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浅谈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华体集团
一、引言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美国学者哈默尔(G.Hamel)两位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通常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相较于竞争对手而言所具备的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差异,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
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是企业核心能力的竞争。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它蕴含于企业文化之内,打造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首要任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产品竞争力、服务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品牌价值竞争力和发展战略竞争力等多方面的要素。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具备如下特点:首先,应有助于企业进入更广阔的市场,扩大企业的经营范围;其次,应有助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被更多的用户所接受,扩大企业的产品规模;第三,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所独有的,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或者复制。
本文将结合华体集团的实际情况,依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类研究成果,探讨提高华体集团核心竞争能力的方式和方法,以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环境带来的各种挑战,从而为华体集团国有企业的发展和改革探索出一条出路。
二、华体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分析
(一)华体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华体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华体集团”,英文 China National Sports Group)是由中国奥委会控股的体育产业企业集团,于1993年成立,由北京华体实业总公司改制发展而成,注册资金1.8亿元。华体集团始终坚持“依托场馆、紧扣主体、全面发展、服务社会”的企业使命,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业务领域涵盖体育产业投资与管理、体育设施建设咨询、设计、施工和运营、体育彩票IT系统集成服务、体育彩票印制、体育赛事活动推广、会展服务、体育服务认证、物业管理等。
在体育设施建设领域,华体集团提供建设咨询、设计、项目管理、监理、智能化集成、施工、建设后运营、体育赛事活动推广和标准化服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多年来,已全面服务于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及各地大型体育场馆、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曾为奥运场馆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体育馆、国家射击馆、老山自行车馆等的体育设施建设项目提供了专业服务。
华体集团作为国资企业,具备国有企业各种共同特点和通病。由于长期受惠于国企地位的各种优势和便利,过去企业不愁项目、不愁市场,企业的竞争力强弱并不影响企业的自身生存和发展。但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必须转变传统经营思路,变坐享其成为自己找项目、自己找市场,面临各种类型企业的直接竞争。在此背景下,提高华体集团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素质,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对于企业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必须不断适应市场变化以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强大的能力即核心竞争能力
华体集团作为中国奥委会下属的企业,具有鲜明的体育行业特点,其业务范围也主要涵盖与体育场馆有关的咨询、设计、建设、监理以及管理等方面,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体育行业方面的专家资源、丰富的产品和服务经验,是一家典型的与体育产业密切联系的企业。
(二)华体集团核心竞争力分析
打造适合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必须紧紧围绕企业自身开展工作。首先,从企业管理层到基层的每一名员工,要统一共识,充分认识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要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建设对企业发展作用突出的业务,逐步形成行业内的差异化优势;第三,重视和鼓励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这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竭源泉;第四,完善企I管理,为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制度保证;第五,塑造企业文化,创造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
华体集团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在发展具有行业特点的产品、提高服务的特色化水平、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提高企业品牌价值的影响、制订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等方面下功夫。
1. 发展具有行业特点的产品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母体,体育产业作为华体集团的母体,是华体集团发展企业竞争力所要依托的根本。体育产业经营首先要考虑为从事体育活动的消费者提供必要的体育健身活动场地场馆,因此,在全国范围内上至直辖市省会城市,下至区县,几乎都建设有不同级别的体育场馆设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体育设施的建设仍然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体育场馆的建设也存在着一些隐患和问题,在比赛时场馆光鲜亮丽,但是在赛后,由于场馆规模、地理位置、功能设计、产权关系等问题,不但不能创造价值,每年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员来维护场馆的基本运行,造成场馆设施的闲置浪费。体育场馆的利用和管理是一个多年存在的问题。
华体集团应该紧紧抓住体育行业特点这个利器,充分开发具有行业特点的产品。针对体育场馆利用和管理的难题,充分利用华体集团业务范围广,前后服务衔接紧密的特点,将集团的现有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化零为整,以集团的形式推出体育场馆的整体服务解决方案:(1)赛前提供场馆建设的规划和咨询服务;(2)进入到设计阶段之后提供场馆的设计及体育工艺改造服务;(3)在场馆建设阶段提供体育场馆的建设施工,以及场馆建设的监理服务;(4)在体育场馆开始承接体育赛事的时候,提供赛时运行支持服务;(5)在赛后利用阶段,发挥集团体育场馆物业管理方面的优势,提供专业的体育场馆物业管理服务。
通过发展体育场馆一条龙的服务,建立具有华体集团体育行业优势的特色产品,从而使得集团具备同行业中的产品竞争优势和服务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提高服务的特色化水平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类信息以极高的速度不断地产生和消失,消费者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专注于某一个企业、某一种产品、某一项服务,企业传统的基于价格、品种等方面的竞争会逐渐对顾客失去吸引力,特色服务将对树立品牌形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服务企业创立自身的服务特色,不仅要熟悉企业的自身状况,同时还要对同行业服务企业的状况有所掌握,更主要的是要对客户群体的需求进行详细地调研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努力创立与同类服务企业具有明显差别的服务特色。
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行业特殊性,全国具备大型场馆建设和管理能力的企业很多,但是真正具备体育场馆建设管理经验,能够深刻理解体育工艺要求,满足体育比赛赛时特殊服务需要的企业却寥寥无几。华体集团作为具有鲜明体育行业背景的企业,需要将服务的对象首先定位在体育行业内,发展具有行业特点的产品,首先力争在体育行业内做到最大、最强、最专业,切不可贪大求全、盲目扩张。
在提升企业规模和影响的同时,需要注重服务内容的特色化。体育场馆的建设,并不是简单的交钥匙工程,其建设的根本目的不是单单建设一个场馆,而是为了服务于在此体育场馆内举办的各类体育赛事以及相关的体育活动。因此,在设计服务内容的过程中,在满足体育场馆设计、建设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务必要设计与其他企业不同的差异化服务,例如在规划设计阶段免费提供体育场馆设计和体育公益资讯,在赛后管理过程中免费提供若干年物业星级服务等。由此体现华体集团服务的特点和优势,从而提升企业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
3. 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华体集团涉及的行业范围广,办公环境分散,各子公司之间业务相对独立,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将缺乏凝聚力,长此以往必将出现散、乱的局面。从公司业务整合和抱团发展的角度考虑,必须要将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重点工作来开展。
公司需要结合企业实际的情况、行业的特点、服务的需求以及职工的诉求,提炼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并构建起企业自身的文化体系。
从企业核心价值层面看,需要设计以企业核心价值为基础的理念体系。核心价值是企业应明确并向社会公示的最为关键的价值取向,是企业理念体系的核心和主体。确定企业的核心价值可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总体目标指明方向,使企业文化获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从制度文化建设层面来看,需要编制公司企业文化的纲领性文件,形成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其中的内容涉及企业文化的基础理念;员工行为规范、行为礼仪规范、品牌策划规范等。这些制度文件要发放至全体员工,作为操作实践中直接使用的作业指导书。
从企业识别系统上看,企业需根据视觉识别系统的常用标准规范企业内部及各二级单位的企业标识形象,并对工作环境、车辆、服装、办公用品等进行视觉系统的统一。例如制作名片,O置桌卡,制作企业文化展示牌,为公司员工量身定制工作服等。
4. 提高企业品牌价值的影响
究竟什么才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拥有市场往往比拥有工厂更重要,而拥有市场的唯一方法是拥有占市场主导地位的品牌,因此,企业的品牌价值是企业核心价值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品牌价值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一项无形资产,它让用户明确、清晰地识别并记住品牌的区别于同类产品的优势与产品独立的个性。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同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之间的同质化趋势越来越凸显。品牌价值是企业众多管理要素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本企业区别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重要标志。
企业品牌的建设需要品牌具有独立个性。品牌人格化理论将品牌形象化成为一个“人”,因此品牌也具有个性,就如不同的人会有独立的性格一样。这是品牌有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重要依据。人们选择某一种商品,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其给予消费者精神感受,人们需要更多的不同个性的品牌。
企业品牌的塑造需要保持品牌的特色与创新。品牌要以产品及服务的特色为基础。品牌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应当在保持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同时不断优化创新。
5. 制订企业长远发展战略
如果企业在自身的经营和发展过程中,没有建立自身的长远发展规划,将难以避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对于发展中的企业来说,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出符合自身长远发展目标的战略规划体系。
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需提前进行谋划和准备。企业未来的市场需要提前开拓,未来的人才需要提前培训,未来的资源需要提前筹措。要对曾经出现今后可能再次出现的问题进行补救,亡羊补牢;要对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风险评估,并对这些问题制定风险应对计划,未雨绸缪。
企业长远发展战略规划需要关注企业长期发展。长远规划、从长计议。现实中的大多数企业不能做到正确地平衡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只顾眼前利益,忽视未来发展,把长期利益放到短期利益之后,其最终结果必然是短命的。
因此,如果企业处在相对正常的经营状态,各种挑战不危及企业生命时,把企业长期利益放在短期利益之前,这是企业长久发展所最需要坚持的原则。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华体集团作为具备鲜明体育行业特点的企业,在行业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信誉并占有一定的市场范围,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务必需要提升华体集团的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发展具有行业特点的产品,提供服务的特色化水平,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提供企业品牌价值的影响以及制定企业长远发展战略都是有效提高华体集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式,通过推进上述工作,华体集团核心竞争力务必会为企业带来显著成效,获得长远收益。
参考文献:
[1]周善乔.战略定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法宝[J].学海,2002(02).
[2]徐建中,等.知识管理能力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08(10).
[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C].华夏论坛,2006.
[4]许月恒,等.基于技术标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8(05).
[5]周后红.国外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J].集团经济研究,2007(02).
[6]王子夫.浅谈如何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大众科技,2006(01).
[7]田颖男,等.对知识产权战略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10(02).
[8]P・普里切特.并购之后:成功整合的权威指南[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9]吴瑞勤.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力关系研究[J].理论导报,2009(03).
[10]余晓钟,解淑娟.企业核心竞争力缺失原因及其防范途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03).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培育企业
一、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基本理论解析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又译作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能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来的,是指企业(或企业集团)在竞争中获取、配置关键资源,能使企业形成并保持长期稳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及稳定的超额利润的能力。
(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表现形式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系统,表现为一定的层次结构,包括核心业务(主营领域)、核心制造(主导产品)、核心技术能力(优势技术与专长)、核心管理能力(成长能力)、核心营销服务网络、以及战略管理与创新能力等。
核心竞争力按其具有相对垄断性,在企业中占有核心地位,且能独立运作的竞争优势分类,有六种表现形式:
1、技术型企业。其竞争优势是拥有生产核心产品的技术设备、核心专利技术、垄断性原材料和技术、知识、技能领先的人才。
2、文化型企业。其优势体现在富有不断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及其带领的团队形成的独特的企业文化。
3、渠道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遍布销售区域的网络渠道。
4、品牌型企业。其优势是基于信誉基础上的强势品牌。
5、资金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可供运作的雄厚资金。
6、规则型企业。优势体现在拥有门槛很高的技术标准、市场运作规则、独占的生产、经营许可。
(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方面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同时也应给企业的目标顾客带来独特的价值和利益。
2、积累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活动过程中,以特定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迹由小到大,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合成逐步积累整合形成,往往要通过较长时间实现和培育。
3、独特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组织结构高度融合,是相关管理理念的复合体,是建立在企业内部长期学习、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的专长,稳定性较强,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性。
4、难以模仿性。核心竞争力难以与企业分离,它所包括独特的技术技能、生产技巧、操作诀窍等技术特性,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的特殊的组织组成、经历经验、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市场营销的烙印,是企业技术特性与组织特性的复合体,难以轻易被当前或潜在的竞争对手所了解、冒牌、仿制或获取。
5、不可交易性。核心竞争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生,虽然可为人们所感知,但难以用语言、文字、符号来描述或表征,更无法象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进行买卖或交易。
6、延展性。在企业能力体系中,核心竞争力是母体、是核心,有溢出效应,可使企业在原有竞争领域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可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相关市场的拓展,通过创新获取该市场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
7、动态性。从客观上看,核心竞争力总是与一定时期的资源、产业、组织管理模式及环境动态等因素高度关联,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和时间形势的变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会发生动态发展演变。
8、整体性。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单一的基本要素,不管它多么重要,都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构成核心竞争力所有基本要素协同动作,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现实生存和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核心竞争力决定其产业发展的深度。关注核心竞争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职能发展战略,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使企业免于为求短期利益而导致陷入战略性误区。
2、核心竞争力可以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对企业的长远持久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3、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建立是在企业内部长期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专长,因此,它不象某项具体技术或产品那样很容易被对手模仿、仿冒,对企业来说,具有较强的持久性,而且会对其它企业造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或门槛。
4、核心竞争力对目前全球持续的企业再造、兼并、合并浪潮及动态联盟(包括虚拟企业)具有特殊、关键意义。企业只有在重组、联盟过程中积极优化组合各自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并将其综合集成为企业的整体核心竟争力,才能使双方或多方盈利,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5、核心竞争力是21世纪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武器。企业一旦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就能够建立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就可以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WTO背景下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性
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名优产品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市场流失相当严重,造成了对整个企业群体巨大的冲击和压力。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处于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国内企业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
摘要: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维护和提升是一个循环往复的重复过程,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持续的优势,就要不断审视自己和竞争对手,不断学习和创新,不断培育、维护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培育企业
一、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基本理论解析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又译作核心能力或核心竞争能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提出来的,是指企业(或企业集团)在竞争中获取、配置关键资源,能使企业形成并保持长期稳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及稳定的超额利润的能力。
(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表现形式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系统,表现为一定的层次结构,包括核心业务(主营领域)、核心制造(主导产品)、核心技术能力(优势技术与专长)、核心管理能力(成长能力)、核心营销服务网络、以及战略管理与创新能力等。
核心竞争力按其具有相对垄断性,在企业中占有核心地位,且能独立运作的竞争优势分类,有六种表现形式:
1、技术型企业。其竞争优势是拥有生产核心产品的技术设备、核心专利技术、垄断性原材料和技术、知识、技能领先的人才。
2、文化型企业。其优势体现在富有不断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及其带领的团队形成的独特的企业文化。
3、渠道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遍布销售区域的网络渠道。
4、品牌型企业。其优势是基于信誉基础上的强势品牌。
5、资金型企业。其优势是拥有可供运作的雄厚资金。
6、规则型企业。优势体现在拥有门槛很高的技术标准、市场运作规则、独占的生产、经营许可。
(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方面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同时也应给企业的目标顾客带来独特的价值和利益。
2、积累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活动过程中,以特定方式、沿着特定的技术轨迹由小到大,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合成逐步积累整合形成,往往要通过较长时间实现和培育。
3、独特性。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组织结构高度融合,是相关管理理念的复合体,是建立在企业内部长期学习、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的专长,稳定性较强,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独特性。
4、难以模仿性。核心竞争力难以与企业分离,它所包括独特的技术技能、生产技巧、操作诀窍等技术特性,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的特殊的组织组成、经历经验、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市场营销的烙印,是企业技术特性与组织特性的复合体,难以轻易被当前或潜在的竞争对手所了解、冒牌、仿制或获取。
5、不可交易性。核心竞争力与特定的企业相伴生,虽然可为人们所感知,但难以用语言、文字、符号来描述或表征,更无法象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进行买卖或交易。
6、延展性。在企业能力体系中,核心竞争力是母体、是核心,有溢出效应,可使企业在原有竞争领域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可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相关市场的拓展,通过创新获取该市场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
7、动态性。从客观上看,核心竞争力总是与一定时期的资源、产业、组织管理模式及环境动态等因素高度关联,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和时间形势的变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然会发生动态发展演变。
8、整体性。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单一的基本要素,不管它多么重要,都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只有构成核心竞争力所有基本要素协同动作,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
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现实生存和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核心竞争力决定其产业发展的深度。关注核心竞争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职能发展战略,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使企业免于为求短期利益而导致陷入战略性误区。
2、核心竞争力可以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对企业的长远持久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3、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建立是在企业内部长期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专长,因此,它不象某项具体技术或产品那样很容易被对手模仿、仿冒,对企业来说,具有较强的持久性,而且会对其它企业造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或门槛。
4、核心竞争力对目前全球持续的企业再造、兼并、合并浪潮及动态联盟(包括虚拟企业)具有特殊、关键意义。企业只有在重组、联盟过程中积极优化组合各自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并将其综合集成为企业的整体核心竟争力,才能使双方或多方盈利,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5、核心竞争力是21世纪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武器。企业一旦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就能够建立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就可以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WTO背景下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性
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名优产品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市场流失相当严重,造成了对整个企业群体巨大的冲击和压力。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处于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国内企业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
(一)国内企业要做大做强形成竞争优势迫切需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入世后,我国企业将改变以往国内单一的不同类别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在国内市场上同国外企业展开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会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直接与国外企业合作,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相比而言,众多企业特别是传统的国有、集体中小企业,会遇到国外名优产品和国外资本进入的冲击,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将会在“内销不利、外销不能”的逆境中承受不住国外同类企业的重撞而出现相当一部分企业破产倒闭。
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企业不仅在技术水平上落后,在经营理念和管理创新方面也存在着相当的差距,特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尚未培育起来。为此,积极培育和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目前我国企业界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企业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必须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济效益一直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问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的。加入WTO后企业要想继续保持在一定领域内生产、经营的特色和优势,拥有相当数量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从现在做起,经过一个阶段的不懈努力,全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企业将会在今后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显示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在较量中迅速衰败下来。
(三)企业要想有效地应对我国“入世”后新的环境,必须下大气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入世”后国外跨国公司及相关企业的大量涌入,国内企业不仅面临与国内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还要同国外企业进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依托原有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显得十分微弱,自身在产品质量、功能、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缺陷表现得相当突出。为此,要想使国内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强化产品的质量、技术、服务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有些企业虽然是世界500强,但名次比较靠后而且有些是在政府的保护之下,还有的是我国历史形成的垄断行业。一旦我国向国际完全打开市场,关税减到零,这些企业恐怕就难以与世界真正的强手较量,小企业所表现出的弱点就更加突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严重不足。
(一)企业小而弱、大而散
由于地方宏观调控缺位,我国一些企业对新的项目形成了一哄而上的局面,其恶果是企业规模小而多,政府又无力注资,这些小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拿不出自己的拳头产品,在竞争中各方面暴露出薄弱环节,一些在我国可以称之为大的企业,有些是政府保护的企业,长期受旧体制的影响管理流程相对显得比较散;有些是近几年新崛起的企业,由于急于并购一些企业、在管理流程方面显得也比较散。
(二)企业产品质量相对较差
我国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比质量差、科技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上不去,出口数量大、创汇低,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竟争主要靠低价格策略。随着市场由价格竞争转向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竞争,我国产品面临着新一轮竞争的挑战。
(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以国家投资为主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科研经费大部分投向国家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对企业投入很少,影响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而企业自身由于受传统的科研开发投资体制的影响,尚未成为真正的科研开发投资主体,对科研开发投入很少,有的企业几乎没有任何投入。
(四)企业管理水平低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尚处于转轨时期,/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仍在起作用。至今许多企业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仅凭经验管理企业,管理方式、方法陈旧,对市场环境适应性差。另外,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知识、能力贫乏,企业不能按照市场规则运作,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与国外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五)企业人员素质偏低
小企业人员素质较低,企业文化氛围基本没有形成。大企业人员素质相对较高,虽然形成了企业文化氛围但创新力度不够。人们学习的技术和知识固守几年甚至十几年,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充实了一些知识,但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需要。
(六)企业战略定位不够准确
对企业未来几年、几十年发展方向把握不准;对市场竞争的变化准备不足;对潜在市场的预测不到位;围绕战略目标即满足顾客的需求设计有偏差等。
四、积极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长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论文之家是提高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加快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强企业竞争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需要不断地重塑微观动力机制。
(一)积极打造人才资本
市场竞争的核心在人才,人才资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1)创造条件,努力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提高企业家的素质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企业家直接参与企业的最高管理,制定企业战略,领导企业的未来发展,因而培养、塑造合格的企业家,健全企业家的独立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
(2)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特别是市场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由于技术和管理知识与企业其他资源相结合可转化为具有平均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知识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人才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二)培育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
核心技术是企业克敌制胜的杀手锏,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尤其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要通过自主研究,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开发和技术引进等方式形成一定的技术储备,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
(三)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培育适宜的核心能力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管理,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业体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保持企业不断发展和基业常青。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不同,因此管理方式也有些差别,关键是要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的管理模式。
(四)打造品牌,实施名牌战略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品牌已超越纯经济的范畴,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的体现。品牌一般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市场占有率,使企业保持繁荣。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主要是市场占有率,这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即建立品牌发展战略管理体制,完善品牌发展的市场环境,重视知识管理、知识决策以及实施与品牌理念相配套的系统教育培训等。
(五)建立学习型组织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其持续性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学习中增加企业专用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积极进行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不仅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开发,更要重视团队学习和群体智力开发。
(六)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战略能产生核心能力。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企业的“人化”。所以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注重培养、挖掘、发挥广大员工在企业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创新的积极性,同时要关注和服务企业所要面对的顾客群。在企业管理中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创造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的自身价值。
五、结语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的企业在加入WTO后能否最终获益,取决于企业是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地提高应对能力。重视企业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与创造,是企业得以在国际大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参考文献:
[1]Prahlad,C.KandGaryHamel,G.”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May一June1990.
[2]王方华吕魏主编.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西林.核心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N].中国企业报.2002,02.
[4]和炳全.企业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高[J].经济问题探索,2001,(3)
[5]马璐,黎志成.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J].经济管理,2000,(7).
[6]郑传锋.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经济师,2002,(9)
[7]张凤巧.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企业发展模式的选择[J].企业研究,2003,(4).
[8]李兴旺.核心能力的培育模式[J].企业经济,2003,(4).
[9]赵顺成.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1,(6).
[10]蒋文挥.关于我国国有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2,(7).
关键词: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已经成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体。从数量上看,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6%,截止2004年底,中国中小企业达360万家,个体经营户2351万家;中国GDP的58%、工业新增产值的74%、社会销售额的59%、税收的48%和出口的68%由中小企业创造;中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50%以上的国有企业下岗人员、70%以上的新增就业人员、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消除贫困、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WTO承诺的逐步落实,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据有关资料显示,68%的中小企业在第一个5年内倒闭,19%的中小企业在5-10 年内倒闭。虽然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的鼓励和保护措施,但收效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如何帮助中小企业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壮大我国中小企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核心竞争力的涵义及特征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又称之为核心能力、核心竞争优势。它是企业独具的,不易被其它企业模仿、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企业一旦拥有核心竞争能力,就会使企业形成长期优势,推动企业的长久发展。核心竞争力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于1990年首次提出,他们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一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同与关注。依据不同表现形式可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分为三类: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密切,产品来自技术,技术来自能力。
一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特征:(1)独特性。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独有的,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至少暂时不具备,反映了企业之间的差异性特征;(2)不可模仿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积累形成的,深深地印上了企业文化的烙印,其他企业难以模仿;(3)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应当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率,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价值和效益;(4)整合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产品、技术、管理、企业文化等的有机组合,单独的任何一项都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5)延展性。核心竞争力通过实施专业化战略而建立,而且能通过向外辐射,延伸到其它经营领域。
二、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对社会贡献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在发展方面也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人才匮乏、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经济效益不高、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通常处于不利的地位,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生存受到严峻挑战,主要具体表现为:
1.人力资源匮乏。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是企业立足的根本,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得人才者得市场,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多以股份制、私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形式存在,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企业管理多是家长式的,很多决策都由企业最高领导一个人说了算,缺乏民主机制,决策失误严重。没有严明的规章制度,或者即使制订了规章制度,也不能严格地贯彻执行。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大多存在着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方式落后、员工绩效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僵化,缺乏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引进、培育和利用机制,从而导致优秀人才无法进入企业,具有战略决策、技术创新和营销管理的高素质人才极度匮乏。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普遍较低,缺乏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过程。人力资源的总体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瓶颈。
2.技术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是关键。通过自主创新:第一,可以拥有行业技术使用的主动权,不会受制于人;第二,可以根据市场需要,寻找市场空白点,为自己做蛋糕,独自“享用”;第三,可以降低成本,获取更多利润。但是,在我国的中小企业中,大多数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不足10%。投入技术开发的经费少、技术引进速度慢、开发率低、技术人员匮乏等等,导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根本无法形成核心技术能力,更无法将核心技术能力转变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中小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自身的科研开发活动,加大科研开发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3.市场预、决策能力差,决策失误相对较多,缺乏科学的战略发展规划。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活动属于短期行为,缺乏战略眼光,导致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两大战略决策失误,一是企业没有战略作指导而盲目发展,盲目扩张,盲目选择产业方向;二是企业制定一些“纸上谈兵”的战略而使企业战略目标得不到实现。造成这两种战略规划失误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战略眼光,企业行为短期化严重;(2)缺乏战略经营理念和明晰的产业定位;(3)战略机会主义,投机心态严重;(4)战略规划脱离实际,达不到企业的战略目标;(5)企业战略措施落实不到位,战略计划执行力差。因此,中小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明确自身定位,对未来发展进行统筹规划,通过有步骤、有计划的战略实施,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4.个性优势不明显,产品缺乏差异性。许多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注重调查研究,不考虑市场需求,草率决策、盲目投资,自认为抢占了商机、开发了新产品,具有了差异性,其结果不过是落个生产雷同产品的下场。也有很多中小企业只注重产品创新,却忽视了消费者的需求,创新后的产品偏离了目标消费群的需求,致使在实施差异化过程中陷入被动。更有甚者,有些企业是跟风生产、一哄而上,或者闭门造车,抱着想当然、甚至是“赌一把”的态度去创新产品,结果弄巧成拙,新的产品并不受目标消费群的欢迎。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没有真正领会差异化竞争力的核心内涵应该是最主要的。
三、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策略
中小企业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应着力解决好以下问题:
1.战略管理是前提。首先,企业要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审视自己所拥有的各种资源的优势与劣势,对本企业已经拥有或将要拥有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及其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并给予正确的定位;其次,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用战略的眼光准确预测其产业及技术演变的发展变化趋势,把握市场,针对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正确的、灵敏的反应,争取扩大自己在市场中的份额;第三,要根据自己的优势资源,突出核心专长,保持市场竞争优势,针对特定的细分市场来确立具体的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目标以及获取方式;第四,要紧紧围绕自身的核心能力制定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与企业发展战略相一致,能使企业保持长久竞争优势。
2.拥有人才是保障。在企业生存和发展全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都与人力资本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和技术能力密切相关,人才是中小企业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是实现核心竟争力优势的保障。一方面,要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构建科学有效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使企业拥有一批具有战略决策、技术创新和营销管理的高素质核心人才;另一方面,可通过不断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最大限度地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技术创新是关键。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立不败之地,必须不断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并不断实施技术创新。实施技术创新,一是企业的经营决策者首先要提高对科技进步的认识,要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内涵,把推进企业科技进步以及核心技术能力的培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加大对科技开发资金的投入力度,充分调动科研、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化自己的技术创新实力。二是积极引进科技人才和专利技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创造核心产品,不断占领和创新市场,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道路。三是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积极吸收高校、科研机构的成果。
4.品牌战略是依托。商品的品牌是一种标识,它代表了该商品和商品生产者的某种特性,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无形资源比有形资源更难被竞争对手了解和模仿。在所有竞争优势中,品牌优势最为持久、最有价值,它把产品、服务与顾客紧密地结合起来,尤其在产品技术、质量差异性较小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中,品牌形象甚至主宰着市场的成败。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困难是非常大的。但是,要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定要树立品牌意识,要讲质量、讲信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创建自己的品牌,充分依托品牌效应开拓市场,获得核心竞争力。
5.差异化竞争是抓手。差异化竞争策略是指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众不同,这种与众不同的效果可以从产品设计、生产技术、产品性能、顾客服务、销售网、商品形象等多方面去实现,一个企业如能在上述的某几个方面显示出优越性,就可以形成比较理想的产品差异化策略效果。为了形成产品差异,企业需要进行广泛的研究开发、产品设计、高质量原材料选用和争取顾客支持等工作,或者寻找某些可以利用的差异点。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差异化优势,可在“小”字和“活”字上做文章。“小”,就是生产的商品本身体积小,价格不高,但专业化成高度,并能保持自身特色,进而形成与众不同的特点。“活”,就是企业应该不断的推陈出新、灵活多变,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人特我转”,以便能够及时有效地抓住机会或躲避危险,永保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6.企业文化是灵魂。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一个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也肯定是拥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等无形资产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也越来越大。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尤其是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企业的发展依靠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技术,技术来自于管理,而管理靠的是优秀的企业文化。没有企业文化,就谈不上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可以通过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企业制度、企业风格、企业技能塑造核心竞争力。适宜的企业文化是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土壤和源泉,是塑造核心竞争力的灵魂。
作者单位: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管理工程系
参考文献:
[1] 吴志红等.浅谈如何培育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企业经济,2005,2:90-91.
关键词:石油企业 人力资源 管理 核心竞争力
2008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扩散,全球石油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石油企业是资金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行业,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资源。要真正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充分挖掘好人力资源潜力,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当前,石油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影响依然很大,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1、意识淡薄和职能模糊,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备
现代化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含6个方面:岗位管理,能力管理,培训管理,绩效管理,薪酬激励管理,流动管理[1]。这要求企业有一个科学完整的规划,构建起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但是目前一些石油企业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简单地视同传统的人事管理,只是“管人”,对人力资源的职能认识不清,没有深入细致开展工作分析、岗位设计、岗位评价、人才测评、定员定额等基础性工作,没有相关的人力资源调查,没有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规划,没能够建立起完备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2]。
2、岗位和流动管理僵化,人力资源配置不科学
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依据每个员工的技能、专长、工作经验和兴趣爱好等一系列综合特性配置适当的岗位,“因需设岗”,使人力资源发挥最大效用。目前许多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没有进行岗位管理的意识,致使许多石油企业“因人设岗”,久而久之,“冗员”现象严重,已严重影响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同时,在人才的选拔任用上未能形成一个有利人才选拔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与激励机制,缺乏科学的、系统的、有效的入职测评或考试机制,使用、配置人才也是凭主观感觉,使企业人浮于事,内耗严重,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下降。
3、能力和培训管理滞后,员工能力重视不充分
石油企业重人际关系,轻个人能力的现象较为突出和普遍。在人员安排使用上,主观随意性强,因人设岗、任人唯亲。过分追求高学历,对能力重视程度不够,人才之间配置不科学,相互间的配合度不高,团体形成不了合力,降低了人力资源竞争力和组织绩效。
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长期培养、系统开发是人员配置的基本原则。但在具体工作中往往是选拔、使用与培养脱节。对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骨干只从眼前工作出发,舍不得送出去培养,部分受训人员学成之后没有用武之地,形成人才浪费。
4、绩效和薪酬管理僵化,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业务活动――绩效考核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传统的激励机制对石油企业的影响深刻,激励手段单一,与个人的才干、业绩的联系并不明显,员工的报酬与劳动投入没有形成合理的对应关系,局部仍存在“平均主义”的现象。绩效考核体系缺乏规范化、量化,多数单位仍沿用以经验和印象判断为主的绩效评估手段。提升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竞争力的对策:
1、科学谋划,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体系
新经济时代,核心竞争力正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新源泉。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寻求、培植乃至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石油企业应该紧紧围绕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6项职能,即岗位管理、能力管理、培训管理、绩效管理、薪酬激励管理、流动管理,建立科学的岗位管理、能力管理、培训管理、绩效管理、薪酬激励管理、流动管理体系,形成企业人力资源有效的“生态链条”。
2、以能为基,动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管理
人力资源配置不科学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石油企业需要逐步建立以效益为核心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对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人员这三支队伍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应当统筹兼顾,结合各自特点进行培养选拔、均衡配置,按照企业发展需要和外部环境变化,基于员工个人能力和岗位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动态优化配置。
要实现组织的员工与岗位的合理匹配或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说到底就是人―岗的匹配问题,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前提是必须对人和岗位这两方面的要素都进行全面而彻底的了解[3]。对于岗位了解可以通过岗位分析方法,而对于人的把握则主要可以通过人力资源测评这种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专业技术进行岗位分析和人力资源测评,扎扎实实推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3、以人为本,着力提升员工综合能力培养
近年来各石油企业也开始重视员工的培训,但培训效益往往不尽如人意。在培训管理体制、培训机构设立、受训对象选择、受训后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一些单位存在着按领导意志办事和主观随意的现象,忽视了员工实际需要。
另外,企业对培训效果考核的制度不完善,后续的管理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是一种投资,因此在培训中要确保员工在适当的时间接受适当的培训,满足其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渴求。要采取多种措施做好在职培训,采取内培和外培相结合的方式重点促进各类人才能力水平的提高和内在素质的开发,使人才培养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同时,建立起员工培训的效益评估制度,真正使培训起到提高员工素质和能力的目的。
4、与时俱进,创新人力资源考核、激励机制
强化薪酬激励职能。建立科学的薪酬分配体系,按照内部公平,外部具有竞争力,依据贡献、效益、兼顾稳定大局的基本原则,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向激励薪酬转变。
发挥业绩考核的激励作用。使员工的工作业绩与自身经济利益挂钩是激励员工的重要方法。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将员工的变动薪酬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使员工的收入和贡献相联系,实现企业的内部公平性,激励员工创造更好的业绩。
发挥精神激励的无形力量。能获得企业给予的荣誉是激发员工奋发进取的重要手段。应注意发挥荣誉激励作用、榜样激励作用、培训激励作用和职位激励作用等,努力为人才创建成长、发展的机制和氛围,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使之不断向学习型、技术型、专家型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向红.浅谈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人力管理实践, 2009.2
关键词:民营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
我国民营企业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成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影响,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阻碍。面对这样的现状,企业应积极地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针对企业问题进行积极的研究,找到解决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1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概述
民营企业的发展前身主要是农村的公社,就是将私有变成公有,将民族资本转换成为国有企业。我国在改革开放发展初级阶段中经济发展不景气,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明显,很多企业都呈现出了亏损的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开始逐渐的进行改革,提倡私人办厂[1]。我国的民营经济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的灵活性运行机制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产生了重要帮助,并逐渐地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在当前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尤其在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民营企业的扶持政策,民营企业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阻碍着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对企业竞争力提升也造成了不良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分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表层的产品层,包括企业产品生产及质量控制能力、成本控制、营销、研发能力等;第二层面是支持平台的竞争力的制度层,包括企业结构平台、企业内外部环境资源、企业规模、品牌、企业产权制度等;第三层面就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包括以企业理念、价值观、文化为准则的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企业创新能力、差异化个性化的企业特色、拥有卓越的远见和长远的全球化发展目标。民营企业大多数都是中小型企业,没有资金、规模等的优势,必须在其他方面提高竞争力才能进一步的发展。
2制约民营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因素
2.1产权结构不合理
企业的治理结构受到产权结构的制约,同时会随着企业的产权结构变化和企业的规模变化而产生一定的变化,并逐渐呈现两者相互分离的状态。当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很多仍然采取集权式治理结构,这种集权式管理模式在一定阶段会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效益和帮助,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2]。但长久以来势必会因为家族模式的影响而产生不良的效果。因此,积极改革传统产权结构是十分有必要的。集权制模式和家族制模式虽然能在当前的社会中进行发展,但这种模式始终是一种原始形态的模式,很容易造成企业的内部决策失误等问题。原因是大多数的家族制模式中都有一个权力的最高行使者,缺少相应的监督和制约,使得最终的决策正确性和科学性会受到影响,一旦这个企业的权力行使者头脑发热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将给企业造成严重的影响,最终可能会导致企业面临衰败的问题。
2.2创新能力不足
民营企业竞争当前已经不仅仅限制于产品价格方面的竞争,而是更多地倾向于创新能力的竞争。现代社会中创新能力显然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标志。在企业没有创新收益外溢的情况下,企业创新能力将对产品生产和服务等方面提升有着重大的意义,这些将直接影响到竞争力提升。一个企业的成功创新将给企业带来全新的血液,同时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3]。此外,作为民营企业的领导者应认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只有企业不断创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
2.3人才资源缺失
民营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才。从企业的创新方面来看,企业技术创新主要包含了两个种类,一是企业自身的研发所形成的创新和竞争力。二是人才带来的创新。但当前我国多数民营企业中都存在着人才短缺的问题,企业只能在模仿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创新,始终无法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民营企业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很难找到真正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同时也缺少留住人才的能力。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民营企业的工资待遇比较低,同时缺少相应的激励政策。此外,一些地方民营企业由于受到当前城市环境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无法为员工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因此,往往很难招聘到合适的人才。
2.4商务成本限制
商务成本当中主要包括了土地、人力资源、信息和政府管理等部分内容。当前商务成本已经成为制约民营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我国的土地价格近年来不断的上升,给企业竞争力提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4]。无论规模大小,企业都想靠较少的资金来获取更多的土地使用权,这是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限制因素。同时,民营企业的信息成本也在影响企业发展的速度。企业如果能以较低的价格来获取更多有益的信息,那么将得到相应的发展,但这对我国的民营企业来说仍然存在着一定困难,很难真正的提升企业竞争力。
3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对策
3.1从企业组织结构方面提升竞争力
由于民营企业多数是以家族模式来进行的,因此,在进行重要决策的过程中,集所有的重要人员进行科学的讨论和研究[5]。这种研究中应遵循民主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只有经过了科学的讨论后才能进行决策,保证决策的可行性。同时,企业领导者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决策应达到的效果,还应考虑到其可行性,在可行性基础上决策才更加有意义。
3.2从企业文化方面提升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对外形象,同时也是提升企业竞争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对此,民营企业应积极的改变原有的形象,并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等来重新塑造企业形象,使企业整体文化形象得到提升。此外,民营企业应积极打破传统的家族管理模式,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才能真正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不被社会所淘汰。
3.3从政府职能方面提升竞争力
民营企业的决策和管理都是在内部进行的,但这并不代表政府就是没有作用的,政府应在政策和制度等方面给民营企业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首先,政府应积极帮助民营企业降低商务成本,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6]。政府工作对企业商务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越高,民营企业的商务成本就越低,反之将会上升。对此,政府应坚持从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进行工作,切实的降低企业商务成本;其次,政府应积极为民营企业建立起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强在法律和社会诚信方面的构建,使政府和企业之间能形成完整统一的法律体系;此外,应制定相应的企业发展扶持计划,带领民营企业进行转型和升级。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向低消耗、低污染的集约型经营模式进行转换,这不仅对企业的竞争力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将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生产。
3.4从民营企业家综合素质方面提升竞争力
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与企业家本身有着重要的关系。提升企业家的综合素质对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7]。面对当前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状况,民营企业一定要认识到人才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提升人才素养,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对此,政府可以在民营企业转型过程中,适当的组织民营企业家参加相应的专业培训,使其企业的结构能得到及时调整,同时,帮助民营企业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全面的帮助民营企业实现竞争力的提升。此外,民营企业应重视起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起工作人员激励制度,使人才能够产生更高的积极性,以此来强化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工作创造性,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3.5从技术创新方面提升竞争力
在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加快技术创新,强化新产品的开发等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当前社会中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民营企业应遵循这样的发展规律,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以此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多人认为技术创新对民营企业来说是不切实际的,这种观点当中有着明显的错误性[8]。美国从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70年代,在产品更新和技术研发方面有一半以上都是由中小型企业来完成的,这就说明了中小型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对此,我国民营企业一定要积极地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制定相应的技术创新策略,加大在技术创新方面地投入,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展开自主创新,真正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得到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迎秋,等.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竞争力50强研究———基于2011年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与竞争力数据库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2,09:51-56.
[2]李明玉.中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4,08:25-28.
[3]张宝娟,王立新.企业文化是民营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J].经济师,2011,08:62-64.
[4]谢如鹤,李志锋.中国民营快递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探讨及实证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8:58-60.
[5]彭剑.浅谈如何提高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职业时空,2013,07:21-24.
[6]张国峰.论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竞争力提升之间的关系[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3,07:63-65.
[7]罗义成.如何提高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J].经济纵横,2014,06: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