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331
院前急救是指患者从现场到医院之前的就地抢救、监护送到医院的过程。是急救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院前急救多数是意外或突然发生的,往往没有确切的地点,无法预料时间,人数及危重程度,能否及时无误地作出诊断和救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以后的康复。急诊科与商丘市120急救联网以来,经过多年时间与经验累积,并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改进,已形成了一支急救技术过硬有效地为院前急救提高成功率。
临床资料
2010年共实际接诊患者1042例,全部采用院前流程进行抢救,紧急抢救患者310例,其中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患者15例,需一般救治患者717例,及时抢救率为100%。
人员准备
全科12名护理人员均持有护士执照,具备较强的急救知识和丰富的急救经验,反应快速,应急能力和协调能力强能有效处理急救现场的各种复杂意外情况。
每名院前急救人员均熟练掌握各种急救药品应用和各种仪器,如呼吸机、除颤器,建议呼吸气囊,可熟练应用心肺复苏术、静脉穿刺、静脉留置针等急救技术。通过加强急救管理,增强医护人员的急救意识,抢救危重患者成功率不断增高。
急救人员至少每月定期进行业务学习或技能培训:学习培训的内容包括,护理部根据专业技术人员制定了护理人员毕业后继续教育计划、护理人员“三基”培训计划和实施各种危重的治疗和护理方案,增强急救意识和快速应急反应能力以及协调能力的培训,对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讨论,总结经验与不足。
设备的准备
通讯设备的准备:建立健全灵敏的通讯网络是提高急救应急能力的基础,我院急诊科2部固定电话机,电脑传真随时与120急救指挥中心联络并及时为患者做急救指导。
急救设备的准备:救护车2辆,每辆配备车载电源、氧气,并配备负压吸引器、心电图机、简易呼吸气囊、夹板、止血带、绷带、便携式氧气瓶,各种急救药品及输液用物、抢救器材,抢救物品做到“五定”(定专人管理、定期清点消毒、定期检查维修、定品种数量、定点安置),随时补齐药品,可靠地做好院前急救物资的保障。
流程设备
接诊出诊:急救电话振铃3声内必须接通,接到电话时,详细填写派车记录单,通知出诊医生、护士及司机,带齐急救药品、物品及仪器,3分钟内出车,如道路堵车、车辆故障、修理或其他原因,不能及时到达急救现场,立即通知120急救中心重新派车,以免延误最佳抢救时机。
现场急救:到达急救现场后尽快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配合医生迅速进行抢救治疗及急救措施,并做好详细记录。现场急救是在患者及家属的监督之下进行的,现场条件有限,所以医护人员在抢救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急救意识和规范的抢救流程,注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有助于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转运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迅速将患者转送到医院进行下一步抢救治疗,并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变化,保持患者呼吸道及各种抢救通道的通畅,出诊的医护人员必须在患者的身边,一旦病情发生变化,采取有效地抢救措施。危重患者经过抢救和监护,多数情况下要住院或手术治疗,我院急诊科制定了转送患者流程,首先护士要检查患者所有的管路是否通畅,安全标记清楚,然后通知接收科室,携带必要的抢救仪器及抢救药品,由护士亲自护送,必要时相关科室医生陪同。
回院:将患者接回医院后立即送入抢救室,进一步抢救治疗,如无再次出诊任务由出诊护士清点药品、物品并及时补充还原,并做好出诊记录,车上抢救仪器、担架等物品及时回放,处于应急状态,以备下次出诊。
讨 论
我院急救人员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均得到了提高,培养了一支技术过硬,训练有素有较强的抢救意识,反应迅速和团队精神的急救队伍,为急救工作质量和成功实施打下了基础。科学管理保证了我院院前急救护理流程顺利的实施和提高急救成功率。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培养护理人员的慎独精神,增强责任感,抢救工作中相互配合,熟知各自的职责和工作流程,全力以赴地抢救患者,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我院急救得到了加强,配置了功能齐全的抢救仪器,如铲式担架、简易呼吸气囊、除颤器等,都有利的保证了院前急救流程的顺利进行,提高抢救水平和成功率,使患者在恰当的区域得到及时的抢救、治疗及处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医护人员;技术操作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077-02
所谓院前急救,顾名思义就是指未进入医院之前对病人进行的用以起到抢救生命、缓解症状、稳定病情、安全运转为目的的处理。我国急症多发生在医院以外,故需要进行院前急救的患者大大多于要进行急诊的患者,此外我国平均每分钟就有四个因未得到及时正确的院前急救而丧失生命的患者。因此,提升院前急救的护理品质迫在眉睫。
一、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素质
随着医疗急救事业的不断发展,院前急救已经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抢救的成功率及病人的伤残率和死亡率。在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的进程中,医护人员的自身素质是重中之重。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急救护理队伍是必要的[1]。
1.素质教育内容。素质教育应包括政治素质、职业素质、业务素质、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这些项。做好政治素质教育,就要把握好两个观点,牢记两句话,做到七个自。其中,这两个观点是指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把护理质量放在第一位。以保护人民健康为目标,树立急救意识,为卫生健康保健事业奋斗终生。两句话即“院前护理高尚,解除病人疾苦高于个人得失”和“院前护理光荣,为人民健康事业无私奉献”;七个自即“自爱、自尊、自强、自信、自力、自重、自制”;搞好职业素质教育,要树立护理职业是为病人解决疾苦给人带来光明和希望的理念。所以,要引导院前护理人员对院前急救工作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提升对院前急救专业的热爱,培养好自身的言谈举止,自身举止得当的同时要会使用得体的带有保护性的语言安慰、同情患者及其家属,护理过程要轻柔熟练反应及时,情绪饱满,富有活力,给人以正能量;业务素质:院前护理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护理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医学知识,同时要不断通过进修、培训,学习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不断满足和适应院前急救护理工作发展的需要;技能素质:护理操作是每一名护士的基本功,是成功抢救病人的一把金钥匙,要明确知识与技能并重,苦练基本功,掌握过硬的本领,胆大心细、面面俱到、疏而不漏,能够灵活机智有条不紊地开展护理工作;科学文化素质:随着院前急救事业的迅速发展,相关知识的不断更新,为适应发展的需要,除了不断学习外,还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创新。同时,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加强社会学、哲学、法学、政治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的学习。用知识武装大脑,为推进院前急救相关知识的完善做贡献;心理素质:院前急救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和突变性,因此,院前急救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有良好的情绪和开朗宁静的心境,要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十足的忍受能力,要善于观察,该出手时就出手;身体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良好的身体做支撑,就无法正常地开展院前急救,因此,作为院前急救的医护工作人员,要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和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提高自身身体素质[2]。
2.提高院前护理人员素质的措施。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关乎急救工作的质量,针对从业这些年的经历,笔者认为应从思想理念、交流培训、群众监督、争优评选等方面着手。首先,在思想理念方面,我们必须把岗前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要求从新人一进院就从思想上明确“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忠于岗位,开拓进取,精益求精,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意识”,致力于成为一名高素质的院前急救护士;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互动交流学习,不断提高护士的业务技能,着眼于世界,请大师名师并派出学习能力强的护士出去学习进修;要加强责任目标考核接受群众监督,及时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将患者救治过程中的难点重点及时个告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开展“争创青年文明号”和“争优创先”服务活动。针对目前青年护士较多的特点,促进其全面发展,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岗位练兵、公布服务承若,提高服务质量。
二、建立完善的院前护理应对体制
由于院前急救具有紧急性、复杂性、困难性、随机性等特点,这就加剧了急救的难度。然而由于院前急救人员的年龄偏小,具有较好的体格和灵活的思维,但是往往缺乏生活的阅历和处理突况的经验。因此,本节笔者就院前护理常见的隐患及相应的对策作出全面的总结,用以为完善院前护理的应对机制做铺垫。
1.院前急救的常见隐患。院前急救常见的隐患包括人为因素导致的隐患、硬件设备不全或存在故障、管理不够规范等。而人为因素导致的隐患又包括呼救电话接听记录不详细、医护人员心理素质较差缺乏经验、出诊速度慢、医护人员技术不熟练、现场急救处理不当等。如,在接听患者急救电话时,未能详细地询问患者或患者家属详细地址、联系方式、现场大致情况、受伤人数以及受伤大体严重程度。在接到呼救电话时对方往往情绪紧张,语气急促,语言组织能力较差,时间、地点、现场描述、受伤人数及伤及程度描述不够清楚。己方由于比较慌张也常常不能正确引导和舒缓对方思绪,时常会发生双方对对方描述不能正确理解,情绪比较激动,没能够表达清楚就结束了通话。因此,会导致出车速度慢,空跑或延时到达,耽搁了时间,延误了患者的救治;少数院前急救人员、救护司机及马路上的行人等对急诊救人的意识不够强,出诊速度慢,未能在指定的时间出诊、出车及路上行人车辆的种种不配合,难以达到急救出车的时间要求。不能在国家要求的5~10min内做好准备迅速出诊,达不到国家规范要求;院前急救人员的急救技术掌握不够熟练,出诊的护士业务技术不够熟练,不熟悉具体的操作章程,动作迟缓,不能够当机立断。例如,现实生活中常能见到一些急救人员不熟悉徒手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包扎、固定、止血等急救章程,以及出诊护士在现场条件比较恶劣时不能有效利用周边环境等一些有利条件,思维不够灵敏,应变不够及时,或院前急救护士在野外环境静脉穿刺成功率低等,都将不利于院前抢救的质量;因院前急救本身固有的一些特定情况如突然发生、现场情况比较复杂而救援任务非常急迫,导致的准备不够充分,现场救治条件不够理想,没有充足的光线,无关人员较多导致拥挤,救治空间不足等导致的对患者检查不够仔细或遗漏了某些至关重要的细节而导致的患者在运送途中病情加重或出现二次伤害等;院前急救物品处于完好状态是保证患者得到有效救治的重要因素,抢救设备、必备药品是否齐全,放置是否规范都将直接影响救治效果。如针对大出血患者急需的扩充血容量的药品未带或少带,遇到喉头阻塞患者而未带气管切开包,遇到脊椎骨患者而未带固定用的钢板,将导致救治工作不理想;少数医院内部没有一套规范化的院前急救管理模式。如,医院对急救人员管理松散、对急救人员的培训流于形式、没有专业的院前急救人员如遇突况临时借调等。
2.应对措施。统一规范管理、提高急救意识、定期组织培训考核,规范急救的各个流程并完善相应的制度;在体制上应病房与急诊科、ICU与急诊科、手术室与急诊科、产房与急诊科交接流程,并在交接登记本中记录详尽;进一步规范120电话接听登记要求及出诊登记本的记录规范。做到字迹清晰,内容详尽,有据可查;规范在抢救过程中的管理制度,对采取的措施、病情的发展变化、用药情况等记录在案;要加强对院前急救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可以经常模拟各种突况进行演习,边学习边总结;加强对院前急救人员的心理素质的培训,院方可以适时适量地给院前急救人员一定的压力,以磨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但要把握好度,做到松弛有度;加强后勤监管力度,保障物资的质和量,同时保障医疗设备能正常运行;要严格落实责任到人制,落实好签字制度,加强与病人家属的沟通与急诊的衔接工作。
三、从管理角度加强院前急救护理
就笔者从事院前急救的经历和感受,认为院前急救的管理应加强对急救人员的从业资格监管和日从工作中的点点细节与提高透明度加强医患交流几方面努力提升。
1.加强对院前急救护理人员的从业资格监管。从事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护士除具备执业护士资格,2年以上相关工作从业经验,最好还应具备能在当地三甲医院进修急诊学习半年以上,上岗前还应对急救电话接听规程、医患沟通疏导、医疗文书书写等方面进行考核。
2.加强日常工作细节管理。所谓细节,就是指容易被忽视而又十分重要的环节。具体应加强对3分钟出车,对接听急救电话业务及记录的完备详尽;加强交接班的监管,在交接班的同时应对仪器设备、药品器具的数量及质量进行核对,落实好签字流程;针对国家对院前救治护理工作的相关要求过于笼统,应对自身严格要求,在不违背国家对院前救治护理的相关指示外要以各地出台的院前急救护理章程中最严格对患者最有利的规章来约束自己。
3.提高救治过程的透明度,及时与患方沟通。在院前急救护理过程中,对病人的救治方案及可能存在的风险要客观地告知患方,在救治过程中最好留有当时的影像资料以备不时之需。与患方勤交流,提高患方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
院前急救护理工作在急救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乎急救的成败。就本文而言,笔者从加强医护人员自身素质、建立完善的院前护理应对体制和管理者加强监管的角度做了详尽的分析和诠释,就这三方面而言,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若要提升院前急救的护理品质,就要重点着手于这三方面,面面都要管,面面都要硬。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270-02
院前急救是指伤病员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院前急救护理作为急诊医疗的首要环节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社会性强、时间紧急、随机性强、急救环境条件差[1]、院前急救车辆及设备、医疗质量、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工作责任心等因素的影响极易造成医患纠纷。因此只有加强院前急救知识的学习和技术的培训,做好院前急救,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杜绝医患纠纷发生。
1 院前急救的医患纠纷原因
1.1 管理方面的原因 质量管理是护理安全管理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都是造成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2],如管理层不重视各种急救制度的建立健全,约束力不够,督促不够,对患者存在的安全隐患缺乏预见性或质量监控不力造成有章不循、违反操作常规、急救程序及技术操作不熟练等,都是造成护理工作不安全的因素。
1.2 护士方面的原因
1.2.1 法律观念淡漠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和法律知识的普及,患者对就医权利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而护理人员法律观念相对淡漠,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没有依法规范自己的言行,可引发护理工作的不安全性.
1.2.2轻视护理文件书写 完整的护理记录会给下一步抢救治疔提供一些必要的数据和信息,同时护理记录也会成为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在抢救危重患者时由于人员少、时问紧,急救人员多注重于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病情、抢救用药,忽略了护理文书的书写质量,以致于记录简单、漏记、错记、字迹潦草、时间不准确等,一旦纠纷发生易造成举证不利。
1.2.3出诊不及时 急救意识淡薄,未在规定时间内出诊。另外,二线出诊护士是兼职,有时忙于院内抢救,暂时无法出诊,造成出诊不及时,可引发医患纠纷。
1.2.4院前急救护理职业的特殊性 要求每个护士除具备职业责任感,精益求精的护理技术外。同时也应具备相关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现场救治的基本技能。急救患者的多样性,复杂性,多变性,急救人员不仅要全力抢救处置患者,还必须尽力排除各种现场干扰,以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急救质量。
1.3 患者及社会方面的原因
1.3.1 护理工作是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 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和支持。当前社会对医疗服务和医疗费用存在很多意见,加之新闻媒体等对卫生界不良现象的报道。使患者对医护人员的理解和信任度大打折扣,如患者的期望值过高,在就医时一旦达不到,对护理服务稍有不满就会引起投诉和纠纷。
1.3.2 “120”急救车通车不畅 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时间段,车辆拥挤,影响急救车行使速度延误急救而引起投诉和纠纷。
1.4 急救设施、设备及药品的原因 院前急救不仅现场卫生条件差,还受到携带急救药品、设备等限制,客观上为急救工作安全性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急救药品是保证患者得到有效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其质量直接影响效果。我们工作中发现由于其品种较多、药物有效期时问长短不一等,增加不安全因素。
2 预防医患纠纷的对策
2.1 充分发挥职能管理小组的作用, 规范工作流程,及时正确处理问题,通过检查和督促,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使护士认识到遵守规章也是一种自我保护。通过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差错事故发生,把医患纠纷发生率降到最低点。
2.2 院前急救护士应选派热爱急诊工作、具有高度责任心和爱心、业务技术熟练、服务态度好、独立工作能力强、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综合处理问题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护士从事院前急救工作。
2.3 加强急救物品药品的管理,急救物品药品班班交接,做到“四定二及时”:定人管理、定位放置、定量贮备、定期检查维修保养,用后及时补充,急救药品物品要注意失效期,及时更换。
2.4 重视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定期组织院前急救护士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使护士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护理安全,规范护理行为。 从而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使护理安全工作健康发展。
2.5增强出诊护士的急救意识,提高院前急救技术水平 定期对护士进行心肺复苏、中毒抢救、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电除颤、心电监护、静脉留置针、复合伤处理等的培训,要求急救护士熟练掌握常见急症院前急救流程和护埋常规。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急救服务质量量,以过硬的技术赢得患者对医院的信任。
2.6 提高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护理文书是一种客观资料,急救记录在医院纠纷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护士应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地书写护理文书,不得有遗漏、涂改,特别是时间24h制,护士书写完毕要签全名,保证护理文书真实完整,举证有据。
2.7 建立科室月质量讲评,通过护理质量分析对各项工作进行流程优化,使护理人员了解自己该做利么,怎样的服务才使患者满意,怎样的质量才是达标,激发护理人员的责任感、紧迫感,从而促进急救护理工作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如何识别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加强事前监控、改进应对措施,对提高应对能力,降低护理风险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1 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
1.1 管理体制方面的不安全因素:质量管理体制是护理安全管理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都是造成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2]。如管理层不重视各种制度的建立健全,约束力不够,对患者存在的安全隐患预见性差或质量监控不力造成有章不循、违反操作常规、急救理论及操作不熟练、督促不够等都是造成护理工作不安全的因素。
1.2 护理人员方面的不安全因素
1.2.1 医护人员维权意识相对薄弱与患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的矛盾: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不断提高,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患者对自己就医权利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而护理人员法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虽有所提高,但仍缺乏系统教育,少数急救人员仍缺乏法律观念与自我保护意识。这就要求护士中必须增强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行为,同时也要学会用法律维护患者的利益和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以确保护理的安全性。
1.2.2 缺乏法律观念,轻视护理文件书写:完整的护理记录会给下一步抢救治疗提供一些必要的数据和信息,同时护理记录也会成为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如护理人员忽视了对护理文件的记录可造成记录简单、漏记、错记、字迹潦草、时间不准确等,特别是在抢救危重患者时由于人员少、时间紧迫,急救人员多注重于测生命体征、执行医嘱、抢救用药、病情的观察,忽视了对护理文件的记录,一旦纠纷发生易造成举证不利。
1.2.3 部分院前急救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导致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
1.2.4 院前急救护理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每个护士除要具备职业责任感,精益求精的护理技术外,同时也应具备相应的综合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现场救治的基本技能。急救患者的多样性,致病原因的复杂性,情况多变性,抢救过程又直接受现场人员的监督,急救人员不仅要全力抢救处置患者,还必须尽力排除各种干扰,以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急救质量。
1.2.5 护理人员心理素质不一,夜班时间长,心理压力大,院前急救体力消耗大,有时不易得到患者认同,造成对护理事业缺乏认同感。
1.3 患者及社会方面的因素
1.3.1 护理工作是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患者的密切配合和支持。当前社会对医疗服务和医疗费用存在很多意见,加之新闻媒体等对卫生界不良现象的报道,使患者对医护人员的理解和信任度降低,如患者的期望值过高,在就医时一旦达不到期望的要求,对医疗护理服务稍有不满就会引起投诉和纠纷。
1.3.2 “120”急救车通车不畅,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时间,车辆堵塞,影响急救车速度延误急救而引起投诉和纠纷。
1.4 急救设施、设备及急救药品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院前急救不仅现场卫生条件差,还受到携带急救药品、设备等限制,客观上为急救工作安全性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急救药品是保证患者得到有效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其质量直接影响效果,我们检查中常发现由于其品种较多、药物有效期时间长短不一等,增加不安全因素。
2 加强安全管理的对策
2.1 强化管理职能,加强管理措施,增强急诊质量监控。
2.1.1 成立急诊科护理三级质控小组,形成护士每班查、护士长每周查、护理部每季查。应通过检查和督促,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使护士认识到遵守规章也是一种自我保护。通过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2.1.2 针对急救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的隐患,制定《护理安全事故防范措施》、《护理质控标准》等,定期培训考核《护理安全管理指南》、《护理应急预案与程序》及与护理安全管理有关的文件等,规范工作流程,及时正确地处理问题,避免差错事故发生,把隐患降到最低点。
2.1.3 建立科室月质量讲评,通报平时质控检查及护理部进行的出诊满意度调查结果等,从质量服务细节入手进行缺陷或差错分析,找出工作流程中的不足。通过护理质量分析对各项工作进行流程优化,使护理人员了解自己该做什么,怎样的服务才使患者满意,怎样的质量才是达标,激发护理人员的责任感、紧迫感,从而促进急救护理质量的持续发展。
2.1.4 协调与相关部门的工作,注重中间环节的控制:制订《危重病人转运规定》及《补充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规定》、《大批量急救报告制度》、《无陪护人员管理制度》等,规范急救行为及工作流程,协调好与接诊科室的电话联系。对非人力因素造成的纠纷认真做好解释,呼吁新闻媒体对不良现象作报道,协调社会相关部门进行解决,保证绿色通道畅通。
2.2 重视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护理安全与法律法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护理人员法律观念淡薄而发生的护理缺陷或纠纷时有发生,因此必须重视安全管理。但安全管理不应仅仅是管理者的责任,应该通过安全教育,使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的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护理安全,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法律观念。应围绕如何有效保护患者、急救人员及医院方面,分析所出现的纠纷产生的原因,自觉认识其危险性,从而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使护理安全工作常抓不懈。
2.3 规范急救物品、药品、仪器的应用及管理:护士对重要抢救器材的准备及其完好率与应用时的思维活动,是护士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思维方式等的综合体现。在临床实践中我们调整了急救药品的数量、品种,制订了急救药品说明书,在药品安瓿上贴上小标签,注明其批号、有效期,便于接班,避免使用过期药品。为既保证长途用氧又保证转运楼道狭窄地段患者的用氧、减轻护理人员体力消耗,在急救车上均备有氧气钢瓶和氧气枕方便使用。在车载呼吸机一侧管道上接上墙式氧气流量表前的接头,这样可直接使用另外2个氧气钢瓶供氧,保障气源;制订急救仪器操作流程卡挂于仪器旁,加大对车载设备的管理,实行护理物品质量问题报告制,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处理。
2.4 增强出诊护士的急救意识,提高院前急救技术水平:定期对护士进行心肺复苏、中毒抢救、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电击除颤、心电监护、穿刺留置针、复合伤处理等的培训和考核。要求急救人员熟练掌握常见急症院前急救流程和急救护理常规,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急救服务质量,以过硬的技术赢得患者对医院的信任。
2.5 尊重患者的隐私权、生命健康权、知情同意权,重视院前急救护理文书的书写:在完成急救任务的基础上准确及时的书写院前急救护理记录,应记录出诊到达时间、上车时间、到院时间、抢救措施实施时间及内容包括生命体征、病情动态的变化及执行医嘱的时间,使记录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史自强,马永祥,胡浩波,等.医院管理学[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38.
[关键词] 孕产妇;院前急救;转运;模式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3-0023-02
孕产妇的院前急救是降低孕产妇病死率的重要举措之一,抢救成功与否与孕产妇是否得到及时救治有关,而后者又与孕产妇是否能被及时转运到孕产妇救治专科医院有关。因此,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多家医院都在探索适合实情的院前急救及转运模式,并取得了许多经验[1,2]。中山市博爱医院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于2011年开始进行基于120指挥平台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模式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方法
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
1.2 危重症孕产妇范畴
从妊娠开始至产后42 d间所发生的威胁孕产妇及围产儿生命健康的病症。
1.3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经120指挥平台中山市博爱医院收治的危重症孕产妇600例。患者年龄20~45岁,平均27.8岁;孕周27~42周,平均38.2周,孕次1~3次,平均1.5次;其中产后出血32例,异位妊娠15例,胎盘原因150例,重度妊高征117例,合并内科疾病81例,羊水栓塞4例,子宫破裂2例。
1.4 院前急救方法及转运模式
中山市博爱医院急诊科接120指挥平台通知后,即视为启动该模式,孕产妇急救小组迅速出诊,并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保障孕产妇获得检查和初步诊断,并得到急救人员迅速制订现场救治方案并对急危重症孕产妇迅速实施院前抢救措施,待病情稳定后送入相关科室进行进一步治疗。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模式流程详见图1。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及转运,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所有孕产妇平安生产,成功率为100%。
3 讨论
孕产妇危重症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凶险,对孕产妇及围产儿的损伤严重,是导致孕产妇死亡最重要原因,孕产妇死亡率是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及卫生工作水平综合性指标之一[1,3]。有学者报道[4],到2008年,我国平均孕产妇死亡率已下降到34.2/10万,但在经济贫困、妇幼卫生服务能力较低、缺乏产科急救能力和交通不畅的一、二级医院,平均孕产妇死亡率为149.03/10万,远远高于平均水平。我国孕产妇的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产科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羊水栓塞、妊娠合并内科疾病、产褥感染[3]。因此,及时对急危重症孕产妇进行院前急救、迅速向技术力量和设备较强的大型综合性医院转运,是赢得宝贵抢救时机、成功救治、降低孕产妇病死率的重要环节。
中山市博爱医院地处中山市城乡结合地带,面对乡镇医院及暂住人口较多,孕产妇发生危重症的因素较复杂。结合实际情况,医院较早建立了基于120指挥平台孕产妇的院前急救及转运模式,制订了规范化的急危重症孕产妇抢救流程。接诊时首先应详细询问孕产妇所处地点、孕产妇的具体情况、呼救原因,及时派出危重症孕产妇急救小组。到达现场后,评估孕产妇病情,建立静脉通道,对症治疗,告知病情,必要时通知手术室或ICU做好接诊准备,争分夺秒,保障母婴生命安全。经过及时的院前急救及转运,能够有效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成功率100%。本组未出现死亡病例。本组病因分布显示产后出血5.33%,异位妊娠2.50%,胎盘原因25.00%,重度妊高征19.5%,合并内科疾病13.50%,羊水栓塞0.67%,子宫破裂0.33%,结果与文献报道并不太一致[3,5],提示存在地区性差异。
在基于120指挥平台院前急救及转运模式开展及实施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孕产妇的院前急救及转运,应该注意孕产妇危重症的各种特点,针对病因、诊断、病情严重的程度,尤其是急救现场的条件,综合评估,实施积极、准确的现场救治,并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为后期的院内救治打下基础,以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病死率,提高抢救的效率和成功率。
综上所述,基于120指挥平台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模式安全可行,能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Liu X,Yan H,Wang D. The evaluation of“Safe Motherhood”program on maternal care utilization in rural western China: a difference in difference approach[J]. BMC Public Health,2010,22:566.
[2] Colboam T,Costello A,Pagel C. Matemal morlality for 181 countries 1980-2008[J]. Lancet,2010,375:1609-1623.
[3] 谢莉玲,余昕烊,朱建华. 351例重症孕产妇转诊病种和结局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1,27(5):385-388.
[4] 陈敦金,孟丽丽. 产科重症监护患者处置的新进展[J].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1):72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