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科技与经济

农村科技与经济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科技与经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科技与经济

农村科技与经济范文第1篇

(一)农村教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保证和重要基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已经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也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人才的储备以及培养已经成为每一个国家在竞争和合作过程中的重要途径。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教育的振兴将会对整个国家的振兴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的人口素质相对较低,文盲以及半文盲大多在农村,所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得到有效实现的重要保障。

(二)农村教育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农村教育关系到人民福祉以及祖国的未来。我国的和谐社会在构建过程中还有较多的问题,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加剧,我国的外部需求也有所减少,我国的经济增长在方式上比较粗放,资源、人口以及环境方面所遇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当依据劳动者素质的提升以及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目前,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多转移到城里,承担着许多重要的工作,因此,农村教育至关重要。

二、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费用高居不下

相关的研究调查显示,一个普通的学生从接受学前的教育开始,到最后完成整个高中教育,其花费在22万左右,这样的一个数字无疑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的承受能力。一个孩子的学费已经十分困难,如果家中有两个孩子,那么教育就很难有所保障,尽管所有的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多读书,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在经费上却显得力不从心,这种状况使得整个农村中能够接受高中教育的学生十分稀少,这对于提升农村劳动者的自身素质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二)师资队伍素质不高

对于我国农村教育来说,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往往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相关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农村教师中公办教师不足50%,其他的教师基本上就是村聘或者是乡聘的,教师的素质和农村教育的发展十分不符。另外,教师在结构上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首先是教师自身的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大部分都是50岁以上的教师。其次,很多教师自身的知识素质不高。最后,一些大中专毕业的学生不愿意到一些交通不便以及经济落后的地区从事教育工作。

(三)农村教育的功能不够完善

我国的农村教育一直采取的是应试教育,虽然素质教育实施了有一段时间,但是在农村依旧是应试教育,农村教育的单一,就是一味输出,或者是向高等的院校输送相关的人才,或者是向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输送一些劳动者,很难为本地的经济发展培养相关的人才。这样的一种传统教育模式使得很小的一部分学生通过考试的方式进入到城市之中,很少有人会回到家乡对建设乡村贡献力量。

三、关于加强农村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

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投入,要逐步探索筹集经费的途径,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教育经费的管理,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农村教育经费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对于农村教育经费的缓解来说,政府的投入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部分。很多地方在财政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当前中央财政应当担负起其中重要的或者是全部的份额,要对我国的农村教育加以倾斜,要逐步加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要对农村的基础教育设施加以完善。

(二)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师资的管理

农村科技与经济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 农村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城镇化与农村经济的概述

(一)城镇化与农村城镇化

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过程,在现代化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对于城镇化和农村城镇化,经济学家及其一些社会人士通过研究,已经把城镇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内涵表述的相当清楚。

(1)城镇化。中国城镇化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按照我国现行城市规划法的规定,行政建制的市和镇统称为城镇。城镇化主要是指伴随着现代化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大致有两种界定方法,一种广义的,它包括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另一种是狭义的,它只包括大中小城市,而不包括建制镇。城镇化是我国新时期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目标之一,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

(2)农村城镇化。农村城镇化是指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农村小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向城镇的大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转化,第一产业农业人向第二产业,接着又向第三产业为主的城镇化人口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城镇化。农村城镇化是城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城镇化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农村城镇化所呈现出的过程与整个城镇化是相似的。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广大农村的现代化,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取决于农村的城镇化。

(二)农村经济的现状

近些年,中国农村经济面对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仍然延续积极向上的走势。粮食增产,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各项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各项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不过,在大好的发展局势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分析农村经济现状及其与农村城镇建设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1)农产品方面。由于国家加大对农业生产扶持力度的政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中国农业连续增产。但是,在农村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食品乃至整个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过大的问题,格外引人关注。近些年,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走高,成为现在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现象之一。近几年中国农产品价格上涨有以下特点:①上涨幅度大。一些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食用油、蔬菜、蛋类、水果、乳制品等生活必需品,价格普遍上涨10%甚至20%以上。②波及产品广。有些以往不受关注的小宗农产品,在近几年农产品价格上涨中出尽风头,例如绿豆、生姜、大蒜、苹果。③持续时间长。虽然有些农产品价格上升后又有所下降,有些农产品价格呈现出习惯性的波动,但是,也有不少农产品价格呈现出连续性的上涨。④影响因素多。包括通货膨胀、成本上升等各种影响。农产品价格上涨给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增添了更多压力。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地方的物品流通不够,导致局部地方的部分农产品供应不足;农村大量人口放弃农业而涌入城市务工,城市的农产品需求更大;农村部分地方的农产品已经不能自给自足等。

(2)乡镇企业与农民工工资方面。近年来农民工工资较大幅度上涨。农民工工资上涨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这说明,农村劳动力绝对过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就是促进农民工工资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经济危机过后的这几年,乡镇企业发展迅速,质量提升,结构趋优,投资平稳,区域协调,出口恢复性增长。中国农村经济正在步入劳动力短缺特别是技术工人短缺的阶段。

(3)流通方面。连锁化“农家店”覆盖扩大,以城区配送中心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正在逐步形成,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制约更加突出。例如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的规模较小,交通和网络的落后等。

(4)农村福利保险方面。农村社会事业继续发展,但人均社会保障水平依然偏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断发展完善,但也存在农民受益少,医生收入大幅提高的问题。县及乡镇医院的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用以促进农村医疗保险的发展。

总之,农村经济呈现积极向上的发展趋势,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农村经济建设还需继续放在国家经济建设的首要位置。解决农村经济中的问题和发展农村经济都可以从农村城镇化建设入手。

二、农村城镇化推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农村城镇建设是走我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城镇协调发展,是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其一,我国农村人口多,而耕地有限,剩余劳动力转移量大。如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增长。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其二,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很大,总体来说,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于城镇。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较为突出,严重制约了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繁荣农村经济,必须推进农村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其三,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我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有限的财力难以通过建设众多大城市去接纳大量的农村人口,去实现城镇化。另外,我国资源环境局限性大,缺乏大规模发展大中城市的地理条件,不可能走只发展大城市和农村劳动力都涌进大城市的道路。

实践表明,发展农村城镇是走我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是一条成功之路。第一,部分农民留守农村城镇,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压力,降低了城镇化的社会成本。第二,以小城镇为纽带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对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效率最大化,起到了保证作用。第三,使分布过于零散、数量过于庞大的农户适当集中,减少了分散建房及乡村企业占用耕地,资源集约使用,提高了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第四,不仅有利于解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还有利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

三、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化水平低

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尚处于中级阶段。许多经济学家把城镇化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时,属于初级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70%之间,属于中级阶段;70%以上属于高级阶段。并认为城镇化的终极目标是“城乡一体化”,即国家和地区的全部人口、土地、资源和管理的有序化和规范化。

(二)没有形成科学的农村城镇化体系

城镇数量少、规模小,空间规划布局不合理。小城镇发展水平低,难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等级序列。并且,一些小城镇大多为行政建制,而非区域性经济中心,经济发展水平远未达到城镇发展要求,根本不具备小城镇应有的人流、物流、财流、信息流。由于小城镇人口规模小,经济总量不大,缺乏相应的产业聚集,不能给更多的人口提供就业机会,从而造成小城镇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制约当地的产业升级和优势产业的形成,对小城镇周边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辐射带动能力,难以达到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三)农村城镇化投资资金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非生产性的”,认为城镇基础设施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在城镇投资决策中,对建设周期长、收益具有间接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容易忽视。从民间角度看,农民收入水平低,乡镇企业效益下滑,难以支持小城镇建设所需的巨大的资金投入。农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电力、通讯、运输、环保、供排水等设施短缺,造成农村城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未能充分显现。

(四)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不仅要实现农民身份的改变,也要允许集体土地进入一级市场,以农村土地使用权折换成城镇土地使用权。土地是公有财产,不能私有化,但土地的征用事关国家、集体和农民利益,不能简单地划拨和征用。

(五)农村劳动者素质低

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农业创收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将不断向城镇聚集,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村劳动者将成为小城镇经济的主体。而农村劳动者素质低显然是制约城镇化进程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对策

(一)逐步弱化和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行相关制度配套改革

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允许农民自由进出县城以下的建制镇,逐步放开城市和县城对农民的准入限制。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和流转制度,允许农民进城后对承包土地进行有偿转让,逐步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同时允许城郊农村集体土地作为股份参与城镇开发,弱化城镇建设土地短缺现象和保护农民利益。建立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把农民工纳入参保范围,消除农民进城的预期风险,解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整体的集群效应和辐射作用,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社会效益,减少环境污染。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并管理好资金,加速城镇化建设

为改变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设施不完善的状况,必须突破传统的体制与模式,探索适合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拓宽筹资渠道,增加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建立国家扶持为辅、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利用外资等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小城镇建设中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三)对小城镇合理规划

科学合理规划城镇布局,构建个性化城镇。各地政府在小城镇的数量、规模和功能定位上,要认真把握,进行调控,促进城镇第二、三产业发展,聚集人口,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以规划为龙头,完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与此同时,还要有经营城市的理念,强化规划和经营,城乡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农村城镇的规划,不能只着眼于单个城镇的发展,而是要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来设计规划,只有将局部的、个体的城镇放到区域经济的整体中建设发展,才能形成区域内合理有序的城镇群体结构。否则,即使单个城镇规划得再好,也会限制区域优势的形成和发挥。在城镇发展的同时,搞好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五、结语

农村城镇化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城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才开始加速发展。农村城镇化虽然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需要大中城市带动,它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也是小康社会完善的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这就充分证明了加快农村城镇建设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城镇化可以促进农业科技和先进设备的推广,促进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连锁化“农家店”覆盖扩大,促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逐步形成。即农村城镇化可以加快发展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改变农村现有的经济结构,让农村的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更加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帮助解决现期农村遇到的民权、民生以及经济等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福君.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2]靳香玲.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06).

[3]张丽华.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3,(01).

[4]陈鸿彬.农村城镇化研究、建设及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5]余慧芬.对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分析与思考[J].价值工程,2010,(29).

[6]赵向华.关于我国城镇化有序发展的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7]冯海发.农村城镇化发展探索[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8]孙峥嵘,马颖.我国税收与经济依存状况研究[J].税务与经济,2007,(2).

[9]陈集立,刘芳,李志刚.我国税收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计量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9).

农村科技与经济范文第3篇

(一)农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需要将基于血缘/地域的合作秩序拓展到以公理/价值为基础的合作秩序,这是中国社会大范围制度变迁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主体间合作秩序的扩展过程,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将以血缘/地域为基础的合作拓展为以价值/公理(法律)为基础的合作秩序。后者的优势在于能够将合作建立在一般的抽象的规则基础上,而让各类主体有充分的自由选择,从而更容易实现合作秩序的拓展。确立以公理和价值为基础的合作秩序,最主要的就是确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社会主体地位,通过制定相关规范和政策来促进其成为和其他社会主体一样的实体。

(二)实现基于价值和公理的合作,现实的选择是将合作统一在法律的框架内,建立充分体现各类主体平等博弈的契约关系_我国己经出台了《农村专业合作社法》,这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得以成立和运行的基本法律。同时,需要进一步研究各地出现的新问题,出台各类能够规范合作组织运行的各类规章。比如,应该出台积极鼓励合作组织有效拓展的规章和政策,尤其是跨越行政区域、行业领域等的经济组织应该得到承认,并确立其经济主体地位。

(三)通过合作秩序的拓展,实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应该进一步加强和专业协会等组织的合作,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鼓励跨行业、跨地区成立合作组织。目前,最主要的是要突破以村落为单位的合作,形成以县域单元为主、以其它地域单元为辅的合作秩序。农业合作组织应该和其它行业协会在业务及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更加稳定的合作秩序。同时,需要引入合作组织的竞争机制。实际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为农民提供服务的组织,农民有权利进行选择,而合作组织的竞争将有助于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服务,降低农业发展的内部成本。

(四)外部环境的变化,将迫使农业合作形式发生新的变化。影响或决定合作秩序的关键因子之一就是环境及其变化过程。目前,中国持续的城镇化过程为实现合作形式的变化创造了外部条件,主要是逐步打破了以村落为单元的聚落形态,从而让农民之间的合作从血缘关系逐渐演变到更加独立的社会关系。聚落环境的变化,一方而迫使农民适应新的合作规则,另一方而,将促使农民放弃原来的合作规则和秩序。然而,以村落为基本聚落单元的形态并没有根本改变,更由于文化符号的复制和循环,在城镇聚落中要实现基于价值和公理为基础的合作秩序,需要更为长期的过程。但持续推进城镇化是要素集中和农村经济组织实现止规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一)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形成基于自愿、公平原则建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农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因此,成立农合合作组织,应该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一些地方存在为

了所谓“规模效应”和“做大做强”而强制农民加入合作社的问题,这不是符合农民意愿的做法,应该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二)讲一步增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主体地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并不是一个政府的部门或者单位,而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应该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政府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关系,要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转变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让农村经济组织成为和政府对等的实体。通过采取综合措施,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成为真止能够和银行、政府、协会以及其他组织更好合作的组织。农业合作组织除了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之外,还应该在关系到农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方而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将加快推进农村地区社会契约关系的完善。

(三)采取多种措施扶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依法有序发展。政府应该将农业合作组织纳入综合农业开发资金扶持范围,通过财政资金支持,给农业合作组织提供必要的场所和办公经费,保证组织的止常运行;尤其是通过鼓励农业合作组织的范围扩展来实现竞争优势;制定相应地方规章,进一步规范农业合作组织与其他社会主体的关系;建立金融行业与各类农村经济组织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降低农村经济组织实际运行中的经济风险;逐步引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纠纷处理的法律机制,增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应对不确定环境的能力。

农村科技与经济范文第4篇

第一、胆小,不敢说话,怕别人笑话。这是农村孩子的通病。他们由于长时间呆在农村,在公众面前露面和讲话的机会不多,因此,让他们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说话,有些心虚。

第二、敢说,但是找不到要说的内容。这种学生有表现的欲望,但由于缺少锻炼,加上下来没有准备,一下子叫他说,他就不知道从何说起。即使说了,也是东拉西扯的,让人听不出个所以然来。

第三、不听,别人讲的时候他干其他事情。他不敢说或者说不好都可以,因为不敢说,在课堂上你能够听别人说也不错,说不好,我们说完后就静静听一下别人是如何说的,说得怎样?有哪些是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那些是我以后讲话过程中不该出现的错误。这是一个很必要的听的过程。

面对这样的局面,作为农村一线教师,我们又该如何做呢?逃避不上吗?显然这不是办法,对学生没有好处,也显得老师不负责任。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锻炼胆量,引导开口

对于不敢说话的学生,我们不能忽视他的存在,我要给他一个锻炼的平台,鼓励他们勇敢的走出第一步。正如我班上有一个同学,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在口语交际课上,他总是低着头,不敢看我一眼,好像害怕我叫他讲话一般。对于这样的情况,在第一节口语交际课上,我并没有马上叫他,我想弄明白他这样做的原因。下课后,我找他谈话,开始他很害羞,而且有种害怕的心理。于是,我就笑着告诉他,你又没有犯什么错,干嘛这么一副挨批的样子,就是想找你聊聊而已。于是我们就从他的日常生活谈起,谈他的爱好等,渐渐的他不再那么拘束,变得开朗起来。末了,我说下次口语交际课时一定要谈谈你自己的想法,不要只知道听别人讲了,好不好?你其实在讲话方面还是很有天赋的,只要你勇敢一点,你会做得很好的。他点点头。在后来的口语交际课上,他变了很多,慢慢开始和同学们对话,尽管还有些胆怯,已经很不错了。

二、创设情境,畅所欲言

口语交际课中教师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在课堂中营造一种我想说,我要说的氛围,达到“欲言”的目的,让学生充满表达的欲望。针对农村孩子敢说,却找不到内容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与课堂主题相适应的情境,用来激发学生交际欲望的过程就尤为重要,这也是农村教师的一大难点。因此,农村教师就应该根据现实条件,创设情境的需求,把口语交际课放于不同地方教学,把学生带到具体生动的情境中,由此情此境激发学生的情绪及内在动力需要,从而可以让学生产生口语交际的欲望。那么,如何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呢?

(一)语言描绘情境

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学生描绘一个富有想象空间的情境,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进入情境中,找到自己角色,找到感情的共鸣点,并在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基础上做到言之有情。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的使用,可以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课堂氛围中产生表达的愿望,激发说的兴趣,进行说的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三)联系生活创造情境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口语交际素材的活水源泉,所以在口语交际训练中要创设多种多样的符合孩子生活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交际欲望,是学生在交际中说得具体、生动、真实。

三、悉心倾听,认真反馈

在许多口语交际课上,教师还会常常看到这种情景:在精心设计的情境面前,孩子们争先恐后,个个急于表述自己的观点。当老师叫其他人回答时,他们会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或悄悄跟前后左右同学窃窃私语,说些与议题无关的话,或急不可耐,别人还没说完就跳着喊着举起了手等等,课堂上可谓是一片热闹。能够真正听别人说话的却不多。这要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口语交际的教学提出的目标是很难的。也是口语交际课的一大缺憾。那么,如何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倾听呢?

(一)激励孩子倾听,及时表扬正在认真听的孩子,引发倾听兴趣。

(二)引导孩子倾听,听出别人的优缺点,听出同一对话的异同。

(三)抓常规,坚持激励,促进养成倾听习惯。

农村科技与经济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新课改环境下,小学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质量的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新课改它并不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全盘否定。小学教育的管理者们要客观的认识目前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它的基本现状,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仔细探索,建立起符合新课改要求和精神的教学管理制度。

一、农村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仍受应试教育影响有待提升

新课改虽已实施,但是传统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模式对许多农村基层小学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在对小学学生培养方面,还是以考试分数作为评判标准。成绩的高低影响着教师对学生各方面的评价,高分则得到肯定,低分则是被否定。“唯成绩论”的概念深植于教师思想中。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必然不利于课程改革的推行。这种思想的存在,限制了教师在教学方面创新能力的发挥,也是对“以人为本”这个教学原则的违背。对于学校的日常管理来说,应试教育也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会过于注重分数从而只关注学习,对学校的各类活动不再感兴趣。他们会觉得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会耽误学习、会浪费学习时间,由此导致学校校园活动难以开展。

(二)新课改下教师的教学能力及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教育,其教学内容比较简单,课堂的组织形式也并不复杂,对老师的要求并不高。因此,部分农村地区的小学教师文化程度偏低,教学能力不高,没有经过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时代步伐。他们不能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文化素养也就很难得以提高。还有部分教师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没有很强的危机意识。这些因素是新课改推广的阻碍,使得改革现状与要求的目标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为了推动新课程改革,要提高小学教师的各方面素质,改变教师教学观念以及提高职业道德;提升业务素质和水平;加强对现代教学设备使用操作的培训,提高其对现代教学工具的掌握能力。

(三)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教学课后反思缺乏有待完善

目前课堂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第一,教师调课成为常态,调课一般是因教师自身原因不得不进行调课时才发生的。然而,某些教师利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漏洞或者疏漏,多次越过教学管理人员而私自调课,缺乏及时沟通。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到教学的进度,还对教学秩序有所破坏。第二,某些教师只管上课并不在意课堂效果,不去维持课堂持续,对扰乱课堂的学生以及不认真听课的学生们直接忽视。他们认为,只要讲课不被打断就不用去理会这些,从而导致教学不到位,课堂管理无序,影响到课堂效果以及教学质量。第三,在具体工作细节上,学校并未对教师做出较为明确的要求,仅仅是宏观上对课堂进行管理。所以,教师不注重教学设计或设计粗糙;教师也无法搜集课堂上所产生的问题并对之进行有效集体研讨,无法对课堂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反思。

二、农村地区小学教学管理水平提升的有效措施

(一)学校领导以身作则,加强领导团队管理

学校的领导管理团队是整个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支撑,领导团队的管理水平决定着学校整体管理水平。首先,学校的管理领导们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遵守规定的上下班时间,每周举行例会,每两周举行一次生活学习交流会。每个领导要对自己所负责领域的工作认真且高度负责,坚决避免出现纰漏和过失。其次,学校管理人員要有一定的亲和力,与一线教师要多多沟通,多多进入教师课堂听课,了解实际的教学状况,切实解决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这样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并逐步提高。领导团队可以将听课以及评课的结果作为考核依据对任课老师的业务水平进行评估。最后,学校管理人员要善于鼓励每位辛苦工作的教师,多表达对他们的欣赏。每个年龄段的老师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年轻老师充满朝气,有冲劲;中年教师比较沉稳,教学方式也以稳为主,他们肯吃苦肯钻研;老教师则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管理层要依据不同老师的自身特点,看到他们的优点,发掘他们的长处,从而将每个老师的业务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二)教师队伍教育观念更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小学基层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和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立具有优良业务素质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的教师团队是尤为重要的。首先,学校管理着要组织全体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以及核心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并对其有深刻的理解。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作为目标,严格要求自己,推动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并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建立健全的体系对素质教育下的学生进行评价和考核测评。其次,组织和鼓励教师多学习以拓宽教学思路,提高其综合业务素质和科研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最后,为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教辅资料,使老师能够及时了解教学动向,也可以对课本进行补充。同时,教师个人修养要不断提高,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三)科学制定学校决策,提高学生管理水平

学校领导团队、以及教师队伍对做好小学学生管理工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领导者要会欣赏和鼓励每位学生,要用合适的方式去爱学生;要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平等待人;要扬长避短,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其才能的机会。其次,遵循《中小学生守则》,管理学生规范化,对学生进行德育,教会学生懂文明、懂感恩;要求学生多读书,不仅要学好书本知识还要多读好书。学校的管理团队要制定一套有效的、科学的对教育教学有帮助的管理制度,树立学校对外的良好形象,打造优质学校。

(四)创造优良教学环境,达到课改要求

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需要有良好的教学环境作保证。学校管理人员要努力创造一个舒适优良的教学环境给全校师生,这一方面可以通过筹措资金来实现。舒适愉悦的环境可以让教师和学生放松下来,快乐的教和学。然后还要注重教学设备的配置,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以及网络的配备,有助于教学工作创新开展。此外,班级环境也尤为重要,团结和谐的班级大家庭对学生学习生活起积极作用,学生更易提升成绩并全面进步。所以,学校管理人员以及全体教师要注意教室的布置,要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要促进优良学风班风的形成,建设优质教学环境。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要注重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切实把教学管理工作做好做扎实。同时,也要注意对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保证,教育目标也就能得以实现。

作者:徐金有

参考文献: 

[1]丁雪龙.浅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J].新课程,2015,(11) :220-221. 

[2]田正旗.新课改背景下的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管理[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6,(04):81-82. 

[3]肖槐树.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J].亚太教育,2014,(0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