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通信技术的核心技术

通信技术的核心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通信技术的核心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通信技术的核心技术

通信技术的核心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4G;移动通信;核心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8-0055-01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带动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通信市场的快速增长,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多媒体服务,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应该更加的重视,本文就4G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的原理及特点进行分析。

1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在信息的高速发展中,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能够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其中高达100Mb/s,这样就可以使语音等业务都得到支持,而且还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漫游的无缝隙,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有很高的安全性和灵活性,它能保证传输的质量以及服务的质量,这样在无线宽带移动的通信中,为了实现高速率和大容量的数据传输,采用了先进技术提高了频谱资源的利用率。这样就能够满足多种业务的传输,但是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要尽量的避免高速数据在无线信道下的干扰,防止一些不必要的因素出现,这样就能够达到改善系统性能的目的,保证通信系统的高速正常运行。因此,在对第四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中,MIMO_OFDM技术的应用,能够为保证克服多径效应以及频率选择性的衰落,并且能够为保证信号的传输提供更高的可靠性,这样就能够增加系统的容量,同时提高频谱的利用效率。因此,在对第四代移动通信的系统中,对于MIMO_OFDM技术已经成为最核心的技术。

2 MIMO_OFDM核心技术的研究

这种核心技术是一种多输入多输出的技术,利用多条天线来控制信道的衰落,保证信道功能的正常发挥。该技术可以在接收端和发送端均安装多条天线,然后进行信号的各种传输。但是,当某个信号在天线之间(发送端或接收端都有)产生了信道冲激响应时,就会产生多个并行的空间信道。这样MIMO_OFDM就能够在增大宽带的状况下,改变通信系统的容量,这样就实现了无线通信的发展,其中MIMO的系统原理如图1所示。

根据上图所示,我们可以看出,天线接收机利用空时解码将一些子流分开和解码。当N个子流同时发送时,这些信号就会共用同一频带,这样带宽就相应的加宽了。但是,当出现多个并行的空间信道时,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多输入多输出的空间信道,使这些独立的空间信道的传输速度和传输效率提高,满足系统运行的需要。而衡量系统的传输速度的最主要的标准就是系统容量的表征,所以,我们使用MIMO信道无线来进行信道容量的增大,这样能够在保持宽带和天线发射率稳定的状况下,使得频谱的利用率得到最高的使用效率,提高了该技术的多径效应,并且增强了信号的可靠性。但是其缺点就是:不能频率的选择性衰弱不能够解决。

3 4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

而OFDM是一种正交频分复用技术,是多载波调制技术的一种。该技术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普遍运用于军用无线高频通信系统中。该技术将信道分成若干个正交子信道,将高速数据信号转化成并行的低速子数据流,然后在每个子信道上进行传输。为了减少子信道之间的干扰性,在正交信号的接收端上使用相关技术来分开。但是在信号的传输中,每一个子信道上的信号的宽带不能够大于信道的相关宽带,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符号之间的相互干扰,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频谱的利用效率。其中OFDM技术的基本原理如图2所示。

该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它可以大大提高频谱的利用率,提高频谱的运行效率,抗窄带干扰能力和抗多径干扰能力不断的增强;能够使各个子载波的联合编码抗拒衰落;还有就是使用一种快速的算法,借助于IFFT以及FFT实现调制和解调,这样最终来实现DSP技术应用。但是这种技术的缺点是:由于在信号的传输中,可能会增加自适应调制技术的难度,这样就使得系统的效率会降低。

4 4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而对于第四代通信技术的应用,其核心技术就是前文所阐述的MIMO技术和OFDM技术的结合,同时还利用时间、空间、频率的分集技术,于是,系统的容量大大增加了,以及系统容量,在增大了频谱的利用效率的同时,并且很好的对康频率的选择性衰弱情况进行了处理,最大程度的提高了第四代通信系统的性能。这样重技术的结合,能够使系统达到比较高的传输效率,并且能够为增强无线系统对于噪音、干扰、多径的容限等一些干扰性的因素,这样就最大限度的满足下一代无线传输的发展,为移动通信系统做出了重大的铺垫作用。

5 小结

本文对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阐述了MIMO技术和OFDM技术。这两种技术的结合就是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它有效增加了系统的容量,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在增加频谱利用率的同时对于抗频率的选择性衰落进行了有效的处理,同时能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干扰等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永贤,郭俊哲.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有关的问题探讨[J].电子与通信工程,2010(32).

[2]郭燕飞,李志敏.简析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不足与第四移动通信系统核心技术[J].科学与财富,2010(2).

[3]吴丽丽,刘永强.4G移动通信系统的信道编译码方案的研究[J].通信与信息系统,2009(18).

[4]王俊选,陈良民,韩泽耀.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OFDM_CDMA的同步策略的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1(24).

[5]何丽华,成杰豪.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J].电信科学研究,2011(6).

通信技术的核心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电子通信技术 应用 网络框架

电子通信技术作为通信的核心技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信息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更新。现代人对于通信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通信行业而言,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并形成以网络化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通信网络体系,逐渐实现电子通信网络的升级。当然,要更新技术,首先要了解电子通信关键技术的结构框架以及其目前的应用形势。

一、电子通信关键技术的应用

电子通信技术在信息产业有着广泛的应用,被人们熟悉的领域包括军事领域、导航仪设计以及移动电信等。在通信网络的使用中,安全防护技术和对准跟踪技术是核心。

1、通信网络安全防护技术。通讯网络安全防护是网络运行稳定的基础,主要技术原理为计算机防火墙技术,防火墙会对进入网络接口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检查,将可疑信息屏蔽。防火墙技术作为计算机技术的核心,在物网时代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是防火墙技术的应用使得黑客的攻击减少,保护了使用者的利益。另外,电子通信防护还使用了身份认证技术,保证进入界面的用户的唯一性。只有在确定用户信息下才允许其进入。防止内部入侵情况,是网络通信系统始终处于被保护状态。电子通信技术采用的全程自动监控状态,对其安全隐患和网页漏洞进行扫描,以便于及时防止不良信息的接收。在虚拟技术的帮助下,就可确保通信通道的安全。

2、对准与跟踪技术。对准与跟踪技术主要应用于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对通信网络系统的状况进行实施检测,并且可以协作网络使网络运行更加稳定。对准与跟踪技术在整个电子通信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这一技术的支持下,才能确保网络的稳定,并制定完成通信。另外,对准技术还应用于ATP 系统中,用于实现对目标网络的跟踪,上位机的命令是以卫星运动轨迹为基础,通过瞄准设备实现定位功能并获得通信信号。对准与跟踪技术中的精跟踪单元可以实现对较深地下沟道的移动速度,或者是移动范围,所采用的技术为位移寄存技术,位移寄存技术的精度对于其跟踪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在设计时要不断的进行技术更新,如增加宽带来减少干扰,使系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反应速度,发挥APT系统的作用,获得网络信号。主要辅助设备为放大整流器和A/D 转换器。最后,借助计算机对于通信信号的控制作用,就可以完成整个信息输送过程。

3、卫星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是目前电子技术更新中最先进的技术,在我国卫星发射等多个科技领域有明显的作用。卫星通信技术具有远距离通信功能,并且干扰因素少。卫星通信技术是一种复杂的通信技术,其结构和关键技术主要涉及到多网址链接、压缩技术,尤其是满足卫星通信的激光技术以及数字调制技术。与以往的通信技术不同,通信技术具有更明显的作用,并且核心技术更加强大,使得通信功能增强,效率提高。卫星通信技术在进行远距离信息传输的过程中,依靠激光技术这一载体来防止干扰,并拓宽传输空间。总之,卫星通信技术是目前最先进的通信技术之一,主要用于科技军事领域,但这一技术还具有开发空间,未来我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这一领域,卫星通信技术将进一步完善。

二、电子通信网络构架

电子通信网络构架并无固定的形态,并且未来根据需求,电子通信的网络构架将更加多元化。人们对于电子通信技术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这也使得电子通信网络构架不会完全统一。随着科技的发展,该技术将电视、网络以及电信紧密的结合。多端口和高速性就成为这一时期网络的主要特征,物理端口通过相关协议进行网络切换,而在这一网络构架下,使用者的网络将利用接入点来组成网络。网络切换与设备切换不同,它支持点歌账单与预约费用,是虚拟意义上的切换。目前的通信网络是多数人共享一个电信网络,能够满足主要看同一时间的在线人数。但未来,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实现智能化的、自动化的个人网络结构,即每人使用一个电信网络,从而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也就是说,未来的电子通信网络是实现了网络与业务之间的分离,使得电子通信业务具有独特性与专属性。在这一技术支持下,通信将更加广泛,并且功能范围得到扩展。电子通信属于科技技术的一个门类,对设计人员具有较高要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子通信技术的更新成为可能,也是其框架不但更新。

三、总结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通信已经成为人们之间沟通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我国应用范围广泛。无论是国家的科技领域,还是电信等服务生活的技术,都应用电子通信技术。因此,应得到各个领域的重视,并将其结构进行分析。进一步促进电子通信技术的更新,实现其结构的多样化,使其在多个行业的作用得以发挥。笔者正是从其重要作用出发,分析了其框架结构以及其应用效果。

参 考 文 献

通信技术的核心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局域网通信;套接字;多线程;同步

0 概述

局域网通信工具是一个局域网内部常用的通信工具,最典型的就是一般公司常用的飞秋。局域网通信工具一般要求具有的主要功能有一对一聊天、群聊、一对一传文件。如何设计整个系统的功能与结构,怎么实现这些通信等等是在开发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问题,以达到功能需求并提高整体性能。

1 统框架设计

局域网通信工具主要功能包括三个:单聊、群聊和传文件。通信模式分为两种:C/S模式和B/S模式,本文采用C/S模式,即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在一个局域网中设一台服务器和若干台客户端机器。而客户端与服务器中间的通信有两种方式:一、所有客户端之间的通信信息都经过服务器进行转发。此结构的优点是可以在服务器中控制整个通信过程和记录通信信息,缺点是:服务器负担较重,对服务器性能要求较后者高。二、服务器只起到管理客户端的作用,三种功能的实现是在客户端之间传送通信信息,不通过服务器进行转发。此结构的优点是:服务器负担较前者轻,对服务器性能要求不高,缺点是:通信信息不经过服务器进行转发,服务器不能控制整个通信过程,也不能记录通信信息。

综合考虑以上两个结构的优缺点,结合局域网通信的特点,聊天记录通常需要查阅,为了更好地保存聊天记录、监控聊天内容,单聊和群聊信息需要通过服务器进行中转;而文件传输实时性要求较高,为了提高文件传输速度,传文件功能不通过服务器进行中转,而是直接在客户端之间完成,服务器为并发服务器[1],结构图如图1。

图1 本文采用的通信结构

2 关键技术研究

2.1 关键技术概述

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涉及到的核心技术有MFC界面技术[2]、多线程及其同步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数据库连接技术。限于篇幅,本文重点结合实践介绍核心技术中的关键技术:网络通信与多线程及其同步技术。

2.2 多线程及其同步技术[3]

2.2.1 多线程概念、思想及用法

多线程(multithreading),是指从软件或者硬件上实现多个线程并发执行的技术。具有多线程能力的计算机因有硬件支持而能够在同一时间执行多于一个线程,即同一时间内完成多个任务,进而提升整体处理性能。线程创建函数CreateThread的用法如下,本文用法见代码部分。

核心接口函数:CreateThread的函数功能是创建线程,其函数原型为:

HANDLEWINAPICreateThread(

LPSECURITY_ATTRIBUTES lpThreadAttributes,

SIZE_T dwStackSize,

LPTHREAD_START_ROUTINE lpStartAddress,

LPVOID lpParameter,

DWORD dwCreationFlags,

LPDWORD lpThreadId);

函数说明:

第一个参数lpThreadAttributes表示线程内核对象的安全属性,一般传入NULL表示使用默认设置。

第二个参数dwStackSize表示线程栈空间大小。传入0表示使用默认大小(1MB)。

第三个参数lpStartAddress表示新线程所执行的线程函数地址,多个线程可以使用同一个函数地址。

第四个参数lpParameter是传给线程函数的参数。

第五个参数dwCreationFlags指定额外的标志来控制线程的创建,为0表示线程创建之后立即就可以进行调度,如果为CREATE_SUSPENDED则表示线程创建后暂停运行,这样它就无法调度,直到调用ResumeThread()。

第六个参数lpThreadId将返回线程的ID号,传入NULL表示不需要返回该线程ID号。

函数返回值:

成功返回新线程的句柄,失败返回NULL。

2.2.2 线程同步技术

同一个进程中的多线程技术通常要结合同步技术实现,因为一些敏感数据不允许被多个线程同时访问,此时就使用同步访问技术,保证数据在任何时刻,最多有一个线程访问,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同步就是协同步调,按预定的先后次序进行运行。线程同步方式主要有四种:临界区、互斥量、事件、信号量[4]四种方式。本文中主要结合事件对象方式阐述线程与线程同步的应用。

事件对象使用的核心接口函数:CreateEvent的函数功能是创建事件对象,其函数原型为:

HANDLE CreateEvent(

LPSECURITY_ATTRIBUTES lpEventAttributes,

BOOL bManualReset,

BOOL InitialState,

LPTSTR lpName);

第一个参数lpEventAttributes一般忽略不管。

第二个参数bManualReset参数表示事件对象是自动类型的还是手动类型的,true表示手动类型,必须使用ResetEvent使其处于无信号状态;false表示自动类型,不需要使用ResetEvent而被获取后自动处于无信号状态。

第三个参数InitialState参数表示该事件对象创建后是否处于有信号状态,即是否可被线程获取而使线程具有运行权。

第四个参数lpName参数表示事件对象的名称,可以为任意合法字符串。

2.3 网络通信技术

网络通信模型中的传输层主要有两种协议:TCP协议和UDP协议。TCP协议优点是面向连接的可靠传输,缺点是通信期间始终保持连接,系统性能下降,适用于通信量集中且通信量较大的情况。UDP协议为无连接的不可靠传输,优点是不影响系统性能,适用于通信不定时且通信量不大的情况。而网络通信中常用的核心接口socket就是基于这两种协议[5-6]。两种通信方式的过程如图2和图3。

图2 UDP传输模型

图3 TCP传输模型

3 代码讲解

CreateThread(NULL,0,get_msg,(LPVOID)&get_msg_socket,0,NULL);//创建并开启消息接收进程,get_msg为线程函数

void CCSeverDlg::OnStart()//开启服务器

{

……

p_app->handle =CreateEvent(NULL,FALSE,TRUE,NULL);//创建一个事件对象

……

}

void CLogin::start_get_msg_thread()

{

WORD wVersionRequested;

WSADATA wsaData;

int err;

wVersionRequested = MAKEWORD( 2, 2 );

err = WSAStartup( wVersionRequested, &wsaData );//

if ( err != 0 ) {

return;

}

if ( LOBYTE( wsaData.wVersion ) != 2 ||

HIBYTE( wsaData.wVersion ) != 2 ) {

WSACleanup( );

return;

}//以上完成套接字库的加载

get_msg_socket = socket(AF_INET,SOCK_DGRAM,0);//创建一个UDP数据包套接字

//设置端口和IP地址

SOCKADDR_IN serAddr;

ser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Addr.sin_port = htons(2400);

serAddr.sin_addr.S_un.S_addr = inet_addr("172.18.21.13");

if( bind(get_msg_socket,(SOCKADDR*)&serAddr,sizeof(serAddr)) )//将地址、端口与套接字进行绑定

{

return;

}

CreateThread(NULL,0,get_msg,(LPVOID)&get_msg_socket,0,NULL);

}

DWORD WINAPI get_msg(LPVOID lpParameter)

//消息接收函数,该函数名作为函数CreateThread的第三个参数

{

SOCKET*chat_socket =(SOCKET*)lpParameter;//转换传进来的socket

……

while(1)

{

……

int res = recvfrom(*chat_socket, (char*)&par_msg,sizeof(MSG_INFO),0,

(SOCKADDR*)&cltAddr,&len);// 接收客户端消息

……

int res = WaitForSingleObject(p_app->handle,true);//等待事件对象有信号并获取该事件对象,此时自动将该事件对象设置为无信号状态,则其他线程无法获取该事件对象而无法运行。

if(WAIT_OBJECT_0== res )

{

while(p_app->online_user[i].user_num!=0) //寻找聊天对象

{

if ( p_app->online_user[i].user_num == chat_info.touser )

{

flag = true ;

break;

}

i++;

}

SetEvent(p_app->handle);//设置该事件对象为有信号,以便被其他线程获取并获得线程的运行权

}

if(flag)

{ //发消息前的一些处理

cltAddr.sin_addr.S_un.S_addr = inet_addr( p_app->online_user[i].ip ); //绑定要发送对象的ip

len = sizeof(cltAddr);

memcpy(par_msg.buf,(char*)&chat_info,sizeof(CHAT_INFO));//将封装后的结构体赋给消息结构体

sendto(*chat_socket,(char*)&par_msg,sizeof(MSG_INFO),0,

(SOCKADDR*)&cltAddr,len); //转发消息

}

}(下转第71页)

(上接第78页)4 结论

本文详述了局域网通信工具的框架及实现的关键技术,其中系统框架的设计思想比较适合实际应用,实现过程中使用了多线程及其同步技术,较好地达到了服务器端的要求,系统功能较为全面。界面还不够美观,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枫,罗家荣.Linux下多线程Socket通讯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16:106-109.

[2]孙鑫.VC++深入详解(修订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1-307.

[3]骆斌,费翔林.多线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0,37,(4):407-412.

[4]陈少强.VC中基于MFC的多线程应用程序设计[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9 (2):49-55.

通信技术的核心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智能化建筑;核心技术;系统集成;设计特点

一、认识智能化建筑和智能化集成系统

(一)关于智能化建筑

所谓的智能化建筑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通信技术,以CAS、BAS、OAS三大要素为核心,将语音、数据、图像、监控信号经过统一筹划设计,综合在一套结构化的综合布线系统中,并通过贯穿在大楼内、外的该布线系统和公共通信网络为桥梁,以及通过协调各类系统和局域网之间的协议和接口,把那些分离的设备、功能和信息有机地连成一个整体,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而具有该系统的建筑即为智能化建筑。

(二)智能化集成系统

1、智能化集成系统的概念

智能化集成系统就是将不同功能的建筑智能化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集成,以形成具有信息汇集、资源共享及优化管理等综合功能的系统。

2、智能化集成系统的特点

(1)多个系统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而且被集成各系统具有开放性和互操作性,可进行相互协作实现智能化系统的总体目标。

(2)系统集成的实现是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

(3)系统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各系统间可进行信息的交换和资源共享。

(4)系统应以满足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为目标,确保对各类系统监控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优化管理。

(5)系统应以建筑物的建设规模、业务性质和物业管理模式等为依据,建立实用、可靠和高效的信息化应用系统,以实施综合管理功能。

二、智能化建筑的核心技术与系统集成

(一)智能化建筑的核心技术

1、计算机技术

智能化建筑所采用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分布式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操作系统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软件开发技术、软件工程技术等。

2、数据通信技术

主要包括:程控交换机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移动和无线通信技术、ISDN技术、帧中继技术、ATM技术、同步光纤网络技术(SONET)、交换式多兆位数据服务技术等。

3、自动化控制技术

常用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主要包括直接数字控制(DDC)、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等,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智能化建筑中的应用,使系统具有通用灵活、安全可靠、最优控制和综合管理强等优点。

4、数字化图形显示技术

数字化图形显示技术主要体现在其在智能建筑集成系统中计算机的操作和信息显示的图形化,实现了多媒体技术与窗口技术的完美结合。比如,在智能化建筑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与数据通信技术来实现电脑、电话、电视三位一体的综合功能。

(二)智能化建筑的系统集成

智能化系统集成应在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等各子分部工程的基础上,实现建筑物管理系统(BMS)集成。其中智能化建筑BMS集成管理系统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1、智能化建筑的系统集成设计目标

第一、能够提供高度共享的信息资源;

第二、确保提高工作效率和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第三、高效节能,节约管理费用,减少物业管理人员;

第四、系统具有随环境变化的可适应性;

第五、系统设备安全、可靠,便于维护管理;

第六、投资合理,经济与社会效益高。

2、智能化建筑的系统集成设计

(1) 设计思路

采用集成系统子系统设备的分级设计方法,在系统集成的每一级,都将实现其特定的目标。首先,设备级,要求设备可独立使用并且具备标准化的通信和网络接口;其次,子系统级要求采用模块化结构以及统一的管理和监控软件,而且要运行在同一系统平台;最后,集成系统级,要求分布式计算机网络结构,而且功能上完整,用户界面统一。

(2) 系统集成设计步骤

第一、系统集成分析,用户需求分析、初步方案设计、可行性论证;

第二、系统集成设计,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实施规划;

第三、系统集成实施,设备购置、软件研制、安装调试、系统验收;

第四、集成系统评价,试运行管理、系统调整、系统验收;

第五、集成系统运行管理及维护。

3、智能化建筑的系统集成技术手段

(1)采用协议转换方式实现系统集成

采用通用协议转换器的方式,把楼控、安防、消防等系统进行协议转换后集成在BMS系统中。协议转换器集成方式提供的协议转换器是一种开发工具和方法,用户可选用不同的产品,利用开发工具和方法进行二次开发,可集成的产品很广泛,只需提供不同产品相应的通信协议和信息格式。协议转换器只解决了集成系统中网络匹配问题。

(2)采用OPC技术实现系统集成

OPC重点解决应用软件与过程控制设备之间的数据读取和写入的标准化。当控制设备由OPC进行互联时,图形化应用软件、趋势分析应用软件、报警应用软件、现场设备的驱动程序均基于OPC标准,在统一的OPC环境下,各应用程序可以直接读取现场设备的数据,不需要逐个编制专用接口程序,各现场设备也可直接与不同应用之间互连。OPC使设备的软件标准化,从而实现不同网络平台、不同通信协议、不同厂家产品方便地互连和互操作。因此,采用OPC技术进行,将是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的主要方式。

三、智能化建筑的系统集成的设计特点

1、基于网络互连模式的智能化建筑系统集成的设计特点

(1)基于专用网关互连模式的设计特点

采用由直接设备供应商与第三方互连设备供应商联合生产、针对各种设备的专用网关,实现于第三方设备互连和信息共享。

(2)基于计算机网络互连模式的设计特点

系统使用通信网关实现和各子系统的通信连接,采集各类设备的参数,然后通过实时对象服务程序把它们转变为一致的数据格式向网上,通过网关可适应不同类型的接口和数据格式,不会发生数据传输瓶颈。

2、采用开放式标准实现互连模式的智能化建筑系统集成的设计特点

采用开放式标准实现互连模式的智能化建筑系统集成的设计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第一、所有厂商共同遵守标准的系统技术规范;

第二、同样功能的部件可相互兼容、互相替换;

第三、符合标准的设备、系统之间可直接互连。

3、基于DCS的集成模式的智能化建筑系统集成的设计特点

第一、基于DCS的集成模式的智能化建筑系统集成模式是面向建筑物内所有设备的管理和监控集成。

第二、系统实现DCS与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公共安全防范系统之间的集成。

第三、系统采用开放式网关结构,而且要支持相关楼宇通信协议标准,保证楼宇与其它设备的互连性。

4、基于子系统平等方式的系统集成模式的智能化建筑系统集成的设计特点

第一、建立系统集成管理网络,将各子系统视为下层现场控制网,并以平等方式集成。

第二、系统集成管理网络运行集成系统实时数据库。

第三、各子系统的实时数据,通过开放的标准接口转换成统一格式存储在系统集成数据库中。

第四、系统集成管理网络通过BMS系统核心调度程序对各子系统实现统一管理、监控及信息交换。

结论:在信息化时代,智能建筑,已经作为一个既定的概念根植于人们的脑海之中,如何将不同功能的建筑智能化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有效集成,以形成具有信息汇集、资源共享及优化管理功能的集成化信息系统,将成为智能建筑的重要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吕俊霞. 智能建筑的核心技术与系统集成[J].精密制造与自动化,2011(04).

通信技术的核心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IP融合通信技术;通信网;融合与应用

1融合通信技术

很多企业在网络建设过程中,主要应用了无线通讯网、互联网、PSTN网络,把内部的信息资料通过语音、视频、图像等数据进行传输。在这样的前提下就产生了融合通信技术,其主要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VoIP技术,一部分是软交换技术。

1.1VoIP技术

VoIP技术主要应用在IP网络中的语音传输,通过Internet为VoIP技术的语音传播提供技术支持。VoIP技术在企业应用过程中,以分组交换为主要的交换平台,然后通过D/A处理,就能把传输过程中的电信号,转变为语音信号,就完成了一次语音传输过程中,从而实现了电气信息资料的语音在互联网上的传播和通信,从而保证企业信息资料文本、语音、视频是和Internet服务在相融平台中的应用。其中VoIP系统的运行过程中,需要语音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电话集成技术和QoS保障系统,以及网络安全管理技术共同支持。在企业中应用VoIP技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可靠的语音技术,从而为企业信息资料的传输提供便利的技术和条件,打破传统电话传输信息资料的束缚,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实现企业资源的最大化共享。

1.2软交换技术

软交换技术作为融合通信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对融合通信的安全稳定运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的工作流程是业务/控制和传送/接入分离,在业务平台上就可以实现融合通信。从而实现在交换机上的控制、连续、业务处理等功能,同时还能实现标准协议之间连接和通信。软交换技术在运行过程中主要负责业务平台的稳定运行,并且提供标准的连接口。以及也交换电话网和综合业务数字网之间交换的所有业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智能网来完成软交换技术,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业务交换的效率和准确性,并且很好地实现了呼叫控制功能、媒体网关接入功能、互联网功能等等。也能完成PSTN和IP/ATM网之间的信令和不同网关之间的相互操作。并且软交换金属能够支持不同种类的协议以及应用,很好地实现了分布式通信和管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同时也减轻了电路交换网的工作压力。代替了传统的汇接局和端局,使其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加。

2通信网的融合

2.1通信网融合的协议研究

协议是保证通信网能够顺利融合的关键所在,所以在融合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融合网相关的协议。比如:对于SIP协议来讲,SIP协议是通过互联网工程任务组制定的融合协议,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修改和终止会话连接的应用层控制信令协议。而SDP协议,其主要的工作内容就传递多媒体绘画和媒体交流信息。所以在通信网融合过程中,必须合理应用SDP和SIP协议,保证通信网的融合工作能高效顺利的进行。

2.2加强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

在现代化市场经济的体制下,企业内部信息在流通过程中,主要基于网络互联的分布式软件系统中,把企业内部的资源进行共享、交流、分布,从而提高通信网的工作效率,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企业上级领导和普通员工的交流沟通,一个各个部门之间协作的意识。在目前在我国企业办公室自动化系统中,主要应用系统就是OA系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信息的存储能力和处理能力,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OA结合了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以及科学化管理的思想,从而为通信网的融合提供了有效平台。

2.3企业通信网融合方案设计

企业通信网融合方案设计中,通常情况下由PBX电话系统和企业内部局域网共同组成,而且无论是PBX电话系统还是局域网都是相对独立的系统,企业中的语音通信是要由PSTN电话系统来完成,使得每个员工在工作过程中都能应用局域网络。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对企业通信网融合方案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企业在语音通信和数据通信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办公自动化,电话会议等数据业务的应用。同时在IP语音通信过程中也支持传统语音,并以能够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完成语音的传输。从而建立一个语音、数据、互联网服务、通信功能、商务流程的通信网融合方案,从而为企业相关业务的发展和交流提供更加完善的功能。

3结束语

综上所述,IP融合通信技术在通信网的融合与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建立现代化的步伐。所以任何企业要在不影响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加大IP融合通信技术在通信网的融合与应用,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分析,对融合和应用IP融合通信技术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