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线上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线上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线上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线上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一、引言

数学是一门具有基础性、严密性、抽象性特点的学科,它作为学校教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授数学知识内容、讲解解决问题方法、锻炼数学学习技能、培养数学学习品质等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课程标准,借助于先进教学理念,实施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育实践学认为,学科教育是社会教学的重要“构件”,理应紧扣时代的脉搏、社会的要求和人们的期望,所设置的教学方式和实施的教学策略具有与时俱进、持续发展的特点,能够结合时展要求及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和变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与实效性。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过程,更是教学相长的互进过程。教学策略的运用应该体现双边互动功效、能力发展作用以及思想情感特性。”新课改、新标准、新要求、新方式。当前,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运用,成为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教研课题。

二、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现状

有效教学就是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学效能取得“最大化”。这个“最大化”,不仅包含教师获得最大的教学活动效能,还包含学生学习活动获得最强的学习能力和效果。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未能全面认清有效教学的真正内涵和深刻要求,从自身角度进行考虑,未能“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和理解,出现了不足。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教学活动师生互动活动“少”。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从头到尾,一个人“独唱”,学生只是跟着老师,被动地听讲和记录,同时,教师也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特性培养,导致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相脱节。二是教学活动方式“少”。初中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有意注意的程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降低。多样性、灵活性教学活动,能够时刻“勾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忽视了学生注意力的特性,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向学生灌输数学知识、讲解问题案例,使学生主动学习情感受到压制,主体特性受到压抑,不能真正参与其中。三是主体特性实践“少”。在应试教育理念的作用下,部分初中数学教师为了传授更多的知识内容和学习技能,将学生探究分析的时间省略掉,进行大量的教师讲解活动,学生主体特性得不到展示,所掌握的学习技能得不到及时巩固和强化,初中生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与新课改能力培养目标相背离。

三、有效教学策略运用的原则

一是主体性原则。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群体,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策略的运用上,要时刻紧扣学生个体的认知实际、学习事情,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主体特性展示和培养放在第一位,做到教学策略实施的任何环节都与学生紧密联系,以学生为能力培养为最终目标。

二是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学生群体的学习实际,实施具有针对性、目标性的教学方法和举措。学生个体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学习能力、解答效能等方面的显著差异,教师在教学策略运用时要统筹兼顾,有意识地将重心向后进生“偏移”,加强对后进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和培养,实现不同类型学生在原有起点上同步发展和提升。如在“相似形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抓住不同类型学生群体的学习实际,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问题案例的设置上体现逐层递进的特点,依次设置基础性、提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案例,同时在讲解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对后进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指导,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进步。

三是集体主义原则。班级是学生个体组成的有机整体,学生学习活动应该在班级集体中进行,通过合作、交流、讨论等形式,实现合作能力、互助能力及集体主义精神的有效培养。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组织学生个体开展小组合作、小组探讨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精神。

四、有效教学策略运用的方法

一是实施主体性教学策略。学生是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核心”,是教师教学策略有效实施的参照。教师所运用教学活动方式,都是围绕学生主体这一中心,以提高学生素养为目标的。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策略的运用上,要紧扣学生主体内在特性,挖掘学生主体内在潜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要义的主体性教学策略,发挥教学互动特性,与学生开展师生互动活动,提供学生自主探析新知内容、探究问题内涵的空间,让学生主体特性及学习技能在有效互动中充分展现。如在“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关系”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主体性教学策略,与学生开展互动探析该知识点的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引导学生认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本质和要义,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画及教师的讲解,认识到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共同之处。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动手探究活动,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器材进行探析,使学生从而认识到,一次函数中,函数y取某一范围时,则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从“形”的角度看,是直线的一部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为直线落在x轴上方的部分点的横坐标的全体。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探知活动,主体特性得到有效展示,同时,主体内在能动潜能得到有效发挥,学习效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是实施操作性教学策略。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内容、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离不开实践动手、探索操作的活动。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这与新课程要求不谋而合。初中数学教师在有效教学活动中,应将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作为重要任务之一,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将探析问题过程变为实践锻炼的过程,教会探究实践方法,提升探究实践技能。

问题:如图,在ABC中,BC>AC,点D在BC上,且DC=AC,∠ACB的平分线CF交AD于F,点E是AB的中点,连接EF,(1)求证:EF∥BC;(2)若四边形BDFE的面积为6,求ABD的面积。

学生解题过程略。

师生总结归纳解题规律:在解答相似三角形的问题案例中,要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构建相似三角形,然后通过等量关系替换方式进行求解。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操作性教学策略,将问题讲解过程演变成为学生实践探索的过程,学生在探析问题和教师有效指点下,得到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实践探究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三是实施问题性教学策略。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内涵要义的“精华”。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抓手。初中数学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活动,首要任务就是开展好问题教学活动。按照新课改要求,将问题探析活动留给学生,问题解答策略由学生探知,让问题教学成为师生互动的有效载体,成为学生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有效“平台”。

四是实施反思性教学策略。反思是学生对自身学习活动及表现进行评判和分析的思考过程。反思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但初中生反思能力较低,反思积极性不高,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和指导。初中数学教师应在巩固反馈环节,设置典型案例,在学生解析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辨析活动,实施评价和自我评价活动,实现学生在“思”中改进,在“思”中升华。

问题:如图所示,函数y=2x和y=ax+4的图像相交于A(m,3),则求出不等式2x

学生评析:利用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以及直线上点的坐标与方程的关系等内容进行解题。

线上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策略;学习能力;教学效能

常言道:“教学得法,事半功倍。”选取正确、实用、高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对教学活动进程的推进、教学效能的提升和主体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纵观传统教学活动过程可以发现,传统教学活动进程中的教学策略,忽视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主体特性的内在联系,导致教学策略不具针对性、实用性。而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策略运用,则提出了针对性、实用性、丰富性和发展性的要求,将学生能力培养作为“第一要义”,这就与高中新课标提出的“将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的目标要求“不谋而合”。下面,本人就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选取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进行简要阐述。

一、抓住情境激励特性,实施情境性教学策略,激发学生 合作学习潜能

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学习活动就是互助合作、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群体性学习活动过程。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中数学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实施情境性教学策略,设置具有生动性、丰富性和生活性等特点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融洽氛围,使学生合作学习成为自觉意识。

如在“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节的教学中,由于正余弦函数图像的画法、正余弦函数的性质以及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等内容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需要学生在探知活动中进行互助合作学习活动。此时,教师设置了“无线电波是将控制信号(带有信息的低频信号)叠加在载波上传播的,主要有调幅和调频,可以通过调整振幅和频率改变其传播方式,这其中蕴涵了什么数学信息以及怎样用数学方法反映这种现象?”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在生活性的情境中,学习意识和合作意识得到增强,就为他们合作学习探究教学重难点创设了融洽、积极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教学进程的深入推进。

二、重视问题发展特性,实施问题性教学策略,培养学生 探究实践能力

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体系及内涵的有效承载体,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更是学生能力培养,特别探究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数学问题在学生能力培养上的功能性特点,开展问题性教学策略,设置典型性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找寻思路和解答问题中,领悟解题要领,掌握解题方法,提升探究能力。

问题:已知O是坐标原点,A、B、C分别是平面内的三点,求证: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充要条件是且α、β∈R,α+β=1。

这是一道关于向量的线性运算的数学问题案例,在该问题案例教学中,教师为使学生能够掌握运用向量的线性运算知识进行问题解答的策略方法,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开展问题探究解答活动,学生在观察、分析、探究问题过程中,认识到该问题是考查向量共线定理的应用,在求证该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从充分性和必要性等两方面的角度加以证明。同时,证明过程中,要通过假设ABC三点共线的方法,利用向量的线性运算性质内容,通过等量关系,进行充要条件的证明。(学生解题过程略)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向学生指出,该类型问题的解法一般可以运用向量线性定理证明三点共线。这样,学生在亲身实践探究和教师指导点拨的双重作用下,探究方法得到有效掌握,探究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三、凸显知识联系特性,实施综合性教学策略,增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学科知识体系各知识点之间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综合性数学问题正是数学这一特性的具体表现。同时,综合性问题以其对高中生思维创新能力和发散能力培养的显著特性,已成为新课改高考试题命题的热点、考查学生能力的重点以及学生学习解答的难点。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可以抓住数学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特性,开展综合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思考分析综合性问题中,进一步找寻解题策略、解题途径,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灵活、更加全面,从而实现创新思维能力的显著提升。

如在“立体几何”问题课教学中,教师设置了“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棱BC与C1D1的中点,求证:EF || 平面BDD1B1”这一综合性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开展问题解答活动。有的学生在观察分析问题条件及要求的过程中,结合立体几何解题经验,认为根据判定定理必须在平面BDD1B1内找(作)一条线与EF平行,联想到中点问题找中点解决的方法,可以取BD中点G连D1G、EG,可证D1GEF为平行四边形,从而证得EF || 平面BDD1B1这一结论。该问题还可以通过取D1B1中点H连HB、HF,证明HFEB为平行四边形,从而证得结论。此时,教师让学生采用不同思路进行证明,学生会发现两种思路都可以证明。这时教师向学生指出,解答该类问题,可以根据空间问题平面化的思想,把找空间平行直线问题转化为找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中位线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线上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范文第3篇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八年级要面临初二生物会考,在上学期结束时我们已经结束了八下教材的大部分课程,只剩余了八年级下册传染病和免疫,用药与急救这部分知识。在疫情期间的进行了网课教学,八年级4班和5班学生大多数学生对于线上教学较认真学习,5班学生学习情况稍差。但由于学生在家休整时间过长,在刚入学的两周内,学习情绪还在适应调整期,而且还要面对各学科复习学习强度压力的叠加,导致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出现厌学等不良情绪,使得老师管理出现困扰,知识推进格外困难。加之学生对本学期生物会考也存在一定的焦虑,我们只能先来适应学生,再引导其适应我们的教学计划,争取有效推进会考复习工作。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1)完成的新课教学内容: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产染病和免疫,第二章用药与急救,(2)复习初中生物七八年级所有内容。

七年级上册和下册的内容由于讲完时间过长,学生的知识储备并不是很好,而且这两部分内容还是会考重点考察的对象,所以这部分复习将花费时间较长也是重点复习内容。必须制定合理、有效的复习计划,引导学生系统复习、巩固、练习。

三、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第二周(4月20日---30日) 巩固线上教学内容

第三周           (5月6日 )   八年级生物线上教学评估测试

第三周            (5月7日 )     讲评八年级生物线上教学测试题

第四周

                      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练习

第五周                           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练习

第六周                           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二章+练习

第七周                           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三、四、五章+练习

第八周                           第一次模拟考试   试卷讲评

第九周                           复习七年级下册第一、二章

第十周                           复习七年级下册第三、四章

第十一周                        复习七年级下册第五、六章

第十二周                        第二次模拟考试   试卷讲评

第十三周                        第三次模拟考试   试卷讲评

如果在教学实践中有什么特别变化,再根据实际需要做适当的调整。

四、教学措施

1、教师要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提高和创新。

2.由于本学期主要内容是复习,要做到每节课前几分钟对上节课重点知识点的听写,并当天及时批阅。教师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薄弱部分,及时巩固加强。

3.对后进生学习情况要采取多鼓励,多表扬的积极措施,关注他们的复习情况,如有需要可进行辅导帮助,使他们积极完成生物复习,多一份学习的自信心。

4.针对4班和5班的不同情况,我的教学重点在5班,5班学生拔尖学生较少,对这些学生要严格要求,强调细心认真是重点。同时加强两个班后进生的转化。

5.对于4班和5班学习在中下这部分的同学,采取一对一帮扶,要求学生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再由帮助自己的学生检查完成情况,教师不定时抽查。

6.后期把握生物会考题型,有针对地进行复习,联系,讲解,整体增大4班和5班的进步,从而能对整个年级的有所帮助。

7、在整个会考复习期间,一直要做到多鼓励、多支持学生,争取学生能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线上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范文第4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形成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质量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核心,大学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有效教学是为了提升教师的工作效益,是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新形势下,教师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积累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活力。果树栽培学课程包括理论教学环节、实验环节、实践环节三部分,既有抽象、理解难度较高的理论知识,又有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技能,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课程。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果树栽培学教学团队结合果品产业发展现状和现代果园新技术,坚持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逐渐完善了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采用大班(2~3个行政班级)分专题集中授课、小班分组(2~4个学生一组)实践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近年来,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十分短缺,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本科院校要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人才。因此,积极探索适应农业院校发展的果树栽培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在有限的课时下,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实现新型农林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1有效教学策略在果树栽培学课程中的实施

有效教学的内涵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1.1更新教学内容,衔接社会需求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课程内容主动对接农业农村发展新要求,衔接现实需求和就业需求,加强农林实践教育和科学研究,让更多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

(1)在理论教学中,根据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每年更新的数据,制作饼状图、曲线图等,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世界果树以及中国果树发展的最新动态,奠定坚实、宽泛的专业基础。借鉴《中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果树学报》等专业学术期刊的文章,扩展学生的专业视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在实践教学中,利用“果树栽培”“病虫害防治”“新技术应用”等公众号,向学生介绍果树生产中的新品种和新技术,让学生学习农业管理措施。在课程实验和实习环节,深化实践技能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3)在课外创新训练中,根据学生兴趣成立多个兴趣小组,如果实品质调查、果树物候期调查、果园绿色防控、网络销售等小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总结能力。

1.2培养职业素养,加强“三农”服务

教书和育人是高校教师的双重职责。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农林人才培养全课程、全过程,是高校教师不容忽视的责任。果树栽培学教学团队结合院团委开展的“我为什么上大学”“园艺文化节”“参观现代化果园”等一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农、爱农、知农、为农,全面增强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1.3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用课前三分钟展示几张图片或者播放一小段视频,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更好地融入课堂,而教师则变成学生的“听众”和“评委”。

(2)合理运用“四疑”探究法。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思考和探究,避免设计只要回答“是”或“否”的问题。例如果树的疏花疏果技术,首先设疑——用不同石榴花类型图片提出问题:“石榴花有几种类型?生产中应当如何管理?”然后析疑——结合花的发育特点,从花的形态特征分析保留正常花、疏除退化花的原因。接着解疑——解释学生可能提出的新问题,如“所有正常花都要保留吗”“一棵树应留多少朵花”。最后置疑——引出如何确定果树的负载量、如何理解满树花半树果和半树花满树果等问题。通过有层次性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构建动态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法是以书本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中心的一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应对传统教学法进行改革,比如在讲解“秋施基肥”时,先进行实例分析和讲解,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利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秋施金、冬施银,春天施肥是烂铁?”让学生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其中的本质。

1.4丰富拓展活动,提高实践技能

立足课堂内容,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丰富多样的拓展活动推动课堂教学向社会实践延伸,实现专业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统一。

(1)积极开辟“第二课堂”。通过学校实践教学基地和校企合作平台,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如利用水果网络营销、果园修剪、绿色防控等活动,强化学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学习的途径。设立相关科研项目、创新实践项目,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2)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专业竞赛,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果树栽培学课程组培训的四名本科生,在2019年全国高等学校果树嫁接与修剪技能大赛中,获得果树修剪竞赛团体特等奖、理论知识竞赛团体特等奖、果树嫁接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等七项大奖,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实现了师生均有提高的良性效果。

1.5全面考核,有效测评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强调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促进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变,培养新型农林人才,是果树栽培学课程有效测评的目标。

(1)章节结束后进行口头测评和在线测评。每一章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提出几个简单的小问题,对学生进行口头测评;利用在线平台进行线上测验,试题不应过分偏重知识记忆类,建立测评大数据,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2)实践环节进行项目实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以任务为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点评为升华,为小组或个人布置相关任务,测评完成任务的质量。例如果树疏果实验,要求学生拍摄同一个枝条疏果前和疏果后的照片,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教师根据图片精准把握学生对课堂知识的领悟程度和实际操作水平。再如葡萄扦插实验,根据两个月后扦插苗的成活率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聚焦学生的优点,引导学生从整地、插条处理、扦插后管理等多方面进行自我总结,并提出优化方案。

(3)期末考试进行书面测评和书面反馈。试卷分析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果树栽培学教学团队借助微信平台和在线教学平台,将试卷分析以书面形式反馈给学生,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实现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目标。

2实施效果与分析

果树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对园艺专业教学的重要改革实践,是对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河南农业大学果树栽培学课题组通过多年改革和实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完善实践环节,有效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了预期目标。

(1)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果树栽培学课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案。通过春季实习周和冬季实习化学生的实践技能,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实现了新型农林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计和有效教学策略具有推广、普及和应用价值。

(2)构建了有效的教学情境和丰富的课外拓展活动,推动课堂教学向社会实践延伸,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果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有效教学策略在2016—2019级园艺专业本科生教学中的实施,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3结语

线上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堂教学 网络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61-02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1],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如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行业的最新技术,有必要对传统课堂进行改造,结合网络技术的发展,把网络课程引入到传统课堂中,即课堂情境下的网络课程教学,学科教师首要的任务是设计开发以课堂应用为主的网络课程。

1 课堂应用情景下网络课程设计模型(ATSSET模型)

以课堂应用为主的网络课程设计开发中,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从学习目标(Aims)、以学习理论(Theories)支撑的教学策略(Strategies)、学习资源(Sources)、学习评价(Evaluation)以及网络课程平台(Tools)出发,可以构成课堂应用为主的网络课程快速实现ATSSET模型(如图1),学科教师依据这个模型,可以快速地实现一门以课堂应用为主的网络课程。

在ATSSET模型中,以学习目标(Aims)为导向,以学习理论(Theories)为支撑的教学策略(Strategies)为设计理念,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平台(Tools)和各种形式的学习资源(Sources)来实现网络课程,根据学习评价(Evaluation),对网络课程进一步地改善和提高。

2 课堂应用情景下网络课程设计过程

分析学习目标,识别学习目标的类型,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学习评价和网络课程平台来设计实现网络课程。

2.1学习目标(Aims)

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目标可以分为五类:言语信息学习、智力技能学习、认知策略学习、动作技能学习、态度学习。网络课程设计是目标导向的[2],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组合网络课程平台的媒体元素,来呈现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和具有良好信度的课程评价系统。

2.1.1言语信息学习网络课程设计

言语信息学习指的是学习需要用言语(语言)表达的知识,比如汉字学习、英语单词学习等。言语信息的学习一般需要学习者对言语信息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然后编码记忆,所以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行为主义的教学策略相对更为有效,采取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结构主义课程观和行为目标导向的课程分析方法,建立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技能迁移的课程。

在以言语信息的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中,应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Anytime/Anywhere/Anyway;随时/随地/不限方式),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

对于言语信息为主的学习内容,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可以用以呈现教学内容的媒体元素有静态网页中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为了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别化教学提供支持,教学内容的呈现应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风格,采用以学生的学习风格相适应的内容呈现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并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引导其学习,适应性地改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2.1.2以智力技能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设计

智力技能指的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智力技能的学习要求学生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能应用技能,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过程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为指导的课程观会更为有效。

以智力技能为主的网络课程中,应考虑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①活动的定向阶段;②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③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④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⑤内部言语阶段,采取多种教学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比如采用层级分析法,来分析为达到智力技能要求的需要学习者掌握的一系列相关“观念”,采用小步子教学,由浅到深地安排学生的学习,从而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1.3以动作技能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设计

加涅认为,动作技能实际上有两个成分:一是描述如何进行动作的规则,即动作程序;二是因练习与反馈而逐渐变得精确和连贯的实际肌肉运动。比如武术套路、舞蹈等的学习。

以动作技能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设计中,采用视频、动画等媒体元素来形象直观地把理论教学和技术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结合起来,来改善和提高教学。

2.1.4认知策略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设计

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用以监控和指导自己的认知过程的技能。认知策略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设计中,要从培养学生的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入手来提高学生的认知策略。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提供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详细的问题解决过程和具有层次性和良好结构化的知识网络等。

2.1.5以态度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设计

态度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体对某事物、人或事件的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等。

以态度学习为主的网络课程设计,应重视情境学习理论的指导,学习是一个参与情境的过程,并提供有利于学习发生的情境――真实的社会情境、实践情境和文化情境[3],知识与情境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的过程。采取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人本主义课程观,这种课程观视课程为经验,强调活动在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强调以人的自我实现为课程设计的核心,强调情意教育和认知教育相统一。

采取多样的媒体形式,例如优秀影片、纪录片展播等。利用博客、微博、论坛、贴吧等web 2.0新媒体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设计能够交互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基于情境学习。利用网络课程,采取线下和线上教学相结合等教学方式。

2.2学习资源(Sources)

网络课程中,学习资源的媒体表现形式有文本、视频、动画、图片等。对网络课程中学习资源的开发应注意以下几点:(1)优化学习资源,根据学习目标,选择最适合的资源形式。(2)确保学习资源的逻辑性、系统性。(3)对学习资源进行“碎片化”分解,适应网络新技术和新的学习方式的需要。(4)学习资源的开发应借鉴最新的学习理论,比如联通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即连接的建立和网络的形成,学习者通过学习发展个人知识网络,知识网络的发展有利于保持知识的时代性。网络节点聚合形成学习结构, 学习是不断发展的过程[4]。

为了更有效地支持学生的学习,在学习资源的设计过程中,把学习资源当作变化的主体,通过前期准备――弹性预设、过程形成――动态生成以及后期完善――自主进化[5],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2.3教学策略(Strategies)

教学策略旨在解决如何利用网络课程来教学。网络课程除了和一般课程共有的教学策略(教学组织策略、管理策略)外,还有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策略:助学策略和特殊策略。利用网络课程提供的学习情境,学科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

2.4学习评价(Evaluation)

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是指以学习目标为依据,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

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网络评价和课堂评价相结合、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形成性评价可以采用电子档案袋、评价量表等形式,总结性评价可以采用评价量表评判或者用实践考试来检验。可以对网络评价和课堂评价按教学的要求设置不同的权重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的评价。

在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设计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手段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在学习评价的设计实现中,可以参照学习评价任务类型(如图2)来实现[6]:

3 结语

本文对高职学科教师如何来设计适用于高职课堂教学的网络课程做了一些探讨,网络课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有效地利用,需要进一步地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Z].2012-

6.

[2]武法提.目标导向网络课程设计的原理[J].中国电化教育,

2006-01-10.

[3]崔允t,王中男.学习如何发生:情境学习理论的诠释[J].教育科学研究,2012-07-10.

[4]王志军,陈丽.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最新进展[J].开放教育研究,2014-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