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科技背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因为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战略发展决定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经过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发展速度缓慢且模式落后,没有给国民经济带来保障。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的提出,我国的农业经济逐渐走上正轨,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应用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化发展的理念还未普及,因此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对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对策展开了分析与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意识形态与体制上受到约束
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是需要经济体制的支持的,但目前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制约,导致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约束。现在我国仍然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的社会体制问题,“三农”问题逐渐受到了重视,但也出现了不公平待遇的情况;同时由于我国在不断的推动农业机械化,使得原有的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经营体制缺陷逐渐暴露出来,这种体制不再适用于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无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增长,不能提高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这类的意识形态和体制上的因素对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生产方式与科学技术发展受到限制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农业经济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但作为粗放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并不是可以长期发展的方式。这类依靠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的产出方法不再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需要对生产方式进行改革。但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得到创新,导致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国家在农业技术的研究上投入较少,形成了科学技术人才流失的情况,出现了农业科技成功低转换率的情况,这样就形成了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低效果、低发展的现状。
(三)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的严重缺乏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模式,需要与现代化发展的步伐相适应,而经济模式的发展是需要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相互配合来发展的。目前在可持续发展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和物理资源都出现了严重缺乏的情况:在我国农村地区,普通教育工作以及高等教育工作尚未普及,农村人民普遍存在教育水平落后的情况,尽管在国家政策下,许多的大学生群体投入到农村的经济发展中,但农村本体的人力资源还是处于较低的水平;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时,物资与资金供给经常出现短缺和不到位的情况,这就使农业经济的发展后备不足,尽管政策上已经给了农村经济发展许多的优惠但由于物力资源没有普及,导致了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只存在小范围内,对生态农业的经济增长带来严重的阻碍。
二、可持续发展下生态农业经济的特点
(一)生态农业经济的有机性
在可持续发展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将各类资源与生产技术相结合,并且保证资源技术能够互相协调发展。生态农业主要的目的是将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同时进行,因此在这个前提下能够不断地对农业的生产结构进行优化和推动发展。生产结构的优化过程中充分的利用有效地生产技术以及自然资源,对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以及利用,降低了资源浪费情况现象的发生率。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提高了经济发展的速度。
(二)生态农业发展的开放性与局限性
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要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发展来不断的改变农业发展的方式与更新农业发展的技术。但由于我国的农业技术还未达到先进的水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在不断的摸索中发展,发掘农业生产中的巨大潜能,有效利用我国的土地优势,对这些固有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
(三)有效地提高经济水平并优化产业结构的模式
生态农业资源的开发是为了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生态农业利用了农作物生长的规律采用了科学技术手段来才对农业的产业机构进行不断地优化,在优化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进行了保护。利用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作物更好的生长发育,再对科学生产技术进行提高,将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发展到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生态农业经济通过了对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不断优化,在保证了环境的基础,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水平。
三、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对策
(一)保证生态农业经济生产力
生态农业经济是发展农业的重要方式,而经济的提高是依靠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要同时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也要因地制宜,对发展的结构的整体性进行优化与调控,有效地将能源与资源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合理的循环,以上均以环境的承载量为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要和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保证可持续发展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与开放性,通过科学的手段来安排农业经济发展的活动,保证生态农业经济的顺利发展,(。)
(二)大力发展环保农业,促进产品结构优化
环保农业是指的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农业,这是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根本。通过改善与控制生态环境来对产品结构进行优化。严格农业生产的环节,多多开发绿色产品以及搞生产量的农产品。增加生产无污染和无农药以及无副作用的农业产品数量,并带动该类农业产品的生产。对于没有符合生态经济与绿色经济的产品征收税,以此约束企业和农民来发展生态企业和绿色食品。能够从基本上保证环境不受污染以及人类的健康不受影响。同时还要建立有关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优惠政策,来提高企业和农民生产绿色食品的积极性。
(三)可持续发展下的能源型生态农业经济模式创建
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时,要尽量减少工业产品的发展并降低化工产品的使用程度,尽可能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发展生态农业时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让生态农业的发展能够自行完成生产和组织。通过采用能源型的经济生产模式,采用自然能源如充分的利用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和水能等来有效地减少石油等化工产品的投入。一方面可以增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生态农业的潜力得到挖掘。
(四)优化农业地区的环保产业发展
环保产业在农村地区进行建设和发展是有一定的优势的。在发展环保产业的同时也可以带动农业的有效地发展,并且通过将环保产业与农业相结合与生态环境建立友好的联系,在农村建立“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这样一方面能够开发出具有环保价值的农副产品,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的现状。对优化农业地区的环保产业增加了动力。
结束语:
基于可持续发展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经济发展的重心大部分在农业发展上,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发展较为薄弱。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平衡农业发展的环保事业的发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以及优化能源结构,从降低环境污染的角度来发展农业经济的效益,这才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金松.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解析[J].农业经济,2013,(4)
1. 我国科技发展与产业需求仍有不小的差距
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农业科技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科技发展与产业需求仍有不小的差距,我国科技对农业贡献率约为51%,而欧美国家在70%以上;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达80%以上。
据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大约200万,世界排名第一;研发总经费5802.1亿元,世界排名第三。但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简称IMD)的世界竞争力评价体系中,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在全球排序,从2007年的第28位下降到2008年的第31位,再降到2009年的第32位。为什么位居世界前列的科技投入,不能产生与之对应的科技实力?有文章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科技资源配置交叉化。从2010年国务院各部委财政科技预算看,目前中央各部门掌握科技经费预算的单位有20多个部门和机构。科技资源分布在多个部门,造成科技投入项目重复与支持不足同在;资金投入不足与浪费惊人同在。
二是科技资源管理分割化。目前,我国已建立了22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实验室,13项大科学工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4个,13个大型科学仪器中心,14个国家分析测试中心。上述科学仪器设备,由于分属不同部门、不同地方的研究机构,不能有效合作,大多利用率不到25%。而不少发达国家的仪器设备利用率高达170%~200%,比我国平均高出5~6倍。
三是科技资源运转封闭化。研究、设计、教育、生产、评价脱节,许多科研课题从立项、招标到完成、验收,就在科研人员与政府机构间往返进行,导致成果研发与成果应用分离,产学研活动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据世界银行估计,我国专利转化率为25%,专利推广率在10%~15%之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2. 整合资源,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领域存在条块分割、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分工不明、协作不力等问题,特别是科研和产业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从源头上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问题”被认为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最重要的创新点。很多科研人员认为,目前科研管理上的最大弊病就是选题立项与成果评价都是在专家内部循环,即专家写项目指南、专家自己组建队伍、专家申报、专家评审、专家验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则彻底打破了这种怪圈,要求体系科研人员必须通过调查,根据用户需求来确定研究方向,而用户主要包括6个方面――主产区政府主管部门、推广部门、行业协会、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成功解决了我国农业科研体制多年积累的弊端,为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升级提供了科技支撑。
洛旱6号 该品种株型半紧凑,穗层整齐,穗长方型,亩穗数34万左右,穗粒数35粒左右,千粒重46克左右。抗旱性好:洛旱6号的抗旱指数0.9143~1.0974,抗旱级别3级,抗寒性好。综合抗病性好:抗冻、抗倒、抗倒春寒及干热风、高抗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杆锈病等主要病害。
洛旱7号 该品种株型较为松散,穗容量大,亩成穗35~40万,穗子较大,结实性好,每穗粒数可达35~38粒,千粒重48~50克左右。抗旱级别2~3级,抗旱性与国家区试对照种普麦47相当,属抗旱性较好的品种。
洛麦24 该品种2007~2008年参加河南省春水区试,产量居参试品种第二位。一般亩产600~650千克,高产潜力可达800千克以上。综合抗性好:该品种冬天半冬性特征明显,抗冻性好;春天生长发育快,抗倒春寒能力强;对黄淮流域常发病害白粉病和条锈病等高抗,抗病性好;株高70~75厘米,基部节间短,杆子粗硬,抗倒性不差于矮抗58。
电话:0379-65513781 6552585265513381
地址:河南省洛阳市安乐军民路5号邮编:471022
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
注册资金1亿元
北京高新技术企业
注册于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
连续2次被评为中国种业50强
北京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连续5年玉米种销量全国遥遥领先
年生产加工销售种子能力达1.5亿千克
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销售网络遍及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
唯一同时拥有浚单20、郑单958生产经营权企业
拥有30万亩的优质种子生产基地和9条现代化加工流水线
建有6个育种研究中心、6个综合实验站、48个实验点
主营郑单958、浚单20、锐步1号、济研501、滑玉15、德单5号玉米杂交种
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
郑州办事处:13592589355
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是集科研、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农业高科技股份制企业,中国种业五十强和“国家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优质小麦种子繁育基地”,享有“河南省名牌产品”“河南省著名商标”等殊荣,并先后被评为“河南省种子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河南省诚信种子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主推小麦品种:豫教5号、郑麦368、百农AK58(矮抗58)、周麦系列等。
地址:河南省滑县南环路北侧
电话:0372-8162888 8162840(营销部)
传真:0372-8162888 网址:省略
郑州地址:郑州市花园路与东风路交汇处蓝堡湾1号楼
电话:0371-67988118
传真:0371-67981638
浚县丰黎种业有限公司(原浚县种子公司)
浚县丰黎种业有限公司是在原浚县种子公司基础上改制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516.2万元,资产总值3000余万元,下设12个种子分公司,成立了科研育种中心、种子质量检测中心、种子综合加工中心,年经营各类农作物种子2000余万千克,覆盖了河南各地市及周边省、市,已形成了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化种子企业;是农业部确定的首批“中国种业五十强企业”“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丰黎”商标被确定为“河南省著名商标”,丰黎98荣获“河南省高新技术产品”称号。
主推品种:矮抗58、浚麦99-7、周麦16、周麦22、豫农949、衡观35、开麦18
地址:河南浚县黎阳路6号 邮编:456250
电话:0392-21596692159658传真:2159696
网址:省略
河南平安种业有限公司
河南平安种业有限公司是由河南省劳模、著名育种家吕平安创建的民营科技企业。注册资金3000万元。主导产业是小麦新品种育、繁、推一体化经营。
公司培育出豫麦49、平安6号两个国审品种,豫麦49-198、平安3号、平安7号三个省审品 种,均具有超高产、强抗倒、品质优、适应广等特点。累计推广1.90亿亩。豫麦49获国家新品种后补助、重大后补助奖,并获国家唯一由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颁发的优秀成果奖。豫麦49-198和平安3号超高产攻关田,经李振声院士等国、省专家组实打验收,平均单产717.2千克和655.8千克,均创我国冬麦区同面积最高单产。
主推品种:平安7号、豫麦49-198
地址:河南省温县城西八公里
免费服务热线:0391-6558111400-60-49198
网址:省略
邮箱:yumai49@yahoo.省略
河南省永丰种业有限公司
河南省永丰种业有限公司是在原临颍县种子公司的基础上,通过企业改制、资产买断而组建的集科研、生产、加工、经营、开发于一体的股份制企业,注册资金500万元。2005年公司顺利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年被授予“中原农民信得过种子单位”、“讲诚信、树品牌、服务三农先进单位”,被评为“中国农资(种子)放心品牌”;2006年被漯河市工商局、漯河市消协分别授予“诚信企业”、“诚信维权单位”;2008年被授予“河南农民信赖的十佳名优种子品牌”;2009年被评为“河南十佳种子品牌”。
公司的发展理念是:质量为本,诚信经营;科技创新,植泽民众;服务三农,业润社会。
主推小麦品种:矮抗58、郑麦366、郑麦9023、周麦16、周麦22、偃展4110、豫麦18-99系、西农979、西农389、漯麦4号、衡观35、豫麦70-36等小麦原种,以及繁育材料。
联系电话:0395-8861896
关键词:高原特色农业;农业科技需求;供给创新
一、引言
云南省通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全力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等“4张名片”,重点建设高原粮仓、特色经济、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等“6大特色农业”,精心打造一批优势产业,着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示范行动、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提升行动、农产品品牌创建行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行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城乡流通服务体系提升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升行动等“8大行动”,集中推进云烟、云糖、云茶、云胶、云菜、云花、云薯、云果、云药、云畜、云渔、云林等“12大品牌建设”,通过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云南五年后要力争实现“三个翻番”、“三个突破”,保证主要农产品供给,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改善农村民生情况,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提升云南农业综合效益,不断壮大云南农业经济实力,促使云南省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基于该背景,要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推动农业科技供给创新,农业产业化组织的作用不容小觑。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职业农民、农产品产供销大户等,正在而且必将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也必将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因此,农业科技创新及相关的供给工作必须切实尊重广大农业科技需求者的意愿,考虑其利益,这样才能产生并持续发挥该主体的作用。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农业生产要素有加速集中的趋势下,充分了解和分析农户和农业产业组织的农业科技需求,从而为农业科技供给创新提供一些合理建议就变得至关重要。然而,过去缺乏对农业产业化组织及农业科技运用行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没能认真了解和尊重其背后的利益、需求及意愿,从而导致某些农业科技的低效和不可持续。
二、创新农业科技供给的意义
(一)农业科技是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农业科技是建设云南新农村的重要条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都是基于农业科技的前提。此外,在提高高原特色农业竞争力方面,农业科技也发挥着支撑作用。经验证明,在建设放心云南、健康云南的过程中,每次重大的科技发明、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影响都是巨大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本质就是农业与农村的经济效益问题。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都离不开农业科技。要引导科技供给,改善科技供给,促进科技供给,必须依靠农业科技需求的扩大;要大幅度实现科技兴农、科技兴粮和科技增收,只有让科技供给符合科技需求。由此说明,农业科技进步是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必由之路。
(二)农业科技是解决农业矛盾的基本途径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以下方面的矛盾:自然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与农业发展的矛盾;日益增长的人口对农产品的数量与质量不断增长的需求的矛盾;农产品的竞争力低和经济效益差与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的矛盾。面对新形势,农业必须转向科技之路,转变过去对资源依赖的情况,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益。农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才能有效增加产品产量,提高产品品质,进一步满足农产品需求。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同样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科技需求的扩大,能够更好地引导科技的进步,带动科技的创新,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科技是降低城乡差距的基本条件
目前,云南省经济发展较快,但是出现农民增收缓慢、农村产业经济发展难度增加、城乡差距扩大的一系列新问题。要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必须实现农民增收,而通过农业科技提高农产品市场附加值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保证。因此,扩大农业科技需求,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条件与可靠保障,还是促进城乡和谐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工农业之间的和谐。
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背景下的农业科技需求调查
(一)调查样本
为进一步了解农业产业化组织,如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职业农民、农产品产供销大户等在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条件下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和特点,课题组对全省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经营的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578份,收回问卷544份,有效答卷525份,回收率为94.11%,有效率为90.17%。调查的样本分布情况如下(见表1和表2)。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共设3大类15个问题,主要包含农业技术需求与农业技术推广。通过相关统计,结果分析归纳如下。
1. 技术及技术提供者
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产品产供销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和一般农户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领域的技术均感兴趣,有191位,占36.37%的受访者对深加工技术表现得最为感兴趣,这说明受访者对于附加值更高的深加工产品更关注。对于这些技术来源,46%的受访者选择公司和行业协会,27%选择农技科技人员,近1/3选择祖辈的经验和靠自己摸索(见图1)。
2. 最感兴趣和最喜欢的技术
在问到生产过程中最感兴趣和最喜欢的技术时,50%的受访者选择了自动化/机械化技术,也有10%的受访者选择了减少损耗的技术。这说明目前的农业科技已经相对普及,由于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生产较大,在运用生产技术时,会更多考虑减轻生产强度和降低成本的自动化/机械化农业技术(见图2)。
3. 最相信的技术来源
就最相信的技术来源,56%的受访者相信农技人员推广的技术,22%相信自己和祖辈的经验,没有一个受访者相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这与技术来源的数据相比,更多的受访者接受来自公司和协会的技术来源,但本质上还是相信具有公信力的政府基层农技推广组织(见图3)。在问到为什么做出上述选择时,47%的受访者觉得农技人员推广的技术让自己“心中有底”。
4.最担心的生产技术及原因
由于调查对象更多针对种养大户,对于农业科技的选择,重点都在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上,更多的担心是新设备投资过大,不能较快收回投资(27.76%),害怕新技术与实际应用不符合(22.22%)及不能较快掌握新技术(22.22%)。
(三)调研结论
该问卷基于云南省种养大户等农业科技需求进行调查,对于现阶段农民的科技素质、科技需求及其所期待的社会化农技服务方式上都有所反映,在创新农业科技供给方法方面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1. 农业科技需求的差异
云南省种养、经营大户的科技素质总体水平还是要高于普通农民。对于农业技术,大户更关心农业机械化,普通农民更在意新品种、病虫害(疫病)防治和栽培(养殖)管理。就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而言,规模化是未来的方向。随着新型城镇化使农民工进城速度加快、土地流转使得优势耕地资源集中及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和扩张,农业产业化组织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关注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科技需求及社会化服务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2. 农业科技供给渠道
本次调查结果充分显示,农业科技的来源主要由提供物资和产品的农资公司、原材料收购商提供。但是农民最信赖的农业新技术渠道还是政府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如何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背景下发挥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科技人员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公信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3. 农民科技培训
就培训目的而言,农民更乐意参加目的明确的培训。在培训形式方面,农民最喜欢短期培训和一技一训,地点不出乡或村,能够利用农闲晚上时间进行培训,更乐意开展田头指导培训。对于一天以上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有85%以上的农户表示每年都会积极参加。但是在培训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培训内容太深奥、提问式的交流互动不够、培训目的针对性不强等。
4. 基层农技人员对科技的认识
对农技人员的辅助调查能够准确反映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情况,因为基层农技人员与农民的联系最为密切。在农民最需要的农业技术方面,农技人员认为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农业新品种、病虫害和疫病防治技术;农产品保鲜、农业机械化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既节本节能又省力的标准化的农田(设施)栽培与养殖管理和市场营销技术。此外,农民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新品种新技术的市场前景与风险,实施新技术需要一定的设施条件与资金投入,这三个方面制约了农民应用农业新技术的脚步。
四、高原特色农业背景下农业科技供给创新存在的难题
(一)抵御科技风险的能力较弱
要实现高原特色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就需要一流的农业科技,然而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品种的推广和供给过程中存在难以预期的科技风险。在提高资源产出率、增加收益等方面,新科技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外部性和不确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对科技的需求。
(二)农户对新科技缺乏理解
在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户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结合调研分析结果,一是农民没有太多的购买愿望;二是没有足够的购买能力。农户采用新科技的根本出发点在于获取更高的收益,但是农户往往因为缺乏对农业科技的了解,不知道使用新科技的预期收益如何,因而抑制其对科技的需求。
(三)科研成果与科技需求相脱节
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机构往往存在“为科研而科研”,主要是为了完成国家下达的科研任务,而且科研机构远离农村,多是位于中心城市,与生产脱节,缺乏对农业实际科研问题的真实感知。农业科研目标单一,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数农业科研项目集中在产中阶段,忽视产后科研转化,缺乏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动力和压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这种科研体制往往与农户需要的适宜性农业技术不符或是供给短缺,最终导致农业的科技链与产业链脱节。
(四)新科技推广所带来的风险无人买单
推广新的科技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发生失败的案例,需求主体的损失得不到保障,没有合理有效的补偿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户参与新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农户不愿意承担科技供给带来的风险,宁愿保守种植也不愿意去探寻有更多收益的机会。各类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也淡化和回避了科技推广风险谁来承担的问题,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和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因科技推广风险无人买单而滞后,科技转化能力薄弱,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难度大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五、对策建议
(一)创新农技供给体系
加大农业技术创新的力度,实现公共农业技术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基本平衡。明确划分农业公益性技术与商业性技术的区域,将商业性技术全部交给市场,政府负责强有力的监管,维护需求主体的权益;对于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政府不能缺位,要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创新农技推广队伍体系,推行首席农技师制度,全面推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将产学研有机结合,健全激励机制,避免过度竞争;落实科技评价与考核制度;加大成果转化与公益服务;制定和落实农业科技供给保险与担保制度。在成果转化方面,应鼓励国家和民营科研单位面向农业生产,逐步建立健全多主体、多样化、多层次的合作研发推广新模式。
(二)创新农技培训方式
农业科技供给的主要方法之一是通过培训带动需求主体进行响应,实施分类别、分层次培训。一是加大科技示范户培训。以向普通农户身传言教、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为目标,开展系统的农业种养新技术、新品种、标准化、设施农业技术、病虫害(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培训。二是强化种养业大户培训。突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展种养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的培训。三是注重普通农户培训。以着力提高农事技能为要求,推介实用的新品种及其栽培管理配套技术、农药及其使用方法为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可选用的肥料,开展一技一训。四是实施农业企业家培训。为达到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健康发展的目标,以标准化生产-营销、系统化经营管理及电子商务等为重点,辅以无公害种植、养殖、加工新技术。培训过程要有差异化:因势,不断拓展培训内容;因事,紧密联系实际;因人,讲解通俗易懂;因技,做好成果转化。
(三)创新农技推广传播载体
多元化的农技需求需要探索创新多元化的农技载体。因此,要充分调动政府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农民行业产业协会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与投资农业的工商企业、民办科研机构与科技型企业、科技示范户与专业大户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国家扶持与市场引导机制相结合、专业队伍与合作组织相结合、公益与市场性经营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新型责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通过建立科技下乡、农技服务、农业项目与公司协同、网上农技/110、农业标准化服务载体等方式,全面建设面向农业科技需求主体的传播载体。
(四)创新农技成果转化制度
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科研、教育、推广等紧密衔接的成果转化机制,推进省-州-市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上下联动,左右互动。
参考文献:
[1]柴国荣,许崇美,阂宗陶.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应用研究[J].软科学,2010(24).
[2]沈光华.农业科技推广和成果转化的对策分析[J].种业导刊,2011(03).
[3]刘文曾.试论农业科技的推广以及成果的转化[J].农林经济,2009(09).
[4]李宗泰.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创新探讨[J].经济师,2010(11).
[5]郑洁.论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与机制创新[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 版),2011(06).
一、树立为科研服务的理念
要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从管理人员自身的思想建设入手,有效提升管理人员的归档意识,强化对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对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自身业务水平和责任意识。一方面通过对科技人员的归档意识的教育,实现科研课题档案的专人负责,及时向档案管理部门移交相应的档案和资料,其中的科研成果或者职业发明也要通过正规的法律途径获得国家的承认和保护,严厉禁止任何个人或单位非法出售、转让科研成果,及时有效地遏制知识产权流失情况的发生,保证农业科研档案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培训,树立他们为科研服务的意识和理念,改革和创新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任何一个农业科研项目只要开始立项,就要安排专人进行针对性的服务,实现农业科研档案的收集及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需要的材料,同时保障每阶段档案保存的完整性、系统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建立健全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在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中,要认真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以此约束工作人员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依据我国《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中第二章的规定,各单位要建立、健全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归档制度,做到每一项科研、生产、基地等活动,都有完整、准确、系统的科技文件材料归档保存。为此,需要农业科技部门要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工作情况的档案管理制度,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通过大力宣传和集中学习培训,使每一位科研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都明确制度规定中对自我工作的具体要求,明确是非对错的每个细节要求。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第一章第三条中指出,科研档案是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真实记录,是科学技术储备的一种形式,是一项重要的信息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财务,必须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确保完整、准确、系统、安全,以利开发利用。各单位除明确规章制度的要求以外,还要细化明确相应的惩罚措施,以及深化到国家法律法规的重点问题,帮助工作人员树立明确的法制意识和理念。
在具体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要一分为二地进行特别的要求,其中对于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人员要从档案的形成、积累、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及分类、编目保管、借阅、保密等各环节都建立完善细化的规章制度,要协调科研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的沟通问题,对科研人员工作要明确其具体的要求,从课题的计划、立项、实施到科研的每个阶段都要进行针对性的工作要求,明确每个工作环节中档案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应承担的责任。
三、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具体工作中,不能让工作人员定格在墨守常规的计划和工作部署中,而应积极鼓励工作人员和科研人员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拓展和开发。在档案资源管理中,可以将档案目录通过检索编排的方式,使之条理化、明确化、科学化。通过对档案内容进行总目录、分类目录、移交目录和检索卡片等编排方式,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自成一体,然后进一步扩展到各个相关领域,使之更加清晰化、完整化。例如,将农业科技资源的方向和目录进行信息库的编排和整理,实现资源利用的直接和便利,同时,通过网络快捷的检索,可以有效提升科技档案利用率,在运用中发现不足,在不足中继续扩大信息范围和知识领域,实现信息资源的逐渐扩充,将过去封闭式的档案管理更新为开放式的信息化管理,实现了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分散、集中的最优化,充分利用农业科技档案中技术和知识的优势,为农业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科技档案的使用价值。
四、创新现代化的管理方式
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在当前我国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也要及时调整和创新,通过运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的优势,实现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网络化,积极构建档案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和科研项目、相关职能部门、领导机构有机协调统一的管理体系,明确每个环节沟通的路径,积极构建档案信息平台建设,针对农民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科研立项,实现农业科技档案资源作用的开发和使用。积极树立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终身学习的理念,最快地适应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和部署。通过网络监督,实现每个部门、每项工作、每个环节、每个工作人员的立体式和坐标式的科学管理,有效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五、完善档案管理的保密机制
加强资金技术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保密机制。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保密意识不是很明确,一些档案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没有深刻的保密意识,对于工作的要求也只是限于完成工作任务即可,而在研究课题或档案资料的保密要求和保密级别上没有充分的认识。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我国一些农业科技研究课题成果或者阶段性成果的泄密现象层出不穷,如何保护我国的农业科技研究和档案资料的安全是当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完善档案管理的保密机制,必须加强对农业科技档案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定期监督,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必要的科技设备解决档案室设施和空间的安全问题。同时,还需要有必要的监管机构对农业科技档案科研和管理工作进行专项的监督,保障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