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情绪调节的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情绪调节;情绪调节策略;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0-0007-03
情绪调节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家们因研究取向不同对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的定义也不同,汤普森(Thompson)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为了完成一定的目的而对自身情绪进行的监控、评估与修正的内在和外在过程”[1]。格罗斯(Gross)将情绪调节界定为“个体对具有什么样的情绪、情绪什么时候发生及如何进行情绪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2]。本文使用孟昭兰的定义:情绪调节是个体对内在情绪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与调节,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动力过程[3]。
一、中学生情绪调节的重要性
中学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学生的情绪发展对其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都具有重要影响。许多研究显示,个体的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其人际关系、攻击行为、记忆及推理产生了不同的显著影响[4-6]。郑杨婧等人以315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情绪调节策略对同伴关系类型具有显著预测作用[7]。受欢迎组的学生多采用放松(缓解情绪带来的冲击,避免剧烈情绪下的失控行为)、认知应对(通过对消极情绪的积极认知来调节自身情绪)与情绪求助(遇到情绪问题时寻求同伴帮助,促进同伴之间的沟通交流)的策略;被拒绝组的学生多使用压抑策略(遇到情绪问题时,掩饰自己的消极情绪而不愿与他人交流);被忽视组的学生多使用回避策略(由于不受关注或缺少人际沟通技巧而不知如何表露自己的情绪,为避免受到打击和排斥只好回避)。中学生在特定的社交情境下,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要比使用“暴力”方式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8]。也有研究显示,中学生的情绪状态、情绪调节水平对其学习成绩具有显著的影响[9],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会阻碍学生有效运用与学习有关的认知资源,如记忆、注意力和学习计划,影响其学习成绩。因此,如果学生能够有效调节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将对其学习产生有利的影响[10]。
由此可见,中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与人际关系有着密切关系,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有利于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伙伴关系,而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则会给人际关系带来一定的障碍。中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与生活范围的逐渐扩大,其需要进行的人际交往活动也越来越多。当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时,采取适当的情绪调节策略,是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人际关系形成过程中,良好的情绪表达与情绪调节能力与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因此,指导中学生掌握积极、成熟、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快速适应社会环境,提高社交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学生情绪调节的研究进展
1.中学生情绪调节的一般特点
李梅等人对440名高中生的情绪调节方式进行个体访谈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对消极情绪的八种调节方式为:情绪表露、情感求助、放松、认知应对、压抑、哭泣、情绪替代和回避[4]。不管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他们都已经能够采取多种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来调整自身的情绪感受(积极或消极)[7],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多数中学生在情绪调节时多采用放松、情绪表露、认知应对等积极策略,而较少使用回避等消极策略。这说明中学生已经学会采用一些积极建设性的策略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并有一定的目标性,这也反映了多数中学生已经意识到积极的情绪调节对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提高个体适应性的重要性。
2.中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具有年级差异
研究显示,中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在寻求帮助、压抑和情绪表达这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其情绪调节能力也呈现上升的趋势,到高二年级以后趋于平稳。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中学时期是青少年情绪发展的过渡阶段,初中生面临着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巨大转变,也经历着很大的矛盾冲突,情绪进入敏感期,个体就有了有效调节情绪的内在需求,并加以发展。到了高中阶段,个体的生理与心理发展基本成熟稳定,在遇到情绪问题时都能得到有效调节。由于高中阶段面临高考压力,学科任务比较繁重,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遇到的情绪问题相对较少。因此,他们较少使用情绪调节策略,但情绪调节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这与方平研究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发展特点的结果一致。由于初中生的情绪与元认知都处在发展阶段,其情绪调节能力还未分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看问题的方式越来越成熟,其情绪调节能力也逐渐趋于稳定。
3.中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的性别差异
研究显示,除了压抑与认知应对策略,在放松、情绪表露、回避和哭泣这四种情绪调节策略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使用这四种调节策略多于男生[7]。由于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同性别的社会化标准是不相同的,因此在分析情绪调节的性别差异时要考虑在内。传统文化认为,男性应该坚强、独立、忍耐与含蓄,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而女性一般被认为是感性的,容易表达与表露自己内在的情绪情感。男生与女生的性别差异,使其在小时候获取的情绪表达信息不同,特别是在表达生气、愤怒与难过等消极情绪信息时,这对他们以后发展情绪调节策略会产生一定影响。此外,个体在后期社会化的过程中,传统的社会标准对女性的要求比男性的要严格。比如,社会对女性的性别角色期待更多的是温柔、听话、言行举止端庄大方等,而女性在潜意识中会进行积极有效的情绪调节来迎合社会的标准,这样女生就会比男生具有更多的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同时男女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差异也影响着他们所选择的情绪调节策略。
三、教育干预
情绪调节策略是指个体为了调节自己的情绪而作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努力。个体在遇到情绪问题时经常使用情绪调节策略,可以使其成为内在新的机制,使其从有意识转化为无意识的机制,在以后遇到情绪困扰时就可进行自动的情绪调节。因此,在中学阶段引导中学生掌握情绪调节策略,使其成为一种良好习惯,对于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快速适应环境,提高社交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中学生的情绪调节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育干预。
首先,教师应发挥榜样作用。中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将从成人那里间接学到的经验内化为自身经验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这个相对安静的环境里度过的,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授课时的内在情绪(喜、怒、哀、乐)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背景氛围,积极的教学气氛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正向的引导作用,学生的学习效率也高。所以,教师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管遇到什么事,一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在授课过程中保持良好情绪,使学生能够在一个安静舒适的课堂氛围下有效地学习。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遇到情绪问题,比如,学生作业未完成、成绩差的学生上课捣乱等,要及时采取适当的情绪调节策略,以使自己的情绪保持最佳,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这不仅是给学生树立榜样,同时也是对教学的负责、对学生的负责。另外,学校应开设关于如何调整情绪的课程,教授学生在遇到情绪困扰(比如成绩不好,与同学闹矛盾)时,如何使用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放松、情感表露、情感求助等)解决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问题,这对于中学生快速掌握情绪调节策略,养成良好的情绪调节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也会影响中学生的情绪调节。贾海燕等人调查发现,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对于青少年较多使用成熟型(求助、解决问题)和较少使用不成熟型(自责、幻想)的调节策略来调节情绪具有显著影响,并有预测作用。使用成熟型的情绪调节策略调节焦虑情绪能够有效缓解青少年的焦虑情绪。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的拒绝、否认、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对于青少年较多地使用不成熟型(自责、幻想)的情绪调节策略具有显著的影响,并有预测作用。而使用不成熟型情绪调节策略调节焦虑情绪不能有效缓解青少年的焦虑程度。
中学生正处于想脱离父母独立解决自身问题而能力又不足的矛盾阶段,家长对孩子应给予更多的理解与温暖,同时在遇到问题时,给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孩子接受适当的磨砺,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信任。同时,在遇到情绪问题时,父母应该引导孩子使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如遇到问题多与父母、老师和同学沟通,让孩子慢慢学会采用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此外,父母在遇到情绪问题时,也应该采取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保持乐观情绪,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
最后,中学生自身要养成良好的情绪调节习惯,培养积极向上的性格,努力不让情绪问题影响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在学习上,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如果经过努力达到了学习目标,就给自己一个正强化(奖励);如果学习目标未完成或成绩下降,首先要学会使用积极的情绪调节方法(放松、倾诉、转移注意力等)调整好自身的情绪,使自己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独立解决(查找问题并积极请教老师和同学,继续努力学习)问题,而非先让情绪影响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人际关系受挫)时,不能冲动,而是要先调整自己的情绪,在平静的情绪状态下进行反思,并努力改正,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技巧。此外,中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要多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多和同学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总之,中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要学会并经常使用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使之成为自身的一种机制(习惯),来更好地管理自身的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Thompson R A.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1991,3:269-307.
[2]Gross J J.Emerging field of emotion regulation:An integrative view[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1998,2(3):271-299.
[3]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4-205.
[4]李梅,卢家楣.不同人际关系群体情绪调节方式的比较[J].心理学报,2005,37(4):517-523.
[5]李静,卢家楣.不同情绪调节方式对记忆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39(6):1084-1092.
[6]张敏等.情绪调节策略对推理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8,31(4):805-808.
[7]郑杨婧,方平.中学生情绪调节与同伴关系[J].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2009:99-104.
[8]Maria S & Jens V.Anger regulation between friends Development and Prediction of peer acceptance[J].Methods and Techniques In Children’s Research,2003,25:11-29.
[9]GumorA G & Arsenio W F.Emotionality,emotion regulation,and school performance in middle school children[J].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2002,5:395-413.
关键词:书法练习 情绪人格 心理健康
一、引言
书法艺术的形神韵动及其天人合一的特征体现了心理学的意识运动思想和人本思想,其畅神与健心的价值功能又符合心理健康的需要,这正是弘扬书法艺术、推广书法教育的新价值所在。著名心理学家高尚仁先生总结了近几十年来的书法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指出书法练习不仅能促进心理健康,还具有临床治疗的功效,是一种临床心理治疗的有效手段。
二、实证研究
(一)书法练习与情绪
书法对情绪的调节作用一直都是书法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周斌等人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对170名三年级儿童进行了两学年的追踪,探讨书法练习对儿童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和情绪状态的影响。结果发现,练习书法对儿童的积极情绪状态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且书法练习能够促进儿童更多地采用积极认知调节策略。罗学正等人以90名军校在校男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书法训练对军校大学生负性情绪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书法训练对军校大学生在紧张环境下的不良情绪有较好的调节效果。
(二)书法练习与人格
周斌等人采用纵向设计,探讨书法训练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研究选取了124名三年级学生,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追踪。与没有接受书法训练的学生相比,书法训练组的学生,在情绪上更加稳定、冷静,性情相对和顺,有较强的自制力,思维也更加开阔,因此周斌指出书法练习对儿童个性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郭君环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52名师专生进行调查,探讨书法兴趣水平与自信心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师专生书法兴趣水平与其自信心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即师专生书法兴趣水平越高,其自信心水平也越高。之后,周斌等人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以114名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书法练习对儿童情绪智力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书法练习对儿童的情绪智力,如情绪管理、自身情绪的认知和理解他人情绪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书法练习与心理健康
辛晶考察了书法练习、个体心理健康和生存质量三者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书法练习组在应对方式方面,更多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在人格特质方面,精神质维度上得分较低,比较稳定;在生存质量方面,心理、生理、社会关系三个领域得分较高,健康总状况评价和生存质量总评价得分也比较高。周斌等人研究了书法练习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对象为参加书法练习的小学三年级学生87人,以及未参加书法练习的小学三年级学生37人,共计124人,采用纵向设计进行两年的追踪,比较两组学生在焦虑、神经过敏性以及行为问题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书法练习有利于减轻焦虑和神经过敏,降低学生的问题行为,同时书法练习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崔明、敖翔以参加书法与绘画练习的老年大学学生60例作研究组和非老年大学老干部30例作对照,探讨书法与绘画练习对老年大学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同样支持了书法练习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三、机制探讨
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发现,大量实证研究都表明了书法练习能够促进心理健康。那么,其中的机制又是怎样的呢?高尚仁对此做出了解释:第一,汉字书写的心理几何论。汉字和其他文字不同,汉字本身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如封闭性、对称性、方向性等,这些特征与人的视觉特征有相对应之处,所以练习书法能够促进人的视觉空间能力的发展;汉字书写过程千变万化,有利于书写者的知觉―动作系统的协调发展;汉字书写过程为书写者创造了丰富的知觉和认知体验,书写者在书写过程中能产生更多的乐趣。第二,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书写者会产生多种生理反应,如身体放松、心律变慢、呼吸减慢、血压降低、脑神经活动加强等。第三,书写过程中,有利于大脑右半球的激活,促进大脑发展。
四、研究展望
目前,关于书法练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多集中于定量研究,定性研究较少,对书法练习促进心理健康的机制探讨更少。如果书法练习能够对人们的身心健康起到促进作用,那么其他与书法有关的活动,如书法欣赏、书法创作等是不是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在接下来教学中深入探讨的。
参考文献:
[1]周斌,唐菁华,李春凯,唐宏,李荆广.书法练习对儿童情绪及其调节策略发展的促进作用[J]. 心理科学,2013(1).
[2]罗正学,苗丹民,高定国,高尚仁,王广献,安超.书法训练对军校大学生的情绪调节[J].心理科学,2000(5).
[3]周斌,刘俊升,桑彪. 书法练习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J]. 心理科学,2005(5).
[4]郭君环. 师专生自信心发展与书法兴趣水平的相关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08.
[5]周斌,刘俊升,桑彪.书法练习对儿童情绪智力发展的影响[J]. 心理科学,2009(5).
[6]辛晶.书法爱好对个体心理健康及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D]. 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
[7]周斌,刘俊升,周颖.书法练习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5).
[8]崔明,敖翔. 书法与绘画练习对老年大学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 四川精神卫生,2003(6).
[9]高尚仁.书法心理学[M]. 台北东大出版社,1986.
关键词 中学生 认知性情绪调节 学习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情绪调节是个人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情绪调节可分为两个重要的维度:认知性的情绪调节与行为性的情绪调节。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是指个体为处理与之有关的情绪唤醒性信息而采用的有意识的、基于认知的情绪调节方式。
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承担着学业压力,在学习中不免产生情绪问题。而情绪会反过来影响中学生的学习,所以调节好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以往的情绪调节研究多是针对儿童的,较少涉及青少年,所以本文的研究对青少年发展有重要意义。
1 认知性情绪调节
认知情绪调节主要是指个体在处理来自内部或外部的、超过自身资源负担的生活事件时,所做出的认知上的努力。以往对于认知性情绪的测量多采用问卷形式。研究发现,中学生的情绪发展处于上升阶段,随着年级的增高更善于采用认知策略进行情绪调节;学业成绩高的学生比学业成绩低的学生更倾向于使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显示了情绪与学习之间的互相影响作用。
2 认知性情绪调节对学习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不断变化的情绪。当心情平静时,我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比较客观;当情绪处于极端状态时,人对外界的认识更主观。情绪伴随学生的学习过程,它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记忆力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已有研究表明,情绪在学习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学生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时,对其认知活动的促进作用最大,能够引发和保持对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情绪调节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记忆力等。因此调节好情绪对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认知性情绪调节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情绪状况影响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倾向,在愉快的情绪下,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能提高自身知识和能力,对自我发展有益,对学习采取的态度倾向是靠近和解决;而在低落的情绪下,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学习活动,采取回避的态度倾向,不愿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
其次,认知性情绪调节影响学习动机。在积极的情绪下,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强,面对较难的学习内容时,会努力学习和掌握,以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作为学习目标,能更积极有效地运用自身的知识、经验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而在消极情绪下,学生学习动机较弱,在面对较难的学习内容时,表现出畏难情绪,害怕学业成绩失败。
另外,认知性情绪调节影响学生的记忆效果。当学生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时,头脑加工速度快,思维活跃,对于知识和技能的加工策略比较灵活和精细。相反,当学生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时,思维活跃度降低,对于新知识无法很快与头脑中旧有知识建立联系,要花费更长时间进行记忆。从而阻碍对学习内容的记忆,降低学习效率。
3 如何通过认知性情绪调节促进学习
情绪影响学习的全部过程,主要影响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记忆力等几个方面。为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学生必须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充分发挥情绪对学习的积极作用,克服不良情绪的消极作用。因此,认知情绪调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通过认知性情绪调节端正学习态度
学生应该善于培养积极情绪,从认识上进行调整,对学习持接纳的态度,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乐观的心态,采用暗示法提醒自己学习是一件快乐且有意义的事情。消除学习过程中的不良态度,例如,当情绪不佳不想学习时,可以先暂时放下手中的学习任务,让自己平静下来,通过理性(下转第248页)(上接第211页)分析情绪低落的原因,找到合适的情绪调节方法,端正学习态度,积极面对,而非逃避。
3.2 通过认知性情绪调节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应该认识到情绪调节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增加学习的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在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情,而不是被动学习。兴趣产生的愉快情绪体验能激发较强的学习动机。也应锻炼学生的意志,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只依靠兴趣是不够的,还需要坚强的意志应对出现的各种困难。
3.3 通过认知性情绪调节提高记忆力
以往的研究表明,快乐的情绪体验能提高个体对学习内容的记忆程度,而悲伤的情绪体验会降低个体对学习内容的记忆效果。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平和的心态和积极乐观的情绪,使头脑保持清醒和适度活跃的状态,采用合理的记忆加工策略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避免因为情绪不良影响记忆效果。
4 小结
情绪调节与认知关系密切,调节好情绪对中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探讨了认知情绪调节对学习的影响,包括对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记忆力几个方面。最后,就如何运用认知情绪调节促进学习提出了合理建议,对中学生学习中的认知情绪调节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焕婷,罗慧婷.中小学生如何通过自我情绪调节促进学习[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6):21-23.
[2] 刘小娟,朱熊兆.认知情绪调节在青少年生活事件和焦虑、绝望之间的调节作用.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8):987-988.
[关键词]中职生 积极心理品质 培养
中职学校注重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控制自我情绪,控制刺激情绪的根源,安抚自己摆脱强烈的焦虑、忧郁,将有利于学生个性全面健康成长,使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更加顺畅。由美国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创办,兴起于20世纪末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对心理疾患能够抵御或起缓冲作用的是人类的力量:智慧、勇气、仁爱、乐观、信仰、希望、坚忍等积极情绪。教会中职生从积极的角度认识情绪,学会采用适当的方法与策略,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用积极的视角驾驭自己的情绪,努力做情绪的主人,便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出培养中职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途径,以及全校全员参与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设想。
一、培养中职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途径
(一)寻找生命的积极意义
中职生是中考的落榜者,是中国考试制度的弃儿,过往的经历使得他们时刻感到无助,从而容易产生情绪问题。笔者在所任教班级(11C38班、12C26班)中做过关于情绪问题的调查,结果发现60%学生情绪控制能力一般,情绪经常不稳定,9%左右的学生情绪控制能力很差,经常出现愤怒、抑郁等较强的负性情绪。
针对这一现状,寻找生命的积极意义,可以有效减少负性情绪的出现,从而学会控制情绪。教会学生找到日常生活情境中积极的意义是有可能的。例如,天气预报预测了部分城市是多云的天气,你总能看到部分城市是晴朗的天气;半杯水的杯子,有些人看到的是“杯子只有一半水了”,而积极的人会说“杯子还有一半的水”。所以,同样的一件事、一种现象,换个视角,换种思维,意义就有所不同,或抑郁,或开朗,完全取决于你看事情的角度。我们在生活中所面对的绝大多数情况都不是百分之百糟糕的,教会学生从黑暗中寻找光芒,从逆境中寻找机会,从迷茫中寻找希望,便显得意义非常。当我们将不愉快甚至是悲惨的情况以积极的方式重新定义时,一来二往,积极情绪就提高了。
(二)凭借优势行事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优势,并且凭借自己的优势行事,容易使人心情愉悦。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案例:一位市场营销班的班主任叫其班长带一男生到心理咨询室,原因是该男生上课不认真听课,还恶意顶撞老师。我单独留下了男生,简单了解和观察后,我对男生说:“能不能帮我把这叠资料装订一下?”,男生接过我手中资料拿起装订机就在办公桌上装订起来。装订完毕后,我又说,“请帮忙把这叠资料拿到5楼的学工部。”此时我看到他那种迫切想完成老师任务的眼神,去了没多久他就回来了。回来之后第一句话就跟我说:“老师,还有其他要帮忙的吗?”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并没有和班主任眼中的“问题学生”进行“问题”对话,而是察觉和充分发挥了这位同学的“优势”:执行力强,争强好胜心强。我和他的班主任进行了沟通,班主任安排了劳动委员这个班干职务给他当,半个学期后了解,他劳动委员做得有声有色,同学们都很服从他的劳动分配,他自己也是个劳动模范。
优势是存在的,同时也是高度个性化的,协助中职学生寻找自己的优势并发挥出来,有助于他们提高个人自信心,提升个人积极情绪感受力,可以给他们的整个生活带来乐趣。
二、创设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学校氛围与全员氛围
(一)从学校传统心理教育转向积极心理品质教育
学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足之处在于过分关注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陷于被动,心理老师就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消防员,难以开展更多积极有效的工作。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人有24种积极心理品质,并且这些心理品质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提升的。积极心理品质教育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品质,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它最大特色就是强调一切从“积极”出发,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上。
尽管中职学生存在很多学习和心理问题,但同时他们也拥有许多优势,比如有很强的行动力、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等等,情绪调节方面,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平台,只是需要一些积极引导。因此,要高度重视中职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工作,同时要向积极心理品质教育转移,面向全体学生,以发挥学生的优势作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从而让学生学会调节情绪,培养更多的积极情绪。
(二)教师应提高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意识和培养积极情绪的能力。
感情用事的人往往为人处事情绪化,言行笼罩强烈的感彩,不根据事理、不考虑实际可能。情绪型的人举止受情绪左右,情绪不稳,易冲动,在情绪冲动的一刹那,理智引退,意志失控。一个人如果总是情绪化地处理一切事务,持有偏见,缺少实事求是的诚意,一遇抵触便走极端,往往会给自己带来不良的后果,所以防止情绪化很重要。作为教师,更应提高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意识和培养积极情绪的能力。教师在学生面前具有权威性,大多数学生都是听从于老师的教导。如果教师处理班级事务,面对学生总是情绪化,学生出于对老师的服从,面对老师情绪化的言行可能只会逆来顺受,唯命是从,从而使心灵深受伤害。
三、结束语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培养和提升中职生的情绪调节能力,不仅仅靠心理老师,也不仅仅是某部分老师的责任,而是全校全员的责任。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调节控制情绪的方法,更要创设一个全校全员参与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校园氛围,让我们的学生全方位地沐浴在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春风中,迈向积极人生路。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积极心理学》;
一、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提升人际交往知识技能的优势
(一)《医学心理学》的课程特点
《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已经成为医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运用医学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心理学课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依据医学心理学提出的心身统一、社会影响、认知评价、主动调节、情绪作用、个性特征等基本观点,在帮助医学生掌握医学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医学生应用心理知识改善自身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为他人提供心理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结合医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做好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工作,操作性强,受益面广。
(二)《医学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研究范围广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相当广泛,它涉及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与丰富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预防与保健、咨询等更全面、更有效的方式、途径与机制,提高医疗水平,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因此,经过学习,医学生可以将学习到的各种方法应用到自我心理调节与实践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二、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医学生适应能力不强
医学生从学校毕业迈入社会,学习、工作、社会、生活的环境都发生巨大变化,他们从心理上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适应、调整。但是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快节奏步伐,要求医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部分学生在学校、家庭中养成的依赖性,致使他们产生适应不良的现象,尤其是在医患关系上,一些学生与病人交往沟通能力不足,处于被动地位,治疗效果不佳,遭到病人投诉。
(二)社会认知能力不完善
社会认知的过程,是依据认知者过去的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必须依赖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与归纳。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医学生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评价时,往往根据自身的认知来认识他人的心理状态,即所谓的以己度人,对社会的认知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用自己的意志去想、去做事情时,在人际适应之中就会出现一些偏见,影响了他们对社会认知的准确性,阻滞他们与同事、病人的沟通。
(三)情绪情感负面影响
在人际交往中,情绪与情感起着十分的作用,他们是人际交往的手段,通过言语、表情动作的渠道互相传递交际的信息,达到互相了解、彼此共鸣的目的。积极的情绪情感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消极的情绪情感则会阻碍人与人之间的良好交往关系。在现实生活中,若医学生不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情感,消极的情绪情感能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如自卑、嫉妒、冷漠、愤怒、恐惧等,进一步加深负性情绪情感,便会产生恶性循环,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四)社会、教育体制造成能力培养的欠缺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专业课程,忙于各种考试和职业技能培训,对于集体意识的培养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缺乏积极主动性。许多医学生学习成绩虽然很优秀,但与人交往相处能力不足,遇到挫折和压力时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不能自我调节,同时在遇到学习或生活困难时无法得到来自朋友的支持,这样使得他们陷入自我保护、自我封闭的状态,对人际交往丧失信心,形成高分低能的现象。
三、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融入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
(一)结合调查结果设计针对性授课方案
要在课程中融入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首先必须了解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状况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因此,在课程教学前可以先对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设计有针对性的授课方案,即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重点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着重讲授与这些问题相关的内容。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
1.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志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它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医学生社会认知的准确性引导,减少产生寂寞、压抑、焦虑、生理疾病等消极面体验,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
2.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情绪情感调控能力。情绪情感是人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认识活动受情绪情感的影响,积极的情绪情感推动人们去克服困难、达到目的;消极的情绪情感阻碍人们的活动,消蚀人们的活力,甚至引起错误的行为。因此,善于调控情绪情感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医学生认识情绪情感的本质、表现和对人的活动的影响,学会分析自己的情绪状况,学会调控的方法和技巧,并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3.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的意志能力。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医学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能事事如意、一帆风顺,总有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对他们进行耐挫折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意志的特征,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如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的表现,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同时要学会承受压力,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培养自己的耐挫力。
4.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的健康人格。人格是指一个整体的精神面貌,健康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人格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心身健康和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明确人格是个体本质属性的体现,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它包含人的气质、性格、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找到自己人格特征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依据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培养良好的人格。
5.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医学生正是处于青年期,青年期是自我摸索、自我意识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各项生理功能日渐成熟,心理能力逐步发展,自我意识迅猛增长,成人感和独立感、自尊心与自信越来越强,期望个人的见解能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医学生不能很好的进行社会交往甚至形成社交障碍,为此而感到苦闷、自卑,以至于影响了身心健康。因此,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青年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正确的认识自己、树立奋斗目标;同时应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心理应激,了解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应激源,正确理解应激反应,采取正确有效应对策略,能自觉地、主动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修正期望目标,学会寻求社会支持,改变认知和行为,保持心理平衡,拥有健康的生理、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