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科技趋势

农业科技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科技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科技趋势

农业科技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媒体;农业科技期刊;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G230.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1.077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是继报刊、户外、广播、电视4大媒体之后的第5媒体。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的传播渠道不断地拓展,新媒体已经不知不觉的融入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阅读习惯,所以科技期刊也应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进行转型、整合,利用新媒体扩大影响力,从而寻求到更好地发展空间。农业科技期刊承载着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传播农业知识、交流最新农业科研成果、农业科学评价等使命,是展示一个国家农业科技水平和发展现状的窗口,在科技期刊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媒体背景下,对于农业科技期刊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本文主要探讨新媒体下农业科技期刊的发展模式。

1新媒体的特点

目前,新媒体主要包括互联网新媒体(网络采编平台、 官方主页、电子邮件、官方微博、 博客),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网络报刊,手机新媒体((手机报、手机电视、微信、飞信)),电视新媒体等[1] 。新媒体的4大特点为:交互性和时效性;海量性和共享性;个性化和社群化;多媒体和超文本。其具有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精准到达、推广方便等特征,因此新媒体在灵活性方面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

2 农业科技期刊在新媒体下的发展模式

2.1 与读者的互动

2.1.1 传播方式的双向性 传统科技期刊是单向地向读者传递信息,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则是双向的,新媒体技术传播的互动性决定了其在科技期刊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传统科技期刊中读者只能处于接受的角色,而在新媒体下,读者却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作者既是信息的提供者也是信息接收者,利用新媒体和读者进行交流,这种信息的互动性使传统科技期刊焕发出新的活力[2]。

2.1.2 新的交流方式 传统科技期刊以学术交流为主要的交流方式,而新媒体可以通过网站、微信平台、QQ等新兴的传播方式,更好的和作者、读者之间进行互动,同时新媒体的受众更多,传播面更广。因此在新媒体下,能增强期刊工作者和读者、作者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进一步丰富期刊内容、增强期刊的影响力。

2.1.3 新的推送模式 农业科技期刊的读者,期望获得对自己工作、生活有实用价值的文章。编辑部工作人员可以收集读者的需求信息,和期刊现行的模式进行整合,在保证期刊科技价值的前提下不断地扩大期刊的受众群体,并推送给可能有需求的读者,使读者有个性化、定制化的感受。在进行推送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内容的质量,还应该尝试推送方式的个性化,通过调研了解部分读者阅读爱好,采用取多元化形式来推送,例如推送文字、图像、视频、声音的结合体。

2.2 创新发行模式

2.2.1 表现形式 传统科技期刊往往以文字和图片2种形式来呈现,而新媒体则可采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的表现形式,使期刊的内容形式表现的更灵活,更“接地气”,以鲜明的特色赢得更多的读者。

2.2.2 新的发行模式 新媒体下,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正在发生着改变,尤其是年轻人现在更习惯在电子设备上进行阅读,所以科技期刊在做好纸质发行的同时,应该将目光转移到电子期刊的发行。但是,目前我国的科技期刊特别是农业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行,还主要依赖于国内一些大型的数据库平台,只是机械地将传统期刊纸质版内容数字化,并上传到网上进行有偿地下载和浏览[3],这离真正的期刊数字化还有一定距离,编辑工作者应探索移动终端的发行模式,这样才能使科技期刊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更好的服务于读者。使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网络阅读文章,并且实现读者、作者、编辑三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农业科技期刊的工作者已经逐步认识到新媒体技术在办刊过程中的重要性,开始尝试着新媒体下的转型。农业科技期刊编辑新媒体素养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

2.3.1要有宽阔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 我国农业科技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农业科技期刊的编辑应具有扎实的编辑技术能力和丰富的农业知识,能熟练应用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同时要了解农业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和发展方向,掌握编辑领域的前沿信息,还要把握好市场动态并具有选题策划及组织实施能力,随时吸收最新的国内外农业科技热点,了解新的农业科技知识,这样才能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2.3.2熟练的使用新媒体工具 多数科技期刊采用了网络采编平台,同时,在期刊的推广中,许多期刊运用了微信公众平台。 编辑工作者应熟练的运用好各类新媒体工具,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更好地完成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等工作。加工出作者搜得到、读得懂、用得上的好作品,努力提高大数据下论文的显示度。

2.3.3 术业有专攻,细化编辑的分工 应对新媒体的发展,编辑工作者不能只局限于常规的校编工作,应该将工作进行细化,根据数字出版的特征可将编辑分为:策划型编辑、学术型编辑、技术型编辑、营销型编辑。这样编辑可以根据自己的擅长方面,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在专项上的做到更专业。

3结语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科技期刊应主动顺应从传统媒体传播向网络传播转变的这个趋势,适应新的发展模式。而农业科技期刊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寻求自身的发展道路,积极探索创新,不断的拓展期刊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期刊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实现在新媒体时代的进化,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磊.新媒体导论[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

[2] 陈唯真.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科技期刊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03).

[3] 向飒.期刊数字化发展及品牌延伸[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66-67.

农业科技趋势范文第2篇

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比较集中的地域,我国许多农业知识产权在此进行转化,农业知识产权能够增加产业效益,促进农业增收,能够带来看得见的经济利益。以前,农民对农业知识产权普遍缺乏了解,对申请专利、植物新品种保护、商标以及著作权等都知之甚少,商业秘密、商标等基本无所知。通过农业科技园区对知识产权的推广运用,农民对知识产权得到更多了解。

2农业科技园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现实选择

农业科技园区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技术优势,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具有较好的基础。农业知识产权首先是公民、法人和非法人单位依法享有的一种是专有权利,其范围是在农业科技领域创造的技术成果和产品,包括植物新品种权、农业技术专利权、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权、农产品加工商标权、农业商业秘密权、农业著作权、农业科技成果权和其它来自智力活动的权利等。

2.1知识产权战略是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园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园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园区资源的科学开发和利用最关键环节是依托园区的核心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率,才能保护和改善园区农业生态环境,和谐、持续地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以科技、生态农业的理念经营好农业科技园区,保证推进园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故此,知识产权工作必将成为园区发展的关键工作,知识产权战略必将成为园区引导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终将与园区持续性发展融为一体。

2.2知识产权战略有利于提升农业科技园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农业科技园区正引导企业发展,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园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基础相对较弱,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品质不高。随着我国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关税的调整,外国品优价廉的农产品对我国市场冲击很大,市场风险加大。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使园区企业切实在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知识产权方面下大力气,通过知识产权战略达到提高园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3知识产权战略是农业科技园区对外宣传的名片

国家不断强化知识产权顶层设计,谋划好知识产权强省、强市、强县建设。知识产权战略已经成为各地营造招商引资的重要软环境,更是园区招商引资的有利法宝。制定和实施农业科技园区知识产权战略,有利于吸引各级政府经费投入、政策性支持力度,更好吸引资金和孵化技术、提高园区知名度。园区自主研发、引进推广科技成果量作为政府考评园区的一项重要工作指标。

3对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思考

3.1整合多方资源,汇聚各类人才

人才是强园之本,营造良好氛围吸引各方科技人才、智力。只有集聚人才,才能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吸引各类人才参与园区建设和发展,培养出一批知识全面、素质较高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使园区逐步形成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基地,农业企业的创新平台。大力支持和鼓励园区科技人员知识产权创造,激发创新热情。其次,与政府对接,争取多方支持。充分整合好科技特派员和知识产权特派员行动,为园区发展诊断,全面提升园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专利申请量与质量的提升,有效规避知识产权风险,促进园区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提高。

3.2强化以园区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当前,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有较大提升,但总体上看,我国高技术企业还很少,多数企业技术创新不强。需要发挥园区企业在科技创新、研发投入、成果转化中起到主体作用。大力支持和鼓励园区企业自主研发,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实现农业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双轮合力驱动。第一,国家加大对农业科技园区财税、金融等政策倾斜,让企业产生对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的源动力,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第二,加强产学研紧密合作,推动科研单位、大学等与园区企业共建平台、协同创新。运用投资、项目带动等政策,促进农业各领域的自主创新,形成更多园区企业农业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第三,鼓励知识产权等智力资本入股企业,加大对参与技术创新科研人员的奖励等来激发企业创新能力。

3.3打造园区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运营战略

当前,要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更要强调知识产权的经营,将知识产权从法律资产进化为商业资产,并发展为策略资产。园区中经营知识产权涉及面广,应当有所突出重点,建议打造园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品牌战略。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标示某种农产品产自特定地域,且该产品的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产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产地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也是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渠道。对园区具有传统优势和独具地理环境的农产品积极采取地理标志保护措施。用知识产权战略带动园区产业技术升级,创建一批上规模、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使园区逐步成为标准化、规模化以及区域化的自主知识产权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评价,提高全社会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知度、接受度,把园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作为引导健康消费、放心消费、时尚消费、品位生活的重要平台。

3.4建立园区有效的知识产权评价体系

农业科技趋势范文第3篇

一、示范园区的功能定位

示范园区不仅应能够供教学理论验证和教学实习之用,还须有培养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和服务“三农”的功能。

1.工学结合的载体。高职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为学生提供边学边干、工学结合的实训平台。为满足教师边教边干和学生边学边干的需要,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示范园区应实行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成为农业类专业师生参观感受、实习教学、生产实训、科学试验、科技推广和产业开发的教学场所。

2.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园地。示范园区既是农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又是现代农业科技组装集成、科技创新、示范推广、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开发的园地。一方面,农业高职院校结合专业教学,让学生随教师一起参与应用农业生产资料和生产手段加工农产品及其过程的观察、记载、试验和实训操作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农业高职院校结合教学,开展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为广大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和产业开发服务,以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3.农村产业的开发场所。示范园区是实施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推进器,是催生农村新兴产业的孵化器。建立示范园区,能将现代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辐射至周边农村,打造“示范园区 + 农民合作社”、“示范园区 + 农户”等纽带,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的农产品、新的服务项目和新的产业,进而转化为农业增产和农户增收的现实生产力。

4.服务“三农”的平台。农业高职院校及师生为“三农”服务的项目,主要是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现代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服务,及农村产业项目的开发服务等。要完成上述服务任务,必须建立示范园区服务平台,吸纳农民到示范园区参观学习,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帮助农民在实践中应用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以实现增产增收目标。

二、示范园区的建设实践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示范园区的建设实践,包括立项申请、选址规划、建设实施、项目引进、成果转化和运行管理等工作环节。

1.选址与规划。示范园区选址的基本条件是:具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资源优势;具备交通便捷、信息畅通、连接市场等区域优势;利于主导产业与主干专业、特色产品与专业技能等对接;还要置身农村、毗邻农户、与农田相连以及校地、教产、科教合作关系良好等。综合上述因素,该校选择距离江苏句容市约8公里的边城镇建立了示范园区。依据示范园区功能定位,将示范园区划分为核心区、功能区和辐射区。其中,核心区800亩,作为林业技术、园林技术、园艺技术、作物生产技术、生物应用技术和畜牧兽医等6个专业的教学、科研、产业结合的实训基地;功能区1800亩,按照现代农业企业岗位工种生产经营的实际,建立生态林及抚育、生物中心(组织培养)、彩叶苗木繁育、应时鲜果栽培、优质粮油品种繁育、畜禽饲养、无土草毯生产等7个教科产结合功能区;辐射区8000亩,将功能区与周边农户的农田连成一片,把经示范后有推广价值的新品种、新技术向农户推广,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2.校地合作建设。该校的示范园区是校地合作的结晶。其核心区800亩土地,是地方政府无偿划拨的国有林地,土地产权为学校所有。功能区1800亩土地,采用学校租用并由部分农民参与的共建方式。辐射区由农民自主经营,学校提供新品种,给予技术指导。示范园区的建设,一般要经历初创建设、演进发展、提升特色、功能实现等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该校针对繁育苗木专业,与边城镇赵庄村校地合作建立了苗木繁育基地,面积约300亩,这是教科产结合实训基地的初创建设阶段。2002年,随着江苏园林产业的发展,在原有实训苗圃基础上,校地再次携手合作,将土地面积扩至650亩,并将普通苗木繁育提升为有特色的彩叶苗木繁育,这是示范基地的演进发展阶段。2004年,该校作为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的参观现场,促进了校地进一步合作,正式建立了“江苏农林科技示范园”,土地面积增至2600亩,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相继落户示范园区,其中无土草坪、彩叶苗木等科技成果已开发为当地农村的支柱产业,此时示范园区进入了特色提升阶段。随着该校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实践活动的开展,当前示范园区已逐步进入功能实现阶段。

3.引进科产研发项目。将科产研发课题项目引进示范园区,有利于提升示范园区的科技含金量,丰富专业教学内容,发挥面向农村、为农民示范的功能。该校组织农业类专业教师申报各级立项课题,带领学生开展科产研发活动,先后承担并完成省、部级和市级科研项目52项,项目总经费达1亿元。其中有3项科技成果获省政府三等奖。现有国家“948”、“973”等13项部、省级科研项目落户示范园区。同时,该校在事业费预算中,专门安排校级科研经费每年不少于150万元,以此鼓励教师开展现代农业应用性课题研究。

4.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尝试。在示范园区的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方面,开展了探索实践的尝试:成立示范园区管理机构,代表学校行使对示范园区的资产管理、协调监督等职责;将核心区各专业的教科产实训基地和7个功能区,分配给每个专业经营管理,实行课题项目管理和基地企业化核算;成立“绿苑实业总公司”,并购“中江种业公司”,分别对彩叶苗木、园林施工、粮油良种等生产经销,完全采用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各专业及教师成为科技创新、经营资产和进出市场的主体。

三、示范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该校示范园区从创建、演进到发展的各个环节,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示范园区资源利用效率未达到最优;二是基础设施及仪器设备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缺乏灵活性;四是学校与示范园区存在时空差;五是示范园区的经济效益有待提高。为进一步加快示范园区的健康发展,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1.开源节流,努力完善示范园区的基础建设。要充分发挥示范园区的各项功能,实现建设目标,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筹集经费,加大对科研、产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及各种仪器设备建设,以此提高园区的创新能力。如该校各系(部)联动,专业之间相互协作,发挥整体优势,吸引“三资”(民营资本、工商资本、外来资本)投资示范园区,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企业、学校及专业教师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模式,并逐步成为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载体。同时,对内以专业为单位实行项目管理、企业化运作,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如利用畜禽粪便建造大型沼气池,基本解决示范园区的电力供应,形成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格局,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

2.引进优秀企业,发展校企合作。示范园区必须优先考虑企业性质与学校的专业特色,引进优秀企业加盟,改革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立由多元投资主体参与、产权清晰、职责明确、管理规范、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权利与义务结合、绩效与薪酬挂钩的机制,以增强示范园区的活力,促其健康发展。如该校把光明乳业集团和江苏红太阳集团等企业引入园区开办“光明乳业班” 、“红太阳班”等,为企业培养对口人才提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

3.增强组织教学能力,调动学生参训积极性。目前,园区与校区之间距离较远。为更有效地在园区内组织教学、实训和开展科研、产业活动,必须在示范园区内建造学生宿舍和食堂,同时增加实训的工位数,以保证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定期入住园区。同时,还必须根据市场所需的技能适时调整授课内容,加强对学生实训成绩的考核,指导他们获取相关职业资格,以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

4.创立品牌,提高示范园区的经济效益。示范园区既要确保培养高职人才的教育效益和服务“三农”的社会效益,又要创造经济效益。可以借助示范园区的科技与人才孵化出一批特色鲜明的品牌产品,然后把产品推向市场,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从而为示范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资金支持。

农业科技趋势范文第4篇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过程,而现代农业化是一个产业,农业现代化始终贯穿于农业发展的全过程。文章通过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概念、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浅析,提出了关于促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道路的重要载体,是逐步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推广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模式、发展成果的良好平台,也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举措。

1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比较

1.1现代农业的基本认识

1.1.1农业是指人类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活机能,转换贮存能量,并通过人工培育、耕作或饲养从而获得其产品的生产事业和部门。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农在这指种植业,是利用植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为人类提供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的生产部门。

1.1.2现代农业,是指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和现代方法经营和管理理论,生产的效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结合中国实际从核心内涵来讲,是运用现代工业装备、管理方法、经营理念、科学技术,提高农业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形成一个产业体系,即贸工农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功能、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与我们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依托高科技投入,依靠的是市场导向,由单纯依靠资源转变变成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增长方式,同时依靠市场导向,转变农业发展方向,重点突出“一体化”,将“一体化”贯穿于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

1.2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要求

1.2.1从国际上看,欧美等发达国家,已于上世纪中叶先后步入现代化阶段,澳大利亚着重发展生态农业,农地已占到全世界总生态农地的50%;法国等欧洲国家注重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同步提高;美国则借助发达的现代工业装备农业,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

1.2.2从国内来看,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具备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条件和能力,中央提出把“推进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着力加快现代农业,是从根本上补齐农业短板,实现“三化”同步推进的重要举措;农业生产现状也要求发展现代农业,破解农业生产难题。

1.2.3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已逐步进入农民老龄化、土地流转加速、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生产成本攀高、生态环境破坏加剧,农民缺乏市场主动性、话语权,传统农业已无法满足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任,急需发展现代农业来支撑。

2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性

2.1现代农业的模式

现代农业的模式大体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合作社模式。农业合作社,就是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成立的农民集体生产组织。第二种是公司加农户农业开发模式。就是由龙头企业、公司作为开经营主体,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向农民租赁土地使用权。第三种是农业科技园区模式。由政府、民营企业、农户等投资兴建,以企业化的方式进行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资金、各种设施,集成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对现代农业技术、新品种、新设施进行试验和示范,形成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据初步统计,2011年首批52个国家现代示范区粮食总产量达到7600万吨,以占全国6%的耕地生产了13%的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标准农田比重达到9900元,均大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2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与科技应用创新密不可分

2.2.1根据抽样调查表明,粮食产量保持在90万吨左右,粮、油、肉基本实现自给,但农业总体上仍是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农田作业机械动力104.9万千瓦,农机化作业率为36.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劳动和从事工业人数、外出就业人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牧民的收入大部分来自传统农牧业。这就需要一种农业科研基地,把科研成果放大,并向周边地区示范传播,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就是通过其所有的试验、示范、推广的功能将科技新成果转化成农民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起、用得上”的实用技术,从而实现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2.2.2土地资源丰富,户均耕地面积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3%,还有大量的开垦荒地,草场承包主要到村、组,有利于开展规模化经营,但农民组织程度低,农作物种植良种覆盖率和良种统供率水平仍然较低。在创建科技示范园区,合理的引导促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等经营主体,形成适宜地区实际和产业特点的示范区建设模式、管理模式和产业化发展模式,围绕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地,发展立体种养业,改善环境,关键是让农民接受并运用新技术、新成果,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其示范作用,让广大农牧民亲眼看到新技术成果的巨大经济效益,从而自觉地接受新技术成果。

2.2.3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基本功能:一是试验功能。通过在园区对农业新技术、农作物新品种进行试验和示范,摸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运行模式,从而总结出适合当地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技术转化的运行机制。二是示范推广功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新技术和新成果一旦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农牧民亲眼看到好效益,就会竞相采用,从而起到了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作用。比如,拉萨市净土健康产业,就是以农牧业为基础,联动二、三产业,发展净土健康产业利用农牧业龙头企业和扶持和壮大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牧区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三是增收增效功能。科技示范园区最终目标是促进农业发展,帮助农民致富,真正给广大农民带来看得见的实惠。曲水县作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促进农牧业集约化生产,专门成立了土地交易所,农牧民可将自有土地流转出租,收取租金,同时也可到种植基地打工。2013年农民人均增收7000多元,城关区白定村共有2132人,其中外来流动人口1150人,所有净土健康项目投产后,计划转移劳动力972人,约占本地人口的99%;预计年人均收入将达到9394元,为传统农耕方式年人均收入的近两倍。

3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起步晚、技术落后和信息不畅。

3.1由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起步较晚

作为一种创新形式,农牧民文化和科技水平还不高,对农业产业化缺乏产业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3.2缺少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人员

地处雪域高原,生态环境本身较为脆弱,动植物生长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较为苛刻,目前专业技术人员主要是针对青稞、油菜、小麦、奶牛等常规动植物的种养,涉及现代农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紧缺。

3.3信息交流相对滞后

影响示范园区新技术示范、推广及园区生产的产品缺乏应有的活力。

4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议

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拓宽思路、引进人才、优化配置这三个方面必不可少。

4.1利用示范园区拓展农牧民思路

通过加大对示范园区的宣传力度或组织农牧民群众到内地参观学习,了解农业新技术、农作物新品种、农业科技新成果,把示范园区打造成实训基地,让农牧民群众在示范区里学理论、学技术、学经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提高农牧民的文化素质、科技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促使其转变观念,消除农牧民对示范园区的疑虑,积极主动服务于示范园区,积极引导农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参与示范园区建设,争做示范园区的主人,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

4.2做好人才引进、技术引进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应根据自身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生态类型,积极引进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大力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引进市场开发潜力大、增收效果明显的农产品是增强园区辐射带动能力的关键,也是实现农业与国内外大市场接轨的关键。只要有可靠的技术依托、人才队伍,就能为示范园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保证。

4.3优化配置区内运输网络资源,做好园区品牌的营销

坚持政府支持引导和市场化经营有机结合,加大对铁路、公路、民航三大运输网络资源的整合力度,创新和发挥信息化平台作用,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办成“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龙头产业。在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同时,积极与国内、国际生产加工企业建立联系,大力开拓销售市场,为农业、农民提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推动当地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经营。

参考文献

〔1〕蒋和平.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特征与模式.中国发展观察.2007,2.

农业科技趋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培养模式;德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094-03

农业经济学是以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应用社会学科。虽然古代中国和欧洲都出现过一些农业经济思想,但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则是伴随着农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逐步形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演变,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在不断调整,与此同时,农业经济学科的培养目标也在发生相应变化。早期农业经济学主要关注农业生产状况、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的区位配置等问题,从20世纪早期开始,农业经济学开始关注农场经营管理如农场主如何调整生产方式以获得最大利润问题,这个阶段农业经济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大量优秀的、懂得农场经营管理的农场主。在经济起飞阶段,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承担的主要功能是为城市产业工人提供便宜的食物,而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转变到以农业政策为核心,即研究政府如何制定政策抑制食物价格上涨,通过榨取农业资本以促进非农产业扩张(于晓华、郭佩,2015)。在“食物问题”解决之后,农业又面临城乡收入扩大的“贫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农业经济学科培养出大量农业政策研究人才。进一步,当城市化、工业化结束之后,如何减少农业政策对市场扭曲,同时调整农业经营方式,拓展农业环境生态、文化传承、教育等功能成为政府面临的新问题,即“农业调整问题”(Yu and Zhao,2009)。在这一阶段,市场对农业政策研究人才的需求下降,但涉农企业对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农业经济学科的培养目标开始向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倾斜(周应恒、卢凌霄,2009)。

当前中国正处在通过各种政策补贴解决农民收入过低的“贫困问题”阶段,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未来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会持续下降;随着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农村贫困问题逐步解决,如何调整农业生产功能,缓解政策对市场的扭曲,减少政府财政支农负担必将成为农业经济学科新的研究重点。研究对象和重点的改变要求学科的培养方案进行相应调整,否则必然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而趋于萎缩。当前中国的农经学科正面临关键的历史转折点,而欧洲的农业已经进入最后的产业调整阶段,农经学科也经历了大量的调整重组过程,通过研究他们农经学科的培养,有助于帮助我们设定农经学科的改革方向,缓解学科发展与市场需求的脱节,提高学生的就业情况。有鉴于此,本文首先总结当前我国农经学科的特点与挑战,之后以德国几所开设农经学科点的大学为例,简要介绍德国农经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以及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方案,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农经学科改革提供借鉴。

一、当前我国农经学科培养模式与挑战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农业经济学学科培养模式依然以为政府相关部分以及高校等科研机构输送政策分析执行人才为目标,培养内容与方法也注重宏观政策问题、忽视具体农业经营、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农业信息化等市场亟需人才,е屡嘌出来的学生往往熟悉体制和政策等宏观问题,但管理实务和操作技能极为缺乏(毛迎春、黄祖辉,2006)。相应的,科研工作者也大多关注劳动力、土地制度、粮食安全等宏观问题,而对农场经营、农产品营销、食品消费等具体现实问题不太关心(冯开文等,2014)。

受培养模式的限制,当前我国农经学科面临日益严重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不断萎缩,市场对以擅长农业政策分析的农业经济学毕业生需求不断下滑,相关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由此导致农经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断下降(于晓华、郭佩,2015)。其次,传统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正不断被经济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等显学挤压(张露等,2016),而这些学科拥有更完善的培养模式和更广的就业市场,农经学科缺乏特色,丧失竞争力。

二、市场导向的专业与课程设置

德国是一个高度市场化工业化的国家,农业GDP占GDP总量不足1%(国家统计局,2016)。由于农业在经济中比重太小,传统以政策研究为中心的学科设置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相关大学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例如,随着收入的增长,居民对奶制品的需求不断提高,基尔大学据此设置了牛奶生产专业,开设奶制品生产、销售以及产业链管理等相关课程;欧洲居民对养马以及赛马运动尤为热衷,针对这一需求,哥廷根大学在农学院下面设置了马学,除了教授马匹饲养之外,还开设赛马运动以及体育经济等相关课程。此外,狭义农业虽然不断萎缩,但与之相关的食品加工、销售、餐饮产业、农业资源管理、棉纺木材加工利用等生物经济产业则蓬勃发展。部分大学针对这些新兴产业开设了食品经济、农业可持续发展、生物经济等新兴专业与课程。

从课程设置角度来看,德国农业学科课程设置安排非常广泛,不仅有农业经济、国民经济、食品经济等专业课程,还需要了解企业管理、社会学、法律等相关课程。由于德国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人兴趣自主选择各种课程。

三、德国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培养方案

德国授予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的学校较少,最为知名的是以农业科学为主的霍恩海姆大学(Universit?]t Hohenheim),接下来我们以该大学的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培养方案为例来了解德国的情况。霍恩海姆大学的农业经济学硕士(agricultural economics)是全英文授课的硕士项目,学习时间4个学期,合格之后授予理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Science)。该项目分成两个阶段,第一年主要是必修课程(compulsory modules)与半选修课程(semi-elective module)的学习,第二年主要是研究方向选修课程(elective modules)与论文写作。必修课程包括农业与食品政策(Agricultural and Food Policy)、应用计量经济学(Applied Econometrics)、环境与资源经济学(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农场系统建模(Farm System Modeling)、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等五门课程;另外,学生还可以从农业发展(Agricultural Development)、国际农业贸易(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Trade)、粮食安全(Food Security)等半选修课程里面选择一些课程。除了课堂学习外,学生还要求参与上机操作、小组讨论、学术研讨会以及案例分析等训练。第二个学年学生依然要从一系列课程中选修10门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农业经济学教育,并保证学生能够获得与意向工作相关的训练。硕士导师会对学生的选课和研究方向提供建议。根据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第二学年还必须完成硕士论文的写作。

该硕士项目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视角、跨学科分析复杂系统、交流、谈判、促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就业领域包括政府部门、NGO、国际组织、以及私人企业,具体目标职位包括农业产业的上下游、食品产业链管理、政府和非政府涉农部门、国家与国际涉农组织、研究与教学机构。

四、德国农业经济学博士的培养方案

德国能够授予农业经济学博士的学校较少,一共只有十几个,2005年德国开设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几所大学联合成立了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项目(Doctoral Certificate Program in Agricultural Economics,以下简称PAE项目),联合为农业与食品经济学的博士生提供培训。这个项目通过大学联合开设课程,制定统一的学位要求,组织对相关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学习来提高农经专业博士生的教育质量与效率。此后相关学校陆续加入该项目,截至2016年,一共有柏林洪堡大学、波恩大学、哥廷根大学等13所大学和研究所参与该项目,基本涵盖德国境内以奥地利所有能够授于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接下来我们将以PAE项目为代表介绍德国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培养方案。

PAE项目的博士培养要求至少修满30个学分,每个学分相当于30个小时的学习。具体学分主要通过三个模块构成:理论方法模块18个学分(Methodological-theoretical modules),软技术模块6个学分(Soft skills),学术研讨会模块6个学分(Colloquia)。其中理论方法模块又包括理论(Theory)、实证(Empirics)、专业课程(Focus topics)三个部分,理论与实证至少需要各自修满6个学分。具体每个模块课程的选择由博士生与自己导师商量决定。课程的开设由各大学相关专业教授自行组织,通过统一的选课网站向所有13所大学和研究所农经博士生开放,学生注册登记之后会收到授课老师的邮件通知具体上课时间和地点。由于课程由不同大学开设,所以上课地点分布在13所大学,这给全德国农经专业博士提供了一个共同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具体课程的设置根据教授的情况会有所变化,以2016年为例,当前一共开设有家庭行为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经济数学等9门理论课程,农业与食品经济时间序列分析、生产率与生产效率分析、高级计量经济学等15门实证课程,农业部分技术与创新、高级供应链管理、农业与资源经济学中的建模模型等6门专业课程。软技术模块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学学术论文写作等相关课程。学术研讨会模块则取决于不同学校,以哥廷根大学为例,农业经济学博士毕业要求至少参加18次学术研讨会,并做3次学术报告。每次学术研讨会都要提供一份证明,由导师签字;学术报告则需要事先向学院提出申请,由学院安排时间地点并公告,届时需要邀请导师之外的其他教授做正式点评。修满30个学分之后方能申请进行博士答辩,答辩论文需首先提交学院,自己负责联系包括导师在内的3个答辩委员会成员,论文会首先由交给三个评审委员评审,评审委员写好意见之后交给学院密封,答辩前一周告知申请博士生,要求按照意见做好答辩准备,答辩时三个委员会以提交的评审意见为基础提出问题,要求博士生现场辩解。整个答辩持续1个半小时左右。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开闭门会议讨论答辩结果并给出等级,当前的等级包括五个:完美(0分),非常优秀(1―1.5分),优秀(1.6―2.5分),及格(2.6―4分),不及格(4.1―5分)。

五、总结

伴随着城市化和工I化的推进,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发生变化,农业经济学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国与德国农业经济学学科课程与专业设置以及研究生培养方案,为我国的农经学科改革提供参考。

德国经验表明,食品经济、生物经济、农村可持续发展等必将成为农业经济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农经学科的人才培养也应该适应市场需求,培养涉农企业经营管理、食品市场营销、产业链管理等相关的领域人才。

参考文献:

[1]Yu,X. and Zhao,G.:Chines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30 years:a literature review,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2009,4(4):633-648.

[2]冯开文,原正军,王任,李军.改革以来的中国农业经济学―《中国农村经济》刊文视角的回瞰[J].中国农村经济,2014,(12):77-89.

[3]毛迎春,黄祖辉.中国农业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与趋势[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14-16.

[4]于晓华,郭沛.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及未来发展之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5,(8):89-96.

[5]张露,张越,张俊飚,童庆蒙.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研究发展:历史与前沿[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1-38.

[6]周应恒,卢凌霄.北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现状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9,(6):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