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设施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进行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按照城市的各种需要来决定城市空间的布局,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只有做好城市建筑空间设计工作,在未来的城市建筑管理工作中才能够更好的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从而有效的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2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要素
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不同于城市规划设计,但思路上与城市整体的规划设计是相一致的,也需要考虑到城市整体的空间效果。因此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一方面要注重在视觉方面的效果,整体的空间需要做好城市的艺术空间效果,从而加强人们对城市的视觉美感。另一方面要使城市空间结构保持一种视觉上的连续性、流动性以及韵律的印象,从而保证视觉上的秩序。所以,城市建筑空间设计要素所要遵循的几点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内容:
(1)天际线。
城市建筑空间设计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天际线,天际线能够更好的处理人造物体和天然物体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城市空间看起来能够更加协调和自然。
(2)地平线。
建筑物的地平线要处理好人造物体与自然物体的协调关系。人造物体怎样战立起来,怎样升出地面,要注意视觉的舒适性和使用的便利性。
(3)空间要点。
建筑物的空间要点犹如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它要体现地方性特征,使人们有到达或者离开的感觉,如广场、平台、台阶的上下两端等,都是建筑物的空间要点。
(4)后退。
建筑中的后退能够更好的为建筑的整体布置出彩画幕布的效果。建筑物对于道路的距离和入口大门等,均属后退设计问题。
(5)升高和降低。
升高和降低在城市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建筑整体的感官效果,比如城市建筑之间的过渡也要由地处向高处逐步调整。
3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与建筑管理的关系
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城市的空间看起来更加自然、协调,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城市建筑空间的设计需要有一定的理想化思路,最终将这种思路具体的表现出来。因此城市空间的设计要保证符合城市规划的整体思路,同时也要依靠具体的形式来完成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整体理念,假如城市空间的建筑设计只停留在二维的变化上,那么城市空间整体的效果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除去经济因素等条件的限制,城市空间设计的整体效果要保证与人类的各项社会活动相互协调,从而在设计的过程中创造出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同时,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也会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城市建筑规划管理在进行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理念作为支持,其作用也只能单一的表现在管理上,不能做好单体设计与整个城市的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样城市空间环境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城市也会失去应有的协调性,因此,为了更好的做好城市建筑管理就需要有效的对城市建筑空间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设计,这也是城市建筑管理最基础的保证。
4提高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以及建筑管理水平的几点措施
(1)提升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内涵。
通过对城市建筑空间的分析,来提高城市空间设计人员的创新理念。城市是人类活动的核心所在,城市空间能够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必要的场所,城市空间中除了需要对建筑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外,还要对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爱好等进行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如果没有对人们的日常行为进行有效的分析,那么城市空间的规划管理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2)城市建筑空间设计不能够只停留在二维空间上,要体现出三维空间的效果。
城市建筑空间作为立体的表现形式,二维的空间效果无法有效的表达出城市建筑空间的全部,因此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采用更为先进的三维空间设计来取代以往的二维空间设计。
(3)把单一建筑物内部空间管理变为建筑物内部空间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管理。
建筑物内部的各种功能空间,除与建筑物协调统一外,还应考虑其与外交环境的协调一致。比如:建筑物的出入口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关系,建筑物的附属设施(如烟囱、空调机、电梯房、水池等)与城市空间景观的关系。
(4)建筑风格的管理要逐渐的向空间环境艺术管理进行转化。
城市建筑空间不仅包含了城市的单体建筑,环境艺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对城市空间建筑管理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建筑和建筑、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协调性,这样才能保证城市空间整体的完整。如果城市空间只剩下单一的建筑空间,那么整个城市也必然会显得空洞。
(5)建筑功能与社区功能要保持一致。
关键词:建筑消防设施;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人民群众消防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建筑消防设施在建筑设计中已被广泛使用。这些消防设施在预防和扑救火灾,特别是重特大火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何加强对建筑消防设施的管理,使其始终完整好用,成为当前社会单位和公安机关消防部门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建筑消防设施的概念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七十三条明确规定了消防设施的内涵。消防设施,是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防烟排烟系统以及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安全疏散设施等。消防设施,一般分为公共消防设施和建筑消防设施两大类。公共消防设施是指为保障公民人身财产、公共财产安全所需的消防站、消防通信指挥中心和消防供水、消防通道、消防通信设施及消防装备。建筑消防设施指建(构)筑物内设置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等用于防范和扑救建(构)筑物火灾的设备设施的总称。
常用的建筑消防设施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气体灭火系统、泡沫灭火系统、干粉灭火系统、防烟排烟系统、安全疏散系统等。建筑消防设施是保证建筑物消防安全和人员疏散安全的重要设施,是现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消防设施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灭火系统;另一类为安全疏散系统。建筑消防设施主要是由建筑内的消防控制室来操作控制的。加强维修保养,使其始终处于完好有效的状态,是保证建筑物消防安全的重要前提。
二、建筑消防设施管理中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五、十六、十八、二十条等条款对加强消防设施管理明确了单位和个人的职责义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61号令)第七、八、九条等条款进一步明确了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加强建筑消防设施管理的职责和方法。随着我国法制体系的不断完善,一些地方性法规也相继出台。河北省政府第80次常务会议于2011年1月28日审议通过了《河北省消防设施管理规定》。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使建筑消防设施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是,在现实操作层面,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一些规章与现行的法律法规有明显冲突,如《行政许可法》,属于废止的范围。又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的质量技术评价标准、消防设施维护规程和消防中介服务组织的管理上尚未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规章,特别是高层建筑消防设施,造成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参差不齐的局面。
(二)责任不够明确,管理不到位。大多数建筑在修建时,施工单位投资建造好建筑消防设施后,一旦经过建设、消防等部门单位验收后,立即将后期使用管理的责任移交给建设单位或者是使用单位,对建筑消防设施不再负责后期的维护保养工作。在移交过程中,一些单位存在严重形式化,没有把建筑消防设施使用维护保养方法教授给建设单位或者使用单位,从而导致建设和使用脱节现象。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十六、十七条,明确规定了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应当履行的消防安全职责。但是,一些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机构形同虚设,甚至尚未健全,没有发挥应有职责,不能定期对消防设施进行检查,更无从谈起定期维护保养,建筑消防设施难以保持完好有效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资金不到位,维护保养难。许多单位对于火灾事故存在侥幸心理,对于消防安全重视不够,不能正确认识建筑消防设施的重要性。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对于难以直接创造经济利益的消防设施的投入,认为可有可无,甚至看成是一种负担。对于刚投入使用的建筑消防设施,由于性能良好,维护保养费用较低,单位领导还能接受少量费用。但是,一旦建筑消防设施出现大问题时,单位领导常常以经济状况不好,资金紧张等理由,想方设法砍掉或者是减少消防设施资金投入,使得建筑消防设施,特别是自动消防设施,不能完整好用,无法实现联动目标,难以发挥甚至是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四)公安消防机构监管不到位。公安消防机构监管不到位主要表现在监督执法中指导思想不端正、监管中受行政干预较多、监督人员数量少、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等方面。一些基层单位和消防监督人员在监管过程中,受经济利益驱动,存在乱罚款、乱拉赞助、乱摊派的现象,服务意识差,亲民爱民意识不强。在办案过程中,存在办人情案、关系案等情况。部分地区为了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往往是先建设后审批,先开业后验收,消防监督部门难以从源头上杜绝建筑消防设施先天隐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消防监督人员的增长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消防监督管理的盲区不断增大,再加上监督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使得公安消防部门的监管难以到位。
三、加强建筑消防设施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随着新修订《消防法》的颁布实施,一些地方性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行业标准也相继出台,消防法律体系不断健全,这为进一步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奠定了法律基础。但是,消防法律体系的建立,与人民的新期待、新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随着我们法制化建设的不断加快,消防法律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健全。新《消防法》明确了政府、部门、单位、公民的消防安全职责。各级政府要统筹经济发展和消防安全之间的关系,加强对辖区消防工作的宏观调控;公安、教育、新闻、安检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督促社会单位遵守消防法律法规;社会单位要全面负责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加强对单位消防设施的维护保养;逐渐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良好格局。
(二)加大消防监督检查力度,彻底整治建筑消防设施隐患。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要加强对建筑消防设施的监管,提高建筑消防设施的完好率。众多周知,消防管理部门的任务就是“防”和“消”,在预防火灾方面,既要检查可能存在的火灾隐患,也要保障建筑消防设施的完整好用,从而能够有效控制火灾蔓延、扑救火灾、实施内攻。新《消防法》加大了消防行政处罚力度,消防部门一定要用足用好这一手段,督促社会单位整治建筑消防设施设置不符合国家标准、不能保持完好有效等问题。
(三)加大消防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纵观近几年火灾发生的原因、火灾危害程度以及消防安全工作的发展,无不与人们消防安全素质的高低直接相关,提示全民消防安全素质是火灾防控的源头。为进一步提升全民消防素质,公安部消防局于2010年提出的重在提高人员消防安全素质的“四个能力”建设,已经在全国推广开来。只有坚持拓展宣传渠道,扩大培训范围,不断提升全民“检查消除火灾隐患、扑救初期火灾、引导人员疏散、消防宣传教育培训”的能力,逐渐形成人人关注消防,人人重视消防的良好局面,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真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作者单位:1.张家口市公安消防支队;2.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陆幕权.建筑消防设施施工的通病、原因及对策[M].民营经济.
关键词:房屋建筑;主体;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1概述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质量能够充分反映出建筑施工是否存在技术质量问题。要想让整体的楼房价值达到一定的水平,以建筑设施设备的功能发挥和建造质量为主体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加大管理水平的力度是管理的重点部分,是实现高质量建筑制定的相应标准。作为一名项目负责人,主要的任务就是加强对建筑管理系统的完善,组建高质量、高水平的建设团队。其作用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达到高质量的发展要求,实现质量监管。
2房建项目中建设施工阶段的特点
2.1受制约因素多
在建筑房屋铺设地基时,主要会受到施工水平、地质条件和建设环境的影响。造成建筑铺设地基影响的主要原因有泥质土、冻土和松软的现象。由于会出现这种现象,对建设工程的要求和建筑房屋质量的标准都将会做出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对建筑施工的施工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根据建筑施工的具体情况,工程部都必须安排有经验的房屋建筑工程师对整个房屋建筑工程进行研究对比,制定详细的合理方案[1]。
2.2隐患较多
在建筑铺设地基环节中,还存在黏土和湿土的影响。作为建筑房屋的首要基本根基就是地基的铺设施工。确保合理安全的地基质量,是保证房屋后期质量建设的关键,能够解决楼房建造的安全隐患。在整个建筑房屋工程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部分就是房屋地基的铺设。对于房屋建设铺设的地基安全隐患解决,在排查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经济支持,从而导致施工方不给予特别的重视。因此造成地基安全隐患成为房屋建筑工程中重点排查的对象之一[2]。
2.3施工存在偏差
根据目前的房屋建设来看,在项目建设上因为施工偏差,存在的质量问题有外墙雨水渗漏、屋面漏水情况、建筑整体出现凹凸不平的问题。建筑质量保障不仅受影响还给用户自身安全性能造成损害,有安全风险隐患。导致出现这种质量安全的问题,主要承担责任的是施工者。由于施工者的工作态度和监管力度对房屋建筑工程的房屋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根据调查表明,施工者不仅没有认真工作的严谨工作态度。反而只考虑工作的进度,忽视质量要求,对使用的建筑材料缺乏细心的挑选,导致房屋建筑工程出现质量问题,造成房屋建设存在安全隐患[3]。
3房建项目中建设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分析
3.1模板施工方面
在房屋的建设中如果梁体的跨度超过4.0m时,支设的模板数据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改动建设方案,目的是防止模板对建设质量的影响。接口处不能超过2.0mm。在作业工作时对支设的脚手架要合理,留出足够位置方便施工操作。为了防止柱混凝土的损坏,要在模板基层的底部抹平在1.0cm左右,还要紧挨墙进行模板处理[4]。对于顶部的模版处理必须要利用水准仪进行模板校对,做到一定的水平值,另外可以采用塑料胶带进行加固稳定,而竖向模板的加固可利用加压海绵条进行处理。利用拉通线的方法主要是对梁柱和悬挑结构的检测,对变形的要及时作出调整。
3.2混凝土施工方面
对混凝土的搅拌,要根据具体的操作步骤进行均匀振捣,注意观察混凝土是否有气泡产生。所有的施工对象和位置都必须与设计的图纸一致,对混凝土的施工在缝隙处必须露出石子和泥浆,其目的是方便后期的洒水润湿效果,这样才能更好的让水泥砂浆融合处理好接缝[5]。如果设施设备出现故障影响了浇筑,首先必须要按照设计图纸将施工缝的位置标记出来,预留在次梁板跨中1/3的范围内,保证足够的后期施工确保不出现任何问题。在所有混凝土浇捣完成后,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作出保养措施,根据不同的季节利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养护,每天可进行2次养护控制时间在7-14d左右[6]。对于制作合格的混凝土要进行试验养护,做到标准化,同时也要制定模板在现场进行养护,可作为拆除模板的有力证据。在标准的水泥用量配比下,为了降低水化热的发生,在设定的方案用量中可适当的利用一些其他的减水剂和掺合料。
3.3钢筋工程施工方面
对钢筋的检测和验证可通过厂合格证和使用性能进行验证报告。要将钢筋进行合理的分配摆放,避免生锈的现象发生。用钢丝固定好板墙与楼梯外围的交接点,板墙内侧的双排钢筋可用的6.5的钢筋进行固定,在每个平方米上至少要用1根[7]。钢材要有可焊接性试验的研究分析,确保了质量才能投入建筑施工。要严格检测钢筋质量,主要检测内容可从品种、规格、数量和搭接长度等,对检测的数据报告要及时给现场监理的工程师验收,保证所有钢筋的质量性。
4房建项目中建设施工阶段的管理
建筑管理人员要充分把握整个工程的盈利和亏损状况,有效合理地控制好成本。安全建设是建筑企业的基本要求,房屋建筑企业应该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工作人员安全地进行建设。注重培养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选择质量较好的机械设备进行施工管理,杜绝发生不必要的安全事故[8]。在进行房屋建筑时,一定要按照相关的质量标准进行检测,以便保证建筑的施工质量。一律选择科学合适的材料,提高建筑质量,做好施工工作的有效监督。施工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管理好工程进度,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建筑工程[2]。
4.1模板施工阶段
在建设施工过程中有柱模板截面尺寸超标和柱身发生扭曲变形现象。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调整:修平在柱钢模四周凹凸,加紧U型卡子加固,在进行模板支设前,要根据设计的图纸进行弹线,找出底部的模板试样,做到精准。对钢筋的位置要经常核对,同时做好支撑和拉杆的配合。对于出现梁身倾斜、梁底不平、有鼓出的情况和尺寸不一的现象[9],可通过以下进行防治:找平梁模板四周的平整,加强梁模板的实用性和耐用性,从而避免荷载过大造成模板变形。所有的施工过程必须严格遵照规定实施,对上口锁口要加大拉紧力度,防止上口再次发生变形的情况。
4.2混凝土施工阶段
浇筑时,要及时清理好模板,可在使用前进行浇水确保模板的润湿性,但是在使用的时候不可以有积水残留,而脱模剂必须在钢模板涂刷均匀。对钢筋施工的位置要时刻做出检查,确保与设计图纸要求一致,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避免出现钢筋移位的现象,另外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大对振动棒的使用,严防触碰钢筋造成移位情况。严格掌握对混凝土的搅拌,必须注意比例分配,在施工时出现2.0m以上的施工高度必须采用串筒或者溜槽进行辅助施工[10]。
4.3钢筋工程施工阶段
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必须检查钢筋的位置是否与设计图纸的标准一致,核对钢筋套箍是否达到要求,必要时可采用卡子对模板上口进行固定。对钢筋生产到绑扎必须严格依照设计图纸规定的尺寸大小进行施工,确保质量要求,确保钢筋的稳固性直到实行混凝土浇筑,在浇灌时刻采用垫块进行钢筋下部支垫。在没有进行钢筋绑扎时,要对模板做出划分线,确保及时得以纠正,而竖向钢筋绑扎,必须调整主筋位置才能进行绑扎箍筋,绑扎的要求也不一样,必须严格执行,切不可在一个方向绑扎顺扣。
关键词:BIM;建筑信息模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施工管理
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1]。其涵盖了关于几何学、空间关系、地理信息系统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不但可以有效展示出整个建筑从设计、施工、完成、运营等的全部生命周期,同时还能将整个建筑的各个部分、系统有效呈现出来。相对于传统电脑辅助设计出来的矢量图纸,由BIM设计出来的建筑信息模型则更能多图、立体展示,使整个建筑物的设计实现数字化、精确化。BIM技术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等五大特点[2]。
1BIM技术存在的特点
1.1可视化
可视化是整个BIM技术应用的最大亮点。对于建筑施工产业来说,实现可视化不仅能够使施工设计人员看到“立体图纸”,将以往的二维线条立体的展示在人们面前,免除了传统“想象图纸”造成的误差。另外,因为BIM的可视化特点,整个项目的设计、建造、运营过程中的沟通、讨论、决策、运营等都能在可视状态下进行。
1.2协调性
目前,我国很多建筑行业的协调管理能力都较差,各单位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工作都存在问题,施工过程中常常发生扯皮、沟通不畅等问题,影响施工效率,且不能有效采取措施进行补救。而BIM技术的协调作用则可以有效除了这些问题,所有工程建造过程中,可以通过BIM建筑信息模型进行协调,各部门通过协调数据进行工作的沟通和解决,不但能有效提高沟通工作效率,同时还能解决各部门的碰撞问题,实现工程的高效运行、管理。
1.3模拟性
模拟性也是BIM技术的一大优势,BIM技术所具备的模拟性不但可以模拟出设计出的建筑模型,同时还能将建筑模型应用到虚拟世界,模拟真实世界中不容易操作的事物和程序[3]。比如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模拟紧急疏散通道、模拟日照模式、模拟逃生过程等,这些模型功能都能在低成本下进行,不但能节约其实现成本,同时还能通过模拟来优化确定更合理的施工方案。
1.4优化性
整个建筑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进行设计、施工、运营等优化的过程,而采用BIM技术进行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能更加简便、快捷的进行优化。通常情况下,优化的内容包括信息内容优化、程序复杂优化和建筑时间优化。在BIM技术系统中各项几何信息、物理信息等都实际存在,可以通过系统直接进行优化操作。对于过于复杂的程序和信息,在BIM技术的帮助下,也不需要人员进行干预和优化,BIM技术都可以轻松实现。
1.5可出图性
相比起以往的2D图纸,BIM系统下的图纸不但可以展示出建筑外部,同时还可以具体展示各项内部构件及相互位置关系等等。通过可视化展示、协调、模拟、优化以后,可以帮助设计人员设计出更加完善、科学、合理的施工图纸。
2BIM在建筑设计与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2.1优化交互设计
传统的CAD制图模式,设计出的是平面2D图纸,对于一些特殊部件的构造和设计,不能立体展现出来,而采用BIM技术进行数字化建筑模型设计,可以在设计过程中,根据需要添加各项数据和内容,丰富建筑结构本身。并且,设计者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模式进行各部件交互活动,进行建筑的虚拟构建,使制图更加生动、形象、直观,这些方法都使得后期管理、施工方面更加简便。
2.2实现工程数据与构建模型的高度集成
利用BIM技术进行建筑设计,可以形成3D与2D结合的图纸,设计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建筑需求,定义建筑构件在不同视图下呈现不同表现。并且,这些不同的表现是可以被人为调整的。例如,在设计建筑开关门的方向时,可以通过计算机数据进行调整,使三维模型也发生相应的调整,从而保持设计与施工的一致性。在整个BIM设计出的建筑模型中,工程数据与构件模型是高度集成的,而传统的2D图纸只是BIM模型的“副产品”[4]。
2.3使模型修改高度智能化与自动化
参数模型是BIM技术的一大核心科技,通过参数模型,可以将设计模型与行为模型有效集成整体,而整个项目文件又是一个集成的数据库,因此,所有的内容都可以准确实现关联。与传统的2D制图相比,BIM产生的信息则更加全面、协调性好、一致性高,能帮助设计师得到高质量、协调一致、可靠的模型成果,从而帮助管理、沟通,大大提高了设计质量和效率,减少了图纸的出错率,大大节约了前期设计成本。
2.4支持整个工程管理过程
BIM技术的确立是为了在建筑生命有效周期内,提供面向不同应用及阶段,高度集成化的工程数据模型[5]。目的是在整个建筑工程过程中,从工程的计划、设计、施工到管理、运营,BIM系统都可以从始至终的进行贯穿的操控管理。在这个管理过程中,系统可以根据各个条件创建不同的BIM模型,这些模型被设计人员创建后,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给其他部门,达到告知的目的,各个部门则可以根据系统发出的指令按计划进行施工建设,使整个建筑建设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得到贯彻、统一,从而提高了各方面工作效率。
3结语
社会发展,技术的进步,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应用于各个行业,基于BIM的计算机辅助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与施工管理中。将BIM技术应用于建筑设计与施工管理中,不但能有效提高建筑设计效果,优化设计流程和建筑流程,同时还能进一步提高施工管理效率,使建筑施工的各个环节得到有效控制和管理,真正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建设效率,促进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作为建筑行业从业人员,要充分认识到BIM技术的各项优点,掌握BIM技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思路,在工作中,积极进行尝试和创新,将新型技术与日常工作相结合,从而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工作方法,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价值,从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转型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桦.建筑设计行业前沿技术之一:基于BIM技术的设计与施工[J].建筑设计管理,2014,(1):72-73.
[2]李志刚.BIM在我国建筑设计施工管理一体化中的应用与展望[J].城市建筑,2013,(22):31-32.
[3]张建平,李丁,林佳瑞,等.BIM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2,(16):17-18.
整合交通枢纽与商业中心
新加坡的居住区是以新镇模式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串联式发展。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新加坡已开发了23个高密度新镇,约九成的人口都居住在新镇中。一般,单个新镇规模为15-30万人口,占地近10km2,住宅用地约占40%-50%,其他各类土地使用功能则超过50%,绝非一个功能单一住宅用地为主的“卧城”。
在交通方面,快速道路或次快速道路以约2.5-3km的间距在新镇的两个边缘提供大流量快速交通,不穿过新镇以保持新镇的完整性;主干道在新镇中成“风车”状,两端分别与新镇中心和镇边缘的快速路、主干道相连;主干道与次干道相连;次干道与地方道路相连;层层分级分工服务于土地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地铁站、主干道、公交转换站与镇商业中心,不仅位于新镇的地理中心,而且整合为一体,充分利用交通与土地使用的契合关系,成为新加坡式的新镇TOD模式。
增设服务设施,提高配套水平
针对大型居住社区在设施建设上存在的配套不足,甚至严重缺乏问题,法国各级政府加强了文化、教育等社会服务设施以及各类商业服务设施的建设,包括社区服务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幼儿园、社区咖啡厅等。这一方面为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也为各种社区活动提供场所,对改善社区形象、增强社区凝聚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荷兰阿姆斯特丹郊区的Bijlmermeer是荷兰最大的高层住宅区,曾拥有13000套住房。1984年,入住率仅为24%,只有在住房市场上别无选择的家庭才居住于此,约80%的居民属于少数族裔的弱势群体。80年代中期以来,社区开始了一些新的改建与建设项目,改善社区的外部条件,如将部分原有住宅改建为托幼、医疗的社会服务场所,新建商场、Ajax俱乐部的足球场、影院等,提高安保强度,Bijlmermeer再度焕发活力。
引入产业活动,提供就业岗位
针对大型居住社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产业缺乏、就业不足问题,法国颁布法案,要求各地以“城市协议”的方式,为当地年龄在18—26岁之间的年轻居民提供“城市就业岗位”,以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根该项法案,法国各地共有731个衰败街区被划定为“城市敏感地区”,并有44个被定义为“城市免税区”,其中以大型住区为主。从1997年至2001年,44个城市免税区共新增企业1万家,新增就业岗位4.5万个,其中1/4为当地居民所有,并且新增就业岗位优先考虑年轻人,包括了体育、社会、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公共交通等的接待员和助理,以及多媒体、网吧等新技术的推销员等不同类型。
在新加坡新镇——淡滨尼,位于该区域的各级商业中心、洁净工业、新加坡博览中心、樟宜科技园、淡马锡理工学院等工作空间提供了大量就近就业机会,适度结合了工作与居住功能的平衡,是新镇规划设计的典范,并获得联合国建筑和社会住房基金会颁发的1991年度世界人居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