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类的就业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关键词:计算机应用 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计算机应用专业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常规专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逐年增加,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用人单位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门槛和就业层次不断降低,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如何能够让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掌握先机,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既是对学生自身能力的考验,也是对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教学的新挑战。
1.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职业能力解析
通过对以往毕业生工作单位和就业岗位的调查,结合51job、智联招聘等招聘网站计算机专业招聘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在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中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岗位群是各类单位中从事计算机管理、维护、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管理、维护以及相关服务的应用型岗位,主要包括初级程序员、软件测试人员、软件/网络销售维修人员、网页设计师、技术支持等岗位。对这些岗位的工作要求进行分析汇总,职业能力分为基本素质与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
图1 职业能力组成框图
2.围绕职业能力构建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就业岗位群和职业能力分析,将课程体系分为以下三部分:
2.1 职业技术基础部分
通过开设以下课程,使得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与方法,能进行基本的程序设计,能使用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解决一些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图2 职业技术基础课程
2.2 职业技术核心部分
根据当前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职业技术核心知识模块中开设网页设计方向、Java开发方向、PHP设计方向,让学生能够深入、系统地学习各个方向的知识。这三个方向针对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某一方向作为自己的主要方向,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进一步加强该方向的学习和知识扩展。
图3 职业技术核心课程
2.3 职业技术训练部分
在职业技术训练部分的设计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实践训练融入到教学的各个阶段中,主要体现在实训环节上,每学期根据所开设课程安排相应的实训周(见表1),主要目的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开发操作相结合,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增强学生对后期项目开发的认识。
表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安排表
经过了前期职业技术核心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需要进一步加强职业锻炼。引入软件公司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开发小组制来进行综合教学,让学生从项目需求分析开始,经过概要分析、功能分析、详细设计、代码设计、调试与维护各个阶段对项目开发有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为学生将来进入工作岗位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节奏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中,还引入了职业认证考试,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选择认证考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图4 职业技术训练课程
3.结语
在构建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我们不追求各种特色,而是切实结合学生就业和实际学习的情况,引导学生确定自身的兴趣,选择合适的职业能力进而扎实、稳妥地学习相关知识。目前,这一课程体系建设已经初见成效,近三年来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中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人数逐年增加。
当然,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高职教育模式的改革都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新要求,紧跟技术的发展,结合学生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是以后需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郑丹青,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0.3
[2] 张凡,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7
关键词:专业方向 校企合作 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58-02
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刚起步,国家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纷纷引入计算机辅助办公,社会上急需大量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综合性大学、职业院校纷纷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当时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计算机应用人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一直都是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一直占据着人才需求排行榜的前几名,这种状态持续了20多年。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功能越来越丰富,价格却越来越低。到21世纪初,计算机基本普及,办公环境中:文档处理、数据管理、业务办理、信息展示等等都要离不开计算机。城市中多数家庭也都拥有了个人电脑,有的甚至不止一台,计算机使用者的年龄在不断下降。新成长起来的一代,对计算机的熟悉度非常高,他们对自己的计算机水平非常的自信,认为自己就是个电脑高手,在他们眼里,网上冲浪、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看电影听歌曲等等就是计算机的所有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逐渐冷下来,甚至到了招生困难的境地。
1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概述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该专业应用十分广泛,它以计算机基本理论为基础,突出计算机和网络的实际应用。
传统上,该专业一般文理兼收,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应用开发技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又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开发、维护等工作。随着社会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越来越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就业稳定率下降。
权威统计机构“麦可思”花了3年时间开展持续的企业调研后,了2011年麦可思大学毕业生就业分析报告。该报告中列出了近年来就业形势不好的一些专业,分别用红黄绿牌来分级预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榜上有名。麦可思指出计算机相关专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计算机类专业失业量较大,但是相关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仅以软件行业为例,每年人才缺口大约几十万。人才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原因在于目前的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对于这类的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改进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
从这个结果看,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不是饱和了,而是人才的专业性不突出,专业技能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的问题。从2009年开始,我们也一直进行着企业走访和毕业生跟踪调研,我们的调研结果和麦可思的结论非常的一致。每年到我们学校要毕业生的单位一直不断,动手能力强、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总能在第一时间找到自己满意的单位。连续多年,我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初次就业率都保持了100%。但后期的职业稳定率和对口率与以前相比,有明显的下降。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动手能力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2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突破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几乎到了存亡危机的时刻。院校必须开展深入的专业建设,采用了不同的改革方式,来破解当前的困境。具体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细化专业方向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原来的专业名称后面加上具体的应用方向。那样,培养的人才专业性更强了,也更加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有“嵌入式与计算机架构技术方向”“云计算技术”“软件技术(应用本科)”三个培养方向,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向为“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向为“智能楼宇技术”,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向为“动态网站开发技术”。
目前,比较适合高职院校,社会需求度高,发展前景好的计算机应用方向有软件技术(理科)、物联网技术(文理兼收)、移动互联技术(理科)、动态网站开发(文理兼收)、网络安全技术(理科)、网页设计(文理兼收,可招美术方面艺术生)、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文理兼收,可招美术方面艺术生)等。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应用极为广泛的学科,在它应用的每一个方向中都已经诞生并继续诞生出新的学科和专业,像比较新兴的移动互联技术、物联网技术等,都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学校在选择应用方向的时候,最忌一窝蜂,而是要突出自身特色,给社会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例如北京北大方正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就有一个“方正激光照排”方向,充分利用了方正集团自身的产业优势,教学与产业互助发展。在专业方向的选择方面可以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
(2)当地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与;
(2)学校的优势资源与发展方向;
(3)学生生源情况(文理科情况和招生地域);
(4)专业师资与实验室条件。
2.2 与企业合作办学
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为职业教育行业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当前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就业竞争力;就业率
随着世界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已越来越离不开人们的生活,计算机行业迅速发展,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给社会带来了很多新的就业岗位。而随着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不断扩招,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也在不断的加大,高校必须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大力提升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才能促进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提升办学效率,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审视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目前的教育现状,相当数量的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提升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1)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人数的增加。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在快速增加,各大高校纷纷开设计算机专业,以满足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据统计,在2004年年初,就有500多所院校开设计算机专业,在校学生的人数就已达到了30万人。而伴随着人才需求增加的是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毕业数量在不断的上升,就业竞争也在不断加大。近年来,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就业难的问题,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业压力在不断的加大。(2)企业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增加。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人员需求也在快速增长,除了大量公司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外,企业,事业单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计算机专业供求紧缺,在2009年上半年,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在所有行业中最大。过去几年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需求每年增加100万左右。IT产业的增长速度在过去几年中达到了26%以上。(3)找不到合适工作和招不到合适毕业生的困境。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由于就业竞争力的差距,常常表现出两个极端的现象,一方面,国内名牌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形势非常好;另一方面,一般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却存在找不到合适工作的问题。该问题并不是说明就业岗位比较少,伴随该现象的还有很多企业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所以,企业招人难和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当前就业市场的一种奇怪现象。
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竞争力缺乏原因分析
(1)缺乏学习能力。在当前我国高校的教学中,考试依然是衡量学生的主要手段,导致很多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而学习的过程中一味的依靠教师,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采取的是传统的授课方法,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导致很多学生过于依赖老师,缺乏自学能力,而高校依靠课堂所学习的东西远远没有达到企业用人的要求,所以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缺乏毅力。高校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毅力的培养,导致大部分学生缺乏在学习上持之以恒的精神,没有太强的自我约束力,尤其是在学习新知识时,缺乏必要的信心和恒心,不能持之以恒,经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以致学到的只是皮毛,很多深层的东西挖掘不够,影响了毕业时的就业竞争力。(3)缺少职业规划。高校计算机专业在学生入校及学习的过程中,不能经常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使得学生缺乏明确的方向,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对于前途很迷茫,因此缺乏足够的动力,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4)高校课程设置陈旧,不能与时俱进。目前我国很多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非常陈旧,很多课程已不是当前行业需求的主流,课程早已过时,但学校依然开设,而很多行业需求旺盛的专业,学校却迟迟不开,学校教育与社会严重脱节,严重影响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5)授课内容与工作实际脱节。很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比较注重科研,对教学投入不够,尤其是实践环节投入不够,教师动手能力偏弱,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以实践为依托,无法有效的带动学生,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导致学习的知识停留在理论上,不能充分的利用实践进行提升。目前很多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未踏入过企业,对企业的工作要求不够明确,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抓住重点,且授课的内容按照课本照搬,没有科学的依据,导致学生学习盲目,不仅学习吃力,而且浪费了很多时间。计算机专业要求有很高的动手能力,但纵观我国高校的授课形式,普遍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讲授过程不能让学生积极的动手参与,实践时间较少,导致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普遍缺乏动手能力。
三、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毅力。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明确教学的方法,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以引导为主,以讲授为辅,摒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思想,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毅力,以阶段性考核与任务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2)引导学生明确职业规划。职业规划是学生发展的动力,如果缺少职业规划,将使学生缺乏奋斗目标,缺乏奋斗的动力。高校应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的需求情况,对学生定期开展职业规划指导,毕业时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帮助学生及时、正确的明确职业规划,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适时调整个人的发展方向,并监督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3)更新课程设置。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社会为导向,积极与企业结合,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的需求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安排合理的课程学时,并依据学生的职业规划,适时调整学生的学习课程,改变传统的从大一到大四的“一班制”,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方向,由教师积极引导,学习不同的专业课程。(4)更新授课内容,实现与企业要求紧密结合。教师应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积极利用空闲时间给自己充电。高校可利用暑期定期将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输送到企业进行锻炼,提升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多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于实践性强的科目,应以实践课程为主,理论课程为辅,摒弃传统的“多理论少实践“的授课方式,切实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高校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方向,灵活发挥导师制的特点,依据学生的方向和导师的方向,灵活导师的选择,使得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导师方向相对口,抛弃机械式指定的方式,使得导师制的实施更加科学,更加有利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提升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刻不容缓,高校应充分重视起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构建符合时代进步的教育方式,提升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我国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邹积英,杨树成.关于提升工科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68~69
[2]高晓琴.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1(9):99~100
[3]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研究——以密西根州立大学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11(1):101~104
工业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其专业领域包括机电产品设计、家居设计、交通工具设计等产品设计方向,包括广告设计、包装设计、UI设计等信息传达设计方向,亦包括展示设计、室内设计等展示与装置设计方向[1]。不同的行业对于软件的使用需求有一定的技术规范,或约定俗成,这就导致具体设计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工具软件种类繁多。比如三维辅助设计类软件,在机电产品工程化方面通用的UG或PRO/E,在车身造型行业Alias、Catia更为普及,而展示与装置设计方面则普遍使用3DMax、Sketchup。另一方面,每一种软件还在不断地升级革新,教学选用的软件随时会因市场的变化而被迫改变。因此,在课程设置时教授何种软件,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是课程规划的一个难题。各个高校根据更加细化的人才培养方向,在计算机辅助课程的设置方式和具体教学内容上差别非常大。
二、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设置和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由于工业设计人才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在没有细化且没有特别定向的人才培养方向的情况下,学校在制定教学规划时就有可能安排向学生教授非常多的软件种类,以应对未来的就业需求。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学生需要在“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课程中学习Photoshop和Coreldraw,在“计算机辅助三维设计”课程中学习Rhino和3Dmax,在“计算机辅助工程设计”中学习UG,在“计算机辅助车身造型设计”中学习Alias,有类似的课程设置的高校并不鲜见。但即使如此,仍无法覆盖学生就业的全部需求。经过对目前毕业生和在校生反馈信息的分析和整理,我们认为现行的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体系中主要有一下几点突出问题:
(1)课程学时较短,学生不经过实际项目练习很难达到应用的学习目标。
(2)学生将就业于多种领域,课上学习的软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就业时的职业需求。
(3)软件种类设置过多,学生很难融会贯通,不能进行特定专业方向的规划学习。近些年来对于这些问题的教学研究纷纷展开,“网络化教学平台构建”和“案例教学法引导”是目前的主要探索方向,但是单一的课程内容与有限的学制难以解决人才培养多元化的问题。
三、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模块化建设的思路
(一)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模块化构建的主要方法和目的
模块化教学(ModulesofEmployableSkills,简称MES)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某一阶段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以一定的载体为依托,将相关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知识模块[2]。该教学方式在技能型学科中应用比较普遍,在工业设计的教学中也有应用。对于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这课程,所谓模块化教学构建的构想是指,通过案例引导的教学单元,对计算机辅助类课程进行整体规划,以未来从事专业方向的要求为目标,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内选修模块化教学单元的方式,完成相应设计领域技能的学习。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模块化建设目标主要是:
(1)培养学生自我制定和实现学习目标的能力,而不是某一种软件的熟练程度,以应对未来不断变化的环境。
(2)以未来相关领域设计师的职业需求为导向,完成课程内的任务订单即教学模块的设计,教学资源库的准备和考核方式的设置。
(二)模块化建设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采取的方法
1.课程学制固定,而学生专业方向的侧重有所不同,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如果面对不同设计方向领域,采用完全一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那么就会导致这样的情况:一个试图以平面广告设计作为职业规划目标的学生,不得不在“计算机辅助三维设计”课程中学习三维产品结构建模;而一个以车身造型设计作为目标的学生,却不得不在“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课程中学习如何为照片调色。模块化构建的目标是差异化的自主学习,学生只需学习完自己所选设计领域的所有课程模块,即可完成本课程的学习。教师在其学习过程中需起到引导作用,并做好课前各项工作的准备。但是,基于目前各个设计行业所使用的软件的多样性,如果试图为不同设计专业方向的同学各自建立全部相应的软件教学资源和课程脉络,将是一个非常繁杂的工作,所以首先要进行市场调研,明确三大设计方向(产品、信息传达、环境装置)的共性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制作整理相应的教学资源。
2.很多计算机辅助课程以软件的介绍和使用作为主要内容,结合了一些实例操作训练,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操作软件,并不以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或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不同设计方向的技能进行总结归纳,整理出行业常见的工作订单,以此设计课程模块。课程模块中应既有设计专业领域共性的基础模块,也有不同专业方向的符合职业订单需求的模块内容,由学生选择学习。
3.对学习不同内容的学生的考核方式也是课程设置的一个主要问题。考核方式将会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进程,如果学生学习的软件内容不一致,教师需设置合理的考核标准。在考核设置时可以考虑相同难度级别的、不同设计方向的工作任务,或者难度不同但是在工作量上加以平衡的工作任务。同时,需要设计最后的考核指标。由于课程准备的模块化教学单元的总数远大于某一设计方向技能学习的任务,符合学制的考核指标设置应该围绕着学习能力培养为主线,而不是完成任务的数量。
(三)模块化建设的实践
以“计算机辅助平面设计”课程为例,笔者在课程设置时,考虑到软件基础的共性和行业应用的特定需求,将其课程内容的模块分为3个类别:基础理论模块、基础共性模块和面向行业需求的订单模块。学生在课内需学习完前两个大类别内容,这是固定的学习任务,可采用课堂讲授、辅导,集中讨论的形式展开教学。然后,学生需要选修相应方向的订单任务,修满任意一个设计方向的任务模块,即可根据其平时表现和完成情况进行考评。这部分内容需要学生通过课下时间来完成设计任务,课上时间则以辅导、讨论为主。当然,本课程设置是基于我校目前的具体环境和师资的,如果环境发生变化,就要调整其中模块组成。
四、结束语
高职类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维护、程序代码编写等应用型人才。现在,一般的高职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普遍都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计算机信息管理以及计算机应用和网络动漫设计等多门专业方向,所培养的学生将来走上岗位也大都为一般的综合性计算机系统维护员或者专业的软件代码编写员。前面所提到的几门专业方向在社会上并没有具体明确的岗位群与之相对应,使得在校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就业前途了解不深,容易让学生产生消极应付的思想。很多在校学生对各门专业知识不是特别精通,只是略懂皮毛,高职类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将来走到社会上就缺乏市场竞争力。所以,高职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应该对自己的专业定位有一个清楚认识,对如何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有明确的思路。
2专业建设与定位
高职类院校教育的学科专业建设和定位是学校为了能够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的标准。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其所包含的范围比较广,相应的社会对应岗位也就比较多,甚至岗位之间也是大相径庭。该专业必须进行专业定位和设置才能够满足目前的计算机专业教育需求。
2.1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
院校所设置的专业方向是否能够适应市场的需要,是培养合格专业技术人才的基本前提和要素。专业的设置就应该以市场导向为指引,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应该培养什么人才。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就应根据I1r人才的需求进行规范化,对市场动态实行实时的动态跟踪和调研,只有这样才能办好有市场前景的IT专业,对于没有市场需求和就业出路的专业就应该坚决停办。现在的高职类院校大都开设了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方向都应该根据不同的就业岗位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对于专业的设置应该根据该专业的市场需求来进行相应调整,并在此基础上着重考虑所设专业的方向、规模、结构以及跟区域经济结构的匹配程度、跟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程度,此外,还应该最大限度地考虑用人单位的意见等。
2.2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高职类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掌握各种硬件、软件工具,同时具有一定的设计、安装、维修和项目开发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此外,还应该把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应以职业能力分析作为基础,进而面向整个职业过程,将岗位对人才知识、技能、态度的需求有机地结合,从而把职业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转化成切实的课程目标。
3课程建设
作为高职类院校专业设置的基本内容,课程建设同样不可欠缺。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课程建设是为课程学习者或者本专业学生构建通向成功就业的桥梁。一般来讲,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可以按照不同性质分为:公共文化课、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和计算机专业课等三个大的模块。其中,公共文化课的内容主要包括: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高等数学和英语作为现代IT从业人员的基础素质课程,要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开展;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和计算机专业课可以统一起来划分为不同的模块,然后按照不同的模块来选择相关课程。此外,在各门课程的授课时数的设置上应该充分考虑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之间的内在关系,应该在保证毕业学生具有很强职业岗位适应能力的同时,还要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进行考虑,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职业适应能力。
4教学方法改革
对于IT类专业课程的属性划分,从根本上来讲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即原理型课程和技能型课程。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培养应该按照理论够用、重在技能的原则来实现,所以,原理型课程主要负责对计算机软件的基础和工作原理进行讲授;在开展此类客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原理的推演和推导,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对计算机的整体工作原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基于此,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完全采用多媒体方式来实现。同样,对于技能型的课程,由于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所以对此类课程的教学应该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这样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上实际操作的直观性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此外,该类课程一般都是通过某一软件平台来进行讲解,如果不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会给讲解带来困难。所以,应该根据具体课程的实际情况确定配套的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合理、科学性。
5课程技能测验
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专业课程的考核和测试是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掌握情况进的重要手段。所有,如何对所设置的专业课内容进行测验,以及采用何种或者什么方式进行检测,是高职类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对计算机专业这种专业性较强的专业来说,更应该根据就业岗位和教学大纲的实际需要,经学生的测试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即: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