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如苏州西园的湖心亭、拙政园别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再如加廊,它在园林中间既是引导游客游览的路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如当人们漫步在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之中,便可饱览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苏州怡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墙上的形式各异的漏窗(又称“花窗”或“花墙洞”),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这种漏窗在江南古典园林中运用极广,这是古代建筑匠师们的一个杰出创造。因为本来比较单调枯燥的墙面,经过漏窗的装饰,不仅增添了丰富的变化,那一个个各不相同的漏窗图案在墙面上成为一幅幅精美的装饰纹样,而且通过巧妙地运用一个“漏”字,使园林景色更为生动、灵巧,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苏州的西园、狮子林的漏窗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至于中国园林中的桥,则更是以其丰富多姿的形式,在世界建筑艺术上大放异彩。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玉带桥。它们各以其生动别致的造型,把颐和园的景色装点得更加动人。此外,江苏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苏州拙政园的廊桥则又是另一种风格,成为这些园林中最引人注目的园景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特征/建筑思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 植物 文化寄托
一、概述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是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的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尤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意。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主要依据园林建筑的形式、色彩、体量以及建筑性质等来设计。传统的园林大致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三类,每类园林建筑特征不同,所体现的气质也不同,在植物配置上也有所区别。皇家园林所表现的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尊贵,其园林建筑雄伟,富丽堂皇,所对应的植物配置在主建筑前多采用对称种植,其植物种类也多是形体大方威严的种类,如松柏。这些植物形体高大,四季常青,形态坚挺有力,可以和皇家园林植物的雄伟相匹配。而南方私家园林则体现出江南风情,其植物配置注重细节,常常是从一幅画的构图角度考虑,背景为白墙,几从竹子、几块太湖石为主景。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意境美,它蕴含了造园者的人生态度,并通过精彩的园林景观打动游人,使其在园林中驻足,通过景物中的题咏,感悟到造园者所赋予景物的思想内涵。造园者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聚在景物中,体现在园林的空间环境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通过眼前的具体景象,暗示更为深刻的幽美境界,可谓是“景有尽而意无穷”。
二、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
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特别注重两点:一是植物的物质特性,二是植物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的文化意蕴。植物的物质特性包括其颜色、香味、形态、以及自然和光线作用于花草树木而产生的艺术效果。花草树木有斑斓的色彩,芬芳的气息,多姿的形态,叶雨打芭蕉的声音,月光下婆娑的树影,这一切述诸感官,给人以视觉、嗅觉、听觉和触觉的享受。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造景常常当做一幅画来构图,一树、一木、一石、一草就可以作为一景,造型简洁而寓意深刻。在皇家园林中,多以公共建筑为主,力求山林气氛,多为松、柏等树种,古松、古柏苍劲挺拔,经风雪而不凋。而在江南水乡的园林中,则是粉墙黛瓦为背景,力求青翠淡雅,植物多为玉兰、竹、菊等。
中国古典园林擅长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季相变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形态意境,如“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表示坚贞不渝;“留得残荷听雨声”,表达一种凄寂;“雨打芭蕉”,表达雨夜寂静的气氛。树木的选择也有规律:“庭院中无松,是无意画龙而不点睛”;“门前山径深,屋后山色奇”是南方杉木种植特征描述;“槐荫当庭”、“院广梧桐”是常见的庭院植物种植特征。
三、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文化寄托
艺术是相通的,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与诗词歌赋、国画手法一致,追求完美,精雕细琢,植物增强了园林景色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苏州拙政园“待霜亭”,待霜是霜降橘始红,亭旁植橘树;留园入口“古木交柯”,老槐树一株,虽干枯但却苍劲古拙;网师园“竹外一枝轩”,景窗外一枝秀竹斜置,清秀雅丽。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被赋予了不同的感彩。比如在皇家园林中,多采用古拙庄重的苍松翠柏等高大树木,形成富贵尊荣、庄严雄浑的园林特色。在植物的选择上,多以松、柏、楸、槐等长寿树种为基调,象征江山永固;花木少而精,常用玉兰、海棠、迎春、牡丹,取其“玉堂春富贵”之意。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植物意境是物质形态层面上的景观,还是拟人化、有文化寓意和历史价值的人文景观。文人不仅常用有寓意的植物来表白理想情操、人伦情感和隐逸情怀,寄寓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还用植物来象征身份,如在园林的中门处种槐以象征门第高贵。在《园冶》一书中也用到了很多与植物风景有关的典故。例如:径缘三益,业拟千秋。这句话被理解为在园中开辟“三益”之径,也被理解为在路边栽培“三益”之友。“三益之友”指松、竹、梅。“东坡赞文与可梅竹石云: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为三益之友。”“三益之友”寄寓着人们希望结交品德高尚朋友的心情。孔子说“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也”,认为松柏象征君子不畏严寒的高风亮节。竹“中空而多节”,象征君子谦虚、有气节、屈而不折的品质。梅树在严寒的时候开放,在花果树中最长寿、抗病、抗瘠能力强,梅的隐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往往地上已经枯死,而地下部分仍可以抽枝发芽,寒梅风韵代表了高士品格。松、竹、梅还被称为“岁寒三友”,中国古典园林中有许多以它们为主题的景点,如拙政园有“雪香云蔚亭”用于赏梅。东晋陶渊明最爱,有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等,于是就成了清高避世隐逸之志的象征。
拟人化了的花草树木皆有情,这是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独特之处,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兼顾了植物的神形之美,是植物自然美和寓意美的组合。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能发展到极高的艺术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起到了关键作用。特别是诗、词与绘画给造园艺术家们提供了绝好的借鉴,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底蕴,使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蕴含了诗画情趣,也为植物选择提供了依据。
四、结论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是我国古典园林创造的主旨,目的在于营造一个概括、精练而又不失自然之趣的环境。这样的创造就必须合乎自然之理,方能获得天成之趣。
中国古典园林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进行营造,“天人合一”思想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正与我国强调的“和谐社会”思想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条不谋而合。在现代的园林建设中,我们应该继承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领悟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并且运用到实际中去,充分发挥植物在现代园林中的作用,创作有文化内涵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张家骥.中国造园论[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08出版)
[2]刘荣凤.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应用[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01出版)
[3]李敏.中国古典园林30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05出版)
[4]李世葵.《园冶》园林美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09出版)
坚持江南园林风格的传承者
提到江南城市园林建筑的传承与发扬,不能不提到苏州市特殊的企业家史建华和他的苏州市新沧浪房地产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工民建筑专业出身的史建华,毕业后长期从事城市建设,更多的是古城保护。从90年代初期建造全国第一个旧城改造与古城保护试点小区――桐芳巷开始,史建华就带领他的团队潜心参与苏州的古建筑保护和利用。
2005年3月,“苏州古建筑葑湄草堂公开上市进行产权交易”,把史建华推上了风头浪尖,也因此使他成为中国古建行业“古宅拍卖”的“第一个吃螃蟹者”。葑湄草堂的成功修复使新沧浪房地产获得苏州市首笔社会力量保护古建筑政府奖励金18万元。这种以颁发政府奖励金的方式鼓励民资参与古建筑保护,在全国尚属首例。
2006年,史建华的发展思路是:“把公司打造成专业从事传统建筑开发的企业,把产品做成一种精品,做成自己的品牌。”目前,新沧浪公司有留园路姑苏人家项目、木渎别墅项目、同里夜江南商业建筑综合体、震泽的“宝塔街”苏州老街坊改造等正在同时运作与开发。其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别墅项目代表的“姑苏人家”,2006年6月荣获第三届中国别墅节“中国最佳古典私家园林别墅大奖”。
史建华正在组建的“苏州古典建筑专业团队”,意在形成研究、开发、设计、施工、装修等一体化的古建产业链,与联手的5家古建建筑公司,古建材料公司,古建设计公司,共同全力打造“苏州园林住宅”的民族风景。
作为一名地产商,史建华的人生事业与梦想的追求代表了一代企业家的文化责任和社会使命;对于地产开发企业,新沧浪的成长历程和发展壮大是苏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的实施见证,得到了市场和社会的高评与认知。
古代私家园林的修复精品――双塔影园、葑湄草堂
相对于北方的皇家园林,代表江南园林风格的苏州园林则属于私家园林。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在历史上仅状元就出过84名,这些名人建造了数量众多的私人宅院,特别在明清鼎盛时期在苏州建造的私家庭园就达千所,截止目前仅尚存200多处。名人故居显示着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芒。其中著名的文物建筑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九处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园林建筑,都是古代的私家宅院。
“双塔影园”和“葑湄草堂”均是古民居,同属于苏州市政府划定的“控制保护建筑”。也就是说,这些古建筑虽然不属于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有相当历史价值”,故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必须享受“准文物”的待遇。这是清代诗人袁学澜在战乱后迁入苏州,购得卢氏旧宅加以整修,因庭院里面不远处存有双塔,便题为“双塔影园”。史建华向记者介绍:“‘双塔影园’是在37号街坊改造中整体修复的古宅,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基本恢复出古宅旧主清末诗人袁学澜先生描述的‘堂构宏深,屋比百掾’的风貌。改造前的“双塔影园”有68户居民挤在一起,基础设施不全,脏乱差。我们首先把这些居民都搬迁出去,并与相关产权人及房管部门办理产权交换手续。接着根据文管会提供的资料,查阅古建筑相关主人的生平资料,制定对古建筑的修缮方案后报请文管会审批。方案审批通过后,再请香山古建的建筑施工队根据传统建筑的维修方法,对破旧不堪的古建筑进行修缮。从动迁到修复完整历时四年多,才使之成为最具苏州传统特色的建筑代表之一。”
葑湄草堂原为苏州旧城的一座私人住宅,座落在葑溪之上,临流筑室,占地0.2公顷,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左右通达,结构紧凑,左为住宅,右为花园,是典型的苏州私家宅邸。新沧浪在维修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文物保护法,以最大限度的保存其历史信息,尽量保存和使用原构件,对其建筑造型、结构和工艺进行考证和研究,采用了现代工艺,按原建筑进行了落地修建,彻底解决了古建筑的防湿、防蛀、给排水等问题,历时两年半。“葑湄草堂”在修葺后,完整保持了原有“三路五进”的整体结构,这是传统苏州大型民宅的典型风格,呈现出临水而建、粉墙黛瓦、斗拱飞檐、庭院清幽的景致。在这些基础上,史建华还适度调整了天井、围墙、窗体的比例,增设了门卫、洗手间、厨房、车库等基础配套设施,使其更能满足现代的各种使用功能的需求。在2004年10月修缮后的“葑湄草堂”,一举荣获“中国建筑珍品大院”称号和“中国现代民族建筑综合金奖”两项国内地产业最高荣誉。
针对私家宅院传承历史文化,史建华用六个字来总结葑湄草堂这一典型的苏州园林建筑的特点内敛、内秀、内涵。
史建华介绍说:“对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复完的古建筑,不仅使它的观赏价值得以重现,如何再现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并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新的价值,才是对古建筑最好、也是最有效的保护。因此,在政策支持的前提下,我要通过多种渠道,找到更多具有相当经济实力、并对民族传统建筑有历史使命的古建筑发扬人,让他们在今后的历史开发长河中担负起保护的责任。和葑湄草堂一样,散落于苏州各处的200多所古建筑,也在同样期待着更多的民间投资商来让它们获得重生,使它们能够一直“传”下去……”
构建现代中式园林别墅――“姑苏人家”
史建华会品园、修园,也能造园。造园是对古典园林建筑更好地传承和光大。
史总说:苏州园林是集建筑、园艺、书画、雕刻、诗文、音乐、家具陈设、文物及古玩等艺术门类为载体的综合性艺术品,体现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出人与建筑、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符合“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的美学艺术。这和现代都市人追求住宅区亲近自然,生态健康的人居理念相符。若能把传统建筑中的精华进行发扬,并与现代居住功能相结合,那么这样的建筑必定会成为优秀的建筑而跻身于当前繁荣的房地产开潮中,而不是被目前的西式风潮所淹没。他强调:“这是我们住宅开发的一个课题,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我们企业的价值取向宗旨。”
构建现代中式园林别墅――“姑苏人家”项目是史建华把古代园林风格与现代都市别墅科技相融合而运筹的现代派苏式园林住宅,同时也是传承和发扬古代园林神韵和文脉精神的造园代表作。
史建华介绍:“‘姑苏人家’项目位
于苏州留园路69号,属于留园旁边的绝版地段,计划建造20多幢现代派顶级中式别墅,而且每幢各有特色。区别的特点是‘在传统特色基础上容入现代功能性的需求,强调把传统建筑和现代功能融合起来’,做到传统园林加现代住宅达到以人为本的极尽舒适效果。”
对于“姑苏人家”的建筑风格在继承和弘扬传统之上有六大特点:第一、在设计上保证每套别墅的独立私属空间,采用封闭式高围分隔每户间私密环境,成为真正私家园林住宅。第二、采用分散式建筑布局与园林环境景观的自然结合,重现苏州古代园林特色房在景中,景在房中的优势。如会客、居住、用餐各区的分隔在满足功能差别的同时合理利用园林景观空间。第三、延续传统建筑的走廊连接各栋通畅交通需求同时体现出建筑与园林的自然结合,让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表现为更适合江南多雨的季节特征。第四、园林庭院占地面积与建筑占地面积有一定的比例是江南传统住宅的特征,更是该项目的重要设计特色。古典园林式的庭院再塑苏州园林精致细腻的文化内涵。第五,重点突出客厅在整栋传统建筑中的位置,作为独立的宽敞向阳建筑及享受中心花园外景。第六、彰显苏州派传统住宅的内敛、内秀、内涵综合理念。采用园林式景观的层次设计:山水树木、花草鱼虫的整体布置及以及砖石木雕、题匾楹联的苏派历史建筑文脉演绎在现代生活中。
史建华补充到:“该项目一期目前已进入精雕细琢、筑榭布局、种花莳草阶段,2007年5月对外公开。同时我更有信心让“姑苏人家”成为一个有档次、有品质和价格均为苏州最高的中式园林别墅项目,能代表苏州中式园林别墅项目的顶级水平,让它成为苏州日后中式古典建筑史上一个时代的见证物。”
精心铸造“吴都古建”品牌
“作为人间天堂的苏州,虽然有着丰厚的古典园林文脉资源,然而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苏州每年的住宅开发量达3000万平方米,可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连1%都不到。”史建华对于近年涌现中西式风貌的现代建筑比比皆是,体现苏州本土传统特色的建筑却寥寥无几的现象深感遗憾。
一方面是中国经济一直在快速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就会追求更更高层次的居住享受需求,这样就会需要有一种完全的私人情趣空间生活,因此这些人只有在中式园林别墅中才能最好地体现。让所有的地产项目都成为中式住宅也是不客观的,随着房地产业不断提高及繁荣,传统作为一种差异化发展的建筑形态存在是必然的。由此可见,中式园林别墅注重对苏州古典园林的扬弃,将不适合现代人生活的部分全部改造。在园林别墅中添加电梯、地热、地下室、停车库,并保证通风采光等技术同时还可继承江南园林特色的神韵。如果开发商自身对中式文脉风格的理解有限,只一味强调形式上的模仿甚至复古是很达到其神韵效果,这样只会是“画虎不成反成犬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