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 网络舆论 生态环境

回顾中国网络媒体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网民数量的不断激增,网络舆论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的视阈内,因其最大限度地反映民意而得到公众和政府的“厚爱”,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更是有目共睹。网络舆论在中国社会变革激流的推动下,经历着从自发到自觉的历程。1999年美国轰炸我驻南大使馆事件的发生,直接催生了“强国论坛”的诞生,这是我国公众利用国内网络媒体进行舆论表达的标志性事件;2001年4月,中美军机相撞事件,形成了中国网络舆论表达的一个;从2003年伊拉克战争、非典、孙志刚案等事件,到2009年云南“躲猫猫”事件中的网民调查团,再到近年来“网络问政”、“微博议政”在“两会”时的流行,可以说从国际到国内,从虚拟世界到现实世界,网络舆论风起云涌,这正是十多年来中国互联网发展能量累积的一个具体表现,有学者称其为网络舆论的“盛宴时代”。

网络舆论的“盛宴时代”,与其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联系。在一般意义上,大众媒介生态环境区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三个层面,网络媒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三个层面的共同作用下,渐渐占据了传媒竞争的优势地位,而网络舆论的不断彰显,除了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网民数量的不断激增等内在因素有关外,更与社会转型期中国的政治环境、整体媒介环境和文化环境有很大的依存关系。

政治环境

政府:“民本位”执政理念的强化。在世界各国政治平民化的大趋势下,中国政府推动民主进程,触动了整个社会“民本位”思潮的萌动。政府开通“中国政府网”,及时向外界传达政府的意向,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体现出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思想的指导下,政府“民本位”的执政理念得到进一步强化。

中国政府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这是政府改革的基本目标,也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改革的新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近年来更加重视民意的影响,并在政府决策与民意之间寻求互动。网络舆论的闪亮登场并影响到政府对公共事务的处理,表明在传统的国家权力之外,一些相对独立的集体力量,正在中国社会逐渐出现。虽然较之于行政力量,社会力量还没有形成均势平衡,但博弈毕竟已经开始,集体力量有了摆脱行政权力单一控制干预社会的可能。①

公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和践行。随着社会利益的分化和利益关系的重组,公民有了进行利益表达的强烈愿望和要求,这使得公民在政治参与的自主性方面有所加强,而社会政治资源日益由上层向低层、由政府向社会的流动,使公民政治参与的力度和效率都有所提高,使公民的政治参与增添了活力,促使公民的参与行为趋于活跃。

凡是社会处于大变革、大转折的时期,都是言论传播空前活跃并发生巨大作用的时期。托夫勒在《未来的震荡》一书中,曾对未来社会做过这样的描述:“变化成为社会的特征,变化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物品、社会和组织,更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心态和行为模式。”社会的剧烈变迁,必然会引起人们价值观的动摇和心理层面的焦虑和浮躁。通过言论的表达自由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正是网络时代的公众日益增长的情感和意志的需要,而网络舆论传播的交互性更好地满足了公众的需求。

在社会转型期,一方面,政府在“民本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断走向开放,希望给予公民说出心声的政治环境和土壤;另一方面,公民也希望参与到政策制定中来,政府和公民的共同政治诉求为网络舆论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政治环境基础。

媒介环境

传统媒体:公共话语平台功能的弱势。我国的新闻媒体从一开始就被定位为和思想文化宣传工具,成为一种与政治相连的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文明的进步,社会和公众对传媒的角色期待也发生了改变,社会需要传媒承担起社会环境守望者和公共话语平台提供者的双重角色功能,可面对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作为公共话语平台的传统媒体有时却处于“失语”状态。②

因此,在社会现实中缺乏一个能充分容纳民意表达的平台,民意很难通过正式的制度渠道,进入到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的决策和裁判中去;同时在正式的制度渠道之外,也缺乏一个拥有充分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传统舆论空间,对正式制度的决策和裁判进行来自“第四种权力”的有效监督和民意的释放。所以,“主流媒体的失语带来的舆论真空,必然被新兴的媒体占领,它可能是网络,可能是人际传播,也可能是其他任何方式。在当今社会,如果那些最敏感的话题不是直接从新闻媒体上获得,而是从网络中获得,那么网络的力量来自何方,已经很清楚。当前,不少精英在惊呼网络暴力的兴起。处于各类困境中的‘思想暴民’,他们没有选择街头政治,而是悄悄地躲在电脑前,相互交流各类信息,关注着各种社会动态,敲击键盘表达他们的思考,在传统媒体的传播之门封闭的同时,网络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宣泄渠道”。③网络舆论的出现和形成,为相关决策者提供了另一个更为全面更为集中的民意反映信道,同时也造成了网络媒体上的“舆论监督”比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来得更猛烈、更尖锐的局面。

但这并不等于说,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体处于对立状态。在面对一些重大突发事件时,传统媒体从集体失语到集体发作的过渡正是通过网络舆论的影响,且网络舆论要从虚拟走向现实,离不开传统媒体的支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才能发挥网络舆论的最大价值。

媒介分层:“话语权”的垄断。中国媒体产业化、商业化、集团化的趋势,尤其是信息传播技术发展带来的媒体多元化趋势的发展,使一些媒体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它们更重视市场利益,而不是更多承载满足公民知情权、公民舆论监督权的使命。媒介分层是传媒市场对于受众的媒介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强烈回应,但是媒介分层的一个后果是某些群体享有的媒介资源越来越多,而另一些群体则是越来越少。这必然会使强势群体更强、弱势群体更弱,“话语权”基本上被强势群体垄断。④

公民合法权利的行使和保障需要合理的“话语权”以表达自身的意见和建议,对媒介内容而言,应当按照市场经济公平、平等的原则,建立不同利益群体的表达机制。“现在我们已经开始进入一个社会结构已明显分化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往往是不一致的,甚至有时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而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各种利益诉求的表达将会成为一种常规性的社会现象。由此提出的对社会的挑战是社会的制度和结构能不能容纳这种利益表达,以及如何为这种利益表达设立相应的制度安排。”⑤

经济学家卢周来说:“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少强者的声音,但是弱者的声音总是稀缺。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然而,不平等、不公正之不完全性,却不能构成我们拒绝追求平等和公正的理由。假如我们舍弃了对平等和公正的追求,那么,人类社会将向不平等与不公正的方向越走越远。”网络媒体正是在主流媒体的失语和媒介分层愈演愈烈的媒介环境下,为公民和弱势群体提供了一个表达利益需求的平台和空间,网络世界并非精英阶层所独享,而是以放射性渗透至更为广泛的民间。网络独有的交互性特点,使得网络舆论不仅有精英阶层的言论,更多的是表达来自底层的声音,为打破话语权的垄断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正如麦奎尔所说:“传播既然是基本的权力,那么权力的拥有与实践就必须建立在平等与多元的基础上,特别是既有结构的弱势者其权力更应该受到尊重,让人民得以参与媒介的运作。”⑥

文化环境

市民文化的兴起。文化转型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决不是简单的附属现象,而是其本质内涵之一。在很多情况下,经济发展往往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政治发展也不是纯粹的政治问题,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都受到深层的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的影响和制约,媒介的发展也同样深受文化环境的制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对自律和自觉的市民阶层正在逐步形成,中国市民阶层力量的大小决定着公共领域舆论批判与监督的力度,这种力量不仅仅是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态度与方式。相对独立和自觉的市民阶层不再满足于作为某种外在的精英文化的被动听众和受众,而是开始形成自己本身的自觉的文化精神,即市民文化。市民文化从精英文化和精英话语的控制下游离出来,在消费文化、通俗文化的引导下相对独立、自律、多元地流动。网络媒体因其在参与性、互动性、自主性以及公共性上的独特优势,成为构建市民社会和市民文化的主要平台,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络舆论的发展。

社会转型期中国现实的文化景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全方位的文化冲突。某种意义上说,在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出现了人文精神的“空场”。“空场”并不表明我们没有任何文化精神,恰恰相反,现实情况是,我们拥有太多的文化精神,前现代的、现代的和后现代的文化精神同时包围和挤压着我们,它们相互冲突、碰撞、拒斥,却没有哪一种能成为主导性的文化精神。⑦网络舆论多样性背后的文化冲突更是人文精神“空场”的重要表现。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构建。舆论是文化的温床,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保障。⑧我国目前社会总体利益和谐,但在局部问题上仍有不和谐,反映到舆论上,即目前的舆论和谐既不是一条水平的直线,也不是大起大落的抛物线,而是总体平稳的波浪式的曲线。随着我国社会步入经济和社会转型期,传统社会群体结构逐步重新组合,利益的分流趋于细化,昔日上下一致的舆论表达,渐渐被多样化的舆论所代替。

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说:“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两个并不完全重叠的‘舆论场’:一个是主流媒体着力营造的‘媒体舆论场’;一个是人民群众议论纷纷的‘口头舆论场’。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大,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强;两个舆论场重叠的部分越小,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越弱。”如果两个舆论场重叠得很小或根本不能重叠,主流媒体就有丧失舆论影响力的危险,使得舆论的对流呈现出不对称态势,造成舆论沟通的不和谐。而网络舆论是民间口头舆论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媒体舆论场的形成,并与官方舆论进行对话与沟通。它的出现为口头舆论场的产生与形成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媒体舆论场与口头舆论场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中介,促进了和谐的舆论沟通,更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文化基础。

综上可以看出,网络舆论的急剧彰显深受中国的政治环境、整体媒介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可以说,网络舆论的彰显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未来的趋势。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网络舆论本身是一把双刃剑,理性与非理性传播交织其中,但本质问题还是在网络舆论所反映的社会之中,网络舆论体现的是人的素质和国家的素质,只有国家民主法制的健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所带来的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才能最终实现网络舆论的理性化交流,并给网络舆论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态环境。

注释:

①章敬之:《拐点》,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页。

②商伟:《“集体失语”与“集体发作”》,《青年记者》,2004(8)。

③周翼虎:《社会转型期与网络舆论的兴起》,《青年记者》,2009(8)。

④孙玮:《多重视角中的媒介分层现象》,《新闻大学》,2002年秋季号。

⑤孙立平:《构建以权力为基础的制度安排》,《南方周末》,2004年1月1日。

⑥段京肃:《社会的阶层分化与媒介的控制权和使用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⑦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9页。

⑧彭凌丽:《媒体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青年记者》,2009(17)。

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2篇

[关键词]西方社会思潮;高校意识形态;现状

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不仅是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根基,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得到长足发展,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社会阶层不断分化,贫富悬殊日益扩大、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文化全球化与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的战略,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消极影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中心,逐渐成为各种思潮的集散地,呈现出文化多元多样多变、信息流主客体活跃、传播渠道高效泛化等特点,从而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冲击。

一、社会转型期经济利益的多元化挑战主流意识形态权威

1、社会转型期导致社会思潮多元化趋势。随着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当前中国社会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期,一是经济体制正处于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二是中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1]。这种急剧的社会转型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经济领域的急剧转变必然引起政治生活领域、文化领域的急剧社会转型。随着中国向现代社会的发展,实现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使社会公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急剧变化,使社会公众的思想意识倾向于开放性;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出现了道德失范、规章制度失灵等社会现象,从而促使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在社会上流行,特别是市场经济的逐利因素给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带来消极影响。中国的社会转型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必然导致政治上层建筑的变化,必然导致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后现代主义、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不断蔓延,必然导致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趋势,必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冲击。在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的时代,部分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必然产生信仰淡漠、理想信念混乱、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腐朽享乐思想等问题,我国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瓦解,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2]。

2、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核心价值观产生影响。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急剧的社会转型必然对高校师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冲击。市场经济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同时市场经济过于注重竞争、效益、效率的片面追求,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导致社会公众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时候,注重金钱至上的竞争理念,而忽视了注重社会公正、公平正义的理念,容易导致腐朽堕落、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容易导致高校师生产生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不良社会风气,从而导致高校师生理想信念缺乏,在日常生活中追求享乐、追求金钱等不良风气。一方面,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必然导致家庭教育的转型。当前高校的大学生是90后出生的,许多90后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所经历的家庭教育只注重对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90后大学生独立意识、感恩意识、平等意识、勤俭意识、奋斗意识的教育。同时,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也导致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日益增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加大。许多高校为实现生存,必然导致高校片面追求教学质量,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情感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同时,现行的高等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需求,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受到大学生的忽视,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受到冲击。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必然对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产生侵蚀。高校教师对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负有重要的责任,社会转型必然对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产生冲击。等价交换与竞争是市场经济发生作用的重要手段,高校教师必然受到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卢梭曾经这样说过:“有些职业是这样高尚,以至一个人如果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他是不配这些职业的……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3]”这正是对教师无私奉献、教书育人的真实写照。但是,高校教师是生长在社会中的人,必然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从而唤醒了高校教师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也必然导致高校教师的价值取向由一元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使高校教师的价值选择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陷入两难的境界。

二、网络技术的大众化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随着网络技术时代的到来,以移动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媒体比传统媒体的技术优势更加明显,现代网络技术媒体的便捷性、快捷性、普及性使其影响力更强大,现代传媒技术的技术优势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随时交流、传播信息的条件,任何人都可以建立自媒体平台,对社会公众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性的同时也对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权带来挑战。但是,部分现代媒体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传播西方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从而对高校师生的思想信仰带来冲击。当前,高校青年师生是现代媒体技术的主要受众,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面临严重的挑战。

1、对舆论监督的严重冲击。网络技术平台的大众化打破了传统舆论监督的控制权和主导权。与传统的社会舆论相比,网络舆论因其迅捷性、快速性、便捷性特点,不受任何地域与时间的限制,从而对传统的舆论监督造成严重的挑战。现代网络媒体的技术性特征可以使世界各地连接在一起,网络的虚拟性特征可以促使不同地区、不同出身、不同年龄、不同信仰的社会公众自由,不受任何限制地随时利用新媒体技术表达自己的言论,对同一事件发表不同的看法。网络技术的虚拟性、隐匿性、便捷性可以促使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对某一共同感兴趣的事件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同时,网络技术的超时空性可以引导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并不断促使这种网络舆论声势更加壮大,使其社会公众参与的效果更加明显,从而引起其他社会公众的注意,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压力。这种造成网络舆论压力的舆论内容,其形式与内容已经实现多样化,既有健康向上的,也有消极颓废的。但对传统媒体的舆论监控不能够约束现代传媒的舆论,从而对舆论监督造成困难,导致各种网络社会思潮的大肆传播。

2、对党意识形态控制能力的挑战。当前的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着网络技术全球化的主导权,其网络信息技术处于世界最发达的水平,由此可知,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技术霸权掌握着舆论控制权。“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CNN”表达出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主导权与控制权,并垄断了网络技术的信息优势与信息控制权,主导着网络信息的话语权、控制权,从而掌握着世界舆论导向的控制权与话语权。同时,我国新闻媒体由于受到技术、实力、空间等条件的限制,不能够掌握网络空间的话语权与主导权,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西方媒体的“传话筒”。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新闻媒体虽然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技术水平,但仍然没有掌握网络信息的话语权。同时,网络技术的虚拟性、超时空性、便捷性等特征,使社会公众能够随时、随地借助网络发表信息,从而增加了政府对网络舆论控制的难度,从而削弱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公众的号召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空间也受到挤压,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意识形态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受到挑战。

3、对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带来冲击。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和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够保证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4]。现代网络技术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范围,弥补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限制,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网络技术的快捷性、便捷性、生动性特征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含量,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但是网络技术的虚拟性特征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消极影响,同时,西方社会思潮也借助网络技术不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渗透,从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带来巨大冲击,也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

三、高校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1、现代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多元化与复杂化。网络技术的普及性给高校师生提供了有利于自身成长的教育内容,同时,网络空间的腐朽、庸俗内容和西方社会思潮也必然对高校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严重影响,从而对高校师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造成混乱,对高校师生的健康成长带来冲击。当前经济的全球化与文化的全球化交织在一起,网络技术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迅捷性、普及性和便捷性使高校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环境日益复杂。

2、各类思潮在网络环境下尖锐交锋,精华与糟粕共舞,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和大学生“三观”教育带来挑战。当前的网络信息鱼目混杂,各种封建腐朽文化、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充斥其中,如果不对高校师生加以引导教育,必然对高校师生的思想健康成长带来严重冲击。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网络技术对高校师生不断实施文化入侵,企图让高校师生接受西方社会的价值理念与社会生活方式。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网络传播必然对高校师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带来消极影响,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意识形态在高校校园的主导性地位。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期,由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差距日益扩大、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必然导致各种社会矛盾处于多发的时期。西方新闻媒体必然借助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报道虚假新闻,散布各种社会谣言,从而对高校师生的价值理念与价值判断产生消极影响,甚至部分高校师生因缺少判断能力从而成为部分虚假新闻的传播者与追随者。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局面,部分大学生无法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对自身的前途感到迷茫,对当前社会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感到不满,特别是部分党员干部的腐败现象,对高校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带来巨大的震撼,往往导致高校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怀疑,特别是西方媒体借助网络技术扩大这种社会负面新闻时,造成的网络冲击更加明显。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净化网络空间,不断加强对高校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抵制网络技术对高校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缩影。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要积极探索适应当前社会思想传播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增强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实效性[5],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前的网络民族主义思潮,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校园软环境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等手段和途径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宣传教育[6],巩固师生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基础。改革与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建设体系,由于教学质量体系建设在学校整个建设与发展全局中占有主线地位和主导地位,教育为本、质量立校、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要落实在教学质量建设的各个环节中[7]。同时,加强对网络技术的控制,全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复杂性和主动权,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注释]

[1]莫岳云,周云,张青红.西方的渗透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6).

[2]卜建华.社会思潮的传播特点与当代青年教育的信仰问题[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5).

[3][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27.

[4]杨丽莎.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网络渗透背景下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燕山大学硕士论文.2013:36.

[5]卜建华.当前社会思潮的传播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8):177.

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计算;社交群体;舆情监测

中图分类号: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1-0073-02

1 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社会活动向着虚拟的网络延伸,使网络呈现社会化内涵,而web2.0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网络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于是一群基于网络的社交群体随之产生,他们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在虚拟世界之中,通过某些共同因素产生联系。网络社交群体规模的不断地壮大,加快了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增大了网络舆论的影响力,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激发与推助社会事件,并使突发性更加的难以预测与控制。基于此,我们可以通过社会计算这一新兴的学科,对社交群体进行关联分析与预测,并切实利用所获取的数据,为舆情监测与引导提供支持。

2 社会计算

根据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了5.38亿,而即时通讯应用的用户数量排名第一。其次,微博应用的增长速率高居榜首,成为最有发展潜力的网络应用。在这种现象背后是人们对信息需求多元化,网络发展社会化的客观反映。社会网络的蓬勃发展使得用户不断分享内容到网络上。互联网无时无刻不新增着大量的社会行为数据,这种海量数据的出现催化了社会计算学科的产生。早在1994年,英文中“socialcomputing”就已出现,但是多指如电子邮件系统或其它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软件(computersupp ortedcooperativework,CSCW)此类的“社会软件(socialsoftware)”。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计算也逐步演变成为一门计算机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它的出现在于辅助人们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对社会网络进行分析、计算,找出社会网络中潜在的规律和发展态势,提高人类对于社会的认知。在传统的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人们早就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认知模式,即采用严谨、有序的数学模型以及公式进行分析和计算。然而社会网络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典型数学公式的计算模式已经不能准确的计算出人们所需要的社会科学的信息,这是由于影响最终结果的因素往往是多元的、多角度的,而传统的计算方式通常忽略了这些重要的因素,同时这些因素的预测也较为困难。社会计算的提出是基于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传统社会网络向互联网络迁移以及社会行为数据的急剧累积。在大量丰富的数据以及对这些数据深度挖掘的基础上,社会计算往往能够显现它独特的优势。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为人们认知社会,了解社会行为的客观规律,分析不同社会网络间的关联性和发展规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 基于网络的社交群体

网络不仅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近一步拉近了人们的距离,而且为那些互不相识但却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们架起了交往的桥梁。在社交网络中,人们可以较为自由的表达观点、意见、要求等,或者通过个人兴趣爱好寻找话题、加入讨论,通过在虚拟世界的不断交流,形成一个较为特定的社交群体。由于网络的广泛性与自由性,基于网络的社交群体相对于传统的社交群体更加灵活,人们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地点,不再单单与生活轨迹相似的人群进行交流,时空的差距完全被网络所打破,人们可以自由加入社交群体。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在属性上存在很大差异,但不可否认,虚拟社会的产生、发展与现实社会紧密相关。一般而言,现实社会中某些敏感话题,往往会引起社交网络上的热烈讨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社会产生影响。基于此,我们不难发现,网络上的社交群体会随着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出现、发展与消亡。

基于网络的社交群体的广泛性与自由性,导致了它的结构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以参与人员为依据,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它是现实到虚拟的延伸,是现实世界在虚拟世界中的投影。这类社交群体的核心是真实的人际交往圈,主要存在于人人、微博等网络平台上,它不但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且各成员之间联系更为紧密,讨论的话题也会折射出其生活的共性。第二类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追求为基础,参与的人们往往具有一个或多个共同点,而这个共同点成为了联系他们的纽带,并使此类社交群体可以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同时,由于虚拟社会中很少存在现实社会中复杂的感情联系,所以它的形成与消亡较为自由。第三类紧跟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等,与它们一同兴起,发展与消亡。这类社交群体随着话题的生命周期,不断变化。当话题兴起时,快速的发展壮大;当话题沉寂时,逐步的走向消亡。参与者可以完全抛弃现实身份的束缚,更加广泛、自由的加入讨论。从网络舆情的角度来考虑,这类社交群体往往会更具威胁性。尤其是面对敏感话题时,一边倒现象会更为明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舆论压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交网络的不断壮大,社交群体也在从单一化人群向着多样化、复杂化迈进。他不仅在广度上不断扩张,而且在所探讨的社会话题的深度上也不断地加深,从而使其带来的影响逐步扩大,邓玉娇案、药家鑫案等,均是由于巨大网络舆论压力,而使得最后的判决更得民心。现今的社交群体已经有了较为强势的社会监督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舆论导向,引发了舆情危机。

4 运用社会计算的模式挖掘社会群体

4.1 信息搜集与信息融合

对社会网络进行社会群体挖掘的前提是需要有海量数据的支持,因此在进行群体挖掘之前,我们需要有大量的用户行为信息作为基础。就最终需求而言,不仅是从用户信息的内容上,更是从这种信息的多方面量化上,例如用户的年龄,地域分布,兴趣趋向等等。前者的搜集主要以各大社交网站所提供的API函数或利用网页爬虫方式将用户信息聚集。而后者主要是依靠数理统计和分析等方法得出结论。

其次,大量的统计数据表明,用户在不同社会网络之间的社交行为往往具有关联性,例如他们很有可能在不同的社交网络中使用相同的昵称,个人信息填写也相类似,而分享的内容,关注的焦点也相互统一。这就使得分析人员在进行社会群体发现时,需要考虑到多元信息的相互融合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在单一网络中对用户群体进行分析。

4.2 社会群体关联性分析

从微观角度来看,社会群体由用户和关系构成,而关联性分析旨在研究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可以是显性的又可以是潜在的;即可以是直接的,又可以是间接的。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中,发现社会群体对社会网络研究是一个前提也是一个关键,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通过分析博客成员页面之间的链接,邮件中的关系列表等构建关联网络。但此类分析大多只考虑了一维的、线性的因素,而对于复杂的,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社会网络便显得力不从心。在现实的社会网络中,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多维的,隐含的且具有潜在的语义关联性,研究这种复杂的用户关系对揭示社会网络群体的本质以及发展规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用户兴趣点关联分析

在网络中,用户的兴趣点通常表现在其对于某类主题的互联网数据的关注程度。而具有相似兴趣点的用户往往会受到对方的影响,因而他们也具有相同的舆论观点。因此,对具有相似兴趣点的用户进行关联分析能够为舆论的引导和预测提供支持。然而,随着多媒体网络的发展,数据的表现形式不再单一于文本模式,更多,更丰富的内容的出现,例如语音,视频,图像的涌现,使得传统分析方法中仅仅针对文本而建立的模型不再适用于现行网络。在当今复杂的网络中,需要对多形态的,多信息源的信息进行分析。

(2)用户亲密度关联分析

用户之间的亲密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涵盖了多方面的因素,也涉及到了多种分析技术。亲密度的分析,首先要考虑到用户之间的联系频率与联系时间,这一方面数据,可以通过概率统计学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也要考虑到用户之间的联系内容,依靠相关语义判断用户亲密度的真实性与倾向性,这样一来,自然语言的处理就要加以利用。但由于中文语言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等现象十分繁多,一个标点符号增减就可能出现不同含义,这就为自然语言的处理增加了相当的难度,如何消除歧义,得到真实的语言含义,还有待长期、系统的工作。通过对用户亲密度的关联分析,可以判断用户之间的紧密度、相互的影响力,以及这一群体对某一话题的倾向性,给舆论预测提供帮助。

(3)动态网络群体的舆论观点关联分析

在前两种关联分析中,分析得到的结论往往是相对静止的。而对于网络中的突发舆情事件来说,关联分析需要随着事件的发展而动态的进行,一个事件的产生,往往伴随着不同的舆论观点,在这种情况下的舆论分析往往需要对用户观点的倾向性进行动态、快速的判断。能否准确的预测和判断是能否对突发事件进行正确处理和引导的关键。

4.3 社会网络群体的发展与预测

社会网络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又存在着无数多个小的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的发展又受到系统中个体的社交行为的影响。实验表明,在社会网络中,个体之间的联系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与幂律分布更为相符。近年来,网络群体的影响力逐步扩大,不但已经涉及公共安全领域,甚至还会影响到某些事件的最终结果。“华南虎事件”、“7.5事件”等,这些案例都显现出了网络社会群体的影响力之大。因此,构建网络群体的发展模型,预测网络群体的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更多的学者开始加入到社会网络群体的研究中,而这些研究大部分是基于社会动力学的观点。社会动力学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文化以及社会行为等变化规律。在它的研究过程中,复杂网络方法能够将网络社会归纳为节点与关系,并能够对网络社会的结构特征以及演化过程等进行分析和预测。这对于社会网络群体的发展与预测有着指导性的作用。

5 展望

在互联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社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赖,研究社会网络群体的发展模式与分析预测有着重大的意义。虽然现阶段有大量的学者参与到社会网络计算这一新兴研究领域,但对其研究成果仍处于初级阶段,我们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的优势,突破传统方法中的瓶颈,创造出新的动态的预测模型,恰当的应用于这一领域。

参考文献:

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新闻 舆论作用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86

1 传统新闻传播的媒介和局限性

传统的新闻传播依靠一些出版物,版式上有很大的局限性,画面单调、乏味,是较程式化的文本报道。新闻报道受到排斥既有客观因素,也有记者的思想和自身素质以及材料新意的匮乏等主观因素。从客观的角度看,电视新闻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闻的组织者对电视的基本知识没有了解,也不了解观众的需求和利益,是否要报告电视新闻报道也不看新闻内容本身的价值,而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与陈设。因此无论是重要的新闻或一般的新闻,是主题新闻或是行业新闻,电视台都要派出记者进行现场报道。二是太多强调 “重要” 的新闻核心内容,电视台和电视新闻报道受新闻的自身规律限制,使我们看到的新闻报道篇幅过于冗长的,重点新闻被淹没,而无用的部分不断单调的重复。

2 网络新闻常常报道社会生活中遇见的种种问题

生活中,大家的人文关怀源于新闻报导。例如,在经济条件差的一些偏远地区,义务教育的基础设施缺乏,在某些山区,学生每天步行几个小时山路上学,学校不能提供午餐,不少学生只能饿着肚子上课。在山区和农村生活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我们无法看到,只能够通过新闻媒体来获得相关信息。网络新闻媒体传播这些我们未知的信息,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不通过互联网新闻报道,我们怎么能知道数千里之外的这些消息呢,又如何给提供他们更及时更好的帮助?我们可以把家里小孩不穿的衣服和过去读过的一些书籍捐给远在山区的孩子们;教师可以自愿给他们提供更为专业的教育,有能力的人还可以给他们捐款,所得善款用在校园新的基础建设上,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温暖舒适的教学课堂;还可以为他们建造食堂,这样他们就可以在学校吃午饭,下午有更多的精力学习文化知识。这样的新闻媒体报导体现了我们的人文精神。网络新闻媒体让我们对山区儿童的生活现状增加关注,用全社会的力量使得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善。通过网络新闻媒体使我们有了更多的自我保护意识,儿童将会从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3 网络新闻对于思教教育的作用

网络新闻舆论是一个很好的学习途径。新闻舆论集宣传、教育、娱乐为一体,使用多种形式来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新闻媒体具有开放性和娱乐性,能够符合各类人群的思想,使得他们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并能够很快成为新闻媒体的接受者。随着如今新闻媒体的不断普及,网络新闻舆论的动员和刺激对于人们的思想政治具有很好的引导和教育作用。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新闻舆论进行信息的传播,能够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新闻舆论来传播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够很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同时使其加深了对各类人群的影响,使得思想教育的方式向现代化迈进。

4 网络新闻舆论对于人文关怀的促进

网络新闻媒体在对于一些弱势群体的关注上,也体现了重要作用。许多农民工为了解决生活的重担而奔赴到繁华的城市。这些农民工因快速转型而逐步发展为社会市场经济的重要结构。这些弱势群体的问题在社会利益分配的多样化面前很快就出现了。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最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注要提高。在改进各种条件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人文关怀是物质和精神关怀的有机结合。生存和安全上也体现了我们社会的人文关怀,关注生活质量和对正当利益的追求,鼓励人们理性的生活,合理地追求物质利益。在当今社会上个别不正当的拜金主义面前,我们更应该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基础上满足物质需要,实现平等和自由,培养人们具有奋斗和进取的人生态度,承担社会基本的道德责任,拥有健康的思想和崇高理想。每个阶层的人都应该得到关注,这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文关怀不仅仅要有人文的关注,而且必须对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周围环境也有足够的重视,使我们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融入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反映要全面、准确和客观,不能只专注于他们的表面现状,也需要媒体传达信息,引起了政府的关注,使问题得以妥善解决。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发展,农民工为整个城市的繁荣和整洁作出的积极贡献是不可磨灭的。通过积极的新闻报道树立农民工的正面形象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他们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得到我们更多的人文关怀,与整个社会一同发展进步。

5 结束语

网络新闻最大的特点就是及时性和内容丰富性,近几年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的受众群体也越来越多,网络途径才是新闻传媒发展的流行方向。在网络新闻舆论的影响下,人们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能够突出对于人文关怀的影响,人们在关注新闻的同时能够进行和新闻有关的舆论互动,这也是网络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相信在不断的发展中,网络新闻在新闻舆论中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参考文献:

[1]曾维康.2008年中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光荣与梦想、问题与挑战[J].新闻爱好者,2009,(5).

[2]张耀灿,刘伟.论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J].江汉论坛,2006,(5).

[3]毛克平.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和途径[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

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范文第5篇

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活跃的社会活动,有着丰富的伦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主体道德动机自发性、内容道德价值多样性和道德传播开放性这三个方面。

(一)网络舆论主体道德动机自发性道德动机是道德行为的思想动因,指道德个体在实施道德行为前的欲望、动机、意图、情感、信念、理想的总和。与传统媒体主流舆论动机不同,网络舆论中的主体最大的伦理特点是道德动机自发性。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当中会有定期的评论当下舆论热点的旗帜性时评类文章,这些文章可能是由政府或者某类权威人物的。但是在网络上,每一个网民代表的都是他自己,无论是出于自身物质利益的需要还是精神层次的需要,他的道德动机绝对出自于自愿,对于舆论热点他发表的是也只能是他自己的心声。

(二)网络舆论内容道德价值多样性网络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道德价值的多样性。正如研究网络的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所说:“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多种利益主体及其复杂关系,以及网络上各种流行思潮的相互激荡,都会造成网络舆论中道德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网络舆论主体同样作为经济人存在,道德价值取向也会随着利益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利益主体多样化使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趋于多样,不同主体又因其不同的利益要求或价值偏好而产生不同取向和层次的价值追求,网络舆论会因此呈现道德观念、道德价值选择的丰富多样性。随着网络舆论能够容纳多种文化和价值主体的价值差异性选择与创造,网络社会也会呈现出宽容和文明的道德文化风貌,网络社会道德生活也会更加充满活力,道德文化资源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更加丰富和充实。

(三)网络舆论道德传播开放性传播是信息选择、传导和接受的过程,以显性或者隐性的方式反映在人类的一切传播活动中。道德也是传播的重要内容,传播者可以直接通过多种媒介表达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在网络舆论传播中道德的传播方式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网络舆论是一个零门槛的大众传播媒介,几乎所有人和组织都可称为网络舆论的主体。这也导致在网络中除了专业网站提供的信息外,还有大量网民的各种信息,其中有权威性的、真实准确的信息,也有许多虚假或不准确的信息。

二、网络舆论的伦理价值及实现路径

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舆论是道德评价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舆论的道德调节和引导功能,评价道德现象,进行道德教育,调节思想矛盾,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是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这其中,网络舆论自有其伦理价值,而实现网络舆论的这些伦理价值,保障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和公民共同努力。

(一)网络舆论的伦理价值网络舆论有两个方面的伦理价值。首先是网络舆论的个体伦理价值。网络舆论从个体出发,并对个体产生道德价值反馈。首先,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舆论中,正确的舆论导向必然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这些正确的舆论能够对网络舆论主体在网络上的行为发挥约束和导向的作用,同时能够促使个体产生道德自律。其次,网络舆论依托于强大的社交关系网络,如QQ、微博、BBS等,线上交流效率远远高于线下。这种交流能够促进个体道德社会化,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最后,经过激烈的网络争论,错误的网络舆论最终会被正确的网络舆论取代,个体参与这个思想更迭的过程的同时也会从中汲取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升华个体精神境界。其次是网络舆论的社会伦理价值。作为公共舆论的重要分支,网络舆论最重要的还是其社会伦理价值。在网络舆论传播中传播者可以根据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对社会实施进行选择和加工,并传导给受众。每类道德信息的表达都隐藏着传播者的道德价值导向。传播者通过加强网络舆论传播的强度和广度,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环境,同时也形成围绕在受众生活周围的道德信息场,使受众在无形中受到这种感染与影响。网络舆论的社会伦理价值主要表现在:第一,网络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向网络舆论主体普及道德知识、传播道德观念、激发道德情感和培养道德行为,并能传承正确的传统伦理道德理念,剔除网络上无营养的速食文化。第二,网络舆论在传播中有各种伦理思想涌现,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事件也呈现复杂化,一些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在网络舆论的发展过程中能够修正传统伦理道德的同时能传播新的伦理道德观念。最后,在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之后能优化社会道德风尚。网络舆论往往滞后于网络舆论客体的发生,这样网络舆论主体能够在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后,全方位的了解某件社会问题给出这项事件客观理性的结论。这种结论在网络舆论过程中已经被主体自觉吸收,对优化社会道德风尚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