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矿物学特征

矿物学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矿物学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矿物学特征

矿物学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质学 绿泥石 组成特征 形成环境 成矿意义

[中图分类号] P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28-2

1产出特征

绿泥石化带系由绿色蚀变花岗岩组成, 沿一定断裂构造带分布, 呈不规则地质体, 与围岩呈逐渐过渡关系。

在含铀花岗岩体中, 这种绿泥石化带多分布在离一级断裂硅化带有一定距离的二、三级断裂中, 或在一级断裂硅化带尖灭地段。它产于构造上属压扭性相对闭合的断裂地段, 甚至产在压性糜梭岩带内, 后一种情况所形成的绿泥石化交代体与围岩界线清前者主要是沿压扭性为主的构造面发育, 因此, 绿泥石化带长度相对短, 宽度相对大。一般其长度几百米至几十公里, 宽几十米至数公里不等, 产状多为缓倾斜。随绿泥石化程度的差异, 绿泥石化带化学成分变化较大。

绿泥石化是铀成矿作用前和成矿作用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蚀变类型。前人研究表明下庄矿区范围内的花岗质岩石均广泛发育了各种类型的蚀变作用,主要有微斜长石化、钠长石化、白云母化和绿泥石化等,其中绿泥石化既可产在由微斜长石化、钠长石化及白云母化构成的碱交代岩内,同时还在碱交代岩旁侧形成独立且宽广的绿泥石化带,矿体就产在碱交代与绿泥石化岩石的过渡带部位偏绿泥石化带中。

2镜下特征

本次研究所分析的样品主要为花岗岩型矿石。首先,把所采样品磨制成电子探针片,然后,在光学显微镜观察鉴定的基础上,选用了在表地面所取的绿泥石化比较明显的5个样品(No.05-1、No.05-2、No.05-3、No.05-4、No.05-5)进行电子探针分析,红外光谱测试和X射线衍射测试。这5块样品均属于鲁溪岩体,蚀变严重而且典型,手标本上蚀变明显,暗色矿物几乎全部绿泥石化,长石也有绢云母化和高岭土化,镜下特征显示,绿泥石主要呈片状、磷片状,与伊利石、石英、萤石,长石等矿物共生关系密切,广泛交代黑云母、角闪石及各种硫化物,或沿其矿物裂隙分布、充填。

3化学成分特征

以14个氧原子为标准计算的结构式和特征值。绿泥石的w(Na2O+K2O+CaO)可以作为判别其成分是否存在混染的指标。因此,本文采用w (Na2O+K2O+CaO)

尽管Fe2+含量不能直接通过电子探针分析获得,但根据绿泥石中Fe3+含量一般小于铁总量的5%,本文近似地用全铁来代表。

对本次绿泥石样品进行了电子探针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显示,w(SiO2)变化于26.02~32.40%之间,平均为28.488%;w(Al2O3)变化于18.97%~22.52%之间,平均为20.67%;w(FeO)变化于20.79%~35.97%之间,平均为27.866%;w(MgO)变化于6.85%~15.39%,平均为11.49%。总体看镁和铁的含量变化较大,且此消彼长,反映了它们在绿泥石中相互置换比较普遍。

一般认为,由泥质岩蚀变形成的绿泥石比由铁镁质岩石转化而来的绿泥石具有较高的nAl/n(Al+Fe+Mg)值(>0.35)。本次测试的绿泥石的nAl/n(Al+Fe+Mg)值变化于0.34~0.36之间,平均值0.348,反映绿泥石化学成分主要受铁镁质原岩控制。

绿泥石的Fe/Si图解常被用来作绿泥石的分类和命名,通过对这5个样品绿泥石Fe/Si图解表明矿区所取样品,为蠕绿泥石(铁绿泥石)。

3.1AlⅣ、AlⅥ值及Fe/(Fe+Mg)比值

本次所取样品绿泥石的AlⅣ值为0.799~1.177,AlⅥ值为1.278~1.818,AlⅣ值均小于AlⅥ值,这表明Al大部分都占据在八面体空隙中。AlⅣ-AlⅥ关系显示,AlⅣ与AlⅥ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说明在AlⅣ对Si的替换过程中,伴随着AlⅥ在八面置上对Fe 或Mg的置换。该地区绿泥石AlⅣ与AlⅥ之间的相关关系为AlⅥ=-0.0794AlⅣ+0.3714。因此,本区绿泥石的Al与Si置换不属于AlⅣ与AlⅥ间接近于1∶1的钙镁闪石型替代,AlⅣ对Fe或Mg的置换比例低于AlⅣ对Si的置换。当AlⅣ在八面体上置换Fe或Mg时,产生的负电荷完全能够被更多的AlⅣ在四面体上置换Si来补偿。

AlⅣ-Fe/(Fe+Mg)图解显示,随着Fe/(Fe+Mg)值的增加,AlⅣ值也增加,这表明在Fe置换Mg的过程中,由于绿泥石结构的调整,允许更多的AlⅣ置换Si。在铁镁质岩石的低级变质作用和活动地热体系中,粘土矿物、云母等向绿泥石的转换,常伴随着Al对Si的置换。所以,该矿床绿泥石中Fe对Mg的置换有助于绿泥石的成熟化。

Inoue(1995)认为在脉状矿床的热液蚀变中,在低氧化、低pH 值的条件下,有利于形成富镁绿泥石;而还原环境则有利于形成富铁绿泥石。铁绿泥石的形成,还可能与流体的沸腾作用有关。下庄矿田的绿泥石,主要为富铁种属的蠕绿泥石(铁绿泥石),指示形成于还原环境。绿泥石中的离子反应主要表现为Fe和Mg的置换反应,指示了绿泥石产于含铁建造背景中。

3.2绿泥石的形成温度与成矿的关系

绿泥石作为中低温、中低压环境中稳定存在的矿物,且由于其在结构上具有可变性,成分上又具有非计量性,所以许多地质学家一直高度关注绿泥石成分和结构的变化与其形成的温度之间的关系。Catherine和Nieva在1985年发现绿泥石中的(AlⅣ)和温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提出了绿泥石固溶体地质温度计。

本文采用Raused-Colom等提出,后经Nieto修改的关系式(绿泥石的结构式按14个氧原子计算)计算面网间距d001值,公式为:d001(/0.1nm)=14.339-0.115n(AlⅣ)-0.0201n(Fe2+);然后根据Battaglia提出的d001与温度之间的方程式计算绿泥石的形成温度T/°C = (14.379d001(/0.1nm))/0. 001,计算绿泥石的形成温度。结果表明矿脉中的绿泥石形成温度为166.57~236.14°C,平均温度216°C。

综合前文分析,该矿床绿泥石的广泛分布及其与矿化的密切关系,表明燕山晚期岩浆活动对该矿床的叠加改造作用显著。绿泥石的形成温度(166-236℃)及环境(还原环境、含铁建造),指示岩浆热液成矿温度和环境为中-低温的还原环境。

4晶胞参数特点

在矿区内所取样品一共5个,磨成了200目以下细粉末进行了X粉晶衍射测试,测试结果经过面网间距计算公式:1/dhkl2=h2/a2sin2β+k2/b2+l2/c2sin2β-2hlcosβ/acsin2β,晶胞参数(a0,b0,c0,β)结果显示此次所取样品属于铁绿泥石,与探针测试的结果一致,这种绿泥石分布广泛,于各种岩浆岩中均可出现,系黑云母、辉石、角闪石等暗色矿物蚀变的产物

5结论

(1)下庄矿田的绿泥石经测定归属为蠕绿泥石(铁绿泥石),指示形成于还原环境。

(2)该矿床绿泥石的化学成分主要受铁镁质岩等原岩控制。绿泥石结构的离子置换主要体现为Fe对Mg的置换,反映其形成与含铁建造有关。

矿物学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斑岩型钼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在;大兴安岭

中图分类号P6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2-0008-02

近年来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吉黑东部相继发现了众多以网脉状矿化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侵染状矿化的斑岩型钼矿床和矿化点其中较多钼矿床(矿点)产在高钾钙碱性二长花岗岩白岗岩(钾长碱长花岗岩)为主体的复式岩基内,常有少量花岗斑岩小岩体或岩脉侵入,花岗岩岩石组合指示其形成于造山晚期阶段,矿床特征的矿石矿物组合为辉钼矿+石英+钾长石+萤石+黄铁矿±绿柱石。这种特征与造山晚期阶段的斑岩型钼矿床特征相似。本文系统分析总结了重石山斑岩型钼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征,以期能够为区域上该类矿床的找寻和研究提供类比和借鉴的依据。

1地质概况

重石山钼矿床位于内蒙―大兴安岭褶皱带中段,重石山―中道山褶皱隆起带与五牧场―塔尔气东西向褶皱隆起带的交汇部位。成矿区带属大兴安岭西坡塔尔气―潮源Fe、Pb、Zn、Cu、Ag成矿亚带,区域矿产主要有铁、铜、钼、萤石矿等。

工作区地层不发育,出露地层主要为奥陶系、侏罗系和第四系,工作区东南塔尔气一带出露有少量新元古代额尔古纳河组。

额尔古纳河组主要为一套浅变质岩系,主要岩石有磁铁阳起片岩、绿泥绢云石英片岩、黑云变粒岩和石英岩。奥陶系中统苏呼河组和多宝山组呈不规则椭园状残留体分布于重石山复式花岗岩基中,出露面积较小,总体呈弧形展布(图1)。苏呼河组(O2s)主要组成为堇青石板岩、粉砂质泥岩、绿泥英片岩和石英绿泥片岩。多宝山组(O2d)由变酸性熔岩、安山玢岩、陆源碎屑灰岩、石英角斑岩质凝灰岩、粉砂质泥岩和硅质岩组成。

晚侏罗世玛尼吐组角度不整合于重石山花岗岩基的东南和西南侧,北部与花岗岩呈断层接触。主要为流纹质凝灰岩、含角砾英安质凝灰熔岩、英安岩等。

第四系分布于山间河谷地带,主要有粘土、砂砾、砂卵石等。

本区岩浆活动频繁,时代主要为华力西期和晚侏罗世。华力西早期岩浆活动以石英闪长岩为主,分布于工作区的东南部。华力西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展布于大牛圈―塔尔巴干台布其和―塔尔气一带,构成重石山花岗岩基的主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00Ma。晚期钾长花岗岩(白岗岩)多以小岩株、岩墙侵入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中。期次有时代不明的花岗斑岩脉、闪长玢岩脉和花岗伟晶岩脉侵入于花岗岩体中。晚侏罗世次火山岩主要由安山玢岩、英安斑岩、流纹质英安斑岩、霏细斑岩、粗面斑岩等组成。

区域主要断裂为北东向和北西向,重石山岩体的几何形态主要受上述两组断裂所控制。区内控矿断裂分布于重石山一带,主要为压-压扭性断裂,呈北东向展布,倾向南西,倾角30-70。沿断层两侧岩石较破碎,构造角砾呈透镜状斜列式排列,并发育强烈的硅化和钾化,空间上控制着蚀变岩带和钼矿体的展布。

2矿床地质特征

2.1矿体特征

矿体因植被覆盖,地表控制较差,主要由钻探控制。目前已布设了23条剖面线,控制出两条北东向矿化蚀变带,圈出49个钼矿体。北侧蚀变带控制长1392米,最大延深350米。共圈定了24个钼矿体,多数矿体受碎裂、碎斑岩带的含矿性所控制,平行产出。只有K4、K21矿体产于二长花岗岩中。矿体由密集的含钼细硅质脉构成,脉最宽0.20m,最窄仅1mm。矿石主要蚀变为硅化,其它蚀变均较弱。南东侧蚀变带距北西侧蚀变带400米,位于低电阻率区内,矿体主要产于花岗斑岩脉接触带及其围岩中。沿走向稀疏控制长2500米,共圈出钼矿体25个,多为单孔控制,其中K25号矿体由5个钻孔控制,长946米,规模最大。

2.2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物成分特征

矿石构造类型简单,属热液充填交代细脉浸染构造。辉钼矿呈自形到它形,沿岩石的裂隙分布,浸染状偶见于石英脉中。黄铁矿以浸染状为主,局部呈脉状、集合体状,总体含量2-3%±。矿石特征矿物组合为辉钼矿+石英+钾长石+萤石+黄铁矿±绿柱石,局部黄铁矿含量较高,具造山晚期斑岩型钼矿床的矿物组合和富F特征,目前初步探求储量达中型。

矿体围岩主要以碎裂、碎斑状黑云母钾长花岗岩为主,局部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及花岗斑岩。钻孔中矿体顶、底板岩芯均较完整。

图1重石山钼矿区及邻区地质简图

1-第四系;2-上侏罗统白音高老组;3-上侏罗统玛尼吐组;4-奥陶系;5-震旦系;6-白音高老组次火山岩;7-玛尼吐组次火山岩;8-石炭纪钾长花岗岩;9-石炭纪二长花岗岩;10-泥盆纪石英闪长岩;11-构造蚀变岩带;12-断裂

2.3围岩蚀变

钼矿体主要产于强硅化、钾化蚀变带、密集硅质细脉及花岗斑岩接触带中,产状与构造蚀变带一致。硅化与钼矿关系密切,呈脉状、短脉状及不规则的细脉、网脉状,偶见绿柱石,伴有细脉状辉钼矿、黄铁矿。钾化由钾长石和绢云母组成,在强硅化带内,钾化多为细粒脉状及不规则的团块状。在弱硅化带中,以脉状、网脉状为主。绿泥石化分布广,面积大,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均不同程度被绿泥石所交代,矿体围岩裂隙中可见细脉状绿泥石分布。钾质脉中的绢云母呈细脉状。萤石化为晚期蚀变,多为脉状、短脉状。碳酸盐化多呈细脉状分布于裂隙中。

3矿区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征

3.1化探异常特征

矿区1:5万土壤测量(91.44Km2)共圈出4个以Mo元素为主的Mo、Au、Sn、W、Ag、Pb等元素组合异常。

AP2异常的Mo异常规模较大,浓度分带和浓集中心明显,强度较高,Mo、Sn、与Au、W异常吻合尚好。目前工作的重点即在AP2异常的浓集区内。

AP1号异常位于工区的北部,呈近东西向展布,在工区的东西两侧边缘尚未封闭,异常的东部与AP2号异常相连。长9000m,宽450-3100m,面积19.45km2,为区内面积最大的异常。是一个以Au为主的Au、W及少量Pb、Mo、Ag、Cu元素组合异常,Mo异常主要分布在该异常东部边缘,其中Au、W元素相吻合,其他元素在局部地段相吻合,异常连续性好,强度较高,梯度变化大。该异常中Au规模最大,衬度也大,浓度分布明显。

AP3号异常位于工区的南部,呈东西向条带状展布。北部与AP2号异常相连,异常在工区的西部及东南部边缘尚未封闭,为一个以Au为主的Au、Sn、Zn、Mo少量Cu、Ag、Pb元素组合的物化探综合异常。Au、W元素异常和极化率异常主要分布在该异常的中部及西部,Sn、Zn、Cu、Pb元素异常则分布在中东部,异常的连续性尚好,强度中等,Sn异常的面积最大,Au异常规模最大,次之为Sn异常,Ag异常的衬度最高,但规模最小。

AP4号异常是一个以Au、Sn、W少量Cu、Zn元素组合的物化探综合异常。Sn面积最大,Au规模最大,衬度最高是Cu,但规模小,异常位于工区的南部边缘,呈条带状近东西向展布。在工区的南部和东部异常尚未封闭,北侧与AP3号异常及物探极化率异常相连。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图2重石山钼矿区1:5万土壤次生晕化探异常分布图

3.2激电异常特征

在1:10000激电中梯扫面(面积21Km2)中,以极化率2.2%为异常下限,在AP2、AP3化探异常区内共圈出四个激电异常。

DHJ1异常与AP2化探异常浓集中心相吻合,异常由两个局部异常组成,极化率最高值分别为4.64%、3.33%,异常总体呈条带状分布,北东走向,北东侧未封闭。与激电异常相对应的电阻率表现为中高阻异常带,这可能和硅化有关。

DHJ2异常位于工作区南西部北西侧,异常呈弧形条带状分布,总体呈北东南西走向,南西侧未封闭,该异常由多个局部异常组成。极化率最高值分别为3.09%、4.63%、4.04%、4.1%,异常内有线形高阻异常分布,可能和硅化有关。

DHJ3异常位于工作区南西部中间部位,异常呈条带状分布,总体呈北东-南西走向,长2000m,宽100-300m,该异常由两个局部异常组成。极化率最高值分别为3.83%、3.13%,在激电异常区电阻率值主要表现为中阻和低阻特征。

DHJ4异常位于工作区南西部中间部位,异常呈条带状分布,总体呈北东南西走向。该异常由多个局部异常组成,极化率最高值分别为3.83%、3.39%、3.13%、3.78%。在激电异常的北东部分,电阻率值主要表现为中阻特征,有中阻异常带与之相对应,可能和硅化有关;激电异常的南西部分,位于低电阻率区内,低阻可能和岩性有关,其找矿意义有待通过进一步工作来确定。

图3重石山钼矿区激电异常分布图

根据上述特征,DHJ1异常规模大,异常分布规则,连续性好,幅值中等,有中高阻的线型电阻率异常与之相吻合。该异常与1:5万化探异常AP2浓集中心范围相对应,施工钻孔已见钼矿体,证明是矿致异常,是由以Mo为主的多金属矿所引起。DHJ2异常规模较DHJ1大,其他特征与DHJ1十分相似,因此该异常应为以Mo为主的多金属矿所引起,通过钻孔验证发现有与矿化有关的蚀变岩:石英脉及云英岩脉,但未发现钼矿体;DHJ3、DHJ4异常北东部分与DHJ1、DHJ2异常特征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推断该异常北东部分可能和以Mo为主的多金属有关,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DHJ3、DHJ4异常南西部分由于处于低阻区,其找矿意义有待通过进一步工作来确定。

图4重石山地区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图

4区域成矿潜力与找矿方向探讨

根据重石山钼矿床的成矿条件及地质特征,该区钼矿床的寻找标志有:1)1:5万土壤测量圈定出的高浓度Mo异常区。2)物探视激化率异常是寻找Mo矿体的有利地段。3)碎裂、碎斑岩带及花岗斑岩接触带控制的蚀变岩带是矿体赋存的重要岩相标志。

B.T.渡卡洛夫等(1998)根据大量普查评价和勘探工作的总结,指出大型特大型钼矿床通常产于深成岩体顶部的内接触带和最近的外接触带,最大和最富的钼矿化见于大型深成岩体的顶部。根据地球物理资料,这种深成岩体具有穹状或者圆锥状的上表面,并可追溯到12-15km的深度。不富和规模较小的钼矿化与小型深成岩体以及与虽然规模较大但具有扁平上表面并由大量小型岩钟构成的深成岩体有关。在后一种情况下,见有为数众多但规模较小的矿点。含矿侵入体是多期形成的花岗岩,矿床的规模和成矿组分的富集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岩浆房的体积,另一方面取决于岩浆房的结构,后者决定了含矿流体的浓度及其向同一地点的汇聚程度 。

重石山复式花岗岩基规模巨大,岩浆分异程度高,具有多期侵入的成矿条件。在区域重力布格异常图中,花岗岩基对应重力低,前中生代地层对应重力高,布格异常特征显示重石山复式岩基是一个由南北两个大型环状重力低异常组成的巨大穹状岩基。重石山钼矿床分布在北部大型环状重力低异常内。复式岩基的结构特征具备形成大型钼矿的成矿条件。

目前区内的工作程度还较低,对两条蚀变带的控制不够,矿体沿走向未达到完全控制,延深也限于浅部。根据矿床的成因类型和与已掌握的矿体规模,预测矿区资源潜力较大。考虑白垩纪以来的构造剥蚀对矿床的破坏作用,区域上该类矿床的找寻可重点对二长花岗岩复式岩基中的隐伏钾长花岗岩体分布区开展地质、地球化学普查工作。

参考文献

[1]金艳峰,张传乐,寇秀峰.延边中西部地区钼矿成矿地质特征[J].吉林地质,2004,23(3):53-57.

[2]时永明,崔彬,贾维林.黑龙江省铁力市鹿鸣钼矿床地质特征[J].地质与勘探,2007,43(2):19-22.

[3]尹煜春.内蒙古乌奴格吐山次火山岩型铜一铜矿床控矿因素分析及找矿方向[J].矿产与地质,2007,21(3):298-303.

[4]王荣全,宋雷鹰,曹书武等.乌奴格吐山斑岩铜一钼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标志[J].矿产与地质,2007,22(5):51 5-519.

[5]高若峰,荆龙华,魏连喜.逊克县宝山铜钨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J].黄金科学技术,2008,16(2):46-47.

[6]姚风良,孙丰月.矿床学教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7]大兴安岭北部区域成矿地质背景与有色、贵金属矿床成矿作用[D].吉林大学,2006.

矿物学特征范文第3篇

1.1 矿区地质特征:

铜矿体围岩为下二叠――上石炭统格根敖包组碎屑岩。地层走向东西,倾向南,倾角60°~85°。矿区北部为中二叠统哲斯组凝灰质粉砂岩,与格根敖包组呈断层接触。华力西期正长斑岩,分布于矿区南北两侧,侵入于格根敖包组碎屑岩中。中晚泥盆世超基性岩块被格根敖包组安山岩、凝灰岩不整合覆盖(见图1、图2)。

矿区内构造比较简单,断裂呈北东东向分布,正长斑岩即沿此断裂贯入,同时在其上盘距正长斑岩5m~150m处的裂隙中,形成呈雁行排列的东西向的蚀变带及铜矿体。后生构造在矿区北部搓碎正长斑岩,但未影响矿体。

金矿床分布于矿区东西向绿泥石化蚀变带浅部,金矿体与铜矿体在空间上相伴出现,生成上有一定联系(图3)。矿床由17个大小不等的表生金矿及原生金(铜)矿体组成。矿体形态在平面上呈不规则透镜状、似脉状、蝌蚪状,矿体呈东西向断续分布;在剖面上矿体呈楔子状或透镜体,大多数矿体上宽下窄,延深不大。

矿体在局部地段略有集中,平行产出。表生金矿体走向大体在NE60°~SE110°的范围呈舒缓波状弯曲,个别矿体走向呈北西向,矿体倾向SE137°~SW190°,倾角60°~87°之间,局部接近直立。

1.2 矿产特征

围岩蚀变:铜矿区围岩蚀变主要为绿泥石化,次为次生石英岩化、硅化、绢云母化和滑石化,地表有褐铁矿化及高岭土化。前者与正长斑岩脉的侵入有关,与铜矿同期生成。呈平行带状分布,局部有分枝复合现象。蚀变带中一般含有粒状黄铁矿及黄铜矿小斑点。绿泥石化与绢云母化相伴生,强烈处黄铜矿较富集。次生石英岩化仅发育在地表氧化带中,系受地表氧化作用时所生成的硫酸铜的水溶液作用所致,在普查找矿时可做为间接找矿标志。硅化见于正长斑岩脉的边缘外接触带,有少量浸染状黄铁矿。铜矿即产于凝灰质砂岩内以绿泥石化为主的蚀变带中。金矿体围岩以表生蚀变岩为主,常见有黄钾铁矾化、褐铁矿化、赤铁矿化、孔雀石化及高岭土化等蚀变凝灰岩、粗玄岩、玄武岩、火山角砾岩等。它们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金矿化,与矿体多为渐变过渡关系,无明显界线。

铜矿体特征:本区铜矿总的分为两大类,一为占本区储量大部分的氧化矿体,次为下部的原生硫化矿体。前人经初勘圈定矿体共21个(见表1)。其中氧化矿体13个;原生硫化矿体6个;上部为氧化矿石,下部为硫化矿石的矿体2个。本区铜矿具有垂直分带现象,地表0m~2m左右,为地表淋滤带,仅剩有褐铁矿化的铁帽及粉末状粘土等物;其下为氧化带,氧化深度一般为30m~60m,而以30m左右深度的氧化矿石品位较富,故认为30m~40m为氧化富集带;其下为硫化矿体(原生带)。由于本矿床属窄小的脉状矿体,不可能聚集大量的铜矿溶液,因而没有次生硫化富集带。

铜矿石特征:氧化矿石有用矿物以碳酸盐类孔雀石为主,其次有蓝铜矿、黝铜矿和极少量赤铜矿,其中蓝铜矿、黝铜矿多沿裂隙填充。氧化矿的薄膜结晶成放射状、羽毛状等结构,硅孔雀石及蛋白石类呈半透明的细脉,赤铜矿有粒状及斑点状结晶体。孔雀石是本区氧化矿最多的一种,常与上述几种氧化矿混杂共生,也有单独地呈斑点状及小细脉存在。由于氧化矿存在于蚀变带中及裂隙发育或片理发育的构造带中,故矿石疏松破碎。硫化矿石有用矿物主要为原生黄铜矿、黄铁矿及微量次生烟灰状辉铜矿,并偶见有极少量的闪锌岩和方铅矿。含铅、锌一般

金矿体规模:金矿体规模大小不等,长度16m~190m,厚度0.78m~5.27m,延深15m~67m。主要矿体厚度变化系数为62%~67%,其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属较稳类。各矿体中金的品位一般在3.38克/吨~12.72克/吨之间,主要矿体的品位变化系数在54%~82%之间,其有用组份分布均匀程度属较均匀类。

金矿体形态:原生金矿体(即原生铜矿体或其上部次生硫化物富集带中,金品位达到工业要求者),其形态主要呈透镜体状,局部平行产出,其产状与铜矿体产状一致,走向东西向,倾角南,倾角69度左右。其矿石的金平均品位为4.9克/吨,最高42.3克/吨,铜平均品位为3.51%,最高可达8.48%。

成矿时代及工业类型:本矿床成矿时代为华力西晚期。126地质队根据本矿床呈东西向延长,数条大致相平行的带状矿体系受成矿前构造断裂带及破碎带所控制,又据原生黄铜矿石中混有大量黄铁矿,故认为铜矿床属于黄铁矿型小型铜矿床。

金矿床赋存在华力西晚期超浅成相正长斑岩侵入体与格根敖包组中基性火山岩的外接触带之绿泥石化蚀变带中。金矿体产出的空间部位,大多数在铜矿床的氧化带内和绿泥石化蚀变带中,严格受近东西向低级别的张性断裂构造控制。矿体形态剖面上多呈楔子状或不规则透镜体状,其延深都不大,并与氧化铜矿体密切共生,部分金矿体就赋存在铜矿体内。金矿体是含铜黄铁矿化或原生矿体经过长期的风化、淋滤作用,使金活化、迁移或次生富集于有利的构造部位形成的。依据上述成矿地质特征,金矿床成因类型属风化淋滤型金矿床。

2. 地球化学特征

小坝梁矿区元素组合为Cu、Pb、Au、Hg、Cd、U、Sn、Bi、Cr、Co、Ni、Fe2O3、Mn、V、La、Y、Zr、F、P、Sr。各元素特征见表2及图4。

强度高、规模大的元素是Au、Cu、Cd、Hg、Cr、Co、Ni、U、Y。各元素极值为:Au7.64×10-9、Cu94.3×10-6、Cd1.063×10-6、Hg263.33×10-9、Cr3001.1×10-6、Co100.89×10-6、Ni1974.3×10-6、U19.02×10-6、Y108.8×10-6。具有四级以上浓度分级的元素是Hg、Ni,三级浓度分级的元素是Au、Cd、Co、F、U,二级浓度分级的元素是Cu、Cr、Bi、Sn、Mo、P、Sr、Y,其余元素均为一级浓度分级。

在铜金矿床处各元素组合好,强度高,规模大,浓集中心和浓度分级明显,主要组合元素是Cu、Au、As、Hg、Cd、Fe2O3、Cr、Co、Ni、V,这是矿区主要成矿元素和指示元素。

3. 地球物理特征

由1∶20万区域布格重力异常图可见(图5),小坝梁铜金矿位于相对重力高值区,异常走向北东,等值线宽缓,布格重力异常值一般在-87.43~88.49×10-5m/s2之间,与该区出露的超基性岩相对应。向北西和南东布格重力异常值逐渐变低,异常值一般在-125.71~-120.64×10-5m/s2之间,与第四系对应较好。

在1∶5万航磁异常图(图6)上该异常位于正负磁异常梯度带上,磁异常较杂乱,总体上北部和南部为正磁异常,异常走向为北东东向,等值线较密集,磁场强度一般在100nT~500nT之间,最高为1200nT。中部为负磁异常,走向北东,磁场强度一般在-50nT~-300nT之间,最低-400nT。航磁异常与该区出露的超基性岩关系密切。

矿物学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矿物学科;矿物科学;矿物工程;学科建设;实践

矿物科学与工程学科(矿物学科)由矿物科学与矿物工程两个二级学科构成,主要研究矿物(天然和人工合成)化学成分与结构、理化性质与技术性能、鉴定与分类、形成与演化、加工与综合利用的相关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矿物科学包括地质学领域的传统矿物学及其与环境科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学科交叉形成的环境矿物学、矿物物理学、生物矿物学、矿物晶体化学等在内的矿物史学、描述矿物学、理论矿物学和应用矿物学4大类学科分支。矿物工程主要涉及矿物分离提纯、矿物加工、矿物应用以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相关工程与技术,包括工艺矿物学、矿物加工工程(选矿)、应用矿物学、非金属矿深加工和矿物材料等学科分支。

一、矿物学科建设探索

1.矿物学科体系建设。我校矿物学科体系延伸了非金属矿特色链,拓展了非金属矿开发与综合利用和矿物材料方向。西南科技大学(原重庆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原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于1958年建立突出非金属矿产的“非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探”专业(专科),成为国家建材和非金属矿工业培养专门人才的特色专业。1978年,我校“非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探”本科专业开始招生。1988年,西南科技大学与中国地质大学合作创建“矿物岩石材料”专科专业,正式培养矿物学科专业学生。1994年,矿物岩石材料专业升为本科(1998年更名为材料物理专业)。1999年,矿物岩石材料(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并开始招生。2011和2012年矿加工程和矿物材料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别设立并开始招生。

2.学科平台建设。在矿物学科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建立的学科平台体现了非金属矿产的特色,在我校矿物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校于1989年建立非金属矿研究所(原国家建材局批准成立)。1993年,成立矿物材料及应用研究所。1994年,地质学科被批准为国家建材总局省部级重点学科,并相应成立地质资源省部级实验中心。2007年,“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批准立项建设,并于2011年通过验收。2010年,非金属矿产地质及其开发利用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获批并运行。

3.学科方向凝练。以非金属矿产开发与综合利用为特色的我校矿物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逐步发展为学校优势学科,有力促进了我校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我校矿物学科提出“地质体综合利用”、“非金属矿材料”等研究思想,首先提出了“非金属矿物超细效应”、“纳米矿物材料”、“生态矿物材料”等新概念。矿物学科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矿物岩石材料专业建设经验在全国有关地矿院校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为矿物岩石材料学这一新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框架的建立做出了贡献。我校矿物学科方向涉及非金属矿开发与综合利用、矿物材料和矿物生态环境等领域。对高岭石、蛇纹石、纤蛇纹石石棉、水镁石、蛭石、凹凸棒石、蒙脱石、石墨、硅藻土等非金属矿在应用矿物学和环境矿物学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矿物学科方向的凝练对矿物材料和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对学科方向的凝练,促进了矿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非金属矿物环境与生物效应、纳米矿物学与材料、尾矿处理与综合利用等特色方向的发展。

4.学术队伍建设。在学术队伍建设方面,我校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通过加拿大国际开发署(CIDA)支持的矿物科学项目,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通过国内外进修和留学,与重点院校合作培养、攻读高层学位、强化科研教学实践、对口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学术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促进了矿物学科学术队伍的建设。矿物学科紧紧围绕非金属矿产特色方向,逐渐形成了以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为引领,中青年研究人员为主体的一支规模适中、多学科交叉、优势互补、年龄结构合理、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团队凝聚力的研究队伍。矿物学科现有各类教学、科研人员43名,其中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5人。近年来,通过引入一批地质、矿业、环境、生物、资源加工等学科优秀青年人才,加强培育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矿物资源加工等前沿、交叉学科学术队伍建设,使得矿物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

5.特色课程与教材建设。在上世纪80~90年代我校矿物学科组编写了五部突出非金属矿特色的系列教材:《非金属矿产地质学》、《非金属矿产矿物学》、《非金属矿床勘查与评价》、《非金属矿产物相及性能测试与研究》和《应用矿物学》。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教学团队2011年获四川省优秀教学团队,现开设《应用矿物学》、《非金属矿产地质与评价》、《非金属矿物性测试》、《非金属矿开发与利用》和《非金属矿深加工及矿物材料》等系列课程。为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和适应新的教学需要,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教学团队2010年编写《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教材。2015年重编《应用矿物学》教材,其他特色教材正在逐步完成再版或重编工作。我校矿物学科特色课程与教材建设取得的成果,推动了矿物学科的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

6.人才培养探索。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人才培养最为重要的关键环节之一。在传统矿物学科人才培养途径,国内的矿物学等相关课程由于其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性质及很强的实践性质曾一度处于整个地质学科体系的核心位置。经历历次改革后以后,矿物学科专业课程压缩严重,一些专业必修课程变更为选修课程或不再开设。《矿物学》、《应用矿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数大幅度削减,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与实验技术训练都受到相当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矿物学》、《应用矿物学》、《矿物材料》和《非金属矿开发利用》等矿物学科专业课程在不同地矿类大学因行业差异在专业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中略有侧重。

可见,现有矿物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矿物学科人才培养的需求。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针对矿物学科建设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我校矿物学科加强创新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探索,提出培养高水平创新性专业人才为目标,实施“因材施教”的基本培养模式。依托学科重点实验室平台,开设“资源循环利用科学”创新试验班,建立优秀本科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运行机制。从本科第3学期开始,入选试验班的矿物学科优秀本科生培养分为两个阶段:课程学习阶段、科研实践阶段。通过创新试验班的途径,对优秀本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科研实践强化训练,提高了矿物学科优秀本科生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促进了我校矿物学科的建设。在矿物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我校注重将教学团队建设与学科建设、科研团队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将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资源的机制,以保障教学质量。

二、结语

随着我国矿物学科的发展,矿物科学与工程学科一级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其内涵也已形成基本共识。改革开放以后,历经四次大规模的学科专业目录调整,极大地影响了矿物学科专业人才培养[1]。另一方面,矿物学科发展很快,服务面越来越广,对矿物学科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矿物学科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成为制约矿物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矿物学科建设当前最为迫切任务是尽快争取教育部设立矿物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目录和专业目录,设置相对应的矿物科学和矿物工程专业,培养一大批优秀青年专业人才,以解决矿物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今后在矿物学科建设的人才培养方面,坚定矿物学科人才培养的同时,一是要更加注重学科、专业的建设和顶层规划;二是在扩大矿物学科方向研究生规模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质量;三是在强调学习矿物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注重矿物科学与工程的系统培养;四是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五是在加强科研型人才培养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工程师型和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廖立兵,汪灵,彭同江.关于建立矿物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一点思考[J].矿物学报,2015,35(1):1-5.

[2]董发勤.应用矿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汪灵.矿物科学的理论结构[J].矿物岩石,2006,25(3):9-13.

[4]汪灵.矿物材料学的内涵与特征[J].矿物岩石,2008,28(3):1-8.

[5]汪灵.矿物科学的概念[J].矿物学报,2005,25(1):1-8.

[6]李胜荣,陈光远.现代矿物学的学科体系刍议[J].现代地质,2001,15(2):157-160.

矿物学特征范文第5篇

2.改则蛇绿岩中斜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年龄及构造意义樊帅权,史仁灯,丁林,刘德亮,黄启帅,王厚起,FANShuai-quan,SHIRen-deng,DINGLin,LIUDe-liang,HUANGQi-shuai,WANGHou-qi

3.四川红原地区三叠纪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白宪洲,何明友,罗改,杨学俊,熊昌利,郑先纬,BAIXian-zhou,HEMing-you,LUOGai,YANGXue-jun,XIONGChang-li,ZHENGXian-wei

4.信息动态

5.湖北随州大狼山群片岩中碎屑锆石的U-Pb年龄及其意义李福林,李益龙,周国华,徐士元,李祖刚,周汉文,LIFu-lin,LIYi-long,ZHOUGuo-hua,XUShi-yuan,LIZu-gang,ZHOUHan-wen

6.山西代县金红石矿床洪塘矿区含矿岩石的地球化学及年代学庞尔成,徐永婧,施光海,贾琇明,张尊侠,PANGEr-cheng,XUYong-jing,SHIGuang-hai,JIAXiu-ming,ZHANGZun-xia

7.中祁连东段化隆群中斜长角闪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高晓峰,李文渊,叶美芳,郭周平,GAOXiao-feng,LIWen-yuan,YEMei-fang,GUOZhou-ping

8.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中黄铁矿的成因朱东亚,孟庆强,ZHUDong-ya,MENGQing-qiang

9.拉萨地块北部白垩纪火山岩及其对冈底斯岛弧构造演化的制约马国林,岳雅慧,MAGuo-lin,YUEYa-hui

10.江西山石英脉型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王旭东,倪培,张伯声,王天刚,WANGXu-dong,NIPei,ZHANGBo-sheng,WANGTian-gang

11.安徽定远小庙山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张军,杨劼,徐兆文,毛鸿丽,ZHANGJun,YANGJie,XUZhao-wen,MAOHong-li

12.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矿酸性矿山废水中氧化亚铁硫杆菌对黄铁矿的生物氧化作用研究陈炳辉,万茉莉,王智美,罗志辉,李文,石贵勇,CHENBing-hui,WANMo-li,WANGZhi-mei,LUOZhi-hui,LIWen,SHIGui-yong

13.紫外光及日光下天然金红石光催化降解苯酚的研究李璐,传秀云,卢先春,罗泽敏,LILu,CHUANXiu-yun,LUXian-chun,LUOZe-min

14.稳定同位素热液来源示踪的复杂性和多解性评述——以造山型金矿为例汪在聪,刘建明,刘红涛,曾庆栋,张松,王永彬,WANGZai-cong,LIUJian-ming,LIUHong-tao,ZENGQing-dong,ZHANGSong,WANGYong-bin

1.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新生代超钾质岩与南北向地堑成因关系陈建林,许继峰,王保弟,康志强,CHENJian-lin,XUJi-feng,WANGBao-di,KANGZhi-qiang

2.云南大坪金矿区煌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王治华,郭晓东,葛良胜,陈祥,徐涛,范俊杰,WANGZhi-hua,GUOXiao-dong,GELiang-sheng,CHENXiang,XUTao,FANJun-jie

3.措勤地区则弄群火山岩源区——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制约刘伟,李奋其,袁四化,张万平,卓皆文,王保弟,唐文清,LIUWei,LIFen-qi,YUANSi-hua,ZHANGWan-ping,ZHUOJie-wen,WANGBao-di,TANGWen-qing

4.汉诺坝玄武岩中熔体-捕虏体相互作用初步研究杜星星,樊祺诚,DUXing-xing,FANQi-cheng

5.迁安铁矿变形岩石的EBSD组构分析崔玲玲,陈正乐,陈柏林,杨农,CUILing-ling,CHENZheng-le,CHENBai-lin,YANGNong

6.深埋藏条件下鲕粒灰岩的热水交代实验研究曹洁,张永生,龚庆杰,王俊涛,刘思宇,CAOJie,ZHANGYong-sheng,GONGQing-jie,WANGJun-tao,LIUSi-yu

7.辽南金州拆离带糜棱状花岗岩脉体变形特征及锆石SHRIMPU-Pb年龄——韧性拆离时限的新证据欧阳志侠,王涛,李建波,郭磊,曾令森,OUYANGZhi-xia,WANGTao,LIJian-bo,GUOLei,ZENGLing-sen

8.福建寿山高山石与坑头石的矿物学特征李婷,陈涛,LITing,CHENTao

9.富有机质地质样品Re-Os同位素体系研究进展李超,屈文俊,王登红,陈郑辉,杜安道,LIChao,QUWen-jun,WANGDeng-hong,CHENZheng-hui,DUAn-dao

10.俯冲带的锂同位素特征李真真,田世洪,侯增谦,苏嫒娜,侯可军,高延光,李延河,杨竹森,LIZhen-zhen,TIANShi-hong,HOUZeng-qian,SUAi-na,HOUKe-jun,GAOYan-guang,LIYan-he,YANGZhu-sen

11.包气带土壤组成对三氯乙烯的吸附影响研究张晶,何江涛,曲雪妍,张坤峰,韩璐,ZHANGJing,HEJiang-tao,QUXue-yan,ZHANGKun-feng,HANLu

12.新矿物(2007.1~2007.12)尹淑苹,任玉峰,YINShu-ping,RENYu-feng

1.花岗岩中原生与次生白云母的鉴别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以赣南富城强过铝质花岗岩体为例章邦桐,吴俊奇,凌洪飞,陈培荣,ZHANGBang-tong,WUJun-qi,LINGHong-fei,CHENPei-rong

2.福建南平花岗伟晶岩中的电气石研究杨岳清,王勇,吕庆田,赵金花,YANGYue-qing,WANGYong,L(U)Qing-tian,ZHAOJin-hua

3.内蒙古集宁新生代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矿物化学特征及其地幔演化意义周媛婷,郑建平,余淳梅,陈曦,张明民,ZHOUYuan-ting,ZHENGJian-ping,YUChun-mei,CHENXi,ZHANGMing-min

4.阿拉善地块北缘乌兰敖包上三叠统地层的厘定——来自激光ICP-MS碎屑锆石U-Pb年龄的制约陈登超,赵省民,邓坚,CHENDeng-chao,ZHAOXing-min,DENGJian

5.铜陵地区中酸入岩及其包体的成因和矿物温压计的应用雷敏,吴才来,高前明,国和平,刘良根,郭祥炎,郜源红,陈其龙,秦海鹏,LEIMin,WUCai-hi,GAOQian-ming,GUOHe-ping,LIULiang-gen,GUOXiang-yan,GAOYuan-hong,CHENQi-long,QINHai-peng

6.岩石矿物学杂志 冀北宽城中元古界杨庄组地球化学特征李家华,旷红伟,彭楠,杜玉明,姚江荣,LIJia-hua,KUANGHong-wei,PENGNan,DUYu-ming,YAOJiang-rong

7.滇西腾-梁地块印支造山事件——花岗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学证据李再会,林仕良,丛峰,邹光富,谢韬,LIZai-hui,LINShi-liang,CONGFeng,ZOUGuang-fu,XIETao

8.隋代邢窑粗白瓷胎料配方研究朱铁权,王昌燧,张尚欣,黄烘,刘启龙,李军,李恩玮,ZHUTie-quan,WANGChang-sui,ZHANGShang-xin,HUANGHong,LIUQi-long,LIJun,LIEn-wei

9.城镇周边土壤中燃煤成因磁性微球粒的环境特性研究汤丽玲,王之峰,马生明,TANGLi-ling,WANGZhi-feng,MASheng-ming

10.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异质性对三氯乙烯的吸附影响实验何江涛,刘明亮,张坤峰,刘菲,HEJiang-tao,LIUMing-liang,ZHANGKun-feng,LIUFei

11.新疆软玉、岫岩软玉的岩石矿物学对比研究周振华,冯佳睿,ZHOUZhen-hua,FENGJia-rui

1.湖南宁远早侏罗世玄武岩中橄榄岩包体的含水性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夏群科,邢凌波,冯敏,刘少辰,杨晓志,郝艳涛,XIAQun-ke,XINGLing-bo,FENGMin,LIUShao-chen,YANGXiao-zhi,HAOYan-tao

2.唐古拉山东段莫云地区二叠纪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源区性质段其发,王建雄,白云山,牛志军,何龙清,姚华舟,寇晓虎,张克信,DUANQi-fa,WANGJian-xiong,BAIYun-shan,NIUZhi-jun,HELong-qing,YAOHua-zhou,KOUXiao-hu,ZHANGKe-xin

3.柴北缘都兰高压麻粒岩的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于胜尧,张建新,李金平,孟繁聪,YUSheng-yao,ZHANGJian-xin,LIJin-ping,MENGFan-cong

4.鄂东南铜山口铜(钼)矿床黑云母矿物化学特征及其对岩石成因与成矿的指示刘彬,马昌前,刘园园,熊富浩,LIUBin,MAChang-qian,LIUYuan-yuan,XIONGFu-hao

5.南阿尔金地区榴辉岩特征及意义刘永顺,于海峰,修群业,杨俊泉,李铨,LIUYong-shun,YUHai-feng,XIUQun-ye,YANGJun-quan,LIQuan

6.阿尔泰大东沟铅锌矿的碳质流体及其成因褚海霞,徐九华,林龙华,卫晓锋,王琳琳,陈栋梁,CHUHai-xia,XUJiu-hua,LINLong-hua,WEIXiao-feng,WANGLin-lin,CHENDong-liang

7.辽东大连金石滩新元古代碳酸盐岩臼齿构造形态及其沉积环境指示意义彭楠,旷红伟,PENGNan,KUANGHong-wei

8.塔里木柯坪地区奥陶系层序地层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响应特征胡明毅,钱勇,胡忠贵,王延奇,向娟,HUMing-yi,QIANYong,HUZhong-gui,WANGYan-qi,XIANGJuan

9.六盘山地区下白垩统六盘山群乃家河组核形石形成的环境意义钟福平,钟建华,由伟丰,边强,刘吉善,艾合买提江·阿不都热和曼,张磊,禚元杰,王安东,王金华,孟玮,ZHONGFu-ping,ZHONGJian-hua,YOUWei-feng,BIANQiang,XUANJi-shan,AhmatjanABDURAHMAN,ZHANGLei,ZHUOYuan-jie,WANGAn-dong,WANGJin-hua,MENGWei

10.松科1井嫩江组湖相含铁白云石的准确定名和矿物学特征高翔,王平康,李秋英,王成善,高远,GAOXiang,WANGPing-kang,LIQiu-ying,WANGCheng-shan,GAOYuan

11.青田石的矿物组成特征研究业冬,赵旭刚,邹妤,祖恩东,王蕾蕾,YEDong,ZHAOXu-gang,ZOUYu,ZUEn-dong,WANGLei-lei

1.东天山大南湖岛弧带石炭纪岩石地层与构造演化张洪瑞,魏刚锋,李永军,杜志刚,柴德亮,ZHANGHong-rui,WEIGang-feng,LIYong-jun,DUZhi-gang,CHAIDe-liang

2.豫西二郎坪满子营花岗岩体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郭彩莲,陈丹玲,樊伟,王爱国,GUOCai-lian,CHENDan-ling,FANWei,WANGAi-guo

3.黑龙江省漠河县洛古河含电气石花岗岩地质特征及意义钟辉,王希今,王宏博,李之彤,李广远,庞庆邦,ZHONGHui,WANGXi-jin,WANGHong-bo,LIZhi-tong,LIGuang-yuan,PANGQing-bang

4.贵州大坪电气石岩的发现及其找矿意义王劲松,周家喜,杨德智,陈昌平,包广萍,刘永坤,WANGJin-song,ZHOUJia-xi,YANGDe-zhi,CHENChang-ping,BAOGuang-ping,LIUYong-kun

5.云南澜沧老厂花岗斑岩中锆石标型特征及地质意义陈珲,李峰,坚润堂,罗思亮,姚巍,CHENHui,LIFeng,JIANRun-tang,LUOSi-liang,YAOWei

6.其他

7.云南南秧田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意义冯佳睿,周振华,程彦博,FENGJia-rui,ZHOUZhen-hua,CHENGYan-bo

8.景德镇地区高岭石红外光谱分析徐廷婧,王河锦,XUTing-jing,WANGHe-jin

9."扬子地台金刚石找矿工作研讨会"在湖南顺利召开王琦

10.开江-梁平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储层岩石学特征董霞,郑荣才,王炯,罗清林,胡忠贵,DONGXia,ZHENGRong-cai,WANGJiong,LUOQing-lin,HUZhong-gui

11.西南天山马达尔地区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康健丽,张招崇,董书云,马乐天,张舒,张东阳,黄河,KANGJian-li,ZHANGZhao-chong,DONGShu-yun,MALe-tian,ZHANGShu,ZHANGDong-yang,HUANGHe

12.添加剂对KAlSi_3O_8-CaSO_4-CaCO_3体系反应表观活化能的影响石林,曾小平,柴妮,杨国友,SHILin,ZENGXiao-ping,CHAINi,YANGGuo-you

13.一种长英黝帘石玉的岩石矿物学研究凌潇潇,吴瑞华,王时麒,鞠颖,李青会,LINGXiao-xiao,WURui-hua,WANGShi-qi,JUYing,LIQing-hui

14.斑岩型铜矿床中铂族元素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王敏芳,邓晓东,李占轲,毕诗健,WANGMin-fang,DENGXiao-dong,LIZhan-ke,BIShi-jian

15.日本原型产地矿物种名称的中文译名杨主明,YANGZhu-ming

1.小学科彰显巨大生命力,环境矿物学发展前景广阔——写在《岩石矿物学杂志》出版我国环境矿物学专辑十周年之际鲁安怀

2.As(Ⅴ)对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混合培养物氧化性能的影响王红梅,杨小芬,龚林锋,江政波,WANGHong-mei,YANGXiao-fen,GONGLin-feng,JIANGZheng-bo

3.安徽铜陵尾矿堆中三价砷抗性菌株的分离、鉴定及16SrDNA分析赵兴青,李成祥,王汝成,陆现彩,陆建军,胡欢,ZHAOXing-qing,LICheng-xiang,WANGRu-cheng,LUXian-cai,LUJian-jun,HUHuan

4.Cr(Ⅵ)抗性菌株的筛选及其Cr(Ⅵ)去除特性研究吴淼,汤岳琴,于萍,周元祥,吴晓磊,WUMiao,TANGYue-qin,YUPing,ZHOUYuan-xiang,WUXiao-lei

5.化能自养型微生物利用太阳能途径的实验研究岩石矿物学杂志 王鑫,李艳,鲁安怀,颜云花,曾翠平,丁瑞,王长秋,WANGXin,LIYan,LUAn-huai,YANYun-hua,ZENGCui-ping,DINGHong-rui,WANGChang-qiu

6.天然褐铁矿的光电化学响应及对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生长的影响颜云花,李艳,鲁安怀,王鑫,丁竑瑞,曾翠平,王长秋,YANYun-hua,LIYan,LUAn-huai,WANGXin,DINGHong-rui,ZENGCui-ping,WANGChang-qiu

7.微生物电化学体系中金红石可见光还原降解偶氮染料的实验研究丁竑瑞,李艳,鲁安怀,权超,王鑫,颜云花,曾翠平,王长秋,DINGHong-rui,LIYan,LUAn-huai,QUANChao,WANGXin,YANYun-hua,ZENGCui-ping,WANGChang-qiu

8.安徽铜陵狮子山硫化物矿山酸矿水中微生物功能群的研究孙青,邢辉,何斌,李雪影,陆现彩,陆建军,王睿勇,SUNQing,XINGHui,HEBin,LIXue-ying,LUXian-cai,LUJian-jun,WANGRui-yong

9.微生物胞外聚合物特征组分影响黄铁矿分解作用的实验研究王朝华,陆建军,陆现彩,李娟,WANGZhao-hua,LUJian-jun,LUXian-cai,LIJuan

10.不同生长阶段氧化亚铁硫杆菌的Cu~(2+)吸附研究丁雨,陆现彩,陆建军,屠博文,李娟,徐兆文,DINGYu,LUXian-cai,LUJian-jun,TUBo-wen,LIJuan,XUZhao-wen

11.微生物作用下玄武岩的溶解:粘附作用和温度的影响周跃飞,王汝成,陆现彩,ZHOUYue-fei,WANGRu-cheng,LUXian-cai

12.施氏矿物吸附Cu~(2+)及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实验研究苏贵珍,陆建军,陆现彩,李娟,屠博文,SUGui-zhen,LUJian-jun,LUXian-cai,LIJuan,TUBo-wen

13.尾矿酸浸液制备氢氧化铁过程中施威特曼石的形成与转变王武名,鲁安怀,王长秋,张文琦,WANGWu-ming,LUAn-huai,WANGChang-qiu,ZHANGWen-qi

14.硅酸盐细菌煤炭脱硫实验研究谢作晃,赵海霞,黄海燕,连宾,XIEZuo-huang,ZHAOHai-xia,HUANGHai-yan,LIANBin

15.野生鲤鱼耳石中蛋白质的提取与表征任冬妮,李卓,高永华,冯庆玲,RENDong-ni,LIZhuo,GAOYong-hua,FENGQing-ling

16.鲤鱼耳石Micro-CT特征与水域中重金属元素响应关系研究闫丽娜,李胜荣,戎军艳,杜凤琴,YANLi-na,LISheng-rong,RONGJun-yan,DUFeng-qin

17.淡水文石珍珠可溶性有机质对CaCO_3结晶的影响马玉菲,高永华,任冬妮,冯庆玲,MAYu-fei,GAOYong-hua,RENDong-ni,FENGQing-ling

18.可吸入矿物细颗粒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董发勤,代群威,贺小春,邓建军,唐朝军,DONGFa-qin,DAIQun-wei,HEXiao-chun,DENGJian-jun,TANGChao-jun

19.人体卵巢癌中砂粒体矿化的矿物学研究王长秋,杨若晨,鲁安怀,柳剑英,张波,WANGChang-qiu,YANGRuo-chen,LUAn-huai,LIUJian-ying,ZHANGBo

20.甲状腺状癌中砂粒体矿物学研究赵文雯,王长秋,鲁安怀,张波,柳剑英,梅放,ZHAOWen-wen,WANGChang-qiu,LUAn-huai,ZHANGBo,LIUJian-ying,MEIFang

21.热处理天然金红石的微结构研究庄伟,罗泽敏,刘迎新,吴婧,秦善,鲁安怀,ZHUANGWei,LUOZe-min,LIUYing-xin,WUJing,QINShan,LUAn-huai

22.氩气热处理对天然金红石可见光响应的影响罗泽敏,鲁安怀,庄伟,秦善,李艳,王长秋,LUOZe-min,LUAn-huai,ZHUANGWei,QINShan,LIYan,WANGChang-qiu

23.镉在蒙脱石等粘土矿物上的吸附行为研究朱霞萍,白德奎,李锡坤,曾江萍,曹三勇,ZHUXia-ping,BAIDe-kui,LIXi-kun,ZENGJiang-ping,CAOSan-yong

24.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对三氯乙烯的吸附影响实验张坤峰,何江涛,刘明亮,曲雪妍,张晶,ZHANGKun-feng,HEJiang-tao,LIUMing-liang,QUXue-yan,ZHANGJing

25.多孔结构无机材料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对调湿性的影响冀志江,侯国艳,王静,张连松,JIZhi-jiang,HOUGuo-yan,WANGJing,ZHANGLian-song

26.坡缕石粘土对有机染料的吸附热力学研究郝艳玲,王远,董良宇,牛欢,陈俊峰,HAOYan-ling,WANGYuan,DONGLiang-yu,NIUHuan,CHENJun-feng

27.苏皖凹凸棒石粘土水悬浮液流变性能研究高东升,陈天虎,吴雪平,黄晓鸣,汪嘉源,GAODong-sheng,CHENTian-hu,WUXue-ping,HUANGXiao-ming,WANGJia-yuan

28.岩石矿物学杂志 醋酸钾/偏高岭石插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机理研究许涛,韩炜,陈敬中,李珍,余钢,XUTao,HANWei,CHENJing-zhong,LIZhen,YUGang

29.铝酸钡-钙矿相体系的实验研究姜晓谦,李金洪,飞,刘翔,JIANGXiao-qian,LIJin-hong,LIPeng-fei,LIUX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