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管理的本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人本管理;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管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职业教育是承担知识创新、培养高技能人才、满足人们多样化发展需求的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职业教育领域应用人本管理,改革落后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模式,既是受教育者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教育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的重要保证。
人本管理的内涵
所谓人本,即以人为本,将人视为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中心、根本,充分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本管理的本质是以促进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而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个体心理结构的发展与个性的完善。
管理史上,从“经济人”时代开始,历经“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复杂人”等几个阶段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实践应用证明:人是生产和管理中最重要的资源、最核心的要素、最宝贵的财富。管理要依靠人、尊重人、发展人、以人为中心,这是一种从哲学意义上产生的对组织管理本质的新认识。人本管理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强调满足人性发展的需要,重视人的本质和潜力挖掘,主张采用有效的制度设计以及资源配置实现人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重视管理过程,从以往的将人视为“手段人”、“目的人”,只关注管理结果转移到关注管理过程上来,强调过程中的互动,通过管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平等交流与相互支持实现管理目标的和谐统一。
人本管理思想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目前,人本管理的模式已日臻成熟并逐渐渗透到包括学校在内的各个管理层面。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各行业、各领域的专门人才,强调个性化的劳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是其职业性、灵活性和多样性,要求劳动的多样化和就业创业形式的多样化。在这种多样化的过程中,必然要求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实现多样化。因此,人本管理理念在职业教育领域便有了用武之地,要求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尊重求知者的自主选择,帮助学习者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一)职业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办学理念落后,定位不明被扭曲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是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办学思想上,存在比较严重的普教化倾向,没有明确自身的培养任务和办学方向,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过于注重理论能力,片面强调学科教学,忽视知识的实践性,漠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考核机制上,没有摆脱分数的限制与束缚,从而使教育过程演化成为应试能力培养,个人发展的多样性与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被遏制。
培养模式僵化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基本上是由政府设计和制定的,要求学生主动适应学校的培养方案,而不是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我国职教的培养模式,基本上是围绕政府展开的:(1)政府制定计划,设计发展模式,向学校分配资源;(2)市场需求、企业信息通过政府中介进行传达,企业与学校没有形成直接联系;(3)学校按照政府计划与自身认识设置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制定人才培养计划;(4)学生成为政府、学校、企业利益博弈结果的承担者;(5)政府、学校、学生、企业之间缺乏沟通与联系。
课程设置工具化倾向严重现行的职业教育课程过分强调技能的掌握,以单纯的技术培训、课堂教学、实践训练,力求使受教育者获得一项或几项谋生的技能,忽视了对人本性的关怀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存在严重的工具化倾向。教育的本质功能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对人的改造,对人的思想观念的改造,使受教育者身心都获得全面的、健康的发展,这才符合以人为本的和谐目标。
(二)人本管理理念与职业教育管理实践的融合
转变办学理念市场和企业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技术和能力是职业教育的目标,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以人为本可以使受教育者能够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2001》中指出:职业教育应当“为工作能力强、愉快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从这一表述上看,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不应只注重于专业技能,而应注重以专业技术和能力为本源,向外辐射和发散的综合能力,包括相关的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心理素质等等。
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培养模式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体现和保证。本文借鉴了西方国家较为成熟的职教培养模式。西方国家职教模式源于企业自身需求,政府在其中也起了积极的作用,最终模式形成于企业与学校的博弈:(1)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产学结合,共同培育学生; (2)政府在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与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3)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意愿与个性化需求;(4)政府、企业、学校、学生之间有密切的交流与联系。国外比较重视学生的发展意愿与个性化需求,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例如,德国在管理上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主张学生按教师的意图去做,而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主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德国的职业学校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基本上都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企业资助学校实验室建设,向学校提供毕业设计选题,指导学生毕业实习,接受教师到企业承担应用技术开发项目等。以学生为本,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我国在培养模式上对学生的重视程度极为不足。笔者认为,教育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质量来评判与检验的。学生作为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构成了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第二种商品形态。这第二种商品形态的意义就在于,它构成了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以及职业院校生存的基点。因此,在今后的改革与发展中,应该切实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未来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赋予学生参与和发言的权利,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1.学生是职业教育的中心,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各方的博弈过程中充分注意和尊重学生的发展意愿和个人需求,构建柔性的、开放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弹性培养模式。
2.学校—学生: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观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建立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导向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企业—学生:企业是学生就业的主要载体,学生是企业人才的后备力量,是企业未来财富的创造者,企业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职业教育,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4.学校—企业:学校要转变办学思路,以社会为生存之基、力量之源,积极建立与社会、市场、企业稳定合作的关系,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动力机制和长效运行机制。
5.政府—学校:应给予学校充分的自主权,由过去的计划、包揽办学、限制控制转变为引导、扶持、协调,建立国家宏观调控的、教育与劳动就业接轨的、各项制度协调保障的、具有多样性与灵活性的运行机制。
6.政府—企业:要运用市场、法律等手段引导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例如,通过税收、补贴、价格等市场手段鼓励合作教育,为产学结合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
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模式课程是培养人才的蓝图。要让职业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并以人文价值观指导教育,引导学生成人,这应该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使命。这里所说的成人是成为社会人,培养社会人,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学会做人重于学会做事的道理,社会人的基本品质是全面而又不乏个性。这些都是无法通过单纯的技术培训完成的。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改革中提出了“通专结合”的培养构想,课程设计在严格配置的基础上,更注重弹性地渗入各理、工、医等专业;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进行各种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生产实践;组织学生参加专家座谈、参与各种竞赛等等。在课程模式上,以人为本不仅体现在要重视教育的本质精神,还包括对学生的培养不再限于传统的针对某一特定岗位的技能培养。由于经济与科技发展对人才提出了越来越复杂化、综合化、智能化的要求,这就要培养学生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独创性。
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曾经把人本管理提炼为三句话: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与幸福。在职业教育领域推行人本管理,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使命。只有在职业教育领域实行人本管理,改革落后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模式,才能保证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才能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邹清光.人本管理,一个需要澄清的理念[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3]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7-51.
[4]姚美红.试探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人本管理[J].湖南社会科学,2006,(1):166.
[5]徐国庆.职业教育发展的设计模式、内生模式及其政策意义[J].教育研究,2005,(8).
[6]吴启迪.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实行产教结合 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7).
[7]杨光.坚持市场性与公益性的统一——试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2004,(12).
[关键词]快乐管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
快乐管理是近年来在管理学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被认为是有效管理的一种最高境界。在当代学校教育中,运用快乐管理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时产生积极心理,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和幸福。本文通过借鉴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思路,从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以及提高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三个层面,分析快乐管理如何培育与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心理。
一、快乐管理的界定
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快乐是个体的需要和欲望得到满足的心理体验,是人的各种欲求在个体内心的综合平衡与和谐。快乐作为情绪的反映在人的心理世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的情绪状态和人体的生理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积极的情绪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快乐包括满足生理需要的感官快乐、物质快乐等的肉体快乐和道德快乐、社会快乐以及由于他人给予自己所期望的评价而产生的快乐等精神快乐。肉体快乐具有直接性、现实性和不稳定性,是某一器官的片面的快乐,作用的时间不长;精神快乐以肉体快乐为基础,通过联想、移情在肉体快乐中产生,由肉体快乐的形象引起,以肉体快乐的效果为终结,是肉体快乐的异化和升华,具有间接性、稳定性、持久性。
在学校教育中的快乐管理,其本质是让学生从学习中感到幸福。快乐管理不仅强调学校条件等外在因素与自身发展、学习内容等内在因素的统一,而且强调快乐学习与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在和谐友善的氛围中,教与学是师生为了获得幸福的心身体验,师生要获得的不仅是得到某种需要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要在教与学过程中体验到快乐。
快乐管理从人的情感兴趣出发,使管理适应人,而不是纯粹让人去适应管理。如果说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考虑到了师生物质条件、身体健康基础上的满足,那么快乐管理让师生不仅要从物质基础上,更要从精神情感、社会适应上获得满足,而情感上的满足更为重要。快乐管理在学校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心理契约,在这种契约中,人性得到充分肯定与发挥,教与学工作与生活融为一体。
二、学生的素质本位与快乐管理
学生的素质本位问题是教育界长期重视的一个课题。关于要不要提高学生素质,应不应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这已经不是讨论的焦点,但应该进行哪些素质教育,则长期争论不下。笔者认为,教育应该是让学生感觉到幸福的一种管理行为,学生的素质本位就是正是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只有主动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只有学生有创造性,培养的人才多样化,将来的人才结构才能够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种主体性。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才会具有多样性。如果所有的学生都是机械被动地接受教育和发展,那他们的将来将都是一个统一的模子。
总之,学校教育应始终把发展人的素质,提升和拓展人的价值、培养真善美统一的完满人格看作是全部教育活动的始终目标,看作学校教育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真正把素质本位教育理念贯彻落实,才有可能实施快乐管理。
三、怎样实现在学生素质本位教育中实现快乐管理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从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我国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处在不停的改革之中,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也探索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综观这些理论和实践,或多或少,但无一例外的都提到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所谓“以人为本”,是指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在实际工作中,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指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两个方面。就以学生为本而言,它的内涵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观念上的人本化,坚持学生第一位,切实保障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二是教育教学中的个性化,能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三是教育管理上的人性化,体现服务与关爱,使学生愉快合作、心情舒畅、健康成长。
(二)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
学校要实现快乐管理,必须十分重视营造积极的学校环境。积极的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指满足学生生理与安全需要的一系列因素,如提供先进、完备的教学与学习条件与设备、校园的绿化美化等。精神因素指学校管理者的个人因素、学校制度与学校文化氛围等。学生会从优秀的管理者身上看到学校的希望,从糟糕的管理者身上感到失望并进而对学校失望。如果学校不能给学生提供一种积极的学校环境,一味地迫使学生去适应学校,学校就不可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还应经常使用身体语言激励学生。身体语言是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人体任何一个部位辅助言语交流的表情、行为或举止。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沟通的效果7%来自语言文字,38%来自声调,55%来自身体语言。教师在课堂上正确使用身体语言,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的质量,教师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往往也会给课堂带来亲切、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感到情和爱,产生一种愉快向上的求知欲。当学生站起来,山于害羞,紧张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教师期待的目光,面带笑容的提示,可以使学生放松下来,恢复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话时声音大小、速度快慢、抑扬顿挫都可以对学生无意中产生影响。而教师在讲授时伴随的动作、表情等是最有直观作用的,它有助于教师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对学生保持记忆起积极作用。
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体会快乐。
应通过适当的集体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使每个学生能够度过愉快的学校生活,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是极为重要的。学校必须注意培养学生日常在学校和班级的人际关系,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和郊游、运动会、文化节、劳动实践等活动机会,在学生集体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生本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 班级管理
2009年6月28至7月10,我有幸到广州参加西宁市教育局指派的为期12天的生本教育培训,在此期间我收获颇丰。培训结束归来我刚好带初一两个班的是英语,担任普通班的班主任,而另一个班是生本实验班。自从在生本实验班授课以来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待学生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我的课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原先的死气沉沉变成了生动活泼,由原来无人举手到争先恐后地举手。加之各小组之间面红耳赤的竞争辩论及小组长们的认真劲,学生们的表现让我感动不已,哪一张张急于表现的面孔是多么的可爱啊。见到这么可喜的变化,于是我就尝试着把生本理念应用到班级管理上,经过一个学期的磨练,每一个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作为班主任如何使班级管理艺术化,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班主任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班级的办法后,工作就会得心应手,工作效率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寓教于乐,自己的学生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我在平日的班主任工作中用生本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慢慢地去渗透、去实现“无为而为”的教育理想境界,让自己轻松地做班主任,让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与成长,这样也就真正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得到教育、得到提升。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不成熟的想法,不妥之处敬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建立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生本班级
我们学校学生的起点较低,学生的自控能力、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差,如果一开始就用生本理念让学生去自主管理也有点不太现实。因为学生完全没接触过生本,一旦完全放手会使一部分学生失去自控能力,还会使另一部分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甚至出现滥竽充数的现象,学生就会在学习方面、班级管理方面钻空子。因而,起初的引导工作也很重要,可先给学生慢慢地渗透生本理念,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先学后教”、“先会后学”为原则,我把全班分为8个大讨论组,上课时前后座位为一个讨论组,这样既有利于上“师本”课,也便于上生本课。
为了给后进学生提供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我在课下组成了10个课外互动学习小组,每组7-8人,学习能力上、中、下三个层次自由搭配,使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二、建立团结有威信的班级领导班子
做好调整后应进行班干部竞选。班级管理的关键和核心是班干部,优秀的班干部是教师的左膀右臂。本班的班干部我采用了如下的方法产生:采用自由竞选方式。每个同学都有权竞争自己心仪的职位,选好后再在指定时间和地点做竞选演说,回答同学、老师的提问,最后由全体学生和老师共同投票选出自己心仪的班委。用这种方法产生的班委一般是比较优秀的,在班级同学中也有着比较高的威信。
我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让他们在竞选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这也是生本理念在班级管理一个侧面的体现。
三、确立有正确舆论导向的班级座右铭
选定了班委并不表明班级事务仅仅是班委的事情,因此很有必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管理班级的机会,供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要有适合自己班级学生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座右铭,这就可以使每个学生都会对自己充满信心,为实现自我价值而付诸行动。比如将“勤奋学习,健美团结,争创第一”、“我学习,我快乐,我成长”等作为班级努力的目标和格言。
四、制定行之有效的班规
班规可由学生集体讨论制定。班规校纪是让全班所有的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目标的保证,它们具有强制性,必须学会尊重它们。为了制订班规,在班会课上,我做了这样的引导:“如果我们渴望自己生活在一个优秀的集体里,这个优秀的集体需要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克服自身的缺点才能形成。那么为了我们集体的利益,我们需不需要一个班规?如果这个班规维护着集体利益——42个学生加11个老师的利益——那么能否为了一己私利而影响其余52个人的利益?”后来我通过学生的周记了解到,即使十分散漫、不热爱学习的学生也真诚地希望能生活在一个班风学风良好的集体中。班规制定以后,我实行了学生轮值制,每天进行小结,由值日的班干部在第二天早自习前宣读头一天的纪律、学习、卫生等各方面的情况,让每个学生认识到维护纪律、遵守纪律的重要性。
最后我用郭思乐教授的一句精彩的话结束本篇文章:“用老师的无为造就学生的精彩。”静待花开,我相信,生本教育的春天才刚刚开始。
参考文献
1.《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决定了高职英语教学必须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综合能力为目标。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教学目标、教材、教法、考评制度及师资队伍五个方面探讨了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的能力本位教育。
21世纪是一个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能力将成为支配和操纵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主导力量,人们只有依靠能力才能实现其价值。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高职教育要以人为本,以技术应用为主,以能力教学为核心,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相应地,高职英语教学需要由学科型教育向能力型教育转变,按照能力本位要求,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能力本位教育的内涵
能力本位教育(CBE即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中的“能力”指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综合能力,而不是指单一的“技能”。能力本位教育起源于美国的师范教育,是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培训理念,是一种国际上流行的职业教育体系,也是目前国际上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初期,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传入中国,深受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欢迎,并对职业教育和培训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当前职业教育中举足轻重的教学理论。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教育紧紧围绕使学生具备某种职业必须的能力而展开。在这一模式下,整个教学目标的基点是如何让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须的全部能力,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与职业岗位的需求相一致,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这就直接呼应了市场的要求。
二、能力本位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英语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目的是让学生经过学习,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够用英语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英语教学就是重点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满足学生毕业后能胜任某一具体岗位为基础,够用为度。
目前,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传统的英语教学理念是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学形式单一,提高学生英语等级考试的过关率。课堂上,教师重点讲解单词、语法及句型练习,学生只是被动地做笔记,语言实践的机会很少,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更得不到发挥。而能力本位教学思想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既重视语言基础,又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完成英语交际活动,强调的是实用性与职业性。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高职英语教学进行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三、能力本位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1.调整教学目标
学生掌握“够用”的英语基础知识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才够灵活地应用。由于高职英语教学时数的限制,教师必须把握好基础知识传授的“度”,处理好基础与应用的关系,合理分配学时。其次,要把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作为高职英语教学的中心任务。根据不同专业对英语应用能力不同需求,使教学有所侧重。理科和工科专业的学生,应重点培养其阅读及翻译能力。文科学生,应加强听说能力。
高职英语课程目标的定位:首先传授必要的英语基础知识,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继续学习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和应用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应该确立“学以致用,突出技能训练”的指导思想,注重提升英语应用能力。侧重于实际岗位中专业的需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最终达到《高职高专英语课程基本要求》规定的英语教学目的。
2.英语教材改革
教材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因素,也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高职高专英语教材版本很多,但教学内容没有鲜明的针对性,与专业课程衔接不紧密,渗透力不强,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高职英语教学要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就要把英语作为学生提高应用技术的工具,为专业学习和研究服务。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中的高职英语教材必须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教材内容来自日常生活与实际工作场景,语料时尚,新鲜有趣、富有时代气息。通过场景的复现与逼真的演练,横向拓展主题覆盖面,训练学生实际使用语言交流和处理涉外业务的能力。其次,教材的内容要与专业相结合,明确其专业、学科所需合理的英语课程内容和教材体系。为了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学校可到有代表性的岗位,向处于第一线的优秀工人了解从事某一职业对英语的需求,并以此来选定教材或自编教材。
3.英语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吸收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他们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等多种能力。英语教学主要是缺乏真实的语言场景,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巧设学习情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完成具体任务,进行角色表演。例如,我们在讲“Applying for a Job”一堂课时,就巧妙地利用了情景导入法,运用问题讨论的方式引入到课文的主题。然后给出求职面试时,要用到的基本句型,要求学生掌握。再呈现出一则贴近现实生活的招聘广告,要求学生把这则招聘广告编成对话登台表演,教师点评。另外,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促成成功的教与学的双边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每次上课前要求一两个值日生做一个简单的“daily report”值日生可以讲述生活中的趣事或者是笑话,以此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采取实物讲解法,即在模具实训场,针对各种模具或数控加工机床,由学生用英语讲解其构造、工作过程和操作过程。教师还可以用小组讨论、演讲、谜语竞猜、英语笑话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考评方法改革
考试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它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传统的考试是单纯采取笔试的方式。通过一张试卷的卷面成绩,就来评价一个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优劣,显然是不合理的。能力本位教育模式下的考试手段应该是多种方式的综合,以准确考察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在参考的职业英语测试体系中,教师要根据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适量地加入实景再现的测试内容或手段。考评成绩=平时成绩+口语成绩+笔试成绩。平时成绩主要看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率、课堂表现以及完成作业的情况;口语主要考核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模拟现场和专业场所学生的反应能力、语言表达准确度以及表形能力。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自编情景进行对话表演,例如日常生活中,医院、商场、车站、图书馆所发生的情景对话。比如制冷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场景:一次贸易展览会上,客户向冰箱的销售商咨询冰箱的情况。考核题目提前告知学生,学生有时间做准备。这样就可以实现考学结合,以考促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以所学的英语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5.师资队伍优化组合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学院应注重对在职教师的培养。作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师想要更好地驾驭这门课程,不仅要具备英语专业知识,而且应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信念素质,即具有“技能+专业”的“双师型”素质特点。学院可以组织教师到相关企业去顶岗培训,熟悉相关岗位技能,了解相关的工作流程及操作程序。为了保证不同专业中英语教学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学院应将英语教师划分到不同的专业中去。这样有利于英语教师学习、钻研该专业知识,了解该专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和人才市场的需要,参与该专业英语教材的建设,探索出结合专业的英语教学模式。
四、小结
运用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来改革高职英语教学教学模式,应该针对社会需求调整教学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主旨”作为指导思想,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了提高英语应用能力,高职英语教材和教学方法、考评方法都要做相应的改革,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效果。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挑战,要求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要以“双师型”素质为发展方向,不断地加强语言知识学习,提升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能力本位课程教学能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新时期高职英语教师,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早春.能力本位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大众科技,2006,(7).
【关键词】 企业社会资本;管理控制;行为个体
管理控制的发展趋势在学术界达成了共识,认为企业控制更应该是一种战略控制,要突出信息、知识控制的地位,倾向于非正式控制。由于现代企业管理控制的生存环境呈现出开放性、自然性,其规律难以把握,若只依靠企业某一相关利益主体实施控制,是很难胜任的,只有企业全部相关利益主体甚至是全员控制,才能实现企业管理控制新的预期。国内学者阎达五、谷祺、程新生与杨雄胜等在他们的研究成果中持有类似的观点。由此,多边施控利益主体的协调问题显得十分重要,考虑到“关系”在我国的特殊地位,兼顾以往有关管理控制过分强调组织,而忽视行为个体的影响,本文将结合企业社会资本理论,从行为个体的角度,换位认识企业管理控制,以求找到研究管理控制新的突破点。
一、企业社会资本及其三个维度
关于社会资本主要有资源观、能力观和结构观三种观点,资源观得到了学术界较高的认同,本文也就采用资源观。资源观认为社会资本是镶嵌在个人或社会个人占有的关系网络中,通过关系网络可以获得的来自于关系网络的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的总和,可区分为结构维度、关系维度与认知维度三个基本维度(郭毅,2003)。结构维度是指行动者之间联系的整体模式,这一维度主要关心的是网络联系存在与否、联系强弱及网络结构;关系维度是指通过创造关系或由关系手段获得的资产,包括信任与可信度、规范与惩罚、义务与期望以及可辨识的身份;认知维度是指不同主体间共同理解的表达、解释与意义系统的那些资源,如语言、符号和默会知识。社会资本理论最先主要用于宏观层面,Burt(1992)第一个将企业作为社会资本研究主体;而真正提出企业社会资本的是Gabbay(1999),并对其进行系统的阐述,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是以社会结构为载体,有助于企业这一主体目标实现的那些资源,企业社会资本由企业拥有的社会资本与个人拥有服务于企业的社会资本两部分组成。本文主要分析的是个人拥有服务于企业的社会资本,根据社会资本的分类企业社会资本也可以分为三类:企业结构性社会资本、企业关系性社会资本与企业认知性社会资本。在企业中,企业社会资本通过增强行为个体之间的信任度,来简化交易的复杂性,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个人机会主义行为,国内部分学者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刘志彪(2006)视企业社会资本为企业战略资源的权变价值,周小虎(2005)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是制度安排的基础,企业制度应当从资本逻辑转向社会资本的逻辑,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离不开社会资本。笔者认为一个企业如果拥有高质量的社会资本,它将成为企业一项不可轻易复制的战略资源,将为企业管理控制提供良好的软环境,同时也是企业一种高效率的管理控制工具,企业管理控制不能忽视企业社会资本,基于企业社会资本的管理控制,至少要能检测和完善企业结构性社会资本的完备性;增强企业关系性社会资本的互动性;提升企业认知性社会资本的层次性,并从整体性与战略的角度,实现三维社会资本的系统互动。
二、管理控制能检测和完善企业结构性社会资本的完备性
企业结构性社会资本是指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的非人格化方面,重点说明企业社会网络联系和网络结构特征,如联系的强弱、网络和密度、中心与边缘、连接性。主要表现为企业的人际网络。人际网络是企业信息流动的渠道,组织内员工的人际网络的密度、人际联系的强弱、人际网络的张力强度,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资源与信息的流量与流速。企业人际网络的特质由企业生存的环境决定。池国华(2003)认为现代企业的生存环境由4S状态(即静态的、单一的、简单的、安全的)过渡到了4D状态(即动态的、多样的、困难的、危险的),企业将逐渐放弃封闭式人际网络,在企业内部建立开放性的人际网络,但是开放性人际网络与环境接触面太大,企业的风险相应增加,且构建开放性人际网络成本太高、资源与信息的甄别成本也很高。企业只关注信息的流速与流量是不够的,如果人际网络中流动的资源不是企业的关键性资源,流动的信息质量水准不高,即使企业内部存在畅通的人际网络,其作用也非常有限。根据伯特(1992)的结构洞理论,所谓的结构洞是占据其他未联结点之间的结构位置、是社会资本的重要来源,它为行为人提供了信息和控制优势。也就是说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信息是从结构洞处获取、引入的,且这些结构洞随着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处于动态之中。另外,企业人际网络还可能存在路径依赖,企业利用人际网络可以使企业的交易成本下降,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信息传播质量提高,使得人际网络在企业中位居重要地位。随着人际网络的逐步完善,网络结构也就稳定下来,时间长了,网络节点上的个体对自己熟悉的时空产生了依赖,行为个体不会积极创新人际网络,从而使得原本高效的人际网络的资源配置能力下降,信息传播速度与质量下降,抗风险能力、创新刺激的功能削弱,直到不得已,才重建或创新人际网络,此时的代价也就很高。在结构性社会资本方面,管理控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及时疏通人际网络渠道,使得信息流量增大、流速提高。二是能准确挖掘人际关系网络中动态结构洞,尤其能及时、准确锁定人际网络中能够给企业带来高质量信息的结构洞,掌握企业所需的关键信息。三是要抑制结构性人际网络的路径依赖,防止人际网络演进出现恶性循环。
三、管理控制能增强企业关系性社会资本的互动性
企业关系性社会资本指企业社会联系的人格方面,表现为企业内人际关系。T・帕森斯和F・A希尔斯将人际关系分为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两种模式。特殊主义是指根据行为者与对象的特殊关系而认定对象及其行为的价值高低;普遍主义是独立于行动者与对象的身份上的特殊关系。在两种人际关系的基础上会产生两种不同的信任结构,在特殊主义人际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信任是强烈的,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牢固,但是形成的信任关系规模较小,信任关系的启动成本较高;以普遍主义人际关系为基础的信任关系强度减弱、内涵缩小,但是外延扩大了,信任面宽了。从企业交易成本的角度看,特殊主义有利于减少企业内部的执行成本,通过对旧组织改造影响企业创新的交易成本;普遍主义相应会增加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通过新组织组建影响企业的创新成本,企业采取哪种人际关系模式取决于哪种模式下的交易成本最低。我国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在儒家文化环境中的人际关系更具特殊主义和集团主义色彩(王询,1994),虽然近期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但是我国儒家文化氛围依旧很浓,对行为主体的影响依然处于主流地位。企业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人际信任,还表现为联接性。所谓联接性是指组织成员将个人目标服从于或联结于集体目标的程度,不仅包括个人接受共同目标的意愿,同时还包括个人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企业成员之间的信任不同于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它是通过组织成员之间、组织成员与组织之间长期交往与反复博弈、以互惠为基础形成的,彼此之间存在的特殊关系是一种特殊主义人际关系,一种强式的信任,信任度较高,可以大幅度地降低企业的控制成本,减少组织成员之间交易的机会主义行为,间接降低组织的交易风险与交易成本,企业管理控制要充分、适度地运用信任控制。在增强企业关系性社会资本的联接性方面,企业管理控制要注意两个极端:一是片面地追求企业目标,让企业员工被动地接受、实现企业的目标,这将影响企业内控的公正性;另一方面是片面地妥协于企业各个利益主体,将企业目标视为各个利益主体的目标的协调目标,这将增加企业内控的协调成本,影响企业内控的效率。关系性社会资本的联接性增强的过程,是企业重复博弈寻求管理控制公正性与效率均衡点的过程。
四、管理控制能提升企业认知性社会资本的层次性
企业认知性社会资本包括企业共享的语言、符号和默会知识,广义的认知性社会资本还包括组织成员共享的价值观和其他意义体系。语言和符号是互动往的基础,是人们讨论交换信息的手段,在共同语言的群体中,人们较容易地从他人处获取信息,会增强企业信息的流动速度,而在缺乏共同语言的环境,信息传递和交流有很大的障碍。另外,语言和符号还会影响人们的预期,在具有共同语言和符号的条件下,对不同行为,可能结果产生共同的预期,这种预期是协调的前提;相反则协调的预期难以产生。总之,共同语言能够提高组织对资源和信息交换的组合能力,同时资源和信息的交换组合中能产生新知识,这些知识构成了组织认知性社会资本的组成部分(郭毅,2003)。而一个企业的共同语言、符号和默会知识是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支撑基础,共同语言、符号和默会知识等认知性社会资本的生命力完全取决于行为个体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认同度高,企业共同语言、符号和默会知识的生命力会强,相反会很弱。企业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的潜层精神层面,企业管理控制应服务于这一精神层面,不仅通过具体的管理控制行为,更应体现于管理控制的目标之中。就管理控制的目标而言,查错防弊、合法性与经营效率等目标是服务企业某一相关利益群体的,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企业整体观或系统观,也只是站在企业自身角度,其战略角度还不够高。因此,管理控制理论中的“生态控制论”,对现代企业管理控制目标定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生态控制论认为,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控制首先要解决且最为关键的问题是企业如何正确把握自己所处的生态系统,并在竞争中得以发展壮大(杨雄胜,2006)。因为在企业生存的生态系统中,不仅是竞争,而且是共同进化,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不能只站在企业自身角度,更应该站在生态系统的全局,定位企业。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有一个和谐的环境,持续实现自己的宏伟计划;否则,企业不能生存,更不用说基业常青了。
五、小结与启示
(一)小结
本文对社会资本分为三个维度,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理论分析,体现出社会资本的结构性,事实上企业社会资本三维度的边界很模糊,是很难划分的,彼此之间存在相关性。Tasi和Ghoshal(1998)通过组织内网络的一些经验数据初步验证了三者的关系,研究表明结构性与认知性社会资本对关系性社会资本都具有较强的影响,而结构性社会资本对认知性社会资本只有弱影响。郭毅(2003)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得出结论:认为组织内结构性、关系性与认知性社会资本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体系,这个体系镶嵌于组织内部人际网络中,在组织成员的互动过程中,实现资源和信息的交换与组合,形成并强化共享语言和共同目标,从而促进协作。笔者认为,既然三种维度的社会资本在人际网络中实现了互动,那么三维度社会资本之间应该是相互影响,而不是单向影响,企业管理控制要着力实现企业三种维度社会资本的良性互动。管理控制对企业社会资本的作用主要在于两个层次。一是三个维度的内部作用。主要表现为挖掘企业结构性社会资本的结构洞,增强企业关系性社会资本的互动性,提升认知性社会资本的层次性。二是对企业社会资本的整体作用,促进三维度社会资本的系统互动。管理控制在各维度内部作用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资本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促进三维度企业社会资本互动,以提高企业社会资本的质量水准。具体操作程序:以生态控制理论为导向,实现结构性、关系性与认知性三维度社会资本彼此互动,形成一个畅通的闭合环路。
(二)启示
结合上述分析,对我国企业管理控制的研究至少有两点:一是企业拥有高质量的社会资本,不仅不会增加企业管理控制的难度,相反会更利于企业管理控制的执行,可以说企业社会资本在企业管理控制中扮演着两个角色:一方面为企业高质量的管理控制提供良好的控制环境;另一方面又是企业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控制手段。二是我国引入西方管理控制时要充分考虑深厚的儒家文化影响这一特征,对于始终重视关系的国家,过分注重利用硬规则的控制,效果令人质疑,现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我国要逐步培育以软规则控制为主,同时辅之硬规则控制的理念,企业管理控制的效果也许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郭毅,朱熹.国外社会资本与管理学研究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7):2-7.
[2] 王询.人际关系模式与经济组织的交易成本[J].经济研究,1994(8):77-81.
[3] 朱国宏,桂勇.经济社会学导论[J].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7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