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线上教学的意见

对线上教学的意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线上教学的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线上教学的意见

对线上教学的意见范文第1篇

关键词:SPOC;教学模式;问题解决;计算机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0-0025-05

一、引言

从MOOC到SPOC再到“微课”,全世界教育工作者从未停止对教学模式方法探索和改进,目前产生的SPOC课程教学方式,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优点,得到老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可和赞誉,尤其适合我国高校集中式管理方式的课程教学改革。现在对SPOC模式发展过程、SPOC与MOOC的区别分析、SPOC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SPOC课程教学设计方式以及SPOC与常规教学的优势对比等方面有不少的研究文章,有的文章还运用了大量调查图表对比说明这种方式对课程教学改革带来的好处。但对SPOC课程教学具体实施完整过程,对事先应当谋划解决哪些问题,实施中如何解决出现的新问题等研究考虑的不是太多,当然这也与有些SPOC开课过程的不彻底有关。因此,本文着重从对具体实施中问题的解决的角度进行探讨,对计算机网络SPOC课程实施所带来积极效果没有作更多叙述。目的就是要放在应用落实上,希望能为后来实施者提供一些参考。

在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率先打造出SPOC平台,推出《大学物理》等课程,配套了完整的教学资源,开启了SPOC模式在中国的应用[1]。

二、SPOC的概念与特点概述

本文重点主要探索SPOC课程教学具体实施过程,因此只对SPOC作简要介绍。

1.SPOC的概念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简称SPOC),中文意思是“小众私密在线课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即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SPOC是在高校范围课程教学的新发展,专门针对在校大学生而设置的在线课程,采用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学习模式。在这里,Small、Private与MOOC中的Massive、Open相对。“小众”是指学生人数一般在数十人到数百人之间。“小众”(Small)有助于提升学习参与度、互动性及完课率。“私密”(Private)是指只对“小规模”满足准入条件的申请者完全开放课程(而对旁听者仅限于部分开放),故具有一定的私密性[2]。

2.SPOC课程的特点

(1)模式自由。SPOC教学内容可以是MOOC的超集,通过线上的在线讨论和线下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含翻转课堂)实现SPOC方式,因此SPOC = MOOC + 补充交流的模式。

(2)体现学习的全程关照。由于学生是受准入条件限制的,相对学生人数较少,老师可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由教师完成作业的批改、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答疑和讨论,以及面对面的“补课”等[3]。

(3)出勤率会提高。SPOC中可以明确或隐含地给学生形成出勤,因为线上学习平台可比较容易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统计,而线下的课堂本身就有教师的考勤环节。

(4)保证进度一致。由于学生在参与线下课堂学习交流的时间点上有基本进度一致性的控制,从而促进了线上学习的基本同步。

(5)体现知识的自我构建过程。体现了学习的建构主义原理。

(6)因材施教。通过洞悉学生线上学习和线下课堂表现信息,比如前续课程成绩、以往表现、个性、优缺点等,主动要求部分学生再做一些特殊的内容训练。

(7)责任与荣誉感。一般来说在一个班里的学生进行了分组,每一组成员在学习、讨论等方面的表现,会影响本小组荣誉,因此会提高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8)课程选择权。学生在选择某门课程的SPOC方式之后,必须按照教师的规定来进行线上和线下的学习环节。确保该门课程教学的有序性和完整性。

(9)身份验证。因为是有准入条件的,因此SPOC能做到保证学生本人听课,也能做到线下考试。

(10)SPOC 与传统教学结合的课程资源应用模式,能够促进学校资源在教学应用中进一步落地生根,有利于高校实施课程教学改革[4]。

(11)SPOC 更加强调赋予学生个性化、完整、深度的学习体验,对学生进行更严格的认证和评估也使得课程证书更具效力,提高了课程完成率和学习质量。

(12)SPOC 相对而言成本较低。小规模以及限制性准入的特点,有利于挖掘其潜在商业运营模式,更能保证在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计算机网络SPOC模式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解决

SPOC的概念以及在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优点,大家已经有更多的共识。目前的关键问题是更多进入到真枪实弹的大规模的应用阶段,并在实践过程对所遇到的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对后面实施或许更有现实意义。所以笔者结合基于SPOC课程模式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与大家分享。

1.获得支持

SPOC课程是由线上和线下(课堂)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这一点与MOOC、远程教育等还是有区别的。因此要开展SPOC课程教学必须有线上与线下两个大环境的支持,缺一不可。这就决定了开课教师要想开展教学,就必须获得一定的外在支持,否则很难不走样地完成SPOC的教学过程。要获得的外在支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SPOC的线上学习环境是以学习网站的方式作为支撑平台的,但这种网站与常规形式的学习网站有明显区别,比如它要具备对学生学习时间、内容、问题回答、即时测试、即时问题回答、学习能力结果分析以及线上综合成绩评定等功能。这些技术实现,对一个开课教师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况且老师的主要精力以及注意力也不应当在此。我们计算机网络课的线上平台是由从事网络教育的软件开发公司来完成的。线下用到的相对固定的环境(如多媒体教室)等的支持,由学校、系院协调完成。

①获取学校层面课程教学改革立项资金的支持

我们开展的基于SPOC 模式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就是西安文理学院课程教学改革立项,支持经费为5万元。对于没有立项支持的可建议学校将SPOC课程教学改革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立项以获得支助。

②获得二级学院或系的支持

现在许多高校将类似教学改革费用分配到系院,由系院自己根据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情况进行支配,因此可申请系院的支持。

③获得社会从事教育资源与软件开发公司的支持

在我国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的今天,许多从事教育软件开发以及线上教育资源建设的单位、公司,也急需与高校合作开展SPOC课程的网上平台开发与建设。一些公司为了在学校打开渠道,展现自己网上平台功能特点,或许会无偿或以较少费用来完成SPOC线上平台的开发。因为对一个SPOC线上平台来说,课程可以不一样,但平台往往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因此对公司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④租用已有的SPOC线上平台

现在一些公司已经开发了自己的SPOC在线平台为大家提供服务,学校SPOC课程实施者可以租用已有平台,把自己课程各种类型资源放上到此平台上去,同样可以导出相应的线上学习信息。从短期来看这种方式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但从长远来看,同样要支付租用费用,并受到使用年限的限制,受制于人且不同课程所体现的个性化需求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⑤获得线下环境的支持

线下环境由学校内部解决。SPOC的线下课堂教学并不能完全脱离线上,线下老师在课堂也会随时用到线上平台,所以线下环境除了教室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外,能方便连上学校的局域网或互联网等。对开课班来说,该课程每次上课必须保证在此相对固定的教室或环境中进行。一般在下学期开课前,要以系院形式在本学期末向学校教务处提交相关SPOC课程安排要求。以便教务处进行统筹安排,避免发生冲突,影响正常开课。

2.计算机网络SPOC课程实施

只有在线上和线下以及资源建设具备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开课。

(1)确定计算机网络SPOC线上平台建设问题

计算机网络SPOC课程是西安文理学院首批5门课程以校级课程改革立项方式来建设的,学校非常重视,并给以资金支持。学校为了让课程主持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在SPOC课程的设计、相关资源建设等能真正体现SPOC特质建设上面来,学校最终选择与公司合作,由公司提供SPOC在线平台,并负责如课程录像、视频制作等任务,大大减轻了有关技术问题对教师的困扰,明确了教师在SPOC课程中的定位问题。

(2)选择计算机网络为SPOC课程的优势

由于我校的校园网还没有自己的SPOC在线承载平台,显然要实现学校多个课程的SPOC教学形式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优先选择一些课程作为SPOC方式开展教学。要体现核心课程的重要性,同时也要选择特别适合线上形式的课程。计算机网络课本身就是讲计算机网络理论,而线上学习平台本身就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的,在线学习可直接感受(如对传输层、应用层)网络功能,如果在学习中能根据所学知识对网络故障进行处理,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应用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3)线上线下教学关系处理

SPOC课程是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如何把握处理好线上与线下的教学关系,在SPOC课程教学中显得尤为关键。关系处理不当,教学过程就会走样,效果就会打折扣,因此应当引起高度关注和思考。对此,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计算机网络课的线上线下关系。

①线上教学内容以“重、难点知识”为主。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让学生在网上先学习重难点内容,线下由教师对线上学习没有理解的内容再进行讲解、讨论,即紧紧围绕重、难点内容展开教学。但其缺点是,学生独自在线上直接学习难点内容时会有畏难心理、情绪,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有悖于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

②线上课程以“基本知识基本概念”为主。这种方法适用于学生初学者的心理,可消除畏惧心理,有利于调动学生自我在线学习的积极性,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与认知过程,尤其适合本科生。把一些难点和重点知识留在线下课堂来讲解,发挥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即时交流的优势,让线下课堂更有吸引力,使线上与线下作用更加明显。

③兼顾①和②方式。一般来说这种方式不好把握,在SPOC课程建设实施初期最好不要用这种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有时不好拿捏,可在课程开设以后进行探索和完善。

④把常规课堂教学内容不加区分地搬到线上去。显然这种方式有悖SPOC课程教学本质特点,比如,一些大学举办的网络远程教育,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即把课堂教学以录像的方式放在网上,对SPOC模式来说最好不要选择这种线上方式。

在我校5门课程中,以选择第①种和第②种方式为主,计算机网络SPOC课程选择了第②种。通过与我们开课老师的交流以及对学生的调查,学生普遍比较欢迎第二种方式,由于这种方式线下课堂还要讲重难点知识,因此,线上学习学生的心理压力比较小,有主动学习的愿望。

(4)重视构建线下讨论环境

在计算机网络SPOC课程教学过程中,对线下课堂教学环境进行了重新排置。根据SPOC课堂教学与常规的课堂教学对教学环境不同的要求,课堂除了老师精讲重难点内容以外,更多时间用来创设主题进行“头脑风暴”讨论,为了提高讨论互动的效果,对常规课堂的桌椅排放进行重新摆放,让每个学生尽量“暴露”在教师视野之下,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或被迫发言的机会。为开展计算机网络SPOC课程教学,学校专门提供了易于布置的教室。

(5)教学内容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在实践计算机网络SPOC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设计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索和解决。

综合考虑进行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整体设计。这也是SPOC教学模式的要求,把握好两者的侧重与平衡关系。

①线上教学设计把握。把握好线上学习主要是学生自己学习这一显著特点,在内容的难易程度上要把握好。我们选择了前面讲的第二种方式。在设置网上作业题、思考题、扩展发挥题、测验内容、主题讨论等方面以学生经过稍作努力就能完成为标准。由于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融理论与技术、产业为一体,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许多有名的IT软、硬件企业进行友情链接,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前沿技术与产品。

②线下教学设计的把握。把SPOC的线下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区分开来,设计讲授的难点、重点内容要明晰凝练,同时要把线下课堂的讨论主题、讨论内容作为不可缺少部分进行精心设计。

四、评价问题

评价在SPOC模式教学中显得极为重要。在高校教学考核中,评价对学生来说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SPOC课程由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组成,因此与传统课程考核评价明显不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

1.对课程教师的考核

教师是课程的引领者和具体实施者,对实现SPOC教学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考核。

(1)考核是否执行了SPOC课程的教学规范。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是保证大的方向不走样的关键。学校教务处对此专门制定了细则,并由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成员负责检查评价,且考核评价贯穿于整个学期教学的过程,体现形成性结果的评价。

(2)突出对线上各种资源更新建设的评价检查。由于线上教学是SPOC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线上资源的完善、更新有明确数量比例与时间节点要求,计算机网络SPOC课程严格执行了这一要求。

(3)制定适合于SPOC模式的计算机网络课教学和实验大纲。对以前教学和实验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进度表进行修改,对课时数进行调整,根据SPOC课程要求重新撰写了计算机网络课的教学设计脚本和教学内容。完成了线上和线下两个大纲。

2.对学生评价与考核

对学生的考核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计算机网络SPOC课程的成败。怎样才能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考核形式征得学校教务处的同意。对于一门课程考核一般有考查和考试两种方式,大多数学校规定考试课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卷面成绩两者按一定比例组成,如果SPOC课程的考核也采用这种方式,就显得不够全面。为此,我们提前与校教务处沟通在征得同意后向学生作了说明,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否则在课程结束形成成绩时有可能出现麻烦。

(2)学生成绩组成要达到最佳比例。我校计算机网络SPOC课程的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线上学习综合成绩。主要由线上平台所具有的考核分析功能给出每一个学生的评价或成绩;二是线下课堂讨论、互动表现评价成绩,含有考勤等;三是试卷考试成绩。由于课程的SPOC教学方式仍处于实践发展阶段,为引起学生对线上和线下学习的同等重视,规定考试试卷卷面占50%,线下课堂讨论表现占20%,线上学习评价占30%的分配比例。经过上学期实施来看效果比较好。

(3)SPOC课程考核教师作用重大。对学生的线上评价考核,由线上平台功能基本可以给出,但对线下课堂学生总体表现,尤其是学生在主题讨论、互动等的表现,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还要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我们在计算机网络课教学中安排由分组讨论中小组长对学生的表现作记录,记录表是有条目且已印好的制式表格,本堂课结束后要求学生签名,以强化学生对自己本堂课表现的认识,以便后续坚持或改进。

(4)阶段性测试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阶段性测试目的要明确,形式内容要灵活。不要仅仅局限于常规的笔试形式,还可以让学生撰写个人学习课程的阶段性总结,比如在学习网络层知识概念时,让学生写一份该层所对应的路由器产品商家及其路由器产品性能水平的报告,以加强学生从知识原理到技术最后到对产品的了解,强化学生的工程思维等。

(5)对学生表现进行阶段性总结。这是强化学习过程的重要方法,要专门抽出时间与全班学生进行面对面总结交流,以提示或提醒学生下一步的学习行为。比如,我们采用先让小组长对本组学习情况进行陈述,紧接着个人自评,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点评等。

总之,SP0C课程教学模式,就是要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体现了建构主义认知原理,因此,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也应当体现这样的思想。

五、长效机制的建立

经过我们对计算机网络课的实践,要真真正正在某一门课的教学中不打折扣落实SPOC教学模式,看起来简单,但在实施中会遇到这样或者哪样的问题。为了保证不走样,必须建立长效运行机制。我们主要从两大方面进行了考虑。

1.学校层面

(1)将学校开展基于SPOC模式的课程教学改革纳入学校专业课程建设发展规划之中。比如可将其纳入学校发展的“十三五”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规划之中,从学校顶层重视起来。

(2)校教务处尽快建立健全实施SPOC课程教学的相关管理制度。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职能部门,校教务处应对实施中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形成制度,同时也要有校财务、资产管理处等协调支持。

(3)调整SPOC课程任课教师的课时分配机制。计算机网络SPOC课的实施,显然要比目前常规方式教学要付出更大的脑力和精力。如果在分配等方面没有体现,恐怕没有教师愿意主动承担参与SPOC这种教学方式。经过反映情况,我校现在采用给以SPOC方式上课教师在原本常规课时基础上再增加50%工作量(课时)的方式。

2.教师层面

教师是SPOC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认同SPOC课程的教学模式。要有奉献的思想准备。我们在开始实施计算机网络SPOC课时,先征求了几位老师的意见,并达成一致,以避免在实施中出现不同的想法。

(2)不断学习提高SPOC课程教学能力。显然,在SPOC课程教学中,对教师的知识、技能等都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学团队专门制定了适应SPOC教学的提高方案。

(3)对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讨论。要不断感受理解SPOC课程教学模式真谛,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修正,定期集中介绍自己的经验体会。

(4)对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外在问题,及时进行反映沟通。课程在进行中,时间不等人,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及时向主管领导反映问题,比如向教学主任、院长反映等。我们对一些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沟通就能解决的事情,要主动出击。

在计算机网络课实施中,我们感到运用SPOC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的改造,而不是使教师这个角色消失,教师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转变,即从知识传授者变为教会学生如何理解知识的推动者。

六、结束语

SPOC课程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大家普遍赞同和认可的,其线上与线下不可分割的统一性特征,非常契合我国高校“围墙”式管理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因为当下完全脱离课堂式的教学方式是不现实的,但又要考虑以学生为主的自我知识构建,SPOC可谓是目前比较好的选择。现在最关键的是要尽快行动起来,应更多重视关注实施过程中问题的解决研究,因为理论上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这样或许更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奇,杨竹筠.SPOC:结合高校教学的融合创新[J].物理与工程,2014,(1):15-18.

[2]贺斌,曹阳.SPOC:基于MOOC的教学流程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3):22-28.

对线上教学的意见范文第2篇

摘 要:作为“国培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的辅导者和研修者,通过亲身实践,得出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的共同心声,即:树立了教师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师的信息素养及专业发展,开创混合式培训新模式、有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效果

作为“国培计划”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的辅导者和研修者,通过亲身实践,得出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的共同心声。

一、树立了教师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师的信息素养

此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每一天都使教师在观念上有一个更新。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作为一线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补充新识,更新观念,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素养,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这次培训不但全面,而且针对性强,既有专家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详细解读和分析,也有信息技术名师及教授们精彩的视频讲解,更有各种软件供教师们具体实践。学习期间,专家们精彩的讲座一次次激起了老师内心的感应,也激起了我的反思。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对话中,老师们收获专家们思想的精髓,理论的精华。听了教授的讲座,老师们进一步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尤其是交互式电子白板、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出现,让大家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需要与时俱进。

二、开创了教师全新的混合式培训模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线上研修热火朝天

通过这个平台,与全国教育专家进行了一次“零距离”的接触,“面对面”聆听他们的辅导讲座、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专家学者们奉献了他们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让老师们收获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专业方面,通过论坛与同仁们的谈收获、探迷惑,使其在思想、专业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学习安排上,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构建三维网络空间――形成“学研用”一体化的网络生态圈。创设了“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的网络研修体系。每一位研修教师均开设了个人空间,在个人空间中选学任务包、分享资源、撰写日志等学习行为。此外,空间中“我的工具”中,提供了“课件助手”、“微课助手”、“常用模板”等工具。

(二)线下实践求真务实

1.“四步”研修法夯实老师基本功

第一步:小组集中研修。首先,老师们运用自己在网络平台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在组内展示自己精心撰写的原始教学设计和制作的教学课件,讲解自己的思路。然后,开展讨论,评出本组较为优秀的作品;第二步:校本组内研修。将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在学校教研组中进行交流讨论,征求同行的意见或建议,对教学设计和课件进行再修改和完善;第三步:教学实践研修。通过教学实践,检验研修成果,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反复修改教学设计和课件,力求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第四步:集中提升研修。老师们把经过自己精心修改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再次展现在大家眼前,进行研讨,对好的地方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或建议,供作者进行参考。

2.“两引”研修法助推老师展翅高飞

一是知名专家“引领”:研修主办方开展了主题是“技术为我所用,教学因我而变”的送培送教活动。专家们运用通俗易懂的道理,精品教学案例,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融合的方式、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讲解,将研修成果与专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活动重实效,重心下移接地气;二是教育行家“引领”:利用名师、教学能手、知名教研员等实施“引领”。各工作坊安排一位名师,自始至终参与老师的集中研修,在教学设计方面,他们从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性,教学过程的目标性,知识生成的有效性,教学交流的互动性等对老师作品进行一一点评。在教学课件方面,他们从教学课件形象性、具体性、直观性入手,音效与动感有效结合,帮助学生突破教学的重难点等方面对老师作品进行一一点评。

3.共享研修成果,分享研修经验

一是作品成果共享:各工作坊在网络平台展示了老师们线下研修活动的优秀成果,每件作品凝聚着所有老师、坊主、专家的集体智慧和心血,代表着最优秀的研修成果。展示环节精彩不断,亮点纷呈,老师作品完美的设计理念、精准的信息技术融合手段以及精彩的团队精神展现,无不给人带来惊喜和赞叹;二是工作成效共享:各坊主对线下研修活动工作进行了汇报交流,一起分享了线下研修活动的成功与喜悦,让我们更加坚信:没有端正的态度,任何事都不可能产生好的结果。

总之,“国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使老师们转变了教育理念,提升了信息素养,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高度融合,有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对线上教学的意见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工科;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引言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产业变革和社会变革正席卷而来。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等一系列通知,要求推进“新工科”建设[1][2]。新工科强化了对所有学生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必要性,强化了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的思想性和实用性,强化了对计算机应用的理解和实践,强化了计算机课程跨学科创新能力培养要求[3]。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和学生基础,开展满足不同专业类别的需求,更好地实现交叉融合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997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工科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正式,明确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历史,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成为非计算机专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重统一讲授,轻专业差别目前各非计算机专业在选择计算机基础课程时,大都采用《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的培养模式。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程序设计课程可选择C语言、VB语言或者VFP语言。但是同一门课程在面向不同专业的讲授过程中,一般都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很少考虑学生的专业差别。(2)重步调一致,轻学生差异作为面向全国招生的高校,由于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大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存在着明显的非“同一起点”现象。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大部分课程都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从而出现了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3)重线下授课,轻线上辅助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着重关注线下课堂集中授课,对线上课程仅限于推荐学习,没有纳入到考核评价范畴,从而出现了形同虚设,学生不重视的局面,没有充分发挥线上课程的辅助效用。

2新工科背景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

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他们不仅在某一学科专业上学业精深,还应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不仅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现有的问题,还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解决未来发展出现的问题,对未来技术和产业起到引领作用[4]。因此,《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北京指南”)中提到要更加注重模式创新,“探索工程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工程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互联网+’环境下工程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工程教育效果[5]。

2.1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其对计算机课程学习有其自身的需求[6]。因此,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必须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2.1.1基本知识与前沿技术并重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这就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不断更新,尤其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基本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改进,如图1所示。图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尤其是2019年,考虑到新生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将学生均有所了解的Windows7操作系统及Office操作改为仅在实验课上练习,而新增加了数据结构、程序设计基础(Python语言入门)以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基础知识和前沿技术并重。

2.1.2通识内容与专业需求并重为了满足不同专业类别需求,更好地实现计算机与各专业的交叉融合,程序设计课程中在讲授通识内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和专业相关的例题,提高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石油工程专业的“VB程序设计”课程中,除了各专业通用的基础例题外,还增加了利用Weibull预测模型与乙型水驱曲线的联解法进行可采储量计算的专业例题,实现了通识内容与专业需求并重,如表1和图2、图3所示。

2.1.3基础培养与拓展训练并重为了避免出现了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内图3文本文件中的油田开发数据容安排上,基础性必须掌握的内容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而拓展性的内容,则主要以线上课程课后学习或者实验课拓展性训练的方式进行。例如在《VB程序设计》实验课程中,制定了验证型、设计型和综合型的多层次实验教学方案,如表2所示。验证型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设计型实验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综合型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现了基础培养和拓展训练并重。(2)评价体系改革高效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线上与线下并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数字时代的到来,线上学习已成为学习者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线上学习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自主、交互和开放性等优点。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采用学校的在线课程平台、PTA程序设计类实验辅助教学平台和中国大学MOOC等方式进行线上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进行预习、复习、答疑,从而使大部分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此外,《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线平台提供了扩展性的阅读和测试;《VB程序设计》课程利用在线课程平台依照进度作业,帮助学生查缺补漏以及巩固所学的知识;《C程序设计》课程利用PTA平台进行实验内容练习。为了避免学生半途而废,学生观看视频、进行测试以及提交作业、进行实验强化训练都会占一定的平时成绩。此外,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通过中国大学Mooc进行拓展性学习,保证学生可以“吃得饱”。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实现了学生的分层教学和管理,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过程管理与传统考试并重为了避免学生考前突击,重分数轻能力,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均采用了过程化管理方式。总成绩=平时成绩(10%)+期中考试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7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平时出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等;期中考试主要进行阶段性考察,让学生了解自己前期的学习效果,以免到学期末才发现问题,但为时已晚;期末考试进行学生对课程的全面考察。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均采用上机考试方式,使学生平时更注重上机实践,计算机操作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辅导答疑也是过程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继续,能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计算机基础课程除了实验课课上答疑、答疑室答疑,还提供了在线课程、电子邮件、QQ、微信等多种答疑方式,实现了立体化全天候答疑,确保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3关于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目前学生课外时间利用在线课程平台观看学习视频、进行测试和作业练习,但教师只能看到最终结果,无法了解学生是否认真观看视频,测试和作业练习是否独立完成。以后可将测试或作业改为课上统一进行,由于学时有限,题目可以少而精。(2)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执行者,教师个人素养的提高对整个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保障作用。Mooc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免费的优质课程,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优质的学习平台。教师可以在线观看其他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反思,在实践中将开放教育资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实践、学习、反思、再实践的螺旋上升过程,不断促进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从而保证改革的顺利开展。

对线上教学的意见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 理论基础 英语教学 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c)-0150-02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强调:“改革现在的教学模式,将教师、课本、粉笔、黑板与学生,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改变为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课堂综合运用的个性化、主动式学习模式上来”,为此,英语教学应该抓住信息化与英语课堂有机融合的关键点,以现代化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让英语课堂在信息化中实现升华,绽放新的生命活力。

1 信息化与英语教学融合的理论基础

1.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主要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人的因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生为本”。在课堂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尊严、学生的主观性、创造性和自我实现,要坚持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建立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创设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促使其进行探究学习,实现真正的自我学习。

1.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提出的,至今对教育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通过环境的改变和对行为的强化,任何行为都可以被创造、设计、塑造和改,通过强化,可以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对我们教学的启示就是在教学中对学生好的行为及时给予表彰和鼓励,强化正确的反应,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在强化中促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性,皮亚杰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教学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新的课堂应该强调“学”,课堂的中心和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主导,是学生建构新知识的忠实支持者,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应当与学生就学习中的某些问题进行共同讨论与探索,相互交流与质疑,并非简单的对问题的讲解。

1.4 混合学习理论

混合学习理论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强调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与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在行为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上的大提高,大进步。

混合式学习理论不是纯粹的心理学知识,而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方法方面的理论革新,它这里的混合不是让信息化手段成为英语课堂成为必要的有益补充,来减轻教师教的痛苦,提高学生学习的幸福,而是实现信息化与英语全程教学的有机融合,英语教学只有承载在信息化技术上才能真正地完成自身任务,失去信息化,教学根本无法进行,信息化手段成为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英语课堂教学融为一体。

2 信息化与英语教学融合的实施研究

信息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并非一步到位,需要一个层次性、渐进性的过程,具体来说,可分为三个层次。

2.1 信息化辅助的常规型课堂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是在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基础上,实现网络化的课堂教学,具体来讲就是利用校园网、互联网上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有效拓展课堂教学资源,初步实现了课堂资源的网络化,让学习内容无限大,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和英语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实现课堂的寓教于乐,助推英语教学任务的高效达成。

但这种常规教学依然存在局限性,没有脱离原来传统课堂教学的“桎”,教师还是课堂的主控者,学生被动地完成教师确定的每一个教学任务,对网络上的英语资源没有多大的选择权利,让无限大的网络资源变得有限小,并没有发挥出网络信息化对学生知识与能力拓展的真正价值。

2.2 信息化协助的研究型学习课堂

在课堂学习之余,学生利用丰富网络信息实现课堂英语学习的延伸,进行英语研究型学习或任务式学习。学生还可以根据课堂英语学习内容,自发设立研究性课题,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查询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材料,完成课题的各种研究性问题,不仅在课余学习、丰富了英语知识与技能,还提高了学生自身的信息化技术。

2.3 信息化融合的混合式英语教学

混合式英语教学就是把传统课堂英语教学与信息化学习的有机融合,让多媒体、网络、网端平台等现代化、信息化的科技手段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失的载体,贯彻现代的行为主义、建构主义、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在教师引导、启发、监控的外力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完成英语的学习任务,提高英语学习的质量与效率。这种教学方式明显比前两种更为成熟,更为优越,目前许多大学比如清华、北大、复旦等大学都采用混合式方法进行英语教学,并取得明显效果。

下面具体谈谈混合式英语教学的环节。

(1)信息化学习环境的设计。

互联网信息量庞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无形中也为学生的学习搜索制造了难题,一时间难以搜索到学习需要的内容,费时费力却收效甚微或毫无所获,久而久之,让教师和学生望而却步,这也是教师和学生对信息化“由热转冷”的原因所在。所以,为了保证混合式教学的有效开展,必须预先设计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对信息化教学平台、网络资源、网络教学活动进行统筹规划。

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学校要根据英语教学特征开发出集教学内容与管理、课堂教学、在线教学交互、在线教学评价、发展性教学评价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教学平台,比如清华大学的“慕课”平台,通过这一软件或教学平台,实现分散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丰富的互联网学习资源集中统一到英语课堂学习这一中心。

储备丰富网络资源。学习资源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重要基础,没有资源,混合式教学犹如空中楼阁。教师要提前制作或在互联网上收集与教学相关的视频、音频、动画、图像、文本等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制作成教学课件库、常见问题库、试题库、案例库、素材库、文献资料库等,为学生学习提供方便,减少在网络漫游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设计双层学习活动。活动是学习目标达成的一大动力。对于混合式英语教学,要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设计双层学习活动:一要设计在线自学活动,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解答,比如基础知识问题答疑、自测方案、作业选择、自我评价、知识拓展等线上学习活动;二要设计课堂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侧重于英语技能的巩固与提升,比如疑难交流、师生互动、才艺展示等。

(2)混合式课堂教学的实施。

课堂教学是混合式英语教学的一个主阵地,是完成大学英语教学任务的有力保障。在课堂上,要实现对传统课堂的角色翻转,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决定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激发动机释解疑难。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监控者,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要为学生创造平等的发言机会,要结合学生的表现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要根据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自学的共性疑难运用信息化技术、网络资源予以点拨或讲解,为学生的深化学习清除知识性的障碍。

互动讨论交流展示。在混合式课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实施者、参与者、受益者。学生可以对线下自学存留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对新生成的问题进行互动探究,对疑难问题进行互联网的查询与解答,对个性见解予以全班展示演说,对解答不了的问题向老师请教。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决定自己的交流讨论展示等学习活动,决定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师生双评双位激励。学生通过自测试题对自己当堂的学习情况予以检测,给出客观性评价;可以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做出自我主观性评价,为自己后续学习与发展提供借鉴。教师也根据学生在教学平台上的自学情况、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结合教学平台上的测试结果给出综合评价,为课程的调整与服务学生提供依据。

3 混合式网络在线自学

在线自学是混合式教学的最大特色,一般在课下(课前+课后)在线进行。

在线学习与释疑。在线自学就是把信息化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学生通过英语教学平台或学习软件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自主复习、自主查找,并通过丰富的学习资源自主解决基础新知识的学习与问题解疑,并完成自测练习,为课堂的交流展示提供问题与知识能力保证。

在线讨论交流辅导。学生可以通过教学平台的论坛栏目,就自己在W习中的疑惑、新观点、新思想发表见解,通过不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促进学生自身对英语知识形成全面、深刻的理解,并借机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以及驾驭文字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实现网络面对面的教学,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的个性化辅导,因材施教,个别提高。

在线学习双向评价。评价是促进学习学习的主要手段,传统教学需要,信息化的混合式教学同样需要。学生可以通过自测试题对自学行为进行客观评价,可以根据自己上平台的参与行为进行客观评价;也可以通过作答主观试题,让教师批阅给出主观性评价。教师也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学生匿名提意见等方式发现自身的教学不足,获取教学反馈改进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 崔艳辉,王轶.翻转课堂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116.

[2] 夏朝阳.教育信息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英语广场,2011(Z2):97.

对线上教学的意见范文第5篇

关键词:留学生;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学生流动呈现新的发展态势,中国已然成为留学生选择继续深造的热门目的地。近年来,教育部等机构颁布相关规定,以进一步提升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来华留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已有知识水平呈现差异化,对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提出了挑战。如何改进来华留学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成为高校教师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尤其是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如何因材施教,提升留学生英语教育质量问题亟待解决。由此,留学生大学英语教学有待改革以提高英语教育教学的质量。以华侨大学为例,留学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还是教学评价方面,都存在不少可突破创新的空间。通过分析该校留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留学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可行性建议,以期完善来华留学生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

一、留学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背景

(一)国家重视提高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来华留学生日趋增多,为高校留学生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来华留学生在数量、层次和结构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1]和2017最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2017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别强调:需要提高留学教育质量[3]。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是指导和规范高校开展来华留学教育的全国统一的基本准则,也是开展来华留学内部和外部质量保障活动的基本依据[4]。这些举措表明我国来华留学教育正努力实现从重数量到重质量的转变。(二)来华留学生生源与学历层次差异多元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渐实施与发展,高校教育国际化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来华留学生生源多元化和学生层次差异显著化问题日益凸显,这是包括大学英语课程在内的通识必修课程教学面临的最大难题。截至2019年10月,华侨大学全日制境外本科生近5000名,其澳台侨生约占58%,留学生约占42%,主要来自日本、蒙古等东亚国家以及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少数来自安哥拉等非洲南部地区和斐济等大洋洲地区,极少数来自欧洲美洲等其他地区。来华留学生在语言基础、教育背景、认知特点、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及能力上存在差异。来华留学生知识水平的两极分化,给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带来极大困难,也给课程评价带来挑战。此外,学校两校区文理科偏重不同的管理模式也在客观上导致两校区留学生生源的语言实践和语言功底存在较大差异,这也给留学生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增加了难度。(三)来华留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探索。华侨大学作为中国大陆两所华侨高等学府之一,始终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秉承“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贯彻“会通中外、并育德才”的办学理念,创办至今已为海内外培养各类优秀人才超20万名[5]。目前,华侨大学留学生生源的多元化和学生层次差异的显著化问题引起学校行政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的广泛重视。学校积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改革,以期适应新时展的需求。学校于2008年和2017年先后两次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活动,采用分级教学,分类培养的教学模式,将学生按照其基础和生源分成A、B、C类组织教学。其中境内生根据新生英语入学水平测试成绩并参照高考英语成绩分为A、B两类。留学生和艺术类、体育类考生则直接归为C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各类教研室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平时成绩和期末测评也采取差别化的标准。教学实践表明,两次教改活动提出的许多方案行之有效,但仍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留学生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英语作为留学生的公共通识课程,自2008年率先实施境内外学生分级教学以来,在课程改革上获取了一定经验,教改成绩斐然。但由于留学生知识水平差异的逐渐凸显,学校新一轮留学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遭遇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内容相对偏难,课程的设置亟需优化。尽管多年来学校境内外学生已采取分级教学,分类培养的模式,但是教材却是统一的,差异只在于教学章节的删减。教学实践及研究发现,《英语读写》和《英语听说》课程所选教材,即外研社《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第三版》、《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第三版》和上外的《新世纪视听说教程第三版》,对大多数留学生而言难度偏大。授课班级人数众多,更使因材施教成为空谈。2019年学校实施新一轮教改方案,首先变更了课程设置。此前留学生在大一学年必修《英语听说》和《英语读写》,大二上下两学期分修初级和中级《剑桥商务英语》。2019年起只为留学生在大一学年安排公共英语课程。学生可以就《英语听说》、《英语读写》《剑桥商务英语》三门课程任选两门,原则上要求上下两学期所选课程具延续性。此次教学改革面临的困难包括:其一,留学生因操作失误、盲目选课等原因导致教材发放错综复杂。其二,留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留学生语言基础较为薄弱,无法及时消化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最终疲于应试。其三,《剑桥商务英语》课程涵盖听说读写技能的全方位提高,与其他两门课程供选,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且要求留学生在一年内修完初级和中级课程,超出他们的实际消化能力。(二)教学方式相对单一,信息化技术使用不足。大学英语教改多年来,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发展,A、B类课堂早就改革教学方式,采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U校园、超星学银在线等诸多网络教学平台,iTest网站、句酷批改网等测试系统被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而留学生英语教学方式则相对单一。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学生班级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除了使用多媒体设备,鲜有其他技术手段。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受肺炎疫情的影响,留学生课堂采取了混合式在线教学模式,教研室着手研究各类教学平台和测试系统的使用方法,积极推动留学生学习掌握这些教学平台和评价系统的操作方法。然而,由于文化差异和学习习惯不同,留学生对线上平台的使用热情和操作能力远不及国内的学生,致使大多数辅助教学手段收效甚小,形同虚设。(三)评价方式囿于形式,教研室缺乏整体协作。留学生大学英语课程的评价方式虽然在成绩比例上一直有别于国内生,即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各占50%。但形成性评价内容仍较为单一,基本以考勤、作业、小测等为主,且教研室缺乏整体协作,没有统一、明确的标准,教研时经常看到同一问题重复发问、反复释疑。终结性评价方面则偏重考察课内知识,设计试题时缺乏灵活性,更多地是照搬照抄课后练习,课内外试题比例不尽合理,测查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题型相当有限,以致于期末考场防范学生作弊成为常态。另外,无论形成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教师始终是评价主体,这是大多数留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原因。评价方式囿于形式,致使师生教学均以应试为目的,长此以往,双方更容易产生堕怠心理,而同伴效应则可能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造成后续教学改革的更多困难。(四)师资结构尚不合理,教师普遍存在堕怠心态。教师质量是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有效的师生互动,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然而,境内外学生在英语课程上的学习态度、时间投入和学习效果之间的显著差异,以及近些年来留学生内部的极大分化,使得学校许多优秀的一线英语教师对从事留学生教学望而却步。2019年起为提高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组织开展留学生授课教师遴选工作,严把留学生授课教师质量关。调查发现,许多大英部教师对留学生英语课程设置等情况不甚清楚,以致学生选课咨询时无法准确给予答复。获批留学生授课资格的教师为数不多,且从事主干课程《剑桥商务英语》教学工作的更是寥寥少数。综合而言,留学生大学英语教学师资结构尚不合理,不少教师存在堕怠心态,对留学生教学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教学实践缺乏有效规划。

三、留学生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升的举措

如何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的留学生大学英语教学以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成为摆在大学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多元智能理论为因材施教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来华留学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更是具有启发意义。国外学者较多地关注多元智能理论在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和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实践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内容则更加细化,主要涉及多元智能理论在素质教育改革、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育环境配置、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应用[6][7][8]。每个留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个体之间的差异不是教学障碍,而是可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该理论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启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深入了解他们的不同需求,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契合个体智力与学习风格的有效的学习策略,调动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潜能,并以全面、发展的眼光,从多角度客观评价学生的智能发展与学业成就。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角色转变,不断提升完善自我,是从事留学生教学的一线教师在参与这场艰难而漫长的英语教学改革活动中应具备的基本认识。结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师资提升等不同层面的实践探索,提出提升留学生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具体举措。(一)优化课程结构,实现多元化教学目标。教育部2017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指南》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提高和拓展三个层次,强调课程设置应从学校自身实际出发,以英语的实际使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重点。学校外国留学生发展中心提供的相关报告显示,学校留学生毕业后主要回归居住地区就业,少部分学生留在大陆境内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考量留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和工作的实际需要,目前学校留学生英语课程结构明显不够合理,主要表现为必修课和限定选修课之间界限模糊,课程内容存在交错重复现象;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关系不清晰、衔接不紧密,教学内容的难度安排缺乏层次感和递进性。以《指南》为指导,优化大学英语课程结构,为来华留学生量身定制多元化教学目标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性任务。其一,组织C类学生,即全体留学生和艺术类、体育类等学生一同参加新生英语入学水平测试,并依据考试成绩将该类学生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为他们制定有差异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以实现个性化教学。其二,留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班级规模普遍较大(平均60人/班,有的班级甚至多达上百人),教学任务艰巨,任课教师根本无法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校应在保证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资源的同时,推动留学生大学英语课程实施小班教学。其三,《剑桥商务英语》课程涉及听、说、读、写等英语基础技能的训练和提升,也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商务沟通的能力。该课程兼顾理论性与实践性,实务性极强。课程对应的剑桥商务英语证书是衡量英语水平的一个国际杠杆,对于回归原居住地就业或是打入国际市场的境外毕业生都是相当实用的证书。学校应当将《(初级)剑桥商务英语》列为留学生新生必修英语课程。鉴于留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建议增加该课程的总学时数,由现在的一学期变更为一学年。而《英语读写》《英语听说》或是其他教改活动中增设的基础类课程则作为限定选修课供选。另外,在大二学年实施趋同化教学模式,将为境内学生开设的拓展课程包括《(中级)剑桥商务英语》等向留学生开放。拓展课程设置多元化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评价环节适当放宽对留学生的要求。其四,加强教务与学务管理的衔接,优化留学生选课渠道,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课程包。譬如,允许在新生英语入学水平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申请免修部分英语学分,或是允许基础较为扎实,语言能力水平较高的同学申请免上课直接参加测试。(二)合理选用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本化。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选用契合学校大多数留学生实际语言能力水平的教材有助于学生快速、系统地掌握知识点,从而提升其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目前使用的新视野教材和新世纪教材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时代感较强,在国内各大院校中广受欢迎。但调查发现这些教材对于留学生,甚至对于同类的其他艺术生、体育生而言,难度都相当之大。学校C类学生普遍存在语音知识欠缺、词汇量严重不足、语法知识匮乏等影响语言习得效果的根本问题。尽管教研室多年来尝试降低学习难度,有别于其他A、B两类学生,只选取了部分篇章列入教学计划,但实际教学效果仍差强人意。尤其是《英语读写》课程,因为授课班级人数普遍偏多,教材难度过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留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任课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疲于讲解篇章的重点、难点,自然顾此失彼,无法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合理选用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本化,是新一轮留学生英语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学校应群策群力,广泛征求相关教研室和任课教师的意见,甚或求取其他同类兄弟院校或学科的经验,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出发点,多重考虑不同类型教材的实用性,选取与留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相匹配的英语教材。学校也可组织经验丰富的一线留学生授课教师亲力亲为,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和学生发展需要,自行编写适合本校留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包含听、说、读、写、译内容的综合性教材。无论从短期看还是长期看,摆脱对当前使用教材的依赖都是本轮教改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三)丰富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对象的主体化。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应当与教学目标相契合。任课教师应根据实际的教学条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留学生英语课堂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讲授、观看影像资料,组织讨论等方法。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则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英语读写》课堂上这个现象尤为凸显。实践表明,这类教学方法已经难以产生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多数留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参与热情不高,缺乏和教师的有效沟通,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实现师生角色转变,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是学校留学生英语教学改革的内在需求。学校留学生虽然在学习习惯、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上存在极大差异,但他们总体思想较为活跃,平等、自主意识较强,兴趣广泛且才能多元。之所以在课堂活动中经常性选择沉默,一者因为基础薄弱,语言能力有限,二者因为动机不足,缺乏学习兴趣。要激发留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在开展教学活动前,任课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教学对象,掌握留学生的来华目的、汉语水平、英语基础以及居住地等情况,并认真研究课程内容,收集整理教学资源,将教学内容和留学生居住地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以引发学生心灵共振。在教学过程中,除传统教学方法外,教师应丰富教学模式,可采用PPT展示、小组合作、采访调查、角色扮演、提问引导、跨文化活动等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及时发现总结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而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教学。另外,应鼓励留学生教师建设和使用慕课、微课,利用网上优质教育资源改造和拓展教学内容,实施基于课堂、慕课和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朝着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方向发展[9]。(四)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总结,同时也是教师反思自身课堂教学行为的依据。传统的教学评价一贯以教师为主体,只关注学生的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并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上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近年来,学校留学生大学英语教学评价虽已摒弃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采取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可以改进和创新的空间。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是学校留学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首先,在过程性评价方面,留学生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下,多方面、动态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学生的课前准备、课堂表现和课后互动都纳入评价范畴,加强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10],使得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适合其智能特点和学习方式的途径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具体可以包括:U校园等学习平台自主学习记分、课堂发言记分、小组展示或讨论记分、iTest和批改网等平台测试记分。同时,应致力于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充分给予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同伴和评价教师的时间和空间,促使评价形成科学的体系。其次,在终结性评价方面,留学生教师在考试命题时应充分考量试卷的难度和效度,以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为基础,精雕细琢通力合作,在设计考题时既要重视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考察,也要兼顾对学生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综合素质的评价;既要回归课堂,体现教材精髓,也应跳出既有框架,设计能充分体现学生选择性和创造性的试题。以英语口语测试为例,目前学校留学生的口语测试题型囿于形式,题型过于单薄,无法真正体现留学生的语言实际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校应鼓励教师献计献策,丰富口语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另外,根据留学生整体实际学习情况,必要时适当调整笔试与口试的占比,适当调整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占比。(五)加强师资培训,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教师是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主体。教师在教改活动中的主体意识强,参与自觉性越大,就越能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而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也与教学改革的成效紧密相关。加强英语师资培训,完善相关激励机制,也是推动学校留学生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除了已经采取的绩效奖励,即加大留学生英语课程的工作量系数外,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第一,在留学生英语授课教师资格遴选过程中,建议少限制,多鼓励。学校人才济济,不乏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对立校方针认识不足,对留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是学校教师申获留学生授课资格人数尚不多的主要原因。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形成合力,是解决留学生课程师资力量不足的根本办法。必要时应当将全校申获全英文教学资格的教师都纳入现有留学生英语课程授课队伍中。第二,继续实施研究生助教制,缓解留学生教师的工作压力。聘期考核中,酌情降低留学生教师所需科研业绩和教学工作量的要求。职称晋升时,适当降低留学生评教值在考评中的影响占比。在教学评奖、科研立项时对积极参与留学生英语教学改革的教师予以倾斜。第三,组织教师开展语言培训,进行教学法训练和测试方法研究。鼓励新老教师结成对子,互学互鉴,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全方位提升现有留学生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此外,鼓励教师走出去参加各种留学生师资培训、留学生教学研讨会等。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走进来开展留学生专题教学科研讲座,助力学校留学生教师了解国内外留学生教育动态,形成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掌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结语

《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为改进来华留学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提供了准则和依据,对留学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留学生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将留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建构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及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策略。这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不断摸索、总结,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不断完善[11]。来华留学生生源多元化和学生层次的分化使得学生语言习得的效率具有不同步性。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优化课程结构,合理选取教材,丰富教学模式,实施多元评价措施,完善来华留学生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推动来华留学生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最新版)[EB/OL].2018-06-9.

[3]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7-01-10.

[4]教育部关于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的通知》[EB/OL].2018-10-9.

[5]华侨大学学校简介[EB/OL].hqu.edu.cn/xxgk/xxjj.htm,2019-02-1.

[6]李敦东.近30年国内多元智能理论研究述评[J].常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3):82-85.

[7]于华.境外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3):92-95.

[8]彭举鸿.多元智能理论探析[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4):99-103.

[9]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外语界,2016,(3):2-10.

[10]李响林.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初探———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视角[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5):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