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政服务与管理的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家政服务;课程体系;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1-0014-02
随着社会行业的岗位变化发展,高职教育对所培养学生今后从事某岗位需要具备什么能力和素质才能良好地完成该职位职责的要求应具体指明,但这仅仅是学生能够从事该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而学生的培养还需要关注其在该岗位上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时注重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培养。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也是人才培养的依托,对于家政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而言,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高度关注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培养。
一、岗位胜任力的内涵分析
岗位胜任力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组织中,促使员工能够胜任本岗位工作,并且在该岗位上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偏好基本要素。这种胜任特征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岗位中表现卓越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包含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也包括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且能显著区分绩效优异与绩效一般的个体特征的综合表现[1]。由此可知,岗位胜任力应具备以下特征:(1)岗位胜任力是基于基本岗位能力之上的优质能力,这种优质能力能帮助员工获得更为出色的工作业绩;(2) 岗位胜任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不仅包括了技术能力,也包括了素质能力及职业发展能力;(3)岗位胜任力可以帮助员工在这个岗位上进行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帮助专业人才在该行业工作中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二、岗位胜任力融入高职家政服务专业课程的现实价值
(一)有利于推进家政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水平的日趋提高,家政服务的概念已从过去简单的体力劳动发展到料理家务、接待客人、熟悉营养和护理知识等高级服务上来,有专业技术并能熟练操作各类家用电器的高级家政服务人员将成为职场新宠。家政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也出现了变化,从业者的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是行业人才队伍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岗位胜任力融入高职家政服务专业课程,将课程设置与岗位胜任力进行动态对接,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协作,促进了行业的发展,保证了企业岗位的绩效最优化,符合家政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
(二)有利于家政服务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才,目前家政服务行业仍处于比较低端的发展阶段,尽管家政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整个行业仍显“小、散、弱”,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不高,从业人员学历较低,年龄偏大,接受专业培训少,尤其是家庭服务企业中普遍存在招人难、留住人更难的状况,这已成为阻碍该行业发展的最大阻力。究其根源,基于传统社会的观点,以保姆、月嫂、养老护理为主的家庭服务岗位社会认可度低,职业荣誉感不高,行业缺乏职业吸引力,高学历、高技能的人员不愿意从事家庭服务行业,这对于家庭服务行业发展会产生直接的制约作用。将岗位胜任力融入高职家政服务专业课程,有助于学生对家政服务岗位有正确的认识,从中看到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自身职业发展的良好前景,以此逐渐获得对该行业的职业认同感,解决家政服务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三)有利于推进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与家政服务行业的互动发展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很强的联动性。高职教育的发展状况对区域经济产生着巨大影响,同时,高职教育的发展又受到区域发展的制约。将岗位胜任力融入高职家政服务专业课程,可以推进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实现良好联动。以岗位胜任力为纽带,高职院校培养的家政服务人才更能符合行业的发展需求,有助于为行业提供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对于提高家政服务行业整体水平有着重要意义,而家政服务行业在基于发展的基础上会增加社会就业机会,对于扩大高职院校的生源也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家政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与做法
高职家政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要以企业的实际岗位为基础。因此,家政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就是要实现职位任职资格、规范与学生专业素质对接,明确人才培养能力定位,确定学生专业素质构成,将职位任职条件转化为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科目落实到学生的日常教育和培养中。尽管在同一行业,但是不同企业的相同职位,甚至相同企业相同职务的不同职位,其胜任力的要求都可能是完全不同的,而高职教育不可能为每一个不同企业的各个具体职位全部量身定做相应的课程,因而在家政服务专业课程设计的过程中,确定课程对应的典型企业及其典型岗位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和在区域社会中有较好发展前景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家政服务企业合作,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将典型企业、典型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进行分析、提炼、归纳、总结, 有针对性地对课程进行增删、调整,分解为典型任务落实到教学中。具体而言,就是要科学合理设置“必须够用”的家政服务专业基础知识部分,因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固然会有再培训,但必须是建立在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接受再教育、再培训能力基础之上。同时,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应研究能保证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合理地设计和构建既能满足当前就业又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为学生在今后职业岗位中可持续发展建立平台[2]。
(一)明确家政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岗位胜任力
将岗位胜任力融入家政服务专业课程体系,就要求在建立专业课程体系时能明确胜任家政服务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能力。根据对行业岗位能力的调研,高职层次培养的家政服务专业人才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和社会工作能力,熟悉家政服务的法律法规,具备基本家政服务和管理技能,能根据服务人群的不同健康需求,掌握预防保健、护理康复、膳食营养、心理咨询、家庭教育等相关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家政企业运营管理的能力,能胜任家政服务并能从事家政企业管理等工作。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下,课程建设将人才的能力培养分成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能力三部分。对于专业技能方面的岗位胜任力应该以行业的资格证书获得要求作为基础,职业素养的岗位胜任力是开展专业服务的保障,职业素养方面的岗位胜任力应该是在该行业可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能力。
(二)根据岗位胜任力能力要求模块式分类家政服务专业课程
作为家政服务行业,管理能力应该是专业技术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专业技术能力应是管理能力的基础。因此,根据家政服务岗位、家政服务职业资格证书以及行业岗位职业发展等方面需要,可以将家政服务专业课程分为三大类四个模块。三大类分别为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能力,四个模块分别为家庭日常生活服务技术、家庭特殊人群服务技术、家政服务企业管理技术和家政服务职业综合素质提升(具体见下表)。模块一和模块二为专业技能培养,模块三是职业发展能力培养,模块四是职业素养培养。
家政服务专业课程模块
(三)校企共建家政服务专业课程体系
岗位胜任力是一个动态指标,它会随着行业的发展、岗位的变化而有不同要求。家政行业目前在我国仍属于比较低级的发展阶段,这就决定该行业岗位胜任力将可能随着岗位的开展而有所变化。因此,在家政服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应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和行业、企业深入合作,以岗位胜任力为目标,及时了解行业岗位要求,由行业(企业)和教师共同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制定岗位能力标准,并进行细化,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专业进行课程内容分析,制定课程体系,以确保最符合行业需要的岗位胜任力能真正融入课程体系,使家政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刘莉.对接岗位胜任力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J].当代教育论坛,2010,(9).
一、加快社会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稳定提高,服务业的地位和重要性也日益增强。目前,大多数实物商品供过于求而服务性产品仍存在明显的供给不足,同时又面对扩大内需和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要求,社会产业因其具有发展前景广、市场见效快、产业带动强、就业吸纳多以及促进社会稳定的诸多比较优势,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看,社会产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2008年,我国GDP达到30万亿元,人均GDP达到3266.8美元,预计到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35万亿元,人均GDP将达到38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是居民消费结构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人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不仅用于居住、交通和文化娱乐等享受型消费的支出比例显著上升,享受型消费的内在结构也会发生较大变化,消费层次升级和多元化是这个时期的典型特征。因此,我国已进入加快社会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针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历史经验表明,当经济危机发生期间,社会用于生产领域的资金流动规模会大幅压缩,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会相应增加,长期积累的社会问题和工作、生活压力将在这一时期需要得到转移和释放,城乡居民对教育、文化娱乐等消费的需求会大幅攀升。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当前经济社会对于社会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其次,从拉动经济即期增长的能力看,社会产业的市场容量大,在拉动居民最终消费方面具有较高的贡献率。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家采取了稳定出口、扩大投资、刺激内需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出口受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比较明显,在外部需求整体萎缩、国际贸易环境恶化的情况下,短期内不会有太大改观;投资的拉动效果在短期内比较明显,但长期看依靠投资拉动经济不可持续,不仅财政压力会逐步加大,而且大规模的投资增量也会加大存量结构调整的难度;刺激消费的相关政策目前还主要停留在针对实物商品上,如促进农机等生产资料、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以及房屋等固定资产的销售,由于短期内居民收入不会出现大幅增加,生存性支出还居于居民消费支出的主体,居民进行大宗消费的预期改善需要一定时间,同时也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政策效果会更多地反映在需求的维持而不是扩大上。因此,今后一段时期应将扩大内需的着眼点同时放在扩大居民服务消费上,这必然要求加快社会产业的发展。2008年,娱乐教育文化、医疗保健、家政等社会产业在拉动城镇居民最终消费中的贡献率约为19.44%,仅次于食品(37.89%),高于交通和通讯(12.6%)、衣着(10.37%)、居住(10.19%)、家庭设备用品(5.78%)等方面;其对拉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贡献率也达到了15.31%。而同期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0ECD)成员国家,教育、医疗保健、休闲文化以及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对拉动居民消费的贡献率平均在25%左右,美国、西班牙则超过30%。考虑到今后10年内,随着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健全和完善,公民用于公共教育和医疗的支出比重将会逐渐减少,按照可比口径测算,在我国向消费型社会整体过渡的条件下,未来社会产业大概还有6%-10%的发展空间。
第三,从产业带动效果来看,社会产业的“乘数效应”明显,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是社会产业可以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本支撑。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对人力资本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不仅需要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智以适应日益紧张的社会节奏,而这些都可以也需要通过发展社会产业来满足。二是社会产业发展本身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内容。社会产业多数具备能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产品周期持久的特性,特别适合我国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的发展环境;社会产业受资源条件限制较少,产品延伸范围广,具有较长的产业链,且下游产业之间的关联性较小,相互干涉和波及较少,产业链的稳定性更高,更易于形成跨区域的产业集群;以教育、旅游、文化娱乐为代表的社会产业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已居于重要地位,并已成为很多国家服务出口的支柱产业。三是社会产业可以通过引导需求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步伐。任何产业的发展基础都是需求,但社会产业在服从需求的同时,更可以引导需求的发展方向,促进需求升级和多元化,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特别是相关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四是社会产业可以加速城乡统筹步伐,促进城乡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工业和生产业追求规模效应,具有在城市及周边地区集聚的产业特性,而社会产业则可以充分利用城乡各自的资源优势平衡布局,产业内部的联系和转化也很紧密,如文化与旅游之间,可以有效发挥城乡之间的比较优势。社会产业可以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促进国民收入向农村地区分配和转移的同时,还强化了城乡人群在行为模式和观念上的交流和融汇。
第四,从吸纳就业的能力来看,社会产业巨大的就业容量和对不同层次就业人员的适应性,使其在危机期间的作用尤其凸显。根据“佩第一克拉克定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1978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81元,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为70.5%、17-3%、12.2%;2008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跃升至22698元,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为39.6%、27.2%、33.2%,由第三产业分流的就业人数相当于第二产业分流人数的2倍。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各种高技术手段的运用,工业以及金融、保险、物流等生产业吸纳社会就业的能力逐渐降低,而教育、文化、旅游、体育、养老、家政等以社会消费为基础的社会产业由于其劳动密集的产业特性,必然替代成为未来吸纳就业的主力产业。特别是在危机发生时期,第二产业和生产业的产业规模会出现大幅萎缩,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会大量转出而不是转入,剩余劳动力必然向以社会产业为主的生活业转移。社会产业层次多,对不同素质就业人员的包容性强,可以吸纳更多的社会就业,大大缓解危机期间的就业压力。
此外,社会产业可以使人们在危机期间的
压力得到有效释放和缓解,对促进社会稳定、重振社会信心有积极作用。美国大萧条时期,人们通过以百老汇和好莱坞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寻求精神慰藉;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韩国大量失业人员通过网络游戏释放压力。
目前,虽然我国社会产业已具备一定的发展规模和基础,但从整体来看,仍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表现为服务供给总量不足,服务层次不够丰富,衍生产品少;结构调整速度无法适应需求增长速度,居民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缺乏有效引导和开发;产业链延伸长的优势发挥不足,产业的“乘数效应”未得到充分体现,产业的延伸作用有限,对相关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效应不明显,发展速度和总体水平低于工业和生产业。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一是发展理念的制约。由于我国整体上正处在向工业社会的过渡转型时期,同时现有的财税结构使工业和生产业带来的经济增长更为直接和显著,在各地还是普遍存在着重工业轻服务业、重生产业轻生活业的发展观念;社会产业自身的发展理念也存在限制,缺乏创新和突破,如目前旅游业还主要围绕景区等实体资源开展,围绕文化、休闲等资源的旅游产品开发还非常有限;社会产业还缺乏多元化的发展思路,忽视社会服务多层次消费结构共存的产业特点,往往把产业结构升级单纯化为低端消费向高端消费的替代性发展。
二是消费环境的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城乡、区域、群体发展极不均衡,收入差距较大。,作为社会消费主力的中等收入阶层发展不足。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保障层次和水平较低,居民在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负担较重,消费预期较差。带薪休假制度落实情况不佳,居民休闲时间缺乏保障。对新兴消费领域和中高端消费领域的政策性限制较多,如征收高额税负等。
三是体制机制的制约。社会服务的产业特性要求各产业主体按照市场化原则配置资源、参与竞争,但由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滞后,社会服务领域管办不分、政事不分的现象还较为普遍,不少事业单位在参与社会服务市场活动的同时,还享受公共资源的倾斜支持,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受到抑制,特别表现在行业开放不足,社会资本参与少,投资主体单一,企业机制不活等方面。由于缺乏合理定位,政府有关部门在参与社会服务市场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缺位和越位的现象,行业表面上的自然垄断背后往往是行政垄断在发挥着主导作用。
四是产业政策的制约。缺乏整体的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呈现自然的无序性和盲目性;产业政策滞后,预见性不强,动态调整不足,往往要等业态已经成熟或出现较大问题后出台,促进效果比较有限;国家和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但政策落实情况不理想。以服务业用电为例,按照2008年3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2008]11号),各地区要结合销售电价调整,“于2008年底前基本实现商业用电价格与一般工业用电价格并轨”,而实际上,由于原有差价过大,截至今年上半年,只有15个省份政策落实到位,达到了文件要求。
五是产业自身的制约。由于处在产业发展初期,不少社会产业特别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健康护理等缺乏现代化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已有标准一般较为落后,不适合产业发展的新形态,或者是泛泛引入国外认证机构评价体系,不适应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社会服务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企业在服务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方面动力不足,原创产品、特色产品和衍生产品开发滞后,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对产业间关联梳理不够,产业链延伸不足,产业辐射范围和区域比较有限。
综上可见,加快社会产业发展能够直接通过积累人力资本、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促进消费,为经济发展作出直接贡献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未来发展中,要找准需求和发展潜力大的重点领域,着力突破体制机制约束,促其迅速成为新的增长点和支柱型产业。
二、应重点培育发展社会产业
综合考虑社会需求程度、市场成熟程度、就业吸纳能力、产业关联能力等因素,我们认为,旅游业、文化产业、职业教育与培训业、养老服务业、体育健身业和家政服务业等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具有很大潜力,应作为重点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发展。
(一)旅游业
旅游业是我国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之一。2003--2007年,旅游总收入连续5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8年,尽管连续遭遇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入境旅游萎缩,但国内旅游仍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旅游人数达到17.12亿人次,同比增长6-3%,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2.6%,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5.8%。今年以来,国内旅游逆势增长,一季度旅游人数同比增长9.4%,收入同比增长12.9%,已成为当前拉动服务消费的龙头产业之一。
旅游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与其关联的产业、行业超过110个,旅游对交通、住宿、餐饮、娱乐、会展、博览等产业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同时,旅游业的就业容量大、层次多、门槛低,直接或间接吸纳就业人员约6500万,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7.8%,且每年新增直接就业人员约50万人,对缓解当前不断加大的就业压力意义重大。
我国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从旅游收入占GDP比重看,中等发达程度以上国家,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约10%左右;而2008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3.9%,其中国内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2.9%。从人均旅游支出来看,2003年美国每个公民平均每年花在国内旅游上的费用为1685美元,2002年法国每个公民平均每年花在国内旅游上的费用为831美元,两者都占到人均GDP比重的5%以上,而我国2008年人均旅游支出仅占人均GDP的2.3%。国际旅游学专家根据多年的统计材料指出,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300美元时,居民将产生国内旅游的动机;当一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旅游消费进入启动期,国内旅游日益兴旺;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旅游成为常态消费习惯,出境旅游不断兴旺。之后,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预测,到2015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届时,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出境旅游人数均达1亿人次,居民出游率超过2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6万亿元。如果参照世界中等以上发达国家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应该有1倍的增长空间。
当前旅游业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一是
旅游业软硬件水平尚待改善。景区道路与大交通的联接、景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高素质的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比较缺乏,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二是旅游产业政策还不完善,缺乏全国统一的旅游产业规划,产业发展零碎分散,无法形成整体优势和规模效应,对新型业态的关注和引导也还不够。三是旅游消费环境还有待提升,带薪休假制度尚未真正建立,抑制了不少国内游客的出游意愿。四是旅游资源管理体制造成行政垄断现象,为旅游资源跨区域整合和产品开发设置了相当大的行政阻力。五是旅游产品开发理念滞后,产品单一、缺乏特色、雷同问题严重,不能适应旅游消费结构升级和多元化的需要,也缺乏对消费群体的细分。
适应发展趋势和需求状况,近期可考虑重点突破的领域是:(1)大力推进节假日旅游。继续发挥好黄金周的旅游效应;充分发掘清明、端午、中秋节等中短假期以及重大纪念日、少数民族地区节日的旅游潜力;促进双休日的旅游消费,鼓励发展城区旅游和近郊旅游;切实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积极研究学生春假制度。(2)积极推进特色旅游。充分利用不同领域潜在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文博旅游、文化创意旅游、会展旅游、工业遗产旅游、农业观光旅游、乡村民俗旅游、海岛旅游、国防旅游、体育旅游、购物旅游、拓展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3)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培育大众的休闲观念,发展休闲度假旅游项目,积极规划发展融购物、娱乐、健身等于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在严格规划布局下适度发展大型主题公园。(4)积极研究和引导新型旅游业态,适时激活高端旅游消费。积极发展邮轮、房车等新型旅游业态,适度有序发展私人游艇、高尔夫等,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近期可考虑开通大连到三亚的沿海邮轮航线。(5)促进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开发。进一步细分旅游市场,针对儿童、青年、老人等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的旅游项目和产品,特别是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旅游项目和产品;促进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结合,加强特色旅游概念和旅游产品的开发。
(二)文化产业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04-2008年,全国文化产业增长速度在17%以上,比同期GDP增速高7到8个百分点。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实体经济增速全面下滑,但文化产业逆势增长。数字出版业整体收入规模达到530亿元,比2006年增长149.13%,比2007年增长46.42%。电影国内票房总收入(不含农村市场)共计42.15亿元,同比增长26.69%。2009年第一季度近90天的放映周期里,观影人次就达6012万人,票房总收入达12.55亿元,同比增长47.6%。“五一”小长假的3天内,全国主要院线票房突破了6000万元。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同比增长51.9%,达54.7亿元;动漫游戏产业同比增长97%。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158.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6%;在跨境文化服务贸易方面,2008年实现文化服务进出口48.16亿美元,同比增长29.5%。
文化产业的产业链较长,对其他行业产生的影响较大。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2004年公布了韩国文化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其值为1.13,明显高于制造业(1.06)和服务业(0.90),表明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有很强的关联带动作用。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许多城市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产业转型的重要突破口。据估算,到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可达到3%,“十二五”末达到5%,将成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特别是文化产业易与网络信息等新技术对接,具有较强的创新应变能力,具有典型的供给创造需求的特征。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对接,派生出网络游戏、网络视听、手机文化、网络出版、数字节目、三维动画等一系列新的业态,使产业发展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我国文化产业的社会需求旺盛、市场发展潜力巨大。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文化娱乐用品支出人均354.8元,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人均381.3元,农村居民家庭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为人均3 14.5元,预计到2010年,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规模将达到9000亿元,人均文化消费占收入比重的5.59%,占人均总消费比重的7.71%。但要看到,我国文化消费市场的供需矛盾也十分突出,我国居民的实际文化消费还不到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的1/4,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文化产业发展存在“战略性短缺”。按照国际标准计算,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我国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达到40000亿元以上,而目前统计只有8000亿元,供需之间存在上万亿元以上的缺口。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投入不足。投资渠道不畅,对民营资本和外资开放不足;投资方式单一,缺乏现代化的融资手段和平台。二是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文化产业管理比较分散,在许多地区不同程度存在条块分割、多头执法。、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等问题,缺乏统一高效的产业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产业内部的联合联动尚未形成,尚未形成有实力的大集团。三是市场拓展能力不强。文化产品特色不够突出,本土原创精品不多,衍生产品开发不足,没有形成足够规模的产业链条。四是法律法规亟待完善。
适应发展趋势和需求状况,近期可考虑重点突破的领域是:(1)大力繁荣城乡文化演出市场。鼓励发展具有国际水准的原创经典剧目;大力发展以小剧场为载体的曲艺、戏剧等文化演出;在推进演出机构集团化的同时,规范发展个人工作室等小型民间演出机构;通过举办文化大集等形式促进农村地区文化演出市场发展。(2)大力扶持和发展电影业。加快电影院线建设,构建多层次的电影市场体系,针对不同层次市场提供不同类型产品。鼓励拍摄更多优秀电影作品,满足群众精神需求。(3)以原创动漫和网络游戏为中心,大力发展动漫游戏产业。转变产业发展理念,拓宽服务人群结构和范围,集中力量打造国民认可的经典动漫或游戏形象及作品,鼓励优秀动漫、游戏产品进行包括小说、影视、音乐、玩具、服装等在内的系列化开发。(4)加快发展以网络、手持终端等为载体的数字出版业,加强数字出版与传统图书出版业的结合,扩大数字出版物规模和范围。(5)大力发展数字电视,加快发展有线电视。整合资源,促进三网融合。(6)集中优势资源,合理布局,着力打造辐射力强的全国性文化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7)积极开拓海外文化市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升国家软实力。
(三)职业教育与培训业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就业人群和严峻的就业压力,职业培训市场潜力无限。根据教育部数据,截至2008年底,我国共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11744所,在校学生共计1688.24万人,教职工总数97.34万人;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机构16万多所,教学班(点)超过61万
个,注册生数达5019万人,从业人员超过87万人。假定去除享受国家补贴的1500万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仅靠余下的5200多万学生每人每年支出1000元计算(含学费、实训费等),市场规模就有520多亿元。有报道称,我国每年有将近1亿人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未来5-10年我国的教育培训市场潜在需求可达到3000亿元。同时,也要看到,职业教育和培训业在经济危机爆发期间还会起到“蓄水池”的重要作用,不仅可以通过延缓就业减轻危机期间的就业压力,还可以通过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有效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更好地适应危机结束后结构升级和转型的需要。
目前,职业教育与培训业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部分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定位不清。混淆与普通学历教育之间的界限,对文化教育和学历的关注超过技能,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教学单位和用人单位的联动机制尚未成熟。二是职业教育与培训产业的规范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培训机构大多小而散,缺乏了解现代职业教育的专业管理和师资队伍,缺乏行业规范、标准,缺乏像北大青鸟、新东方英语等这样规模化和品牌化的培训机构。三是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有待提高。
适应发展趋势和需求状况,近期可考虑重点突破的领域是:(1)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试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让更多的初高中毕业生免费接受一定期限的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与职业教育学校合作开展定点培训。(2)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个人等以多种方式举办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鼓励具有品牌优势的民办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走集团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3)依托各类公立、民办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待业大学生等特殊群体的职业能力培训。(4)扶持发展创业培训、中小企业培训等特色培训产业。鼓励大学和培训机构对创业者开展创业培训,支持创业活动;对中小企业经营者进行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等方面的培训,促进企业规范发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5)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联动,新增劳动力必须经职业教育培训后方可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
(四)养老服务业
我国正在经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过程。截至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6亿,占总人口的12%8;未来10年,我国老年人口还将以年均4.3%左右的速度增长,老龄服务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养老服务是老龄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家政服务和护理服务为主要内容,按当前老年服务格局划分,包括居家老年服务、社区老年服务和机构老年服务三大类。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截至2008年底,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5632个,床位234.5万张,收养各类人员189.6万人。根据全国老龄办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2009年我国城市居家养老家政服务和护理服务的市场规模为1150亿元,2010年为1300亿元,2010-2020年每年增加约370亿元,到2020年将超过5000亿元。
养老服务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很强的就业吸纳能力。通常专业化机构中2-3张床位就需要一名护理人员,居家养老服务中,就业人员与服务需求比例也在1:10。据此推算,以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基数,综合考虑居家老年服务、社区老年服务和机构老年服务的变化趋势,根据老年服务的需求预测,2009年我国老年服务的就业规模预计为470万人,到2020年老年服务的就业规模预计将达到1000万人(表1)。这将对专业护士、特别是普通护工有大量需求,适宜中职护理专业、“4050人员”和农村妇女就业。
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服务资源不足。养老服务机构的床位数明显偏低,2007年65岁以上老人的千人床位数仅为22.4张,与发达国家50-70张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甚远,供给能力严重不足,如果考虑到仍有巨大潜在需求尚未得到释放的话,养老服务机构床位供不应求的局面将更为严峻(表2)。二是养老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现有养老服务机构的业务综合性不强,相关设备配置不全,服务范围比较狭窄,导致专业化水平不高,而且养老服务机构的规模效应不明显,员工综合素质偏低。三是服务保障水平比较低。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老年服务体系,但在实践中,三种养老模式的保障水平仍比较低,相互之间缺乏资源共享,严重影响到老年生活质量的实质性提高。四是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制约因素比较多。
适应发展趋势和需求状况,近期可考虑重点突破的领域是:(1)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积极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与社区养老服务的融合,充分利用社区已有的综合服务设施、残疾人康复设施等资源,设立社区老年人日托照料中心等,依托就近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公司、志愿者组织等向社区居民提供老年生活照顾、家政服务、心理咨询、护理康复、日间照料、紧急救援等社会化、个性化、专业化的老年服务。(2)加快发展机构养老服务,满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依托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医疗机构及其他闲置公共设施,通过新建、改扩建和购置改造等方式,加快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发展各类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3)加强老年护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扩大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老龄护理专业培养能力,鼓励举办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员的专门职业学校,形成品牌;鼓励吸收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养老机构从业。
(五)体育健身产业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体育健身的需求与日俱增,我国体育健身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巨大影响力,体育健身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展,体育健身产业增加值、人均体育消费都显著增长。据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有3.4亿人参加过体育锻炼,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28.2%。对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按照每人每年体育健身消费1000元计算,可以估算体育健身产业每年可创造的收入达上千亿元。有报道称,我国体育健身产业的总产值已达3000多亿元。
体育健身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带动了与体育健身相关的产业,如服装、鞋类、器械等体育用品行业,还促进旅游、建筑、通信、新闻出版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目前,全球约有65%的体育用品由我国制造,体育用品加工企业超过3000家。受惠于F1赛事,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短短6年就从落后乡镇发展成全国城镇十二强之一,镇上每3个家庭就拥有1辆汽车。
当前体育健身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体育
健身产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体育场馆的数量、结构和设备条件都比较差,特别是公共体育设施。二是体育的职业化水平不高,类似美国NBA规模化的赛事经济尚未形成。三是体育市场化程度不高。各种体育项目的市场化水平参差不齐,体育事业和产业之间缺乏清楚的定位,融资手段和资源配置方式呈现计划与市场的二元结构。四是大众体育健身活动缺乏引导。我国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开展很长时间,大众体育健身活动基础比较好,但还未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加以引导,健身活动还主要是自发、自练。五是体育健身产业规范化程度不高。
适应发展趋势和需求状况,近期可考虑重点突破的领域是:(1)积极发展和引导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加强县、市、区体育场馆和城市社区配套体育健身场馆等中小型群众体育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社区)开放,增加基层体育服务资源供给;加强对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的指导,引导居民正确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塑造居民良好的健身习惯和体育爱好,积极培育潜在的体育消费市场。(2)大力发展职业体育和赛事经济。活跃和规范已有的足球、篮球等联赛市场,努力提升联赛质量和水平;借鉴美国NBA等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以乒乓球、羽毛球、棋类等我国竞技水平比较好、群众基础雄厚的体育项目为基础,发展国际化的职业联赛,形成产业规模;同时,引入国际著名赛事,促进国内相关项目的发展,引导相关体育消费。
(六)家政服务业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家庭要求社会提供形式多样、质量满意的家政服务。它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从传统的保洁、理家、照顾老人和孩子,到商品配送、电器维修、送餐上门、房屋维护等,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全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约70%的城市居民对家政服务有需求,家政服务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根据劳动保障部对沈阳、青岛、长沙、成都四个城市1600户居民的调查数据,需要提供家政服务的家庭占到40%,推及全国,家政服务提供的就业岗位至少在1500万个以上。根据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掌握的情况,目前全国家政服务员供不应求,缺口在1000万人以上。
发展家政服务业,既有助于改善人民生活,又有助于开发就业岗位以解决就业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据商务部、财政部、全国总工会三部门预计,今年全国待就业人数将超过4000万,其中约有60%为“4050”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家政服务业将是分流待就业人口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前我国家政服务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旧观念的影响仍不可忽视;家政服务员的素质亟待提高,权益保障问题急需解决;用人家庭的需求难以保证,许多家庭实际上已有条件聘用家政服务员,但由于目前家政服务市场选择余地小,难以找到合适人选;职业介绍不健全,影响家政服务发展;权益保障机制急待健全。
适应发展趋势和需求状况,近期可考虑重点突破的领域是:(1)促进家政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有效提升家政服务质量和水平。发挥行业协会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家政服务的行业标准和规范;鼓励家政服务企业品牌化、规模化发展;加强从业人员培训,设计专业化的培训课程,由专任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和指导;开设家政服务企业和服务人员评定资格证书,逐步实现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2)积极拓展家政服务领域,提高家政服务层次,加强与养老服务等其他家庭服务业的相互结合与协作,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变化的要求。加快中高级保姆、育婴师、家庭教育、家庭护理和保健、家庭管家、家庭理财、涉外家政服务等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家政服务业发展。(3)依托新技术,创新家政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开展网上服务,发展网络化的家政服务模式。
三、加快社会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加快社会业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政策为保障,而这有赖于深化对社会产业的系统性研究和现行政策的综合评估分析。我们认为,从发展方向上应着力推进服务功能化、门槛公平化、经营市场化、发展规范化、服务专业化、消费多样化这“六化”,在基本政策取向上建议如下:
(1)进一步提升社会产业的战略位置。各级政府应进一步转变观念,高度重视现阶段社会产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把加快社会产业发展放在一个更加突m的战略位置上,进一步加大政策和资金引导力度,加强和改善产业基础设施条件,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把社会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宏观调控政策之中。
(2)努力创造有利于社会产业发展的消费环境。影响居民服务消费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收入、时间和动机,改善消费环境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新闻宣传、专业人员指导等方式积极引导居民转变消费理念,发掘自身对服务消费结构升级转型的内在需求。二是加快推进国民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公共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降低居民在公共服务环节的支出比重,有效改善公众消费预期。三是进一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倡导各级领导带头安排带薪休假,鼓励在机关和企业事单位普遍推行带薪休假制度,加强工会、劳动部门对带薪休假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四是制定鼓励服务消费的政策。进一步扩大城市公园、公共体育文化设施等服务资源的免费或优惠开放范围;政府补贴政策延伸到社会服务领域,将职业教育与培训等外部性较强的社会产业和养老等部分居民生活必需的服务消费纳入政府资金支持范围,促进市场和产业规模的形成;进一步理顺社会领域的价格形成机制,加强价格监管,合理确定价格水平;加强行业联动,统一消费策略,如在节假日开展景点、商场、餐饮、电影、演艺、民航、高速公路、铁路等多行业联合折让促销活动,带动多元消费;适当放宽对新兴消费领域和高端消费领域的限制性措施,如邮轮、私人游艇、房车等,有效释放高收入人群的消费需求。
(3)加快推进社会领域的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加快社会服务领域的政府职能转变。科学界定政府介入的范围和程度,强化政府在推动社会产业发展方面的服务职能和引导作用;理顺行业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形成有利于社会产业发展的部门协作机制。二是不断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大力推行社会服务领域的管办分开、政事分开,推进社会服务领域事业单位的企业化、社会化进程,确定其市场活动主体的身份,使之与其他社会服务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过程;建立科学合理的招投标机制,增强社会服务市场资源配置过程的透明、公开。三是进一步扩大社会产业的对内对外开放。除法律法规禁止或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外,鼓励国内外资本采取多种方式参与
社会产业发展,包括参与改制改组国有服务企事业单位,促进多元办社会产业的新格局形成。要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四是改革社会产业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扩大政府购买相关服务范围,发放相应消费券,鼓励消费者自主选择,同时,积极扶持学生、低收入人群、老人、残疾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社会消费,积极培育潜在的消费群体;设立相关产业的全国性产业引导基金和发展基金,鼓励有关机构提供更多适应群众需求的产品。
(4)强化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政策的引导作用。一是制定加快社会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行业专项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要求,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原则、路径和重点,促进产业发展的有序性和科学性。二是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根据社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动态调整和出台相关的财税、土地、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强对现有产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力度,建立社会产业发展的动态监测机制和发展评价机制,完善相关指标体系,及时跟踪和掌握社会产业的发展状态、有关政策落实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完善社会产业的统计体系;提高政策制定过程的开放程度,广泛听取包括社会服务企业在内的各方面意见。三是积极推进相关领域立法工作,维护家政服务等产业的法律地位,规范和保护企业、员工和雇主的合法权益,有效预防风险发生。
(5)加强社会产业自身建设。一是推进产业组织形式的规模化,加强社会产业的组织形式创新,鼓励社会服务企业通过连锁经营、联合经营等方式跨区域发展,积极推动企业间的联营联动和跨产业发展,增强产业关联性,推动形成规模化的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二是加强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建设,健全和完善行业资质标准、执业资格体系和服务质量体系,发展符合行业需要的人员培训机制,强化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提升行业品质和水平。三是鼓励企业不断加大对产品研发和创新的投入力度,突破固有的产品模式和发展理念,鼓励原创产品、特色产品和衍生产品的研发,不断丰富产品线,建立高、中、低相结合的多元化产品结构,加强对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需求引导。四是加快产业内部的服务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注释:
①此指服务业中可以按照产业化方式发展的社会事业。
②有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消费结构向享受型的过渡日趋明显,中高端消费比重加大,汽车消费会出现大幅增长,同时,居民旅行的距离也会增加,开始选择中距离的国际旅游,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等休闲领域的消费也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③今年前5个月,我国进出口额分别下降了28%和21.8%,实现全年进出口增长8%的目标面临严峻挑战。
④2008年,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7.9,比2007年增加了1.6,近年来首次反弹。
⑤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9》相关数据测算得出。
⑥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Olis数据库相关数据测算得出。
⑦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
⑧2007年,旅游服务出口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26.5%;在韩国,游戏业已经超过汽车成为其第三大支柱产业;日本作为世界上最大动漫制作和输出国,占据了全球动画市场的65%,欧洲80%的动画片由日本制作;美国的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1/5,视听产品是其第一大出口产业。
⑨如旅游业可以拉动汽车、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制造业的发展;体育健身产业的发展会带动体育健身器械制造、运动服装及用品制造等产业的发展;动漫游戏产业可以促进IT产业的发展。
⑩转引自李冠霖著:《第三产业投入产出分析―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第三产业的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特性》,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版。
(11)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12)国外的旅游产业早已由传统的观光旅游向文化旅游、休闲旅游等现代特色旅游业态发展。如王室文化和博物馆文化是英国旅游业的最大看点。
(13)2004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7。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14)我国目前是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前三名分别为法国、美国、西班牙)、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
(15)2008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和出境旅游人数分别为5305万人次和4584万人次。
(16)目前约1.3次。
(17)张晓民等编:《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09年版)》,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8)文化部《“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初步思路》指出结构性缺口即为1万亿元。
(19)以音像业管理为例,其进口产品的内容审查、发行和市场管理、出版和复制分别由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个部门管理。
(20)日本动漫游戏产业发展的主要基础是动漫游戏市场覆盖的全民化,消费群体各年龄段都有,而且主要是以青年人为主,日本首相麻生太郎本人就是超级动漫迷,很多欧美的著名人士都是动漫迷。我国动漫游戏产业的服务人群还主要定位在少年儿童,内容以教育为主,而不是娱教结合,市场基础比较脆弱,服务人群消费能力偏弱。
自2015年9月开始在微信朋友圈里流传的O2O死亡名单,每隔几天就会有一两个公司加入进来。如果说前两年是O2O创业的爆发期,那么2015年特别是下半年开始则是O2O由盛而衰的败局期。仅仅洗车这个细分领域,云洗车、嘀嗒洗车、车8、小雨洗车、我爱洗车等公司相继关闭洗车业务。
O2O真的进入下半场了吗?盘点一下O2O先烈们的“事迹”或许能找到解答。
高频低价:有多少懒人正在等待
在O2O领域,最早出现的模式往往是如外卖O2O、上门美业、上门家政之类的高频生活服务。而这些推出此类上门服务的O2O,则普遍用“懒人经济”来包装自己的美好前景。
传统美发行业如东方名剪、审美等美发实体店都尝试过上门美发均未成功,上门美发应用时尚猫在3月宣布关闭。表面上看来,上门美发是一个高频次的服务业务,而且大多数上门美发的公司,都用聚合本地知名理发师、价格低于线下美发店的概念来敲击市场。亦有报道称,一些美发O2O创业者,还集思广益开发各种便于携带的美发座椅和工具,以更利于上门服务。
然而,这一切都无法真正敲开市场之门。对此,一些业内人士将时尚猫、放心美、美秘、臭美造型等美业先烈的失败,归咎于“剪完头发留在家里地板上的一地狼藉”“没有真正大牌上门”以及“没有规范化的服务标准”。其实,这并没有触及实质。表面上看,美业属于在存量市场上进行精耕,并延伸出一些增量市场,服务的人群是那些没有多少空余时间的都市白领,或者称之为“懒人”。
但在实际实践中,所谓的刚需并不存在。且不论体验场景如何,是否能够在家中实现美容美发院里的服务条件,仅仅一个时间成本,也不过是压缩了顾客到线下实体店的路程时间以及可能出现的排队时间。对于动辄以小时计算的美容、美发和按摩,这样的时间节约已然意义不大。上门洗车之类企业的死亡原因,也往往与之相类似,而且这个所谓洗车的刚需更加虚假,有车一族开车去附近的洗车地点所需要的时间成本更低。
无法和线下门店在服务上拉开差异,就难以挖掘这个既有的高频的存量市场。反而,走洗衣路线的e袋洗之所以能保持自己的活力,恰恰源自尽管它依然是用高频低价来吸引用户,但其实挖掘的是一个增量市场,即在原有线下洗衣门店主要发力于中高档服装清洗业务之外,重点挖掘潘咳巳旱钠胀ㄒ挛锴逑矗这制造出了一个刚需。
熟人生意:补贴培养不出来的黏合度
也并非所有的上门服务都落在这个陷阱中,比如上门家政,其本身只是利用网络平台来缩减寻找合适家政服务人员的时间,而服务则和过去通过家政公司一般无二,俨然是通过互联网扁平化该项服务流程的一个好模型。
但就在2015年7月,美国家政O2O鼻祖Homejoy在运营3年后宣布关闭,这个采取Uber的调度模式、提供上门保洁的公司可谓是中国家政O2O效法的模板。有数据显示,在国内百余款社区类O2O应用中,家政应用就占据了半数。其中有许多仅仅上线几日,就自然消亡,而知名的,如身边家政、邦家政PH+也都相继关停。对此,家政O2O管家帮董事长傅彦生就对媒体坦言,当下的家政O2O存活率只有5%左右。
在一个拥有成熟市场群和看起来赢利模式很清晰的条件下,具有高频低价典型特质的家政O2O依然活得艰难。从根本上来说,在于平台黏合度太低。如Homejoy只有1/4的用户在第一个月以后会继续使用公司的服务,而6个月以后,这一数字低于10%。而类似Uber的巨额补贴揽客模式,则恰恰在黏合度低下的状态下,成为一记绝杀。
何以会如此?“优秀的保洁工有时会和满意的客户私下达成协议”,这句隐藏在关于Homejoy败局报道中的话语,可以看作是一个因素,而这个因素,在中国更被无限放大。毕竟家政服务本质上是一个“熟人生意”,用户与服务人员之间的信任关系一旦建立后,平台的角色就变得无足轻重,双方完全可以绕过平台对接。作为中介的平台,就这样在高频交易中,变成了一个低频低价的中间商。
服务体验好,可能变成私下交易;服务体验差,则不会再来……结果无论好坏,黏合度都上不来。结果现在国内的家政O2O们开始自建服务团队,公司由轻变重,钱烧得更快不说,还沦为一个上了网的传统家政企业,反而更容易陷入困境。如以自营阿姨为特色的阿姨帮就在近期被爆将大幅裁员2/3。
低频高价:挖不开入口的增量市场
2015年10月13日,上门厨师烧饭饭的用户收到来自其创始人张志坚的一封告别信,曾经被标榜为开创第四种就餐模式的烧饭饭在生存了11个月之后宣告关门转型。
这一上门做饭的模式,可以视作是外卖O2O的升级版。其路数也简单,就是在已经被互联网巨头垄断的外卖市场边缘进行突围,用差异化的上门服务来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
其实,这就是一个私人定制的生意,通过网络来将一个超长的尾聚合成一个大订单。按照张志坚的说法,烧饭饭停业原因是,厨师上门O2O服务是非标准化、完全增量的市场,很难实现规模化的业务扩张,无法做成一个估值10亿美元的公司。
其实这不过是个冠冕堂皇的解答。和美业、家政之类主要立足存量市场的O2O不同,主打低频交易的烧饭饭这样的私人定制业务,本身就是一个增量市场的挖掘者,正属于相对于高频低价的反面――低频高价。而与之相类似的还有养老、医疗和教育等O2O类型,往往都是在线下的传统服务边缘,通过提供不一样的服务和定制化的套餐来针对垂直领域的细分人群需求,实现长尾。
烧饭饭的失败,暴露出一个问题:增量市场存在,却未必有能力挖掘。尽管烧饭饭团队最初预期一天能有1万个订单,最终在现实压力下,将预期调低到了1000个。但依然有一个矛盾无法解决:张志坚自己就谈及,厨师上门O2O服务一天基本只能服务中午、晚上两餐,能达到1天服务2次午餐、2次晚餐的已经很少。
一个厨师的服务能力有限,服务时间也有限制。如果真的达到一天1万个订单,其结果可能更糟,到哪里去寻觅这么海量的优质厨师资源……
一言以蔽之,私家大厨的增量市场无论挖开与否,线上平台都难以接上地气,而贵到离谱来控制平衡,能付得起钱的家庭,又何必借助平台,直接找大馆子就好了。多个主打健康管理的O2O企业,如金健康伴侣、瘦身战争等的消亡,也都源自其在专业服务能力上难以真正匹配这个增量市场。
低频低价:谁在搭建标准化厂房
作为同样定制化的业务,家装和婚嫁O2O都属于低频交易,但又不同于厨师上门植根的增量市场,而是背靠存量市场。尤其是家装,相关数据显示,家装建材O2O市场容量巨大,目前已有万亿规模。
2015年,互联网装修行业涌现了多个家装平台,然而从下半年开始,包括墙蛙科技、宜居家装网、珂居网、家装360、美装和宅师傅等相继宣布关闭,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改变家装行业的服务水准,反而陷入了同质化竞争下的价格厮杀。
而这种价格厮杀下,家装O2O们反而背离了定制化的需求,竞相以批量化组装房子的方式,意图用准标准化模块的方式来降低成本、降低价格并挖掘草根市场。与之相类似的婚嫁O2O中,大量的摄影和婚庆项目也均采取了类似的模块化设定,供消费者选择。
这就从本质上背离了消费者在此类低频消费中的个性化需求:一个自己参与设计并充分体现自己色彩的家,一个自己参与其中并充分分享自己喜悦的婚礼,而不是一个用标准化积木堆砌起来的标准化厂房。仅仅以低价相号召,家装也好,婚嫁也罢,都难以在用户群中积累出真正的口碑。低频下的长尾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至于如币达代驾这般,想要用酒后代驾和婚庆代驾等垂直细分业务,却最终和cocar共享租车、爱拼车、淘代驾等出行O2O们一道消亡,则是其生也晚,跳不出滴滴与快的合并后形成的巨头垄断陷阱。
社区平台:搬家公司的思维瓶颈
比起垂直化O2O,做平台的社区O2O们也同样活得艰难。在过去10个月里,叮咚小区、顺丰嘿客等社区O2O企业受到重创。作为社区O2O最先起飞的公司,社区001更不断被爆出拖欠员工工资、大量人员离职的负面消息。而不少线下门店的关张,也让社区001模式的难以为继暴露无遗。
最为典型的是被顺丰老总王卫高调宣传为转型升级为顺丰家,实则被关闭的顺丰嘿客。作为一次耗费了10亿元的O2O试验,顺丰嘿客的玩法并不复杂,顾客可以通过上网或到嘿客门店内用平板电脑下单,选择将商品寄到家中或所在社区附近的嘿客店中自提,并通过微信、支付宝、网银、门店现金等方式完成支付,所有的商品均由顺丰速运提供配送服务。
开到每一个社区的门店就是嘿客接地气的服务点,但这样的平台,其实和社区001创始人邵元元所谓“做超市的搬运工”一般无二,而这样的搬运,看似更方便,但由于门店运营、人力资源等渠道成本的增加,根本难以对抗电商平台。
更为关键的是,社区O2O们要充当平台,接入地面商超资源和各种垂直O2O应用,成为一个中间商,却在垂直O2O们大多还在彷徨于出路之时,陷入了要么无服务可提供,要么有服务无人用的尴尬境地,社区001这样做过,也这样败过。没有多元化垂直O2O的雄起,又何来作为社区流量入口的平台O2O存在的必要呢?
房娜说,别总抱怨市场经济多么残酷无情,市场经济还有另一面,它可以给你带来难得的机遇和自由空间。这,可是计划时代想都甭想的。在下岗职工的圈子里,房娜是个名人,提起她创立的“马曼骏家政”品牌,客户们毫不吝惜赞美之词。曾经,在别人看来,房娜被生活逼上了绝境,但是,她却用自己敏锐的眼光发掘了出路。而她挖掘的出路非常普通。
“毛四”是国营大厂
我年轻那会儿在宝坻尔王庄插队,下乡返城被分配到纺织局毛巾四厂的时候甭提多高兴了。“毛四”是国营大厂,在亲戚朋友面前聊起来也挺风光。起初在车间,的都是流水作业的活儿,不用操心,后来单位招业务员,我就自告奋勇干起了销售,动动嘴皮子对我来说也还轻松。我记得,当时每月拿105块的工资,那在80年代就足够养家糊口的了。日子过得消停,也没有太高的要求,就这么着,我打算抱着铁饭碗踏踏实实地过一辈子。
到了80年代末,厂子的效益大不如前,开始有人传说要下岗。刚开始,我就当听着玩,心想不会这样吧。1987年,我怀孕了,没想到刚生完孩子就接到单位通知,说我不用去上班了。多少年都是每天上下班,按时按点的,猛一下子就没事干了,整天没着没落儿,打从早晨起床就不知道该干啥,那种茫然有点儿恐怖。心里烦,莫名其妙地就冲孩子发火,好像一切罪过都在她身上,孩子那么小,她哪懂啊?
每个月没了那105块钱,日子显得紧巴巴的,又有了孩子,愁事儿一个接一个地来,我长那么大头一回感到生活的压力。时间长了,我只好面对现实,这个时候抱怨和等待是不行的,我告诉自己:下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丢不下面子,放不下架子,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我开始积极寻找工作。那段时间里,我换过五六个行当,当过工人,干过推销,卖过毛巾、地毯,也搞过公关,给公家干过,也给私企老板干过,吃尽了苦头。
孩子们叫我们“家政老师”
人嘛,总是走一步看一步。改革开放十来年了,市场经济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不少机关干部、科技人员纷纷下海创业,他们当中有失败者也有成功者。这样的信息,对我来说是一种强烈的震撼。
长时间给别人打工,熟人多了,面子硬了,认可我房娜的人也越来越多。1996年,朋友介绍我到当时的柯林保洁公司做项目经理。这家注册于1991年的企业称得上天津保洁行业的老大哥,成立之初,率先进入医院物业管理,开创了卫生系统物业管理的先河,发展大有一马当先的架势。朋友给我讲了柯林的前世今生,如何运作,又说是个知名企业,不论是待遇还是发展前景都相当不错。
朋友说的让我的确动心了,不过不是仅仅当那个项目经理。家政在当时是个新兴行业,人们忙忙碌碌地工作,家里没有人管,特别是许多人越来越不喜欢做卫生,到谁家都乱哄哄的,还有那些上了年纪也喜欢干净的老人们,自己干不了了,就请别人去帮着收拾。那之前,我在市妇联帮忙,接触到很多的下岗女工,她们到妇联来求助,就想找一份工作。这件事非常难,因为用人单位都很挑剔,都想花同样的钱找一个更年轻、素质更高的人。而这些下岗女工大多没有技术,又不具备年龄、文化上的优势,得到工作的机会很少。后来我就想,既然家政这个行当有市场,姐妹们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与其给柯林干,不如自己创办另一家“柯林”。
1997年,我炒了老板,带着姐妹成立了“VV劳务中心”。要想养活自己,就得有活干,当时,要从自己口袋里掏百十块钱雇别人打扫卫生,还不能被普通老百姓所接受,我们就把目标瞄准单位、企业。一开始进入这个行业,我们没有名气,只有靠自己的服务质量去闯市场。我对大家说,不要以为我们是下岗工人,社会就亏欠我们,别人就该同情我们,市场是不相信眼泪的,我们得靠自己打造自己的饭碗。
从免费服务创品牌,到和天津医大二院、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南开中学、中德培训中心、居民社区、保税区、华苑产业园区等全市70多家单位建立业务关系,我们是吃苦受累抗过来的。
记得当初,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一位负责学生宿舍的老师把电话打到了我的办公室,吞吞吐吐地说学校有四个厕所,特别脏,问我们给不给做。我说先要去看看,等我看过之后,彻底明白老师的顾虑了。站在一旁的书记脸色有些难堪,我先打破僵局问校方打算出多少钱。听我这么问,对方赶紧接应:“一间200,我们出800块钱!”我听到出这么多钱做,哎呦,那太好了,一口答应下来。
那天,十几个工人带了一桶草酸,忍着恶臭,蹲在厕所里铲尿碱,跪在地上用铁刨花擦地。厕所攻坚战胜利了,我们又捎带脚儿帮学校擦擦玻璃,把在场的老师感动得不得了,学校说他们拿800块钱做卫生,值。趁着这个机会我向校方说了我的想法:您看这样做卫生,不如我派服务人员到学校来,日常多维护,也省得厕所变成这么脏。
校方研究决定采纳我的建议,但半大的孩子们瞧不起这些“打扫卫生的”,也排斥我制定的严格的管理规定,扬言三天就要我们滚蛋。但一个月过去了,员工们真心诚意的服务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温暖和方便,孩子们居然改口管大家叫“家政老师”了。
背着员工“逼”客户
家政行业发展速度之快,是我们事先没有预料到的,2002年“VV劳务中心”要更名为“VV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时,工商局还没有“家政”这项注册名称。而如今,人们的消费理念在翻新,几年前一套房子做保洁,几十块钱就下来了,到现在一套200来平米的房子,“开荒”能做到480,保洁也要300块钱左右。人们一方面花得起这笔钱,一方面也在市场中挑选合心意的公司。
“那家栽们刚进去,感觉就不一样,正经藤制的大沙发,就是比市场上那些大红大紫花花家具显得雅。”
“我拎着草酸进了卫生间,人家马桶是什么牌的我也不懂。主家一看我要用草酸刷,立马儿不用了,怕把瓷皮儿腐蚀了。也是,挺贵的东西,万一刷坏了怪可惜了的,结果就擦了两块儿玻璃。”
我一到公司,就听见两名干活回来的工人跟大伙说她们碰到的尴尬事儿。这在我耳朵里已经不新鲜了,工人们也当成“工作心得”拿回来交流交流。也有人跟我说:房经理,人家别墅豪宅的,咱们拎个水桶、举把铲子都不好意思进去,嫌寒碜。话糙,理不糙。别看我们工作“低下”,搁以前也是有头有脸的人才请得起我们,现在开始有客户嫌我们用具简陋了,就说明市场要求高了。市场在进步,我们还原地踏步哪行啊?公司一咬牙,给每个工人配了专用的工具箱,包括里面的工具都是特别定做的,小水桶、玻璃器、板擦、抹布、各种清洁剂……自行车的尾座经过专门改造之后,可以方便地将工具箱固定。这样,走进任何一个家门,户主都会认可我们的正规和专业。不仅如此,市场上的擦玻璃器磁力小,我们就到厂家直接定做。拿着改锥三下五除二把人家的产品大卸八块,指着里面一圈圈的磁铁要求:我们要长方形的,您受累给我实实在在地码在里头,加钱?没问题。磁力大 了,工人们纷纷反映干起活来又快又省力,效率高、质量好,成本又能收回来。
我管理公司,也不总这么人性化,该严的地方对谁都不留情面。
干家政,比得就是服务,只有保证在社会上的美誉度,企业才能生存。于是,必须加强管理,一段时间以来,公司服务实行签单制,客户对清洁工作满意与否都能在单子上注明,起初我以为这是个不错的办法,看着单子上都是满意的回馈我满心欢喜。可时间长了,居然一个不满意的意见都没有,我心里开始犯嘀咕,这才意识到中国人有个毛病:心里多不满意都会在文字上写着“满意”,保证面子上要过得去。制度成了废纸,那好,就抛开面子,接下来不管是老客户还是新客户,工人做完卫生几分钟之内我们的反馈电话就打过去,背着员工“逼”客户说到底满不满意。日子长了,我们的工人都长了眼力见儿,一进门见主家情绪不好,都不再多说话,只管埋头干活。
同行说我们这是瞎折腾,都站在旁边静静地看,可品牌就这么折腾出来了。现在公司没有业务部,客户主动上门,都把业务部的任务交给电话和前台了,按说现今的市场是需方市场而不是卖方市场,我们这种“坐商”的态度似乎和如今的市场特点有点背离。
你把我当月饼发了
要谈企业的发展结点,我说再没有比员工的待遇变化更能说明问题的了。这不,快到中秋节了,我们组织工人去茶淀采摘葡萄。从前,八月十五给员工发月饼、发葡萄,我根本想都不敢想。记得1999年中秋临近,工人们在四医院做卫生,眼巴巴地看着人家大夫拎着新发的月饼从楼道经过,负责手术室卫生的张姐见我就问:“房经理,人家都发月饼,咱怎么不发月饼?”我说:“你看我像月饼吗?把我发了得了。”当时,我只好打岔。说这话时,脸是笑的,心是酸的。
如果说公司成立之初,我们就是把一帮工人组织起来,简单到为了糊口在苦干;等创出了牌子,客户增加,员工也从几十到几百、到1000、到2000……要让这么庞大的集体有序地运作、健康地发展,不光管理要到位,更基本的要满足职工的福利。面对眼前的问题,我被迫从一个大肺叶转变为学习型,从报纸、从新闻中看到信息,都习惯性地往“VV”身上靠,渐渐地成了国家政策的执行者、受益者、宣传者。2003年天津市作为全国先试先行的重点地区决定为下岗就业人员贴补养老保险,当年我参加了全国女企业家培训会,在激动地讲述企业的发展历程时,这一政策在我嘴里脱口而出,霎时,全场数秒钟鸦雀无声,接下来是经久不息雷鸣般的掌声,那是最让人感动的画面。当我回到座位上的时候,全国各地的代表都来找我要天津的“黄皮儿”。2003年年底,下岗再就业人员从养老保险到工资补贴由国家财政拨资,而这部分人正是我们公司最主要的人员构成,政府资金一到位,我们就吃下了定心丸,立即给工人设立养老保险账号,而为职工缴纳五险,确保职工在自己企业内退休,不但为社会减轻了负担,更让我们成为天津唯一一家员工化的家政企业,员工的干劲儿足了,“VV”的牌子亮了,我们在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少了后顾之忧,一路向前……
偶尔回过头来看自己这些年走过的路,万千感叹化作三个字:不容易。往深里想想又会觉得很欣慰:假若当年没有下岗一说,自己或许一辈子厮守在那家国营大厂里,年复一年不咸不淡地打发光阴。当然,在市场大潮冲击下,这样的设想本身就是奢望。走出来,准确地说,是逼出来,外面是片天!因此我总喜欢对手下的员工也就是那些同样下岗的姐妹们说,别总抱怨市场经济多么残酷无情,市场经济还有另一面。它可以给你带来难得的机遇和自由空间。这,可是计划时代想都甭想的。
观点
关键词:高校离退休工作;服务管理;高校管理
高校离退休人员本身是一个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群体,其不仅在工作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学识,退休以后仍旧基于群体个性的特点,不断为社会创造价值,发挥光热。因此,高校方面要加强对其管理与服务,为其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这对于稳定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离退休人员的特点
高校离退休人员隶属于社会退休人员群体,除却这一群体的共性特征外,他们还具有如下的特点:
首先,高校离退休人员所具有的文化水平与学识都相对较高。固有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学习能力,促使其在退休以后依然秉承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会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甚至其在退休后所表现出的学习动机和行为意识比在岗时还强烈。
其次,高校离退休人员虽然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但并没有放弃自身的事业,其在退休以后,会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参与意识,关心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关心社会上以及国家政策当中有关高校的相关内容,并积极宣扬自身的观点与理念,使之对社会甚至是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与作用。
二、优化高校离退休服务管理工作的意义
首先,当今社会人们多样化的思维和发展诉求在无形中给高校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和压力。高校离退休人员对于新鲜事物的追求会慢慢演变成管理者的一种思想负担,加大了管理工作的难度。同时,由于很多退休人员并没有统一居住在学校宿舍,也无形中给管理工作带来了不便。鉴于此,加强对高校离退休服务管理,优化其路径就成为应对这种多样化与不便局势的必要之举。
其次,还有一部分高校离退休人员在离开工作岗位以后,由于周边生活环境所引起的巨大变化,他们在思想政治意识上也呈现出一定弱化的趋势。这种趋势促使他们不能很好地进行思想政治的学习,固守原有的思想经验,行为意识一度与社会脱轨、与体制相背离。鉴于这样一种形式,优化高校离退休服务管理工作,将能从根本上提升高校离退休人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与质量。
再次,我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约占中国人口总数15.5%的老龄人,使我国的退休养老问题始终占据着社会保障管理的重要位置。鉴于高校离退休人员本就属于老龄化群体,因此普通老年人在心理上和情绪上可能呈现出的特点与脆弱感,在他们身上也会充分体现。很多离退休人员在退休以后常年面临着子女不在身边的境况,这与其在执教阶段天天与学生相处的情况相差很大,孤独与失落的情绪难以掩饰。倘若对这种情绪放任发展,极易使老年人陷入孤寂和痛苦的压抑当中,将对他们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现有的离退休人员管理和服务工作进行优化,建立一定的服务机制,加强与离退休人员的情感交流与思想沟通,为其日常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与支持,就显得格外重要。
三、高校离退休服务管理优化的路径
笔者认为,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对高校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的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
1.完善考核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对高校离退休人员服务管理的考评,其目的在于能促使工作人员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职责所在,并能根据考评的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内容以及表现方式的调整。学校要通过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落实管理和服务工作。首先,将现有的管理服务工作内容进行具体的划分,不同的工作人员对应不同的工作类型,使离退休人员在需求项目上能够得到最为根本和全面的保障。其次,通过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实现对工作人员的定期考核,使其能够对自身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服务态度有一个较为全面和完善整的认知。同时,对于那些管理服务工作到位的工作人员要进行表扬,使其再接再厉;对于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工作人员提出适度的批评,望其改正。
2.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实效
首先,不断强化高校离退休人员当中老党员和老干部的帮扶作用,充分发挥他们彼此之间的帮扶意识和互助精神,构建互帮互助的帮扶机制,为管理服务工作开辟更多的渠道。其次,充分尊重高校离退休人员的主体地位,在做出有关他们利益的基本决策时,应保障其各项基本权利,要从实际出发听取他们的意见。再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有关中华民族帮扶文化和尊老文化的教育,让更多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对离退休人员帮助和关心的队伍中来,为具体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创造良好而和谐的氛围。积极组织热心学生或青年志愿者组成服务队伍,使其深入离退休人员所构成的老年群体当中,以自身的朝气蓬勃、热心公益之精神辅助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并将正能量带给更多的老年人,使之深受感染。同时,这种志愿帮扶机制的确立,不仅会让那些在精神上较为空虚和落寞的老人真正感受到社会的关心,使其心灵上受到一定的慰藉,同时志愿者在展开服务工作时,还能从离退休老教师的身上学到很多课堂上所无法认知的知识和道理。
3.注重三方联动,加强网络建设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的各项后勤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高校离退休工作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也面临着更为广阔的空间与发展前景。笔者认为,为了使管理工作更加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应积极建立起家庭、学校以及社区三方联动的网络式服务体系,积极推动高校离退休人员展开各种社区互动和综合性的文娱活动。
首先,通过建立和完善帮扶互助组织,实现老龄人之间彼此互助、长期帮扶的有效机制,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氛围。其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引入家政服务,帮助部分生活上存在困难的离退休人员解决最为基本的生活服务问题。再次,高校离退休人员由于其在年龄上和身体机能上处在人生的敏感阶段,对健康的关注占据着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因此三方联动的网络建设要加强有关老年人健康保养以及医疗养生方面的知识教育,提高他们自身健康防护和营养保健的能力。同时,社区文化活动也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帮助老年人强身健体,还能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其身心健康。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离退休人员既具有区别于其他类型或单位退休人员的个性特点,同时又具备社会一般老人所共有的思想和心理上的缺陷。因此,高校有必要在充分认识服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具体的工作细节和内容进行优化,采取有效措施让这项复杂的工程得以不断完善和充分落实。与此同时,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各方面体制和规章建设的不断完善,离退休人员管理和服务工作必须随时保持与社会的紧密关联,在秉承与时俱进原则的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使工作呈现出更高的效率与更佳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俞红,类延旭.做好新形势下高校离退休服务工作的几点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6(1):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