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体经济的含义

实体经济的含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体经济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体经济的含义

实体经济的含义范文第1篇

人力资本思想源于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他认为基础教育可提高人的先天能力。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也认识到人力的作用,但第一个将人力视作资本的是亚当・斯密。斯密、屠能和马歇尔从教育和培训的投资--收益角度对人力资本价值进行论证。费雪在《资本的性质和收入》(1906) 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本概念并纳入经济分析框架。人力资本的提出有力地解释了20世纪50年代经济增长之谜及知识与技术创新的特殊作用。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演说(1960)从经济增长角度研究人力资本,指出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体中能够使价值迅速增殖的知识、体力和技能的总和”(1990)。80年代新增长理论把人力资本要素内生化,强调其内溢和外溢效应,深化了人力资本形成途径及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基础,最具代表性的有卢卡斯(1988)的人力资本模型和罗默(1990)的知识驱动模型。

受西方人力资本思想的影响,在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一批研究人力资本的学者。其中一派(李建民,1999;席酉民,2003)采纳了西方经济学一般意义上的资本,即可带来利润的一切手段,来定义人力资本;另一派(李忠民,1999;冯子标,2000)把人力资本概念看作马克思劳动力商品概念的逻辑延伸,认为人力资本首先是一种能力,把人力资本划分为不同层次。周其仁(1996)、张维迎(1996)等着重探讨人力资本与企业制度变迁的内生关系,分析直接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及资本所有权关系等。

从人力资本涵义的发展演变可见,包括舒尔茨在内对人力资本的定义主要强调增殖性,没有突出人力资本的其它特性,难以区分人力资本与一般劳动力的概念。后来学者普遍认为人力资本泛指全体劳动者,把一般劳动力作为初级形态人力资本,把技能、管理和创新型等具有强增殖性的群体称为高级人力资本。魏杰(2000)从企业的前沿角度,把人力资本看作一种制度安排,认为人力资本只有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

本文认为,人力资本作为资本的其中一种形态,必须满足资本的四个特性:⑴增殖性,即能够带来剩余价值,这是资本的本质属性;⑵稀缺性,作为投入物的资本供给不能满足需求;⑶获利性,表现为资本要求自行增殖的权力;⑷运动性,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增殖。因此,人力资本的主体只能是企业家和创新者。其他劳动力更多的是充当劳动力商品出卖者,其资本特性不显著。

二、企业家和创新者的人力资本特性

1.人力资本的增殖性和稀缺性。把全体劳动力划分为农民阶层、工人阶层和新兴社会阶层。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2002年对全国30个省(区、市)6万多农户、18万多农村劳动力抽样调查显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7.8%,近80%劳动力没有特别技能,14%掌握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技能,2.8%掌握驾驶技能,3.2%掌握农业技术。农业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与知识经济下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不适应,严重制约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率提高,其收入一般仅能维持生存,不存在增值性。

工人阶层包括城市工人、农村中的农民工(即“乡镇企业工人”)和农村流入城市的农民工。由于新增劳动力、失业、下岗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都集中在城镇,就业总量矛盾较突出,大部分劳动力的技能和文化水平低,一般只获工资收入,没有实现价值增殖。

新兴社会阶层主要指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由引进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出现的现代企业家和白领群体,及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等。以经营管理劳动、科技知识创新劳动为主,普遍成为中产阶级甚至富裕群体。据统计,单从职业标准可称为中产阶级的比例仅为15.9%,其中企业经理人占1.6%,私营企业主占1.0%,专业技术人员占4.2%。而凭借知识资本获得价值增殖且为劳动者本人占有的主要是企业家和创新者。作为掌握、创新和发展知识的载体,他们具有特殊的“聚合效应”和“规模效益”。然而在异质型劳动力中,企业家和创新者极为稀缺。据统计,2002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只有639人,工程院院士609人,与发达国家相比形成严峻的“人才落差”,制约了我国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且递增趋势过于缓慢。

2.人力资本的获利性。在市场经济按要素分配下,一般劳动力只作为劳动力商品出卖者获取工资收入V,而人力资本所有者既作为劳动力商品出卖者,也作为人力资本投资者从企业利润M中获取收益。人力资本被折合成一定股份加入企业生产资本,具有资本获利性要求,这最早出现在跨国公司对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计划中,尤其在风险投资项目。人力资本的获利性源于稀缺性和风险性。稀缺性源于劳动力异质化,国际资本集中与激励竞争加剧了企业家和创新者的稀缺程度。由于专用性和团队特征,企业家和创新者进入某企业就同时承担了相应的“投资风险”和“声誉风险”,风险报酬是其获利性的重要内涵。企业家和创新者分享企业剩余,同样存在剥削行为,这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合理范围内可被接受。

3.人力资本的无法估量性和专用性。现代产权理论和企业理论研究表明:将剩余索取权界定给行为最难以监督的成员,有利于提高效率。由于企业家和创新者的行为难以监督,其人力资本价值无法在事前完全确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无法估量。企业家和创新者通过在特定企业中的人力投资和“干中学”形成了只适用于该企业的专用人力资本,对企业的依赖性和长远性效用预期增加,退出壁垒增大,既使其具有承担风险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也奠定其拥有企业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基础。

三、发展我国人力资本的建议

我国人力资本严重不足,不仅阻碍引资、引智的步伐,不利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而且弱化了其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发展人力资本,并没贬低一般劳动者的地位和作用,而是更清楚地认识到劳动力的层次性,促进劳动力素质往高级化发展。

1.注重人力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完善。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2年调查显示,企业经营者通过“组织任命”获现任职位的占45.9%,“自己创业”占24.5%,“职工选举”占13.2%,“组织选拔与市场选择相结合”占11.1%,“市场双向选择”占3.3%,行政任命的绝对比重严重阻碍了人力资本的自由流动,与资本运动性要求相悖。因此,首先应加快建设有效的人力资本市场,保证企业家等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其次,建立职业风险制度,形成人力资本的声誉机制;最后,以法制化建设完善人力资本市场。

2.加强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壮大人力资本队伍。我国2002年人均公共教育经费只有203元,折合25美元,仅为美国1430美元的1.7%,大专文化程度占六岁以上人口的比重只有4.7%,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人数只有70.3人,高素质人才缺乏。 教育投资是培养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要加强正规或非正规教育,更要重视“干中学”,以实现人力资本的“外在效应”,通过强化MBA教育培育更多的企业家人力资本。

3.尊重人力资本产权,实现人力资本价值。人力资本产权决定了“人力资本的运用只可‘激励’而无法‘挤榨’”(周其仁,1996)。因此,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建立包括年薪制、股权、分享制和控制权收益在内的报酬制度。

实体经济的含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能力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253-02

辽东学院地处鸭绿江畔,与朝鲜新义州毗邻。通过对丹东地区外贸公司的调查,丹东从事对韩、对朝贸易企业占全部贸易企业的2/3,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作为辽东学院的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韩朝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地方,突出特色,所培养人才要具备较强的从事外贸业务的实践能力以及所需要较好专业英语和初步朝鲜语应用能力。这种“三位一体”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反映了地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意愿,也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鲜明的地方行业特色,与其他院校同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了错位竞争。

一、实践教学研究的背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身特有的实践性和涉外性特征,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要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以及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实施与开展。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韩朝贸易方向)实践能力体系构建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将人才实践能力体系设置为三大模块:双外语应用能力模块、专业实践能力模块、综合能力模块。“双外语”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具有较强的专业英语背景,运用英语进行国际商务活动交流、谈判等,二是具备基本的朝鲜语听说能力,用朝鲜语完成一般的商务接待工作;实践能力是指适应外贸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应用能力,主要是具有较强的从事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的能力,包括贸易实务的操作能力、各种单证的使用能力、市场营销及开拓能力等;综合能力是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观察国际市场形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是高层次的实践能力,它无法通过某门或几门具体课程的教学而获得,只能通过各种知识技能的积累、综合、升华而逐步形成,需要在贸易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概括而提高。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韩朝贸易方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按照人才实践能力体系的要求,构建了较为完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下页图所示):

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了以下特点:

(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整,强调国际贸易应用能力培养

1.实践教学环节完整,强调连续性和层次性。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利用课内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校内综合模拟实训、毕业实习各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注重各实践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校内我们建立了具有鲜明特色、针对性强的高效仿真国际贸易模拟实训中心。采取“学员操作为基础,教师指导为辅助,网络通讯为途径”的全方位开放实习模式,培养了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我们还与丹东太华电热材料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安排学生不定期到实际工作环境进行短期见习,感受实际业务的操作流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习专业的热情。

3.提高学生的职业资格能力。国际经贸人才的主要从业资格证书是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等。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制定出获得相应专业资格证书的时间表,并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同时,获得必要的就业条件,提高就业能力。学生普遍反映,在获取这些证书的同时,自己的专业能力也有所提高,为将来的就业提供了条件。

(二)语言实践教学体系创新适用,能有效提高“双外语”应用能力

1.采取多种渠道和形式,提高朝鲜语口语交流能力。(1)针对人才培养特色要求,合理设计实践课程及内容。除了开设基础朝鲜语外,设置了大量的实训课程,如听力、会话、口语交际等多种实训课程,并设置了朝鲜语实践学期,在实践学期中采取与外教面对面、演讲、竞赛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2)利用校内校外第二课堂,提高学生朝鲜语口语交流能力。一是在校内外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实训实习基地。校内的朝鲜――韩国文化苑集语言学习和体验韩朝文化功能为一体,利用各种先进的视听设备,为学生语言训练提供了良好环境;在校外建立了三个朝鲜语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需要,让学生实地感受朝鲜的风俗文化,锻炼交流能力。二是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建立了朝鲜语(韩国语)俱乐部。定期开展韩语角、影视时间、韩文写作大赛、韩语系列技能大赛(演讲、打字、情景会话)、 “疯狂韩语课堂”等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扩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2.创新教学方法,创造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熟练的英语运用能力。首先,创新英语教学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形式如角色扮演、采访、辩论、短剧表演等,提高学生口语交流能力;其次,利用课外活动,创造语言训练环境。定期举办英语角,锻炼学生的英语沟通和应用能力;同时不定期举办英语讲座、演讲大赛等,采取多种渠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习英语的热情。

四、打造“双师“型和中外融合的实践教学师资团队

1.鼓励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兼职外贸企业,使专业教师打破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锻炼业务能力,提高授课的说服力,现我系有两名教师长期在外贸公司从事业务及管理,有四名教师有双师资格证书;同时不定期从社会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资深人员到校兼职授课或与老师座谈,形成一支熟悉社会需求、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2.充分利用韩朝学院资源优势,打造中、朝、韩融合的语言实践师资团队。一是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创造机会让教师到国内外进修深造,现有五位教师都已从韩国攻读完硕士学位;二是利用现有的韩国、朝鲜外教,开设大量的口语交际课程,强化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了解不同区域的语言使用技巧;三是利用我校留学生资源,开展课外交流活动,创造语言学习环境。

五、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1.人才应用能力日渐明显。通过近几年对本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施,人才培养特色日渐明显,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二是英语和朝鲜语的交流沟通能力有所增强。在英语方面表现为函电往来和商务谈判的能力不断提升,很多外贸公司负责人对本专业的毕业生的英文函电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还有一些学生已成为公司谈判的主力。而朝鲜语的听力和会话水平也有所提高。

实体经济的含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实体经济 监控

1、高校校办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高校可通过兴办经济实体弥补办学资金的不足,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的场所。但不少高校经济实体并未给高校创造应有的经济效益,但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产权不明晰

高校实体经济的责权利不明确,高校校办企业或多或少存在某些历史原因,实体经济成立时并没有相关法规参考和规范,高校成为高校实体经济的担保,实际为全资无限责任公司,全部资产归学校所有,实体经济资产与高校本身教育资产混在一起。随着企业不断扩大,已经很难确定净资产的归属问题,致使校企之间产权变得模糊不清。此外,部分高校仅要求校办产业上缴各项费用或者完成学校下规定教学实习任务即可,对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企业的发展方向,反而被忽略。

1.2 企业体制不够规范

在创办初期,高校实体经济都是由原高校实习基地转变而来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属于学校的一个教学部门,基本沿用高校管理教学那种行政干预的办法来管理企业。绝大部分的高校实体经济不能完全按照《公司法》的规定,独立开展经营,以及承担相关的企业责任。在企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时,由于责权不清,决策迟缓,错失大好投资机会。这种这种事企不分的管理体制使企业经营者进退两难,禁锢了高校实体经济的发展。

1.3 用人制度不规范,激励机制不完善

由于我国高校实体经济属于高校的一个部门,多数职工由学校人事处统一管理,企业用人须由学校协调安排,企业缺乏用人选择权;且高校实体经济职工的待遇基本都是由高校统一发放,导致激励机制在高校实体经济失效。高校实体经济缺乏对人的管理手段和力度。这些在公司效劳的学校职工,基本工资学校照发,还有相应的行政级别。公司存在,它们收益,公司,这些人仍然可回学校,行政级别照样受用,可以说无任何风险。所以高校企业的员工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有的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

1.4 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

两种财务管理模式并存。目前国内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不同,由于高校实体经济这种事企不分,存在两种财务管理模式。以事业法人财务管理模式统揽企业财务管理,实体经济没有财务自,实体经济财务成为高校财务的附属品,甚至成为事业财务处理不便时滋生腐败的沃土。另一种不良趋势,高校实体经济以模糊财务管理模式管理企业财务,实体经济自过大,从而造成实体经济经营者权力超过了限度,使高校资产蒙受损失,虚置高校作为出资者的权利。其结果是,财务被经营者所利用,企业损益无从考证,高校无法确知其实体经济经营状况,基本处于长期亏损状态。由于产权不清,企业长期无偿占用大量高校资产,使高校经营性资产与高校教学资产混淆,高校教学资源隐形流失等现象。再加上部分高校领导忽视或缺乏财务约束机制,没有及时建立一套权责明确、相互牵制的财务监督制度,致使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漏洞百出。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从目前高校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当初国有企业改革前具有相当多的类似性,必须要建立以市场作为经济行为的基础,以企业法人制度的完善作为主体工作,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形式,以管理科学、权责明确、产权清晰、政企分开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

2.1 产权清晰

产权清晰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1)作为高校实体经济的出资人,高校应对高校经济实体行使处置、使用、占有和收益等权利。(2)高校实体经济的边界应当清晰,即要“摸清家底”。第一,应当搞清高校实体经济实物形态的边界,如机器设备、厂房等;其次要搞清高校实体经济的价值和权利边界,包括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价值量,高校实体经济的权利形态(股权或债权,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的分布等),总资产减去债务后净资产数量等。

2.2 权责明确

“权责明确”是指在确定企业制度时,通过对比各自的责任合理区分和确定企业所有者(高校)、经营者和劳动者(职工)的权利。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在高校实体经济运作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那么所承担的责任和权利也应不同。

2.2.1 高校的权责

高校按其出资额,享有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高校实体经济破产时则对企业债务承担相应的有限责任。高校实体经济在其存续期间,对高校实体经济财产拥有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的权利,并以企业全部法人财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必然要承担企业经营的风险,那么为了减小这种风险,就必须要采取相关措施,使经营者可以更好地为高校实体经济保值增值。

2.2.2 经营者的权责

经营者受高校的委托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拥有经营高校实体经济资产及其他生产要素并获取相应收益的权利。那么就要求高校实体经济的经营者应和高校之间仅存在合同关系,而不是高校派出者。经营者还必须有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如果其不能让高校实体经济保值增值,那么高校也有权利让其下岗,而不是高校自己派有行政级别的干部去经营,出现问题以后也无法追究相关责任,企业倒闭后,经营者还是可以回高校,处于有权无责状态。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必须要做好经营者的权责明确。

2.2.3 劳动者的权责

劳动者按照与企业的合约拥有就业和获取相应收益的权利。劳动者只是和高校实体经济这一企业发生合同关系,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职工收益密切相关,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如果高校实体经济企业的职工的收益和高校实体经济的收益不关联的话,那么职工是无法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这不是有句俗语叫做“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

严格意义上说,责任也包含了通常所说的承担风险的内容。要做到“权责明确”,简单地说平衡高校实体经济参与者之间的权利和责任相。此外,还应当建立起高校实体经济体运作内部各组成的相互依赖又相互制衡的机制,这是因为高校实体经济是一个有效的整体,属于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

2.3 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是一个含义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了企业组织合理化的含义,具体表现为企业的高效运作,科学的决策机制;从较窄的意义上说,“管理科学”要求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通过合理地调节高校实体经济各部分的利益分配,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其核心是激励、约束机制,其目的就是要为员工和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对于管理是否科学,虽然可以从企业所采取的具体管理方式的“先进性”上来判断,但最终还要从管理的经济效率上,即管理成本和管理收益的比较上做出评判。

3、高校实体经济监管的措施

保值增值是评价高校实体经济监管效率的唯一标准。高校实体经济监管的目的不是削弱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的管理,而是要在明确了高校和高校实体经济经营者之间的责权利的情况下,相互扬长避短共同发展。并且监管不是直接管理,否则高校的实体经济只能是回到计划经济时代,而且经营者没有积极性以后,也无法保证实体经济的保值增值。

3.1 理顺高校与高校实体经济的关系

高校校办企业产权不清的问题比较突出,企业创办之初营运资本来源多种多样。理顺高校与其实体经济的产权关系是高校实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以此为基础,通过依法设立经营性国有资产独资公司,对校办以及国有资产的监督、经营以及管理工作进行负责,且承担相应资。当前,大学肩负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及社会的增值、保值责任,以投入到相关资产经营公司的资产为标准,学校承担相应的责任。设立资产经营公司,意味着学校和企业的分治与从属关系,此后学校不再直接以事业单位法人的角色从事经营活动以及开展对外投资,彻底实现“校企分开”。这样可以必须监管过程中的最重要的问题,经营者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还是规则的制定者。理顺了高校和高校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这是实现有效监管的基础,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另一方面就是要理顺高校的人事和企业人事之间的关系。可以按照自愿的原则,让高校部分擅于经营的人才流向企业。流向企业的人才的待遇和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关,而不是由高校承担其相关待遇。

3.2 强化对经营者的监管

这里所说的经营者人,指的是职业经理人,而那些由高校行政级别领导来担任的企业经营者的企业就不是现代企业,企业不是政府和事业单位,不应该具有相关的行政级别。所以这里所指的监管不包括那种非现代企业制度下的高校实体经济。

对经营者的监管关键在于实现资本管理与经营者人事管理统一起来,按一般市场经济原则由高校作为企业出资者任免企业经营者。该企业经营者的任免不应该只是由行政上级任免经营者,而应该是公开选拔的经营者。并且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结果同经营者聘任与报酬挂钩。否则,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就是一句空话。对于公司制企业,经营者的任免权在董事会,高校可以就高校实体经济组成情况产生董事会行使投票监督权,以此表达高校实体经济出资人对经营者的选择权。

与此同时,对经营者的监管关键在于财务监管,可通过委派财务总监或独立财务负责人来加强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及产权代表对经营者的监管。

3.3 强化对经营者的有效激励

为了使经营者为实现高校实体经济保值增值的目标而努力,不仅要对经营者进行严格的监管,还应当对其有相应的激励。经营者拥有董事会授予的限额以下的投资权以及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控制权,面临着重大的管理责任以及经营风险,应当根据其业绩对其予以激励。可以通过发放奖金、给予高额薪金、升级等方式进行进行激励。近年来,我国某些国家控股公司实施有补贴售股以及给予股权等灵活的激励方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这种对经营者“植入股东基因”的激励方法,可以在总结经验、存利去弊、不断完善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加以推广。

4、总结

高校的实体经济监管和国内很多政府办企业之间存在诸多类似的地方。首先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清高校和高校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高校与高校实体经济经营者、职工之间的关系。加强对高校实体经济经营者的管理和有效激励将更有效地对高校实体经济进行监管并能保证高校实体经济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夏伍珍,高校校办产业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讨[J].经济师,2005(11):89-90

[2]苏和,加强监管 促进国有企业平稳较快发展[J].地方国资,2009(06):11-14

[3]李,曾上,论我国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完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6-28

实体经济的含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实体经济 金融体制 问题与对策

利率是中央银行十分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在整个金融体系的宏观调控的过程当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率实际上就是资本这一生产要素的价格,其包含了诸如存贷款利率、拆借利率、回购利率、票据市场利率在内的许多种不同的利率形式。利率市场化是指在国家间接调控下,政府逐步放松对利率水平的直接管制并取消间接影响利率水平的行政措施,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利率形成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利率体系核心的动态调整和静态调整两方面的含义。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推动金融创新,提升金融市场的活力,营造出一个更加积极的金融市场发展环境。但是利率市场化对实体经济的负面作用也在逐渐的加深,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一、利率市场化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

(一)贷款利率上升,加大企业融资成本

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为了吸收到更多的存款,会进一步的下调存款利率,银行之间负债的压力逐渐的增大,银行的资金成本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可能会呈现出持续上扬的趋势。这一冲击对于市场当中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影响更大,对于很多的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自身经济实力的薄弱,间接融资仍然是其融资的主要渠道,银行信贷是中小企业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贷款利率的不断上涨,会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寻找民间融资的渠道,民间借贷之风会更加盛行,民间借贷资本成本随同资金紧张的局面会一起呈现。

(二)企业非金融债务加大,银行不良贷款增多

利率市场化之后企业的非金融债务总额会进一步的加大,其实我国的非金融债务比例早已经远超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这些债务比例的存在会给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企业的债务现金流派息风险十分的集中,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会大大提高。同时,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商业银行自身的资产质量也会不断的下降,不良贷款比率会进一步提高,从而作用于实体经济,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大的风险。

(三)带来经济发展的下行趋势

利率市场化之后,整个社会的融资由于受到商业银行的压力,融资规模会连续下降,融资困难的出现会带来社会投资瓶颈的产生,企业的投资意愿会进一步的减弱,投资持续能力偏弱。以利率市场化为标志的改革不能够充分的激发实体经济的内在活力,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国内整个经济将会呈现出下行发展的趋势,国内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将会逐步的得到凸显。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实体经济发展的策略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近些年来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利率价格机制在资源的配置过程当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实体经济的冲击也逐渐的突出明显,尤其是给实体经济融资带来了巨大的阻碍。为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对利率市场化加以调节和引导。

(一)有节奏的推进利率市场化,把握好实体经济发展的动态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合作机构的存款利率已经基本放开,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全面的利率放开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如果实现了利率的全面放开,必然会加重企业的融资成本,不利于整个宏观经济的平稳有序增长。政府在后续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合理的考虑到中小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评估好企业自身的利率承受能力,合理有效的把握好、控制好改革的力度,给利率缓冲一个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保障好实体经济平稳安全的过度。

(二)发挥好货币政策的作用,切实的解决好企业融资困难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重要的宏观调控政策之一,在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当中,政府要切实的发挥好自身的作用,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督导和调控,积极有效的引导好资金流向中小企业。除了加强对商业银行的调控之外,政府还要切实的规范好民间融资的渠道,规范路径,积极的对民间融资加以引导,切实的解决好企业融资的难题。最后,政府还要加强对银行的监督指导,相对应的监管机构要逐步的提升对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程度,规范化银行的操作步骤,保障银行业的有效运行。

(三)加快经济结构的升级发展,提升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内在能力

近些年来,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一直呈现的是一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与市场经济改革相互匹配的经营模式并没有能够实现同步的升级和转型。利率市场化背景之下,实体经济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必须突破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谋求自身的转型发展。

总之,利率市场化是一项十分复杂庞大的金融工程,利率市场化能够给予市场经济充分的活力但是也会给实体经济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保障实体经济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是金融体制改革研究的重要问题,这既需要金融改革的政策支持,也需要实体经济能够不断改进。政府要有效合理的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断的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同时还要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采取多种措施,带动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惠.利率市场化下实体经济生存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学研究,2014,(06).

[2]毛克贞,王超.金融危机过后的反思――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实体经济[J].经济研究导刊,2011,(10).

实体经济的含义范文第5篇

从历史趋势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美各国经济快速复苏,股票市场和其他金融投机市场却增长缓慢,固定汇率体系确保利率水平和通胀稳定,外汇交易和衍生金融产品刚刚萌芽。1950~1970年的20年间,大体属于实体经济增速超过虚拟经济增速的时期。

20世纪70年代开始,纯粹美元本位制和浮动汇率刺激全球流动性急剧膨胀,其实是撒切尔执掌英国和里根入住白宫之后,经济金融自由化浪潮席卷全球,金融开放和金融自由化刺激全方位金融创新,外汇买卖和投机交易飞速增长,商品期货、金融期货、垃圾债券及其衍生产品风起云涌,令人眼花缭乱。20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里根发动供给学派革命,以史无前例的大幅度减税刺激走出“滞涨”,进入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高速增长时期,华尔街股票市场迎来迅猛飙涨的黄金时期。虚拟经济、虚拟资本、金融资本、资产价格的增速开始大幅度超过实体经济和物质资本的增长速度。

20世纪90年代,信息科技革命风靡全球,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和硅谷成为全世界IT精英的梦幻乐园,成为所有渴望成功的年轻人的朝圣“麦加”。IT热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激荡全球,纳斯达克指数急速飙升超过5000点。全球许多国家皆涌现了热闹非凡的IT股浪潮和泡沫,直至2000年全球性IT泡沫破灭,人们才如梦方醒,惊觉虚拟投机泡沫确实是“非理性繁荣”。

美国IT泡沫破灭不久,本・拉登发动了人类历史上最令人惊愕和最不可思议的“9・11”恐怖袭击,全球金融市场瞬间掀起恐慌性抛售浪潮,市场濒临崩溃,世界经济阴霾密布。为力挽狂澜,当时就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断然决定实行长期低利率政策,时间长达16个月。与此同时,1998年克林顿总统开启的放松管制和促进金融创新改革法案开始产生效果。多重力量汇聚发酵,次贷泡沫应运而生。信用评级机构和信用违约掉期推波助澜,虚拟经济和虚拟资本的膨胀速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我们可以从供给和需求角度简要分析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运行机制。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需求和供给行为有本质区别。实体经济的需求和供给是生产性需求和生产性供给,可以称为真实需求和真实供给。虚拟经济的需求和供给则是投机性需求和投机性供给,可以称为虚拟需求和虚拟供给。真实需求和生产性需求主要来自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也就是很难获得信用资源的普通百姓;投机性需求则主要来自占人口极少数的富裕阶层和各类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他们很容易获得货币信用资源,以满足其投机性需求。

虚拟经济或投机性金融活动或投机赌博资本主义,其核心机制是信用创造和杠杆交易,举凡一切金融衍生产品,无不大肆运用金融杠杆。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投资银行迅速转型为“投机模式”或“交易模式”的金融交易主角;商业银行亦全身心投入金融交易和投机套利。高杠杆成为所有金融机构的共同特征。财雄势大的金融巨头和富可敌国的富豪,能够轻而易举凭借高杠杆从事金融投机。信用资源分配的两极分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两极分化,之所以成为一对孪生姐妹,相互依赖,相互强化,核心机制就是高杠杆和高负债金融模式。

以美国为例,10%的最富裕人群持有75%的股票资产,前10家金融机构控制了80%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其他国家情况类似。

收入差距和贫富分化对消费和投资具有深刻的负面影响。马克思的生产相对过剩理论,源自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和消费不足。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就是基于边际消费趋向持续下降。人们的收入越高,边际消费趋向就越低,储蓄趋向就会越高。如果社会财富过度集中到少数富裕人士和富裕阶层,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群尽管边际消费趋向很高,绝对消费水平却非常低,那么,经济社会整体消费水平和消费总量就可能很低,难以维持经济平稳增长和充分就业。因此,虚拟经济背离实体经济对物质资本的积累和实体经济增长,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富裕人群的收入和财富越来越多,低收入人群和穷人的收入和财富却越来越少。前者拥有巨额财富,边际消费趋向却很低;后者边际消费趋向高,收入和财富却很少。所以我们看到,虚拟经济、虚拟资本快速增长时期,实体经济增速往往很低。

虚拟经济背离实体经济的

主要机制

货币、金融或信用的引入,至少引发经济体系内在结构五个层面的变化。一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背离,二是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的背离,三是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的背离,四是当前决策和未来决策的背离,五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背离。

所谓背离,包括两个方面的重要含义。第一,参与者和决策者不是同一群人。譬如,所有者和经营者不是同一群人,金融资产持有者和实物资产持有者不是一群人,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不是同一群人,侧重当前的决策者和侧重未来的决策者不是同一群人,从事实体经济者和从事虚拟经济者不是同一群人。

第二,决策者效用最大化的“效用”内涵完全不同。企业所有者追求的是古典经济学所标举的“利润最大化”,企业经营者则追求“管理者目标最大化”。实物资产持有者追求的保值增值目标和方式,与金融资产持有者追求的保值增值目标和方式往往大相径庭。

经济活动的内容相互脱节。全球外汇市场交易与真实贸易之间的关系日益微弱;外汇交易与规避贸易风险的套期保值几乎完全失去联系,外汇交易成为纯粹的投机套利活动;衍生金融工具的创造和交易与实体经济活动几乎没有关系;绝大多数金融资产买卖者或交易者根本不知道自己从事的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活动的关系何在(美国刺激贷款相关衍生产品是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