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资本的主要途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非金融企业金融化
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金融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非金融企业开始走金融化的方向,由于积累的资本渠道已经不再畅通,很多非金融企业开始不断地渗透到金融业的市场活动中去。因此,其整体的中心也开始逐渐向着金融业的方向移动。
这主要在其结构上的变化中可以看出来,首先,非金融企业中的金融资本已经开始逐渐增多,甚至在产业资本中占据主导地位,非金融企业在产业中的经济效益已经越来越少,从美国的数据来看,从1952年到2008年,其非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占有率从25.3%上升到了41.1%,同时其金融资本比例也从20世纪60年代的40%以下上升到了90%。其次,非金融企业的中的利润开始越来越多地来自于金融渠道,并且在资产也更多地配置在了金融资产上,而不是过去的传统产业渠道中。以通用电气为例,其在2002年的金融总收入达到了545亿美元,占据了其所有总收入的41%,其中净利润已经达到了36亿美元,在通用电气中金融资产的贡献率已经突破了40%,金融业务已经成为通用电气公司的重要利润增长点。
在非金融企业的金融化过程中,企业一方面可以在金融资本中获得大量的利润,解决了传统的产业渠道所不能够达到的利润总量;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企业在非金融资产上的决策和管理行为也会越来越多地受到金融资本的影响,这会不得不要求企业在一些时刻将非金融的资源用在金融资本上。
二、劳动力的金融化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在经济资本上逐渐开始进行金融化的发展,世界上的发达经济体逐渐出现了劳动力也出现了金融化的现象。按照拉帕维查斯的观点,劳动力的金融化现象是世界上的发达经济体银行和非银行机构开始逐渐将工人的收入作为利润的主要获取渠道。劳动力的金融化现象可以通过劳动力与金融机构还有非银行业的金融机构可以看出来。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的抵押贷款和消费信贷占据贷款业务的比例从20世纪60年代的30%到2007年的50%,并且日本和德国也体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大幅上涨,但是每个国家的制度和历史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比例上有所差异也不非常合理了,但是整体上都呈现出来的上涨趋势却是共同的结果。
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金融资本寻找新利润来源的需要,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劳动力的金融化基础都体现在实体经济上,其根本原因都是由于实体经济的需求不足和产能的过剩,同时部分产业的全球化,这主要体现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将自身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这样的行为最后不仅没有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反而使得结果更加严重;另一个方面的原因是金融化,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资本逐渐从实体经济转移到了金融经济,这样金融资本就会带来激烈竞争和资本过剩的情况,发达国家的资本经济一直都是商业银行的利润获取对象,但是金融化的过程使得利润来源产生了变化,大企业不再依赖于银行的融资方式,其内部融资主要考留存的利润,而外部的融资则开始依赖于资本市场。
三、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化
关键词: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并购风险;融资风险;整合风险
一、金融资本并购产业资本存在的风险
1.信息不对称风险
信息不对称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在金融资本并购产业资本的过程中,由于并购方与被并购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特别金融资本与实体产业工作性质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并购方可能因为获得的虚假信息或错误信息,而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使得并购的成本上升,甚至导致并购失败。
2.定价风险
并购定价是并购双方对并购标的所确定的价格,也是并购方在并购过程中的主要交易成本。基于金融投资公司与实体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价值评估方法的不完善,使得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时的不准确性增加,此可能产生高估或低估目标企业价值。高估目标企业价值时,可能使并购企业因支付过高的溢价而陷入财务危机;低估目标企业价值时,可能会使并购企业因并购失败损失前期投入。
3.融资风险
金融投资公司在进行融资时可选择的融资方式主要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类。金融投资公司的内部融资指其利用自有资金、保费收入、预留收益等作为并购资金,内部融资利用自有资金、预留收益等作为并购资金,m然融资便捷,但是占用了大量的企业流动资金,在自身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使得金融投资公司在面对外部环境的冲击时反应能力和抗击能力会大大降低。外部融资方式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可通过增发普通股募集资金,能增加企业的信誉和风险抵抗能力,但是会分散企业的控制权,而公开发行新股虽财务费用会有所降低,但是对于溢价收购的并购企业,则可能因并购效果未达到预期而是股东权益受损。债权融资具有筹资成本低,不分散企业控制权的优点,但并购所需资金量巨大,若债务过多,则会增加企业的还款压力和影响并购后企业的流动性。
4.支付风险
金融投资公司选择的并购资金支付方式与企业的融资模式密切相关,常见的支付方式分为现金支付、股权支付、杠杆支付和混合支付四种方式。金融投资公司主要采用的支付方式是多以现金支付为主,而现金支付会给并购企业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影响企业的流动性,同时可能因不同的融资方式引起企业的债务风险、偿债风险和股东权益稀释风险。
5.企业文化、战略协同风险
企业的文化和能体现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发展目标,对企业非常重要。一般企业的横向并购和纵向并购,基于双方战略目标基本一致,并购后能够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完善企业的供应链。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并购时,上述协同效应将大大减弱。由于两种不同的资本在企业文化和战略上存在巨大差异,金融资本偏好短期目标且往往以盈利为目的,而实体企业则注重长远发展和企业文化的建设。
6.管理整合风险
金融资本并购产业资本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行业之间的融合,相互之间所采用的管理制度也必然不同。因此,双方需彼此协调才能达到统一管理方式的管理整合目标。新旧管理层不同的管理方式,可能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此外,由于不同行业并购的双方企业的员工和管理者各有专长,所以在并购后的管理整合中要注重人力资源的整合,特别是原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他们大多是企业的老员工,有很强的号召力,一个人才的流失可能导致企业运营出现问题,更有甚者,影响企业的股价波动。
7.财务整合风险
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后,由于两种不同的资本结构所采用的财务制度各不相同,金融投资企业的财报编制方式、科目设置上是不同于实体企业的一般工业核算模式,因此,怎样使两者达到财务协同是一个比较难的课题。对财务部门的整合也必然要考虑到财务人员的管理,新资本入主,需要对财务部门的人员进行培训,建立相关的奖惩制度,防范恶意财务执行人的行为给企业带来的伤害。
二、金融资本并购产业资本风险应对措施
1.做好并购前尽职调查,同时提高信息的准确性
在双方并购前,实体企业要充分了解金融投资公司的融资渠道、资金的构成情况,未来对资金的预期需求;而金融投资公司在开展尽职调查时必须了解实体企业各个方面的信息,如财务状况、企业制度、内部控制、管理方式等方面。尽职调查不仅需要从多种途径获取充足的有用信息,还要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再调查,尤其是对决策影响较大的信息,以克服并购中的信息不对称风险。
2.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融资和支付方式
金融投资公司在做出投资决策后,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恰当的融资方式和支付方式。金融投资公司可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可灵活运用多种融资方式组合的优势,来降低融资成本,减少融资风险。同样,金融投资公司在选取支付方式时,可针对自身目前的财务状况,适当的进行换股支付、杠杆支付等方式的组合,以减少企业资金的占用量,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保持企业的流动性。
3.明确并购目标和战略规划,加强并购后企业的经营管理
在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并购后的整合过程中,企业文化和战略的巨大差异是两种资本结合后很多风险的根源。因此,并购双方应在并购之初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完善的并购目标及并购后的战略规划,协同双方的企业文化和战略,为并购后的企业经营管理打下良好基础,避免决策失误和并购失败。在完成并购后,企业需要围绕并购目标和战略规划,开展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通过对并购后企业在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扬长避短,使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尽快步入正规,实现并购的协同效应,体现并购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娜娜.企业并购中产生风险的原因及管理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4(16):153-155.
[2]李静.企业并购中的支付方式选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02).
[3]吴胜发.浅谈企业并购整合风险与控制[J].时代金融,2011(33):176.
【关键词】资本主义;核心;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047-01
一、希法亭以金融资本为核心阐述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
希法亭在《金融资本》一书中开宗明义“本书试图科学地阐明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经济现象。也就是说,试图将这些现象纳入始于配第而至马克思达到其最高形式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之中。‘现代’资本主义的特点是集中过程,这些过程一方面表现为由于卡特尔和托拉斯的形成导致‘扬弃自由竞争’,另一方面表现为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之间越来越密切的关系。我们后面讲详细说明,由于这种关系,资本便采取自己最高的和最抽象的表现形式,即金融资本形式”从这里我们看到,希法亭把垄断取代自由竞争和金融资本的形成看作资本主义的新特征。他通过对信用、股份公司以及两者相互关系的分析,得出了“银行资本和产业资本日益结合”的结论,垄断的出现则加速了这一过程,从而也使资本变成金融资本,成为整个资本主义的统治因素。
信用使得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希法亭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银行由主要是支付中介向主要是将闲置货币转化为货币资本的中介演变,信用则由流通信用想资本信用倾斜,以及在资本信用内部,由流动资本信用向固定资本信用倾斜。由此,它与企业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当银行仅仅是信用中介时,他只关心企业的暂时状况和支付能力,而当银行转到为产业资本家提供生产资本时,它们之间“就由暂时的利害关系变为长远的利害关系;信用越大,特别是转化为固定资本的比重越大,这种利害关系也就越大和越持久。”企业越来越依赖于银行,银行也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顺应企业的要求。
关键词:产融结合;产业资本;金融资本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5-0050-03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产融结合的主要阶段及模式
我国现代产融的结合主要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产融资本是间接的结合。产融资本在政府的控制之下以信贷的方式融合,金融资源被国家完全垄断,产融资本没有进行产权方面的结合。第二,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信贷关系仍然是这段时期产融结合的主要形式,但产业资本开始向金融资本领域进行股权融合,产业集团投资了一些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在混业经营格局下也投资到了产业领域,产融资本得到了初步融合。第三,1993年金融分业经营之后,金融资本向产业领域的投资基本被禁止,而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融合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开始大规模的受让金融机构的股权,一批产融结合型企业集团正在逐步形成;证券投资基金成为金融资本间接投资产业领域的重要方式。我国产融结合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大型企业投资商业银行
产融资本的产权结合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1986年交通银行成立,作为我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这是我国产业资本首次正式介入金融资本。此后,工商企业向金融领域的投资掀起了,各地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都有产业资本的投入,如招商银行(1987)、深圳发展银行(1987)、兴业银行(1988)、华夏银行(1992),包括以后成立的民生银行(1996)、浙商银行(2004)渤海银行(2005)等。全国112家城市商业银行也已经有较大比例的产业资本持股,其以后的改革方向也是鼓励产业资本的加入,优化产权结构。
(二)企业集团涉足非银行金融机构
我国没有禁止产业实体持有金融机构的股份,这就为产业资本投资金融业提供了广阔的操作空间。由于国家与商业银行相关政策的限制,产业资本更多的是介入了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信托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一些资产庞大,实施多元化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纷纷涉足证券、保险、信托、期货、投资基金、金融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有些企业是通过发起设立的方式进入,但更多的企业是通过股权受让的方式进入非银行金融机构,如山东电力、华侨城、华能、海尔、招商局、万向、红塔、东方、德隆等。自1987年开始,我国大型企业集团走自办金融的产融结合道路,共批准了82家财务公司(现存74家)。各财务公司所属的企业集团,共参股、控股约150家金融机构,与金融业的融合在进一步加深。
(三)金融机构投资工商企业
我国在1993前的混业经营时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设立的信托公司、证券部门、房地产公司等下属机构纷纷进入了股票市场、房地产、实业投资,在固定资产和长期建设项目上都进行了投资。信托公司资金、保险资金也进行了实业投资、房地产投资、股权投资,产融资本直接进行了融合。目前我国的《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均禁止投资工商企业,我国的金融资本投资产业资本受到了极大的制约。但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用所掌握的资产直接或间接参股工商企业,特别是通过投资基金的形式间接投资产业领域。保险公司将金融资产用于购买企业证券或证券投资基金,这些投资最终再转化成产业投资。从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成立的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通过债权转股权,金融机构直接拥有了工业企业的股权。
二、我国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效应的实证分析
为了研究我国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的相互关系效应,现以第二产业产值、工业增加值、工业企业单位数表示产业资本的发展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以金融机构现金净投放额、城乡储蓄存款额、各项贷款余额、企业债券总额、股票筹资总额、广义货币M2表示金融资本的发展指标(作为解释变量)。由于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口径的不同,1998年以前的统计口径是按隶属关系划分的各类型工业企业总和,1998年开始是按照企业规模划分(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由于统计结果差异较大,本文实证分析分为1990-1997年、1998-2004年两个阶段。从分析结果来看,1990-1997年的工业发展指标与金融业发展指标不呈显著的线性关系,而是分别呈二次或三次的曲线关系;1998-2004年的工业发展指标与金融业发展规模基本呈显著的线性关系,具体结果如下。
表1 1990-1997年我国产业发展与金融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从1990-1997年的实证分析结果来看,工业总产值与储蓄额、各项贷款额、广义货币关系密切,而与企业债券、现金净投放没有显著的关系,与股票筹资的关系也不很显著。这说明那一时期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紧密,但主要以借贷形式结合,产权结合效应不明显;同时,产业资本分散,少数企业的债券和股票融资不能对产业整体产生明显影响;主要的资金集中在规模大的企业,不能对企业数量的增长产生明显的影响。而从1998年以来的规模以上企业来看,债券和股票筹资的影响显著,其余的规律与前面的分析类似。工业企业单位数不呈显著线性关系,而只与贷款余额的曲线关系显著,说明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稳定,仍然是靠贷款融资。从变化规律上可以看出,我国产融资本的结合在以债务融资关系为主的同时,正由外源性借贷关系向借贷和内源性产权融合并重的方向发展,资本市场在产融资本结合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三、我国主要的产融结合型企业集团现状分析
(一)以金融为主业的产融结合型企业集团
中信集团、光大集团是以金融为主业的产融结合型企业集团的典型代表。1.中信集团总资产为7000多亿元,金融资产约占81%,主要由中信实业银行、中信嘉华银行、中信证券、信诚保险、信托、期货、基金等金融机构组成。实业投资涉及信息、基础设施、能源、房地产、服务业等行业,包括亚洲卫星公司、中信美国钢铁、中信泰富等。2.光大集团以金融业为核心,总资产4000多亿元,拥有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光大永明保险、申银万国等金融机构,形成以金融服务为主、基础设施、石油天然气、饭店管理、房地产开发等多方位经营格局。3.上海国际集团以信托业起步,目前拥有上海国际信托、上海证券,参股了华安基金公司、交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上海银行、申银万国证券等10余家金融企业,其金融资产占集团总资产的65%以上,集团的投资业务还涉及基础设施和浦东开发等非金融领域。
(二)以实业经营为主业的国有产融结合型企业集团
以实业经营为主业的国有产融结合型企业集团主要包括:招商局、海尔、红塔、宝钢、申能、山东电力、首创、五矿、中粮、华能、天津泰达控股公司、方正等集团公司。招商局集团总资产500亿港元,管理控制了1200亿港元的总资产,以房地产业、交通基建业、物流业、金融业为主业,拥有招商银行、平安保险、招商英国保险、海达保险、招商证券等为核心的金融业。海尔集团先后投资控股青岛商业银行、鞍山信托(后转让)、长江证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海尔纽约人寿保险等金融机构,在金融业的投资达16亿元。红塔集团以烟草为主业,金融产业涉足国信证券、红塔证券、华夏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太平洋保险、华泰财险等多家金融机构,累计在金融领域投资40亿元左右。宝钢集团以钢铁为主业,目前已经投资金融业53亿元,拥有太平洋保险、宝钢财务公司、华宝信托,参股建银股份、浦发银行、交通银行、华泰财产保险、新华人寿保险、兴业银行、渤海银行。申能集团是以电力、能源开发为主业,已经累计在金融方面的投资额达30亿元,共投资太平洋保险集团、东方证券、海通证券等14家金融机构。山东电力集团核心产业为电力、能源的开发,总资产1000亿元,通过鲁能集团控股湘财证券、蔚深证券、英大国际信托、山东金穗期货、鲁能保险经纪,而且还是华夏银行、交通银行的重要股东。
(三)以实业经营为主业的民营产融结合型企业集团
以实业经营为主业的民营产融结合型企业集团主要有:东方集团、泛海集团、万向集团、新希望集团、德隆集团、上海农凯集团等。东方集团的“东方系”以东方家园建材连锁、锦州港为中心,参股民生银行、新华人寿、民族证券、海通证券、新华信托、拥有东方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泛海集团以房地产业扩张,“泛海系”先后投资了民生银行、民生人寿保险、民生证券、民生担保、海通证券、中关村证券、光大银行等金融机构。万向集团以生产万向联轴节等汽车零配件而闻名,控股或参股万向财务、万向租赁、万向期货、民生保险、四川华峰信托、美国霍顿保险、浙江工商信托、浙商银行等金融机构。新希望以饲料、房地产等投资为主,其涉足的金融机构包括民生银行、民生保险、福建联华信托、汽车金融、金鹰基金公司、新希望投资等。
我国主要的产融结合型企业集团所从事的主业和投资领域见表3。工业企业进入的金融领域首选银、证、保这三类主流金融机构,但工业企业产融结合的规模还不够大,中粮、宝钢、海尔、五矿、山东电力等虽然拥有上千亿元的经营规模,但其金融资产的规模,一般只有几十亿元,以参股为主。与产业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相比,我国金融资本进入产业领域的势头要弱得多。各企业集团的共同特征都是准备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统一整合集团内的金融资源,并把金融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
四、我国现阶段产融结合的问题及对策
(一)加强对企业集团的财务监管,严防当前房地产领域潜在的金融风险
我国产融资本的结合刚刚开始,但由于目前我国的法律和部门规章都未明确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对其经营范围没有统一规定;没有立法,金融监管就无法可依对企业集团或金融集团的监管法规更是空白。民营企业集团、金融控股公司成为监管上的盲点,金融操作的不规范,法律监管的不到位等因素,致使产融结合蕴藏了较大的风险,德隆的倒塌就是明显的例证,华晨集团、海航集团、复星集团都先后收缩了金融业的投资。上述三类不论是以金融为主业的产融结合型企业集团,还是以实业经营为主业的国有产融结合型企业集团和以实业经营为主业的民营产融结合型企业集团都下设房地产公司,将资金投向房地产领域;同时现有的金融集团控股的银行子公司也将大量贷款投向关联方的房地产业。以民生银行为例,该行2003年对房地产建筑业贷款额为236亿元,2004年增加到314亿元,增速达33%;对关联方企业的贷款90%投向房地产业。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资产价格上涨,金融集团投资集中程度高,特别是对集团内部或关联方放款增加;而在资产价格下跌时,容易形成大量呆坏账,导致金融机构倒闭。近几年,部分地区房地产价格上涨已有一定程度的泡沫,为此,我国要从日本泡沫经济中吸取教训,政府当局对我国现有的金融集团投资高度集中、介入房地产业要高度警惕。
(二)产业集团要有正确的战略定位,对金融业的风险应有充分的认识
各类金融机构的改革对于产业资本的扩张既是机遇又是风险。一些工业企业盲目通过多元化经营而进入金融业,不能充分认识到金融的风险性,逐渐偏离主业,同时又不熟悉金融的运作规律,结果必然是丢掉了主业,也没有成功发展金融业;对于那些纯粹为了占有金融资源的产融结合型企业,更会蕴藏着巨大的潜在金融风险。
虽然产融结合具有较大的风险,但我们也不能止步不前。从实证分析来看,金融业对产业的发展意义非凡,但我国产融直接融合的程度较低,更多的是间接融资关系,产融之间的直接融合将是今后的发展重点和方向。我国需要对今后产融结合的发展积极引导,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产融结合健康有序发展。具体来说,我国对于发展产融结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加快金融立法和修改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使产融的扩张有法可依。需要修订金融法律,降低金融准入门槛,鼓励产业资本进入各类金融机构,同时,允许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向产业资本融合。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产融资源的合理调配,建立金融退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第二,允许成立产融结合型企业集团或金融集团,壮大企业集团规模,提高金融集团的国际竞争力,鼓励有实力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参与金融体制改革,发展优势产业集团的龙头地位。产融结合要在产业资本成熟的前提下去实施,如果离开实业发展金融,可能会造成泡沫经济,最后带来金融危机。第三,鼓励金融机构的股权多元化,但不允许单一工业企业利用关联机构变相控股存款类金融机构。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监管机制,在集团层面实施统一监管,在子公司层面实行分业监管,沟通监管信息,量化监管指标,加强资本充足率管理,严厉处罚金融违规行为,减少金融监管的长期成本,建立长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第四,允许成立产业投资基金,改变目前的单一证券投资基金模式。通过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可以为巨额的居民储蓄提供投资渠道,满足一些高科技产业、国家重点发展项目及有良好发展潜力项目的资金需求,产业基金将是产融结合的一种直接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Goldsmith,R.W..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mt.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复杂的金融生态
从金融业本质特征、金融功能的实现以及近年来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等方面,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出,金融必须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
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本是题中应有之义。之所以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或是因为前几年金融业出现自我服务、自我循环的倾向,突出表现在金融衍生品业务急剧膨胀,如2008年危机前的美国金融业;或是由于金融业没有有效地满足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如近些年中的我国金融业。
我国金融业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在金融体制改革、金融制度建设、金融市场建设、国有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就。如果从金融资产规模、外汇储备规模等指标看,我国称之为“金融大国”已不为过。但从金融服务能力、金融竞争能力等方面分析,则还远远称不上一个“金融强国”。
我国的金融体系在大中小型金融机构、城乡金融以及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等方面的发展很不平衡,并由此导致金融体系整体服务能力严重不足,中小企业融资难、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等老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科技金融、环境保护金融、民生消费金融等新兴金融服务跟不上市场需求的新问题接踵而至。
从关心钞票到关心股票
金融业有多项服务功能,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融资。金融的本质实际上就是解决资金如何有效地进入需要资金的实体经济里去。而资金由富余者流向短缺者,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间接融资,即资金供给者通过商业银行间接地流向资金需求者;二是直接融资,即资金供给者通过证券市场直接投给资金需求者。
如果说以前在发展传统产业为主的阶段,金融主要是间接金融即通过银行提供的各项服务,那么在今后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动力、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经济转型时期,金融将主要通过证券市场发展直接金融。这种转变如果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可以这么说,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以前人们主要关心钞票,今后必须关心股票。
首先,在不同的融资领域,资金有不同的风险偏好特性。在间接融资领域,即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是风险厌恶型的,也就是说,其融资对象是稳健的、低风险的,所以,相对比较稳定的传统产业领域是其主要的服务对象。而在直接融资领域的资金,则不同程度带有一定的风险偏好,愿意冒一定的风险,以博取较高的利润。在提供直接融资的证券市场上,存在大量的这样的资金。
其次,在经济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无论是为经济转型提供动力的科技创新活动,还是运用科技成果发展的新兴产业,相对来说都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支持科技创新、支持新兴产业的融资服务,不能指望相对谨慎的商业银行,而是要主要依靠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另外,孕育着大量创新成果的大众创业活动、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动等,也带有类似的特征,也需要证券市场的支持。
因此,在未来经济转型发展的进程中,区域金融发展的主要领域在于提供直接融资的证券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各类产业投资基金等等。当前,政府管理部门支持股票市场发展,投资者热衷于参与股票市场投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
深圳证券交易所创新板市场、“新三板”市场的迅猛发展,就是为了支持各种创业创新活动。上海证券交易所即将开设新兴产业板,正是为了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等“四新”特征的产业活动。而且,如果支持股票市场发展的逻辑不变,股票市场的运行也将保持目前活跃上行的趋势。总之,未来的金融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是重点发展领域。从更加宽泛的视野分析,证券市场将是未来进行产业融资、投资理财、风险管理的主要场所。
金融改革突破口:区域金融
我们认为,金融体系全局性、战略性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得到区域金融和微观金融发展的支持,解决新老金融服务问题必须依靠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区域金融的发展。因此,区域金融将是我国未来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新的突破口,是实现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重要体现,而促进区域金融发展的主要途径是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
区域金融发展贴近区域发展情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且也直接体现出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发展方向。从我国致力于经济转型发展的背景出发,从金融服务薄弱领域的现实出发,区域金融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产业金融、科技金融、市政金融、农村金融、消费金融和环保金融等。这其中,有些是现有金融服务提供不足或者不够完善,从而需要增强的;有些则是新兴的金融服务需求从而需要创新的。
产业金融
产业金融的发展主要是支持本区域内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这是最能体现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服务内容。金融支持制造业、服务业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区域就业增长,从而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发挥直接的作用;而区域经济实力增强反过来也进一步支持区域金融的发展。最终形成金融支持产业、产业支持金融、金融与产业发展共同繁荣区域经济的良好局面。
科技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