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服务实体经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如何运用现代金融手段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各项工作发展的思考
一是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结合传统的信贷分析审核流程,降低实体小微企业融资对抵质押条件的依赖,在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融资效率的同时筛查、排除非正常经营的空壳公司、非实体企业等,将有限的信贷资源投向真正缺乏资金的实体企业,并借助现代金融的产品创新,在供应链金融、海内外联动产品等方面多管齐下解决实体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依靠大数据分析对企业资质进行评级打分,以相应的风险对价对应融资成本,总体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二是依靠互联网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操作系统与市场监督、公安、法院、税务、工信、外管、商务等部门数据打通,以便减少业务操作中的数据重复录入、重复审核等环节,提升操作环节的工作效率,同时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完善网络服务系统、开发更便捷的线上作业产品,以便节约企业办理业务的时间,降低企业人力成本。
三是进一步对传统的结算及资金管理产品进行创新、例如票据结算的整合产品、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整合产品等,以丰富企业的结算方式、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企业的管理及财务成本。
四是加快银行、证券、基金、担保机构、财务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及产品整合,拓宽实体企业的融资渠道,尤其是大型的综合性金融集团提升混业经营水平,以便对企业从初创期开始提供一揽子的金融扶持及财务管理方案来契合企业长期的发展策略,整体上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高校后勤 社会化 方向
目前,高校后勤服务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其本身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落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新体制和日益发展的高等教育需要的矛盾,它直接制约着后勤服务实体的市场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这个矛盾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是现行的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计划是配置高校后勤资源的主要方式,计划机制和行政干预机制是高校后勤服务文体运行的主要机制,这与市场经济体制与机制形成了明显的不和谐。二是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对后勤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后勤服务实体不但不能满足高教发展的要求,还在某些方面成为制约高校改革与发展的“瓶颂”。三是高校后勤服务实体自身的管理和运行落后状态,已无法适应服务市场的竞争和发展,可以说高校后勤服务实体面临着在市场竞争中失败和被淘汰的危险。为此,探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建立高校后勤现代企业制度的研究成为一个非常迫切和现实的问题。
一、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公司化的现实性
现阶段的高校后勤服务具有了商品的基本属性。如餐饮、住宿、水电供应、医疗保健、物业管理、卫生绿化、教室服务、运输服务等,这些以高校师生员上的衣、食、住、行、用等多方面形成的一个庞大的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上统统被划分为第三产业,因此这种服务便成为“服务形态上的商品”,这种商品自然而然地便有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就具服务过程来讲,一切都要通过市场方式来实现,它本来就是一个有供求双方参与的市场化行为,在交换中始终应遵循价值规律。
由于消费者消费行为和方式的多元化、消费者偏好以及预算约束就必然会造成市场的激烈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便促使高校后勤服务文体必须进行社会化的改革,以适应市场化的需要。这种社会化的改革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对消费主体高校来讲,要求社会提供社会化的后勤服务市场(完全竞争市场);二是对作为具有“经济人”属性的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来讲,必须符合市场准入制度的基本要求;为此,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便成为必然。因此,可以说,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基本前提和实质就是市场化。
从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的性质来看,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服务性质的准企业。因为,它已经基本实现了独立核算和自负盈亏,具备了集体服务企业的基本特点;但由于产权关系不清晰,法人地位未确立,所以与学校的关系仍然是行政隶属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后勤服务实体只是作为一个服务高校的行政部门而存在,所以,它是一个事业单位中的准企业。从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的经营方式来看,它也在模拟市场行为,参与企业间的竞争。比如在为高校提供后勤服务的各行各业,它无时无地与一些社会企业展开竞争,同样要遵守市场规则,接受市场的考验和挑战。
从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的管理来看,它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实力的“现代企业”的雏形。一方面,它在近年来也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它在其内部也形成了产权相对清晰、权责相对明确、事企相对分开的模拟市场性的现代管理制度;同时,也体会到自身发展中的体制“瓶颈”和身份障碍。
近年来,政府为了推动高校后勤服务实体事业发展,在人事安排、干部待遇、工商注册与管理、税收、财政、融资等一方面部有了明确的优惠政策,客观上形成了很好的外部环境。因此,不论从高校后勤服务实体自身还是从它外部的政策软环境来看,在市场经济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形势下.后勤服务实体转制使现代企业具有了现实可能性和必要性。
二、高校后勤服务实体自身发展需要公司化
现代企业制度是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特点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产权明晰、权责清晰、事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是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职业经理经营为特征的新型的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在高校后勤服务实体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实行社会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
1、现代企业制度适用于高校后勤服务实体。高校后勤服务实体作为我国国有或集体经济的组成部分,它的社会化的主要组织形式应是企业化,现代企业制度适应于国有企业,当然也适应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和国有企业情况相似的高校后勤服务实体。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高校后勤服务实体与市场经济接轨的主要途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校后勤服务部门,由学校来配置后勤资源,人财物都是由行政手段划拨,学校对后勤服务部门承担的责任是无限的,因此学校是后勤经济活动的主体,这样做的结果是,学校办学需要的后勤满足不了,后勤服务部门需要的学校给不了。后勤部门成为学校在经济方面的沉重负担,学校计划成为后勤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桎梏。高校后勤社会化要求后勤部门首先要走企业化、市场化的道路,没有市场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后勤服务实体市场准人的问题。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后勤服务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化经济组织,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才能成为市场、才能纳入市场经济体制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使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在高校后勤中发挥作用,从而使高校后勤服务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也只有这样,学校才能从管理后勤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甩开包袱,集中精力搞好教学和科研。
3、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从根本上理顺后勤服务实体和学校的关系。目前,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是学校组成的一个部分,学校和后勤服务实体之间是上下级关系。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可以使学校和后勤服务实体的关系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即由原来的管理和被管理、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变成经济关系,即股东和企业的关系或者说变为出资人和经营者的关系。如何转变和理顺这种关系?建立现代后勤企业制度是唯一的出路。这是因为:首先,可以理顺产权关系。产权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关系,产权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产权明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要求,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要的是界定产权,即学校的资产所有权和后勤服务实体法人财产权。使二者分离,除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外再没有更好的办法理顺这种产权关系。其次,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事企不分的问题。学校不能直接干预后勤服务实体的经营活动,后勤服务实体依法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承担对资产所有者的资产保值和增值的责任。
4、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很好地界定学校和后勤服务实体的权利、责任、义务。可以做到权责清晰,事企分开,改变原来学校只有权利、后勤只有义务的局面,使后勤服务实体有充分的自。
5、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真正地发展后勤生产力,壮大后勤服务实体的实力,更好地满足学校办学的需要。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日益发展的高校办学需要,而停滞不前、实力薄弱、无竞争力的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是满足不了这种需要的。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地解决了高校后勤服务实体进入市场的问题,理顺了后勤和学校的关系,明确了高校后勤以其财产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化市场主体地位,从实质上扩大了后勤服务实体自,增加了经营灵活性,会极大地调动后勤职工的积极性,从而搞活后勤服务实体内部机制,同时将现代企业制度中的科学管理制度引入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建立起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会极大地促进后勤生产力的发展,使后勤服务实体的实力不断壮大,为更好地满足办学需要及走向市场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公司制企业模式是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的最佳选择
现代企业制度的模式目前比较适合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特点的是有限责任公司,这样既可以按照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模式,选择国有独资公司形式,也可以实行股权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只有按照产权明晰、责权明确、事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有关精神进行改制、改组、改革,才能形成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统一协调发展的高校后勤服务现代企业。它与原来的高校后勤服务部门比较,具有质的不同。主要表现为以下的变化。
1、性质和地位的变化。以前的后勤部门要么是一个行政部门,要么是一个非独立核算的服务单位,与学校是隶属关系;改制后的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在提供后勤服务时与学校法律地位平等,高校是典型的事业法人,后勤服务实体是企业法人。两者在法律上都具有完全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责任能力:只不过两者注册的性质不同而已。
2、资产所有权的变化。以前后勤的财产所有权统归于学校,改制过的高校后勤服务实体不论投资主体是学校还是其他投资主体,它们只具有出资者的所有权,而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拥有法人财产权,也就是说,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对其所拥有的全部法人财产具有占有、使用、支配、依法处置等权利。
3、权责利的变化。以前后勤的权责利最后都统归到学校,改制后对各出资人、经营者和劳动者权利以及职责都有明确规定。高校后勤服务实体的出资人按投入实体的资本享有所有者权益,对实体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高校后勤服务实体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出资者及其他方面不直接干预实体经营活动。
4、服务范国及领域的变化。与以往不同的是改制后除了服务本校之外,还可以服务更多的单位和领域,也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选择多元化经营战略。
5、管理方式的变化。与以往不同的是改制后的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在市场配置资源理念下,一般都会建立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管理组织制度,通称法人治理结构,克服了盲目的行政指挥。
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要求有全方位、高标准、低成本、高效率的后勤服务做保障,也就是高校后勤在经营服务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市场规律与教育规律的关系,既要遵循市场的原则,又要充分体现“服务育人”的理念,这就决定了高校后勤必须努力创新经营机制,不断拓宽服务市场,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来提高高校后勤的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
一、高校后勤服务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意识偏差,缺乏成本管理和综合效益意识
由于高校后勤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后勤实体只能微利经营,通过节约成本费用来提高经济效益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服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的倾向:一是既然后勤实体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就必须注重经济效益,经济效益高于一切;二是不能妥善处理好后勤实体与为学校服务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服务关系,不能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因此造成后勤实体在收费成本管理上的问题,影响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健康发展。
(二)不同类型的服务成本容易混淆,成本核算不实
目前,高校后勤实体内部同时存在管理服务与经营服务两种核算业务。管理服务主要是通过后勤集团为学校教学、科研及师生员工提供基本服务,在核算上以收抵支,不以盈利为目的;经营服务,以盈利为目的,是后勤集团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企业。由于高校后勤实体组建时间不长,尚未建立起成本预算及成本控制的机制,使得一方面管理服务成本核算不完整,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两块成本往往很难区分,很难合理分摊费用,经常出现两种成本相互混淆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高校后勤的内部管理,不利于资金的有效使用,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后勤改革的意义,那就是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实现服务提供者的劳动价值。
(三)资源消耗浪费严重,学校对后勤服务保障的宏观调控缺乏科学的技术参数和可靠的计量依据
高校后勤服务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占用学校的大部分资源,在目前成本管理仍然比较松散的管理状况下,使得后勤服务资源消耗量大、浪费现象严重、乱挤乱摊成本的现象常有发生。虽然目前后勤服务保障工作要通过与学校甲乙方的的契约得以实现,这种模式正常进行也要求后勤服务树立成本观念与契约观念,但多年形成的松散型成本管理模式,使得不少服务部门仍比较关注所垫付的服务成本是否可及时收回,而对于后勤服务消耗的资源是否合理利用,关注很少。至于做为甲方的学校部门在确定后勤服务需求项目的经费时,目前尚没有一个比较客观科学的服务定额进行考核,而只是以近几年服务项目的平均消耗作为学校经费投入的依据,从而形成有些后勤服务实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人为加大服务成本,增加服务收费的做法。从经营效果看,后勤服务往往价高质低,服务对象不满意。
二、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机制,提升高校后勤保障能力
(一)建立科学的后勤服务定额管理体系,规范成本管理
高校后勤近年积极探索后勤社会化的路子,学校与后勤实体的关系由行政隶属关系转为合同制约关系。在一系列的后勤服务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如何解决服务项目任务经费的问题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的关键;而科学合理地确定项目定额,则是学校后勤管理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是正确反映后勤服务中各项资源消耗之间的客观规律、合理规范成本管理的重要途径。以节约后勤服务消耗,为学校合理确定服务收费价格提供依据,成为学校评定后勤实体服务成果及业绩评价的尺度,从而增强后勤服务成本管理意识,实现后勤服务市场的公平竞争。
在确定后勤服务项目的定额时应着重考虑几个方面,一是后勤服务定额必须体现客观实际,排除主观臆断,应在收集大量数据反复测算、比较和论证基础上,应反映一定时期后勤服务劳动生产力的技术和管理标准;二是应分别考虑活劳动消耗及物化劳动消耗的同时结合物价部门的收费标准及学校服务项目的收费规定;三是必须按照价值规律与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合理确定后勤服务成本费用构成的基础上分清管理服务与经营服务的同时确定服务定额;四是各项后勤服务定额确定与实施必须接受学校各方面的监督,凡与教学、科研及教职工生活息息相关的重大服务项目,必需经听证会论证后才能最后确定,以此增加学校后勤管理的宏观调控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后勤服务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二)建立与绩效考评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激励机制
后勤服务部门与学校形成的契约关系,必然要求甲乙双方都在成本核算上下功夫,精打细算、严格履行双方协议,甲方由此得到可靠的后勤保障,乙方由此得到效益和市场。这既是甲乙双方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所在,又是通过甲乙双方从不同角度进行不同努力共同实现的,其衡量目标实现的满意程度与质量标准,只能以绩效考评为依据。高校后勤服务的产出,不仅包括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还包括更多无法计量的成绩和效果,所以评价后勤服务效果的依据,应以绩效代效益。将绩效考评引入成本管理,是本着“坚持服务优先,质量为本”的服务理念,通过绩效考评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提高后勤服务实体加强成本管理的动力和热情,同时依据客观量化的绩效考评指标及奖惩措施,促使后勤服务成本管理不断规范,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在确定绩效考评指标时,应把财务绩效指标与管理绩效指标结合在一起,同时根据管理服务与经营服务的成本管理目标的不同,其绩效考评指标应有区分;同时还应与过程监督相结合,形成有效的成本管理激励机制。如:对后勤水电服务项目的绩效考评,既要对水电成本的计量及成本费用率等财务绩效指标进行评价,又要把握学校各方面对水电服务的认可程度等指标进行考评,以此激励后勤服务实体加强成本管理,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
(一)优势。一是直接面向实体经济(企业集团成员单位),客户较为稳定;二是能得到企业集团及股东单位的支持,借助企业集团的集团化管理优势较能顺利推行政策、开展业务;三是兼具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机构的职能,属混业经营,业务范围较广,服务实体经济的手段多样;四是信息对称,对所服务的实体经济的经营情况有较深入的了解,服务针对性强,也较好控制风险;五是开展业务时,速度快、方式灵活,且比商业银行更具价格竞争优势;六是在财政、税收等方面能得到地方政府更多的支持;七是经营范围的特定性决定了市场竞争压力相对较小。
(二)劣势。一是所属企业集团规模相对较小,并受其行业经营性质的影响,财务公司的资金来源单一、规模有限且极不稳定,较难开展长期稳定的高收益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有限;二是市场狭小,并且只能办理基本的存贷款、存放同业等传统业务,收益模式单一,盈利能力非常有限;三是所在地区金融市场不够健全,业务渠道有限,业务创新受到一定限制;四是符合财务公司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和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端金融人才匮乏,人力资源成本较高;五是信息科技水平有限,存在潜在的操作风险。
二、财务公司发展中的困惑
欠发达地区的财务公司跟其他财务公司一样,在发展中同样面临诸多困惑,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国家政策定位的困惑,即存款准备金政策。组建财务公司的初衷是“雪中送炭”,提高企业集团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财务公司的资金皆来自集团内部,但存款准备金政策,使得财务公司对集团资金的运用受到一定限制。二是对功能定位的困惑,即服务与效益的矛盾。财务公司的职能是降低企业集团及成员单位的财务成本,但财务公司在实际运营当中,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初创期的财务公司,贷款业务是其主要业务和利润来源,加上集团的利润考核,财务公司在向成员单位提供信贷支持的同时,还要考虑利差、利润,无法能够完全降低集团和成员单位的财务成本。三是对管理架构的困惑。财务公司的定位是企业集团的子公司,即由企业集团直接管辖,但在实际工作当中,可能由其他成员单位包括上市公司控股,对此,财务公司如何采取更加合理的股权结构、理顺管控关系还需进一步探索。
三、财务公司服务实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正确定位。首先,对于初创期的财务公司来说,可定位为狭义的资金集中管理型财务公司,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式以提供存贷款、结算等基础业务为主,满足成员单位基本的金融需要。其次,对于成长期的财务公司,可定位为咨询服务型财务公司,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式除了满足其基本的金融需求外,以中间业务和投资银行等业务为主,积极参与并向集团和成员单位提供财务顾问、投资策划和信息咨询等业务,并尝试开展一些股权投资等高风险业务来进一步提高集团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反哺实体经济。第三,对于成熟期的财务公司,可定位为投融资型财务公司,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式除了为实体经济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外,还可通过股权投资等形式持有其他金融机构的股权,与其他金融机构形成协同效应和规模优势,同时与企业集团其他金融机构如证券、银行、保险、基金等共同组成集团的金融平台,共同为成员单位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推动企业集团和成员单位转型升级,支持企业集团走国际化道路。
(二)坚持三个导向。财务公司若要服务好实体经济,务必同时要把握好三个导向:一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密切关注经济金融政策变化,积极研判市场形势,相应地及时调配资金,调整业务结构,加强利率管理;二要坚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所服务的实体经济或项目要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行业、投资项目及金融等方面的调控政策,顺势而为;三要坚持以集团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为导向。在向实体经济提供信贷等金融支持时,要优化信贷结构,围绕集团的年度中心工作和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支持集团的重点项目和优质实体经济,为集团业务板块的发展壮大以及集团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积极的金融支持。
(三)保证企业集团健康稳步发展。作为产自集团、立足集团又服务于集团的财务公司,其生存和发展始终离不开集团,只有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才有财务公司服务实体经济的可能。因此,从集团层面来说:首先,地方政府在财政、税收、资源配置等方面对集团和财务公司持续给予支持,扶持企业集团不断发展壮大,为财务公司提供持续稳定的市场;其次,作为集团,要顺应市场,加强战略管理,确立核心竞争力,在保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加大对外投资力度,为财务公司不断提供资金来源,创造新的市场;第三,集团要持续重视并支持财务公司的发展,对其进行科学考核,并在人才、薪酬等方面适度市场化,给予政策倾斜;第四,集团同时可加快发展银行、基金等其他金融机构,并强化总部职能部门的功能,与财务公司优势互补,发挥协同效应,共同打造能为实体经济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家族”金融板块;第五,集团要强化对战略决策的贯彻力度,让所有成员单位都认同财务公司。
(四)与实体经济高度融合。成员单位是财务公司的主要市场,也是服务的主要对象,要保证信息对称,不仅要做到“知彼”,还要让彼充分“知己”,相互要高度融合。因此,财务公司在利用先天优势的同时,还需不断加深对成员单位的了解,加强对实体经济生产经营情况的调查研究,掌握并满足其多方面的金融需求,为其提供贴身、贴心的针对性强的金融服务,提高实体经济对财务公司的依赖性;同时,要大力宣传推介金融产品,让成员单位熟悉财务公司的运作模式和所有的金融业务。
(五)创建合作共赢的金融环境。不论是企业集团还是财务公司要处理好多方面关系,加强多方沟通合作,共同创建一种以财务公司为主导、企业集团和成员单位为主体、政府支持、监管机构引导、行业协会推动、大型财务公司引领、商业银行协同、其他金融机构参与的多方合作共赢的金融环境。这里的“赢”不但是指经济利益,还包括组织目标的达成等等。
(六)注重风险管理。财务公司集中管理着集团的资金,也是风险的集中,一旦出现经营风险,势必导致集团整个产业链条的断裂,也会给金融体系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无论是企业集团还是财务公司,在日常经营管理、服务实体经济、业务创新和绩效考核中,始终要有“底线思维”,严守风险底线,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保障安全运行。
(七)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当前,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变化,实体经济对金融品种的需求不断增多,对服务质量的要求日渐提高,加上财务公司产融结合的特殊性,对财务公司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欠发达地区的财务公司若要符合好实体经济同时控制好经营风险,不但需要精通金融、投资的专业人才,同时还需熟悉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摘 要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银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重大。为实体经济企业提供帮助,扶持实体经济是银行的重要职责,本文就银行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展开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 实体经济 银行 信贷业务
一、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银行如何服务实体经济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当前银行,尤其是商业银行为实体经济做了哪些工作,如何继续开展这些工作,如何帮助实体经济企业做大做强是当前人们最关心的话题,本文就这一重要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
信贷业务是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也是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直接手段,更是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切入点和落实点。在当前,很多新生企业,尤其是高科技新生企业(留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等)拥有很高的科技研发力量,也拥有自己的新近科技产品,是我国未来实体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这些新生企业往往在资金方面能力较弱,导致他们资金链不够稳健,往往错失最好的商业时机,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能够充分保证这些企业的资金链稳健,从而帮助这些企业发展和腾飞。
二、投资行业选择方面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国家政策倾向于持续推动保障民生、扩大内需、海洋经济、文化产业、碳金融等几个方面相关产业的发展。
所以,在投资方向选择方面,当前很多银行将着重支持能源产业、交通产业以及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重点基础性行业的发展。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型产业实体企业拥有比其他行业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更为丰厚的商业利润,很多银行也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力度,将科技型企业作为重点扶植的对象。另外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企业的方向和政策,要充分把握好信贷投放的规模和节奏,还要充分保证发挥信贷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加大对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三、支持三农方面
支持“三农”产业的发展是当前银行的重要职责之一。在当前,我国银行(特别是商业银行)重视对“三农”企业、小微企业的支持。例如,2011年来,作为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中国银行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较年初分别增长26.98%和62.34%,这个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历史增速以及当年整体贷款平均增速,这说明银行已经能够在信贷业务方面做到有方向,有重点地扶持实体经济,投资较为理性,相关数据显示这些投资的回报也颇为丰厚。随着当前我国城市银行的迅速发展,我国村镇银行也在蓬勃发展之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发展,规模越来越大,金融需求日益增长,广大的县域和农村地区已经成为当前银行业务新的增长点。银行要加强对村镇企业、村镇经济的研究,并和相关研究机构以及国外相关领域颇有建树的银行相互合作,专注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金融服务领域,加强微型金融运作水平,充分借鉴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在当前很多银行都开展了村镇银行业务,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资金支持的角度配合家电下乡、文化下乡等行动,不断支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推进,银行将加大资源投入,继续在中西部地区集中推进村镇银行建设,将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和基层。
海外市场也是我国众多银行大展拳脚之地,可以更好地支持企业“走出去”,银行需要在创新产品组合、优化服务模式等方面加强研究和实践活动。
四、在保障民生方面
在保障民生方面,银行要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帮助农村企业搞生态养殖、绿色种植,此外要重视农村的加工型企业的发展。另外一方面,改善民生也是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责所在,例如中国银行就向全国推出了“银医通”,通过连接医院系统与银行系统,客户持银行卡可在医院内的自助设备完成发行诊疗卡、挂号、缴费等就医流程,缩短了老百姓就医的时间,为老百姓的健康增加了一道保护屏障。
五、扩大内需方面
扩大内需是当前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也是当前一段时间内的重要政策,银行也加大对贸易型企业的支持,特别是对二三线城市的贸易型企业要加大政策上的支持。物流行业是当期大消费理念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迅速,但是还处于起步阶段,鱼目混杂,银行要对物流行业做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和调查,甄别哪些企业具有发展潜力,考察的重点落实在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管理水平、业务拓展能力之上等几个方面,要尽最大可能避免出现投资星辰急便那样的短命物流企业。
六、航洋经济方面
海洋经济方面,我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以来,外贸业迅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银行要继续重视对外贸业的支持,在支持的重点方面要从加工型产业向服务性产业以及科技型产业上倾斜。以往,我国加工型外贸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动荡以及发展国家对我国设置的贸易壁垒,导致我国很多加工型外贸企业发展受阻,遇到了前所唯有的挑战,银行要对有用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进行适当的帮助,并重点扶植管理理念先进、重视产品研发的外贸型企业。
七、文创产业方面
当前,文化建设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的主旋律,人们在享受三十余年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十分重视当前文化领域的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其他实体经济有所不同,要尊重各类文化形式的异同点,要尊重文化,重点落实在文化的传承、弘扬以及发展,银行要有针对地对相关文化行业进行适当的考察,分析行业的内部结构和盈利模式,从而为这些企业制定合适的信贷投资计划。
很多银行从区域上考虑将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确保中西部地区公司贷款余额占比持续提升,这是因为新世纪以来,我国重点建设西部地区,振兴东北老工业地区的方针政策。经过数年努力,西部大开发已经初见成效,很多实体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开发空间。
八、小微企业支持方面
在当前,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成为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重点,更是难点。银行需要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加快信贷的审批流程,以更好地适应小微企业个性化的需求。为了改善和满足小微信贷的工作机制,很多银行创造了类似于“中银信贷工厂”的新模式,对信贷业务申请实行标准化、表格化的操作,充分提高审批的效率;对暂时或短时间内遇到困难的企业,银行要设立相应的信用恢复期制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实现最后的共赢。笔者了解到,全国范围内很多银行都推行了相关政策,助推企业的发展,成功地帮助各类小企业(特别是科技类企业)迅速成长。例如,中行专门面向影视剧制作企业开发出“影视通宝”产品,以企业影视作品的版权和应收账款作为抵质押品,向小微企业提供授信支持。“影视通宝”先后支持了《永不消逝的电波》、《风语》、《梨花泪》、《悬崖》等电影和电视剧制作。
九、境外业务发展方面
此外,对海外实体经济的支持也是我国银行的重要工作之一,据笔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有各家银行推出的适合小微企业的专属创新产品就有三百余项。
首先要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门类齐全的金融产品。目前我国银行类似的产品包括全球现金管理、跨境人民币结算、贸易融资类产品、养老金服务、投行类产品等。这些产品能够很大程度上帮助走出去的企业实现各类金融操作、员工薪酬福利管理等。另外一方面,银行要建立健全全球客户经理制,使每个“走出去”客户不仅有区域客户经理负责其在本地区或国内的业务管理,也有一名全球客户经理协调企业“走出去”后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的业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