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西建筑风格

中西建筑风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建筑风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西建筑风格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 中国早期现代建筑 建筑风格成因

1 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建筑风格的类型解析

坐落于中山东路312号的南京博物院,原为民国时期 “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图1),作为20世纪中国早期现代建筑的代表作,此建筑以其特殊性扬名于中国近代建筑史。

1.1 建筑主体采用辽代的建筑风格

我们以博物院大殿的平面设计为例,这里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柱网中心的四棵立柱被减除了。这种做法在辽宋建筑中十分常见,比如在奉国寺和上华严寺的大雄宝殿中,或者是大同善化寺(约1060年)的大雄宝殿和三圣殿里,我们都可以发现。这种做法被梁思成称为“减柱之法”,他认为这也是那一时期建筑的最重要的风格特征之一。[1]

1.2 建筑细节采用多种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

即使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的主体结构采用了辽式风格,但是其在各部分细节上仍然有众多的创新以及改变,而不是单纯的沿用固定的古代造型,这在赖德霖的《设计一座理想的中国风格的现代建筑――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叙述与南京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辽宋风格设计再思》一文中有详细叙述。比如,大殿南面的一个一层高的宽大月台,它向前延伸,又与一个宽台阶和另一个低矮的平台相连,即使辽宋建筑之前已经存在月台这种设计,但是现存的月台几乎都缺少了栏杆这个关键部位。因此为了突出月台作为办公用房屋顶的功能作用,或者说是为了体现当时建筑的一种风格,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的设计师团队就以南京栖霞寺五代时期(907――960年)的舍利塔为参照对象,采用了一种勾片斗子蜀柱栏杆和八角形断面的望柱的局部结构。可以说,这是辽宋建筑与五代建筑成功结合的设计。

1.3 建筑内部采用现代西方建筑风格

当然,在中西文化相碰撞下,中国早期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与其它民国建筑最为相似的一点,就是其不仅采用了仿古的建筑外形,而且在内部材料的选用上都是以西方引进的建筑材料,如水泥为主,与传统的木材相比,既加强了建筑的牢固性,也增加了其使用的年限,可谓一举两得。至于在内部设计的细节上,众位设计师们也有自己独特的创意,即:他们将陈列室设计成平屋顶式的结构,这不仅沿用了当时美国众多博物馆所采用的形式,同时也是一次力图将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相结合的实践。而更重要的是,相对于传统的建筑形式,平屋顶式的结构更有利于采光、扩大空间等,更加能够适应博物馆这一特殊性公共建筑的各项要求,满足人们参观时的各种需求。为了使陈列室与大殿的整体风格相协调,设计师们还有意在其外墙上加建古典式挑檐,保证了整体造型上的中式风格。

综上所述,我们可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这座建筑,在设计上科学、合理、严谨,比例十分的恰当,是在满足各项功能的要求之下,采用了新结构、新材料而建造起来的仿辽宋建筑的优秀实例,更是当时建筑师们大胆创新,力求探索走一条新型的,有民族特色又具有现代化特点的建筑之路的又一成功尝试。

2 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建筑风格的形成原因

2.1 辽代建筑具有独立的形式特色,能够突出建筑主体的形象

(1)辽代建筑继承了唐代的建筑传统

在研究中我们需要确定的是,在建造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时为何会采用唐代建筑风格呢?这可在1942年的《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概况》中找到答案。该书又提到“在本院陈列需增加说明图表合式陈列(见表1),在设计之初是将把博物院设计成自然馆、人文馆、工艺馆三馆合一的建筑,其中仅自然馆前身就“约占一百五十方丈”,而这些面积在当时已经觉得比较狭隘,因此,该书又提到“在本院陈列需增加说明图表合式陈列,而中国地大物博继续搜集增添标本必多,故所占面积至少须三倍于此,即约四百五十方丈(四万五千方英尺)”。虽然,在以后的建设过程中,由于战火、经费等问题,此馆并没有能够如期建设完工,但从最初的规划中我们不难看出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的设计规模十分宏大,而这就需要其建筑风格为气魄宏伟,严整开朗以对应,才能达到原本设想中的效果。

表1自然馆中陈列馆与其它工作房屋面积表

陈列馆名称 地质学陈列馆 植物学陈列馆 动物学陈列馆 总计(方丈)

陈列室 450 260 360 1070

工作室等 100 80 100 280

注:1立方丈= 37立方米

除此之外,在20世纪初的中国早期现代设计师们,由于受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的欧美复古思潮的影响,存在着一种复古倾向,在他们看来,“清不如明、明不如辽、辽不如唐”。经过比较与分析,当时大部分建筑师认定唐代建筑可谓集中了中国古代建筑之精华,相当具有代表性,特别是唐代的宫殿建筑,更是以其规模宏大,成就非凡,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艺术。

然而,当时大型完整的唐代建筑还没有被发现,专家手中的相关资料较少。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唐代的这种建筑风格的丧失,相反的是,以梁思成、刘敦桢为首的古建筑研究机构“营造学社”已发现并研究了一批辽代建筑,如辽宁义县奉国寺、天津宝坻县广济寺等,通过他们对这些资料的深入研究,发现了辽代建筑不仅在风格上继承了唐代建筑的豪爽之风,而且更有加强的趋势。

(2)辽代建筑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个性

这主要表现在它的屋顶结构方面。辽代建筑以造型朴实雄厚而出名,因此它的屋面坡度较平缓,同时立面上的柱子从中心往两边逐渐加高,使檐部缓缓翘起,不仅给人轻快腾飞之感,减弱了大屋顶的沉重感,同时也扩大了屋子内部的空间。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则是辽代建筑的斗拱一般都起到结构作用,因此显得十分粗壮有力,这就不同于明清时代以来的斗拱,装饰味越来越浓,受力性能越来越弱而退化为装饰构件。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进行思考,不难发现,与明清建筑相比,这种“中国早期建筑风格”更符合现代建筑形式,即更加注重功能和结构方面的要求。

由于当时南京中山东路上其它几幢仿古建筑基本上是采用的仿明清式风格,为了与它们有所区分,辽代建筑成了最好的选择。

2.2 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是多种历史时期建筑风格并存的条件

(1)经济的短暂发展带动建筑业的繁荣

19世纪90年代前后,西方建筑进入中国,提高了中国建筑设计的水平,也开阔了当时相当一批人的眼界,为他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方向。“”之后,有了初步发展。在民主革命和“维新潮流”的冲击中,各种新式衙署和新式学堂的不断兴起,大大促进了对新式建筑的需要。到民国时期,引进西方现代建筑已成为了各城市的普遍需求,从而也极大地促进了各类建筑的转型速度,同时也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建筑类学科的发展,各大学建筑系应运而生。

(2)文化民族主义的延续,促使建筑师对我国建筑风格的全面挖掘

早在20世纪初文化民族主义就已经出现端倪,不过那个时候人们将其称为国粹主义。由于清朝末年,中国正处于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各种有志之士都希望可以寻找能够挽救民族危亡的最核心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国粹主义者宣称“一国有一国之语言文字,其语文亡者则其国亡,其语言文字丰者则其国存。”[2]如果我们将其进一步深化理解,就是说只有保护好中国的语言,中国的文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时中华民族的危机。并认为这种发掘传统的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归的标志之一,也是中国文人最自豪之处。

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到了20世纪30年代之后,这种极端的民族文化意识会在建筑文化方面逐渐崭露头角,并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说到底,就是因为建筑既是文化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的体现。既然建筑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文人间有关于强调中华传统文明的这种潮流自然也影响到了建筑领域,据此,虽然众多建筑师们开始自立门户,尝试各式的建筑风格。但是,在当时处于“只有提倡民族形式,最终才能挽救民族危机”的氛围下,不论建筑师在设计方面如何进行突破与创新,他们最希望追求的仍然是一种既符合西方建筑领域中的科学性,又能够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精华的新型的建筑风格。所以各朝各代的建筑构件和装饰元素,只要符合当时的社会审美意识,都被整理出来作为建筑设计的元素。

2.3 西方现代建筑风格注重实用功能,能够满足博物馆的实际需求

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建于1937年,这一时期虽然民族复古主义思想急速蔓延,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不论是建筑师们还是普通民众,由于受到了西方现代建筑思想传播的影响,对于建筑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形式方面,而是将更多的关注目光投向了实用功能上,这在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的设置计划的方案中就有明确的表示:①“宗旨: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建设之宗旨,为提倡科学研究,辅助公众教育,以适当之陈列展览,图智识之增进”;②“传播现代知识:欲使中国现代化,非先使民众了然于工业文化之实质不为功。”[3]虽然从字面上来看并没有直接提出采用较为实用的现代装饰风格,但是为了使参观的民众可以更系统、更直观的接受科学知识,因此采用类似于当时西方博物馆的平屋顶式结构,可以将馆内藏品更加明确地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摆放,显然更加符合国立中央博物馆建设之初的宗旨。

3 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折中主义建筑风格的意义

在民国时期中西文化相互碰撞这个大背景下,类似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这种折中主义风格的建筑,体现了当时我国建筑师对实现中国建筑现代化和民族化的双重目标所做出的努力探索,并为当今研究中西融合建筑的建筑师们开了先河;也激励后人在深刻理解其所代表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现代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创造出更加优秀的建筑造型来。

中西建筑风格范文第2篇

宫崎骏作为日本动画电影界的领军人物,为观众带来了一部又一部精彩的动画,他的作品所包含的人文色彩以及主题思想极具感染力。宫崎骏的成长背景造就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对工业科技文明的优思,同时在他的作品中也深深烙下了强烈的日本民族特色。

关键词:

宫崎骏;动漫;建筑风格;工业;自然

宫崎骏动漫作品中所具有的人文色彩和主题思想决定了其动漫电影不仅仅是儿童动画,更是可以为多年龄阶段观众所接受的艺术作品。宫崎骏的动漫电影的画面之所以精彩丰富、主题意蕴之强烈,与他的成长背景息息相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宫崎骏全家迁往伯父在鹿沼市经营的飞机工厂,宫崎骏小时候就已经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飞机,因此我们经常在他动漫电影中可以看到造型独特的飞机和军舰,以及相关的战争场面,因此追求和平的思想理念也是经常贯穿在他的电影作品中。他有三年的小学时光是在宇都宫的乡下度过的,因为在乡下的田园生活可以让他每天无拘无束的感受大自然的独特魅力,可以每天自由自在的在森林里与小动物为伴玩耍,所以这样的美好童年时期也为之后的动漫的精彩创作埋下了伏笔。

一、工业建筑风格——对未来科技文明的优思

《天空之城》故事情节背景是在欧洲的一个喧嚣的空想工业社会,据说天空云层之上漂浮着一座的梦想之城——拉普达,与地球不一样的是在拉普达上有着无数的宝藏和超前发达的文明,人们因此而费尽心思想要寻找到这座天空之城。漂浮在天空中的建筑是整部影片中的视觉亮点,宫崎骏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完美的描绘出天空之城的景象,城堡式的建筑以大树为依托,但是在希达触动咒语之后,隐藏在城堡内部的确是高科技风格的工业化的建筑,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但是宫崎骏本身对机械文明的钟爱还仅仅停留在手工操作的阶段,在他看来人类最初的机械由于没有对大自然造成毁灭性的威胁,因此无论是山谷中简陋的大风车、天上的飞行器还是田野里美丽的大自然,一切都是美好和谐的。在《天空之城》中,人类用螺旋桨就可以使城市和田园悬浮于空中,用大树中的总控制室就可以操控整个天空之城,天空之城的工业建筑与大树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可以说又是那样的矛盾着。故事的最终天空之城毁灭,巴斯和希达又乘坐巨大的飞行船回到地面,似乎隐喻着未来的科技最终还是理性回归,提醒着人类对于科学技术力量的反省。天空之城的毁灭告诉人们,科技之所以并没有继续带领人们进步,享受文明带来的福利,反而造成了无法控制的毁灭后果。在这部影片中,漂浮在空中以大树为依托的高科技建筑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可是因为被动机不纯穆斯卡操控着,最终希达选择用咒语毁灭极具梦幻色彩的天空之城。故事首先以漂浮建筑给观众带来震撼的视觉效果,最后却化为乌有,其中蕴含着警诫人类的意味,继而周而复始的轮回,都是来自人心。

二、日本本土建筑风格——对民族文化的传扬

日本传统建筑与室内风格文化创造的本质是发现、选择、吸收和创造。,无论是影片中的汤屋还是现实中的道后温泉本馆深受我们中国唐代建筑风格的影响,但是日本对于外来异质文化并没有排斥,而是宽容的接纳并吸收。宫崎骏凭借动画电影《千与千寻》获得了第7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奖等多个日本国内外的奖项。电影主要讲的是荻野千寻和父母一起搬家到一个新的城镇生活,因为误闯到一个怪异的小镇,为了解救父母千寻在白龙的帮助下开始到油屋工作,她逐渐变得坚强能干,并且她和白龙之间也萌生出一段纯真的感情。这部影片之所以获得成功,不仅仅是因为纯真向上的故事情节,影片中的建筑画面也为影片增色不少。油屋是《千与千寻》整个故事情节中最亮眼的一栋建筑,三面环海,只是通过一座红色的木桥和陆地相连,主体建筑是一栋富有强烈东方色彩,建筑的外观是红墙绿琉璃瓦的装饰。油屋的整个设计其实有现实来源参考——位于道后温泉街中心的道后温泉本馆,如今道后温泉本馆已被列为重要文物,其内部第一层是大浴场“神之汤”和小型的“灵之汤”,第二层是“神之汤”和“灵之汤”的休息室,第三层是单间休息室。而在影片当中,这个澡堂接待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各方神灵,其内部构造至少有一百层,有大量的舒适的豪华房间,天花板也是根据藻井而设计,装饰十分华丽,建筑的最底层则是一个大型锅炉以提供蒸汽动力以及热水,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日本民族文化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扬。

三、欧洲小镇建筑风格——对自然的向往

在2004年上映的《哈尔的移动城堡》讲的是女巫将苏菲从一个少女变化蹭了老太婆的模样,之后误打误撞的进入了哈尔的移动城堡,战争爆发后与哈儿谱写出了一段战地恋曲。故事开端魔法师哈尔第一次带着苏菲在天空中飞跃的场景中,色彩斑斓的尖拱屋顶以及木质骨架的房舍极具梦幻性,整个欧洲风格的小镇的景象尽收眼底。影片中的小镇取景于法国阿尔萨斯省科尔玛小镇,科尔玛是被一条河流裹着的小镇,素有“小威尼斯”之称。因为受德国多次统治,因此其建筑深受德国的影响,这种半木材屋是欧洲中部常用的建筑模式,其建筑结构是用粗木砌出支架,然后用水泥石砖成墙。但是哈儿的移动城堡的工业风格却与小镇的自然气息截然不同,哈儿的移动城堡是由一堆机械堆积而成的城堡,城堡上面布满了烟囱,工业风格浓厚,这一点与天空之城的拉普达有些类似。在影片中有着大量的对比画面:一边是宁静平和安逸的欧洲小镇,另一边却是极其不和谐的战机满天飞、坦克满城跑,各个街头出现荷枪实弹军队的战争场面。均为剧情的发展埋下伏笔。通过将自然的欧洲小镇建筑与工业味浓厚的城堡作对比,表明了宫崎骏想通过电影传达出他对于自然对于和平的向往。因此也引人深思,虽然科技的力量在不断的壮大,但是如果如果给自然生态带来巨大的破坏,那么人类该如何去衡量二者的关系。

四、结语

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常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充满想象力的建筑,并非偶然的。一方面这些奇特雄伟或是本土自然的建筑从视觉的角度为影片增色不少的同时,另一方面以建筑为载体,将同一影片中的不同风格的建筑隐喻对比,从而传达出对自然的向往,对未来科技文明的优思,以及对本土民族建筑文化的传扬,最终将动画影片的理念上升到哲学层面。也正是因为如此,宫崎骏的电影能被多年龄阶段的观众所接纳,这也是其它电影值得借鉴的地方,动画电影也可以融合各国的名族文化和风土人情,而创造出更具有内涵的动画电影。

参考文献

[1]吴思淼.宫崎骏影片中自然与环保主题的现实寓意[J].电影文学,2014(08:)80—82.

[2]戴向东."自然淡泊雅静"的自然生态观——日本传统建筑室内特征探析[J].建筑学报,2002(09):62.

中西建筑风格范文第3篇

本文主要就近代天津中西合璧建筑的背景、形式特点、设计方法等三个方面法来阐述近代建筑对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

中西合璧;天津;近代;融合;建筑环境设计

1天津近代建筑环境设计的背景

19世纪后期,西方列强侵入中国,由于九国租界在天津的设立,使其成为近代史殊的城市。此间,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留洋归来的建筑设计师,给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带来了新的文化冲击。首先,处于近代的天津建筑,正值国际建筑的发展。此时城市建设因租界也发生改变,英、法租界形成古典主义银行建筑风貌,法租界劝业场一带形成新的商业中心,自成体系的意租界成为住宅区等等。中西建筑风格杂糅直接影响近代天津形成独特建筑风貌。其次,在这一时期内,西方各国建筑还基本上都处在由传统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古典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洛可可可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折中主义建筑等。中西建筑元素融合,是形成独特建筑风貌背景的关键原因。

2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相融合的建筑形式及装饰特点

2.1近代建筑的主要形式

较短时期内各种类型、风格的西式建筑一起涌入天津,与以往的建筑形式互相交织到一起形成新的建筑风格,主要的建筑形式有以西方古典主义建筑为主的建筑,不同历史时期样式的结合的建筑,异国传统建筑,中西合璧的建筑。

2.2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相融合的建筑装饰特点

(1)建筑装饰以雕刻为主,简洁实用。

(2)延续西方建筑的简化、折中、抽象.

(3)中西方建筑装饰艺术的杂糅融合。

(4)本土文化受南北方各地习俗的影响。

3近代天津建筑环境的主要设计方法

3.1西式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有机结合

东莱银行是典型的欧洲折中主义与中式元素交融的作品。建筑顶层塔楼西式攒尖顶,将西洋尖顶与中国传统的圆锥形屋顶相结合。其建筑入口的柯林斯柱廊与中国方形回纹图案柱头相搭配,西式建筑的建筑风格中带有中式元素,装饰纹样十分丰富。

3.2西方建筑形式与传统本土建筑材料相结合

疙瘩楼是本土建筑材料与西方建筑风格融合的杰作。其建筑外壁采用琉缸砖,并因其斑驳凹凸得名,老百姓称之“疙瘩砖”或“过火砖”。建造师运用琉缸砖材质营造出肌理变化的建筑立面,达到了天津传统本土建筑材料与西方建筑风格的统一,在气氛上加强了西化建筑在当地的自然性与融合性。

3.3天津本土装饰元素在西方建筑在的运用

大清邮政津局是当时中国邮局的心脏。在建筑艺术史上,是西方建筑与天津传统砖雕石刻艺术相结合的典型代表。建筑外墙采用中国传统建材青砖砌造,配以美丽的砖雕花图案。窗户大部分采用弧形拱券,窗间搭配精美的砖雕纹样,并用传统的砖雕技术雕刻西方纹样,立柱采用罗马券柱式,使建筑显得连续而饱满。

4近代天津建筑环境设计对当代设计发展的启示

4.1近代建筑对现代建筑发展的有利之处

第一,有利于打造城市文化地标。中西杂糅式的建筑装饰手法在天津近代建筑中被充分表现。第二,影响城市建筑的装饰手法。“中西交融”与“中国本土建筑形态”的结合对建筑业产生了极大地启迪。

4.2近代建筑队现代建筑发展的弊端

第一,削弱城市建筑本土特征。天津的西方建筑形式,在给天津城市带来新风貌的同时,也大大削弱了城市建筑本土特征。第二,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运用。西化的文化模式会导致中西审美的趋同性。

4.3由近代天津建筑对现代建筑环境设计发展产生的建议

第一,注重本土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中的运用。带有地域特点的本土传统文化,是当今社会呼吁保护的。让中国更多地建筑在时展的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成为具有本土文化特点标签的象征。第二,沿袭城市发展脉络,保护城市特色。在进行现代建设的同时,也要保护好原城市独特风貌。用新技术新材料去修复老建筑,维护好城市建筑发展的脉络,对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具有重要意义。

5结束语

传承中国带有区域性的传统文化元素,使本土文化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沿袭城市发展脉络,对现代建筑环境设计设具有极大的意义。

作者:赵亚 钟意 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中西建筑风格范文第4篇

关键词: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形成;特征

哈尔滨到处充满了西方的味道,这里的建筑颇具西方韵味。哈尔滨现存的老建筑有四百多处,包括新艺术风格、文艺复兴风格、折衷主义风格、巴洛克风格等。在西方建筑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流派与建筑装饰风格,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哈尔滨的近代建筑是中国近代时期起步较早、近代化水平较高的建筑形式。其包括公共建筑、多种类型的居住建筑、数量可观的宗教建筑和少量规模较大的早期工业建筑。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建筑文化逐渐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那一幢幢历经百年风雨、带有中西方元素的建筑,使人们触摸到了这个城市百年的人文风物,折射出那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形态和文化艺术形态。

1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的形成

1.1自然环境条件

哈尔滨冬天的户外气温偏低,要保证大楼内部的正常气温,必须采取较好的隔热措施。通过对墙体和房顶进行加厚,并减小开窗面积,从而使得哈尔滨现代的建筑形态“以实为主”。在平面布局上尽可能地缩短墙体的长度,降低热量损失;在颜色方面,以黄白为主要色调,使人感到温暖。这一切都体现了中国北部的传统风格。

1.2物质技术条件

哈尔滨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这里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获取建筑用的木材非常方便。但哈尔滨市和周边的石材资源匮乏,哈尔滨建筑的外立面使用石材的较少。建筑材料使用最多的为砖,由于与其他建材相比,它的生产和运送更容易、成本更低、建造更容易。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哈尔滨市内出现,但钢筋混凝土框架多作为结构,隔断墙多为砖砌。

1.3社会历史条件

一般来说,中国地方建筑风格的形成,自然环境条件和物质技术条件是主要因素,但哈尔滨是个特例。近代以来,受历史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从城市规划到城市建设都与西方建筑有相似之处。一百多年前,哈尔滨还是一个小村落。1898年中东铁路建设,大批欧洲移民涌入哈尔滨,也为哈尔滨带来了西方文化。中东铁路尚未修建时,哈尔滨地区人口在五千以内,而1903年中东铁路管理局进行户籍登记时已有44576人,中国28338人、俄国15579人[1]。人口的大幅增长导致了哈尔滨地区建筑需求的扩大,俄籍人口占比的增长促进了俄国建筑风格的盛行。这种具有异国情调的文化符号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使其成为哈尔滨特有的城市建筑风格。

2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的特征

哈尔滨的近代建筑样式丰富多彩,尤其是新艺术运动、文艺复兴建筑、折衷主义建筑及中华巴洛克建筑都是在中国其他城市很少见的。哈尔滨的“中西合璧”建筑同中国其他城市相比,也显得更为典型。归纳起来,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大致有以下几种。

2.1新艺术风格建筑

新艺术风格是古典建筑从装饰出发向现代建筑转型的开端,倾向于自然与有机主义。然而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新艺术风格的发展并不完全,持续时间短,落成建筑较少。但是这并不影响该风格建筑的重要意义,其与以功能为主的现代主义建筑相对。哈尔滨的新艺术风格建筑存世量较大是这一转折的重要见证,与欧洲新艺术风格建筑相比,形成了规模较大的系统性公共建筑群落。新艺术风格是当时建筑的流行趋势,但流行时间较短,且影响力有限,此时欧洲旧有城市建筑风格已定型,且更新困难,持续时间较短,这使得世界范围内新艺术风格建筑存世较少。而哈尔滨的形成时间与新艺术风格流行时间基本一致,巧合之下成为唯一系统的、以新艺术风格修建公共建筑群的城市,即使是在新艺术之都的里加,群组形态的大型建筑同样难寻。“城市”本身包含两方面含义:“城”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市”为商业的概念,即商品交换的场所[2]。哈尔滨是典型的先城后市,即先有规划后有商业人口聚集。如哈尔滨市南岗区就是以新艺术风格行政建筑为主的“城”区,道里区是以折衷主义的商业建筑为主的“市”区,在这一时期行政及城市基础功能建筑是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目标。哈尔滨新艺术风格建筑的典型代表为哈尔滨火车站,如图1所示。哈尔滨火车站建成于1903年,设计方案由基特维奇于俄国圣彼得堡完成。建筑整体无论是顶部还是外立面都不存在平面,各方向的平面都被竖向穿插的三个突出的装饰柱打破。当时十分新潮的玻璃幕墙嵌在正门上方,车站的正面造型、顶部线条、玻璃幕墙、台阶、铁艺装饰、站名等都是曲线形式,但自法国传播的新艺术风格经过俄国的中转,再加上服务于公众的修建目的,使得哈尔滨火车站的曲线弧度变化的更为克制,区别于米拉公寓等小型居住类建筑。新艺术风格的建筑群构成了哈尔滨的城市雏形,新艺术建筑的发展在西方终止后,在受中国文化圈保护的哈尔滨城市内部具有相对独立的延续性,且仍有少量新增。新艺术风格元素已经成为城市建筑风格的源头,简化后的新艺术风格凭借符号化的植物铁艺栏杆、特殊造型浮雕、曲线运用等装饰元素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2.2折衷主义建筑

折衷主义建筑是在局部上继承古典建筑风格,而整体上却是拼凑形成的新建筑形式,成为1920—1932年哈尔滨建筑流行的主要形式。1920年之前折衷主义建筑虽然在哈尔滨的数量仍然较多,但因其流行时间较长且没有统一明确的风格特点在欧洲已呈衰落态势。俄国人也更倾向于代表最新文化取向的新艺术风格,道里区中国大街上的商业建筑大多数属于此风格。1920年后诸多折衷主义建筑根据融合模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西—西”融合模式及“中—西”融合模式两种类型(如图2)[3]。“西—西”模式指的是同一建筑上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西方建筑风格。“中—西”融合模式中又包含了两种情况,即使用西方的新式建筑材料,但完全参照中国古典建筑外形的仿古式建筑,以及融合了源于中西两大不同文化区域建筑风格的中华巴洛克式建筑。

2.3仿古式建筑

1920年,城区公共建筑修建大体完成,市区商业建筑修建成为重点,中国人聚居的道外区成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核心。仿古式建筑的代表为建成于1929年的哈尔滨文庙。文庙中的正殿大成殿采用古代建筑等级中的最高规制,正面横阔十一开间,顶部为重檐庑殿顶,其规制可比故宫太和殿。此外,哈尔滨文庙也是表现国家精神的仿古式建筑[4]。哈尔滨文庙的修建,以尊孔、复兴传统文化为目的,采用水泥、水磨石等新材料替代了传统材料。建筑主要材料的替换并不仅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这个时代出现使用新材料修建的仿古式建筑,是朝代更迭、外域文化冲击影响的缩影,即重视以孔子为代表的文化符号及恢复中国古典建筑的形式。

2.4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式开始于13世纪末期的意大利,15~16世纪的成就最显著,在西欧占有主导地位,到了16世纪后半叶,渐趋衰落。其风格是采用横向五段、竖向三段的构图法则。下段为基座层,常以连续的腰线与上面分割;中段或以完整的柱式,或以仿重块石形式砌筑墙体;上段为檐壁和屋顶,檐壁常以生动的枝繁叶茂的植物浮雕花饰和扦格石作为装饰,屋顶则是孟莎式双折坡顶,并配以异形的老虎窗,组成阁楼层。方底穹顶也是法国文艺复兴建筑中常见的,不过穹顶不像拜占庭式那样半遮半掩。代表建筑有黑龙江省对外联络办公室、哈尔滨市兆麟小学、哈尔滨市道里区妇女儿童用品商店等。

2.5中华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是17世纪在意大利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建筑奢华,充满了浪漫气息。它具有浓厚的颜色、华丽的装饰和精细的雕工。其特征为外形自由、色彩强烈、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与雕琢,经常使用交错的曲线和卵形的空间。这种艺术形式在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乃至文艺中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曾在欧洲掀起了一股热潮。19年代末期,由于中东铁路开通,松花江开通,大量外资和外资纷纷涌来,使得此地很快发展为远东大都市。那时,在哈尔滨南岗区、中东铁路线以西的道里地区,巴洛克主义、古典主义、文艺复兴主义和自由派等艺术形式相继涌现。2.5.1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形成原因华商群体在傅家店修建了大量四合院式平面布局、西洋风格外立面的二至四层商业建筑,日本学者西泽泰彦命名为“中华巴洛克”[4]。修建中华巴洛克式建筑的商号有两种类型:一是老鼎丰、亨得利一类江浙连锁商号开设的分号;二是武百祥为代表闯关东移民者创建的同记等本土兴起的商号[5]。20世纪20年代,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家在道外腹地置地,而巴洛克建筑的热烈与繁华,刚好迎合了他们的“炫富”心理,照搬起对面华丽的西式建筑,并用中国传统特色的饰物对建筑进行改造。于是一系列“巴洛克”式的立面造型上,出现了蝙蝠、石榴、金蟾、牡丹等有吉祥意义的中式图案。鉴于道外“前店后厂”的商业模式,传统的中式四合院作为“居住和仓储空间”被运用于建筑中。后世,这种风格被赋予了“中华巴洛克”的名字。但是,这种对于中华巴洛克式建筑产生原因的观点是存在一定争议的:第一,存在于南岗、道里两区的巴洛克式建筑数量极少,且不具备中华巴洛克式建筑的典型特征,巴洛克式建筑秋林公司中的穹顶(如图3)与中华巴洛克建筑顶部结构女儿墙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性(如图4),效仿的可能性较低。第二,此类建筑并非突然产生于哈尔滨地区,其中巴洛克元素的来源存在一定原因。根据当时哈尔滨的情况总结出以下几种可能的来源:(1)浙江商人将园林中存在的巴洛克建筑风格带入;(2)哈尔滨华商代表武百祥等人曾出访欧洲多国,见证过巴洛克式建筑的实例,进而在其修建的建筑中部分照搬;(3)澳门、广州十三行等地区在18世纪出现的相似形式商业建筑,经由民间渠道传播。其中(3)的可能性较高,中华巴洛克式建筑的典型特征是主立面上方装饰复杂的女儿墙(如图5)及外立面浮雕装饰中揉入中国传统题材纹样,已经在岭南民用巴洛克风格商业建筑中有所体现(如图6)。2.5.2中华巴洛克建筑的特征哈尔滨道外区拥有最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街区。道外区原名傅家店,傅家店的商业建筑选择巴洛克风格构成街区,而并未效仿距离更近的新艺术建筑风格,仅阳台外部卷曲的铁艺栏杆暗示了新艺术元素的融入(如图7),这可能意味着另一个问题,即巴洛克风格与商业建筑尤其是民间商业建筑契合度较高,这源于整体效果、装饰技法与思想接受程度三方面的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街区具有难以替代的特殊之处,由于气候原因两地的建筑结构具有根本性的区别,岭南地区体现出巴洛克式特征的建筑多为竖长结构、拥有遮阳、遮雨门廊的“骑楼”形式,哈尔滨地区结合北方寒地民居的建造习惯,采用四合院式的平面结构形成了院落式的“圈楼”,并且更多地借鉴东宫等俄国巴洛克建筑的门、窗口沿位置装饰与顶部雕塑的特点。此外,与雕塑结合是巴洛克建筑装饰手法的重要特点,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影壁上的浮雕与屋檐等部位的灰雕(如图8)与巴洛克建筑中的浮雕装饰手法极其相似,这为中国工匠的模仿提供了可能,而来源于欧洲建筑的抹灰工艺进一步提升了两者的相似性,形成了在细部装饰中揉入中国传统题材纹样的特点。无论是岭南融入巴洛克形式的民间商业建筑,还是傅家店的中华巴洛克式建筑,在修建中都只有工匠的存在,而没有建筑师的身影,这种民间巴洛克建筑与系统学习过西方建筑体系的建筑师所修建的折衷式巴洛克作品是有区别的。

3结语

多样性作为哈尔滨近代建筑的特点,是对现象的如实复述,但不是问题的根源。“植入”是哈尔滨近代建筑西化倾向的根源,“折衷”体现出古典建筑向现代建筑转型时期的特点,同时充当了中国与西方文化冲撞之间的缓冲,整体建筑风格发展趋势是从纯粹植入到自我特色的初步形成。建筑是跌宕起伏历史的实物见证者,真实地反映出不同时代各地方的实力对比及思想观念变化,但只要文化传承不断,都会以相对温和的方式融入本土文化之中。

参考文献

[1]薛连举.哈尔滨人口变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49.

[2]何跃.自组织城市新论[D].太原:山西大学,2012.

[3]王岩,刘大平,陆彤.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质疑[J].华中建筑,2006(11):185-188.

[4]西泽泰彦.哈尔滨近代建筑的特色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哈尔滨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15.

中西建筑风格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外建筑风格对比;艺术感与建筑美

中西交流万千世界,放眼凝视,从各个地域、各个国家的建筑风格来看,可谓是各有千秋。通常而言,我们所说的建筑风格是指设计建筑时设计师在内容与外在展现两方面所表露的特点,即在建筑的布局、材料的构成、外在的艺术等多层次上所展现给大众的氛围与意境之美。本文针对各个时代与地域不同建筑中所表现出的美学美感,从中外对比的角度出发,以地理条件、设计思路、材料差异三个基本方面为基础,来从高中生的独特视角解读中外建筑艺术美感。

一、建筑风格总体分析

(一)浅谈对建筑风格的自我认识

从我自身理解来看,人们所说的建筑风格,是指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时在内容与外在展现两方面所表露的特点,即在建筑的布局、材料的构成、外在的艺术等多层次上所展现给大众的氛围与意境之美。由于时代的不同与地域的差异,各个建筑在政治生活、社会经济、构造艺术、表达构思等方面显然不同。

(二)对建筑风格的自我分类

不同建筑风格渐渐形成了不同的建筑主义风采。在此特别举例:例如新古典主义风格,这种风格的建筑在外观上流露出了“欧陆风格”的色彩。它不仅大胆采用了欧陆风格的一些意象,而且通过对各个不同意象的简单处理、局部构造,加之玻璃或其他简单线条的流动之美,构成了新古典主义的总体设计框架思路。在色彩的处理运用上,它更是独具创新,通过相当大的浅色风格的整体表露,达到一种看似简单时而小清新的整体环境,从而推动一种轻松欢快的整体氛围。再者例如现代主义,这种主义带动下的建筑大多体现出当代特征,可以说是追求一种实际美。它从不会过分进行自我装饰,坚持物为所用,突出物品所占的功能性与实用性,重视空间宽敞,注重简单自然大方美观。简洁的设计思路与实用的设计理念不仅体现了现代生活的整体节奏,又无时无刻的体现着当代独特的生活味道。

二、中外建筑艺术美感对比分析

(一)中外建筑地理位置与地域差异

从地理位置方面来看,亚洲地域广况,气候差别万分。平原、盆地、高原、山脉,各个地区地势差异显著。而就此对比来看,欧洲大陆却是大部分深处平原地带,由此地域的差异便造就了中外建筑的整体布局。我们总是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位置、海拨高度、气候差异也在潜意默化之中影响这人们对于建筑设计的想法与感悟。对于中国式建筑,我们自然而然想到的便是宫殿庭院式建筑。由于受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感染,在建筑上我们经常会看得到大门、大窗。既可以避阳遮雨,庇佑一方百姓,又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顿时有一种眼界大开的感受。同时,如果我们细心观察们门与门之间的关联与连接时,我们可以发现“起承转合”这四个字在设计建筑整体时的运用。而对于西方式建筑,风格不再像中式建筑一样单调传统,而是富有变化,风格迥异。没有中式建筑的中轴线,不再讲究建筑设计时的对称美,一个个尖塔风格、皇家城堡不拘一格,同时建筑的独特色彩也客观上反映了西方的思想热潮的推动与文艺复兴的意味。

(二)中外建筑设计理念与设计思路的差异

对于中式建筑,由于其千年的传统文化与封建思想的控制,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对于建筑风格的影响作用极大。但是建筑师往往会遵循着“因地制宜”这一基本原则来构造庭院、寺庙或是帝王宫殿。通过一个个大写的意境来总体构造描绘设计的整体思路,往往通过一亭一阁之间的蜿蜒变化造就出此起彼伏,虚实相生的整体氛围。而对于西式建筑来讲,往往将人与自然两者相互分开,不强调两者的统一性也不注重建筑风格的一致性。设计师们往往具有创新意识,对待建筑的风格往往喜欢推陈出新。通过一些看似张扬的建筑物来表达了其思想的开放性与融合性。通过他们设计的建筑来看,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些神和宗教色彩的装饰物,体现了西方浓厚的哲学思想。

(三)中外建筑构造材料的整体差异

纵观中式建筑整体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木质材料几乎占据着绝大多数,房屋往往由木柱、房梁等部件构成。此外极具装饰作用的斗拱是我们无法忘记的。不同的斗拱显示了千百年来的朝代更迭,独具特色的廊桥也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精华。而观察西方建筑,我们会发现与中式建筑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建筑材料上,往往采用巨石材料代替木质材料。在建筑内部,各式各样的壁画凝聚着独特的与历史文化,同时也增添了建筑整体的厚重历史感、透视感、宗教气息与文化氛围。

三、结语

不同的建筑风格体现着不同的朝代更迭与地域文化。无论是建筑风格、修饰之风,还是建筑材料、设计思路,我们都能感受到古今中外这独特的差异之美。从不同建筑上,我们能捕捉到这个地域所独特的政治与经济、艺术与人生。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哥特式建筑、古代宫殿建筑,由此形成天下奇观。因此,作为后辈人,我们要在坚持本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吸取外国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海纳百川。

参考文献:

[1]姚奇超.中外建筑艺术美感对比分析(高中生视角)[J].四川水泥,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