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核心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在我国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总体形式。要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体系、课程体系,有重点有计划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以预防为主,以发展性目标为核心,要避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知识化和讲授化。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构
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普通高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已经做得比较规范,工作思路也已经比较成熟。由于近些年来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也需要能适应高职教育的总体发展形势。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学生在大学生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数从1999年的46万增加到2009年的285.6万,增长了6.2倍。据悉,2011年全国高等学校计划招生675万人,其中高职计划招生326万人,占48.3%。在可预见的未来,高职招生的比例将继续加大,因此,高职学生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以往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如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是给学生上课,就是设置心理咨询室,就是区分出“有问题”的学生……面对蓬勃发展的高职教育,有必要借鉴综合性高校的一些经验,制订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随着高职院校生源规模的迅速扩大,就业竞争加剧,学生的心理健康可能会受到影响甚至受到冲击。因此,需要未雨绸缪,制订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应对潜在的学生心理问题。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成
1.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在思想上要真正重视心理辅导工作,采取切实的措施,建立健全心理辅导机制,并从制度上保证心理辅导工作开展的常态化。要避免心理辅导机制成为应付各类检查与评估的“装饰品”。
(1)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可以考虑将心理辅导机构作为学生处或学工部的下属机构,成立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及“心理咨询中心”。由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统领、协调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机构工作人员由有心理学或教育学学科背景的教师担任,负责制订、统领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建立校—系—班三级心理干预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要有“全员参与”的意识,在整个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以后,心理健康教育的触角要逐渐向下延伸,在各系、各班分别建立起相应的分支机构。比如可以在各系依托团总支、学生会等设立相应的机构,负责和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进行沟通,及时反馈本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扰。通过培训、考咨询师证书等形式加强各系辅导员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素养,通过观摩等活动加强各系辅导员的实践技能。班级是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的基本群体,由于全班同学在一起上课、活动,因此对本班同学的心理状况相对更为了解。因此,可以在各班设置“心理委员”一职,由原有的班干部兼任。由“心理委员”负责了解全班同学心理活动的变化,及时向系、学校反馈,以便早发现,早干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校—系—班三级干预机制,做到心理危机的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应对,避免或减少心理危机对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冲击。
(3)建立和校外的联络机制。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家庭及学生自身的性格因素都是重要原因。同时学生的心理问题又是多样、复杂的。当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超出了心理辅导机构的职责范围时,机构要将学生向医疗机构进行转介,通过药物来进行干预。学校同时要和家庭建立密切的联系,指导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4)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跟踪、反馈机制。在学生入校初期,可以对全校新生通过心理测评、访谈等方式建立全校新生的心理档案;设立新生心理预警系统,甄别心理素质较差或面临重大生活事件较多的学生,建立对他们的心理特点追踪机制;建立日常事件预警系统,关注在校期间面临重大事件的学生,如对休学学生、家庭有变故的学生、挂科较多的学生、受处分的学生、在学习、恋爱及生活中有强烈的挫败感的学生。当学生面临这些重大生活事件时,心理健康教育的跟踪体系能够及时发现、反馈,及时进行相应的辅导。
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及相关的机制后,需要建立相应的跟踪、反馈机制,以确保工作的落实及工作的实效。要建立起学生向辅导机构主管部门的反馈机制,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正常运行。 转贴于
2.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1)健全课程体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要逐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建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网络课程—专题讲座四级课程体系。必修课程面对全校学生,主要通过理论和实践操作、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心理卫生学、职业指导与生涯规划等学生密切关心的心理课程,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关注自己心理健康的意识。选修课可以开设“人际关系辅导”、“情绪及情感辅导”、“女大学生心理辅导”等课程,增强心理辅导的针对性。网络课程是许多综合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网络课程给学生更大的选择权,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帮助,同时,在网络课程中可以设置信箱、留言板等互动平台,使学生和心理辅导老师能够在网络中交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此外,针对每学期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心理的共同特点可以开设专题讲座,以化解学生的困惑。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设立团体训练室、测量室、督导室、宣泄室、咨询室、资料室等,配备沙盘、测量电脑、音乐治疗器材、多媒体、图书资料等,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硬件条件。
除了在班级中开设心理健康课外,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以“活动周”、“活动月”等专题进行。还可以以团体辅导、讲座、刊物宣传、心理电影展播等形式进行。还可以以网络及咨询电话为平台进行。
(3)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均为应用型专业,设置的教育学、心理学专业非常少,因此,高职院校在建立心理辅导体系时缺乏相应的专业支撑,导致每个学校从事心理学专业教学和研究的教师相比综合性高校要少很多。但是仅靠有限的心理辅导老师是远不能胜任的,因此,需要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从激励机制、观念上强化全体教师在管理及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学科教学及管理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有重点、有规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水平不同,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在大一可以进行以入学适应及生涯规划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大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以以情绪及人际交往为核心,大三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以求职技能与求职技能的培养为核心。此外,针对不同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进行一些专题辅导,如考试前对学生进行考试焦虑方面的专题辅导。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须注意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全员参与”
根据教育部要求,高校每5000名学生必须配备一名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可是实际工作中,即使按要求配备也远不能满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面对心理学师资的缺乏,为加强心理辅导工作的时效性,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是全体老师共同的责任,各科任课老师可以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课程中渗透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所有老师都需要在平时上课过程中观察、发现学生心理状况的变化,及时和学生沟通了解,必要时将学生转介给专职心理辅导老师。管理岗位的老师也要以“为学生服务”的心态,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努力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预防为主”
学校心理健康与医疗机构关注心理问题的不同之处在于学校更加关注预防系统,而不是当发生了问题再进行治疗。虽然预防机制占用了一部分资源,但还是逐渐被一些学校心理学家所认同并执行。高职院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着眼于学生最为常见的人际关系、情绪与情感、就业等方面的辅导,着眼于预防学生上述问题的出现。
3.以“学生发展”为工作核心
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健康教育中心以2005年9月到2009年1月888人次的咨询记录为研究材料,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障碍性咨询只占咨询人次的13.74%,发展性咨询占主体,主要集中于人际关系、个性与人格、生涯规划三个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和综合类高校大学生年龄相近,因此高职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应该以发展性目标为主。以“学生发展”为工作核心强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学生的入学适应、提高交往与就业技能、职业指导等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上,而不是要盯紧“有问题”的学生。
本文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的同质化取向研究,包括具体分析了社会转型中的具象表征和实践共生、目标旨向,以实现对教育方法性契合的目的。通过二者的有效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心理素养和专业素养均能够得到双重的提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即相互作用,又相互独立。从工作依据、指导思想、工作手段以及工作方式出发,二者各不相同。但为了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体的全面发展,高校一定要对这两项教育进行高度的重视。基于现代思想政治发育发展视域,凸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的必然性
1.同是以公共的教育目标为导向
高校思政教育倾向于对树立榜样、教育以及说服的运用,加以通过批判反面教训等手段来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约束,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端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则趋向于对专业化心理学知识的对话和测量等专业教学方法的运用,从而正确及时的疏导大学生心理,使学生出现困惑和困难的学生走出心理的阴霾,这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从教育侧重点与教育手段出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有明显的区别,但二者的教育目标方向却是一致的,以高校人才培养的中级目标为导向,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素养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这两种教育,学生内在的潜能将得到有效的挖掘,未其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同是在社会实践中应运而生
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具有一定的差别,前者更重视大学生的思想健康,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后者更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帮助大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心态,为其日后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人们的意识包括心理和思想两个层面,能够反映出客观事实,而这两个层面内容均涉及到了精神领域和思想领域,为此,实际上,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实际生活学习中,倘若大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那么思想问题也相继出现,而同样的思想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对其心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长期以往学生会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不和谐的思想观念。为了避免上述现象发生,高校大学生一定要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心理修养和素质,从而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实施加以保障。同时,心理活动是由思想支配的,心理上升到一定高度就是思想,而人生观、价值观往往支配着人们的心理品质。因此,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是在社会实践中应运而生的,二者相互生成,共同发展。
二、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的重要途径
1.取长补短,有机整合
由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有本质的区别,为此,相关教育工作者要将二者加以有机的整合,取长补短,从而使他们的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思政教育通常应用的教学形式以说教为主,对大学生灌输相应的理论知识。心理健康主要通常应用的教学形式以对等交流或秘密访谈为主体,对教育者与学生的平等地位加以强调,旨在帮助学生解决其心理问题。思政教育的优势在于其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而心理健康教育通常是指教育工作者等着学生主动与其交流,只重视特殊群体上门寻求帮助。长期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就容易流于表面,为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深入学生的心理,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组织课堂教学、实施团体辅助等手段,使心理学方面专业知识能够在广大学生面前普及,这就培养了学生自行解决一些层次较浅的心理问题。
2.对思政教育人员的心理素养和专业素养契合性加以提升
就目前情况来看,相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高校更重视其思想政治教育。仅有少部分学校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教育服务和心理服务。但绝大多数高校为了减少办学经费,没有聘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这就使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发生了严重的脱节。另外,由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他们的专业知识背景不同,不能仅以辅导员或版主然充当心理健康教师,这很难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得到优化。基于此,高校在和配置和招聘教育工作者时,要考虑到二者的协调问题,可以聘用心理咨询专业教育进行思想理论的授课,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系统的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
3.对网际空间中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指导契合性进行提高
高校要对校园网络建设的力度加以强化,可以通过在校园网上开设专门的聊天区或板块的方式,并将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的知识添加到板块中,并结合学生的爱好,选择适当的展示方式,以对学生的心灵与感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自觉对心理问题以及思想问题进行及时矫正的好习惯。另外,由于网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通过专门聊天区的增设,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不仅释放了学生的心理以及思想压力,更能够帮助师生建立和谐的沟通交流机制。针对于思想和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相关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秘密谈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疏导,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并积极帮助学生、引导学生,从而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契合性,并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契合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有赖于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教育过程中积极贯彻社会主体核心价值体系原则内容,并在高校教学计划中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育人目标,将思政实践课设为必修学分科目,科学的对其课时进行增加,从而实现其思政教学与心理健康教学资源的一体化运用与多元化整合。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契合对高校教学育人目标的实现起到决定性作用。
作者:张丽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参考文献:
[1]丁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65-69.
[2]周先进,张颖颖.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4):74-78.
[3]杨子健.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J].才智,2014,(29):97-97.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第3期,我们明确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与内容。接下来,人们不禁会问,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则或标准是什么?相对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哪些特别或特殊之处?这就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特点,了解相关原则和特点,有利于促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取得预期效果。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原则是行动的规矩、法则、规则、标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先分享一则小故事,看看坚持原则的重要性和破坏原则的危害性。
《后汉书》中记载:一次,光武帝刘秀心血来潮外出打猎。深夜回城后洛阳城门已关,看门的上东门官虽知是皇帝回来,但却以“法令中规定入夜关城门,任何人不得出入”为由拒绝给皇帝开门。无奈之下,皇帝只得绕上一大圈改从东中门进城,东中门官为了拍马屁就违规给皇帝开了城门。第二天,光武帝赐坚持原则、给他吃闭门羹的上东门官布帛百匹,以示嘉奖,而那个违反法令、屁颠屁颠给他开城门的东中门官,则被降职贬为参封尉,以示惩罚。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坚持原则的重要性,正如英国作家斯迈尔斯所说:“一个没有原则和没有意志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舵和罗盘的船一般,他会随着风的变化而随时改变自己的方向。”可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确保其不偏离航向和航线的保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提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2)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3)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全体教师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注重教育方式方法,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3)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要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这些基本原则都是一般原则,无疑都是重要的、根本的,因而是必须坚守的原则。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坚持这些一般原则的基础上,还要坚持如下专门原则:
(1)固本培元,扶正祛邪。固本培元是我国古老的哲学思想,也是传统中医学理论的精髓。元,本,是根本、元神的意思,即基础。固本培元即巩固根本、培B元神的意思。《易经》《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奋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也就是说,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扶正祛邪,也是中医的基本原则。即扶持正气,去除邪气。现用来指扶持好的事物,纠正错误倾向。扶正,即扶正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从而驱逐邪气,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祛邪是消除病邪以愈病的治疗原则。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借用扶正祛邪更多指通过扶正达到祛邪之目的,即通过固本培元,播撒阳光雨露,培养正能量,预防和化解、矫治心理问题,也就是日常所说的通过发展预防和化解问题。即以预防发展、增强心理免疫力为主,补救矫治为辅。
(2)激扬生命,开发潜能。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教育。教育的本体是生命提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价值更是在于教育过程中生命的发展和张扬。教育的基本动力、最重要的资源都来自生命,教育的核心过程发生在生命活动之中,教育最终和本质上依靠生命、激发生命、提升生命、造福生命,一句话就是要从心底深处激发活力。这就需要开发潜能,这里的潜能主要是心理潜能即大脑潜能。大脑约由5000万种、100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这个数字相当于银河系里星球的总数。每一个细胞又与周围大约1000个细胞发生关系,使大脑的突触达1000万亿个,从而构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壮观的“通信网络”。然而,人在一生中实际使用的脑神经并不多,只占总数的1/4到1/3,大量的通信网络都在脑海里闲置未用。潜能开发得越充分,效率越高,创造力越强,生命力越旺,预防和化解问题的能力越强,负担越轻,享受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快乐越高,幸福感越强。
(3)全员参与,自主自助。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面向全体,要求全体师生员工、家长都要投入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来,人人既是教育主体又是教育客体,也就是说,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可以开展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发挥主体作用;同时,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可以接受他人的教育、他人的影响,扮演客体,即当受教育者。这里面反映出教育与被教育之间的平等和互动,既体现了双主体性,也体现了共同成长和共同进步的终身学习理念。
(4)全面渗透,全程跟踪。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局限于心理辅导室,也不能只靠主题班会和课外活动,而是要体现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学校要从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到学校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学科教学、师资建设、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各方面,家庭的文化、家规家风家训、亲子互动、亲朋来往等,社会道德、风俗习惯、时尚、法制和风土人情以及媒体宣传舆论等,都要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元素,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既发挥显性课程的主导作用,也发挥隐性课程的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由于是全面渗透,就体现出了横向的全程融通和纵向的全程对接,即从小到大心理发展的一条龙的电子档案跟踪,做好幼小衔接、小学中学衔接、中学大学衔接、学校家庭社会衔接、过去现在未来衔接,形成纵横立体服务网络体系。
(5)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德的灵魂;全面发展是树人的目标,现代核心素养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深化素质教育、减负增效、提高升学率、提高幸福指数等都是紧迫的时代课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紧紧围绕这些中心,服务教育改革大局,为有效解决新形势下教育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提供积极的心理基础,从理念、内容、方法、评价、效果等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注入时代元素,满足时代需要,化解时代难题,不断开拓创新,在整体教育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预防和矫正被边缘化的状况和倾向,成为撬起学校深化素质教育的杠杆。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特点是一事物在具备同类事物共性基础上的自身的特殊性。生活中常说:天地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是树叶,但各有特性,这个特性即为特点。我们先看下面一则故事。
有一天,坡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没有在家。他王安石的书桌上有一首咏菊的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坡看了,心里想:这不是胡言乱语吗?“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而敢与秋露鏖战,是能耐寒的。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大错特错?于是他诗兴大发,不能自持,便提笔续诗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对于坡这种自以为是的作风,很不满意。但想到坡不晓得黄州落瓣,也怪他不得,于是密报天子,把他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重九天气,连日大风。一天,风息后,坡邀请了他的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纷纷落叶,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无语,恍然大悟,同为,竟也有落瓣与不落瓣之分。
这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而恰恰是这个特殊性决定了一事物与同类其他事物的本质差异。可见,掌握某一事物的特点能深刻揭示和认清其与同类其他事物的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也可以从其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与积极心理学的比较入手来获得鲜明认识。
1.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如下特点
在哲学基础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偏向人性恶,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偏向人性善。性恶论主导下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从医学角度矫正、救治;性善论主导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扬善、挖潜。
在教育方向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瞄准化解和摆脱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瞄准的是深化素质教育,共创幸福美好未来。
在教育目标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追求培养无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追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教育任务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排解应试教育下的心理困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致力于为立德树人铸魂,促进健康快乐成长。
在教育功能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偏重对个体发展的作用,表现为预防、发展和补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凸显为教育整体发展和人类幸福提供杠杆。
在教育对象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聚焦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教职员工、学生和家长及其全面素质和潜能。
在教育结构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侧重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侧重自己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互为主体和客体。
在教育内容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负向内容主导,多为心理问题的预防、化解、补救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正向内容主导,多为心理潜能的开发、阳光心态塑造、美德弘扬、正能量积累、幸福感提升等。
在教育方式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咨询辅导为主,团体活动训练为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倡导面向全体自主自助,因材施教,显性与隐性课程相得益彰。
在教育过程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问题入手―探究原因―形成对策―化解问题―延伸迁移;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正面入手―开发潜能―化解问题―体验成长―分享快乐。
在教育评价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惯用诊断性、终结性测评,难免标签效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倡导形成性、激励性评价,以评促建,以评促发展。
在教育效果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着眼“立竿见影”,治标不治本;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着眼“长治久安”,标本兼治。
在教育地位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学校工作的边缘,学校特色的点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则为学校工作的酵母,学校内涵发展的支点。
由上可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比显现出鲜明特点,某种意义上说也恰恰是其优点,因此,它才能兼容和超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
2.与积极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如下特点
从学科定位上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比积极心理学更贴近教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重心落在教育上,因此,与各级各类教育的内涵关系更直接更密切。积极心理学重心落在心理学上,因此,与各级各类教育的内涵关系就没有那么直接、那么密切。
从起源上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比积极心理学更久远。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扎根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尤其是两千年多年前的儒家经典 “正心”思想。兴起于世纪之交的积极心理学溯源,充其量也就是科学心理学诞生(1879年)以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
从内涵上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比积极心理学更辩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扎根传统“正心”和扶正祛邪思想,“正心”不仅有“正面的”“积极的”形容词之意,还有 “端正”“矫正”动词之意,这就包含了传统病理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端正”“矫正”和积极心理学的“正面的”“积极的”双重含义,比单纯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其positive翻译为汉语即“正面的”“积极的”)内涵更辩证。
从体系上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比积极心理学更严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从诞生就有比较明确的结构体系,比如:方向与目标,任务与功能,对象与内容,原则与特点,途径与方法,成效与评价等。积极心理学诞生,更多的是代表一种方向,很难像一门学科那样形成严谨的结构体系。
从文化上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比积极心理学更健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既扎根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中国国情和时代精神,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也吸收西方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教育,尤其是积极心理学的先进理念,既有心理学成分,又有教育学诉求,可谓集古今中外相关思想大成,因此具有文化兼容性,可谓中西合璧。积极心理学主要立足西方文化,因而相对缺少东方文化精髓。
(一)二者的联系
首先,思政教育有利于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其健全心理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就目前而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健康同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在此内容中融入思政教育能够弥补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使其教学的品质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思政教育能够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使其在生活和学习中建立良好的心态,同时还有利于学生集体观念和个人思想的培养,促进心理机能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思政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只有拥有正确较之观念和道德思想的人,才能称之为心理健康的人。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大学生的心理缺失,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以此促进思政教育的正常进行。思政教育的核心更偏向于对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等内容的教育,很少涉及学生心理方面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用心理疏导等方法,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帮助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为思政教育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这两种教学内容的融合,能够丰富高校的教育形式,提高两者教育品质和效率。与思政教育相比,心理健康教育更适合应用个案分析、实验观察等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分析,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自身心理的特质,以便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规避此类不良现象的出现。通过对其做法的概述,让其了解到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以此促进高校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对其个人进行全面的了解之后,将教育变成劝解,将制约变为疏导,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与思政教师间的关系,推动思政教育的良好发展。
(二)二者的区别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在定义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思政教育是通过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举止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为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进行基础法律的讲解,以此约束其行为。其实质是以人为核心,其最根本的目的是构建学生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询问的方式,结合心理学的教育理论,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纠正及引导,使其能够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其教学的核心更偏向于学生心理理念的构建,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高校思政教育。由此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概念是不同的,具有不同的理论内容。
其次,两者之间的教育目标存在差异。在大方向上来说,其教育目标都是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但从细节上来说,二者又有一定的不同。思政教育是站在社会的角度上教育学生,主要是以为指导,运用唯物论主义解决学生思想政治观点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学生思想方式的考察,了解其思维动向,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卓越品质和爱国情怀,帮助其形成健康的心理素养和独立自主的品格,以此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其更加注重学生个人的心理发展,通过对学生主观意愿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在不断解决困难、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心理的抗压能力,同时通过对不良事件的分析,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降低其心理问题出现的概率。
最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两者的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两者的教育模式方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其都是按照相关的教育规律进行的,并且其教育方法都符合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其中,思政教育主要是在宏观方面,注重学生社会公共道德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在微观方面,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引导,这种情况就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二者教育的基调。通常情况下,思政教育是运用对比教育、典型教育等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询问、角色扮演等方式,注重学生的心理成长,达到学生的心理需要。
二、基于心理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究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物质利益和利润最大化成了现代社会的主流。由于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使得多数大学生对生活的追求更加偏向于物质,从而忽视了精神生活的富足。
(二)思政理论较为深奥
高校学生的思想较为跳跃,其拥有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思政教育主要以政治理论为主,综合了各式各样的社会意识,并不贴合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就造成了许多大学生并不能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自身的生活当中,逐渐对其失去兴趣,导致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换句话说,大学生并不能理解其理论的含义,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更不用说将其运用到自身的生活当中。
(三)大学生自身生活社会不足
进入大学时期,学生的升学压力逐渐变小,学习不再是一部分学生生活中的主要部分,这部分人将生活的重心放在了自我意识的放逐上,这种情况就会使压抑过久的心理情况得到爆发。由于其刚步入社会,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再加上其思想的不成熟,往往只考虑问题的表面,就造成了其思考方式的极端化,抗压能力较差,很难抵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以自我为中心,极少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这种情况下,就会使大学生对这种理论性较强、历史渊源较深的教育内容产生抵触。认为其教育内容大而空,不符合生活实际,与主流文化唱反调等情况。
三、心理学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决措施
(一)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
通过查阅心理学的文献发现,在面对问题或者逆境时,人格健全的人能够承受的压力更大,同时在新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也较强。所以,为了能够培养出学生的健全人格,高校思政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及时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将工作的重心放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首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发现其长处,运用其潜力教学,不要一味地打击和批评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思政教师并不像想象中的古板,以此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站在心理疏导师的角度,倾听学生的诉求,引导学生走出思想的“死胡同”,帮助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学校在对思政内容进行编制时,应结合社会的需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其情商得到提升。最后,需要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在实际的课堂中,及时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思想情感的变化,转换自己的思路,不要揪着学生的错误不放,而是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用鼓励代替批评。
(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融合
为了能够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品质,其走向学科融合是其重要的教学手段。通常来说,思政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对高校学生情感意志、行为实践、思想认知等方面,这就决定了其课程的设置主体,必须以大学生的需要为主,结合教育心理学、社会伦理学等学科理论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因此,思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思政教育的内容为主,以心理教育为辅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能够完善思政学科的内容,同时还能让学生受到多方面知识的熏陶,有利于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
(三)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转型
关键词:心理健康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105—02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适应性与成长性相矛盾等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从高校管理的各个因素来不断剖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从自身发展角度看,要想形成完整的人格系统,保证身心的和谐发展,就必须及时调整、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不断克服心理障碍,维护心理平衡。
从整个社会角度看,大学生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力量,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养,才能迅速适应现代高速的社会生活,才能在日益激烈竞争的今天,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材。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不够规范。目前,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人员大多是非专业人士,普遍观念守旧,不根据科学的规划,而是凭经验、凭想像,仅仅认为开展了心理咨询就能解决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问题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重视。还有部分教师为显示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加心理测试力度,仅仅存档了事,对了应付检查和评估而改到数据,忽视教育质量的测试结果,这在极大程度上掩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针对性和实效性很强的课程,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些高校把心理健康列入教学计划,当作一门课程来对待,教学内容根据教材进行概念性教学,传授心理学概念、原理等知识,大大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用性,没有把教育真正内化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力量。这种课程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反而可能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为基础,增强其实用性。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不合理。教育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人员相互学习与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新生事物,需要不断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大部分高校忽视了这点,认为孤立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这种将心理健康教育孤立化的做法,不能有效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不能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氛围,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可以决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有效地开展。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结构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一是专职心理咨询师不能专心从事心理咨询。二是心理咨询人员的组成结构不合理。鉴于学生复杂的心理状况和心身问题,咨询室的工作人员除了要有教育学、心理学基础,更要有专业的人员配备和合理的咨询体系。
2.缺乏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按照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地实施心理教育,如对新生进行入学心理健康水平的普查时,可同时进行适应性的团体心理辅导和团体训练,并立即建立心理档案,对测查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咨询与帮助,及时在萌芽阶段解决学生心理问题。针对不同年级进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减压放松技巧训练、心理危机干预等等。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应重在实践而非理论,无需大学生掌握太多心理学学科的专业术语,但却要求他们能够学会解决心理困扰、保持良好心态以及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促进自身心理健康的能力。
3.危机干预系统不健全。危机干预系统一般应包括预警系统、监控系统、干预系统、转介系统、危机善后系统。许多高校的危机干预系统不健全,一般高校缺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排查的机制,应不断加强对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高度关注并进行日常监控使心理障碍患者及时转介到专业机构治疗,并加强对周围同学进行有效的支持性心理辅导及跟踪性随访。
四、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策及途径
1.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加强“健康新概念”的宣传,使学生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意识,摒弃保守落后的观念。高等学校应努力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通过宣传、演讲等途径让学生明确新的健康概念,增强心理健康意识,使学生更加注重自我教育,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完善自我的一种途径,积极参与学校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指校园文化环境、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师生关系等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形成影响的校内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良的校园环境是全校师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约束的无形力量,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巨大的催化作用。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方法。它们遵循各自不同的规律和原则,前者立足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后者立足于解决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观念问题。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又不是完全对立的,二者互相关联,具有内在统一性,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合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举措。
4.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二要建设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三要增加教育投入,加强硬件建设,四要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不断通过理论研究来提高心理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高队伍整体水平,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着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高度复杂的基础工程、系统工程和创新工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既是以前的应试教育遗留给我们的问题,也是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对我们的要求。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须实现多方面的根本变革:工作目标应实现从强调防治心理障碍疾病向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提升心理素养为主转变;工作取向应实现从注重障碍性、矫正性向以发展性、积极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转变:工作队伍应实现从少培训、不规范向规范化、专业化转变;工作内容应实现从过去单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务性活动向加强理论研究、拓展工作外延、提升工作水平转变。我们应当理性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科学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向,积极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的根本变革。只有这样,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走向规范走向成熟,走向科学。
[基金项目:2012年黑龙江科技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模块+项目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应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