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
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是在创造教育基本原理指导下该学科教学的表现形式,是国家实施教学改革所推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在教学上表现为以创造教育思想为主要理论,以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为主要目标,以“创设情境一导学探索一自主解决”为基本操作程序,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核心来构建师生关系,以启发式、开放式为主要教学策略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重要评价标准,从而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的含义
(一)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的内涵
创新性教学是创造教育对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在创造教育基本原理指导下学科教学的表现形式,它是将启发式、发现式和其它有助于创造力开发的方法用于各种学科的教学,并将教学内容按促进提高创新能力的方向改编,成为程序式的教学载体,从而促进课程改革的教学形式。
(二)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的内容结构
在初中阶段,实施数学创新性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五种创新素质:1.创新意识,主要包括创新的动机、欲望和兴趣等。2.创新能力,主要包括认识力、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和独创的实践力。3.创新人格,主要包括创新的品德、情感和个性。4.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创新的思想、勇气和意志。5.创新思维,主要包括批判、聚合和发散的思维。这五个因素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人格都是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它解决了善于创新、勇于创新的问题: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智力因素,解决能够创新、持久创新的问题图。
(三)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的目标
初中数学的创新性教学,其目标是从“以知识教学为核心”转向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以此为教学的价值取向。具体地说,就是对学生通过一定的教育、训练和学习指导,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才能,使之逐步具备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二、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营造兴趣氛围,增强课堂活力
兴趣是好的老师。不论什么时候,有兴趣才能有动力。数学本身是一门单调的、枯燥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足够的兴趣是不能够真正学好这门学科的。因而,教师在日常的初中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方法,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学习的共鸣。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地做到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呢?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保持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地位,多关心学生,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数学知识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情绪是可以传染的,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精神饱满,那么相应地也会带动学生的情绪,使得学生以高昂的情绪学习数学知识。
(二)抓住知识重点,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教师要有效地进行教学,就必须仔细研读教学大纲,准确地掌握教材内容,能够对教材整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有清晰的、明确的把握,抓住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情境模式,进行针对性的数学知识讲解。例如,在讲授“菱形”的知识时,教师根据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学生动手探索、教师归纳以及习题解答等多种形式给学生进行讲解,使得学生能够对菱形知识有一个更为深刻的了解和把握,从而能够在实际的问题中,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面对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任课教师引导作用发挥不足的现状,任课教师应当在教学中转换思想,力求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要采取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结合的学习方式。例如,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者分组讨论时,任课教师就有义务和责任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难点,为其答疑解惑,给予及时的指导。教师应当驾驭课堂秩序,控制课堂节奏,确保课堂上时间最大程度地利用在有价值的交流和讨论中。当学生认识存在错误时,教师要及时给予纠正;当学生对探索结果存在阻碍和不足时,教师则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来给学生进行点拨,让学生由浅入深,逐步解决问题。
(四)以教材和教学目标为中心,不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在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课堂教学的创学。但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不是漫无目的、不着边际的创新,而应当以教材和教学目标为中心,不应偏离太远。任课教师应当认真研究和分析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准确理解和定位教学目标,同时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在补充教学内容时,任课教师应当把握教学的重点,时刻围绕着教学目标为核心展开。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通过各种丰富的教学手法给学生教授数学知识,使得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一门枯燥的、单调的、复杂的知识,让学生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从而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效果,为社会培养一批理论联系实际、能创造性思考解决问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程凌云.《浅析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J].基础教育论坛.2010(12):30.
一、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的素质教育的特点:
1.基础性。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包含着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较为稳定的发展,素质教育应着眼于学习主体的自然素质,调动其积极参与,促使其生动活泼的发展。初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最基本的素质。
2.有序性。数学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在具体方法上是一个有节奏的,有重点的推进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实践,在每一个阶段(学年、学期、学月或每一周)确定一个问题,重点突破。素质教育的目标实现,不是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长期培养的有序的过程。
3.全面性。不体现全面性,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足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员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而不是“优生教育”、“竞赛教育”。
4.延续性。实施素质教育不能割断历史,不能认为过去的一切做法都是“应试教育”,全盘否定过去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能把过去已采用过的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认识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已取得的经验。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中,也能进行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中。也要使用应试手段。
5.开放性。抽象性与严密性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重视系统的学科学习,而且要重视生活的教育和社会的服务,使学生具有初步用数学的意识。
二、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
1.思想品德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意识、观念等素质。初中数学教材中渗透了大量的德育教材,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那么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观,以及遇到困难(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我国方算书《周髀算经》记载的商高和周公的问答,商高所处的年代约公元前1120年前,竞有“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的论述。它比毕达哥拉斯的发现早600多年。又如圆周率,它是我国几何学举世公认的成就,《周髀算经》记载为“圆径一而周三”之说,即=3.南北朝的祖冲之(公元429-500年),断定圆周率的取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定22/7为约率,355/113为的密率,直到1573年才被德国人鄂图所知,其实已比祖冲之晚了1100年。这些成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让学生了解这些事实,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形成学生的爱国品质。
2.科学文化素质。作为教学科目的中学数学与作为科学的抽象数学,就其性质和内容来说,有其显著的差别,这是因为,作为教学科目的数学着眼点在于完成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所规定的任务,具体他说,在于通过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概念,并培养技能,发展能力。《数学教学大纲》上所规定学生要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任务所在,这也是构成学生数学智育素质的最基本的部分。另一方面,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掌握数学思想(字母代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式形结合的思想,转化的思想,统计的思想等)和数学方法(配方法、换元法、公式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基本图形导出法等)。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忆、迁移、发散、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并逐渐形成技能和技巧。科学文化素质是学生一切素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就在于课堂教学,所以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精力放在课堂内,精心设计,精心施教。教学最优化理论的倡导者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最优化就是以最少的教学投入,产出最多的教学成果。“教学最优化”是理想的教学境界。应该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追求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精讲精练精评”,尽量让每位学生都学到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3.技能操作素质。众所周知,九年义务初中数学教材较之于过去的统编教材,明显的一个差别就在于:九义初中数学教材增加了“实习作业”,这类教材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实践。去运用。《解直角三角形》一章学完后的实习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制作测倾器,测量物体的仰角(俯角),从而计算物体的高度。而这类作业却受到了很多教师的冷落,殊不知,它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的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操作素质,发展了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与学 数学教学
一、“教”与“学”的基础理论
我国21世纪的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下,认真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崭新时期,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航向。但要办好一个县,一个乡(镇),小至一个完小的教育,必须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法律法规来构建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思想理论体系。现在许多学校在“普九”后,把基础教育的重心转移到贯彻“两全”、由此,我们认为一是教与学的创新要建立在现代教育的思想之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创新能力、创新人格才能代表先进文化,学校才能真正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
二、“教”与“学”实践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与学是现代教育思想作用下的课堂教学,能否做好完全取决于学生主体地位。因此,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三点:第一,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觉寻求探索的问题和空间,自主走上创造学习之路。其次,要在主动学习的前提下,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存在的实际出发,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竭力开发其智慧潜能。第三,要体现全体性,争取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人人突破自我。力求把学生自觉的发展升华为创造性的能力。
2.探索性原则。为了让学生在探索中求得新的认识、发现和创造,坚持“三要”: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空。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从形象感知、集思广益、自主感悟、思维互补、合作讨论、互相评价等探索活动中,体悟知识创新的真谛。二要延伸思维的触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认识,自身的生活体验,把思维的触角延伸到了解不同科学、感触创造的新天地,遨游于创新的自由王国。三要把握好创新性教学探究艺术。
3.开放性原则。课堂教学的开放着眼于挖掘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开放性学习在教师引导下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仅要致力于优化学生外在的学习条件和内在素养(即:情景创设),而且要营造一个群体交流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合作学习中,开发出创新的潜能。也就是要以导趣为前提,以目标为导向,以导思为核心,以活动为保证,以创新为目的的教学过程。
4.鼓励性原则。坚持鼓励性原则须注意几点:(1)要从处理好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方面,注重学生“优势智力”和兴趣特长来引导学习创新。(2)要对学生分层次鼓励。优中差分别对待。使鼓励既有动力又有压力。(3)教学媒体刺激,唤起学生的创新动机、激发创新情感,树立自创信心,推动学生参与创新的过程,在探索中实现创新。(4)采取评价措施。主要是对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态度、方法、效果予以肯定,再激发“一鼓作气”精神,让他们找到独创的门径。
三、“教”在初中数学课中的具体把握
1.营造和谐的初中数学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能否成功营造和谐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气氛,能否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衡量一堂初中数学课好坏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优秀教师普遍认为一堂优秀的初中数学课应该具备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师生互动环境。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如果数学课堂气氛良好,学生会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很容易调动起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学习成绩。
2.教师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并且保证学生自主性和探索性的学习空间,使学生通过自主性的探索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首先,教师要保证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中,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必须要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给予学生自我探索的机会和条件。
四、对“学”浅析
1.“学”是指学生的自主学习。要加强对学生的养成习惯教育,在养成教育中,要对学生进行讲理想、讲艰苦和讲自律教育,激发学生的内在活力,增强其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通过丰富的事例告诉学生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实现理想就要有知识,知识是通向理想的桥梁等道理。
2.“学”的方法指导。新课程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然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注重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任课教师制定初中数学作业规范要求,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结合学生实际制订学生学习常规,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研究制订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
五、总结
“教”与“学”的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开发系统,其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发人的智慧潜能,通过体验教育,养成教育,人格教育思想的熏陶和实践行为的内化,重塑人的价值,培养和造就出21世纪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诚然,基础教育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创新教育赋予的历史任务,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理论依据;意义;原则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日渐推广与普及,“生活化”教学这一理念逐渐被教育工作者所认可与接受。笔者不才,对其也进行了一番探讨与钻研,现将个人的一些感悟、心得概括、综合如下:
一、践行“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所谓“生活化”教学,即是指教师将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置于同学生现实实际密切联系的真实生活背景之中,以此在为学生营造熟悉、亲切的学习氛围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其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的强烈愿望,进而真正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这一教学目标落实到实处,促使学生真正获得有价值的知识。
2.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
“生活即教育”是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化教育教学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陶行知认为:教育与生活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调的个体,生活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的源泉,只有真正蕴含于学生现实生活之中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与此相对应,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单纯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也必将收获不到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学识见识、增强其综合素养等教育所真正要想达到的良好效果。
3.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教育工作者组织、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其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既有利于保证激发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与此同时,还能保证其真正经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数学学习过程,并最终确保高效率、高质量的数学学习效果。”
二、初中数学践行“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意义
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随着实际年龄的逐渐增长,初中生对周围的事物有了更强烈的探究兴趣与求知欲望,也渴望能运用自身的所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现象,这种略带“炫耀”性质的学习动机无疑正是数学教育工作者组织、展开教学活动的最佳切入点。
如此,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进行日常教学,既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与要求,又使学生源源不断地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动力,进而促使他们在这种积极的情感态度下自然而然地过渡、融入具体数学知识点的学习活动之中。
2.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对于数学知识点的更深刻认识与理解
相较于语文、英语等人文性质较强的科目来说,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条理性与抽象性特征,而初中生又普遍处在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其学习方式仍然主要依靠自身的直观思维,如此,学科特征与学生现阶段的身心特点这两者就构成了较为强烈的矛盾统一体,而这正是造成初中生数学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践行“生活化”教学策略却可以极大地缓解这一矛盾。首先,结合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经验展开具体数学知识点的学习,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熟悉、亲切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拉近、缩短他们同数学理论知识点的距离;其次,借助自身已有的现实社会生活实际经验,学生还能将书本上死板的数学理论还原为真实的生活情景,从而实现对于所学数学知识点的更深刻理解与记忆。
三、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应当坚持的原则
1.真实性原则
“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本质在于模拟学生真实的生活,以此使课堂教学同学生的现实生活更贴切、更接近。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践行“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真实性原则,力求将具体的教学内容置于同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真实生活背景之中,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同时促使其进一步加强感知与体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更好认识与理解。
2.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原则
实施“生活化”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借助真实的生活背景,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深刻感知与记忆。因此,是否同新知识、新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就成为衡量“生活化”教学策略是否有意义的重要标准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在贯彻、落实“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同时,必须牢牢秉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这一基本原则,切不可单纯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以免使虽然花哨但与学习内容关联不大的生活背景制约了数学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等的更好落实与实现。
一、新数学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
1.基础性。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包含着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较为稳定的发展,新数学课程课堂教学应着眼于学习主体的自然素质,调动其积极参与,促使其生动活泼地发展。初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最基本的素质。
2.有序性。数学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在具体方法上是一个有节奏的、有重点的推进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实践,在每一个阶段(学年、学期、学月或每一周)确定一个问题,重点突破。素质教育的目标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是一个长期培养的有序的过程。
3.全面性。不体现全面性,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员,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而不是“优生教育”、“竞赛教育”。
4.延续性。新数学课程的实施不能割断历史,不能认为过去的一切做法都是“应试教育”,全盘否定过去的教育教学活动;不能把过去已采用过的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认识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已取得的经验与新课程教育对立起来。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中,也能进行素质教育;在新数学课程的课堂中,也可使用应试手段。
5.开放性。抽象性与严密性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重视系统的学科学习,而且要重视生活的教育和社会的服务,使学生具有初步用数学的意识。
二、新数学课程课堂教学的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意识、观念等方面。初中数学教材中渗透了大量的德育教材,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那么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观,以及遇到困难、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科学文化教育。作为教学科目的中学数学与作为科学的抽象数学,就其性质和内容来说,有着显著的差别,这是因为,作为教学科目的数学着眼点在于完成中学数学教学目的所规定的任务,具体地说,在于通过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概念,并培养技能,发展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上规定学生要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任务所在,这也是构成学生数学智育素质的最基本的部分。科学文化素质是学生一切素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就在于课堂教学,所以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精力放在课堂内,精心设计,精心施教。
3.技能操作教育。众所周知,九年义务初中数学教材较之于过去的统编教材,明显的一个差别就在于:初中数学教材增加了“实习作业”,这类教材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实践、去运用。《解直角三角形》一章学完后的实习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制作测倾器,测量物体的仰角(俯角),从而计算物体的高度。而这类作业却受到了很多教师的冷落,殊不知,它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的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操作素质,发展了能力。
4.美育教育。初中数学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也随处可见,一类是数学图形的美,如圆、正多边形等;另一是数学式子的美,如杨辉三角等;再者就是数学问题的美。这些数学图形、数学式子、数学问题作为美的载体,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数学教师本身要成为美的示范,教师课堂中那笑容可掬的面孔、潇洒大方的举止、口齿灵利的言语、清秀的一手好字、美观整齐的板书、抑扬顿挫的语调,加之妙用的电教辅助,无不构成一种课堂教学的和谐美。
5.心理素质教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抓好。成功者不骄傲,失败者不气馁,上课答问题不紧张,考试不怯场,遇到较难问题不灰心丧气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也应是我们数学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
三、新数学课程课堂教学的原则
1. 真正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传统教学的弊端在于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实,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初中学生既有小学生活泼好动、充满好奇的特点,也有渴望走向成熟的特征,因此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的需要得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2. 合理布局课堂结构,优化数学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学内容把握得十分准确,同时对时间的把握也应十分严格,切忌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在教学过程中,从数量上说,教师要少讲;从质量上说,教师要精讲;从内容上说,学生易懂的坚决不讲。整个教学活动,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也要注意给学生以想、说、练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