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内企业并购优秀案例

国内企业并购优秀案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内企业并购优秀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内企业并购优秀案例

国内企业并购优秀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企业并购 人力资源 整合

一、跨国并购人力资源跨文化整合概述

1、人力资源整合

所谓人力资源整合,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措施,重新组合和调整来自不同企业的人力资源队伍,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政策和制度,更重要的是形成统一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从而引导来自不同企业的组织成员的个体目标向组织总体目标。人力资源整合是引导组织内各成员的目标与组织目标朝同一方向靠近,从而改善各成员行为规范,提高组织绩效,它既是目的,也是一个过程。人力资源整合是建立在人力资源管理基础之上的更高层面的目标,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2、人力资源跨文化管理

人力资源的跨文化管理是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作生活质量和取得经济效益为目的,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进行获取、保持、评价、发展和调整等一体化管理的过程。在此,跨文化因素对人力资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全系统的、全过程的。人力资源的跨文化管理的层次:双方母国(或民族)文化背景差异;双方母公司自身特有的“公司文化”风格差异;个体文化差异。

二、跨国并购人力资源跨文化整合现状研究

1、企业跨国并购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并购是企业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如果企业完全出于市场行为,并购的目的就是通过并购产生协同效应实现财富与价值的增加。我国企业也加入到企业并购的大潮中来,它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又一推动力,而且成为企业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的重要途径。但学术界对于企业并购是否真正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提高这个问题历来就存在争议。国内外许多学者就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有数据表明导致并购失败的主要成因有:20%是由于不同的管理态度与管理文化的相互不适应;25%是由于管理实践中的运作方式不同;35%是由于企业理念的大相径庭;30%是缺乏一个整体的通盘计划。这是因为企业兼并收购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注意和考虑更多的是诸如股本、资产、设备等因素,与之相比,企业并购成功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因素却经常被掩饰或忽略。

2、企业跨国并购人力资源跨文化整合必要性

企业并购是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实力,高速扩张和超常规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并购,企业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企业的资金实力,优化企业的资产结构,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多元化经营,从而大大增强其竞争力。然而,并非所有并购企业必然产生协同效应,大多数的并购都以失败告终。因此,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必须不断地进行资源整合。而在企业的资源中,人力资源是各种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也就对企业并购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对并购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企业声誉到企业文化,从营销业绩到顾客满意度,从生产率到产品质量,无不与人力资源状况息息相关,人力资源整合效率对企业并购的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三、代表性案例分析――海尔并购青岛红星与永乐并购大中

下面将通过正反两个有代表性的案例,做相应的分析。

1、案例一:海尔并购青岛红星案例

今天的“海尔文化”正如昨日的“惠普之道”一样,成为中国企业管理的典范,而这一切与海尔最成功的一次并购管理不无联系。海尔在并购红星之前,红星电器作为一个老牌的洗衣机生产厂,其设备、技术以及工人的熟练程度在当时都是相当好的,它所缺乏的主要是科学的管理和市场导向的生产经营模式,而海尔当时已经以管理和出色的市场观念而著称,因此它们的结合有着极大的合理性。通过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奖罚制度,建立高效运作机制,全面调整内部机构,公开招聘、选拔一流人才,充实各部门干部岗位,仅销售部门即招聘了50多位大专学历以上的营销人员。崭新的用人观念,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给企业人才市场注入了活力,也使洗衣机营销系统寻找到新的启动点。

2、案例二:永乐并购大中

作为国内家电连锁行业第一方阵中的两家企业,永乐(中国)和大中电器,2005年底就开始筹划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全面战略合作。但却在实施了短短的两个月后分道扬镳。其中的原因何在?在2个月的整合过程中,由于管理混乱、人员变动幅度过大、系统衔接不畅、培训不力等问题,引发多重危机。永乐、大中整合的失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从案例一中,大致可以得出企业人力资源整合成功的原因:一是通过有关措施取得员工的信任;二是鼓励沟通;三是确定了一个整体性目标,并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制定了相关的措施;四是留住关键性人才,减少并购带来的心理冲突。案例二失败的原因可以总结以下几点:一是对于被并购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去留必须做好认真的安排;二是前期并购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以后的经营会一帆风顺。相反,有时因并购的盲目性或并购后的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人力资源的缺乏或危机,结果得不偿失。不可否认,并购可以充分利用原有企业的物质资本及人力资源,大幅度降低企业发展的成本。但如何尽快消除对抗情绪,使之迅速融合,充分调动原有员工人力资源的积极作用,通过适当途径补充人力资源的缺口,是任何一家进行并购的企业都要必须认真探讨的问题。

四、高绩效企业集团的跨国文化特点

对于一个高绩效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是吸收了企业发展精华、超越民族文化的一种合金文化,跨国企业的合金文化应包含以下特点:首先,具有较强的文化包容性。跨国企业的经营面对着全球大市场,它的员工、客户、经销商、供应商都是世界的,企业管理的对象也是世界的,这就要求企业文化必须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以适应不同地域文化的要求。其次,鼓励创新的思想。在全球市场日新月异的时代,成功者往往是那些敢于突破传统游戏规则、敢于大胆创新的人。创新成了企业的生命源泉,所以企业自上而下,每个毛孔都必须充满着创新,通过自身主体创新的确定性来应对明天的不确定性。创新文化涵盖了产品、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应成为企业的主导文化。再次,引导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创新的起点在于学习,环境的适应依赖学习,应变的能力来自学习,这就需要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高绩效的企业文化必须引导、鼓励组织成员的学习,在企业中树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习型的组织”建设。最后,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由于信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变革,要求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以满足公司在各个区域广泛开展业务的需要。适应型文化要求企业、团队以及每个员工,都要努力适应国际社会各个区域不同的经营环境,包括文化环境、语言环境、自然环境以及科技环境等。

五、企业人力资源整合与高绩效企业集团的跨国文化构建

1、跨国企业并购人力资源整合策略

对于跨国企业并购后人力资源的整合应该具有事先谋略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文化兼容策略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普遍认可的共同遵循的最高价值观、基本信念、思维信念、思维方式及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种管理文化,经济文化及组织文化。从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等方面,确认文化是否具有兼容性。为了保证企业并购的成功,在选择并购对象方面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双方的文化应是相容的。

(2)激励策略

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物质激励应当与精神激励适当结合,经济利益自然是人们工作所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稳定人心的首要手段就是物质方面的激励了,当然物质激励应当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两者不可分割,不可偏废。

(3)员工的沟通策略

及时、坦率的沟通是并购顺利进行的剂。并购公司通过与被并购企业的员工进行经常性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尽量减少并购给员工所带来的冲击和震荡,降低摩擦成本,有利于增加企业并购成功的机会。

(4)稳定关键人才策略

并购过程中的一项主要挑战是留住宝贵人力资本,并使之注入新的活力,这是对并购投资的保护。如果在并购过程中人力资本不断流失,那么并购的目的显然不能完全实现,很多的例子证明,关键人才的大量流失会使并购达不到预期效果。

2、并购后高绩效企业集团的跨国文化机制构建

(1)立足本公司整合企业价值观

美国学者彼德斯与沃特曼曾经指出,所有优秀的公司都很清楚它们主张什么,缺乏明确的价值准则或价值观念不正确的企业是很难获得成功的。他们在做过大量的研究后发现,这些优秀的公司大都信奉这样的价值观:相信自己是最佳的经营者、注重对人的关注,认识到优质服务和高质量的重要性、注重沟通等等。例如IBM公司的价值观是“IBM就是服务”、“注重客户服务、力争用户满意”,这种价值观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面向人、重视人的精髓。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基础,是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跨国企业应对企业现有的价值观进行整合,剔除企业价值观中短期的、狭隘的、阻碍企业跨国经营的因素,吸收包容的、开放的、创新的因素和优秀跨国企业价值观的精华,并结合企业的行业特点,形成一种合金的企业价值观。这种合金的价值观应该体现公司的资源优势,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学习、借鉴中所形成的,是企业所特有的、其他企业无法模仿的,它对统一组织成员的思想具有重大影响作用。

(2)吸收异域文化的精华

跨国企业经营首先面临的就是各国异域文化的冲突。异域文化的冲突是指跨国企业在进入不同国家市场的过程中,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相互接触、交流时所产生的碰撞、对抗和竞争。在文化碰撞的冲突期,跨国企业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与子公司所在国本土文化的冲突首先表现在心理上,对方对外来文化产生排斥和抗拒,这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冲突自双方合作开始时就会出现,如谈判、签协议的过程,甚至在经营决策、日常管理等方面都会出现种种不和谐。冲突期是不同文化“初期接触”的必然反应,这个时期的文化冲突处理得好不好,会影响企业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会影响两种文化的交汇与融合。在冲突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管理人员要认识到对方文化与我方文化的差异,要认识到尊重对方文化就是尊重对方个人,从而表现出对对方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尊重对方文化是双方心里沟通的桥梁、文化沟通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才能对对方的民族性、国民性、行为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有进一步的了解,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尊重对方的人格,体会和捕捉对方的观点以及在不同文化理念引导下的表达方式,达到真诚合作。

(3)开展企业文化创新

跨国企业在经历过异域文化的碰撞、交融之后,人们能够接纳和认可对方文化,能够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管理者的观念和行为方式表示理解、体谅和支持。既能看到自身文化的优点和对方文化的不足,又能认清自身文化的缺陷、对方文化的长处,形成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局面。经历过两种文化的全面交融,跨国公司具备了文化创新的条件,跨国公司应把握时机,适时开展企业文化的创新,形成适合跨国经营的高绩效企业文化,形成既有多元文化存在、共存共荣,又有全体员工共同追求的统一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企业文化。松下在进入中国20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松下公司的成功经营,除了该公司充分发挥其在经营和技术方面的特长,更得益于公司非常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在吸收、借鉴中进行文化的创新,孕育出了自己的特色文化。松下公司在中国经营的过程中,将颇具特色的松下文化带到了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中,与中国的文化逐渐融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初步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在许多松下投资的中国企业内都能强烈地感受到这种企业文化氛围,成为跨国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经典。

六、结束语

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市场成熟程度的不同,一些国家因巨大的市场、良好的环境成为国际投资热点。巨大的差异蕴藏了无限的商机和广阔的市场,但差异也是把双刃剑,在跨国企业利用其获取竞争优势的同时,也为企业管理设置了文化差异的障碍。员工不同的文化背景,使文化差异成为影响跨国公司管理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给绩效管理带来了难度。绩效管理是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努力去改变员工的行为,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而要让企业绩效得到持续的改进和提高,则只有从文化管理的角度出发,来引导和改变员工的思想,使高绩效的企业文化形成一种强势驱动力。高绩效的企业文化可以对员工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进行调整,使他们在特定条件下采取正确的行动,促进组织绩效的改进。因此,构建适应于跨国经营的高绩效企业文化,以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引导员工的思想,规范员工的行为,改善员工的绩效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已成为跨国企业成功经营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国内企业并购优秀案例范文第2篇

近年来,我国开启了多元化并购模式。国内外上市公司并购案例研究表明了并购对绩效变化的不确定性。本文根据财务指标比较法和事件研究法两种方法,阐释案例中并购对于上市公司的绩效影响,希望为其他公司并购提供参考,以避免出现盲目跟风,导致企业经营失败的结果。

关键词:

并购;私募股权投资;事件研究法

一、绪论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可分为天使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增长型基金和Pre-IPO基金,它们分别对应于企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即萌芽期、成长期、扩张期、Pre-IPO时期。对于企业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的投资,主要由并购基金完成。现在最普遍的看法是,并购基金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一个分支,其投资手法是通过收购目标企业股权,获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然后对其进行并购整合、重组及优化经营等,以实现资本增值。

1.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际上对企业并购绩效研究方法探究。企业并购的绩效研究方法主要有财务指标比较法和事件研究法。事件研究法基于股票市场的反应是Jensen和Ro11等人于1969年首先提出的研究方法。根据国外学者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企业并购中的确存在显著的非正常报酬;而国内较早采用的是财务指标方法,原红旗、吴星宇(1998)以1997年发生并购的企业为研究样本,选择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等4项指标对企业并购绩效进行研究。(2)国内外并购绩效的研究结果。Hogarty(1970)对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并购并不能对股东收益产生显著影响,且有时反而会降低其收益能力。研究主要内容为公司股东的投资收益率与同行业上市公司投资收益率的对比。Asquith(1983)对并购的成功与否与公司的超常收益率间的关系比较关注,他所研究的公司包括并购公司与被并购公司。原红旗和吴星字(1998)对我国的上市公司并购事件进行了研究,其主要针对被并购公司与并购公司有没有关联性对并购绩效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的公司在并购后期绩效均没有上升,反而出现了下降现象。张新(2003)的研究结果却与上述研究结果不同,他证明了并购对被并购上市公司的绩效有非常好的提升作用。综上所述,对于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研究,国内外案例研究都表明了并购对于绩效变化的不确定性。本文从财务指标法和事件研究法的两个角度阐释案例中并购对于上市公司的绩效影响。

2.我国并购基金现状近年来,我国暂停了IPO退出方式。清科集团的《并购基金报告》显示,2014年以来并购基金的募资和投资热度都大幅增加,未来几年并购基金将主导我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但整体来看,国内并购基金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相对于国外成熟的并购基金发展模式,国内尚无完全主导并购交易的基金出现,部分参与并购运作的PE基金受限于国内特殊的金融体制,也没有充分体现出并购基金的杠杆融资优势,对投后企业的重组整理能力仍有待提高。

二、案例分析——基于京新药业并购广东益和堂案例

浙江天堂硅谷股权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和浙江京新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专门为京新药业的产业整合服务的并购基金。并购基金主要服务于京新药业的核心业务,即以与京新药业的主营业务相关的中药、生物制药领域为主要的投资方向。

1.并购过程2013年10月9日,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企业浙江天堂硅谷元金创业投资合伙企业以1.2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广东益和堂制药有限公司100%的股权。本次收购内容包括“益和堂”名下的全部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药号批文、技术配方、研究成果、业务资料、客户及供应商信息等。

2.京新药业的并购动因(1)开拓新市场。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74年,其原来的主要研制领域是化学制品,这几年开始努力开拓中成药、生物制剂等市场。广东益和堂正是围绕中药领域方向发展的老字号企业。通过并购,新产生的京新药业将拥有更加丰富的生产线,并由此迎来中西药业结合的大好局面。(2)协同效应。研究显示,近10年来医药行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达21.9%,从宏观上看医药行业是一个成长型行业;益和堂作为广东省中药产业20强企业,拥有沙溪凉茶、润肠宁神膏等10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大部分品种竞争格局良好,极具发展潜力。京新药业在中成药等领域尚且涉足不深,京新可以利用良好的行业环境及益和堂多年经营积累的经验降低开发成本;此外,益和堂也可以依附京新优秀的管理和经营团队逐步壮大自身实力。(3)增强竞争实力。我国医药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京新药业此次并购正是为了市场竞争需要,拓宽企业销售渠道、增强人力等资源的配置作用,同时降低自身跨进新领域的障碍和进入新领域风险。通过并购减少同行业的竞争压力,提高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及行业集中度。(4)增强自身品牌效应。京新药业花费1.2亿溢价收购益和堂的主要目的是由于益和堂的老字号品牌。京新药业是一家小型民营控股的医药上市公司,为了在市场上打响自己的品牌,赢得市场上消费者的信任,它在商界需要一个老字号企业对其在名誉上进行扶持。

3.并购的绩效分析目前学术界研究并购绩效的分析方法大致划分为两种:一是传统的财务指标分析;二是实证研究法。本文将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其中实证研究采用基于股票市场反应的事件研究法。(1)财务指标分析法。财务指标分析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盈利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及股东获利能力分析。其中,盈利能力分析主要用净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两个指标来反映;营运能力分析主要用总资产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两个指标来反映;偿债能力分析包括长、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其中短期偿债能力分析主要用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两个指标来反映,长期偿债能力分析主要用资产负债率指标来反映;股东获利能力分析主要采用每股净资产、每股公积金这两个指标反映。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东方财富网。①盈利能力分析。由上表可看出,京新药业的销售净利率大体上呈逐步递增趋势,只是在2013年12月左右稍微有回落趋势;而净资产收益率波动幅度较大,尤其是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份期间,下滑趋势明显,从2014年3月以后又猛步回升,但即使是跌落到最低点4.1%,也比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略高1.35%,原因是京新药业2013年的年报显示,企业该年的净利润增至6345万,增幅明显高于往年,而净利润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企业成品药的销售,该年成品药销售为4.79亿元,比上年增长1.29亿。据此,笔者判断,公司的业绩增厚来自于企业并购后药品培育和销售。②营运能力分析。由上表可看出,京新药业总资产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在2012-2013年度处于缓步增长中,说明公司变现能力有所恶化,因为京新药业收购的内容包括“益和堂”名下的全部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大量的存货及资产的收购导致了短期性的营运能力变差。③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由上表可看出,京新药业在2014年3-6月期间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有较大的增长幅度,且资产负债率大体呈下降趋势。说明京新药业自并购之后,业务量扩增,流动资金增多,企业偿债能力得以提高。④股东获利能力分析。由上表可看出,京新药业每股净资产和每股公积金都呈梯形,2012-2013年每股净资产和每股公积金均下降,因为公司在2013年5月转增股上市,已流通股增加至19338.20万股,从而稀释了每股获利,其不利影响也并非并购的原因造成。(2)事件研究法。基于股票市场反应的事件研究法是把企业并购作为单个事件来研究,以企业并购宣告日为中心确定一个事件研究的窗口期,考察窗口期内股价的异常反应。如果收购企业股价上升且超过了正常的幅度,则说明并购能改善收购企业的绩效;收购企业股价下降且超过了正常的幅度,则说明并购降低了收购企业的绩效。本文选择以股价超常收益率来研究并购事件前后企业产生的利益波动,计算步骤如下:本文选取研究窗口为(-15,+15),即以2013年10月9日为事件日,以事件日前15天和后15天为事件考察期;然后收集京新药业所在市场的在估计期(-180,-16)的股票价格指数的平均收益率Rm和无风险收益率Rf,利用Rm和Rf并采用CAPM模型计算预期正常收益率Ri;再用事件窗口中股票的真实收益率减去预期正常收益率。上图中,0表示2013年10月9日,向前后退15天,9月24日累计收益率为3.06%,向前进15天,即为10月24日,累计收益率为61.60%。由图可知,以10月9日作为公告日,发现京新药业在(-15,+15)区间里有显著为正的CAR,并且在事件研究期间超额收益不断增加,从股价的异常反应来看,京新药业并购益和堂在短期内为股东创造了财富。

三、研究结论

国内企业并购优秀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并购;动因;理论

一、企业并购的概述

并购的内涵非常广泛,至今国内外学者对此仍未形成一个统一、权威的概念,不过总体看来,各种解释在本质上基本一致,区别在于阐释的角度和侧面不同。并购(M&A)是兼并(Merger)与收购的简称,兼并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按某种条件组成一个新的企业的产权交易行为,而收购(Acquisition)是指一个企业以某种条件取得另一个企业的全部或大部分产权,从而居于控制地位的交易行为。这里,“以某种条件”常表现为现金、证券(股票、债券)或二者的结合。

按照并购双方的行业性质,并购可以划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借壳上市大多数都属于混合并购)。企业并购涉及的理论主要有协同效应理论(经营、财务和管理),委托理论,税负利益理论,战略发展理论(多元化),市场势力理论和资源稀缺理论等。

二、企业并购的动因与理论阐释

企业并购的根本动机在于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或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企业并购的另一重要动力在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寻求发展壮大的企业可通过内部扩张和对外并购两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内部扩张需经历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而对外并购可以比较迅速完成预期目标。追求市场份额,实现规模经济是企业并购的基本动因。支持企业并购的人常以并购会带来协同效应(Synergy)而作为赞同并购的理由。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主要包括经营协同效应(Operating Synergy)和财务协同效应(Financial Synergy)。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发展战略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行业的企业的具体并购动因也各不相同。

(一)规模经济的动因与理论阐释(横向并购)

在经营领域,通过并购可以实现双方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优势,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在财务领域,可充分利用未使用的税收利益和债务能力;在人事领域,可吸收关键管理技能和优秀人才等。

规模经济指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收益不断增加。具体指企业规模增大时,单位投资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也可以是,企业规模达到某一水平后,单位成本的下降。规模经济又划分为工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新古典经济理论主要从技术和成本的角度来解释企业并购的动因。在工厂规模经济层面,企业可通过兼并对工厂的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或有效解决由专业化引起的各生产流程的分离,充分利用生产能力。在企业规模经济层面,企业通过兼并壮大规模,采用新技术、更好控制生产成本、改进与政府的关系,从而提高企业生存发展的能力。

规模经济并不是规模越大越经济,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降低管理效率,增加管理成本。新古典经济理论对规模经济的论述适用于企业横向并购的解释,企业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就有动力扩大企业的规模,而扩大企业规模较快的方法是企业并购。

(二)交易费用动因与理论阐释(纵向并购)

交易成本理论起始于科斯,而后在威廉姆森等人下得到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企业并购在于效率方面的原因。具体说,并购是企业内的组织协调对市场协调的替代,其目的是降低交易成本。该理论借助于“资产专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三个概念,对纵向并购给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当交易所涉及的资产专用性越高,不确定性越强,交易频率越大,市场交易的潜在成本就越高,纵向并购的可能性就越大;当市场交易成本大于企业内部的协调成本时,纵向并购就可能发生。科斯认为,企业是市场机制的替代物,企业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手段。

根据科斯对企业性质的认识,可认为纵向并购的动机在于降低交易费用,边界条件是降低的交易费用与增加的行政组织费用相等。此后,其他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拓展。不过,交易成本理论不能合理地解释横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的动机。

(三)多元化动因与理论阐释(混合并购)

多元化经营战略是指企业采取在多个相关和不相关的领域中谋求扩大规模从而占取市场创造效益的长期经营方针。多元化又分为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对相关多元化的解释较多地用到范围经济的概念,非相关多元化一般出于寻找新的发展机会的考虑。

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原因主要有:充分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和剩余生产能力,增加相关产品种类而形成的“广度经济”,降低风险实现多元投资组合的综合效益,寻求企业成长的新空间。该理论的解释多适用于混合并购。

(四)其他动因与理论阐释

除上述并购理论之外,西方学者试图从其它角度来揭示隐藏在大量并购活动之后的真正动因。

1、价值低估理论

该理论认为并购的发生主要在于目标企业的价值被低估。通常采用两种比率来衡量公司价值是否被低估,一种是托宾比率(即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之比),另一种是价值比率(即市场价值与资产的账面价值之比)。当目标企业的价值被低估时,就会出现有竞争实力的企业采取并购手段,取得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

2、市场势力理论

该理论认为并购活动的主要动因在于通过并购可以有效降低进入新行业的障碍,通过利用目标企业的资产、销售渠道和人力资源等优势,实现企业低成本、低风险的扩张,可以减少竞争对手,增强对企业经营环境的控制,提高市场占有率,保持长期的获利机会。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增大企业规模将会增大企业势力。

3、资产组合理论

该理论借助资产组合假设,认为市场环境是不确定的,为了降低和分散风险,企业通常采用混合并购的方式,实现多元化经营。

三、小结

企业并购的最根本动因在于股东价值最大化。在内因和外因的交互作用下,企业并购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平衡过程,既有有利因素影响,也有不利因素影响。因此,在做出实际并购决策时,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论证,明确并购动因,对并购绩效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国内企业并购优秀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全球企业企业并购新动向

全球企业并购的新动向

一般认为,企业并购在西方工业化的早期阶段就已经出现。自19世纪至今,全球已发生了五次企业并购浪潮。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此次并购以横向并购为主,表现为有竞争关系、经济领域相同或生产的产品相同的同行业之间的并购。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15至1930年之间。此次并购则以纵向并购为主,其形式是大企业并购小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并购交错共存。第三次并购浪潮是在20世纪50-60年代之间,60年代后期为阶段。此次并购的特点是以混合并购为主,即大的垄断公司之间互相并购,并产生了一批跨行业、跨部门的巨型企业。第四次并购浪潮出现在1975-1992年间。此次并购的最大特点是并购后所形成的产业规模达到空前的程度,并购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第五次并购浪潮始于1994年,自1998年以来,并购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和新动向。

1、首次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并购。西方经济界普遍认为,1998年以前的企业并购浪潮,严格他说只能称为美国企业并购浪潮,因为美国之外的区域基本上都未卷入。自去年以来,企业并购浪潮几乎席卷全球。去年,亚洲地区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的并购额大幅度上升,如日本1998年前9个月的并购额就高达63亿美元,而1997年同期不足8亿美元。1998年欧洲企业的并购总额8500亿美元,比1997年上升了60%还多。今年初以来欧洲再掀并购之风。分析家指出,目前欧洲大陆的企业正在向美国企业在80年代所经历过的方向发展。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欧洲出现企业并购狂潮的真正原因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全球性的合并浪潮给欧洲企业带来巨大压力;二是欧洲资本市场的膨胀给企业合并提供了足够的资金;三是欧洲优秀企业的管理者们已经在价值创造方面学会了一种新的盎格鲁-美利坚方式,即把美国的价值观念和欧洲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2、发展中国家加入企业并购浪潮。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受本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和为了迎接来自外国企业竞争的挑战,也加快了企业并购和资产重组的步伐,其中东南亚遭受金融危机打击的几个国家表现尤为突出,这些国家的银行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并购之风日盛。

3、强强联合迭起,巨额并购案例增多。去年末,艾克森以近790亿美元的价值收购了美国的美孚公司,创下西方企业并购史上的最高纪录,从而缔造了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今年4月,美、英、日三国的通信企业联手合作,成立了全球最大的通信集团。经济学家们认为,这种强强合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十分巨大,它极大地冲击了原有的市场结构,刺激更多的企业为维持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不得不卷入更加狂热的并购浪潮之中。

4、跨洲和跨国并购频繁。1998年以来,国际上许多巨型公司和重要产业都卷入了跨国并购,美国的许多大企业在欧洲和亚洲大量进行同业收购,如美国得克萨斯公用事业收购英国能源集团;美国环球影视公司收购荷兰的波利格来姆公司等。而海外公司收购美国公司也同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和快节奏,如德国的戴姆勒收购了美国的克莱斯勒;英国石油公司对美国阿莫科石油公司的并购。发生在欧洲和亚洲内部的跨国并购之风也出现了空前未有的增长势头,如英国制药企业收购瑞典的制药企业;法国的石油公司收购比利时的炼油厂;菲律宾黎刹水泥公司与印尼锦石水泥厂的合并等。进入1999年以后,跨国并购更是异常迅猛,先后出现了福特收购沃尔沃、英美烟草公司收购荷兰乐福门和法国雷诺汽车收购日本的日产汽车等跨国并购案例。

5、同行业横向并购多,跨行业并购少;合作型并购增多,恶意兼并减少。1998年以来的全球同行业横向并购几乎涉及所有行业:石油、化工、钢铁、汽车、金融、电信等等重要支柱产业和服务业。在同行业并购中,有两个重要趋向:第一,电信业成为并购最频繁的行业。以去年的美国为例,该国信息产业的合并总额较上年增长了386%;第二,服务行业并购案例居多。这充分说明了各国企业正加紧调整本国产业结构,并试图在服务行业争夺更多的世界市场份额。

企业再掀横向并购之风的动向表明,规模效应随着跨国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值得指出的是,自1998年以来,企业在出现并购行为的同时特虽强调合作。据调查,去年以来,几乎所有重要的并购协议,都是在当事双方经过谨慎选择、长时间接触、耐心协商和洽谈之后达成的,没有再次出现80年代的恶意并购行为。6、跨行业并购在高新技术领域兴起,并出现了一股引人注目的产业融合潮。

自1998年底至今,高新技术领域的并购出现了十分明显的产业融合现象。通过并购实现产业融合是当今世界经济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动向。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业同传统媒体相互融合,并使数字化技术向通信业、娱乐业等许多行业迅速渗透,给产业性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甚至创造出一些新的产业。例如雅虎与福克斯公司联手以及美国在线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联合等,就是媒体业同网络业相互融合的实例。并购使产业融合迅速进行,必将对产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发展带来极其深刻的影响。西方经济学家对此已给予了极其充分的关注和研究。

此次全球并购浪潮的另一显著特点表现为,并购是一种战略驱动型的经济活动,是企业着眼于未来竞争的战略性行动,不是出于目前的经营或财务压力,而进行股票市场炒作的短期战术行为。因此,经济专家们指出,只要跨国重组和结构调整没有完成,全球性的并购活动就会继续下去。国际经济专家还指出,此次并购浪潮是以合作型和换股方式为主,并不需要大量的现金投放和股市交易,因此不会出现像30年代早期或60年代后期那样的由企业合并引发的大的股市动荡。这一特点也为此次并购浪潮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全球企业并购的原因及背景1998

年以来全球企业并购出现新动向并非偶然,它是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变化的反映,也是全球一体化程度加深、国际竞争力加剧、技术进步加决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全球一体化、国际竞争和技术进步。据分析,全球企业并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90年代初,区域经济集团化打破了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传统的国际贸易壁垒呈现被区域壁垒取代之势。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贸易转移效应,导致原来以出口方式进入市场的区外公司因受到歧视而只能以直接投资代替商品出口,并选择在一体化区域内部并购企业进行直接生产。

·世界市场的供给能力增长快于需求能力的扩大,是导致企业并购的必然结果。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传统产业也焕发生机。产业迅速发展与市场扩张缓慢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扩展自身实力,增强竞争力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另外,高技术的迅速更新、计算机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和世界金融市场的迅速扩张也为本次企业并购提供了前提。

·作为全球一体化的一部分,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也为本次跨国并购带来了压力和动力。据分析,1998年欧洲许多并购案都是着眼于欧洲一体化所带来的更加激烈的竞争态势而着手的。一体化完成后,欧洲的经济国界将逐渐消失。统一货币欧元的面世,使欧洲的洲际型金融和股票交易市场的建立也势在必行。可以想见,欧洲金融市场的建立,将为欧洲内部及跨大西洋的融资提供更多的便利,同时也为欧洲跨国并购带来新的便利和动力。

·信息技术突破性发展已经并正在成为企业的组织结构变革的方向。由信息技术突破而引发的组织管理制度创新洪流,正将企业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这种推动在金融业、银行业的效果最为明显。在1998年全球并购中,银行、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占整个并购总额的40%以上。·西方国家政府近来对企业并购放松限制,对本次并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企业并购尤其是横向并购容易形成垄断,西方国家对此一向比较慎重。但随着国际经济的迅速发展,国界的约束力不断减弱,在一国国内某种商品独霸市场的可能性大大减少。基于此,近年来,从美国到欧洲、从西方的商界到政界都开始对企业并购变得容忍,甚至支持。全球企业并购可能造成的影响

本次全球并购浪潮可能会对国际经济和其他有关方面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首先,它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区域集团化的分隔局面,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增强在对地区经济的合作和整体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妨碍了不同集团的国家间商品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大规模跨国企业并购不仅是对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贸易保护主义的突破,也是对当今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地区经济集团化运动所产生的封闭性不良后果一定程度的纠偏。

其次,它将对当今处于低迷的世界经济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随着企业并购之后自身实力的增强,企业的科技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力通常也将得到提高。这些合并后的企业群对所在国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最终带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第三,它将进一步加速生产国际化进程。二战以来,跨国公司的发展已经促成了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的国际生产协作体系,此次企业跨国并购无疑将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跨国公司的发展进而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第四,它还对国际间的反托拉斯法和企业管理制度发出了挑战。目前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有反托拉斯法及管理机构。但管理重点、标准和程序各不相同,给跨国并购带来障碍,甚至相互冲突,而且使并购案耗费时日和行政费用,增加并购成本。目前,美国司法部正着手研究同其他国家的跨国并购协调问题。一旦具体方案出台,必将对许多国家企业和外贸的立法和司法造成重要影响。

国内企业并购优秀案例范文第5篇

一项全球范围内的并购研究报告指出,在并购的不同阶段失败的概率也大不相同:在并购前和并购中分别为30%和17%,而在并购后整合阶段失败的可能性则高达53%。由此可见,很多并购交易最后并没有真正创造价值,其原因就在于并购后整合的失败。根据科尔尼公司对全球115个并购案例的跟踪分析和调研,在整个并购过程中失败风险最高的有两个阶段―一个是事前的战略策划、目标筛选和尽职调查,另一个则是合并后的整合阶段。约70%的被调查者认为合并后的整合阶段是十分关键的,而这部分工作恰恰是中国企业并购实务中十分薄弱的环节。

在这方面,经验丰富的跨国企业为中国企业作出了很好的表率。从通用汽车对韩国大宇的收购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通用的战略意图,以及为了实现其并购后的整合目标而进行的精心策划,结果是通用汽车用最合理的价格获得了大宇最核心的资产。虽然整个过程比原计划长了很多,但通用显然知道如何让时间和耐心为其所用。本文正是基于并购后整合作为企业并购成败的关键环节来展开讨论。

1何谓企业并购

后整合

企业并购行为中,在交易交割后,对品牌资源、财产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等的整合成为关键风险点。光明乳业因收购一些地方乳制品企业,而没有进行有效的品牌、文化、技术整合与管理,导致一段时间因质量问题捆扰企业,引发品牌形象危机。假如整合进行的不理想,将影响到被收购企业的运作,如果需要推倒重做,那么将大大消耗企业的财力、物力、精力,致使企业因为收购而疲惫不堪。企业并购只有在整合上取得成功,才是成功的并购;否则,如果仅是品牌的合并,而没有进行充分有效的整合与管理,将导致产品和品牌形象的双重危机。公司完成股权收购的手续其实只完成了整个收购过程的一部分,它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对被收购的公司进行全面整合,以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和市场环境的需要。

2跨国并购后整合成功案例

美国强生公司成立于1887年,是世界上规模较大的医疗卫生保健品及消费者护理产品公司之一。强生消费品部目前在中国拥有婴儿护理产品系列、化妆品业务等。强生于1985年在中国建立第一家合资企业,目前在中国的护肤品牌包括强生婴儿、露得清以及可伶可俐等。

大宝是北京市人民政府为安置残疾人就业而设立的国有福利企业,始建于1958年,1985年转产化妆品。1997年开始,以“价格便宜量又足”形象出击的大宝,曾一度在国内日化市场风光无比,连续八年夺得国内护肤类产品的销售冠军。2003年在护肤品行业中大宝的市场份额是17.79%,远高于其他竞争对手。

2008年,强生凭23亿资金购买了大宝100%的股份,获得了大宝的所有权,强生与大宝二者同属化妆品系列。此次并购整合成功的关键点在于:首先,大宝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相当不错。也就是说,强生买了一个“会赚钱的好孩子”,即使不赚,也不可能赔本。其次,大宝产品定位低端,在二三级以及农村市场拥有良好口碑,强生主要产品定位中高端,渠道网络也集中在大中城市,正好形成渠道资源的互补融合。借道大宝,强生可以更迅速、更有效地开拓中小城市及农村市场。第三,大宝的终端资源相当丰富,它在全国拥有350个商场专柜和3000多个超市专柜。如此庞大的终端资源,不论是让大宝继续沿用,还是“曲线变脸”,铺上强生旗下其他品牌与产品,都是一笔巨大的市场财富。第四,因为强生是全资收购大宝,拥有了对于大宝品牌及其他资源的绝对支配权,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各种可能的问题纠纷。第五,品牌整合至关重要,大宝品牌将继续被保留。第六,人力资源整合方面,强生和大宝已经在员工安置问题上达成了协议。强生已经承诺几年内不会辞退大宝现有人员,并且拿出专款解决残疾员工的生活问题。

3企业并购后整合的关键风险点

制定清晰的规划和战略

并购规划是企业并购整合的基础,并且指导所有战术决策的制定。虽然这个过程会比较繁复,例如制药公司Smith Kline和Beecham的并购规划,就是由8个规划组花了几个月时间才完成的,但成效是惊人的,并购后的五年里,Smith Kline Beecham的销售额增长了40%,经营利润更增长了60%。

尽快确定管理层的责任

成立管理团队对于并购后整合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由于每个人的职责没有确定,更可能造成沟通上的误解,所以企业应当迅速行动来避免揣测和迷惑。笔者建议,最高级领导层应当在完成并购后的一周内到岗,接下来的三周则要决定最佳的管理方法和制定计划实施的目标,并在第一个月里确定第一层的管理团队。例如,瑞典的AseaAB和瑞士的Brown Boveri在并购后的头三个月里共完成了500项管理层的任命,保证了并购后整合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了更快更好地组建ABB公司。

并购双方资源整合效力

任何为收购付出高额溢价的公司,必须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该并购的特定价值来源并确定重点。价值来源由于并购原因的不同而改变,一些企业争取获得或是提供职能性的技能来增强并购后企业的竞争力,还有一些企业通过生产线、分销和经营中的合理化来追求战略优势。戴姆勒与克莱斯勒的并购并没有如预期那样创造出特定的价值,其中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当初对协同效应的估计过于乐观,结果是目前两家公司合并后的市值仅仅相当于当初戴姆勒的市值,给股东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实现“双赢且平稳过渡”

那些优秀的新并购企业通常通过制定和实现早期胜利的目标来为企业注入安全感。通常容易犯的错误是简单地将“人员成本的降低”作为并购整合的目标,其结果是有可能把被收购企业中最优秀的员工流失了。另外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领域是与核心客户的沟通,如何及时地向大客户沟通并购的意义,并缓解客户的忧虑应当成为主要任务。根据笔者的经验,并购后的企业购买力通常比并购前单个企业要大得多,巩固供应基地和平衡购买数量更易于降低成本。并购后的成功整合还可以促成新的战略联合和供应商关系,从而创造竞争优势。

降低整合风险

对于一项完美的并购,在并购后整合的过程中,应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控制好并购所固有的风险。建立一项风险管理计划是必要的,这样能够在新组建的企业中建立一种通用的语言,用于有关风险的讨论。它使企业得以在紧迫的时间内完成富有挑战的工作,还能消除那些在机构中可能使管理过程扭曲的权术。风险通常是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结果,通常源于交易前的阶段,参与交易的双方为了使交易能顺利进行而往往把复杂性或不确定性的问题搁置一边,结果解决这些复杂问题便成了整合实施队伍的任务,而他们往往又因为并没有参与初期的谈判而不愿意承担或面对这些风险。跨国的并购整合还将面临一些特殊的、不确定的风险。例如工会的态度,当地法规的变化等,这就要求收购企业要对风险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实现文化资源完美整合

无论是跨国的还是国内并购都会面临文化的障碍。要想把文化的冲突降到最低程度,就需要建立起一种共同的文化,而非选择一种文化。问题的焦点不应放在两种文化有多大的差异上,而应该权衡长期保持这些差异的利弊得失,成功的企业通常能够在文化整合和企业对一定自的需要方面找到平衡,而过于激进但错误的文化整合会直接导致资产价值的流失。例如德国德意志银行和英国的投资银行Morgan Grenfell的并购,就反映出这种文化的冲突―想把德意志银行保守的文化和Morgan Grenfell激进自由的文化简单地融合起来是行不通的,结果是Morgan Grenfell的高级管理人员包括四位公司高管在并购后的两年内纷纷挂冠而去,致使这家投资银行的价值大打折扣。

实现全面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