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音乐教学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校教学改革,使得高校音乐教学魅力十足,学生已经把音乐作为必修课,是当代大学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选项。但是,要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真正把音乐教学纳入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研究学生,探索教法,提高教学效率。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确立音乐教学难点,从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出发,以增强学生的音乐能力为目标,提升学生的整个素养。这是因为音乐可以改善素质文化与学生的情感,在引导学生积极向善,抒发其喜、怒、哀、乐等情感,控制自身行为,提升道德修养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音乐才能的同时,注重学生音乐能力的提升,才能实现高校教学的多元化与全面化发展。为此,高校音乐教学的改革就应该把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作为重要目标来进行。其方法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高校音乐教学改革,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
高校音乐教学改革应该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是高校音乐教育培养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音乐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挑战。我们知道,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我国教育领域进行素质教育的改革得到深入的发展,使得高校教学清醒的认识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强化声乐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提高学生演唱水平被广泛地重视了起来。在高校音乐教学中,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是重要的,这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是高校音乐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所以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历来为高校音乐教学所重视。但在这里特别指出的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还应该把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因为,音乐理论知识和演唱水平是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音乐能力的重要支撑。这里,我们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首先必须扎实有效地进行音乐理论教学,原因在于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了解音乐的发展历史,把握各种演唱形式与特色,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其次还要以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音乐知识的传授和实际演唱技能的培养,帮助学生们掌握科学的发声技巧以及正确的发声方法,熟练掌握美声、通俗等各种形式的演唱风格,以提升学生的演唱能力。
二、加强舞台表演的教学力度,提高音乐理论知识教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高校音乐教学要把培养应用型人才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就要不断加强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的培养。音乐课程作为一门技巧性要求较高的学科,需要通过积极的实践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所以,高校应该增加音乐专业学生的实践课,提高学生们的实践应用能力。这就需要高校为之提供丰富与多元化教学平台,建立全新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融音乐理论知识教学与舞台表演锻炼于一体,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音乐演唱能力。这里我们建议高校要切实为学生创造应有的舞台表演艺术实践环境,以音乐理论知识指导音乐学习和表演,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实际舞台表演的能力。这样,就要求学校经常举行艺术表演的实践活动,不断加强音乐艺术活动与交流的力度,扩大学生学习音乐的舞台。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场合的表演,增加舞台表演的经验,在演出过程中发现缺点,寻找改正的方法,提高舞台表演的实际能力。这就要求高校音乐教育进行深入的 改革,把高校内部的院系、班级,与社会的艺术实践相结合,把独唱与合唱,齐唱与表演歌唱相结合,形成综合化的多功能实践表演。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还应将民歌表演与美声表演相结合,并扩大民族唱法教学,提升学生的民族唱法水平,以更好地传承本民族文化。在此,我们认为,高校音乐教育还应该对学生的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将学生参加的艺术实践活动加入学业考评之中,对规定的艺术实践以次数形式、等级、效果等综合因素进行评估,以让艺术实践发挥最大价值的引导作用,实现教学资源和艺术实践资源的整体优化组合,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效果,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
三、高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形成与歌唱表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高校音乐教学应该更多的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大力引入多媒体教学,以更好地提高教学中师生双向互动的机率,以教师的高标准音乐素质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学生,让学生在模仿与倾慕中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标准,在与教师的接触学习中提升音乐理论与实际表演方面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提供全方位与多维学习的有效平台,高校音乐教学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为高校音乐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音乐教学开创全新的教学方式。音乐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更多的信息性的舞蹈与歌唱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将抽象的音乐知识与形象与生动的画面与视频资料互相结合,更加形象与生动的将舞蹈与歌唱的专业知识表现给学生。多媒体学习系统与歌唱表演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效率,改善传统教学的不足与缺陷。如多媒体能够轻而易举的通过图片、音频、视频、幻灯片、混合资料等相关教学资源的辅助,提高学生的音乐掌握能力就是一件显而易见的事情。这里要注意的是,在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时,不能单一化的使用机器进行教学,必须加强师生与多媒体的互动,加强师生的交流,以形成有效的多元化互动交流,在互动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件,课堂上要合理应用课件,保证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更多地从拓展性和发散性的角度学习课堂知识,保障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四、优化音乐教学过程,从学生实际出发提高音乐能力。
高校音乐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出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为手段,化枯燥的知识为具体的音乐范例,不仅让学生喜欢音乐,而且要让音乐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同时要注意提高音乐课堂的效率,让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能够将知识化为学生音乐演唱的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方法,以授“渔”的办法使学生实现获得音乐能力之“鱼”。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应是单纯传授的教学方式,更不是简单地运用多媒体等新技术向学生传授各种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音乐的方法。音乐课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声情并茂的教学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还要营造色彩缤纷、声像同步的教学情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视、听等相结合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和理解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和研究音乐的方法,使学生在鉴赏音乐作品中实现理解音乐,从而化为音乐演唱能力。在此,我们建议,要优化音乐教学过程,加大学生音乐实践的教学课时,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增加音乐实践机会,提升音乐能力。我们知道,音乐课的实践性特点很强,学生光有音乐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多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音乐能力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创作歌曲,参与配乐朗诵、舞台设计等,发掘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组织学生成立校园合唱团、乐队、舞蹈队等,参与各种演出和演唱比赛;组织文艺演出小分队参加每年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以巩固和拓宽其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
总之:高校音乐教学的重点既然是培养学生的能力,那么就要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下大功夫。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上;放在提高音乐理论知识教学的实际应用能力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优化教学过程,配置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形成与歌唱表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高校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方能够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梁琳.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探微.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12:60-63
【2】冯伟.如何提高高校声乐教学效率.安顺学院学报.2011.10:109-111
关键词:电脑音乐 中小学音乐教育 高等师范院校专业音乐理论教育
所谓电脑音乐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制作音乐,国外在1975年已成立了国际计算机音乐协会,发行了(《COMPUT-ER MUSIC》)杂志,并有一年一度的计算机音乐国际研讨会,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应用研究都有很大的发展。在国内,电脑音乐发展较晚但非常迅猛,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相继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高校相续成立计算机音乐实验室,如今已发展到了全国的许多许多高校、中小学以及音乐教育的各个领域。在音乐教育这一领域,电脑音乐技术运用有着相当的发展前景。不论是在中小学校的课堂里还是在师范院校音乐专业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中,电脑音乐技术的运用都将对音乐教学的理念、具体教学手段等产生巨大的影响。
情绪的影响是学生在音乐课中感受美的关键,而情绪是受环境与心境的制约。因此,音乐课的教学中必须要营造出一种使学生易产生美感与兴趣的环境气氛,这样才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对乐器、旋律、、速度、力度的感受是由悦耳的声音对大脑的直接印象所造成的。如果与美妙的画面相结合,则更加容易营造引起学生兴趣的环境气氛,所以运用电脑多媒体音乐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主观性,同时也能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
在歌曲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电脑音乐软件给学生展现出歌曲的标准乐谱,使学生在视唱的同时既能看到乐谱又能听优美的MIDI音乐,老师可以对歌曲的速度和调性进行调整以适合学生的演唱,同时还可以为乐曲的主旋律配上不同声部的伴奏、如钢琴、弦乐、打击乐等声部,这样丰富多彩的音响与音乐表现手法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我们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是唯一的教学手段,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感到枯燥、单调而且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而当充满美感的音乐与文字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不同的情绪变化,使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激发出自身的表现与创作的欲望。结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对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都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从而达到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
如在引导学生赏析乐曲圣桑《动物狂欢节》组曲的音乐中,针对不同的动物画面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的旋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部分片断音乐的教学中,可在欣赏之前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及乐曲的情绪。如学生在欣赏乐曲“引子与狮王进行曲”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由弦乐模仿的狮吼以及钢琴发出的狮王出场的音响“母鸡与公鸡(二)”中可以听到由钢琴和小提琴模仿的母鸡与公鸡此起彼落的咯咯叫声。学生听到的音乐能够形象的反应出他们眼前的画面。从而能将人们带入自然的意境当中。
在这样的意境中每段音乐欣赏完以后,学生就能很容易地区分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这样的教学手法所产生的效果与以前单独听磁带和老师描述,显然要好得多。
多媒体的全方位视听感受让音乐的表现和感染力得到了及大的提高,而MIDI音乐也由学生的直接参与使学生得到其他学科能力的培养。在学习MIDI音乐的制作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对音乐的直接处理来增强学习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电脑音乐技术在教学中与多媒体结合运用,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视、听、想等方面结合地去欣赏音乐,从叙述的角度去分析音乐,从动手的角度去创作音乐,还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感受、表达、想象、理解、及创造等综合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各类师范院校音乐理论课程的教授,与其他文理科专业课教学的模式一样,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学生,教师讲学生听。这一教学方式在几十年的音乐教育中确实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当前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都是在这种方式下培养出的。但是在师范院校,由于培养的目标不同以及师范院校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师生比例过大,传统的说教式音乐理论教育形式的教育效率特别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低,具体是在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一些专业性强的理论教学上。
现在由于音乐教师通过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和相应软件的帮助,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随时播放课前制作的任何音响范例,使学生在课堂上听到实际讲解过程中及时听到音响,而且可以通过相应软件的帮助,任意地分解、组合一部复杂的音乐范例,使学生同步感受到不同组合的不同音响,这样减少了在课堂上临时抄写谱例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特别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就听到谱例的实际音响效果,感受到以前的理论讲解所不可能带来的实际音响效果,一切谱例范例的真实音响都会及时出现耳前。
在和声课教学中在现实的教学中,四部和声的讲解,教师往往难以向学生展示四部和声及其进行的实际音响效果。学生也只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看着谱例,牢记一些和声声部进行的原则,而根本感受不到实际的影响效果,从而产生了所谓的学习“哑巴和声”、做“数字音乐游戏”的现象,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在电脑音乐技术引进后,教师可以在相应的音乐软件上,课前就制作好所有上课需要的任何难度的谱例。根据上课的需要学生就既可以看到谱例又听到音响,而且根据需要可以随时反复聆听任一谱例。这样既减少了老师抄写谱例的时间,又减轻了老师讲解枯燥谱例的难度,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在曲式与作品分析课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按照一边听音响一边看谱例,然后老师讲解这样方式。学生只能整首或片段的听谱例去感受乐曲的一个整体或局部的音响效果。具体在对乐曲细致结构的分析时,由于受到音响的限制只能对着无声谱例进行。而在引进电脑音乐技术的今天,教师把重点要讲解的谱例课前制作好,通过音乐软件的帮助,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展示谱例中任何一处需要讲解的段落的音响;学生可以听到乐队中任何一件乐器的独奏,从而将所授内容的每一细小段落详尽的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淋漓尽致的分析每一首谱例。
在复调课教学上电脑音乐技术的运用,免去了老师们抄写谱例的烦恼,节省了大量上课时间,教师在上课时通过电脑随时播放课前就制作好的谱例。控制电脑对音色、节奏以及乐队组合的变化、在电脑上用同一个谱例制作出较多的复调音响效果。学生通过这种多途径、多形式的生动谱例讲解,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接触到较多的谱例,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配器课教学上,由于教学设备的制约和课程本身的技术性特点,老师很难把一部作品的配器手法向学生作一个透彻的讲解。只通过教师及时的提示学生“某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及和声处理”这样的方式,学生只能获得一点大致的感受,缺乏整个音乐作品的全面理解。而电脑音乐技术的运用使这样的问题变得容易解决。教师课前将音乐作品输人电脑后,对一部复杂的配器作品从单旋律开始逐步叠加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当然也可相反从全部声部的出现逐步递减的方式进行,对学生作一个透彻地综合分析。运用电脑音乐技术在完成这些操作时,既迅速又准确,提高了课堂利用率,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音乐 微课程 教学实践
微课作为一种以动画视频为载体,以浓缩精华、突出重点为目的,以声音、影像为表现形式,以时长简短为特征的教学工具,它相对于传统的教学工具而言,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教材知识由抽象变为具体,由平面变为立体,使教材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广大教师在认识到微课的这一特殊教学价值后,纷纷将其引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我结合高中音乐教学实践,就高中音乐教学中微课运用谈几点实践感受。
一、微课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1.营造现场氛围,模拟真实乐感
课堂氛围是指学生在课堂中自发形成的,对课堂学习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情绪。课堂氛围的重要性对于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因此,许多教师也在想方设法地通过某种方式来激活整个课堂的氛围,而微课恰好可以满足教师的这一教学要求,它有利于营造教学氛围,模拟真实乐感。比如,在讲到“音乐之于情感的表达功能”时,教材给出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一部音乐作品中,不同的音乐段落会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另一种是相似的内容,但不同的音乐作品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这一音乐知识的难点在于:一方面,学生要从乐理角度上分析音乐作品是如何通过不同的曲调构成来传递情感的;另一方面,学生要从情感角度上感悟音乐作品所饱含的种种感情。基于此,我选择了微课,在不同曲调的播放演示中设置旁白、注解等。当学生一边欣赏曲调,一边听讲知识时,这种理性与感织的现场感会很强烈,而这又会极大地提高曲调乐感的真实性,让学生更易于理解音乐知识。
2.调动学生情绪,优化场景状态
由于课堂氛围是学生在课堂中自发形成的,因此,相对应的课堂氛围也会作用并影响学生的情绪。当引入微课后,它将有利于调动学生情绪,优化场景状态。仍以上面的课程知识为例,当教师在课堂上播放有关知识点的微课时,整个课堂被微课中呈现的音乐作品所环绕,学生的感官细胞会受到极大刺激与激发,加之微课视频中不仅有音乐作品,还辅以旁白说明,这就意味着学生不仅要用耳朵聆听,还要用大脑思考。如此一来,多种感官细胞被激活,学生就会更自然、更投入地被微课视频中的氛围所感染,从而情绪高涨。不难发现,与单纯的教师讲解或者教材阅读对比起来,微课所营造出来的画面感更强,情感更丰富,这些都有利于优化场景状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好微课资源
1.预设环节,融入流程
教师运用微课开展课堂教学时,应注意一点,那就是微课的运用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仅占用3~8分钟,而不是整堂课时间,即教师不能完全依赖微课甚至让微课取代面授教学,在坚守这一原则的前提下,教师在运用微课资源时,应当在课前将其预设在教学环节之中,将其融入整个教学流程。比如,在欣赏《辽阔的草原》《酒歌》《纺织谣》《黄河船工号子》等曲目时,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欣赏这些曲目来了解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汉族民歌的基本特征等知识,那么,我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会思考如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嵌入微课,如先就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等问题提问学生,以掌握学生对此了解的程度,然后再播放《辽阔的草原》这首曲目,让学生在听完之后,尝试回答刚才的问题,接着再播放《酒歌》这首曲目,以检查学生在听完第一首曲目后所总结出来的内容是否正确。当学生经过一听二答三验后,我再播放关于这一知识点的微视频(视频的内容就是关于民歌的民族风格及地方风格、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等知识点),学生看完了微视频,掌握了知识点后,再欣赏《纺织谣》这首曲目,以加固所学的知识点。如此一来,微课就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了。
2.辅助搭配,多元教学
微课的运用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它是教师众多教学工具中的一种。因此,教师在运用时,应将微课与其他教学工具合理搭配,以打造多元化的教学课堂。比如,在开展《亚细亚民间风情》一课教学时,教材介绍了东亚民间音乐、东南亚民间音乐、南亚民间音乐等。我在上堂课结束时会布置学生预习这一课,即搜索一些与该主题有关的知识,不限形式与内容。当堂课上,有的学生带了一台收音机,播放了他听过的一首非常美妙的东亚民间音乐;有的学生将自己在音乐杂志上看到的关于东亚民间音乐的一些介绍裁剪下来,集合成了一个简报;有的学生则向大家介绍了一位很有名的东亚民间音乐家,等等。不难发现,整堂课就像一个沙龙分享会一般,知识的呈现形式也不再局限于教材的文字说明或者音频播放上了。当学生把自己精选的内容分享后,我适时地用一则微课视频来进行点拨。我精选的这则微课从多个方面介绍了东亚民间音乐,因此,它看起来就是对整堂课学生所分享内容的一个总结。如此,微课就与其他知识形式协同配合,为学生打造了一堂多元化的东亚民间音乐鉴赏课。
3.丰富见识,开阔眼界
高中音乐与初中音乐对比起来,除了传统的“唱歌”这一要求外,更多的则注重于学生对音乐、艺术美感的欣赏与鉴赏,特别是对音乐知识的广泛涉猎。而教材受限于篇幅与时间,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往往是最重要、最精华的部分,因此,教师可借助微课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以《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为例,这一课主要介绍了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这一过程中的一些变化,在讲解完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后,我精选了一两则微课,其内容是以讲故事的方式(事理普及+例子曲目)向学生介绍教材之外有关这一主题的知识,以学生了解得更多。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精选微课视频时,应当把握好两个关键点:其一,是教材知识的外延,即它是与教材知识相关的,但比教材知识讲得更丰富,而不是与教材无关的。其二,是教材知识的补充,即它能与教材知识形成补充,共同为学生构造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
4.课后再学,重温升华
与传统板书对比起来,微课可以被反复使用、多次学习。因此,教师可以把课堂上播放的微课资源,放入班级QQ群、微信、云平台上,鼓励学生课后及时温习。比如,我在《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这节课中所用到的微课,我将其放在共享中,感兴趣想再看的学生可以回家后自行下载。特别是当学生在别的地方接触到类似的主题与话题时,他们可以回想起这个微课,当他们再次学习时,会有更多的体会,这种“温故而知新”的方式有助于学生不断地在重温知识的过程中,巩固和升华知识。除此以外,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如遇到比较合适的微课,如因课堂时间局限而无法在课堂上播放时,可以下载后放入班级共享中,并提醒学生自行下载观看。总的来讲,教师应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多次地利用微课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使用价值。
教师可通过微课,以合理的方式去触动与激发学生的音乐细胞,因为微课有利于营造现场氛围、模拟真实乐感、调动学生情绪、优化场景状态。基于此,为了更好地在音乐课堂中运用好微课资源,教师可以通过预设环节、融入流程,辅助搭配、多元教学,丰富见识、开阔眼界,课后再学、重温升华这几个方面最大限度地挖掘微课价值,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音乐知识。
参考文献:
针对当前中学音乐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现象,本人认为应从“教”“学”“术”三个方面着力加以解决。
一、从“教”的角度出发,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结构
实施音乐学科教育改革的关键不是教材,而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只有明确观念,才能优化教学,教师首先树立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思想,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既是非专业音乐教育,那么教师就必须用非专业音乐教育的手段、方法、策略等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确立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基点,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重点,才能培养对未来社会有用的人,培养尽可能完善的人。“审美的特殊性质,在于通过审美活动来教育学生。这种教育不是靠讲道理,靠逻辑的力量来说服人,而是靠形象,靠感性的力量来感染人。所以,它能够使学生在鉴赏与品味事物的过程中,既得到理智上的满足,又得到感情上的愉悦。”
二、从“学”的角度出发,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是加强学生“自主性学习”。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意识,使学生“乐学”。引导学生掌握欣赏规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会学”。
二是加强学生“合作性学习”。在音乐欣赏课中,建立课堂学习小组,由原来的点状,改为以小组为单位的几个块状,这样的座位为学生互相讨论提供了方便。我觉得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创设“合作性学习”的教学情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灵活性,也锻炼了大家的创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是加强学生“创造性学习”。在音乐教学中,既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又要注意给予正确的启发诱导,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创造性操作能力。当学生通过听觉、视觉及想象、联想,对所欣赏的作品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后,可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脚,使欣赏过程提到另一个高度。比如可以使用打击乐配伴奏、身体律动、创作图形谱、器乐演奏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三、从“术”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
一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在具体的教学中,音乐教学中的唱歌教学和音乐欣赏教学,根据歌词等内容,虽然可以通过说教对学生进行性格情操的陶冶,思想感情的净化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但远不及设计制作课件后演示教学内容及用录像来指导学生观看教学内容所获得的效果好。
二是利用多媒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在教唱新歌之前,可以利用录音范唱。因为录音带的范唱是经过合成加工的,其音响效果更为理想。学生们在动听的音乐声中不知不觉地就会激起“我也想唱这首歌”的欲望,使学习活动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
三是利用多媒体由深化浅,生动直观的进行乐理教学。说教式的乐理教学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烦、逆反心理。而音乐又是一种由抽象听觉、到形象感受的过程,如何让乐理教学充满情趣,让学生爱学呢?这就需要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把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把虚幻的音乐直观化。
一、利用电脑辅助音乐理论教学可以改善教育模式,提高知识层次
几十年来,我国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都是传统式的教师讲学生听。不可否认,这一教学方式在几十年的音乐教育中确实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传统的说教式音乐理论教育形式存在着很多弊端。尤其现在的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知识面广,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很难让他们产生兴趣,学习效率和效果可想而知。
对老师而言,光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难度是相当大的。加之音乐作品的抽象性,音响效果的不可捉摸,教师是难以让学生对音乐有较透彻的理解的。
对学生来说,在理论课的学习上,光靠教师一人对着谱例讲解音乐是如何如何、写作时要怎样,学生是难以完全明白很多的。这种既无合适的音响教材又无适当的技术手段的理论课题的学习谱例的方式,对学生就如同纸上谈兵,空口论道。
好在电脑音乐的出现,我们可以利用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和在相应软件的帮助下,制作相应的音乐课件,下载需要的音响资料。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随时播放提前制作好的音响范例,还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到实际讲解就及时听到的音响。这不仅使老师能制作出以前根本得不到的谱例和实际音响,而且也减少了在课堂上临时抄写谱例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特别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就听到谱例的实际音响效果,感受到以前枯燥的理论讲解所不可能带来的实际音响效果,没有了那种云里雾里的感觉。这样的反映最终便是彻底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扩大课堂知识容量,也提高了知识结构和层次。
二、利用电脑辅助音乐理论教学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减轻教学难度
《配器课》是音乐理论课程之一,学习配器首先要了解乐器的音域和熟悉乐器的演奏法(简称乐器法),这是学习配器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个人因其时间和能力的有限,在短时间内系统地学习每种乐器的音域和演奏方法相对较难。而利用电脑进行配器课教学,可以填补教学内容的不足,丰富教学手段,做到视听统一,这正是配器课教学所需求的。
《电脑音乐大百科》是专门学习乐器法的电脑音乐软件。软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乐器图片和丰富的音响材料,包括一些人们不太熟知的乐器(亚非拉民族乐器)。软件还提供了一定的图片资料,把每件乐器的构造和名称通过图片方式展示出来,并把每个乐器最基本的演奏效果通过音箱或耳机不失真地播放出来。例如,教师在讲小提琴时,可以借助软件把乐器每个部位的名称,如琴头、琴枕等以及每根弦的音色和一些弓法和特殊技巧(例如长弓、短弓、拨奏)都演示出来,使学生做到视觉听觉统一,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习难度,弥补教学材料和素材的不足,并保证视觉和听觉的同步性,便于学生及时掌握并巩固知识。从另一个方面看,这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不必拿着各种乐器进行演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教学速度。
三、电脑音乐可以方便教学双方,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加快教学速度
使用电脑这种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形象生动,学生感知鲜明,印象深刻。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国外有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得到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因此,利用声像同步设备结合的教学手段对于知识的获取和巩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音乐理论知识需要大量的音乐作业来巩固。因此,学生必须面对谱纸,每个人书写音符的方法和习惯都不相同,而教师则必须面对众多形态各异的音符,这势必为教师增加了工作量,有时因书写材料和习惯的问题,还会带来一些误差,给教师批改带来难处。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线谱软件为书写者提供标准的音符类型,书写者会把音符准确地定位在五线谱的任意的间线上而不会出现书写误差的尴尬局面。教师还可以利用软件中各种不同颜色的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修改,使学生一目了然。利用绘谱软件书写作业不但可以便于浏览乐谱,还可以为学生提供音响效果,帮助学生从音响角度理解音乐理论知识。这一点对传统教学来说是不可比拟的。
四、为音乐理论实践提供帮手
理论的学习需要实践巩固。音乐创作是检测音乐理论的重要手段。通过一定的理论学习,学生可以创作一些音乐作品,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些作品制作成MIDI,再让学生反复听,反复修改,包括旋律、和声、对位、乐器音色的变化、节奏的选择,都可以轻松调整,现修现改,从而使作品臻于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