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搞好阅读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108-01
1.多阅读,促进语言积累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将课文所提供的语言材料转化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动态过程。其中的转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自主阅读、自然感悟、自动内化,因而学生多阅读,对促进语言积累便显得相当重要。
冰心的《再寄小读者》一课中谈及小学生写日记的困难时说:"或是心中有话写不出,或是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颜色、动作笔下却形容不出来,只好以好看极了、好玩极了、有意思极了等简单模糊的词句带过就算了。"这三个"极了"正是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学生言之无物的困惑在课文中冰心夸奖了第二个孩子写作水平高是"找到提高和写作能力的门径",因而"他脑子里积攒的词句很多,又会灵活运用"。从冰心朴实而又浅显易'懂的语言中,我们便可以寻找语言积累的途径,那便是多阅读,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重视对课文的阅读。只有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才能更多地积累语言,语言丰富了,写出的作文才会言之有物,才不至于"心中有语写不出"。
2.鼓励语言表达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学生积累了语言,感悟了语言,还必须学会表达语言。将文中语言转化为能力就必须读、必须写。通过阅读教学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教给写作方法,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用我口说我心,用我笔写我想,无拘无束地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真实地写出来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就会勤练笔,写作能力定会逐步提高。这样一来阅读教学的口的也就达到了,也就完成了语文教学读写结合之任务。
3.加强检查, 以查促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都有明确要求。小学l~2年级不少于5万字,3-4年级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不少于100万字,初中阶段不少于260万字,共计400多万字。400多万字是个什么概念?它相当于多少本书呢?以目前出版的少儿读物来说,多数的书的页码在200页左右,一本书10多万字。以此算来,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当中,要读完四十几本课外书才算完成任务。面对这么繁重的任务,如果教师平时不重视,不帮助学生落实,要想完成规定的阅读任务是很难的。所以,明确任务,加强检查,是完成读书任务的根本保证。对学生阅读情况的检查,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3.1 ,查读书进度。每学期一开学,我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读书进度表,表中既有本学期计划要读的书目,又有每个月、每一周所要读的具体内容。这就促使学生把读书任务细化量化,做到每天都要读课外书。我每周都要利用专门的早读时间检查学生的读书进度,让学生先把自己在本周所读的课外书内容讲给同桌听,同桌互讲、互听、互查,然后,我再采取抽查的形式指名学生在全班学生面前讲,对照他的读书进度表,看是不是真的完成了本周的读书任务,效果怎么样。
3.2 ,查读书笔记。我平时把读书笔记当成书面作业布置,一周内有三次读书笔记作业,对读书笔记,及时检查、评比、总结。这样,就让学生养成了每天回家要看书,看书就要动笔墨的好习惯,也杜绝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应付心理,保证了阅读的质量。此外,我还在班里设立了一个"名著赛读一览表",定期公布学生所读的书目,看谁读得快,看谁读得多,对表现突出的学生除表扬之外,还给予一定的奖励。
4.丰富活动, 深化阅读
在学生读书的同时,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相应的活动,为他们读好课外书推波助澜。读书报告会、读书知识竞赛、辩论会、作品欣赏会、课外阅读指导课等,都可以把学生的读书活动引向深入。无论开展哪种活动,应该力求形式多样,培养学生的读书热情,为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读书报告会,可以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得意之作,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交流他们在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这些问题同学之间解决不了,由老师帮助共同解决。这样,可以把作品的精华之处说出来让大家共同欣赏,也可以把质疑的问题拿出来讨论交流;既可以就作品本身进行交流,也可以对阅读方法进行交流;既可以就作品的整体内容进行交流,也可以只对作品中的热点人物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增强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感知、理解、欣赏、鉴别作品的能力,扫清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障碍,为学生下一步的阅读注入了活力。各类读书活动的开展,会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引导学生在读书中追求一种较高的境界,让书成为他们生活当中的良师益友。"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书,如果能读到这个分儿上,才算真的读进去了。目前,我所教的这个班读名著讲名著已蔚然成风,不少学生已完成了小学阶段所规定的阅读量,有的学生已完成了整个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所规定的阅读量,仅文学名著就读了五十余本。《中国教育报》先后两次介绍过他们的读书经验。
总之,阅读能力的高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学好各学科知识都非常重要,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影响犹为突出。著名的教育家吕叔湘曾以三七开分析课内、课外的阅读比例,七成得于课外阅读。可见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对于获取信息非常重要。因此,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应加强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坚持课内训练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再与一系列丰富的阅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是一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这种阅读教学模式最直接的恶果就是必然导致个体阅读数量少、阅读速度慢、阅读效率差、阅读时间浪费,对文本提供的信息极为不敏感,不能产生自己的思想,仅能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对于有思想的个体而言是非常可悲的。
只有让学生直面文本进行直接对话,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这种直面对话,有利于个体获得语感。在现行阅读教学模式下,绝大多数学生的语感能力极其低下。语感能力包括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些能力要靠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多读熟读来不断提高。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就是这道理。这种直面对话,有利于提高个体悟性。语言文本包罗万象,蕴藏在文本深处的东西要靠个体在与文本直面对话过程中悟出来。《兰亭集序》(苏教版职业高中语文第二册)王羲之在文本中隐含了对生与死等重大问题的深层思考,这些思考如果教师直接告知学生,那么学生只能是囫囵吞枣,这种哲学思想只有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多次多角度领悟,才能真正有所得。虽然每个人所悟的东西不一样,但经启发终会是有悟,这比灌输的效果好上若干。只有在多次直面中才能完成感知到感悟。让学生与文本直面对话,有利于培养个体自学能力。语文教学应是终身教学,语文教学很大部分在课外,“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让个体在与文本的屡次直面过程中才能体会到什么方法得当什么方法不适宜,这对其自身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只有这样将来才能进行自主阅读,完成自我解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创新自我。
我们必须在这种正确的阅读理念指导下,实施课内外阅读教学。
首先,教者要修炼内功,不断提高完善自我。阅读的直面对话、双重发现理论的实施,对教者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说挑战,是因为学生的自主阅读、个体品味、独特感悟,其获得、发现、疑惑,再也不是教者能全然明白,可早早预设。教者再也不能靠捧一本教参吃饭,用标准答案来压学生。因为那样做的结果只会造成学生主体性丧失,“直面”无法进行。说机遇,是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必然促使教者转变角色,苦练新形势下的教学内功。直面对话的“对”是“相对”、“对等”的意思,既然如此,教者就要把自己修炼成一个有平等意识、有真实感的人。阅读对话中,学生“只有在他人的行动迎合这人行动以及他人的不断插话引发这人的异议时,这种思维才具有创造性”,既然如此,教者为着能有效地给学生“迎合”、“插话”,就需要具备足够的教学机智,丰厚的文化底蕴。“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者的个人阅读”,阅读教学中,教者须先于学生直面文本进行双重发现,这种直面发现直接关系着学生直面发现的质量。因此教者要有独立钻研教材能力,要能于教材钻研中获取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使文本“僵死的意义”转换为“富有活力意义”,在阅读教学中,最能点燃学生之情的就是教者自己真情激动、极富个性的“讲”,即教者对教材的独到的感悟、理解,有了这种独到的感悟、理解,教师才能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构想。 其次,要激发蕴藏于个体内心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主进入阅读天地。不难发现,每学期初,学生看的最多的是语文课本,这是个体于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兴趣,这是一种出于本意识的自然流露。可见,绝大部分学生是存在着阅读兴趣的。然而,随着课堂时间的推移,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渐消失。探其原因不外是:在课堂教学中教者为追求操作程式花样,而让学生意识处于不自觉状态,让学生身不由己地带着压力进行阅读。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会消失殆尽。因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者要做个有心人,可搜集一些典型的材料,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灌输一些阅读能优化人生的道理。心理学研究表明,追求个性、张扬个性,实现自我价值是当代中学生的普遍心态。在阅读教学中教者尽可能地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自我价值得以实现,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就会被激发。喜受表扬是人的天性,在阅读教学中教者可以结合学生阅读实践,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如学生因阅读而思想提升了,思维创造能力提高了,都可给以表扬,通过表扬引导,来促使他们认识阅读重要,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再次,要构建张弛有度的阅读环境,使学生逐步适应与文本直面进行双重发现的阅读方式。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培养。教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感知文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维护学生在阅读中“言说权”。
首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那就是根据所学语文知识,通过阅读理解字、词、句、段、篇的含义,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达到“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注意对学生的情感调控。因为文章是有感情的,学生必须在理解文章感情的基础上才可能提高他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学生是学的主体,所以应重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参与性,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调动学生的情绪力量,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
第一,利用教材内容调动学生情感。语文教材是精挑细选的,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文学性、代表性,因此,搞好阅读教学要从教材开始。教师应做到:1.导语诱情,“好的导语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教师的导语应能够诱发学生情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习本课的欲望,让学生想学。2.提问激思,提问是促使学习目标达成的一种有效手段。提问的问题应面向大多数学生,难易相当。提问也要带有目的性和思考性,有自身的价值。3.活动引趣,比如搞一些阅读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只有让学生把教材学透了,学活了,他们才能做到触类旁通,提高阅读理解的水平。
第二,利用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的情感。文章如何才能让人感动,首先要能感动作者自己,才有可能感动别人。如何让教材感动学生,就要看教师如何把作者的感情传达给学生,进一步感动学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想让学生真正融入文章,首先作为“导”的教师应先进入角色,以此来感染、影响学生,令其动容,产生共鸣。
第三,要把握好阅读训练的五个层次:1.大体理解文章内容;2.把握关键语句;3.体会文章中心思想;4.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5.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边读边思。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阅读教学既是让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又是使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代替学生阅读,代替学生思考,对课文进行逐词逐句的分析,忽视学生在阅读中的自我感受和领悟,无视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必须认真搞好。
1 强化小学生阅读能力教学的重要性
1.1阅读能力是人一生的重要能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不仅关系着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影响到整个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将来的继续学习。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历来的语文教育与改革实践中,阅读教学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
1.2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地接触材料,通过大量的语文阅读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在阅读教学中,单纯依赖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1.3阅读是基础,阅读底子打得扎实、打得深厚,可以把其他方面带动起来。以读开阔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视野,以读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
2 当前小学语言阅读教学存在的不足
2.1 阅读教学课程少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目标往往很难达成,阅读能力和技巧的培养经常不能落实,学生一学期学习十几节课文,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习上百篇课文,还是不一定能有效的独立阅读。而且,好多学生随着年级的提升,甚至越来越丧失阅读的兴趣,这不能不为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敲响警钟。
2.2 老师不够重视
课堂中,师生的交流比较肤浅,停留在表面上,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指名回答。这样,使交流局限于师生的单项交流,不够深入,不够全面,教师往往关注学生是否能说出自己心中的预想答案,而容易忽视学生的表达中是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或者说基本上没有对学生朗读指导的过程。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学生为写作文而写作文,将学生作文的兴趣一点点的抹杀。
2.3 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
教师在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放任自流,教师只管提出问题,对于学生如何讨论,如何合作则不管不问;或是收得太紧,课堂气氛过于紧张、严肃,缺少合作讨论的氛围。
3 优化小学阅读教学的措施
3.1 营造阅读氛围
阅读兴趣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低年级的孩子认识的字比较少,对阅读本来就有畏难情绪,如果教师提出太多的阅读要求,便会打击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是记忆力优于理解力,明确了这一特点,教师更应该降低理解的要求,不求一步到位。学生要有多样的书刊可读,这是完成课外阅读量的基本条件。学校应建立三级阅读基地。一是阅读中心。由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组成,应当书籍丰富,资料众多,供学生自由选择,自主阅读。
3.2 发挥学生自主性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3.3 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的注意力,取决于学生即时阅读的兴趣。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主题,精心设计导入语、过渡语、评价语、小结语,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巧妙的导入语、过渡语能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文本意境当中,让学生未接触文本就有一种要探询究竟的欲望;激励性的评价语和蕴含哲理而又意味深长的小结语,自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欲望。
3.4 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中老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做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5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不会收到实效。小学生的意志正处于逐步形成发展中,学生有了探索和阅读课外资源的兴趣,如何让他们的兴趣持之以恒,体验阅读的乐趣呢?我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展示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坚持阅读。此外,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还可以促进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进行合作式阅读。如开展“读书汇报会”“安徒生童话”故事会;也可以结合校园文化的建设来举行,以发挥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校园童话节”“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使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4结束语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关志敏.如何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年04期.
【关键词】探究阅读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要想搞好初中语文之阅读教学,那就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采用新型的语文教学方法――探究阅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因为在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才能搞好初中语文之阅读教学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今天,那就必须坚决摒弃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而采用新型的语文教学方法――探究阅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机械的接受。这样的教学实际上就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即“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在学习中就只能是“读死书”“死读书”,很少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应试教育,主要是应付考试,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以培养“书呆子”为目的。显然,这种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模式早以过时,早以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坚决摒弃。
而新型的语文教学方法――探究阅读,就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截然不同。因为它是一种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为主的新型的语文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师生互动,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来获取知识,得到发展。这样,就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大力弘扬。
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又是怎样来实施探究阅读的呢?
我重点抓好三个环节――课前师生准备;课堂师生互动;课后巩固迁移。只有将这三个环节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1.课前师生准备
1.1 课前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体验。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搞好阅读教学,那就离不开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材料(即文本)。因此,教师课前与文本的对话体验,深钻教材、精心备课就尤为重要。
我在课前与文本的对话体验中,首先是带着感情去读文本,一遍又一遍的读,读出自己心底的最真切的体会和感受。然后是弄清文本的结构层次,弄清文本的主题思想,理解文本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弄清文本的表现形式和语言特色。最后再结合教参深钻教材、精心备课。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制定教法、学法,设计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导语,更为关键的是一定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质疑,以便在课堂师生互动中,更好的进行探究学习。
1.2 课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体验。
要想在课堂上师生能民主、平等、和谐的互动,仅有教师的精心备课还不够,还得学生扎实地做好预习工作。因此,课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体验就相当重要。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学生在课前预习时,一定要对文本仔细地、认真地、带着感情反复地读,一定要读出自己体会和感受,并且争取把文本读懂读透,确有不懂的问题就在书上一一做好记号,以便在课堂师生互动时提出来让大家共同解决。另外,学生还可大胆地对文本的遣词造句、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及观点看法提出质疑,通过自己反复思索还搞不清楚的问题,就在课堂师生互动时提出来让大家共同解决。
总之,在精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一定要认真地探究质疑,要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提出疑问等。只有这样,在课堂师生互动中,才能更好的进行探究学习。
2.课堂师生互动
探究阅读教学是师生间的情感对话体验,也是课堂师生双边互动的关键。因此,我们教师务必要做到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思维的独特性。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学习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师要积极有效的引入,使学生内心产生矛盾,能主动提出问题,从而营造出对话的氛围。再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对话和交流,在学生“自悟”、教师“导引”、同学“交流”中获得知识, 求得答案。比如,学生在课前预习或者在课堂阅读过程中独立自主提出的一些不懂的问题,都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导引”、学生“交流”来解决质疑。另外,在课堂师生双边互动过程中,教师还要把课前精心准备的、学生在课堂上又没有想到的关键问题提出来,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如确实不能解决,再通过教师的示范、启发、引导、点拨等方法来帮助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独自或合作探究问题,最终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求得解答,从而提高学生探究阅读的能力。
比如,我在教学鲁迅先生写的散文诗《雪》这篇课文时,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质疑有:①课文描写的“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特点分别是什么?②作者从哪四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③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④描写江南的雪,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⑤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北方的雪?北方的雪有什么精神?⑥描写北方的雪,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⑦学了全文,你觉得课文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学生对课文提出的质疑有:①“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凉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一句中,“冰凉的坚硬”怎么能修饰“雪花”呢?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②“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一句中,“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③第一段中,写雪野中的“山茶、梅花、杂草”,其作用是什么?④幻想蜜蜂在雪野中“飞”、“闹”,其作用是什么?⑤孩子们塑雪罗汉时,“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 一句中,为什么要用“偷”字呢?⑥“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一句中,“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针对这些课堂质疑问题,再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对话和交流,在学生“自悟”、教师“导引”、同学“交流”的师生互动中获得知识,求得答案。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探究阅读能力的提高。
3.课后巩固迁移
3.1 课后对文本的复习巩固。
课后再读文本,吃透文本。对文本的重点难点、关键词句的理解及主题思想、语言特色等方面的复习巩固,以便真正的消化吸收。
3.2 课后对文本的迁移训练。
搜集相关的阅读材料检测学生的迁移能力。比如,从网上下载、从《新思维》或《巴蜀英才》上搜集与文本相关的阅读材料来检测学生的迁移能力等。这样,就可以检测学生是否学懂了文本,是否具有了“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阅读能力。
总之,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切实贯切课改精神。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长期坚持了探究阅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活跃,都能大胆质疑,小组讨论探究也非常积极,同学间的“交流”及“解疑”也很积极。因此,全班学生的探究阅读能力大大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大大提高。总而言之,这一切的成绩,都要归功于我长期坚持的初中语文之探究阅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