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并购动因

企业并购动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并购动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并购动因

企业并购动因范文第1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orporate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global scope can be described in an endless stream, the economic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parties is also growing.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f enterprise merger and acquisition, analyzes the causes of M & A, and review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two time periods from 2002 to 2008 and 2008 to the present. At last, the author summariz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Key words: merger and acquisition; research; motivation

一、引言

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勒曾指出:美国几乎没有一家大型企业是简单仅靠内部积累成长起来的,所有大企业都经历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成长过程[3][1]。在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的今天,企业之间的经济竞争不断加剧,他们往往通过并购来占领更大市场份额、整合资源、提升自身竞争力。

随着新一轮并购浪潮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混合多元并购和大规模跨国并购方兴未艾。尤其是 2008 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企业掀起了风起云涌的的跨国并购,“以弱并强”的案例更是屡见不鲜,如:吉利并购沃尔沃、四川汉龙收购Sundance Resources等。这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个绝佳的契机,更是在全球化趋势中把握主动竞争地位的绝佳机遇。

二、企业并购动因

(一)西方学者对跨国并购一般动因的理论研究总结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研究企业并购的理论很多,多数学者均认为并购是多种动因综合推动、动态平衡的结果。西方学者针对性地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主要包括:规模经济理论、多元化经营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市场势力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等[2]。

(二)当代跨国并购动因的发展

随着中国加入WTO,紧接着2003年全球掀起第6次并购浪潮,我国公司海外并购蓬勃发展,一些学者结合案例研究总结出了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动因。归纳总结之后,窃以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按照时间段可划分为分为2002年-2008年以及2008年至今,在这两个个时间段的并购动因是有所差异的。

1.2002至2008年的并购动因

由于外国学者的理论发展已在20世纪90年代趋于成熟,所以在此主要介绍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2002年-2008年,由于并购数量稀少,缺乏案例,文献也相应较少,中国学者在这一段时间中主要沿袭西方理论对我国企业并购的动因进行总结,但总结相对松散,鲜有高论,属于幼稚的探索时期。如:叶勤(2002),刘磊(2004)着重指出实现借壳上市是企业并购动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于兆吉(2002)的观点是许多企业并购的原因其实是掺杂政府的意志,而并非出于真正的市场原因;由于我国刚刚进入WTO,他认为我国企业并购的动机还处于萌芽阶段的较低层次,并购追逐小利,距离并购的最高层次归核化并购(围绕核心竞争力进行相关并购)还有很远的距离。谢亚涛(2003)将中国企业并购的直接动因可以归结为:完全由政府推动下的并购、扩大市场份额、获取资源、获取更多市场机会以及合法避税的需要[4]。刘磊(2004)提到企业由于战略的不同,并购的动因相应出现差异,并认为企业并购的直接动因其一是包括最大化现有股东持有股权的市场价值;其二是最大化现有管理者的财富。实现这两个目的的一般动因在于获取战略机会、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共享经验实现互补、实现借壳上市、降低进入新行业和市场的障碍;实现这两个目的的财务动因归纳包括:避税因素、筹资因素、投机因素、企业增值因素。艾青,向正军(2004)依据西方学者的理论将并购动因归纳为五点:价值低估理论、财务协同理论、资产组合理论、市场势力理论、效率理论(并购其他企业从而实现“管理的溢出”产生“1+1>2”的效益);他们认为并购活动是企业内因外因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并购是市场竞争的最高形式,企业并购的最根本动因是实现利润最大化。杨晓嘉和陈收(2005)站在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运用多目标优化理论,将并购动机归结为促进融资功能;维护信誉;争取领导宠信稳固个人地位的动机;改善竞争优势;分散风险维护投资安全;规模经济等。

2.2008年至今的并购动因

这一时期明显体现出两个最主要的新的并购动因――主要都和当前经济的大环境有关。从国际方面来讲,欧美国家依然未能挣脱经济危机的泥沼,企业经营困难、资产大幅缩水,因而需要我国公司并购摆脱困境,实现技术产能转化升级;从我国国内来看,由于我国近年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可是过多地消耗了本国资源,因而要“走出去”与外国公司合作获取其他国家战略性资源。

2008年以后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欧美国家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数量逐年攀升,并购总额在世界跨国并购总额中显得尤其耀眼,体现出诸多新动因。董庆辉(2010),杨洁、高丽红(2011),杨波、魏馨(2013),李志斌(2013),周君明(2014),徐传谌(2015),张文佳(2015)均认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主要包括获取战略性自然资源(石油、铁、铝),获取先进研发技术,获取优质资产和品牌,拓展海外市场这几个动因。而董庆辉(2010)、周君明(2014)、徐传谌(2015)从经济意义层面进行分析认为金融危机使外国经济持续走软,企业经营困难、资产价值大幅缩水,并购不但可以解决被并购企业的燃眉之急,也可以节省我国企业的收购成本,是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绝佳时机,收双赢之效。但杨洁、高丽红(2011)着重强调规避贸易壁垒这一动因,我国企业通过并购国外当地企业,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利用原产地规则,取之于当地,销之于当地,就可有效规避贸易壁垒,从而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实现达到开辟新市场的目的[5]。相应的杨波、魏馨(2013)结合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提出两个的观点:从币值上来看,近年来人民币不断升值,使中国企业并购海外企业的实际成本下降,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资金基础;从政策方面看,我国政府为了更合理地使用日益增长的巨额外汇储备,放松了外汇管制,并积极支持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战略,因此使得企业海外并购政策环境日趋宽松。崔瑾(2011)将企业并购的动机按一般动因和政府动因分为两类,他依然持传统观点认为有一般动因包括:发挥协同效应,提高竞争优势;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获取避税优势,降低成本;买壳上市;购买被低估的资产,转卖获利益;以多元化发展的方式,以降低风险等几个动因。苏敬勤?p陈静(2012)从东西方的并购动机对比入手得出了中国企业强调获取外部知识产权、管理经验、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等资源。程达军(2013)则另辟蹊径对海外并购中的民族主义动机做了重点分析,并深刻阐述了其严重性。并购完成之后,民族主义依然可能对并购企业的经营施加影响,致使企业退出当地的市场。胡宏雁(2014)则在诸位学者的基础上指出探索当前的新动因: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跨国并购动因。

三、结论

综上,企业并购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它既是企业通过并购实现扩张的一种方式,也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20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已对企业并购行为开展了研究,在80、90年代相关理论已较为成熟,国内学者基本是在国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作者总结动因研究文献发现:国内文献刊登期刊绝大部分都是非核心期刊,只有4.39%左右的文献出自核心期刊,而由CSSCI收录的文献更是屈指可数,一方面说明这一研究方向缺乏高质量的文献,另一方面则反映出目前国内学者和期刊对这领域研究的重视程度略显不够;在研究方法上,绝大部分的学者都运用了规范研究的方法,以理论结合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描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近年来,案例分析以及实证研究方法已为多数学者所采用,使得文献更具说服力。综述形式的研究也仅仅对并购动因进行了比较松散的总结,多数文章缺乏层次感。

企业并购动因范文第2篇

企业并购动因研究起步早、成果丰、流派多,通过对各主要流派的总结分析,我们认为,企业并购动因研究的进路具有如下七个方面的特点:

(一)从客观动因论到主观动因论

企业并购的客观动因论认为,驱动企业并购的动因是具有经济与管理上的客观逻辑性的;而主观动因论认为,驱动企业并购的动因完全是并购决策者的主观想象,并无内在的经济逻辑性。如效率理论认为并购可以发挥主并企业和目标企业间的协同效应从而提高效率、并购可以获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并改进其低效的管理,效率理论对并购驱动因素的解释是有理论根据的,是符合逻辑的;而自大理论(Roll,1986)[1]认为驱动并购的是并购决策者的内在的自大心理,而基于自大心理的并购本身并无理论根据,因而也缺乏逻辑性。并购动因理论的大部分都属于客观动因论,但诸如自大理论、荷尔蒙理论①[2]等属于主观动因论。

(二)从价值创造论到利益分配论

并购的价值创造论者认为,并购可以通过发挥协同效应、节省交易费用、获得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获取资源与提高能力等效应来创造价值,并购的动因就在于通过并购以创造更多的价值。与此相对应的是,并购的利益分配论[3]认为,并购根本不会创造价值,但并购可以导致利益的重新分配,而正是有利的利益重新分配导致了并购。

(三)从追求战术协同到追求战略调整

并购的协同效应理论认为,并购可以通过发挥主并企业与被并企业间的协同作用以达到1+1>2的效应,正是对这种效应的追求驱动了企业并购。协同有生产、管理的协同、财务的协同和债务担保的协同等。与此相反,并购的战略驱动理论[4]认为,并购并不能带来主并企业与被并企业间的协同,企业并购的目的是要进行战略调整或战略布局。

(四)从追求静态价值到追求动态能力

追求静态价值论者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在于追求因并购带来的静态的价值增加,主要有以下流派:①预期价值差异论[5];②信息理论[6];

③市场时机理论[7];④资本市场错误定价论[5]等。而追求动态能力论者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并不在于利用并购带来的简单的价值加、减机会,而在于追求动态能力的增强。Toxvaerd(2004)[8]认为,由于目标企业拥有稀缺的,对主并企业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因而企业并购的动因在于获取稀缺性战略资源,而稀缺性战略资源的获取能提升企业的动态能力。

(五)从企业内动因论到企业外动因论

传统的企业并购动因理论都趋向于从企业内部探究企业并购的动因,如效率理论着眼于通过并购提升企业的效率;理论通过考查企业内部的经理人员的动机来探究企业并购的动因等等。而并购动因的浪潮理论主要从宏观的经济层面来解释企业并购。Lambrecht(2004)[7]认为,在经济繁荣时期,市场交易显著比经济周期的其他时期要旺盛,因而市场需求总量大,进而推动了企业并购。

(六)从单动因论到多动因论

学界大部分研究都是以单一驱动因素的范式来考查企业并购的动因。事实上,企业并购是由复杂的多因素决定的。近20年来,多因素驱动企业并购的事实逐渐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如:Narayanan(1993)[9]认为,协同效应驱动并购同时,问题和管理者自大行为也在起作用;Weston(2004) [10]认为,税收只是并购的一个加强因素,而不是主要因素。Berkovitch and Muller and Sirower(2003[11])认为,、自大和控制权市场理论都是并购的驱动因素。

(七)从一般意义上的研究到各国别的并购动因研究

企业并购的动因大多是基于一般意义上的对企业并购驱动因素的探讨,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具有国别特性的并购动因逐步被挖掘。如基于我国转型经济的特征和发展中的证券市场的特性,我国学者认为[12],我国企业并购具有如下的特殊动因:①并购是为消除目标企业的亏损与代替破产;②并购是为了获取稀缺的“壳”资源;③并购是为了能享受优惠政策;④并购是为符合政府对公司上市设定的条件;⑤并购是为了炒作题材。

二、系统思维视域下企业并购动因研究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国内外学者对并购动因的研究尽管丰富,但存在如下问题:

(一)企业并购动因“丛林”[13]问题

上述诸多的并购动因确实花色齐全,门派林立,已显并购动因“丛林”之势。如:有的理论认为企业并购动因是为获得某种效应、效率或利益;还有的认为是为了获取资源、优势;有的认为是知识与经验的作用;有的认为是自大心理;有的认为是降低风险;还有的甚至认为是人体内的荷尔蒙。并购动因“丛林”现象一方面说明了企业并购动因研究的百花齐放,同时又说明了企业并购动因研究缺乏应有的统一性,这不仅让人无所适从,也会限制企业并购动因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二)对各并购动因间的关系缺乏研究

企业并购动因“丛林”和前文提及的单个企业并购的多动因现象说明,企业并购动因不论是在整体层面上,还是在单个企业层面上都不是单一的。然而,面对企业并购丰富多样的动因,各并购动因间关系却被忽略,各并购动因间关系被忽略的现状说明目前的企业并购动因研究缺乏应有的系统性②。

(三)缺乏动因对并购决策形成的作用机制分析

对于动因如何作用于并购决策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并购的成败。然而,这一问题只引起了学界的低度关注,如Wenston(2004)[10]认为,税收只是并购的一个加强因素而不是主要因素,然而主要因素如何与次要因素一起作用于并购决策等却未能引起学界应有的关注;Berkovitch和Narayanan(1993)[14]认为,在协同效应驱动并购的同时,问题和管理者自大也在作用于并购决定,然而上述诸因素如何一起作用于并购决策的问题却并未解决。

(四)缺乏基于动因的并购决策的科学性分析

对于基于动因的并购决策的科学性问题,也只引起了学界的低度关注。如张迹(2002)[15]指出了我国企业并购动因中的路径依赖问题,并认为动因的路径依赖是不科学的,对并购的成功率会有大的影响。还有学者关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务界存在的归核化并购[16]问题,认为归核化并购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肯定了归核化并购;但归核化并购仅从企业能力层面探讨了基于动因的并购决策的科学性问题,而对并购动因与并购决策科学性间的关联缺乏彻底的分析。

(五)对时代特征影响并购动因关注不够

企业并购是一种经济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下进行的。根据德国社会学家贝克的观点,当前世界已进入到后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时代,“现代风险”使人类开始了一场“从短缺社会的财富分配逻辑向晚期现代性的风险分配逻辑的转换”[17]。“风险社会”的时代背景无疑会影响到并购,而已有的并购动因研究显然没有关注这一时代背景对并购的影响与作用。

三、企业并购动因研究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企业并购动因研究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该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的“经验归纳”研究范式和“片段思维”范式。

(一)“经验归纳”研究范式和“片段思维”范式的关系及其缺陷

“范式”一词最早由美国哲学家库恩于1959年在《必要的张力》一文中首次提出,之后“范式”概念逐步演变,其含义从前库恩时期的“科学共同体成员共同的东西”发展到后库恩时期的“理论和方法的可通约性”[18]。根据“范式”的内涵,笔者认为,“经验归纳”研究范式是指研究以经验观察为基础,以归纳逻辑的运用为主的方法论范式。在“经验归纳”研究范式中主要应用的是“片段思维”范式。所谓的“片段思维”范式是指在对思维对象进行研究中,仅就思维对象的局部进行研究思考的思维范式。系统学教授苗东升认为,研究人员大都工作于某个局部,总有自己直观经验不到的整体,如不自觉,都有可能搞片段思维[19]。因此,经验归纳研究范式和片段思维范式间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

归纳逻辑和片段思维具有缺陷。早在古希腊,斯多亚学派就认为,归纳不能为我们提供关于事物的知识,而皮浪主义者认为,通过归纳获得的知识不是理性知识;中世纪,邓・司各脱对归纳能否为我们带来确定性知识提出质疑;培根认为,归纳逻辑是“孩子气的”,归纳只能导致猜测,通过归纳并不能获得确定的知识;莱布尼茨认为,归纳绝不能为我们带来任何完全普遍的知识与必然性知识;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归纳逻辑是概率确证理论,归纳只能带来一定概率下的确定性知识[20]。就片段思维范式而言,其缺陷主要表现在该思维范式只着眼局部,而忽视对整体结构、整体中要素的相互作用与整体功能的考查。归纳逻辑的缺陷主要源于支配该逻辑的片段思维的缺陷。

归纳逻辑和片段思维的缺陷性导致基本只运用归纳逻辑对经验进行片段式归纳的“经验归纳”研究范式不可避免地存在如下缺陷:经验归纳研究范式不能带来统一性的、系统性的确定性知识。

(二)“经验归纳”研究范式和片段思维范式在企业并购动因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后果

1.“经验归纳”研究范式和片段思维范式在企业并购动因研究中的应用

一百年来,全球共发生五次企业并购浪潮,学界对企业并购动因的探讨也呈浪潮式的发展,对企业并购动因的解释也明显带有与各次并购浪潮特点相对应式的特点(见表1)。此外,笔者分别以“企业并购动因”和“motivation of M&A”为关键词分别在CNKI数据库和“http://scholar.省略”进行模糊搜索,获得相应的中、英文文献,并随机抽取中、英文文献各50篇,以检验相关文献的研究范式。笔者发现,所有被抽取的文献均遵循“从并购实践到并购特点再到并购动因”的研究逻辑。因此,笔者认为,经验归纳的研究范式和片段思维范式在企业并购动因的研究中得到普遍的应用,在方法论上占据着支配性地位。

2.“经验归纳”研究范式和片段思维范式在企业并购动因研究中应用的后果

由于“经验规范”研究范式和片段思维范式的缺陷,其在企业并购动因研究中应用的直接后果便是导致对企业并购动因缺乏统一性、系统性认识。由于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考查各具体动因间的关系也不具有现实性;对影响并购决策的动因的理解也具有片面性,基于并购动因的并购决策的科学性难以保证;动因主观世界和并购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相互建构关系也被忽略。因此,企业并购动因被认为是单一的,尽管该领域研究的新近发展表明,多动因的现象已得到重视,但多动因间的动态关系依然处于被忽略的状况。

四、企业并购动因研究的范式转换

根据库恩的科学发展过程理论,范式的转换是一个革命性的过程,在学科发展出现巨大的危机时,范式转换具有必要性。前文论及的企业并购动因研究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表明,该研究领域出现了较大的危机,具有转换研究范式的必要。笔者认为,企业并购动因研究应由“经验归纳”到“系统演绎”范式转换,相应地其思维范式也应由片段思维转换到系统思维。

(一)“系统演绎”研究范式与系统思维范式

演绎是用一般原理证明个别性论断的一种方法,即利用已知的一组事实或理论假设为前提,以逻辑推理为基础,推断出真知性的结论。“系统演绎”研究范式是指在研究中运用系统思维的整体主义整体思维方式和本质主义分析思维方式进行演绎推理的逻辑范式。苗东升教授认为,系统思维范式是把整体思维和分析思维结合起来,做到在整体观照下分析,在整体观照下综合,在分析与综合的矛盾运动中实现从整体上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范式[21]。

(二)“系统演绎”研究范式和系统思维范式在企业并购动因研究中的应用

1.本质主义分析思维下的系统演绎逻辑的

运用

从哲学视角看,企业并购行为是并购决策者的意向性行动,企业并购动因研究无非是探讨企业并购这一意向性行动背面的意向性原因。根据塞尔的行为哲学的因果关系理论,意向引起行动,行动满足意向,意向产生的原因在于意向被行动满足后能给施动者带来好处;行动与意向间的关系是心理因果关系;心理因果关系与典型的因果关系不同,对于后者,原因是结果的充分条件,而前者不是;意向引起行动的关键在于非休谟式“自我”,休谟认为,“自我”无非是肉体和经验的结合;而塞尔认为,作为施动者的“自我”,其行动除了受肉体和经验影响外,还受意识场的作用[22]。

根据上文分析,作为意向性行动的企业并购行为,不同的并购决策者及其各自的意向就是企业并购动因研究在“系统演绎”研究范式下的演绎前提,意向的本质是意向被行动满足后能带给施动者效用的特性。因此,根据本质主义思维的分析演绎逻辑,无论企业并购形式如何,也无论并购在何时发生,并购的最根本动因都源于并购决策者对并购能为自己带来特定效用的期待。并购决策者不同,并购意向实现带来的效用也不同,相应地并购动因也会不同如表1所示。

2. 整体主义整体思维下的系统演绎逻辑的运用

由于不同的企业并购有不同类别的决策者或实质性的决定者,而决策者是有着特殊肉体和经验的并受并购行动时的情境意识场作用的。因此,根据整体主义的系统演绎逻辑,企业并购的动因同时具有三个维度:决策者的肉体、决策者的经验、决策时的意识场。其在并购中各自的表现形式和相应的并购动因如表2所示。

资料来源:笔者从整体主义视角对企业并购动因的整理。

五、基于“系统演绎”研究范式和系统思维范式的企业并购动因研究展望

恩格斯认为,“不同的理论思维形式会导致非常不同的内容”[23]。基于研究的逻辑范式和思维范式的转换,笔者对企业并购动因研究做如下展望:

(一)并购动因的本质将得到拓展

对于并购动因的本质,学界研究得较多的是股东、管理者、政府因并购意向被满足而获得的效用,而根据“系统演绎”逻辑和系统思维范式,不仅股东、管理者、政府,还有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效用以及各主体利益的相互作用都会作用于并购决策,并成为实质性的并购动因。

(二)并购动因的系统性将得到加强

并购动因的系统性有两个层次:一是企业并购动因整体层面的系统性;二是单个企业并购的多动因层面的系统性。如在决策者心理状态方面,学界只关注自大动因现象,而根据整体主义的系统演绎逻辑,也会有因自卑导致的企业并购。因此可以预见,企业并购动因的全面性、层次性、各动因间的关联、各动因间的主次转化及其如何一起作用于并购决策等方面将得到拓展。

(三)并购动因与并购成功的关联

并购失败率高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提高并购成功率是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前文的“系统演绎”研究范式应用表明,基于提高企业绩效的、不介入决策者个人因素的、心理正常状态下的、符合经济规律和企业能力的系统性动因下的并购的成功概率将更高。但这样的结论显然很粗糙,并购动因与并购成功间的关联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企业并购动因范文第3篇

(1)竞争优势理论并购动机理论的出发点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原因在于以下三方面:第一,并购的动机根源于竞争的压力,并购方在竞争中通过消除或控制对方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第二,企业竞争优势的存在是企业并购产生的基础,企业通过并购从外部获得竞争优势。第三,并购动机的实现过程是竞争优势的双向选择过程,并产生新的竞争优势。并购方在选择目标企业时正是针对自己所需的目标企业的特定优势。

(2)规模经济理论古典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规模经济的追求给予解释。古典经济学主要从成本的角度论证企业经济规模的确定取决于多大的规模能使包括各工厂成本在内的企业总成本最小。产业组织理论主要从市场结构效应的理论方面论证行业规模经济,同一行业内的众多生产者应考虑竞争费用和效用的比较。企业并购可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产权及资产,实行一体化经营,获得规模效益。

(3)交易成本理论在适当的交易条件下,企业的组织成本有可能低于在市场上进行同样交易的成本,市场为企业所替代,当然,企业规模扩大,组织费用将增加,考虑并购规模的边界条件是企业边际组织费用增加额等于企业边际交易费用的减少额。在资产专用性情况下,需要某种中间产品投入的企业倾向于对生产中间产品的企业实施并购,使作为交易对象的企业可以转入企业内部。在决策与职能分离下,多部门组织管理不相关经济活动,其管理成本低于这些不相关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因此,把多部门的组织者看作一个内部化的资本市场,在管理协调取代市场协调后,资本市场得以内在化,通过统一的战略决策,使得不同来源的资本能够集中起来投向高盈利部门,从而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这一效果方面,财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及相关信息处理技术促进了企业并购财务理论的发展,也为量化并购对各种经济要素的,实施一系列盈亏财务分析,评估企业并购方案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4)理论詹森和梅克林(1976)从企业所有权结构入手提出了成本,包括所有者与人订立契约成本,对人监督与控制成本等,并购可降低成本,通过公平收购或权争夺,公司现任管理者将会被代替,兼并机制下的接管威胁降低成本。

(5)价值低估理论企业并购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目标公司的价值被低估。低估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经济管理能力并未发挥应有的潜力;并购方有外部市场所没有的有关目标公司真实价值的内部信息,认为并购会得到收益;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造成目标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之间存在的差异,如果当时目标企业的股票市场价格小于该企业全部重置成本,并购的可能性大。价值低估理论预言,在技术变化快,市场销售条件及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企业的并购活动频繁。

就我国并购财务进展来讲,多数是对并购动机理论进行研究,主要是从企业管理角度出发,重点探讨规模经济、买壳上市、提高管理效率等经营管理动机,对财务预期、价值增值等财务动因较少研究。对于并购的财务分析方面,理论界的焦点在于企业定价,提出了自由现金流、折现现金流、拉巴波特模型、不同支付方式的定价模型、以及市场法等多种复杂的定价,而对企业价值的组成、现金流量的构成方面、风险衡量等较少涉及。对于并购融资只是借鉴西方的理论,与我国的现实结合不深入。对于并购后的整合,多数集中于制度创新和企业文化方面,而很少探讨风险防范的问题。对并购绩效评价采用了多指标的回归分析,较为复杂。

有必要通过对企业并购财务管理问题研究,希望能够为规范并购行为,为企业并购的制度化,提供一些借鉴,为并购双方提供有益的探索及思路。近年来,随着我国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资本集中已经是企业进行外延扩大规模的内在要求,并购正是达到这种目的的一种选择。并购必须讲求一定的经济效益,一项成功的企业并购活动,可产生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对市场的控制能力,进入新行业或新市场等多种协同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可在特定的市场(如产权交易市场,证券市场)上作为买卖的对象。我国目前许多企业经营不善,机制不活,有的甚至几乎破产,客观上给企业并购提供了可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史蒂格尔教授在研究中发现,世界大的500家企业全都是通过资产联营、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手段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并购已成为企业超常规发展的重要途径。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投资者,以及中介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都密切注意并购行为发展,公司通过产权交易获取股份,从而取得对其他公司的重大经营以及财务决策的控制权,或施加一定的影响力,以增强经济实力,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并购在推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改制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并未达到人们的预期,原因固然表现在定位失误、行政干预、忽视整合等方面,但是财务工作滞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与国外相比,我国在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方面还是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界已经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有些研究人员借鉴国外做法对并购动机、企业价值评估、并购融资等相关问题作了一些探索,但是尚未取得共识,有待深入研究。而在我国,无论是加入WTO还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都会面临企业并购经济行为。这就需要我们对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企业并购动因

企业作为一个资本组织,必然谋求资本的最大增值,企业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活动,产生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追求资本最大增值的动机,以及源于竞争压力等因素,但是就单个企业的并购行为而言,又会有不同的动机和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的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确定并购的动因。

1、并购的效应动因

在并购动因的一般理论基础上,提出许多具体的并购效应动因。主要有:

(1)韦斯顿协同效应该理论认为并购会带来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最明显的作用表现为规模经济效益的取得,常称为1+1〉2的效应。

(2)市场份额效应通过并购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通过横向并购,达到由行业特定的最低限度的规模,改善了行业结构、提高了行业的集中程度,使行业内的企业保持较高的利润率水平;而纵向并购是通过对原料和销售渠道的控制,有利的控制竞争对手的活动;混合并购对市场势力的影响是以间接的方式实现,并购后企业的绝对规模和充足的财力对其相关领域中的企业形成较大的竞争威胁。

(3)经验成本曲线效应其中的经验包括企业在技术、市场、专利、产品、管理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特长,由于经验无法复制,通过并购可以分享目标企业的经验,减少企业为积累经验所付出的成本,节约企业发展费用,在一些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的企业,经验往往是一种有效的进入壁垒。

(4)财务协同效应并购会给企业在财务方面带来效益,这种效益的取得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及证券交易内在规定的作用而产生的货币效益,主要有税收效应,即通过并购可以实现合理避税,股价预期效应,即并购使股票市场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股票价格,并购方企业可以选择市盈率和价格收益比较低,但是有较高每股收益的企业作为并购目标[12].

2、企业并购的一般动因

企业并购的直接动因有两个:一是最大化现有股东持有股权的市场价值;二是最大化现有管理者的财富。而增加企业价值是实现这两个目的的根本,企业并购的一般动因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企业并购动因范文第4篇

(1)阿里巴巴集团。阿里巴巴集团从1999年创立到现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家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化互联网公司。公司的宗旨是为全球所有人创造便捷的交易渠道,经营多元化的互联网业务,公司所经营的范围包括 B2B贸易、网上零售、购物搜索引擎、第三方支付和云计算服务。集团通过收购与创建有了大量的子公司及关联公司,如淘宝网、天猫、聚划算、阿里云计算及支付宝。最近几年集团正在无线应用、手机操作系统和互联网电视等领域积极发展,集团的目标是以促进一个开放、协同、繁荣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2)雅虎与雅虎中国。雅虎中国网站于1999年开通,2005年10月中国雅虎由阿里巴巴集团全资收购,2005、2006年中国雅虎分获由IT风云榜评出的“搜索引擎年度风云奖”和第五届互联网搜索大赛“搜索产品用户最高满意度奖”等殊荣。

(3)并购概况。2005雅虎首先支付2.5亿美元收购了阿里巴巴2.016亿股普通股,另外还有3.9亿美元的资金将在这次收购交易完成末期有条件支付,在双方达成的协议中规定,雅虎将用3.6亿美元收购在日本软银集团手中的所有淘宝股份,并将其转让给阿里巴巴。这之后淘宝网成为了阿里巴巴的全资子公司,不再受其他集团干预。这笔交易结束,雅虎用10亿美元资金、雅虎中国业务以及从软银购得的淘宝股份换取了阿里巴巴40%的普通股。事情并没有结束,2012年阿里巴巴用100亿美元左右回购雅虎所持有的阿里巴巴集团40%的股份,虽然2005年这次并购看上去极其不划算,但是马云仍然承认,如果没有雅虎,阿里巴巴的互联网事业就没法起步。

2.宏观经济环境

(1)经济周期。影响企业并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经济周期,宏观经济周期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处于其中的企业的发展,当处于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市场稳定,需求不断增加,那些发展迅猛,处于良好趋势的企业必然想尽办法扩张,而投资新的企业的成本会远远高出并购现有企业,因此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催化了企业并购的发生。

(2)互联网行业发展繁荣。进入20世纪后中国的网民人数以很快的速度上升,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虽然2005年的网民人数达到了11100万人,但是互联网普及率只有8.5%,互联网的发展空间巨大。这也使得许多企业开始进入互联网行业,原有互联网企业纷纷迅速扩张,行业内竞争压力加大。 企业增加新的投资成本会远远高于并购现有企业。

这一时期,国内互联网形成了自己的产业巨人,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即时通讯市场有腾迅的QQ和微软的MSN,网络游戏有盛大和联众,网络搜索有百度和GOOGLE。

3.并购双方内部因素

(1)阿里巴巴构建综合性互联网集团。阿里巴巴意图构建一个综合性的网络大国,使其在国内网络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收购雅虎中国后,阿里巴巴的业务范围将拓展到除了无线、游戏外的所有联网领域。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阿里巴巴的B2B、C2C已经成为市场领导者,即时通讯工具有雅虎通和淘宝网;同时,以阿里巴巴积累的商务用户为基础,加上淘宝网用户群和雅虎中国以白领为主的受众群若要发展广告业务,其竞争力就与很多门户网站不相上下。

(2)雅虎深入中国市场。雅虎中国网站于1999年设立,但是在未来的几年的本土化过程中并不是非常顺利,相比之下雅虎日本,雅虎香港更加成功。作为迟到者,全球三大门户之一的MSN在中国市场却是最本土化的一个。MSN在全球各国多数采用独资方式进入,但在中国却集合了赛迪网、上汽集团人来车网、猫扑、联众、指云时代、淘宝、北青网等本地内容供应伙伴。在这之前进入中国的雅虎、eBay、亚马逊等国际性网络巨头通过非简单化注资持股的形式进驻中国市场,本土化并未取得很大突破。这些成功与失败都让雅虎深刻意识到自己必须借助一些中国本土企业。而在2005年,微软和Google也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投入,这些都使得雅虎不得不寻找新的突破口,雅虎中国与阿里巴巴的合并无疑是雅虎深入中国市场的最好办法。

(3)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2005年互联网商务格局发生改变,以QQ和MSN等为代表的即时通讯服务公司,以Google、百度为代表的搜索引擎提供者,Ebay和在中国的Ebay易趣正在重新塑造互联网商务格局,对阿里巴巴的经营产生了巨大压力。阿里巴巴要想适应这种互联网商务格局的变化,就必须作出迅速的变化,弥补自己在搜索与即时通讯上的不足。在此时,雅虎已然是世界著名的门户网站,其搜索引擎技术和品牌地位无疑是阿里巴巴所欠缺的。阿里巴巴不仅可以掌握雅虎中国一流的搜索引擎技术,更可以利用雅虎的知名度。与此同时,雅虎则希望借助阿里在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势头在中国迅速崛起,企图提升自己在中国搜索行业的地位。

(4)电子商务对搜索引擎的依赖。搜索引擎是网上信息获取的重要工具。在各种电子商务系统中,搜索引擎的作用已经超过了商业模式,页面能够被网民搜索到才是极其重要的。在网民眼里,网页每天都会有新的内容,会有更新的服务,更优惠的价格。用户选用关键词查找信息已经成了习惯,搜索到需要的商品或服务成为用户最热衷做的事情,大量的网上用户把搜索引擎作为自己的默认主页,人们对搜索引擎依赖程度和信任程度都很高。用户已经不再对某几个网站情有独钟,在他已经在某个网站获得商品信息后,仍然会使用搜索引擎继续查找相同的或相似的商品信息,通过反复比较来采取最后的决定。

在这种局势之下,阿里巴巴实际已经确定了以电子商务为重心、以搜索和社区为工具的战略发展方向。阿里巴巴急迫地想要拥有自己的搜索引擎,雅虎中国虽然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不太顺利,但是雅虎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一流的搜索技术都使得雅虎中国极具诱惑力。

(5)从雅虎获取资金支持。2005年左右电子商务迅速发展,阿里巴巴加大对淘宝网的投入,2005年先后几次注资,雅虎用3.6亿美元为阿里巴巴从软银集团收购回淘宝的股份,使淘宝成为阿里巴巴的全资子公司。其一切活动掌握在自己手里。从雅虎获得的10亿美元使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上的扩张变得十分顺利。收回软银集团所持有的淘宝股份后,阿里巴巴集团的股权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动,马云和管理层的持股比例变为31.7%。提高了马云及管理层对阿里巴巴的控制力。尽管在2012年阿里巴巴为了收回雅虎手中的40%的股份付出很多艰辛和高额的资金,但是2005的这次交易是阿里巴巴发展路上的关键一步。

企业并购动因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 并购动因 控制力

论文摘要:传统的关于企业并购行为解释的理论,主要是从企业运作的角度来阐述的。本文则重点研究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并购行为,从并购行为选择的动因出发,站在控股股东、管理层、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并购的动因。

关于并购动因的研究,学术界提出的多种解释理论都是基于公司或者企业角度,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或者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出发来解释并购动因,对并购行为的相关利益者主体的研究却甚少。

并购行为的发生,必然会对整个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包括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即外部利益相关者以及内部利益相关者。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政府、债权人、所处社区居民等等;而内部利益相关者主要有股东、经营者、员工等。本文主要从各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以及他们的利益取向出发,来分析并购产生的动因。

企业并购中股东的行为动机分析

这里所说的股东主要指公司的控股股东,他们的并购行为更加具有代表性。一般而言,他们的并购动机基本上代表了公司的并购动机。同时,他们进行并购行为时,除了考虑到企业整体层面的利益外,对其个体的私有利益也有所考虑。企业层面的利益考虑主要表现在公司效率的提高以及公司对市场的控制力方面,而其个体利益则体现在控制权利益上。

公司效率的提高。控股股东通过实行并购,可以将各公司的优质资源整合到一起,从而实现管理的高效化及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提高效率。并购的经济效率主要来源于协同效应、降低交易费用、获得价值低估的溢价等方面。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经营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三个方面。同时,并购的实施将许多外部交易转化为公司的内部交易,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谈判成本、监督成本等一系列的交易费用成本。另外,并购公司还可以获得目标公司价值被低估的溢价收益。

市场控制力的扩大。通过实行横向以及纵向的并购,使水平方向的公司以及垂直方向的供应商、经销商等受到并购公司的控制。这样便能够提高管理经营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在此基础上,并购公司有可能在其经营的市场领域获得巨大的号召力,甚至形成寡头或者是垄断组织,拥有制定比边际成本更高的价格的能力。这样,并购公司便能够获得由市场控制力所带来的巨额超额利润。

控制权收益。对利益不断的追求是控股股东实行并购的源源动力,通过实行并购,一方面,可以获得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以及对市场控制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控股股东通过对目标公司的并购,可以获得从目标公司控股股东转移过来的利用控制权所得的收益。

企业并购中管理层的行为动机分析

管理层的收益一般认为有业绩收益以及控制权收益。公司实行对外并购后,能够获得收益的提高。而管理层在并购中的收益是和企业密切不可分的,公司收益的增加,必然也会使得公司管理层人员的收益得到提升。同时,公司管理层对并购行为的支持并不完全在于此,通过并购,管理层可以得到控制权收益。随着并购的实施,公司规模不断得到扩大,管理层可以拥有更多的可控制资源,具有更多的权力以及职业的保障,社会利益也能够得以提高,从而获取控制区收益。

企业并购中债权人的行为动机分析

债权人主要是为了能够收回债务,同时获得利息收益。在并购前后,公司的债务水平通常是不一样的。假设并购后公司以及目标公司的所有股东都进入到并购后的公司,并购后公司的债务水平应该是原来两家公司的平均数:即原来负债水平较高的公司的债权人,其所承担的风险水平相对下降;原来负债水平较低的公司债权人所承担的风险水平相对上升。因此,除非两家公司的债权人是同一个人,否则就存在风险转嫁的问题。但是债权人是理性的,原来两家公司的负债水平也是他们各自理性选择的结果。负债水平较高的公司,收益可能更稳定,或者债务人所提供的抵押品的流动性更高;负债水平较低的公司可能情况刚好相反。但是,实行并购后,公司的经营能力以及获利能力的提升,使得公司对债权人的债务得到保障,债权人应该没有后顾之忧。同时,特别是对于实行杠杆收购的企业来说,公司大肆举债进行收购本身就可以视为公司能够获得超过债务成本收益的信号。因此,公司的债权人往往会更趋向于选择并购。 转贴于

综上,在公司利益相关者的视角下,企业并购行为的选择,会对他们造成不同的影响。对于并购中影响较大的控股股东来说,他们更看重并购所带来的公司效率的提高、市场控制力的扩大和控制权收益;对于管理层来说,则更关注业绩收益和控制权收益;债权人反而更关心并购对公司债务保障程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