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武术基本功教程

武术基本功教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武术基本功教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武术基本功教程

武术基本功教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 生物工程 实践教学 实训基地

目前本科专业中,生物技术是理科性质,生物工程是工科性质。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十分强势的生命科学学院,如何建设好上述两个实践性强的专业,有许多教师做了深入的调研和筹划,根据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思路进行梳理,针对国内高校同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已经出现的利弊,在指导思想方面提出建议,以利于高校实践教学地位的进一步提升。

纵观国内高校,有的地方性本科院校由于自身实验硬件条件有限,有的由于外出参观实习对口单位难以联系,有的由于学生感觉在企业实习学到实用知识不多,有的因为校外实践教学与校内理论教学的时间冲突等,诸多原因削弱了实践教学。

一些综合性、生产性强,与职业岗位所需能力吻合度较高的实践技能训练项目,如谷氨酸、柠檬酸、啤酒、葡萄酒等生产型项目,由于涉及发酵工程基础、发酵食品生产技术、发酵设备与维护、生物分离纯化技术等多门课程,操作难度较大,因此一些院校对实践教学安排往往不够重视。涉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的一些实践项目,由于技术难度大、耗材成本高、设备价格偏贵等原因,也往往被取消。基于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最终表现为学生毕业后实践能力差。

1 实践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

1.1 实习企业难寻

(1)近几年各高校生物专业的学生数量增加,而可接受本科生实习的企业有限。从1998年设立生物工程专业以来至2006年,专业办学点从57个发展到234个,在校本科生人数从6 896人增至88 854人。由于超常规发展,实践教学有欠缺,生物技术(工程)专业毕业生已经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1]。

(2)现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出于商业保密原则,企业为保护其核心技术,不接待参观。

(3)担心影响企业生产。

1.2 学生动手机会少

现在大多数生物技术(工程)企业都是大型连续化生产,要求生产连续稳定;同时,大型生产装置越来越系统化、自动化,学生只能看到表面现象,无法对生产进行深入、具体了解,使生产实习流于形式,生产实习的效果欠佳。

1.3 实习经费不足

企业实习费用剧增,而学校对实习经费的投入滞后于企业收费、物价等因素的增长速度, 造成实习经费相对不足。

2 如何推动实践教学

2.1 以学院科研机构的科研内容带动实践教学

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该校设置的7个实验板块中,设计性和综合性本科实验项目的来源,均围绕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科研成果而设置。例如:在微生物学板块中,部分实验教学项目是根据基金项目“虾青素高产酵母菌的选育及其产物功能研究”等课题而设置。

再以福建师范大学为例,生命科学学院工业微生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投入建设经费2 000余万元, 建成省属高校领先水平的发酵工程中试车间[2]。目前该车间配备有多台10~1 000 L 全自动发酵罐及其配套的辅助设备和下游工程设备,如空压机、空气净化系统、电锅炉、制冷装置、管式离心机、三足离心机、微滤系统、超滤系统、纳滤系统、喷雾干燥器等先进的仪器分析系统,完全可以满足该院师生进行相关实践性教学的需要。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在学生毕业实习之前,由学院下属的5个研究中心根据自身特色,各负责1个本中心课题组特色教学训练项目。将学生分为5个大组, 轮流进行互动实验,每个项目安排4~5天,整个教学训练项目在短期内完成[3]。

天津科技大学认为上述做法实质上相当于工业产品开发中的中试环节,具有连续或半连续的生产方式,并可以全面监测产品过程,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它是学生将知识从理论上升到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

2.2 以校企产学研合作关系推动学校的实践教学

例如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与娄底百雄堂高科技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关系,合作内容是:(1)开展科研合作。(2)每年接收生命科学系学生实习。(3)共享资源。例如公司提供腊八豆菌种和腐乳菌种等现有产品和技术,作为科研合作的起点和生命科学系实验课的内容;生命科学系提供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设备供公司产品质量分析使用。此举可供其他高校借鉴。

2.3 以校内实训基地强化实践教学

2009年以前,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实验装备中多数涉及上游技术的设备已经基本配置到位(如基因工程操作设备,萃取、离子交换、吸附、层析、蒸馏、结晶干燥等实验室级别的代谢产物分离设备),缺乏的是下游生产级别的设备,所以要重点考虑配置实训车间设备。

在高等教育装备博览会上,同样可以看到国家对高等教育实验室装备的一些新理念,以及设备制造业满足市场新需求的动向。浙江天煌公司的实验室设备,以典型工业产品范例和个案研究开发,作为高校实验实训的装备依据。涉及生物技术的实训系统,就有啤酒自动化生产线过程控制(工程型)系统(含5器和4发酵罐)等。

高校还需建设固体制剂生产线实训车间(含30万级洁净水平操作间)和分离制备生产线(包括发酵罐、多功能动态提取罐、旋转薄膜蒸发器、结晶罐、迭片式离心机、板框压滤机等),适合各类食品或药品的生产操作训练。

校内小型实训车间,其生产过程完全与工业化生产过程相同,使学生能够从生产原料预处理、培养基制备、菌种扩培、发酵罐灭菌、接种及发酵过程中工艺参数的控制、产品分离提取等各个环节进行实际操作和系统分析。

不过,各校对实训车间的投入还是普遍偏少。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校内实践基地,设备总价值近500万元,包括好氧发酵、果酒酿造、啤酒生产、分离提取、精制纯化等中试系统,涵盖了生物工程产业上中下游生产环节[4]。

华中农业大学从2000年起分3期,建成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实验室1 000 m2,包括有通风发酵、固态发酵、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啤酒加工等实验室及仪器分析室和准备室等。在引进现酵控制系统、发酵后处理设备的同时,成立了生物工程设计室,通过工程软件AutoCAD 电脑绘制,进行发酵工艺和设备流程设计等操作。

3 实践教学中新手段、新体系的运用与推广

3.1 仿真实验手段的运用

对于和实际生产联系最紧密的课程,如化工原理、发酵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发酵工艺等,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考虑到设备的限制问题,增加了模拟教学,从专业教学仿真软件开发公司购置了仿真教学模拟软件,保证一人一机的实践演习。这些软件的仿真性强,尤其是配备的实践操作演练,能让学生真正达到工厂模拟化的操作练习。

烟台大学生物工程系将计算机模拟仿真引入实践教学[6]。这种仿真系统能逼真地模拟工厂运行和各种事故状态的现象,大大缩短培训时间。

在计算机仿真环节,该校选用了北京东方仿真公司开发的青霉素发酵工艺仿真软件,以单元操作的形式进行仿真模拟。青霉素发酵工艺仿真包括青霉素发酵生产、青霉素的精制和提纯等内容。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监测系统,全程跟踪每组学生的操作,真正达到实践训练教学的目的。

3.2 建立和推广微量化实验体系

传统实验项目普遍存在反应体系大、样品处理量多和处理时间长等特点,也使微量移液器、微量与狭缝分光光度计等现代科教仪器不能充分发挥其先进性。微型化实验于1988年末开始引入我国,关于微型实验已有文献报道[7]。

微型化实验的研究,是着眼于环境保护和实验安全的需要,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要求。微型化实验具有现象明显、操作简便快速、节省经费、减少污染、安全和便于携带等优点。

参考文献

[1] 段德君,梁运祥,陈守文.生物工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7):111-114.

[2] 陈建平,陈必链.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3):48-51.

[3] 夏海锋,饶志明,堵国成.本科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探索:江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四阶段递进式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J].中国轻工教育,2010(4):56-59.

[4] 杨华,贾士儒.加强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10(4):59-62.

[5] 徐亚维.生物工程综合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1,20(2):113-115.

武术基本功教程范文第2篇

散打专修课程是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专修课之一,本文主要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散打专修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散打专修课程的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为改善并提高高校体育专业专修课程教学质量及发展提供一定理论经验和实践帮助。

【关键词】

散打专修课程;影响因素;体育专业

散打是一项徒手搏击格斗的技术。它的母体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瑰宝――武术运动。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散打是武术运动的对抗性形式,更是武术运动的最高表现形式,是武术的精髓之所在。通过对高校散打专修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散打专修课程的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为改善并提高高校体育专业专修课程教学质量及发展提供一定理论经验和实践帮助。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延安大学体育学院散打专修的教师及10级、11级的38位散打专修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及访谈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散打专修课程教师基本状况分析(表1)

调查统计显示(见表1),延安大学体育学院有2位教师从事散打专修课程教学,一共所带学生为38人,人均学生人数为19人,总体上看超出了专修课要求的15人的学生人数。且延安大学教师所带学生人数多少不一,有的人数较为合理,有的人数过多(见表1),人数过多的年级,管理和教学方面就会出现一些问题,管理不能及时涉及到每位学生,容易导致学生懒散,学习专业课程不积极的状态。从学历和职称上看,2为教师均具备硕士学位且都是副高级职称,具备较高的学历水平和职称,完全有能力胜任散打专修课程的教学。

2.2延安大学散打专修课程学生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2.2.1延安大学学生散打基本功调查与分析(表2)

具有散打扎实的基本功是学习好散打专修课程的开端。表2的统计显示, 94.6%学生都没有接受过散打课程的学习,也没有散打基本功,只有5.4%的学生以前接触过散打,有一定的基础,没有学生具有扎实稳定的散打基本功,这严重影响了延安大学散打专修课开展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延安大学体育学院学生大多数为陕西籍学生,陕西省内统招体育类学生体育高招未设专项技能的考核,因此,大多数学习散打专修课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基本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了解和训练。

2.2.2延安大学学生对散打专修课程认知情况调查(表3)

学生学习散打专修课程认知情况直接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通过对学生散打课程认知情况的调查(见表3),只有18.9%的学生非常喜欢散打专修课程,65%的学生喜欢程度一般,16.1%的学生不喜欢散打。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有散打运动的基本功,对散打课程了解太少,加之在选择专修课程是由于没能选到自己心仪的课程,但又无其他课程可练,没办法只得选择散打专修课程,因此对散打课程不感兴趣的学生比例较多。

2.2.3延安大学学生学习散打动机调查分析(表4)

学习一项事物的动机将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学习散打专修课程也不例外。调查统计显示(见表4),延安大学散打专修课学生学习散打的动机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强身健体,防身占64.8%,爱好散打占18.9%,无其他课程可选8.2%。由此可见,学习散打专修课程主要动机,是想通过专项学习来提高自己身体能力,从而达到防身的效果,这也是三大运动自身的魅力所在。

2.3开设散打专修课程的环境分析

2.3.1开设散打专修课程场地分析

散打专修课程教学场地的好坏是上好散打专修课程的前提与保障。通过对延安大学学习散打专修课程的10级、11级学生和从事散打专修课程教学的教师的调查了解,目前延安大学散打专修课程学习场地是铺设有泡沫垫子,场地大小约长、宽各8米,面积大约为64平方米,平均每人为2平方米到3平方米,条件能够基本满足目前教学需求,但由于学校室内场馆较少,有的项目如健美操、艺术体操、跆拳道等项目也都在室内场馆进行教学,除了上课时场地能基本满足外,平时训练场地的不足影响了散打专修课程的发展。

2.3.2开设散打专修课程器材分析

学习散打专修课程身体训练时至关重要的,身体训练主要有力量的训练、速度的训练、耐力的训练灵敏和协调的训练等等;进行这些关键的训练就需要良好的器械、器材,例如力量训练器材杠铃、哑铃等。通过调查得知,延安大学散打专修课程所提供的器材只有简单的护具,其中包括每人一套护具、一只手靶,一只脚靶。这样以来训练就受到很大的影响,对于学习散打专修课程的学生来说就很难将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有效的提高,因而也会影响到学生对技术技能的掌握。对教师来说,在某种程度上面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这种状况也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开拓意识,对学生学习散打专修课程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 从事散打专修教学的师资水平良好,专修也技能过硬,但人员配比不够合理,散打是两个人的对抗项目,两位教师配合授课效果直观,学生学习快。

3.1.2 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从事体育项目时间并不长,学习散打需要身体素质及多方面的能力。

3.1.3 散打是需要多加练习和器械辅助进行练习的项目,场地和器材的缺少严重影响散打专修课程的发展。

3.2建议

3.2.1建议为从事散打专修课程教学的老师配备一名从事散打专业的本院研究生作为助理,进行搭档,有利于直观教学,还能提高研究生的水平。

3.2.2建议在学习散打技术的同时要加强身体素质的练习。练就扎实的基础才能学习到更高、更好的技术,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建议面对基础普遍薄弱的情况,教师要从基础抓起,练好基本功,凸显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态度不够良好,建议教师严格要求学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2.3建议开发有效训练的场地和必备的辅助练习器械。场地方面可以综合其他空余场地,例如体操馆空闲时就利用起来训练;器械方面可以运用学校现有的一些器械,例如运用杠铃、哑铃、铅球等可练习力量和爆发力。器械还可以进行申请适当购买。

【参考文献】

[1]丛湖平.体育统计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武术基本功教程范文第3篇

摘 要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个代表性项目,具有强身健体、弘扬民族精神的功效,习练武术能有效促进青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但是其在中小学的开展却不容乐观。笔者采用文献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武术进入学校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改革教学内容、提高中小学武术教师综合能力、转变教学模式尤为重要,使中小学生正确认识武术、习练武术,养成终身习武的习惯。

关键词 武术教育 学校武术 中小学教学

一、武术进入学校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成绩连年下降,这给我们教育部门敲响了警钟,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还原健康的体魄已经迫在眉睫。武术不仅具有一般体育项目健身的功能,还具有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功能。1915年,武术正式作为一种课程出现在学生的课表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注重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东邻日本就将“武道”列为体育课的“必修项目”。相比较于其他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呵护,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中小学武术教育问题的思考与重视[1]。

二、制约当代中小学武术教育因素

武术教育,不仅仅指武术教学,它的研究范围更广,是指通过武术教学过程,使受教育者从身体上、技能上、品行上、人格上得到教育塑造[2]。

(一)武术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单调

现有教学内容,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长久以来,内容的枯燥、单调使学生渐渐失去对武术课的兴趣,对向往的武术慢慢产生厌倦。导致学生们喜欢武术,却不喜欢上武术课。

(二)武术教师综合能力水平低

目前,中小学武术课程大部分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只有小部分由专业武术教师担任,教师们也都普遍选择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或相对较为熟练的套路去教授。在武术课程中只注重学生技术的练习,对学生武术礼仪、民族精神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三)教学模式陈旧、方法单一

传统教学模式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陈旧、呆板。长期的(热身―基本功―基本方法、组合―套路练习)模式使得学生们只能被动、机械化的学习。教学中以老师为主,老师教什么,学生则学什么,丢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学生武术认知偏差

网络媒体的发达,使中小学生通过武侠小说及影视作品等多种渠道了解到武术。受武侠小说的夸大以及电影特效的渲染,误导他们认为武术就是能够“飞檐走壁、上天入地”,使他们无法正确的认识武术。因此,在现实的练习中发现武术与自己认为的“武术”有很大的差异,容易让学生产生失落感。

三、方法与对策

(一)改革教学内容迫在眉睫

武术教学内容是武术教育得以具体实施的根本,是构建武术教育体系的首要任务[3]。传统的上课模式在这里行不通,单纯的练习基本功,学习套路只会让学生越来越反感武术课。段位制教程进入到学校教育中恰恰就解决了现有的教育内容。其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单练,对打和拆招,这既增加了教学乐趣,也会让学生在体验武术乐趣的同时,了解武术的技击攻防作用。

“拳以德立”,武德是武术文化中重要的文化现象。爱国主义、厚德载物、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文化基因在武术中都有深刻体现[4]。武术教师在上下课时应与学生互行抱拳礼,通过肢体运动,让学生们感受技术后面的文化。学会武术,不只是单纯的掌握一套拳术或者器械,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武术套路中的技击攻防、了解武术文化。

(二)提高中小学武术教师综合能力

现今的中小学武术教师,不管是对于套路水平还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上都有待提高。国培计划能够有效的改变这一状况,国培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国家还应当大力鼓励武术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进入到各地中小学,不仅能够让毕业生学以致用,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更能够把武术在各个中小学中很好的传承下去。

(三)转变教学模式不容忽视

武术难学易忘,技术性强,缺乏趣味性。泛竞技武术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惧怕一些难度动作。武术进入中小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体质、传承武术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需要他们参加比赛取得金牌,当然,能够教育出拥有专业水平的学生也是大家希望看到的。充分发挥武术特长生在课堂上起到的作用,让他们在课堂上脱颖而出,他们的一个示范动作会削弱其它学生心理上对武术动作的恐惧,并使他们发挥特长,起到帮、带作用。

(四)正确认识武术,习练武术,养成终身习武的习惯

受各种武侠影视、书籍的影响,无形中也增强了中小学生对武术的神秘感。也正是因此,使学生对武术产生错误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武术也多抱有向往的心理,这种对武术向往的心理又移植到了对武术课的情感上来。因此,武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武术形成正确的理解,正视武术的功能价值。使中小学生将学习武术看作是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使我国国粹真正的在他们身上起到强身健体,陶冶情操,传承武术的作用。

四、结语

武术“六进”,进学校也是其中之一。学校设置武术课程,就是在增进体质的同时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提高了我国中小学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能够保证武术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武术能够造福更多的人民。武术作为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和“符号”,我们应该把它更好的传承与传播下去。

参考文献:

[1] 《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我国中小学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3):82-89.

[2] 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13(2):76-78.

武术基本功教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戏剧表演 基本功训练 创新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063-02

戏剧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它经历了漫长的产生、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而且已经形成了以程式化表演为主要特征的表演体系。而对于学习和将来从事戏剧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基本功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戏剧艺术表演舞台上的任何一个角色,都需要靠演员来塑造。主要靠演员通过唱、念、做、打的表演来完成。“演员是舞台艺术的体现者,也是舞台艺术形象的创造者。”因此,作为一名戏剧艺术表演者,无论是授课老师口传心授传下来的传统戏,还是排演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都必须有创新意识,始终坚持把角色创造放在第一位的戏剧表演艺术理念。

一 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

1.基本功训练是创新和发展的前提

要真正实现对戏剧表演艺术的创新和发展,首先必须做好基本功的训练,因为这是戏剧表演艺术创新和发展的基础。戏剧表演的载体是唱、念、做、打,这也是戏剧表演的四种基本功夫和四种根本艺术手段。所谓“唱”是指声腔演唱;“念”是指有韵律性的言语道白,二者互为补充,交相结合便形成了“歌”;“做”是指有舞蹈性的经过提炼出来的形体身段动作;而所谓“打”则是指武术形式和筋斗翻跌技巧,这两种结合,即产生出“舞”。作为学习和将来从事戏剧艺术表演的学生来说,只有真正学习和掌握了这四种基本功,才能使戏剧中的人物角色形象逼真鲜活,才能创造出富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在戏剧艺术的舞台表演实践中,实现以唱、念、做、打功夫完美结合的境界,尚需一个逐步吸收、融合的过程。譬如做功,它是灵活运用肢体语言并按一定程式加以表演的一种技能。它通过外在的肢体语言的展示去表达人物内心极为复杂的心理状态的一种手段,依靠的是舞蹈语汇的技术技巧以及特殊功法,如翎子、甩发、髯口、水袖、扇子、手帕等,既要使用的得心应手,又不能流于形式。至于徒手、把子、筋斗、武术、翻跌及刀枪器械的招式套路,表面上看,表现的是人物高超的武艺,实则旨在全面烘托剧中角色的精、气、神,因此,人物的肢体语言还需与戏剧冲突中适时铺陈的具体情境相结合。总之,戏曲的唱、念、做、打的灵活应用要能使人物角色更加鲜活生动。

2.基本功训练是塑造人物性格的基础

了解并掌握了戏剧表演四项基本功后,并不能说明就完全掌握了戏剧表演艺术的真谛。因为这充其量不过是掌握了入门的一把钥匙,还需要通过主观上的感受揣摩来进一步掌握戏剧表演艺术在形式的节奏性、虚拟性和程式性,继而才能去构思怎样去塑造人物、把握人物、展示情节和发展情节,这也是戏剧表演艺术的灵魂。“所谓‘节奏性’,即戏曲音乐的节奏性。通过锣鼓的击打和文场乐器演奏出的音乐旋律,使整个戏曲形式统一于音乐的节奏之中。所谓‘虚拟性’,是指戏曲表演者利用虚拟的动作来完成的虚拟表演。它通过表演者的肢体动作或者演唱念白去调动观众的联想,让观众感受到演员所表现的环境和物体的存在。因为它摆脱了客观实物性。而有了这种虚拟性,使戏曲表演更加活泛、灵活,某种程度上更能激发出观众的想象力。”

戏剧表演艺术是一种集大成的综合性艺术样式,它的综合性和规范性的集中表现就是程式性。戏剧表演形式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它是由戏曲的唱、念、做、打以及相应的服饰、化妆、砌末、锣鼓经等共同组成的完备整体。从事戏剧表演的演员首先是运用唱、念、做、打去展现故事情节,刻画所表演的人物性格,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因人而异的特定的化妆、服饰等物质形式去塑造人物的外部形象,而这一切又都必须统一在一定的声腔、韵律、锣鼓经之中,最终形成和谐统一、浑然一体的舞台节奏。

二 基本功训练的具体要求

戏剧表演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训练过程。对此,作为教师,须制定出既适合学生又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1.认真分析,认识学生,因材施教

学习戏剧表演艺术的学生,入校前一般未受过正式系统的训练,对于戏剧表演专业的主要基础课,他们既感到陌生又感到好奇,学生虽然有刻苦学习的愿望,但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条件,因材施教。

2.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循序渐进

为使学生系统有效地掌握各种戏剧表演技巧,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逻辑严密的科学归纳和合理有效的安排。

3.认真设计授课方案,有的放矢

在进入课堂之前,必须仔细研究和构思整个教学的具体过程和方案,按照教学大纲顺序,逐单元做好计划。所以教师力求做到:(1)必须对所授的动作、姿态及技巧的概念和要领要讲解清楚。(2)讲解时力求做到概念清楚,逻辑性强。(3)对各种动作要领以及各种舞姿的运行方法和路线,要求达到的效果,以及形体内外的感觉,都必须讲解得通俗易懂,做到简练而准确、生动而又风趣,使学生不感到畏难,而是对此充满兴趣和期待。

4.准确做好形象示范,言传身教

教师只有动作做得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才能使学生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此外,教师讲解要领时,必须做到准确凝练,突出重点。而训练中的讲解,必须做到有序、有规律可循,让学生边练习边体会,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哪怕是一些细小的动作瑕疵,都要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要启发学生以一种放松、积极、愉快的心态去做各种各样的练习,将外在的肢体动作和内在的心理状态有效结合,尽可能地同步演绎,唯有如此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5.灵活选用教学方法,严慈相济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善于对学生加以启发引导,同时还须要辅之以某种程度的强制。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灵活方法,同时还要把握不同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接受能力的程度。

三 基本功在教学教法中的创新与思考

众所周知,戏剧表演艺术的主要载体是人体。戏剧表演专业学生的形体要真正成为表演艺术的载体,就必须通过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和规范。这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训练过程,没有严格和规范的训练,就培养不出优秀的戏剧表演人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技巧地运用启发与强制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德育是贯穿于艺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古人云:“德者,才之帅;才者,德之资。”对戏剧表演艺术来说,“才”就是“艺”,“德”是“艺”的灵魂,“艺”是“德”的物质基础,只有德艺共存,艺术教育才能持续向前发展。在教学工作中,把德育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方面要让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做人,根据目前大多数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对子女的娇生惯养,造成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吃苦等现象。根据这种情况,学校对他们进行了“刻苦学习,早日成材”的专题教育,并请老戏剧表演艺术家讲述他们刻苦学艺、不畏艰难的事例,以事实证明“坐享其成”是不存在的,只有历经艰难困苦,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培养他们坚忍不拔、肯于吃苦、奋发向上、乐于奉献的精神,使他们明白“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认识到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肯于吃苦耐劳,学习过硬本领,将来才能成为戏剧表演事业的合格接班人。“以德施教”的另一方面,就是教师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作为戏剧表演艺术的教育工作者,要热爱戏剧表演艺术事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视戏剧表演艺术教育工作为生命,以满腔热忱和高度的使命感培养学生、教育学生,兢兢业业、忘我工作,把自己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教师良好的形象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无疑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此外,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通过一系列的严格要求和训练,使学生从形体训练的直接效果来看,能发挥出在表演艺术中达到一定的舞台实用动作,使学习表演的学生具备舞台上所需的可塑性。从间接效果来看,能使学习表演的学生的表演素质有较大提高,使其平常间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显示出是经过严格形体训练后的令人感到赏心悦目的修养和气质,这也才是形体训练的最终结果。

四 结束语

“中国戏曲及其戏曲表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表演,不仅能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和生活行为,也倾注了每一个戏曲表演者的思想感情。戏曲表演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传承下来的许多经典艺术,都是许许多多优秀表演人才的心灵结晶。”今天,时代在发展,戏剧表演艺术舞台更加趋向多元化,面对这瞬息万变的局面,我们从事戏剧表演教学的教师,更应对戏剧表演艺术的发展不断做出新的尝试,才能更好地做到教与学的结合和统一。特别是要根据戏剧表演形体训练的特点,将目标更多地体现在民族化的追求上。只有将民族化的东西融汇到戏剧表演艺术的教学中,才能更好地拓展戏剧表演艺术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更好地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基础扎实的高水平戏剧表演艺术人才,就必须认真重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科学性,认真负责地教好学生,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这也是每一位教师应有的责任感和为之努力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彭三元.浅谈戏曲基本功训练[J].黄梅戏艺术,1991(4)

[2]梁艳.戏曲基本功教学心得[J].戏剧之家,2009(2)

[3]钟秀娟.浅论戏曲基本功的承传[J].戏文,2007(1)

[4]王光.浅谈戏曲基本功元素[J].运城学院学报,2005(S1)

[5]项莉.师范院校舞蹈基本功训练课的改革的思考[J].管理观察,2009

[6]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7]吕艺生、朱清渊.舞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武术基本功教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典舞 翻身 素质与能力 协调性 柔韧性

在中国的古典舞中,翻身动作提高了舞蹈的观赏性,增加了舞蹈的魅力。翻身在展现舞蹈的古典美、女性的柔韧美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来重点研究一下舞蹈基础教育中的“翻身”。

一、“翻身”的内涵和研究状况

(一)翻身的内涵

“翻身”是转身、纵身的意思。“翻身”作为武术术语时是指躯干由前俯状转旋360度仍成前俯状的动作。舞蹈中也有翻身动作,是以腰为轴,身体在水平线倾斜状态下的翻转,动作自始至终贯穿着拧、仰、俯和旁提的形态。舞蹈中的翻身和武术中的翻身有着很大不同,武术中的翻身展现的是身体的刚性美,强调的是力量,舞蹈中的翻身展现的是身体的协调美和柔韧美。

翻身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地翻身,包括踏步翻身、点步翻身、吸腿翻身、悠后腿翻等;另一类是行进翻身,包括串翻身、探海翻身、绞腿翻身等。翻身的要领就是以腰为轴,以头为圆心,双臂朝正前方形成一个立圆,翻身时重心要始终落在脚掌上。

(二)对“翻身”的研究状况

张万励在《浅谈舞蹈基础教学中的“翻身”》一文中指出,“翻身”是一项得天独厚的民族技巧,它在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也是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技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和运动特点。张万励还指出,翻身开法前的辅训练很重要,需要提高演员的素质与能力,尤其是腰部能力。近几年翻身在技术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结构和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流动性和复合性以及对比性上都有了进一步加强。

二、“翻身”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

一个舞蹈,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很重要,每个动作都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不能太突兀也不能太单调。翻身是舞蹈中很好的连接动作,应用性广、技术性强、可观赏性高,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另外,翻身是中国国粹戏曲中的精华,是民族舞蹈文化中独树一帜的精彩动作技巧,是中华艺术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翻身的美学意义

1.展现中国舞蹈的古典美

舞蹈起源于原始社会,在汉唐时期发展到古代的巅峰。宋朝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杂剧,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经元、明、清三朝逐渐向戏曲过渡。中国的古典舞就是从戏曲中发展而来,它融汇了许多武术、戏曲中的造型和动作,翻身就是典型。透过演员的动作与神韵,可以展现出一种赏心悦目的古典美。在表演中,虽然翻身的难度较大,但演员要特别注重眼睛的作用和面部表情的展示,非常强调“形神兼备,身心互融,内外统一”的神韵,这些要求也是古典舞对舞蹈演员的基本要求。

2.展现身体的协调美、柔韧美

翻身对于女演员来说尤为重要,是最具代表性的专业技能之一。很多编导在创作和编排舞蹈的时候都会采用翻身动作。这一技术技巧在古典子剧目、中国子剧目以及一些民族舞、民间舞剧目中都有所体现。

以腰为轴、以头为圆心做“立圆”运动,要求身体在水平倾斜状态下做翻转,拧、仰、俯和旁提始终贯穿其中。这一系列翻转动作的完美完成,需要以极好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做支撑。女演员在做翻转动作的时候,圆润、流畅、连贯的技术技巧以及女性特有的身材曲线,很好地展现了女性的柔韧美。

3.展现生命的力量美

在舞蹈艺术中,腰部的训练很重要,内容也极为丰富,腰背要有力量、有速度、灵活性强。就翻身技巧来说,点步翻身急如闪电,串翻身犹如快速旋转的风火轮,探海翻身上下起伏、连绵不绝,好像波涛汹涌的波浪。腰部的力量、腿部的力量等“内力”与翻转时产生的惯性力、轴向力、径向力、摩擦力等“外力”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帮助翻身动作顺利完成,并保证动作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旋风般的旋转、翻身是人体生命力强大的体现,是力量美的体现,提升了整个舞蹈的生命力和张扬力。

(二)翻身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1.翻身技巧彰显民族文化

中国古典舞起源于古代,翻身技术技巧作为古典舞中的代表性动作之一,也是戏曲舞蹈中的精华,充分体现了中国舞蹈的灵动、飘逸美,其流畅、连贯的技术特色极具民族色彩。

翻身独特的翻转形式呈现了一个“立圆”,形成了一种“划圆的艺术”,与中国人喜欢“团圆”、崇尚“圆满”的传统精神文化相呼应,这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舞蹈都不同,它是独具特色、独树一帜的标志性动作。中华民族对“圆”有着深厚的感情与独到的认知。新春佳节,我们讲究“万家团圆”;电视剧、电影和小说,往往以圆满的大结局收尾;事情的顺利结束、任务的顺利完成,我们称之为“圆满完成”或者“圆满成功”;思想上,我们提倡“智圆行方”……这些传统和思想,深深地渗透在翻身的“立圆”之中,并透过圆润的转身彰显出来。

2.翻身技巧与世界接轨

中国古典舞虽然起源于中国古代,是戏曲舞蹈,但是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它不但吸收了戏曲舞蹈、武术中的精华部分,同时还借鉴了国外的芭蕾舞等其他艺术门类,不断整合、创新。就翻身技术技巧来说,由原来单一的翻转动作渐渐发展为复合型的翻身,多种翻身技巧综合运用,一气呵成,使舞蹈更具有舞台张力和观赏性。中国的舞蹈艺术家也不断走向世界,去国外演出,逐渐把这一民族性的技术技巧带给世界的观众,让世界开始了解中国的古典舞蹈文化。

三、提升“翻身”技巧的策略

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中国古典舞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创新逐渐走向成熟,并形成了一套科学、独立、系统的训练与教学方法。舞蹈艺术家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总结,在实践与理论上对翻身技术技巧都有所建树。提高翻身技巧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既要求舞蹈老师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又要求舞蹈演员自身不懈努力精益求精。

(一)素质与能力的训练

一个舞蹈演员,要具备良好的素质,主要包括身材、形象、气质、软开度等。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几点:可塑性的身体素质(即演员身体各部分要灵活、柔软、有韧性,协调性好、力度大;良好的文化素养,即要掌握一定的舞蹈艺术基础理论知识和舞蹈发展史);良好的文学、艺术修养等等,此外舞蹈演员还要具有观察力,关注社会生活,观察人间百态,这是塑造鲜明人物形象的基础。

舞蹈就是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叙述事情、表达情感,因此每个人都有舞蹈的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做舞蹈演员的能力。对舞蹈演员来说,能力主要是指演员的肌肉收紧能力、软开度和在舞蹈中的表现力。加强舞蹈演员的身体素质与能力训练是舞蹈基础中重要的一环,干净漂亮、连贯利落的翻身动作,是以良好的身体素质与能力做支撑的,因此提高翻身的技巧首先要加强这方面的特殊训练。

1.软开度的训练

软开度能力是指肌肉的解放、韧带的拉长与快速收紧。舞蹈基本功首先应该从软开度的练习开始。软度训练可以划分为肩、胸、腰、腿、胯几个部分的训练。翻身动作可以分解为上身、身体中段(腰与胯)和下身三个部分,三个部分在翻身中的功能各不相同,它们相互承接最终保证翻身动作的完整性与美观性。

上身部分的训练,主要包括胸腰以上的手臂、颈部、头部的训练。在翻转时,上身部分起着重要的带动力量,胸腰部分处于倾斜竖向状态,手臂垂直成竖线状,头部始终保持正前方向不变,头部的翻转速度成为带动翻转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下身部分的训练,主要是腿部的训练。翻转时,要以一只腿为重心的支点,以另一支腿为翻转加速器,两条腿相互配合促使整个翻转动作的完成。

2.肌肉能力的训练

肌肉的伸缩力越强,爆发力也就越大。在表演中,演员的肌肉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肌肉能力好,可以增加舞蹈动作的美感、稳定性和感染力;相反,如果演员的肌肉能力不够,不仅影响整个舞蹈的美感,还可能因为肌肉松弛无力、收缩不紧而导致演员站不稳脚。因此,肌肉能力的训练也是舞蹈基础中的练习项目之一。舞蹈演员应当通过适当运动方式锻炼自己的腰部、腿部等肌肉,增加肌肉的耐力、伸缩力和爆发力。

3.耐力的训练

耐力主要是指舞蹈演员应当具有的能力与体力,在舞蹈过程中,演员体力不支或者能力不够都会直接导致动作拖沓、没有力度、影响美感,降低了舞蹈的张力与感染力。耐力不足也会影响演员正常水平的发挥。因此,舞蹈演员通过加强各种体能训练保持持久的耐力是十分必要的。

耐力包括肌肉耐力和心血管耐力两个方面,因此提高演员的耐力通常有两个基本途径:一个是上面提到的提高肌肉耐力,另一个就是提高演员的心肺功能。肺活量越大、心脏抗压能力越强,演员在表演中抗疲劳的能力就越强。

(二)不断创新,丰富翻身的形式和表现力

翻身技术技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难度和复杂程度上都有加强。复合型翻身追求动作的多元化,在空间结构上不断变化,使翻身技巧在空间表现力上更富有张力,视觉感官上更具感染力,使作品具有更大的观赏价值,这正是舞蹈演员紧追观众的审美标准、与时俱进的表现。例如点步翻身接吸腿翻身,在舞蹈剧目中可以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对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营造的环境氛围表达得更加细腻、真挚、精准。总之,创新翻身的形式与内容,是每一位舞蹈演员都应该努力的方向。

中国古典舞讲究身韵美,即“身法”和“韵律”。“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是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因此翻身技术技巧也应该追求神、形、劲、律,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要追求身法的灵动、轻巧、纯熟,还要追求神韵的融合,“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面部表情丰富、眼睛灵活有神的演员比那些眼神空洞、表情僵硬的演员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而言之,翻身技术技巧是中华文化遗产中宝贵的财富,是中国舞蹈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形象性、表现力和感染力。中国的舞蹈艺术家在促进中国舞蹈发展的过程中要继续弘扬这一技术技巧,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与能力的训练,不断提升自己对舞蹈艺术的领悟与展示能力,使自己在神、形、劲、律上都可以达到最佳状态。我们在继承的同时也要不断创新形式、结构和内容,使翻身技术技巧在舞蹈中可以应用得广泛,让“翻身”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闪亮的瑰宝。

参考文献:

[1]张军.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学法[M]. 江苏音乐出版社,2004.9.

[2]张生.浅谈舞蹈教育学精华[M].北京音乐出版社,2000.1.

[3]方强.现代舞和古典舞蹈的区别[M].中央文化出版社,2004.8.

[4]朱倩倩.现代舞蹈讲义 [M].湖北文化出版社,1994.3.

[5]刘亚欣.舞蹈基础[M].湖南文化出版社,1991.4.

[6]上海教育局教育处编.艺术理论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

[7]郜大琨.张勇.韩国跃.中国古典舞教学[M].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4.

[8]李青青.舞蹈基础教学中的“翻身”的探究[J].国家教育发展导刊,2010(10).

[9]李小纪.浅谈舞蹈基础教学中的“翻身”[J].现代教育周刊,2010(10).

[10]江文寒.关于舞蹈基础教学中的“翻身”[J].艺术周刊,2010(10).

[11]沈元敏.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