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建模的优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开放;关联;可行;鉴赏方式
高中美术鉴赏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是普通高中美术模块
教学中的必修课。因此,培养高中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成为高中美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
所谓美术鉴赏,就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这句话看似简单,却很难理解,美术鉴赏是一种操作性不强的活动,没有固定的程式,没有固定的答案。对一幅美术作品的鉴赏是纯粹靠学生思想来支配的精神活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有可能是雾里看花,什么也看不见。上美术鉴赏课时,老师若讲起来有点悬、有点虚,常常说那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悟性,学生听起来就会有点晕,因为每个学生的感觉都不一样,悟性更不一样。久而久之,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就会成为空虚的东西,感到枯燥乏味,从而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就表现出昏昏欲睡,有的学生则冷眼旁观,直接导致了我们很多高中美术教师宁愿给美术高考专业的学生上考前技法课,也不愿意上
“美术鉴赏”这一费力不讨好的课。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在实践中从三个方面出发,引导学生学习“美术鉴赏”这一内容,试图构建有效的鉴赏模式,经过几年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建立开放性的鉴赏教学氛围
开放式教学,渊源于科恩(R.C.Cohn)1969年创建的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型”和“开放课堂模型”——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模型,同时,还渊源于斯皮罗(Spiro)1992年创建的“随机通达教学”和“情景性教学”——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理论模型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内部心理表征过程,教师的角色是思想的“催化剂”与“助产士”。教师不应把主要精力局限于所教的内容上,而应注意学习者的心态(即情感与动机)变化。教育的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共享生命历程,共创人生体验;培育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心理健康的人。
1.开放的氛围
学生的个人感知是有差异性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认同这种差异性,只有认同才能营造一种开放、自由的欣赏氛围,教学才能不断推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建立开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以个人独特的视角去鉴赏我们的美术作品,这样不仅能激发他
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快乐地接受并理解美术作品,还能让他们以自己的观点来特殊地看待“美术”这个神秘而又多姿多彩的奇妙领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让课堂具有开放的教学和学习氛围。
例如,在《什么是美术作品》这一课中,学生曾经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美女是不是美术作品?”可以说,每一个人对美女都会有一种特殊的情愫,那么学生提出这个问题也是很正常的,美女到底是不是美术作品呢?如果教师直接回答,学生就可能受教师思维的影响,不再就这个问题去思考、去寻找可能的答案。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所以教师在课堂中选择了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再以辩论赛的方式来寻找答案的教学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辩论非常激
烈,观点也非常新颖,如一位学生说:“美女不是美术作品,因为她就像外面的风景一样是自然的,是父母创造的,不能说是美术作品,但是如果给她穿上精心创作的衣服,还有画上精致的妆容,或者拍成照片,再或者画成画,那么她就变成了美术作品。”又有一位同学说:“她就是美术作品,因为她生下来可能是漂亮的,但是如果不知道爱护自己的话,那就可能会变丑,所以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她就是按照美的标准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让我们欣赏到这么漂亮的容颜,因此她就是美术作品。”学生的辩论为课堂增添了活力,同时也激起了其他学生学习的热情。
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建立这种开放的氛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要让学生通过思考、辩论去寻找答案。
2.开放的思维
我们现在的学生是有自己独立思维的年轻人,因为他们从小生活的人文环境不同,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对人、对事不同的接触让他们对这个社会以及过去的社会有了各自迥异的想法和观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再让他们像无声的观众一样作为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应该激发他们的学习活力,激起他们探究、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欲望,让他们的思维、心态处于开放的
状态。
例如,在《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这一课中,教师带领学生鉴赏《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作品,有学生说:“在这幅作品中,我感受到了泉水非常湍急,带着小蝌蚪不断地向下游划去,让我想到了蝌蚪的妈妈,青蛙正在远处焦急地呼唤着它的宝宝。”也有学生说:“整幅画面的构图是竖构图,让人感觉水流非常长,所以想到小蝌蚪游到下游的时候就已经长成青蛙了。”上面两个答案是我们非常想听到的,但是几十年过去了,学生经历的社会环境变化了,难道他们就只有这两种观点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我们的课堂上就有学生说:“这里画的肯定是什么国家级生态保护区,不然就不会
有青蛙。”还有学生说:“这里真的好美好幽静呀,我真想到那里去度假。”这位学生的答案虽然背离了我们传统的希望,却也传达了自己对作品独特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再用我们的思维来固定学生的思维,要让他们从传统的思维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对作品独特的感受,学生的想法跟时代有关,不可能按照老师的想法按部就班。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去鉴赏美术作品。
总之,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环境,让他们在开放的氛围,以开放的思维鉴赏美术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他们产生研究的
冲动,才能事半功倍。如果不顾学生的主观感受,一味把自己或者是史学家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只会事倍功半,甚至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降低学习兴趣。所以,欣赏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感受,构建开放的教学环境,使欣赏教学摆脱既定框架的束缚。
二、建立关联性的鉴赏教学体系
开放性的教学固然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表达学生的内心感受,但是不能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主观感受与知识结构建立关联。这种关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与美术鉴赏知识建立关联;与美术史理论知识建立关联;与学生生活建立关联。
1.与美术鉴赏知识建立关联
著名艺术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成为艺术家,但成为鉴
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豪泽尔,《艺术社会学》)美术鉴赏不可以脱离理论知识,形成空中楼阁。俗话说:“没有脱离整体的局部,要理解局部,就意味着要理解整体。”学生固然有自己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毕竟还不能做到很全面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建立起相当完整的美术知识体系,尤其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构建一
个具有关联性的美术史框架,才能更好地开展美术欣赏教学。
如,欣赏《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作品,光有学生的主观感受,对作品的欣赏只能说是片面的,那么如何能够达到全面的欣赏呢?教师就可以从美术知识方面进行引导。
[案例1]《蛙声十里出山泉》教学实录片段
师:欣赏《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作品,我们同学的感悟可以说是非常的不错,那么你们在欣赏画面的时候是看到了什么而得到
这样的感受的呢?
生:弯曲的线条,让我联想到了水,从线条的走向又让我感受到了它是山泉,从上而下,经历了很多的曲折,加上线条疏密和弯曲的变化,让我感觉水流很湍急。
生:画面中的墨点的形象就是蝌蚪,看着蝌蚪三三两两地向下游划去,让我想到了小时候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所以想到了青蛙也正在寻找着它的孩子们,因此想到了蛙声。
生:画面上面那一团团的大墨团,让我想到了幽幽深渊的高
山,线条让我想到了从山的深处直流而下的泉水,画面的长构图让我感受到山非常高,由此让我联想到了题目《十里蛙声出山泉》,感觉蝌蚪游到下游就会变成青蛙。
师:说得非常不错,那么你们知道墨点、墨线、墨团,还有构图在美术的术语中叫什么吗?它们叫点、线、面、构图等,除此以外美术的术语还包括色彩、肌理、体积、明暗等。美术作品就是由这些语言构成,因此,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不仅要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入手,还要关注它的美术形式语言,这种欣赏方式就叫做形式鉴赏。
如,欣赏《高空谱曲》这幅作品,我们如果完全照着这个固定的模式来鉴赏,先感悟,然后再点、线、面、色彩、明暗等一个形式一个形式地分析,最后再分析背景,进行对比,这样课堂就会变得很死板,学生也在机械、反复地做着同样的事情。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这幅作品的鉴赏更有兴趣呢?我们就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将美术鉴赏知识巧妙地融合在其中。
[案例2]《高空谱曲》教学实录片段
师: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
生:安静、画面幽深。
师:画面中通过什么给了你这样的感受?
生:近处清楚可见的高墙;远处模糊的房屋;从空而降的电线;还有电线上的小鸟。
师:对比《富春山居图》,看看两幅作品在构图上有什么不同?
生:《富春山居图》所采用的构图是散点构图,《高空谱曲》采用的是焦点构图。
师:在中国古代作品中几乎都是散点构图,那么吴贯中老师为什么要以焦点构图的方式来表现江南的水乡呢?教师介绍吴贯中老师的个人经历:吴老师曾出国留学,在国外期间他便致力于研究将中西方绘画相结合,加之他对故乡的怀念,所以便开创了将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与中国画的水墨意境相结合方式来表现江南的水乡风情。
对这幅作品的鉴赏,教师就是巧妙地将鉴赏知识应用到了对作品的鉴赏中,先通过问题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感悟鉴赏和形式鉴赏中,再通过对比让学生对画家创作这幅作品的意图产生兴
趣,从中了解画家的追求和欣赏中西方绘画相结合的美,我们这种在不知不觉中与鉴赏知识相结合的方式没有以前灌输式的枯燥,反倒让学生自觉地深入其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深化了知识结构,可谓一举两得。
在鉴赏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有开放的氛围、开放的思维,还要与鉴赏知识建立关联,这样我们的鉴赏才能够更有效、更有意义。但是在与鉴赏知识建立关联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不能让课堂变成概念化的操作,要做到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鉴赏知识,把它与我们的教学巧妙地结合。
2.与美术史理论知识建立关联
在历史的长河中,美术在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在
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我们要对它所处的时代和其美术特点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全面地欣赏美术作品,也就是与美术史理论知识建立关联。
例如,欣赏作品《最后的晚餐》,首先我们要了解它所处的时代背景,这将有利于我们理解这幅作品在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
此画描绘的是《圣经》中的故事。在逾越节的前一天耶稣和他的12个门徒共进晚餐的时候,耶稣说你们当中有人出卖了我,引起了12个门徒的骚动。在这幅画中我们主要分析的是达·芬奇是如何来突破常规、通过13个人物瞬间的姿态和表情来表达13个
人物的内心世界的。要进行这样的分析,首先我们就要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在绘画上所发生的变化。
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在基督教禁欲主义控制的年代里,妇女的行为受到许多的约束,她们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欢乐和痛苦,不然就是对上帝的“亵渎”。所以中世纪的肖像画,一般都画得呆板、僵硬,面部毫无表情。14世纪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产生了最初的资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意大利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需要科学文化知识,他们渴求摆脱教会对于人的生活和思想束缚,这是欧洲历史上一次针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世界观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来考察一切;他们相信并且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他们赞美人生和自然,崇尚科学和理性。
在绘画上发生的改变:突破了中世纪肖像画的呆板、僵硬,面部毫无表情的局限;突出人性,相信并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他们赞美人生和自然,崇尚科学和理性,歌颂真、善、美的事物,批判假、丑、恶的事物。再如,中国古代陶瓷器的发展,有人说:“每当伸手拾起质朴而可爱的陶瓷碎片,于是乎,那被隐秘着的美开始轻快的歌唱,那碎片谱写的历史翩翩起舞。”这是碎片谱写的历史,也是泥土与火的文明史。在中国,瓷器就像民族的灵魂一样伴随着每个朝代的发展,体现着每个朝代独特的美。因此,在讲解瓷器知识时就要通过瓷器的纹样、色彩等来了解每个时代瓷器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唐代的
《青釉凤首壶》具有浓浓的异国风情,也体现了唐代对外经济的繁荣,人们生活的安定。宋代瓷器达到了高峰期,形成的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在纹样和色彩的变化上都有所突破。元代出现的青花瓷和明代出现的五彩瓷,在色彩上有了新的突破,正所谓“浓妆淡抹总相宜”。不同时期人们对美的不同的追求,在艺术上得到了最终的体现。下面就以宋代瓷器为例,看看这一时期瓷器在纹样和色彩上都有哪些突破。
[案例3]《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宋代瓷器》教学实录片段
师:多媒体呈现不同窑场的作品,看看它们的色彩都有什么
特点?
生:汝窑像雨后天空一样的青色,官窑呈现出高贵的粉青色,哥窑的色彩没有什么特别,钧窑的色彩很漂亮,像海棠红又像玫瑰紫,定窑是白色的。
师:思考是什么让瓷器的色彩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生:烧制的工艺。
教师讲解有关瓷器烧制工艺的知识,使学生对瓷器的制作有
深入的了解。
师:五窑的瓷器中有没有哪些瓷器的纹样比较特别?
生:比较特别的是哥窑烧制的瓷器,呈现出一种开裂的纹样,就像烧制失败的作品。
生:钧窑上的纹样比较特殊,感觉是自然流动形成的。
教师再讲解有关哥窑瓷器和钧窑瓷器的知识。哥窑的瓷器就是一种缺陷美,以开片而著称,制作师在烧制的过程中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掌握了开片的技术,创造了这种仿佛冬天江河里冰片碎裂的样子。在古书中留下了一句非常精美的诗句“冰纹之美,动魄惊
魂”。钧窑瓷器在制作中使用了氧化铜,还原出一种红色的斑纹,使之呈现出海棠红、玫瑰紫的颜色,在烧制的过程中色彩是自由流动的,因此,钧窑每件作品的纹样都不一样,被人们称为“夕阳彩霞”。
由此可见,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我们要将欣赏的方法与美术史理论知识巧妙地结合,以达到更好地了解美术作品的目的。
3.与学生生活建立关联
美术是多元的,很多作品也是很难理解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懂这些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师选择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将美术鉴赏与学生的生活建立关联。
例如,欣赏《捣练图》,学生往往对这些古代的长卷人物画不知如何鉴赏,那么如何引导他们来鉴赏这幅作品呢?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画面的场景变化来给画面分段,然后根据人物的动作、表情等分析画面中人物所从事的工作、人物的性格等,既而给画面起名等方式来深入了解作品。
[案例4]《捣练图》教学实录片段
教师根据画面的场景变化将作品进行分段。
学生分了三段。
师:结合我们的生活,根据动作、表情分析他们从事的工作,并给画面起名字。
生:第一段就像现在农村的老婆婆到河边用棒子捶打衣服一
样。所以应该是洗的工作,叫“洗丝”吧。
生:第二段其中一个女人的动作感觉像在捣线,我们小的时候妈妈经常让我们撑开两只小手把毛线挂在我们手上,以便妈妈捣线。所以我们当时的作用就应该相当于他前面的那个架子。另外的一个女人一手高高抬起,一手握布感觉像在缝合。整个画面应该叫它“理丝缝合”。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不错,还将画面与我们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从生活细节中感受画面。做得非常不错。
生:第三段有两个女人拉布,还有一个女人用个什么东西在布上拉扯?我想应该是要把布弄平吧。
师:怎么弄平?仔细观察画面看看这个场景除了这几个女人还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生:还有一个女孩子蹲在地上,她的脸有点红,并且侧着脸。
另一个学生马上抢答:“是在烧火,因为下面有个火盆,另外那个女人在做的应该是熨烫。”
生:那个手里拿的东西应该是古代的熨斗。这个发现让全班同学都很激动。
师:那这个画面就应该叫它熨练吧。
通过联系生活中的细节,学生发现了美术作品与生活的联系,通过生活中的细节与作品建立起感情,从而对了解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也就很容易鉴赏作品了。
又如,在我们的课本中有这样一课《各异的风土人情》,讲的就是中国的民间美术,我国民间艺术植根于人们的生活,用它独特的艺术语言传达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它的很多设计都与我们的节日有关系。因此,在学习这一课时我们就从节日中的民间艺术入手,了解它独特的含义。在课的开始,老师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抢答的环节,用最快的速度列举我们生活中与节日有关的民间艺术作
品,谁列举得多谁获胜。学生说出了好多与节日有关的民间艺术作品,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说出作品独特的含义。比如,有学生说到结婚的大红喜字,教师就问这个喜字里面有什么寓意?教师通过从让学生说身边的节日入手,再了解其民间艺术的含义,激发了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了应该如何欣赏民间艺术作品。
再如,在学习工艺选修《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一课时,由于古陶瓷艺术距离我们遥远,如何能够提高学生对陶瓷艺术品的欣赏能力成了教师最关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上好这一堂课,教师联想到了曾经非常火的一个事件,就是2005年在英国佳士拍卖行拍卖的一件作品《鬼谷子下山图》,这件作品创下了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这段热点信息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此基础上从器形、颜色等方面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通过从身边的热点新闻入手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为我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多的便利。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学习的原动力,所以只有与学生的生活建立关联,才能够让他们更有兴趣、更有激情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作品中感受生活。
三、探索更多可行的鉴赏方式
史学上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但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美术作品之丰富、内涵之深刻,还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新的方式,寻找更多可行的鉴赏方式。
1.利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鉴赏
高中美术教学的指导思想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本质和特征。
而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由于处于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意识形
态的影响中,各个民族又产生了较为独特的美术语言,比如,中国绘画讲求笔墨、意趣、虚实、章法等,而西方绘画更注重透视、质感、空间、色彩等。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生活阅历、个性特征等的差异,个人在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又对作品进行了再创造。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先自主学习,再合作学习,通过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的方式,从感性的描述到理性的分析,再到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更全面地鉴赏美术作品,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鉴赏
高中美术教学的教学建议提出:要有效地运用现代手段,开展美术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美术鉴赏活动离不开鉴赏对象。高中美术鉴赏的对象不仅包括中西方绘画作品,还网罗了中外雕塑、建筑、工艺等艺术形式。课堂鉴赏往往以图片为主,图片的收集形式较广,各类图书、杂志、挂历等都可以直接展示于课堂,网络中查找的图片、摄影、摄像等有关资料,都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制作成课件直接展示,其灵活性和实用性都是传统教学方法所不能及的。
如,在讲到《什么是美术作品》这一课时,教师播放了音乐作品的录像和文学作品的声音,为学生展示了音乐、文学以及美术形象的差别。在《各异的风土人情》一课,教师收集了扎染等多个视频资料,将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作品及作品的制作过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变遥不可及为方便直观。当然,对一些生活中较容易找到的工艺美术作品,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寻找和发动学生搜集的方法在
课堂上展示实物。如,还是《各异的风土人情》一课,教师就是利用自己的收集和学生的收集在课堂上展示了年华、蝈蝈笼以及中国结等实物作品,这些作品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目光,给学生最近距离的视觉、触觉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利用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鉴赏
高中美术教学的教学目标提出:要认识美术与自然、社会的联系。
美术这一艺术形式是伴随着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逐渐形成的,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美术作品积淀了丰厚的人文背景。任何一种美术样式都与它赖以生成的自然条件、地域文化以及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绘画语言。例如,中国画自古崇尚自然,以自然为师,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地貌的巨大差异为画家师法自然提供了很大的写生空间。北方的山高大挺拔、肌理明晰、气势压人,所以北方山水画作品多峥嵘壮阔,沉雄厚重,山石突兀——如北宋范宽的作品就多取雄奇险峻磅礴之势;南方山水温润秀美,树木苍郁,水汽氤氲,山水画作品自然墨色湿润,清新秀逸,绵渺邃深,含蓄蕴藉——如米芾父子的作品就表现了我国南方山水湿润缥缈的特色。
4.利用实践的方式进行美术鉴赏
高中美术教学的教学建议提出:要强化体验和实践,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相结合。
例如,对抽象美术作品的鉴赏,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从形式要素入手,但是学生可能还是不明白画家究竟要表达什么?那么我们能不能尝试先让学生自己体验再进行分析的策略。如,欣赏《百老汇爵士乐》这一作品,我们先请学生听音乐来画画,让学生在或激情或抒情或欢快或忧伤的音乐中表达自己的感情,看这个时候学生会怎样表达。大部分同学根据音乐的起伏用点、线、面等来表现,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表达来引导学生欣赏抽象美术作品中画家所要表达的情感了。
我们要改变只在教室上课的策略,把学生拉到室外通过亲身实践来理解美术作品。例如,利用美化身边的环境在实践中鉴赏美术作品。让学生装扮校园的围墙,这是一个亲身体验、鉴赏美术作品的绝好机会。因为,在这个围墙的美化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注意构图的大小比例,还要注意画与画之间的联系,并且还要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线条粗细的运用,以及用笔的流畅。这些都是我们通过课堂内一两幅画的练习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因此,除了对作品的分析,还要让学生亲身实践进行大胆的创作,通过动手实践不但让学生感受了绘画的魅力,绘画中的语言要素,而且可以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美术应该是感性的、充满感情的。文学与艺术是相通的,《维纳斯》只是一尊雕塑,但它体现出超越时间的美;《清明上河图》只是一卷纪实性的水墨画,但一个盛世的繁荣市井的喧嚣都跃然纸上,那道路间的论价声透过纸张阵阵地击打着耳膜,仿佛历史在眼前
一幕幕上演,那样的真实,那样的生动。
美术也是实在的、生活化的。它是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现象,它折射着人类意识及科技的演化。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认识客观世界,会有一种不同于别人的全新发现。因此,美术鉴赏是一个无限的再创造过程,是在接受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好的过程。它对于提高人的艺术素养,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美术鉴赏课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古今中外的各种风格的美术作品,开阔艺术视野,丰富美术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引导学生对艺术产生兴趣,形成接受理解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树立起正确的审美情绪和审美观点,逐步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美术教学者应该重视这一机会,在教学中建立开放性的鉴赏方式,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
关键词:数学建模;专业需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123-02
数学是在科学发展和现代生活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定量化和定量思维的不断加强。现在,很多科学(特别是很多自然科学)中的数学化趋势有的已初见端倪,有的也已是呼之欲出[1],尤其在经济管理工作中日益体现出了它的作用。学术界在探讨数学科学的技术基础及其对经济竞争力的作用时指出:在经济竞争中数学是不可少的,数学科学是一种关键性、普遍的、能够实行的技术。数学理论已成为正确理解当前经济文献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可以说每一项经济学的研究、决策,都离不开数学的应用[2]。经济管理系的学生,也必须掌握好数学建模这一工具,只有掌握了数学建模这一工具才能更好地解释经济现象。只有有效的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原理,并能在实际现象中灵活运用建模技术,才能真正的与经济管理相融合,这就要求数学建模教师提高数学建模的有效性。
一、数学建模方法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从经济学的发展可以看出,每一项经济学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随着量化经济学的发展,数学模型在被应用到经济学的每个领域,数学模型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标志,经济数学模型在经济问题和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能否对增进整个社会经济福利、改进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起到作用,用经济数学模型都可以做出预测。利用数学建模工具可以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做出预测,提高经济政策的科学性,为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减少错误的宏观经济政策带来的损失,保障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例如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是保持物价稳定。在经济学中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衡量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指数又分为消费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PPI)和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GNPdeflator)三种。如何合理的预测各种价格指数,从而提前做出合适的宏观经济政策成为经济学面临的问题。各种价格指数的预测若不运用数学模型往往难以确定。宏观经济中需要大量的运用数学建模和数学模型,微观经济学也不例外。而且数学模型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对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数学模型能将经济学问题抽象化、模型化,这是现实经济学问题需求解决方案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经济学中开展数学模型教学可以起到验证理论、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特别是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学问题进行模型分析,能使得学生厘清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真正掌握经济理论。运用数学模型来分析经济学问题必是大势所趋。数学模型给经济学研究工作者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方向,使得经济学的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到了定量研究,使其更加具有理性,更严谨。随着数学模型和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两门学科必将互为裨益,协同发展。
二、完善教学内容
数学模型,实质上将是实际问题数量化的过程,也是数学与所研究问题相结合的过程。如何利用数学语言来抽象、概括实际问题成为数学建模的关键步骤,一个成功的数学模型必须把现实对象和数学符号紧密联系起来。因此,要使数学建模得以成功运用,不仅需要专业的数学知识,还需要应用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以及对实际问题的深入了解和广博的知识面[4]。
1.贴近专业,加强数学建模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适应性。在数学建模的大纲中明确的指出: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增加一些数学的感性认识,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建模方法、建模原理和数学软件的应用。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在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方面、创新能力、自学能力方面、发散性思维能力方面都能得到一定培养。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经济学问题,使经济学的内容和数学建模的方法、原理相互融合,使数学建模成为实际经济学问题和数学原理之间的桥梁。例如,在数学建模讲解差分方程模型时,可以引入微观经济学中的蛛网模型的例子,利用学生了解的均衡价格概念来阐述差分方程平衡点的概念,将抽象的平衡点的概念与均衡价格这一经济学中接触的概念建立联系。通过这一例子既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又将经济学问题的原理数量化。通过这些具体的经济学中的例子,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又可以揭示经济学现象和问题中的数学原理,提高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这是专业实例的引入,使我们的数学建模教学更能针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数学建模教学应渗透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的数学建模课程,讲授内容受到课时的限制,满足不了教学要求。因此,必须将数学建模教学渗透到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各种数学课程中去,如,经济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运筹学等。实践证明,在相关数学课程添加数学建模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不但增加了各种数学课程的趣味性,还丰富了各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同样在大学期间学习各种数学课程的目的也是为了将数学应用到以后的工作学习领域中。但大部分数学课程仅满足于数学知识的讲解,缺乏应用背景的介绍,脱离了实际问题的数学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学生也会觉得学习数学是没有用处的。因此要将数学建模教学渗透到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各种数学课程中去。如,在经济数学中讲解导数这一基本数学概念时,可引入边际与弹性这两个经济学概念,将导数真正的引入经济学中,既使学生了解导数的应用,又使学生了解了边际与弹性的数学原理。在每门数学课结束之前,讲授一个与该课程相关的规模较大的数学模型,并让学生以论文的形式做作业,实现了课程内容的综合训练,使学生对数学模型和所学数学课程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在内容上,数学模型与经济学知识要有机结合,一方面按照数学上的逻辑结构循序渐进地讲解有关知识,在适当的位置插入数学模型的实例,不破坏数学课程原有的逻辑顺序;另一方面还可以结合相关的经济学知识与方法介绍其中的数学模型,特别是在经济管理领域发展起来的一些具有特色的数学方法,例如马尔科夫过程、索洛经济增长模型等。
三、加强实践教学
数学建模要求学生面对一些理论上或应用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既没有参考资料,也就没有现成的求解方法,更没有答案,这就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亲身体验数学的创造和发现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要从实践当中来,为了验证模型的正确性还要回到实践当中去,实践是检验模型的唯一标准,建模的过程也是实践的过程,因此数学建模的教学不能只限于课堂一角,应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引导学生参加建模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建模的魅力,使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到数学理论的真理性和现实力量,培养自己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进一步提高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实践教学的强化,必须依赖于长效完善的实践教学机制,这就要求确立合适的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加强大纲实施中的组织和管理,将实践落到实处;加强认知实习和实训实习的落实,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实际问题发生的地方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素质和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实践教学应当结合各个学生专业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形式[5]。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是加强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所增强,对用数学方法处理实际问题也有了初步体会,提高了数学建模教学的有效性。另外,在近年我校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很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也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李大潜.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类主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06,(1):9-11.
[2]吴传生,李艳馥.经济数学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4):15-17.
[3]塔娜.经济数学模型的应用及表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23):27-28.
[4]李扬.普通高校文科专业的数学课程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2009,(1):83-85.
[5]任永辉.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当前,高考第五批和中专对口升学学生成为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高等数学在高职院校不仅是工科学生公共必修课,同时也为经济类的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非常重要。但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对学习不感兴趣,自制力差。而学生对线性代数抽象的概念定理及其冗繁的计算难以接受成为线性代数教学的突出表现,因此,在线性代数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方法是解决学生理解困难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院校线性代数教学情况与建模发展概况
1.线性代数教学情况。行列式、矩阵和线性方程组是目前高职院校线性代数部分教学的主要内容,所用的教材是以理论计算为主体,教学偏重其基本定义和定理,过分强调理论学习,忽视其方法和应用,有关线性代数应用实例几乎不涉及。再者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总体课时少,因此线性代数部分课时也非常有限,但其理论抽象,内容较多,教师在课堂上大多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导致该课程与实际应用严重脱离,造成了学生感觉线性代数知识枯燥,计算繁杂,学习它无用处,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数学建模及其发展概况。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对问题进行调查、观察和分析,提出假设,经过抽象简化,建立反映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利用数学知识和Matlab、Lingo、Mathematics等数学软件求解所得到的模型;再用所得结论解释实际问题,结合实际信息来检验结果,最后根据验证情况来对模型进行改进和应用,它使学数学与用数学得到统一。数学建模大专组竞赛开展已有15年,参赛的高职院校逐年增加,我院在多年的参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因数学建模难度大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以及高职院校学制的原因,参加数学建模培训的学生基本为大一新生,而且只有小部分,明显受益面小。
二、数学建模思想融人线性代数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线性代数因其理论抽象,逻辑严密,计算繁琐,让人对其现实意义感受不到,使高职学生学习起来有困难,也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线性代数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介绍应用案例应体现科学性、通俗性和实用性。
1.数学建模思想融入线性代数理论教学中。线性代数中的行列式、矩阵、矩阵乘法、线性方程组等复杂抽象的概念都可以通过实际问题经过抽象和概括得到,故而可以恰当选取一些生动的实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对实际背景问题的提出、分析、归纳和总结过程的引入线性代数定义,同时自然地建立起概念模型,让学生切实体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比如讲授行列式定义之前,可以引入一个货物交换模型,并介绍模型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列昂杰夫(Leontief)提出,让学生拓展视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一个三元线性方程组来求解该问题,再以此问题引出行列式,使学生了解行列式应用背景是为求解线性方程组而定义的。从简单的经济问题入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应用背景,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行列式是为生产实践服务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明确学生学习的目的性。
2.数学建模思想融入线性代数案例教学中。选择简单的实际案例作为线性代数例题,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对案例进行适当简化并做出合理假设,再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进而用结果解释实际案例,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容易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也体会了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更让学生认识到线性代数的实用价值,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不同的专业,可以根据专业需要引入相应的数学模型,但专业性不能太强,由于大一学生还暂时没有学,因课时限制,在线性代数课堂教学中应该采用简单的例子。比如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学习矩阵和线性方程组的相关例题时,可以分别选择简单的投入产出问题和互付工资问题的数学模型;而电子通信类专业的学生学习矩阵和线性方程组的相关例题时,可以加入简单的电路设计问题和电路网络问题的数学模型。
3.数学建模思想融入线性代数课后练习中。高职院校线性代数教学内容侧重于理论,课后习题的配置大多数只是为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运算技巧的,对线性代数的定义、定理的实际应用问题基本没有涉及,学生的实际应用训练不够,因此适当地补充一些简单的线性代数建模习题,让学生通过对所学的知识与数学建模思想方法相结合来解决。我们从两个方面具体实施:
(1)在线性代数课程中加入Matlab数学实验,利用2个学时介绍与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等内容相关的Matlab软件的基础知识,再安排2个学时让学生上机练习并提交一份应用Matlab计算行列式、矩阵和线性方程组相关内容的实验报告。
(2)针对所学的内容,开展1次数学建模习题活动,要求学生3人一组利用课余时间合作完成建模作业,作业以小论文形式提交,提交之后,教师让每组选一个代表简单介绍完成作业的思路和遇到的问题,其余队员可作补充,再针对文章的不同做出相应的点评并指出改进的方向。通过这种学习模式,不但提高学生自学和语言表达以及论文写作能力,而且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促进师生关系,教学效果也得以提升。
4.数学建模思想的案例融入线性代数教学中。案例1:矩阵的乘积。现有甲、乙、丙三个商家某厂家的A、B、C、D四款产品。四款产品的每箱单价和重量分别为A:20元,16千克;B:50元,20千克;C:30元,16千克;D:25元,12千克。甲商的产品与数量分别为A:20箱,B:5箱,D:8箱。乙商的产品与数量分别为B:12箱,C:16箱,D:10箱。丙商的产品与数量分别为A:10箱,B:30箱。求解三家商产品总价和总重量。模型假设:①在没任何促销优惠措施下严格按照单价和数量计算总价;②同款产品对即使不同级别的三家商执行同样的单价。模型建立:由已知数据分析可知,发往各商的产品类别不尽相同,通过用0代替,可以列成表。由此,分别将产品的单价和单位重量。
三、改革的初步成效
“上课”首先关注的是课上讲什么内容,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要培养或提高学生哪方面的能力。一节课并不是教师教的内容越多越好,越难越好,太多了学生不消化,太难了学生不易接受,反而会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就是说一节课教多少内容,难易程度如何,如何既能让学生学到东西,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要求教师对课标、大纲和课本有深入的研究和合理的把握。要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非常重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整合教材,用好手里的教科书,充分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及其中渗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二、 研究有效教学的主导——教师
一节课的内容、结构、进度等是由教师具体设计引导的,所以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对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自身的素养要有更高的要求,不但要了解自己的优势,更要清楚自己的不足,要研究自己,对自己有较全面的认识,才能使自己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有一些教师在“课前”和“课上”下了很多功夫,而忽视了“课后”。其实上完一节课后的反思和再学习,对我们教师的成长尤为重要。此外,我们还可以向同行请教,听听其他老师是怎样上的,或是问问学生对这节课的感受,并且结合他们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来反思这一节课。只有在不断学习交流反思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才能逐步提高,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研究有效教学的主体——学生
一节课是否有效主要还是应从学生的角度来衡量,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1. 课堂形式。
数学教学的课堂形式并非是单一的,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外,还可采用分组讨论、自学提问等形式,不但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可以让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但究竟用何种课堂形式还需要根据所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能为热闹而热闹,流于表面化,要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地更牢固,理解地更充分,同时通过这一形式的授课能否使学生掌握更多、更优、更活的学习方法,领悟更深的内涵。
2. 注意力集中程度。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是时而集中时而分散的,不可能45分钟时时保持高度集中状态,在开始的20分钟左右效率较高。作为教师就应掌握这个规律,在内容的讲解时间安排上有所侧重,在听讲与练习的用时上有所规划,不需45分钟都争分夺秒地用上,生怕少讲一句话,少做一个题学生就会出问题。其实只要把难点、重点讲透彻了,问题的思路讲清晰了,少说一点反而是好事。数学可能是一门略显枯燥的课程,但老师的讲解可以变得生动,语言可以幽默,有时讲一些简单的数学史、数学家的小故事,或做一些和数学有关的小游戏等等可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
3. 问题设计。
教师的提问应该是精心设计的。首先问题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其次问题要有导向性,包括题目的思考角度和解题思路,问题和问题之间互相关联,从而逐步提高要求。其实就是找出条件和结论之间关系的跳板,可以引导学生走向成功,这跳板不宜太多,也不应太少,多了学生会觉得罗嗦,没味道,太少了会让一部分同学无以应对,茫然四顾。因此课堂问题的合理设计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到思维的乐趣,树立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
4. 分层教学。
要使每位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分层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既要以“双基”为本,又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和突破,放置一些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不能只局限于一些唾手可得的成果。课堂上的讲解有层次,作业的布置也要有层次,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应能够反映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只要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就可以顺利解答。选做题则选择一些要对知识点有较高理解水平或牵涉到较多知识点的问题,虽然不一定每个同学都能顺利完成,但还是应鼓励同学们去积极思考。为提高积极性,可对作业完成优秀或作业进步明显的同学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
5. 评价总结。
对每一个同学进行评价,一方面是为了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潜力,了解影响他们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力争能够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切实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的良好素材。
关键词:艺术教育;艺术特色学校;品牌学校;有效模式;研究与分析
一、艺术教育的概念、作用以及重要性
1.1艺术教育的概念。广义的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培养艺术专门人才、专业艺术工作者的艺术专业教育。艺术教育既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又是美育教育的核心内容,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又是素质教育的手段。
1.2艺术教育的作用以及重要性。艺术教育有利于有利于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开发,有利于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高尚情操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优秀的艺术教育从根本上带动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培养我国下一代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如果要培养创造性人才,推行素质教育,培养世纪新人,就必须充分重视艺术教育。
二、 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2.1我国艺术教育业的发展现状。我国的艺术教育行业兴起于改革开放初期,并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艺术行业与艺术教育行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在我国的艺术教育界,正在极力推行艺术特色教育的教育改革。艺术同时也是文化,已经成为我国政府打造国家文化的抓手,并做为新时代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我国的艺术教育事业正处在即将高速发展的一个起点。
2.2我国艺术教育的进步点与长处。在我国的艺术教育行业中,呈现出了发展迅速的特点,表明我国对艺术教育的扶持政策正确且适当。并且,在我国的学校艺术教育正积极进行特色化改革,主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也已取得初步的成效。我国艺术教育中,学生对艺术的表现力、探查力与感受力一直是教育的重点,体现了我国艺术特色教育的先进之处。
2.3我国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由于有些学校对艺术工作欠重视,老师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滞后,艺术课程研究开发不明确、欠深入,课堂效率低,艺术实践受轻视等等,这些都是影响艺术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导致艺术教师职业荣誉感缺失,师德水平、专业技术、课堂效率偏低,学生对艺术学习、实践兴趣不浓,理解不全面,素养开发不彻底,严重影响了学生在艺术方面的良性发展。
三、 建设艺术特色学校的有效模式构想以及实施手段
3.1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学校工作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坚定一个信念。一个信念即“建名校、创特色、亮品牌、争一流”的办学坚强理念。学校应成立以校长为首的领导小组,把握艺术教育发展的总体方向,保证各项艺术教育机构设置科学,管理制度完善,保证艺术教育专项经费逐年提高,保证艺术教育设施设备齐全,保证艺术课程落实到位。
3.2全力打造艺术特色教育品牌学校为目标,抓好两支队伍。(1)艺术教育管理队伍。学校应在以校长为首的艺术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专门设立艺术教育管理部门,负责艺术教育处的管理、教研和实践活动开展。领导小组坚持艺术教育优先发展的思路,带动其他工作上层次,确保打响品牌。(2)艺术教师队伍。明确“青年教师骨干化,骨干教师品牌化”的培养思路,主要做到“提高两个水平”:一是加强学习,不断提高队伍师德水平。利用组织学习和教师自学两条途径,让老师们学习国家的教育政策、时事政治、教育心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教师对国家艺术教育事业的正确认识,培养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养成不断钻研的好习惯。二是“外送内练”,不断提高队伍业务水平。 “外送”是指积极派送教师参与各级教育权威部门和专业协会开展的教师培训和教学交流。如参加各级艺术协会主办的大师班、研修班、论坛等学术交流;定期组织观摩艺术节、歌舞剧、书美展;选派教师与有影响的艺术教学机构进行交流。“内练”是指通过打磨教研课、校本研究、基本功检测、专家帮扶、师徒结对、论文写作、节目创编、作品辅导、带队参赛等多种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策划开展教师优化培训工作。
3.3立足于艺术特色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开发特色艺术课程是推动艺术特色品牌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学校除严格按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完成艺术课程教学任务外,积极开展艺术校本课程研究和实验,增开本校的特色校本艺术专业课程。将艺术校本选修课程纳入课表,保证时量,保证师资,确保教学质量。引导学生在具备基本艺术素养的基础上,专一门、爱一门、长一门。这样的课程模式有利于学生发掘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潜力和个性,鼓励了全体学生包括是那些艺术零基础的学生激起对艺术的学习兴趣,大胆走进艺术,以此扩大艺术对学生的影响,同时拓展了艺术教育的发展空间。
3.4重视艺术特色教育课程的实践。实践是艺术的来源,通过艺术实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艺术的理解,感悟艺术的真髓,锻炼和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和水平。在实施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学校应以活动为载体,搭建“四个平台”。第一是各级教育权威平台。学校应积极参与各级教育权威部门举办的艺术活动,如中小学生艺术节、三独比赛、音乐会、集体舞比赛、公益演出等等活动;第二是国际国内大擂台。学校应有组织的参加国际交流、青少年才艺大赛等有影响、有权威、有信誉的青少年活动,如“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国际青少年艺术节、全国少儿书画大赛等等权威赛事;第三是社会公益大舞台。学校应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大舞台,让孩子们的实践活动与市民互动,如参与电视媒体主办的晚会、栏目的演出,参与为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举办的义演,参与社区文明创建的宣传公演等等;第四是校园大舞台。学校应致力于打造校园艺术氛围,让艺术活动在校园内常态化、规范化。定期策划开展艺术节、音乐会、夏令营、书美展览等等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通过“四个平台”的搭建,让学校不断活跃在国际国内大舞台上,充分展示学校艺术教育综合实力,强化学校的艺术特色建设工作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力,做大做强学校优质艺术特色教育品牌。
四、结束语
在21世纪,一个不懂艺术的人算不上是一个“完人”,显示出艺术教育正成为现代教育的新追求。努力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传统优势,通过艺术特色教育的改革和实践,对艺术特色教育的有效模式进行优化,为我国当前教育业的改革提供借鉴经验。
有鉴于此,建设艺术特色教育品牌学校的有效模式探究与思考,打造艺术教育的品牌名校,将成为当代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主编 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张春兴主编 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邵瑞珍主编 教育心理学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