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世界文化特征

世界文化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世界文化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世界文化特征

世界文化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语;世界性;历史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3-0146-03

如今,英语已成为全球性语言,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中,已将曾经在欧洲地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大利语、法语、拉丁语等远远抛下,世界各国的人们都在学习英语、使用英语,这与英语的历史发展背景密不可分。以下将对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与阐述:

一、英语的世界性特征

1.简化性

任何一种语言成为推广使用的世界性语言,简化性是最基本前提。从古英语向中世纪英语的转变过程中,发生了诸多音位变化,这些变化与“大元音”变化共同确立了现代英语。其中最主要特征就是去掉了原词后缀中的元音。例如,古英语中的“stānas”中的“a”,也就是现代英语“stones”的“e”,不发音。类似的变化,推动了英语的形态变化,并且让英语摆脱了“格”的束缚。[1]在现代英语应用中,已经与传统欧洲语言的屈折语不同,仅在名词、动词、代词上保留了个别变化。例如,在现代英语动词中,最多仅有5种形式,但是传统古英语却多达13种,现代德语更是多达16种。虽然形容词具有比较级、最高级区别,但是也不存在“格”的变位问题,一般认为是非曲折性后缀。

应该注意的是,英语是欧洲地区唯一一种没有形容词变位情况的语言,而词汇形态的变化以及多数格的消失,也产生了句法变化。通过调整词汇规则,英语词序不会再纷繁变化,且句子语序也相对稳定。因此,现代英语建立在“主谓宾”结构基础上,属于语序限制较为严格的语言类型。通过英语的简化,减少了外语学习的难度,加速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使用。另外,鉴于英语语音及拼写的学习,也具备一定特点。目前,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主要以“音调”为基本韵律特征,但是英语却有所不同,单词音调的变化并不会改变词义。[2]与汉语相比,汉语是一种典型的“音调语言”,每组音都有四个调(阴平、扬平、上声、去声),且每个调都存在语义差别;而英语的记忆量则少了很多。以书写为例,英语是字母拼写型,与音节拼写、单字书写相比,字母拼写既可反映人类的语言语音,线性排列规律也更利于学习与使用。另外,虽然英语字母具有大写和小写的区别,但是在实际使用时,仅是将大写字母应用于句首、标题、专指名词等个别特殊情况下,与更多复杂的欧洲语言有所区别。

2.灵活性

首先,英语语言拥有非常活跃的语速,如-able、-er、en、-ible、-ity、ex-等。通过这些词素,不仅形成大量的新词,也给记忆单词提供了便捷性。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某一词类推出若干个意义关联的词并构成词场。在词场中,每一个词都是通过某个词根而相互关联,这种相关性与人脑记忆语言词汇的特点相符,便于将同形近义词存储到一起;[3]其次,英语词汇的构成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词汇组合在一起,形成巨大的复合词库。在英语中,同一个语法类型的词可以组成一个新词,不同类型的词则可构成复合词;两个词汇放在一起,可以变成一个新词;多个词汇放在一起,也可以组成一个新词,例如sister-in-law。英语中,词汇和词汇的组合类型千变万化,而正是这一突出特性,促使英语通过已知个体词排列组合,可以形成多个新词,给英语语言注入了强大活力。最后,由于英语中不再存在“格系统”,因此很多词具有应用的灵活性。很多名词可用作动词,动词又可用作名词。例如,“tabling a plan”也可作“planning a table”。另外,一些形容词、副词、代词等也可用作名词,形容词、副词也可用作动词,名词、代词、副词又可作为形容词。[4]例如,在“法拉克福图书展览会”的翻译中,英语可以直接表示为“Frankfurt Book Fair”;但是在德语中就需要在地名中添加“-er”,再将定语、名词表示为一个合成词“Frankfurter Buchmesse ”;在法语中就会更加繁琐和复杂,需要构建一个含有两个介词的短语“Foire de Livere de Francfort”,可见英语具有无可比拟的简便性。

3.开放性

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涵盖了世界所有事物,因此不同语言之间需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因此,英语的发展与应用过程,就是一个“洋为英用”的历史过程。英语的开放性主要表现为词汇方面。实际上,英语的文字记载历史仅有一千年,尚属于一门年轻的语言;但是英语拥有的海量词汇具有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优势。在经过的一千多年时间中,英语既保留了本土语言,也吸收了各种语言的词素、词汇等精华。虽然各种语言在发展过程中都纳入了外来成分,但是英语的各种直接与间接方式吸收其他语言的源语言和词汇,是前所未有的。在现代英语中,拥有约2万多个常见词汇,且外来词汇约为60%,除了希腊语、拉丁语、法语之外,在英语中还有德语、荷兰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等身影,在美国英语以及澳大利亚英语中,还广泛应用了当地土著语言。[5]在这些词汇中,充分反映了西方文化历史的精髓。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丁语、希腊语引入英语诗歌、戏剧中;将阿拉伯语引入当代数学、化学学科中。另外,通过吸收全国各地的地方语言,也极大丰富了英语语言的覆盖概念。

二、英语的历史文化特征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英语的世界性实际上源自英语词汇的世界性。英语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性语言,主要优势在于借用个大量的外来词,英语基本吸纳并消化了所有与之接触过的语言。实际上,英语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一部受到外族侵略的历史过程,英语语言的最初形成受到外来入侵者语言及文化的影响。而外来民族的入侵,必然积累了不同的文化与词汇。因此,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语言相比,英语的历史文化特征决定了其“世界英语”特征。

1.古英语(500年―1066年)

公元43年,在正式形成英语语言之前,罗马帝国征服了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并统治约400年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罗马文化与习俗逐渐渗透,拉丁语在不列颠开始大肆传播,拉丁语借词极大丰富古英语时代的词汇。在公元449年,日耳曼部族入侵,并逐渐形成英吉利民族,随之带来一种全新的统一语言――盎格鲁萨克逊语,即古英语。斯堪的维纳亚人的入侵对古英语的影响最大,尤其是丹麦人。8世纪,斯堪的维纳亚人入侵开始,并持续了近300年时间,英国受到强烈的北欧文化影响。如今,英语姓名中的Thompson、Johnson、Jackson、Stevenson等“-son”后缀都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语言。[7]在英格兰地区,约有1500个镇名源自斯堪的纳维亚语。例如,Derby、Grimsby等末尾含有“-by”的村庄;Althorp、Woodthorp、Linthorp等末尾含有“-thorp”的村庄都是源于斯堪的纳维亚语言。另外,在古英语时期,来自斯堪的那维亚语的借语有很多,如to die、to take、to hit、thrall、skin、knife、root等;直到中古英语时期,更多斯堪的纳维亚词语进入到英语文学语言中,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8]

2.中古英语时代(1066年一1500年)

1066年,诺曼底人的入侵与统治,对中古英语时代产生了巨大影响。当诺曼底人征服了英国之后,从11世纪开始,对英语产生较大影响,很多词语源自那一时期,如chancellor、castle、market、service、prison、pruud、tower等。在13―14世纪,法语借词越来越多地涌入英语中,并与日耳曼词汇相混合。[9]在此期间,法语借词在各种活动、各个领域十分活跃,而英国人很多表达思想的方式都是来自法语,对英语如今的广泛应用产生不可磨灭的作用。影响较大的典型领域主要为以下几方面:①政府。如authority、assembly、mayor、parliament、govement、sovereign;②军事。如army、enemy、battle、to besiege、spy、lieutenant;③法律。如advocate、bar、defendant、evidence、judge、jury、suit;[10]④宗教。如abbey、cardinal、clergy、vicar、parson、trinity;⑤文学艺术。如art、comedy、cathedral、prose、poetry、painting、romance、sculpture、tragedy、mansion;⑥饮食。如bacon、biscuit、feast、salad、veal、mutton、vinegar、pork、lemon;⑦服饰。如button、collar、dress、fashion、fur、gown、robe、lace。

3.现代英语时代(1500年―)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英语又从希腊语、拉丁语、意大利语中引入海量词汇。例如,现代英语中的希腊语借词climax、crisis、dilemma、drama、dogma、enigma等;拉丁语借词area、circus、curriculun、exit、grnius、species等;意大利语attitude、artisan、bankrupt、race、populace、sonnet、stanza、traffic等,这些都源自文艺复兴时期。[11]

另外,随着文艺复兴在英国以及英国文学中的兴起与繁荣,英语在文学领域迅速发展。著名喜剧天才、语言大师莎士比亚就出现在这一时期。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涉及的词汇非常丰富,多达1.6万多个。可以说,莎士比亚以及“钦定圣经英译本”是英语语言的两笔财富,推动了英语语言的传播与发展。经历了18世纪的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发展越来越壮大,逐渐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资本主义强国,由于政治、军事、经济的对外扩张需要,英国需要和世界各国打交道,再一次加快外来词汇的吸纳。而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及英国殖民地的开拓,进一步扩大外来词的范围,包括中国、印度、澳洲、非洲、印第安等国家和地区。同时,英语借助各种各样的构词方式,形成更多新词,也丰富了英语词汇。

三、结束语

由上可见,鉴于英语的广泛传播与应用,已成为世界性、国际性通用语言。从英语语言的发展历史来看,世界性具有一定必然性。除了外在因素影响之外,与英语自身语言特点、顽强生命力、历史文化特征等密不可分。任何语言都是一种社会现象,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12]语言的产生、传播、丰富、留存以及各种语言的相互交融,都与民族历史、社会文化等存在必然联系,若想深入掌握英语语言,必须对其民族历史与文化产生深入了解。

[参考文献][1]刘海瑛.中式英语的性质及其对英语文化教学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10).

[2]贺春艳.从文化的角度解读“中国英语”话语[D].三峡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09.

[3]王蕾,黄睿,李俊婕.浅析中国式英语与世界英语[J].时代文学,2008,(18).

[4]康晓倩.文化背景的差异对语言的影响[J].才智,2011,(10).

[5]张宇明.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历史文化透视[J].大庆社会科学,2008,(2).

[6]刘慧霞.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与词汇教学[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7).

[7]范小华.英语教学中习语与英汉民族文化的差异[J].价值工程,2010,(33).

世界文化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综合文化类杂志大众文化文化特征反应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Present Chinese Periodicals

He Rongga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

AbstractIt is the purpose of the article to investigate present Chinese periodicals’ characteristics . Through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iodicals and mass culture, we can see how they have influenced mass culture, and make sure how they have reflected our livings, then see to it that they have lifted our spirit or not. So we can master the whole mass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our periodicals.

Key wordspresent Chinese periodicalsmass cultur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reflect

我国目前共有各种期刊9000多种,而时尚休闲类、IT类杂志的增长是最快的,此类杂志期刊都属于综合文化类期刊,是普通读者自费购买最多、阅读频率最高、业余接触时间最长,因而也是影响力最大的期刊。有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综合文化类期刊所呈现的文化特征。

一、是提升还是迎合

我国比较有影响力的杂志期刊大部分是文摘杂志、妇女杂志、娱乐杂志、健康杂志和时尚休闲杂志,此类杂志难以在涉及重大问题的领域内发挥作用。

我国的大部分杂志期刊缺乏的是精英文化视角,往往不能从提升文化精神的高度探讨套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以不流俗、不媚俗、坚持“可以呼唤出人的崇高感情、激发人的创造性”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有影响力的杂志,这种操守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中已经变得两难。那种仅仅迎合于人的情感泛滥、麻醉人的智力而获得“成功”的杂志比比皆是。而对消费文化的处理应有的合理吸收和处理,也变为一味的盲目迎合、推崇甚至倡导。是提升还是迎合?成了我国杂志期刊文化定位的难题。

二、非现实而又胜似现实的生活世界

从内容层面讲 ,杂志的影响力源自于它营造的时代价值和生活方式是否代表了社会的发展;它所书写的生活与生存、价值与观念、趣味与审美、情感与故事具有什么文化属性;对现代社会的特征如何体现。作为较有影响力的综合文化类杂志在内容层面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三大特征:流行文化特征、商业特征、消费特征。

人们对于杂志的消费主要是文化的消费。这里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包括了社会的思想、观念、科学、道德、政治、法律、宗教、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等内容。而综合文化类期刊传播的更多的是流行文化。比如其中的时尚休闲类杂志,它的内容充斥了连篇累牍的流行文化,好莱坞的“影视文化”、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文化”、夏奈尔的“服饰文化”。它们营造出来的热点人物、top排行榜、各式明星,以及围绕这些生活生存的价值观念、审美品味、情感故事无时不在影响着时代价值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中国社会结构正在经历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人们的需求正在向多元化与个性化方向发展,综合文化类杂志正好顺应了这种需求。《三联生活杂志周刊》响亮的提出了办刊口号“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城市画报》的办刊定位是“体现知性而有品味的都市生活”。此类办刊宗旨反映了我国正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时期的特色:过去的生活范式正在被质疑,应该倡导一种新的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来代替。不可否认,综合文化类杂志提供关于生活的有用信息、提供文化享受、提供娱乐,但最关键的还在于创造了另一种生活,这种生活是现实没有达到但又似乎唾手可及的,在这种非现实而又胜于现实的生活中,有一种强有力的改造力量,对现代人的意识、行为、语言、观念、价值、生活发挥、生活观念产生着重要影响。经过综合文化杂志提倡引导的流行文化现象,完全体现了这种虚拟现实世界的内涵,它们很快变为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实,成为现代人思考、行为、生活的规范准则和价值参考。就像新闻出版署报刊司助理巡视员张泽青所说:“杂志对生活的影响甚至已经进入了法治建设的层面,前一阵关于江苏省取消男女混住禁令的讨论,其起源就在于前两年杂志做的两性合租的话题。”从综合文化类杂志的内容,比如《吃出爱情》、《不需要男人负责》、《秋季彩状新色图鉴》、《减肥食品的NG和OK》等,不难看出综合文化杂志热衷的是传播流行文化。①

其次,大众媒体的生存状况决定了杂志文化的商业性。仅仅依靠杂志的销售是无法实现盈利和发展壮大的,杂志的生存与其他大众媒介一样必须依靠广告。任何一种杂志,最醒目最引人注意的版面无不是品牌广告,而且时尚休闲类杂志的广告比重占全刊13%以上,最高达到26%。②读者在接受杂志倾心打造的各种新观念、新主张时,对各种品牌广告营造的消费文化氛围不可能无动于衷,尤其时许多广告都是国际大公司的广告,往往站在国际、全球的视野背景上进行讨论宣传,在精美、华丽、宜人的图片和极富诱惑性的广告语言中,新鲜事物、新颖生活、全新理念与流行资讯、流行意识相配合一一传到受众,而且更具影响力。

最后杂志还传达了消费文化的特征。以《时尚》杂志为例,在发刊词中它表示,它将是时代的风尚,努力反映生活方式给人们的观念带来的冲击,侧重体现消费文化的传播……是消费领域足以折射人的全方位的关照。它表达了一种历史合目的性发展的深切愿望,不仅从一个方面表达了对改革开放、对“计划”向市场转变的具体支持,同时也以文化的方式在实践层面相应了走向市场的雄心壮志。③应该说《时尚》确实践约了当年的承诺。并且在另一方面,又实现了它引领消费和时代风尚的初衷。它与当前方兴未艾的商业主义意识形态不谋而合,与主流意识的不期而遇使得时尚休闲杂志获得了合法性。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认为,现代社会是消费社会,大量生产的同时又大量消费,物品的使用性价值已经超过了物品的交换性价值,生产不再是由物品的交换性来引导,而是由使用性的消费所获得的利润来引导,消费性已经毁灭了交换性,社会成了消费社会,人的奋斗是为了物的消费,某种夸饰性的生活形成了社会的规则,这种夸饰性的消费完全越过了个人的生活需要,成为某种时尚,引导人无限的追求。④时尚休闲类杂志所体现的就是一种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即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的需要,而是在满足被制造和刺激出来的欲望,引领大众不断地追求它们倡导的时尚生活,追求个性,追求与众不同。众多的时尚休闲杂志的内容中,其资讯性,指导性、实用性、操作性和服务性越来越强,不断地制造流行语和流行话题,配合刊登的各种品牌产品的信息,打造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一种生活理念,一种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而又神似日常生活的情景,从而在社会与读者中形成一种新的符号、新的意义、新的消费文化。

三、虚拟世界中欲望的满足

从当代杂志文化的特征,可以这样认为,现代杂志的内容诉求已经不仅仅是编辑的艺术,不仅仅是拥有独有的视角、独特的审美就能观察和表达世界,而是编辑、广告、 发行等相关专业人员,与社会和市场进行碰撞和调和、妥协与反抗的艺术,甚至可以说是编辑与市场合谋的艺术。

因此,对杂志传播的文化,大众的接受方式已经异于对传统文艺传达的文化的接受方式。对传统文学艺术的接受是一种审美的方式,它的关键在于对世界的总体关照、对人心灵领域的透析、对精神境界的提升,是一种由距离感而获得的美感。人们对杂志文化的关注,主要却是对自身欲望的关注。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当前信息过于丰富的时代和忙碌的工作生活中,人们看杂志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得休闲娱乐的满足。⑤具体可这样说,对文学艺术的欣赏是“反映”式的,欣赏对象是通过过滤的现实的结晶,是与现实世界保持一定距离的,有相对完整而统一结构的世界;而对杂志文化的接受是“反应”式的,接受的对象是现实的延伸,这种内容不再是现实的提炼结晶,而是真实的现实世界在虚拟空间中的展示,读者可以凭借幻想跻身其中来获得享受。

例如,综合文化类杂志的成功,是因为走情感路线定位而获得大量读者群的,无论是大人物的琐事,还是小人物的不平凡,都是俘获读者忠诚的妙方。对此类文章的阅读,无疑起到一种情感补偿性的作用,因为作品表现的生活与读者现实中的生活同质同构的,读者在阅读之时,完全是一种同步的心理,他们关注的是自身的情感是否在同质同构的虚拟世界中得以实现,或者自身被刺激出来的欲望能否在虚拟场景中得到满足。后一点在时尚休闲杂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即使不能拥有杂志所传达的生活观念与方式,不能占有杂志刊登的名牌消费品,但是通过阅读,可以体会身临其境的感受,可以在幻想中经历自助欧洲旅游的最佳路线,了解名牌给自己带来的身份地位的满足。此类杂志文化的接受是一种直接刺激性的满足,不再是通过观照客体来拓展个人经验过程的求知,不再是通过观照客体,获得知识和修正内心即成认识图示的,人们不再抽身其外,与之保持适当距离,获得审美的享受,而是列身其中,通过对杂志传播的文化反复消费,将隐抑的欲望释放出来,获得当下的强烈刺激与一种替代式的满足。

注释

《论时尚杂志畅销的时代特征》,红尘著,《新闻界》,2005年第1期。

《中产阶级的文化符号:杂志解读》,孟繁华,河北学刊,2004年7月,第4期。

参见《消费社会》,鲍德里亚(法国),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世界文化特征范文第3篇

[摘要]超现实主义艺术思潮对现代服饰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近年来,具有超现实主义特征的服饰文化又一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给服饰文化的重塑以及认识服饰文化内部规律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通过阐述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分析它在现代服饰文化中的形式特点,对进一步促进服饰文化更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服饰文化;隐喻思想

超现实主义是现代艺术流派中包揽内容较多的艺术形式之一,极大地丰富和启发了服饰艺术文化的创作灵感。在服饰艺术文化中运用超现实主义风格理念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虽然距今已近百年,但超现实主义风格反逻辑、超时空、怪诞感所产生的强烈视觉特征,对服装风格、服装摄影、橱窗设计等艺术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创作手法也一直成为服饰艺术文化领域的一种重要趋向。

一、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特征

超现实主义发源于20世纪初期,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由达达主义衍生而出,强调内容和形式上的自由,后来影响到了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成为20世纪影响东西方现代文艺运动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文艺思潮。它体现了对当时社会形态的一种全面藐视,主要表现领域以诗歌为主,波及戏剧、绘画、电影等方面。

最初,超现实主义一词来源于法国诗人兼评论家阿波利奈尔,他于1917年在剧本《蒂蕾霞丝的》中最早使用。1919年,法国作家布列顿和苏波创办《文学》杂志,又采用了超现实主义一词,而后由于1922年达达派荒谬古怪的崇拜走到极端宣布结束。1924年,布列顿纠集了达达派集团中的几个人外加画家阿尔普、恩斯特、诗人艾吕雅、佩雷等发表了第一号超现实主义宣言,其影响波及欧洲许多国家的不同领域,至此超现实主义运动全面展开。超现实主义是一种以表达人的潜意识为主的艺术流派,它以奥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下意识心理学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探讨无意识绘画,创作神秘诗歌,展现梦中世界。超现实主义的思维特点是脱离现实世界,回到原始状态,通过人的心理深处隐藏着的无意识行动的本能,把梦境、幻觉、错觉、欲望、、机运、灵感等自动作用的偶然性结合起来,并摆脱理性的控制和审美、道德上的偏见,创造一个超现实的艺术世界。

二、 服饰文化中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美学特征

超现实主义服饰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运用多元化的形象符号,塑造古怪、幽默的服装,追求服装与意象的结合,以显现、表达人的主观情感和意愿,这从现代东西方超现实主义服饰文化中就可见一斑。

(一)服装艺术风格的造型模式与隐喻特征

1929年,画家基里科为佳吉列夫的芭蕾舞剧《颂歌》设计的服装和布景,是超现实主义成长初期的代表作品,也显示了超现实主义从一开始就与服装艺术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20世纪30年代是超现实主义服装风格出现的第一次浪潮。意大利时装设计师夏帕埃里就是服装界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创始人。她创造了一个服装设计的全新领域,给巴黎高级女装业带来了无限惊奇和震动,为后来的设计师提供了经典的范本。她的作品多把绘画、诗歌作品移用到服装设计中,形成了前卫、古怪、独特的服装风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她与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合作设计的“泪滴”图案服装;龙虾连衣裙、骨骼连衣裙;类似女性红唇的腰部口袋设计,胸部像是箱子抽屉的西装口袋设计,绣有假领子、克夫或领线的羊毛衫,花生、羊头、金鱼或人型的钮扣,一双有着指甲的的手套。值得一提的是,她的帽饰更为古怪,1930年,她设计的鞋帽倒扣在头顶,被勇气十足的雷金纳德费罗斯夫人所佩戴。她的这些服装大多廓型简单,色彩纯度高,易于穿着,装饰细节趣味横生。夏帕埃里,用她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寻求一种奇迹和梦境的解释,形成了一种丑陋的雅致,也让人体会到超现实主义艺术超越时空的震撼之美。

经历了上世纪40年代的战乱、50年代的恢复和60年代的动荡,70年代朋克颓废的一代后,在80年代,由于1982年纽约的超现实主义画展和人们对现实社会和生活困惑的共鸣心理,超现实主义获得了全面复兴,同时它又一次影响了服装界,使超现实主义服装出现了第二次浪潮,并在短短几年之内超越了以往几十年的总和。马丁在《服装与超现实主义》一书中对服装与超现实主义联姻的过程有着恰如其份的描述。这一时期典型的设计师是法国人伊夫・圣洛朗、拉格鲁瓦、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伊夫・圣洛朗的作品,更多体现出夸张的造型和对视幻技巧的偏爱,如圣洛朗推出的金黄胸铠表达了人体的惊人效果。拉格鲁瓦在1987年第一个将超短裙引人高级晚装,1985年,拉格菲尔德设计完成的“蛋糕帽”和“安乐棱帽”,1982年,三宅一生的“先锋派”作品,他们这种新颖独特、带有预示性和幻觉色彩的服装设计倾向和着装方式,表明超现实主义已彻底融入到服装鲜活的创作生命力之中。

至90年代,超现实主义构思方法更趋多样化。1998年,在米兰举办的“现代艺术胸饰展”几乎都是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品。对于服装而言,这一时期典型的设计师是充满想象力的设计鬼才马克昆和约翰・加利安诺。在马克昆的设计中,表现上帝、死亡、性、爱等带有清新伤感格调的超现实主义服装,让人体会到一种寓意深刻的语境意味。1999年,约翰・加利安诺在迪奥春夏高级女装会上,重新回顾、演绎了一系列的超现实主义设计,包括正反面颠倒的外套,“泪滴”形的腰带装饰,混淆于服装上的手形图案,奇思妙想令人叫绝。

(二)超现实主义在多元化服饰艺术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体现

现代服装摄影和插画中同样也受到超现实主义观念的影响,体现了艺术家的超现实主义梦幻情结和隐喻思想。

在服装橱窗设计上,由于受到超现实主义思维特点的影响,设计师们的审美观不在是单独热衷于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构成效果,而更是表达一种信仰,他们借用超现实主义空间感的主题创意、达利般华丽而充满幻想的色彩、夸张情绪和梦幻观念的表现方式,在对橱窗布置设计时无须考虑布景的虚幻性,使用原色和空间的构成效果,表现夸张的细节和概念化的整体,描述情节性场景的意与境,把橱窗处理为一种从真实通往虚幻的出入口,一种理性与非理性物象同情感的交融贯穿。他们这种新颖独特而华丽的艺术手法为世界带来了一种温馨甜蜜的气息。

在服装摄影中,值得提及的是1924年美国艺术家曼・雷的摄影作品《安格尔的小提琴》,他用一对f形的剪纸叠印在法国画家安格尔作品浴女背部的照片上,造成浴女的整个背部就像一把小提琴的印象,追求了一种梦境般虚幻或摆脱写实的变形效果,同时也象征了对于女性审美的朦胧心理情绪,充分展示了他惊人的才华。其另两幅拍摄帽子的作品也表明了他对服装超现实主义理念的深刻见解,画面中那顶带裂缝的大帽子隐喻着女性生殖器,它是直觉和无意识想象的一种表达,表示一种符号化的物体或是服装的一个组成部分与视觉和性之间的含蓄关系。而另一个带尖的帽子可以被看作一种超现实主义符号和人物形象中分离出来独立存在的与性有关的物体,也可以被看作是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视觉想象力之间的荒诞结合,画面充满着某种象征性和暗示性。

1931年,纽约设计师克勒尔的《无题》拼贴画也体现了超现实主义的特征。画面背景,妇女们劳作在缝纫机生产线上,前景的花和玉米就像粗加工的纺织材料,经过缝制后,展现的却是美丽的女性。通过这幅超现实主义拼贴画说明:缝纫机就好像一台制造虚幻世界的机械,不仅创造衣服,也创造了女性,使妇女们体会到机械工具创造事物的快乐。

三、超现实主义服饰艺术文化价值解析

(一)超现实主义服饰艺术文化价值

超现实主义服饰风格给了我们很多的感悟,它怪诞,富有联想性和强烈的游戏意味,设计不循规蹈矩,常出乎意料之外,令人惊奇。它以各种装饰细节形态结构,摆脱理性束缚,运用分析解剖、错位原理等方法,从人的本能、梦幻、潜意识等领域出发,寻求新的可能,创造出一种奇特、童真、幽默、夸张、非理性效果,构成了一种新的服装艺术内在张力和秩序。另外超现实主义服装趋向于将体现视幻技巧并且带有梦的隐喻、潜意识的隐喻以及偏执狂乃至困境的隐喻意象贯穿到服装设计之中,它借用服装以及制衣工具符号语言,隐喻思想发出的指令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对那些看不见的或是难以解释的现象进行诠释,揭示人类无意识精神内涵的真实。

(二) 超现实主义服饰艺术文化的启示

超现实主义观念对服饰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无论是在服饰的风格、材料技法以及视觉语言的运用上,都可以看到超现实主义赋予设计师们的超凡想象力和创造力。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拥有众多的支持者,服饰这种时髦的艺术也很早被视作为超现实主义梦幻和信仰的场所,在那里正常与反常,物体和概念,技巧与真实的冲突形成一种新的和谐。21世纪,超现实主义风格继续受宠。2008年,春夏时装T台超现实主义服装用新颖奇特表现方式又再一次吸引人们注意的目光 ,2009年,意大利女设计师?Elsa Schiaparelli的作品迈向超现实主义风格,用色大胆,设计感十足。它们神秘乃至诡秘的视觉游戏,在如今视觉信息传递纷杂的时代,仍将会成为人们审美习惯的一部分。

四、结语

现代服饰艺术文化,处于多元化发展交织的时期,时代性、社会性和创造性是它的全部意义。超现实主义服饰艺术文化的探索和创造,无论是来自东西方传统观念还是现代设计理念的影响,都赢得了比以前更为广泛的受众,它在扩大设计和塑造价值观上发挥了史无前例的作用,它刺激了人们的艺术观,唤醒了人们艺术文化的自觉意识。总之,无论如何超现实主义从某种意义上扩展了现代服饰文化的可能性,对于推动服饰艺术的革新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关春华.论精神分析学说对超现实主义的影响[J].文艺评论,2005,(7):194~195.

[2] 范梦.西方美术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481~486.

[3] 刘颖.夏芭亥莉的衣香梦影――超现实主义与时装的经典联想[J].中国纺织, 2004:148~150.

[4] 陈彬.论超现实主义风格及对现代时装设计的影响[J].流行色,2009,(9):76~78.

世界文化特征范文第4篇

一、世界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

1、文化形态呈多元化并存融合状态

随着世界各国交流越来越频繁,使世界文化形态出现多元化融合并存的特征。从目前世界文化现状可以看出,现代东方文化已经与传统东方文化发生了很多变化,融合了西方文化中的诸多元素;而现代西方文化与古典西方文化也大有不同,其中渗透了大量的东方文化元素。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受古代东方技术的启发而发展,同时东方国家现代化发展又反过来借鉴了西方的先进文明。西方现代诗从我国汤匙中得到启发,改变了英式诗歌的句法与诗法,开创了西方意象派诗篇,而我国的现代诗歌又受西方影响。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世界文化一直处于多元化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2、民族文化意识加强并建立起全球文化意识

20世纪以来,世界文化逐渐从欧洲中心逐渐向世界多中心发展,建立起了全球文化意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各民族逐渐融为一体。经济、政治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各国的思想、文化、理论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3、文化研究与历史研究相结合

世界文化的多元并存特点以及全球化意识的建立,使得东西方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交流与碰撞,使世界文化向着新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文化研究逐渐与历史研究相结合,人类的历史文化研究开始向着宏观总和的方向发展。

二、当今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

世界文学的发展表现在从民族文学主义的狭隘观念逐渐转向了更加广阔、宏观的世界文学观念。当今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特点:

1、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发展

当前世界文学的发展正处于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转型的一个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文学交流活动逐渐向世界性发展,国际性文学组织、团体陆续出现,对于文学创作的视野扩大与思想激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的交流与渗透中不断发展,各国对外来文化、文学的接收使得民族文学的圈子得到了扩展。

2、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兴盛与世界诗学的产生

现代文学批评的兴盛是世界文学发展的另一特点。西方文学批评的发展经历了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批评、历史主义―实证主义批评以及文学―美学批评三个阶段,批评的对象逐渐从作品向读者发生了转变,开始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以及读者的反应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文学批评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促进了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以及“平行研究”以及“接收研究”的发展,对比较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同时还促进了世界诗学的产生。世界诗学的萌生以及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对比较文学观的建立有促进作用。

3、世界文化与文学联系加深

文学的产生受人类社会文化的影响,从20世纪以来,世界文化中的各个学科与文学相互影响渗透,使得文学在内容以及形式上都出现了变化,并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三、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的比较文学观建立

1、世界意识与民族意识相结合

比较文学研究者需要站在世界的高度,并用世界性的眼光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要树立起世界意识,并具有全球性文学观念,倡导比较文学中的世界精神,使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方向发展。在建立世界意识的同时,要加强民族意识,进行比较文学研究时首先要立足于民族文学,以民族文学的发展促进世界文学的发展,同时民族文学吸收外来文学中的精华,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只有世界意识与民族意识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建立起比较文学观。

2、文化意识与文学意识相结合

从比较文学的命名可以看出,其研究对象是文学。所以,比较文学观的建立应该以文学为基础,以文学分析作为主要研究方法。而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日益紧密,使得文学的研究与其他文化学科之间的融合越来越多。因此比较文学的研究要求文学意识与文化意识相结合,以文学意识为主,以文化意识为辅,突出文学性。

3、比较意识与诗学意识相结合

世界文化特征范文第5篇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文化创新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政治文化创新的知识1、我们为什么要积极开展庆祝民族节日的活动?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地位+意义)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②保护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保护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特点: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现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

(4)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4、怎样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5、为什么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文化是世界的,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文化又是民族的,各民族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6、为什么要进行中外文化交流?

必要性:

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特点: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

要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意义:

(1)对内:

①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

②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

③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我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2)对外:

①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有利于加强两国人民的友谊,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7、如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①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②利用商贸活动、人口迁徙、教育等途径,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推动文化传播与交流。

③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④在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中,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⑤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封闭主义等。

8、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习俗、建筑、文艺、思想的继承。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内涵又因时而变。

(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9、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1)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10、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的态度:

(1)继承角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腐朽的东西,要“移风易俗”,自觉地改造或剔除。

(2)发展角度: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3)创新角度: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积极吸收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

(4)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推动我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高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5)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1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1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制度的更替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是重大的。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13、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

(1)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也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类文化传承中产生重大影响。

(4)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4、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文化创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时代要求。

15、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基本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借鉴、融合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主体角度: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进行文化创新要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4)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5)必由之路: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提高政治成绩的答题技巧1、高中政治选择题的技巧。

选择题题干在情境设计和设问上多种多样,题肢往往似是而非,迷惑性强,稍一疏忽,后悔莫及。要想解答好选择题,首先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准确把握概念和原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是选择题主要考察内容,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其次,养成好的习惯:做题习惯,如建立错题本,或在资料中对不同难度的题做不同的标记,对反复出错的题进行重点分析;总结选择题的干扰方法、做题的好的经验习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好的思维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

2、问答题解题技巧。

要注重切入语,观点要明确,能分段就分段能分点就分点,标清大小点,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引用材料关键论述。

3、启示类启示型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等等。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技巧上,一般先提出理论依据,然后再提出应该怎么办,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寻找措施。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4、启示类启示型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等等。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答题技巧,一般先提出理论依据,然后再提出应该怎么办,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寻找措施。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在政治答题时要避免哪些问题1、急于求成。

不审题,不构思,怕时间不够,想一句写一句,结果不是错解题意,用错原理,就是重重复复,颠三倒四,该回答的没回答好,不用回答的却写了很多。

2、照本宣科。

不理会题目的具体要求,不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紧扣题意进行回答,只是一味地按照复习资料或辅导老师给的相似题的答案答,结果由于答题的针对性不强,得分率不高。

3、表达不准确、不科学。

原理表述不准确,分析用词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