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

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

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范文第1篇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是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践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构建超传统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财会教学课程的整合,可以建构出一种超传统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

信息技术与财会教学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让学生在一个超大空间思考,通过利用便利的信息技术手段,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是培养创新人才所需要的。

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学校的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应将信息素养的精神、意识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的信息能力得到培养。

对于财会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即将就业,现实的社会需要他们具备多种技能。各种岗位采用信息技术已非常普遍,如人员档案的管理、专业软件的应用、工作流程的设计与管理、日常文字的处理、信息的搜集与分析等等;信息技术能力的具备与应运,已成为衡量学生素质的要素之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融入教学全过程。教师整体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直接的影响。只有教师们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性软件,并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和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才能创设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组织引导学生使用多媒体手段,全方位地感知,认识学习对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我国信息素养教育起步较晚,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更是责无旁贷。

三、财会学科的专业特点需要信息技术的平台

信息技术手段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使会计呈会计电算化网络会计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电算化会计,通俗的理解就是在电脑上进行会计核算,现已是财会人员必备的素质之一。电算化会计的教学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财务软件,如果单靠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手段,根本无法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开发教学通用财务软件,将电算化会计学科中的账务处理系统、报表系统、工资核算系统、固定资产核算系统、材料核算系统等子项目制作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课件,讲授电算化会计的一般原理及主要流程。既符合教学的要求,也可为学生日后操作应用型财务软件打下良好基础。在课件中,核算流程的每个环节都标有操作向导,并举例示范,这样直观、具体,学生听课时易于明白,容易掌握。而且,软件的交互性强,导航清晰,学生自己可以在软件上进行填制业务、编制会计分录等模拟训练,促使电算化会计教学实现实践性的目的。

财会教学带有专业特点的技能技巧的实践性,教学过程应注重这种实践性。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技术)恰好可以利用计算机实现逼真模拟,达到以小变大,化宏观为微观,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等效果,最终结果是较快实现了受教育的学生向财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转变。

四、财会实践的发展需要高素养人才

近年来财会学科的发展出现一个明显特点:一些课程的“外延”不断扩张,以至于课程之间“边界”越来越模糊;各门课程的“内涵”也处于经常变化与调整之中。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四门课程存在着差异化,为了教学的便利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人为进行了一种逻辑递进关系的安排。但是在实践中可不能这样泾渭分明,他们是交叉融合在一起的。在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这种融合变得十分便捷,在实践中,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

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机械专业 课程教学 教学做一体化

引言

职业技术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但传统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严重脱节,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很大困难,而且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更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特点

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依据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能力本位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和以实验室、实训车间为中心。一体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素质优良、技术过硬、单项技能拔尖的技术型人才,由此可见,一体化教学的特点是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构成一体。教材一体化,即理论课教材与实训教材构成一体。教室一体化,即理论教室与实训车间构成一体。这种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课与实训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必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中职教育要保持其自身的特色,必须强化专业方向,充分考虑与地方经济的紧密结合。与此同时,为妥善解决学生择业范围广与针对性强这一矛盾,设立专门化方向,完成有针对性的就业前培训。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并结合企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我校机械机电专业开设《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电工基础》、《电子线路》、《金属材料》和《液压与气压》等学科。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技能则根据职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化教学模块,建立一个宽广、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知识平台。对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相互重复与交叉的知识,应进行优化组合,加以综合化改造,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取消重复的教学内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考核相互结合,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整个课程设置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具体措施如: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在原机械制图内容的基础上,增加计算机辅助绘图(AutoCAD)内容,融入公差与配合部分,使学生将制图、尺寸标注和公差标注融为一体;《机械基础》包含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培养机械工程方面的初步知识和能力;《机械制造工艺基础》,包含金属切削机床、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和机床夹具等内容,将加工工艺和工艺装备知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培养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初步知识和基本能力;《电工基础》和《电子线路》包含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器控制PLC等内容,《液压与气压》包含液压与气压传动等内容,将《电工基础》与《液压与气压》整合教学,使机械中常用的电、液、气控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培养机械控制方面初步知识和能力。

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管理

为了使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顺利开展,必须对实施的各个环节加以管理,包括:教学文件、教学基地和人员等的管理,以及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体系等。必须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所需要的课程已经基本脱离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在合理打破学科体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联系企业实际,如何将企业生产工艺转化为学校课程,目前这在全国范围内还是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学校要因地制宜编写适应本校需求的一体化校本教材。必须建立适合课程的完善的教学评价,考核评价必须紧扣培养目标,重点放在对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技能考核评价上。采用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广泛推行过程考核和项目任务综合考核,尽可能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如技能竞赛、技能鉴定、模拟测试、项目制作、专题报告、口头与书面交流、直接观察、工作质量、工作速度、专业知识、学习态度、文明生产、社会行为、安全生产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和能力,减少纯理论性试卷考试。

结语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有助于改变目前学生普遍厌学的现象,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技能课的教学质量都大有帮助,能大大提高职业技能的考证率,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学院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在职业技能课教学中使用一体化教学的益处,从而高度重视一体化教室的建设和管理。

参考文献:

[1]刁亮琦.谈中职机械专业教学中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J].成功(教育),2011,(09).

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综合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272-01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部门对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逐层的深入,对各个高校的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对于该怎样将专业和实际情况相结合,促进课程体系的综合化改革,提高高校毕业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好的就业,是当前必须考虑的话题。以下是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综合化改革相关策略的分析。

1、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策略

作为课程体系的建设,其主要内容基本包括了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不同环节。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课程体系需要经历不断的变化和发展过程,其基本特性是动态的。在进行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过程中,应当以学生的素质教育为重要的出发点,与此同时,还需对职业岗位的需求进行恰当的考虑。在构建课程框架时需要强调技能和实践的重要性。站在全局的角度进行考虑,促进不同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以及形成有效的连接。需着重强调的是要确保教育体系优化的整体性,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在原有的课程结构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加强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其技能、知识与职业发展的整合,促进综合性课程对学生素质发展的积极作用。除此之外,课程体系的整合形式需要和高校的实际状况相结合,要对当下的体育资源情况进行考虑,把运动技能、教学应用、职业素质这三个模块进行统一化、系统化的发展,尽量降低不必要课程内容的重复,使体育教育专业的特性能够明显的突现出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树立“能力本位”的观念,促进教学课程应用效益的提升。

2、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在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作用下,以及体育教育专业综合化改革的深化发展,体育教育专业传统的教学课程已经不能满足现在人才培养的需求,特别是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此作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综合化改革的重点。在课程设置的上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应当突破体育运动的竞技模式,不在以其作为体育专业的教育中心,对“健身体育”的相关内容进行恰当的引入,力争形成体育运动的快乐氛围。在进行不同学科的教学过程当中,需要注重对健身技术和知识的传授,对全民教育和素质教育进行强化。另外,需要注重交叉学科或综合学科的处理,保证各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尽量避免内容的重复,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实现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素质化教育,加快课程内容的改革和创新,是现今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关键。

当前,随着快速发展的各学科建设和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过程中,对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使其必须掌握了解新兴学科知识或者边缘学科的知识,同时在教学的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中能够得到体现。对课程体系进行综合、整体的优化,使教学内容的能够实现创新性的发展,还需注意对课程类别和课程时限进进行完善,促进教学效率及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最大程度的满足专业宽口径的需求,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的关注,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学习到全面的、系统的知识,从而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3、符合职业能力培养需求

职业能力是指学生在未来工作从事职业活动中的基本技能以及综合能力。对体育教育专业而言,职业能力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根本需求。在进行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当中,无论是在设置课程内容、制定培养方案,还是教学计划的实施,都必须意识到培养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应当以职业能力为教育的核心,以其为中心进行展开。因此,在课程体系的综合优化过程中,理论结合实践,强调能力本位,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在加强学生对体育专业核心课程掌握的同时,也需要使其适应社会职业变化设计社会去体育、体育管理等多种模块的职业课程训练,增强社会和学校之间的相互联系,利用研究性课程和基础性课程的相互交叉过程,提高学生的发展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来看,提出了体育教学能力、运动技术水平双重的要求。所以说,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以实用性为主,增强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对实践比重进行适当的加大,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其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就业相结合,提升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4、注重教育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我国实际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该专业主要进行体育教师人才的输送。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准教师,其充当的角色必然是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教育的一个新要求就是创新。由此可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必须具备最基础的创新能力,同时还需具备运动技术、体育学、心理学等基础技能。对过去单一、传统的体育技能或体育知识的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开拓和发展的空间,最重要的是对体育教学能力的掌握,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在知识经济的到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学生在求学阶段不能够完全的掌握全部的技能和知识,而是需要根据岗位的要求、社会形式的变化进行适应性的发展,因此,必须具备基本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从而能够较快、较好的适应社会变化。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高等教育学习阶段,需要具备较多的基础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的获取知识能力的提升,和实际的发展需求相结合,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形成属于自己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所以,在进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综合化改革过程中,需要对专业的界限进行弱化,传授较多的跨学科知识,使学生形成较宽的知识层面,增强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范文第4篇

【摘要】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能力之外的一项基本能力,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和完善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现行的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存在一些不适应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现行的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积极探讨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 高职 教学模式

1、背景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14年6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类型。”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拥有过硬扎实的专业能力,更具备相对高端的职业核心能力。 这样,才能够在职场竞争中有一席立足之地,才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心应手,才能够在团队合作中脱颖而出。

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能力之外的一项基本能力,它是人们不管从事哪种岗位都需要的一种能力,它适用于各种岗位需求,它是实现人们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能力,在21世纪技术发展的社会,它更体现了人的综合能力或者说是基 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分类:我国劳动和社保障部在 1998 年提 出的《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一文中提出,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了 8 项,概括起来为“8 项核心能力”,即:1.与人交流的能力;2.数字应用能力;3.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4.与他人合作的能力;5.解决问题的能力;6.自我学习的能力;7.创新能力;8.外语应用能力。

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体育作为高职院校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又是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建立终身体育观念,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有益途径。体育在现代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全面、协调发展现代人的重要手段。

2、现行的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存在的不适应问题

2.1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学习体育技能为主。多年来,我国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标准和教学要求基本是统一的,比较死板,受我国传统体育教育思想的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比较重视学生的体能和技能,教授的内容大多是篮球,排球,足球,田径等体育技能,各个专业体育课的内容都是一样,缺乏针对各个专业体能的训练。也缺乏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对体育精神和体育美学的教育也不够深入。高职体育与健康应该根据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结合高等职业教学的总体培养目标,以人为本,放眼学生未来,在对学生进行全面锻炼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职业体能、职业意志力、职业竞争力、职业保健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能力基础,以利于他们在日后经济建设中,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2.2教学模式照搬普通高校。现阶段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实施基础课加选项课或者直接进行选项课教学,很少有学校在体育教学中针对学生职业特点进行教学改革,这让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一般兴趣爱好和增强体质层面上,而不能真正意识到对今后所从事职业的深远影响。其次,高职院校基本上照搬了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大纲和教材体系,在相当大程度上脱离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没有突出高职体育教育的特质要求和特色。体育教育不仅要完成增强学生体质的基本任务,还要完成充实和完善学生对职业活动有益的体育教育知识,体能储备,强化发展对职业工作非常重要的身体能力及其相关能力培养的特殊任务。体育运动要求学生有足够的耐力和坚强的意志,需要学生有稳定的情绪,充满热情,经过一定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情商,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要与时俱进,将体育品德与体育技能视为同等程度的重要,在体育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体育品质与适应职业所必须的身体素质。

3、建立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

3.1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高职教育是实施就业为导向,按岗位设专业,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高职体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模式也应围绕这一教育理念进行相应的改革。应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岗位特点和未来职业岗位对学生体能胜任力的需求,让学生选择与职业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锻炼,以达到职业岗位对体能胜任力的要求。

3.2三个层次一个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模式的着眼点和目标,进行教学模式的探讨。将三个学期的体育课程设置成为三个层次的体育课程模块,针对有关的职业病,开展有效的讲座以及保健操,纠正操的教学。

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使高职学生的身体机能与从事未来职业所需要的职业体能、职业核心能力相符合;能够利用所学的体育知识选择适合自己职业特点的体育锻炼方法,能够掌握有关职业病的预防、纠正等保健知识以及相关保健操、纠正操,养成自己锻炼身体的习惯。

4、结论与建议

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设置要充分考虑专业的需求,将体现职业特点的教学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体系中,积极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模式的着眼点和目标。积极推进新的教学模式的形成。

参考文献:[1]简楚瑛.课程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范文第5篇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也称核心能力,在企业管理的领域中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知识。”在教育领域中王继华认为“教育核心竞争力是学校独具的,支撑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它以教育生产力为基础,教育文化为核心,教育经营力为重点,一所学校想在竞争中胜出,提升校长的职业能力和教育理念是最根本的制胜之道。”

付新彦认为是指以物质资源为基础,以人才为中心,以三大功能为目的,将三者有机整合的综合能力。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整体性;难模仿性;动态性;延展性;增值性。李婷认为专业核心竞争力是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核心,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课程设置与开发、师资队伍的培养、科研及服务等要素的整合,使专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袁青认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专业独有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是资源、知识和能力等要素的整合;是体育教育专业有别于其他学科、其他专业所具备的能够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一种综合实力。综述所述,笔者更倾向于“依托各自学校资源,在体育教育专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能够协调自身的不同技能和整合各种技术资源、获得在竞争中持续获胜的内核能力。”这一界定。

二、培育与提升途径

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要采取多种方式募集资金,有计划、有目的地建设体育场地设施,特别是综合运动馆的建设可以借鉴其他同类院系的投资模式来进行建设;在师资力量和教师科研水平上,要科学规划、脚踏实地,在建立一支以中青年为主体、政治素质高、基本功扎实、专业技术硬、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骨干教师队伍的同时,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平,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加大资金投入,推进资源共享,建设体制完善、管理科学的教学实验中心,为正常的教学、训练和科研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物质基础。对于以上的途径和策略而言,笔者认为是属于一般性层面的,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提高我们对其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

1.以品牌、文化建设为核心,做大做强体育教育专业

可持续性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创新,同样实现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也需要创新。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品牌的建设。“一流的大学并不是所有方面都一流,但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方面。”因此,要形成自己的发展特点,形成不拘一格的品牌效应。体育教育专业根据自身特色,社会发展,竞争对手的变化和发展,明确比较优势之所在,综合利用院校内各种资源,进行学科专业力量的优先配置,以人为本,练好“内功”。

2.以教学、科研管理为抓手,做实做好体育教育专业

大学教育的发展必须依托教学和科研,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学术性是大学基本属性之一,体现大学的基本社会价值;科研水平的高低是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的主要评价指标之一。教学是大学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的主要载体。

3.以引进、培养人才为切口,做足做强体育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