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世界特色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当代壁画属于环境艺术,只有当画面的形式语言与环境协调统一,才能展现出特有的视觉美感。空间位置确定了壁画的环境状况,位置不同,对于壁画创作的要求也就不同。《世界文明》壁画创作是在深圳世界之窗旅游区的文化广场上长200米的浮雕带。居于“世界之窗”这样一个以展示世界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公园的时空背景之下,《世界文明》石刻壁雕,总体设计上是展现世界文化,经它入口,接引来世界各地的游客。所以在壁画设计上,主要是集中显示人类数千年创造伟大文明这一核心主题上,无比恢弘的气势,展现无比丰富的文明。目前关于这一大型壁画创作的论述,据本人在查找资料时发现较为零散,其中有价值意义的数侯一民先生和李林琢先生的《再现东方文明――深圳世界之窗“东方文明”浮雕创作谈》一文。文章围绕在侯、李先生的论述基础上,较为详尽地阐述《世界文明》壁画的艺术特色。
二、关于《世界文明》壁画的基本情况
深圳世界之窗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是一个集中多个国家、多种民族、多种历史风貌的建筑形式和文化形式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它有意识地营造出了一种旅游文化的文化意境,多色彩地再现各民族的文化形态,艺术地实现它的商业活动,让游客在欣赏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中感受审美的情趣,这是很有意义的研究。
居于“世界之窗”这样一个以展示世界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公园的时空背景之下,《世界文明》大型壁画为贯穿五个大门,长200米的浮雕带,与各大洲门式建筑、古代柱廊和雕刻群组成宏伟的文化广场上。《世界文明》大型石刻壁雕石刻长200米,高10米,它与不同地区的大门和数十座古代建筑的柱式及形象组合在一起,形成气势宏大的世界文化广场。由中央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三个单位的艺术家们经过长达两年多的艰苦努力,精心设计、精心监制的红砂石浮雕。塑画墙高10米,分6块墙面环绕广场竖立,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这是一部表现人类文明史的的鸿篇巨制,是艺术与旅游文化融为一体的创作。它以粗犷、质朴、细腻等各种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格与五湖四海的游人对话交流,显现出自身的精神力量。
三、《世界文明》壁画创作内容的特点思考
《世界文明》壁画主要集中在显示人类数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这一核心主题上,它不仅包括了两河、印度、埃及、希腊、中国这些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又包括了整个亚洲、太平洋、大洋洲、澳洲极其丰富、极具特色的广大地域。
在这么一个宏大的主题和背景时空下,对画面形象的收集、处理、提炼以及艺术创造是有着很大的困难的。人类文明,从古巴比伦到伊斯兰文化,从仰韶到丝绸之路,从古代印度到佛教的传播,从古老的图腾到科学发明,天文、地理、航海与战争。从恒河、黄河、两河流域直到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各大洲的多种文化。纵贯数千年,横跨整个地球……要熟练自由地驾驭这一庞大复杂的任务,不单要有对于中外文化的熟悉知识背景,还要有对世界文化的深刻理解。纵观《世界文明》壁画所应用的素材,壁画家们并没有采用惯常使用的壁画手法,而主要依靠对世界优秀文化遗存的精选与组合来形成画面,但组合并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按严格的文化历史,概括数千年文化的丰富内涵来构建画面的形象。
(一)《世界文明》壁画创作艺术形式的特点思考
《世界文明》壁画创作的特点,不仅表现在思想内容上,还表现在对壁画艺术形式的追求和探索上,表现在对材料工艺的选择上。中外历史上的优秀壁画创作为当代壁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如中国传统壁画匠心独运的造型方法,宛转自如、流动飘荡的线描技法以及变化丰富、生动灵活的突破时空限制的构图营造法等,都在《世界文明》壁画中有所体现。《世界文明》的壁画创作者们如在体现具有“美洲的希腊”之称的玛雅文化的一个局部,壁画艺术家们就大胆地采用了米克斯特克传说中的“脚印”贯穿于整个墙面,导引着人们沿着这些“足迹”去探寻美洲文明的奥秘,画面的处理上类似于“超现实主义”所营造的异乎寻常的梦幻般的境界,也有颇似“抽象派”的形式探索。另外,艺术家们也在注重从中国传统壁画艺术中,从外国优秀美术作品中,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使得壁画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日趋多样化。
(二)《世界文明》壁画创作材料的特点思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当代的壁画家们在开发传统工艺材料的同时,极其注意不断运用新的材料来进行创作。除了运用油画色、国画色、丙烯色等颜料绘制之外,还注意运用镶嵌、陶瓷、漆艺、金属材料和棉毛、化纤材料等来开拓新的艺术表现方式。许多壁画本身就是运用物质材料对建筑实体进行装饰的,所以,壁画在材质运用方面的创新也显得十分重要。相当多的壁画作品超越了传统的用材范围,广泛采用了新颖的材料,获得了只有现代化科学技术才能实现的优美的艺术效果,从而为现代壁画的创作开辟了新的天地。但是,《世界文明》壁画虽是单一地采用了红砂石用浮雕的艺术手法,由于对墙面以自由分隔的形式,以乱花迷眼的组合,以高(高可近圆雕)、中、低(平刻浮雕)跳动的起伏和张弛变化的疏密开合,以表达“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的丰富与壮观,从而达到更能深化人类文明史的这一主题。
(三)《世界文明》壁画创作手法的特点思考
《世界文明》是一座巨型的石刻,壁画家们一般采取了高、中、低浮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高浮雕有高达75厘米,在画面的下部,其内容是有代表性的文物,(如印尼的神鹰,印度的恒河,日本的奈良大佛,中国的舞乐骆驼、霍去病墓的卧马,巴比伦的哈木拉比法典等等)或粗犷雄浑、或精雕细琢,在画面上成为柱角,造成构图的稳定感,同时,它又是观众直接触摸和拍照的对象,“中层浮雕全高45厘米,出底板一般25厘米。这一纵横交错、内容繁杂、占据画面的主要部分,成为一个个中心,其外轮廓是画面的骨架,浅浮雕部分总厚度为30厘米,出石底面约5厘米到8厘米,起烘托与连接的作用,虽不是画面主要部分,却并不省工,有不少局部,如日本和服和浮世绘的水纹花饰,都是以精确的构造,一个个斗拱、一朵朵小花、一个个波纹连卷、勾结、精雕而成,一律不用线刻,因为简单的线刻在大浮雕上效果不理想”。整个作品是靠构图的大结构、阴影的起伏强弱、块面的开合疏密、石头的色彩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和气势感觉的。另一种视觉效果就是近看效果。因为观众更多的是在浮雕下观看,视角不过是整个画面的二十分之一,而且前边还有柱,自然分隔成一个个局部,这就要求设计时每个局部的相对完整性。在处理上对有的局部极尽精微,使游客能发现许多精彩之处,有的小地方又放手处理成大的形体,有如一面大墙,如恒河的大象高达两层楼房,观众到此心胸开阔。
(四)《世界文明》壁画创作的功能性思考
就《世界文明》壁画艺术的功能而言,它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它不仅以记事性或象征性的构思与写实和夸张相结合的手法,生动的造型,丰富的想象去表现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事件和传奇性故事情节,以富有浪漫色彩的艺术形象表现不同的人物情景,而且能与建筑艺术有机的结合起来产生其它艺术形式所达不到的艺术魅力。
四、当代壁画功能的拓展
《世界文明》壁画已不仅仅是传统概念上的一幅画,它在广义上已是一种环境艺术了,它关注环境,并在广阔的天地中发挥创造性的思维,它对营造深圳世界之窗乃至深圳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一个当代大环境的文化形象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这一角度上来看,当代壁画与环境的结合,壁画对环境的依存关系,壁画对建筑的从属性和艺术价值的相对独立性,在环境设计中精品力作的意义,以及当代壁画功能的拓展性都是我们必须探讨的课题。
《世界文明》壁画的成功,其最为突出之处就是善于挖掘各地民族气派、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并对于深厚而丰富的世界各国民族传统的研究(包括对民间艺术、以及文学、历史各艺术门类的研究)。而且并没有僵化在传统的固定模式之中,相反,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的历史借鉴,产生了面对现代人需要新鲜活泼的新形式,新语言。
张立奎的艺术人生,有着新时期中国军人特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浸染了浓郁的人民军队特有的人文气息。中国的人民军队,素重文武互相陶淬,是钢铁之师,也是文明之师,一个强大的国家,少不了文化的强大。
作为国防大学专业画家,张立奎一直以中国传统的水墨语言,追求着人物画的更新、更高的境界。但他对这个更新、更高的境界的追求,不是以复古的方式进行的。他是在现代性的意义上,一方面,以传统水墨文化思想资源为其形式语言显现之本原,另一方面,则以当下国家意识主旋律为其终极价值旨归,将西方文艺复兴以降(包括现代、后现代)的视觉文化资源作为构成其画面的“物质性”元素,而完成其个性化的风格建构的。
张立奎先后毕业于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水墨人物画研究生班、中国国家画院水墨人物创作课题班,有明晰的“科班”背景。就艺术教育而言,中国的学院教学有两大功能:其一,是放眼世界,继承人类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借鉴崭新的文化创新理念;其二,是关注与国家现代化进程有关或与现实国计民生有关的思想人文文化建设。事实上,20世纪中国学院教育的这两个方面的功能,是一而二,二而一,互为因果的。所以,一旦当我们把张立奎先生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国际艺术大展获奖的作品,以及他在汶川地震时期创作的那些感动人心弦的主题性作品放到20世纪中国美术学院教育成果的历史时空进行审视,就会发现,正是他在受业上述学院教育时所打下的扎实的现实主义写实功底,才使得他现在以水墨材质为形式语言载体的作品有了钢铁铸成的雕塑一般的效果,且由此而使他的作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精神纪念碑的基本特征和特殊价值。
20世纪上半叶,通过学院教育引进的源自欧洲文艺复兴以降的西方写实手法,是与引发的促使中国政治形态发生惊天动地大变化的启蒙思潮息息相关的。因为,正是这种写实手法与嗣后整个中国社会变革的精神诉求相联姻,才催生了影响整个20世纪乃至于今天的中国社会文化思想变迁的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方法以及此后的大规模发展。张立奎的水墨人物,有着清晰的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手法的影子,甚至可以说,这是他的水墨人物画的主要的内在语言形态支撑。不过,这已经是张立奎在世界一体化时代语境,重新对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手法进行崭新的学术界定,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了。
正是这种现实主义,以及张立奎在这方面所达到的特殊的高度,使得他的水墨人物,第一,与世界一体化时代的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第二,因其具有当代中国文化自身的特色,而因此具有了特殊的值得研究、值得关注的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学术价值。
二
在当代,画坛上软性的作品比较多,而张立奎的作品正相反,是刚性的。譬如,它以犷丽、瑰奇的笔墨,使他所画的《守望的人》(196cm×98 cm 2008),刚猛、威武,但绝不冷硬无情。在这幅作品中,他没有去润色、美化他所画的人物,而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襟怀和忧患眼光,来表现他所深深热爱着的人民。
这种襟怀和眼光,在当今也许只有人民军队中人才有。所以,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首师大美术系主任、著名画家刘进安先生才会说:“张立奎的作品,粗犷、雄浑、奇诡的艺术风格,传承着中国文化,转化着西方艺术,步入水墨大境界,俯瞰写意新视野,使人们感到非常惊异。” 张立奎的《守望的人》,是感性直观的,我们相信他画这幅作品的时候,并没有理性地多想什么,而是秉笔直书,纯任自然,以饱满的激情宣写了他对他所看到的这个世世代代生活在沂蒙山区的父老乡亲的直觉感受。但是,就是在这个直觉宣写(不是宣泄)的过程中,一种中国人素有的“无心成化自然”,但“有心人文相天”式的“涵养功夫”,却使得他的这幅作品在“秉笔直书”的过程中具有了鲜明的人文内涵——这应该就是刘进安先生上述话语所指的符号学意义上的深层义理意蕴了。
张立奎的《守望的人》,以“原生态现实主义”的方式,所刻画的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留在家乡守望的老人。而张立奎真正想表现的,是“这一个”经过中国近代数度苦难折腾之后,因时代转机而充满灿烂笑容的老人。看了,真的是让人悄然动魄,感慨不已。他的《老哥俩》、《失意的秋》、《沂蒙母亲》,都属于同类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以往服务于宏大叙事的现实主义艺术曾因成为意识形态附庸而失去艺术应有的人文价值而被许多人抛弃的时代,张立奎终于在现代艺术崇尚个性表达的技术性手法的再造之中,找到的突围的方向,从而使20世纪中国的学院式写实手法,在当代文化语境进入到高峰显现的层次。
也许,有人会问,张立奎为什么没有美化他的《守望的人》?其实,只要想想罗丹的《巴尔扎克》、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还有梵高画的《农鞋》,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梵高的《农鞋》,破烂、肮脏,丑陋不堪,但那“农鞋”却因寄寓了梵高伟大的悲天悯人思想而特别震撼心灵。著名画家、张立奎的导师刘大为先生说:“张立奎的画路很宽,在广阔的探索领域,他画出了很多让人们羡慕的画。”(笔者在写此文之前,曾拜访了大为先生)这不是溢美之词。以往,我们的一场又一场的运动,都是从文艺“负重批判”开始,而引发政治运动,最终以政治运动方式解决文艺失重问题,现在,我们汲取了历史的教训,艺术家的创作有了充分的自由,但是,艺术作品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却又成为极为严重的问题。于是,如何看待百年以降以至于今天的中国艺术历程中的启蒙和救亡、负重和失重、个性和群体、传统和现代、全球化和本土化等等问题,就成为坚持现实主义道路的画家必须直面的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张立奎的《守望的人》中支撑着的“原生态”的现实主义,是有启迪意义的。
总之,作为一个军旅画家,张立奎能不受观念和题材的制约,用无拘无束的狂放之笔画出让我们惊心动魄的作品。但他的作品风格,并没有像现在许多受过学院教育的画家那样西方化,也没有像一些坚持复古的画家那样泥古不化。而是能立足现代中国文化语境,在不违学习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前提下,在风格创新方面,以他的大量优秀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典范性参照,作为一个新的方向,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和深入研究。
三
20世纪中期,“现实主义”在“三突出”原则下,致使许多艺术家和理论批评家遭到了不应有的迫害,拨乱反正以后,一些人有情绪,抛弃了现实主义,以引进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和观念技法来反拨以往的错误原则与方法,这之中,情绪化的探索和实践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于是,对许多画坛学人而言,也就并没有特别注重有正确方向的文化建设,并因此而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事实上,现实主义艺术的功能价值,与社会因科技进步而引发的生产力及其相应关系的新变化所必需具有的人文精神建设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纵观张立奎的即兴式写生以及他的主题性创作,如前所述,他首先注重以感性直观方式刻画他所表现的对象,虽然,他深知艺术语言手法的形式美是思想、精神、观念的衍生物,但对他来说,技术就是思想,形式就是理想。绘画的社会意义,深刻的思想,应该是他所说的“绝活”,即形式美需求的特定产物。因为,在他看来,拙劣的技术与过时的技术在现代社会语境,是不可能表达真实的现实感受的。张立奎的这样的绘画思想,既来源于西方现代艺术中的“元语言”意识,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人画理论背后的“道”的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人画理论中,“道”与“技”是从画家涵养而成的个性品质中一并以“无心成化”的方式迸发而出的不二之物。
在中国传统的文人画理论中,画家涵养成的个性品质是艺术创作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但这种涵养功夫却又不可能太快,一快就会出质量问题。它不仅需要画家长期坚持自己的文化信念,同时,也有一个他所处的群体普遍的涵养功夫高低的问题。仅仅是一两个人独立的坚持修为,是不可能达到多高的高度的。张立奎说:“我试图把狂草的激情和笔墨融入到现代人物画的造型中;我试图把现代学院派的理念和实践融入到传统的文人画中;我试图把现实人物传递给我的那种丰富的情感,用一种激越的、洒脱的、无拘无束的笔触书写出来;我试图把书法用笔,融入到我的画图的每一个局部,不留一点做作,不留一点装饰,不留一点妩媚,使它像泉水一样清澈。” 张立奎的这样的想法,是有天大的难度的,幸运的是,就在张立奎步入人民军队这个大熔炉的那一刻,他就已经处于一个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思想文化都已经高度发达并达到很高层次、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化空间之中了。
《深秋》、《油田老兵》等作品,是张立奎不用费很大力气就画出来的精心之作。这些作品画得极“轻松”,但刻画却不失深刻。不仅表明了他手有“绝活”,能在无拘无束的自由挥洒中将他所表现的对象的解析、结构、透视以致虚实、主宾、繁简等技术性手段表现得极为高妙,而且,还表明他是深明应该如何以“原生态”的现实主义方式在水墨材质上表达肖像画所应有的人文奥义之美的。这就是说,张立奎的这些作品,不仅准确地表现了他是如何充满情感地表现了他所感受到的那些人物的人生的真实境况,而且,他还以让这些人物一生经历过的多种人生状态展现在同一个瞬间的方式,既浓缩了这些人物的生活经历,又在“无心成化”中表达了他对他所表现的那些人物的炙热的深情。于是,基于平时奠定下的敏锐捕捉人物性格、深刻洞悉人物内心世界的能力,我们也就不难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他不仅能在创作《一吼秦腔忘忧愁》那样的爽快淋漓的作品的过程中,能以近似“导演戏剧”的方式,让自己一直处于神采飞扬的在场状态,而且,即便是创作《英雄》、《我们都是汶川人》那样的大型的主题性作品时,他也能在淋漓酣畅、豪迈痛快的创作行为过程中,将众多的画面人物当做一个“团块”来一挥而就、气盖千军,并因此而将作品表达得动人肝胆、撼人心魄。
一、背景:高端电视节目的“午夜突围”
CNN电视台创始人泰德·特纳曾经说过:“任何时段都可能是黄金时段”,意在强调只要真正打造出契合观众口味的高品质电视节目,就不难培养起观众固定的收视习惯,并最终形成对特定电视节目及其所属频道的高度忠诚。特别是在当前网络等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之下,积极以优质自办节目开发电视频道的“泛黄金时段”,已成为各电视媒体在新时期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湖南卫视自2010年起,开始着力开发原本被电视剧与综合新闻节目“一统天下”的零点时段,将目标观众锁定在习惯于夜间收看电视的社会精英群体,并陆续推出了《变形计》、《零点锋云》、《岳麓实践论》、《天天向上》、《博物馆奇妙夜》等一系列着眼于高端话题的电视节目,收视率与同时段电视节目相比均名列前茅。而在“零点主流黄金人文带”已初具规模的基础上,湖南卫视又陆续推出了献礼建党90周年的“红色青春偶像剧”等节目,进一步加快了湖南卫视向提升电视节目“文化含金量”方向发展的创新步伐。
2011年1月30日,《非常靠谱》节目正式登陆湖南卫视每周日晚8点黄金时段,成为全国第一档关注中国传统家谱、姓氏文化的电视节目。从5月16日起,《非常靠谱》第二季调整至每周一晚24点15分播出,成为湖南卫视全力打造的“零点主流黄金人文带”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开播半年多来的磨合与调整,《非常靠谱》的收视率已稳步攀升,在全国同时段电视节目中表现出色。
就节目形态而言,《非常靠谱》作为一档以社会精英为目标受众的脱口秀节目,由著名主持人汪涵主持,联合张发财、周忆军、郦波等文化名人及专家学者,以“围炉夜话”形式展开。此外,每期节目还会根据特定主题邀请一至两位嘉宾,以“姓氏标识携带者”身份共同参与现场讨论。而在对传统姓氏文化的表现形式上,《非常靠谱》在立足高端话题的同时,努力“化繁为简”、“寓教于乐”,以活泼、动感的娱乐化表现形式,为传统文化节目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
二、特色:文化为“体”,娱乐为“用”
(一)文化底蕴深厚
姓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文化基因之一,既有“雅俗共赏”的传播力、又有“家喻户晓”的影响力。作为洞悉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窗口,中国姓氏文化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自周代开始形成了稳定的姓氏制度。至北宋初年,钱塘儒生将500余个姓氏以《百家姓》为名收集成书,成为与《三字经》、《千字文》等文化典籍齐名的少儿启蒙读物。由此,姓氏文化开始在民间日益普及。而立足于中国传统姓氏文化的《非常靠谱》节目,正是在充分洞悉国人“寻根问祖”情怀的基础上,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姓氏文化资源所进行的一次创新性开发。这样的节目定位既能在内容上保证有题可选、有话可说,也有助于保证观众的收视热情与参与积极性。
此外,随着湖南卫视在世界各国的广泛落地,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得以收看到湖南卫视的电视节目。而对于这部分观众而言,《非常靠谱》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众多华语节目中可谓独树一帜。如一位澳大利亚华人观众就曾表示:“对很多移民家庭来说,在西方教育的大环境下,向子女灌输中华历史文化知识常常是徒有心而无力。如此看来,《非常靠谱》这档节目实在是我们这些海外华人的福气了。”[1]可见,中国传统姓氏文化既为《非常靠谱》节目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与丰富的节目资源,同时也有助于海外华人群体间文化凝聚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内容组织灵活
在《非常靠谱》开播之初,对节目内容的组织主要依靠有影响力的嘉宾聚拢人气,进而通过设计“为嘉宾寻根”的悬念追溯某一姓氏的发展脉络,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典故。例如在首期节目中,《非常靠谱》就邀请到了著名演员刘晓庆为嘉宾,通过查证其作为刘姓成员的家世背景,引出了与光武帝刘秀以及“湖广填四川”有关的一系列历史事件。而在此后有关姜姓、伍姓、谢姓的多期节目中,《非常靠谱》也分别邀请到了姜育恒、伍思凯、谢亚芳等娱乐、文化界名人,在探秘其家世过程中挖掘出了姓氏背后的个人经历与文化传承。
随着《非常靠谱》调整至零点时段播出,其对节目内容的组织也不再局限于以单一姓氏为线索,而是更广泛地联系了当今社会中的热点话题,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寻找到了更多独具匠心的切入点。例如在题为《状元的姓名有何玄机》的节目中,《非常靠谱》就充分结合了“高校录取”这一时事热点,从现场嘉宾“水木年华”的状元身份以及其他文化、娱乐界名人的考学经历说起,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又比如在七夕将临之际,《非常靠谱》适时推出了以《爱情“你懂的”》为题的节目,以民间爱情故事“天仙配”引出“董姓”,进而与嘉宾、观众共同分享了与爱情有关的历史传统与文化风俗。
可见,《非常靠谱》在对节目内容的组织上始终坚持“以社会热点切入、姓氏视点植入、精英观点介入”[2],无论是以名人家世为线索,还是以时事热点为主题,都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就姓氏说姓氏”的狭窄思路,拓宽了涉及内容的广度与深度。特别是其中“融故事于人物、寓历史于现实”的鲜活设计,更是有效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广大电视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三)表现形式活泼
在节目的表现形式上,《非常靠谱》成功实现了将专业、精深的历史文化知识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活泼手段加以传播。首先,在主持人的选择上,汪涵的品牌效应可谓《非常靠谱》节目的一大亮点。其幽默而不失严谨、机敏而不失沉稳的语言风格以及扎实的历史文化功底,在节目中运用得恰到好处。其次,专家学者在《非常靠谱》中的讲解成功摆脱了“坐而论道”的枯燥形式,在语言通俗易懂的同时充分利用了实物道具,与节目轻松愉悦的整体风格可谓相得益彰。最后,《非常靠谱》在其制作过程中还充分利用了电视媒介的“直感性”特征,通过添加简洁生动的图示、轻松幽默的视频短片以及韵味古朴的现场配乐等娱乐元素,强化了对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的直观呈现,显著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与亲和力。
同时,《非常靠谱》节目的整体氛围并没有因为娱乐元素的使用而受到负面影响。相反,无论是主持人、嘉宾还是现场观众,在对姓氏文化的讨论中都始终保持着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虔诚敬畏之情。以《非常靠谱》关于“任姓”的专场讨论为例,汪涵及各位嘉宾主持虽然在与“姓氏标识携带者”大兵的对话中妙语连珠,但从烈女貂蝉谈到著名作曲家任光,其间风趣幽默的调侃始终没有脱离“任重道远”的主题,尤其强调了历代任姓名人在责任面前“敢于担当”的优秀品格。可见,娱乐元素在《非常靠谱》节目中的使用是因时而动、有理有节的。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非常靠谱》作为湖南卫视一档无成熟先例可循的原创电视节目,在对节目具体内容的协调安排、相关文化知识的规范表达以及与观众、网友的积极互动等方面,也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首先,《非常靠谱》在以姓氏为线索不断推进节目内容的过程中往往有较大的随意性,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脱口秀节目收放自如、形散神聚的优势。这尤其表现在对节目内容的时间分配缺乏计划,容易受主持人、嘉宾的谈话热情影响,出现“厚此薄彼”的情况,造成话题之间的衔接不畅,进而影响节目的整体节奏。
同时,在谈及重要历史人物及事件时,《非常靠谱》中主持人与嘉宾对相关资料的使用与表达有时还不够严谨规范,主要表现在对所述典故究竟属于“正史记载”还是“野史传说”缺乏明确指示,对所引资料出处的交代也不够详细。这既容易给不了解相关历史背景的观众留下错误印象,也容易对希望进一步了解有关内容的观众造成困扰。
此外,作为以“寻找百姓家的传奇”为口号的电视节目,《非常靠谱》的百姓特色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除了演艺明星与文化名人之外,很少有普通百姓能以“姓氏标识携带者”的身份走到台前讲述人生故事、畅谈家国情怀。而网络及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作为当下电视节目与广大观众沟通的重要纽带,也未能在《非常靠谱》节目中得到充分的利用。
可见,湖南卫视要将《非常靠谱》真正打造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电视节目以承担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在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就总体而言,《非常靠谱》相比许多传统文化节目,已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因内容沉闷、形式单调而形成的收视瓶颈,同时有效避免了同质化、庸俗化等“娱乐过度”现象的出现。而正是这种以文化为“体”、以娱乐为“用”的创新理念,将《非常靠谱》成功打造成了一档具有独立个性且能同时兼顾传统文化底蕴与大众收视诉求的高端电视节目。期待《非常靠谱》能够在保持现有特色的基础上,以更均衡的内容组织、更严谨的资料使用和更广泛的观众参与,切实展现出中国传统姓氏文化由古及今的历史脉络,以及中国人以家族为纽带薪火相传的文化品格。
三、启示: 娱乐应尊重文化、观照现实
随着国人物质生活水平与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关注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正日益受到市场的青睐。特别是娱乐元素的注入,已成为此类节目改变刻板形象、赢得观众喜爱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许多电视节目对娱乐元素的运用,又普遍存在着庸俗化、同质化、模式化等问题。要真正在传统文化节目中把握好娱乐与文化之间的融合限度,避免因迎合观众低级需要而降低节目的文化品味,湖南卫视的《非常靠谱》节目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非常靠谱》作为湖南卫视以娱乐形式解读中国传统姓氏文化的成功尝试,对同类电视节目的最重要启示正在于,其以实践证明了“没有娱乐的文化”与“没有文化的娱乐”一样,都是违背电视媒体传播规律的。娱乐元素的恰当使用,无论对电视节目的自身发展还是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承而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要真正将娱乐元素恰当运用于传统文化节目中,则应遵循以下两点原则。
尊重文化是前提。班拉杜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许多人类的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显示的各种行为方法而产生的,大众媒介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媒介。[3]而《非常靠谱》作为这样一种“学习媒介”,其成功正表明:知识教化与文化宣传是电视文化节目最基本的功能。因此,传统文化节目应以更好的满足广大观众的文化需要为根本目标,首先保证对文化知识的准确、广泛传播。如果为了追求电视节目的娱乐效果而牺牲了所传播知识的准确性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那么无论再花哨的节目形式、再广泛的传播范围,都将失去其存在意义。
观照现实是关键。对于广大观众而言,最鲜活的知识与最高级的娱乐,往往都来自于曾经经历或正在体验的现实生活。而《非常靠谱》以“明星家世”、“百姓故事”与“时事热点”为线索多角度呈现传统姓氏文化的尝试,在主题选择、内容组织及表达形式等方面努力发掘历史与现实间的契合点,才能真正将传统文化现代化、高雅文化通俗化,切实满足观众获取知识与享受娱乐的双重需要。
综合以上两点可知,只有既在内容上靠了传统文化的“厚重谱”,又在形式上靠了大众文化的“趣味谱”,才能真正打造出文化与娱乐良性互动的“靠谱”电视节目。同时,也只有这样“土生”于中国文化根基之上、“土长”于中国普通百姓之中的电视节目,才能真正抵御住外来电视节目的冲击,进而在中国本土乃至海外的电视节目市场中,树立起真正有竞争力的电视文化品牌。
注释:
[1] 参见。
[2] 参见百度百科:。
关键词:就地城镇化;因素;东风村;人口;经济;社会
中图分类号: F29.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1.061
据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但是我国的这一数据基本上是通过人口转移实现的,而对农村本地的建设则十分有限,同时城市的资源也并不足以容纳所有农村人口。因此,走就地城镇化的道路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列举的东风村是此次调查的三个村庄中城镇化程度中等的村庄,处于就地城镇化发展中的过渡阶段,是其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于东风村目前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将在本文进行分析。
1推动因素分析
由于城市吸纳力不足以完成完全的城镇化,就地城镇化成为农村发展所必然要走的道路。就地城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口聚集程度比较高;生产方式上实现向二、三产业转型;提高社会公共服务向城市靠拢。
1.1人口方面
在对东风村的调查中,有40%的人表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为非农业种植。很明显,农村人口进城打工使得本地劳动力流失,留守在当地的村民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情况,导致当地的人力资本无法满足其城镇化的建设。这样人口的流失,也造成了东风村的人口规模无法达到城镇化的要求。
1.2生产方式方面
造成农村人口流失的原因之一则是农村的经济环境并不乐观,农村人口纷纷流向城市以获得在农村无法得到的劳动报酬。据调查发现,东风村目前并没有自己的乡镇企业,其主要生产方式为农业种植生产,以二、三产业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并未发展起来。没有产生自己的特色产业,就无法通过市场的需求吸引资本投资,因此也就不能引导本地劳动力留在本地,导致劳动力的流失。
1.3社会公共服务方面
东风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完善。目前正在进行社区化建设,还没有搬入楼房,大部分居民居住在砖瓦房中。道路方面依然是土路,路面崎岖不平。居民用水依旧是以井水为主。互联网的使用率达到43.3%。86.4%的居民表示并没有消防措施建设,同时大部分居民对学校和医疗诊所表示满意。而在后面的调查中,不少居民表示愿意到城市中居住的原因便是城市的居住条件好于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失且并不能吸引外地的劳动力和资本,对于农村的就地城镇化发展也是不利的。
2解决方法
城镇化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人口的转移,具体还体现在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根据东风村的发展情况来看,首要是发展经济,以经济来带动另外两方面的发展。有学者指出,要素投入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也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这里的要素投入主要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人口素质的提高和本地的特色产业创建。
2.1人口城镇化
对于人口素质提高也可以看成一种投资,是一种对于人力资源的累积。只有将农村的人口素质提升上去才能成功引导农民的生产方式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型,才能指引村民更有效的配合政府的政策,有利于加速城镇化建设,使得农村生活现代化,吸纳城市文明。
2.2经济城镇化
在就地城镇化的建设中,农村的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有结合当地具体情况的特色产业。对于特色产业的构建重点在于不能生捏硬造,要结合地方特色使本地劳动力、资本源和市场紧密地结合起来,打造出适宜自身特点的产业。依据当前发展的经验,目前发展较好的陈家店村采取的是发展第三产业的方式。东风村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依据当地的地形特点,打造知名的自然生态旅游景点,围绕自然风光旅游服务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由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吸引资本投资带动其他产业,例如种植业、手工业的发展,以此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吸引当地劳动力回流,增加人口聚集程度,达到人口城镇化。
2.3社会城镇化
首先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关于居民普遍反映的道路问题应该抓紧维修,同时还应设有路灯,争取早日铺设柏油路面便于居民的出行以及交通运输。而另一方面,居民的用水也一直以井水为主并未使用自来水。因此在路面铺设完毕之前,也应尽快开始自来水管道的引入,以免建好的道路再次遭遇被挖开的局面,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此前提到过的关于东风村的社区化建设,由于居民尚未入住,所以关于村民们的搬家该如何安置以及小区内部的安保物业等也应在入住之前安排妥当。并且要预防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不均等、受益程度不均等的问题。关于村民的能源使用问题,东风村并没有使用过绿色能源,所以也应该加强绿色能源的使用,增加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例如风能、太阳能、天然气等。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政府的推动作用不可或缺。在目前城镇化的进程中,只依赖与历史的客观趋势是不行的,这其中需要政府政策的推动和扶持。城镇化发展的先期投入也需要政府的金融支持,通过政府的资金投入带动城镇化的先期发展。
3结语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东风村的现状,从人口聚集程度、生产方式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对东风村的城镇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三个方面浅谈了东风村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应注意的问题。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城镇化建设取决于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同时在其发展的过程却不应操之过急,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马孝先.中国城镇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2):117-124.
【关键词】 四川;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政策建议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四川“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一定要把握好实施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积极挖掘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潜力,以新的理念、方法、举措以及全新的格局,推动特色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川巴蜀文化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是我国唯一一个同时具有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省份,也是多民族聚集区,民族文化特色浓郁:川西神秘的金沙、三星堆、古蜀文化、三国文化;三州地区遍地宝藏,像甘孜的“康定情歌”、凉山的“中国彝族文化”等。国家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腹心范围也在四川。显而易见,四川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具有强大的优势。
一、“十三五”时期四川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面临难得机遇
1、居民消费需求转变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居民家庭的消费由原来的生存型向现在的发展型、品质型和享受型转变,消费类型也从过去明显的模仿性排浪式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转变。据西南财经大学的2015年第三季度“四川消费者信心指数”显示,三季度四川消费者信心指数略升。近年来收入分配结构和社会保障条件的改善,将为四川文化消费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政策叠加效应明显
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不断出台,2014年7月,四川制定出台《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4―2020年)》等一整套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进一步优化了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
3、文化融合趋势向好
特色文化产业与一二三产业密切相关,融合了消费品工业、信息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业、建筑业、体育产业、农业等各领域,将为其他行业升级改造提供动力,并不断融合成新的产业形态。特别是“文化+”与“互联网+”共生发展,能够进一步弥补“互联网+”技术层面融合带来的缺陷。
4、互联互通条件改善
特色文化产业的“跨区域”互动发展,很大程度上契合了目前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要求和空间布局特点,能有效解决文化产业区域布局不合理问题,同时也与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相一致。特色文化产业将缓解成都在全省经济版图中一城独大的不协调问题,也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
二、“十三五”时期四川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思考
1、以新的理念,指导特色文化资源科学转化
四川文化资源转化总体能力不强,特色资源转化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科技化水平不高,文化产业区域竞争力不强,优势文化产品生产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十三五”时期,四川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文化资源科学利用和有效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和产品支撑。各地要努力探索文化资源有效转化途径,比如成都市围绕建设“世界田园城市”,大力推进文化产业聚集和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创建文化创意产业标杆城市;广元市可以大力推动三国文化、红色文化、蜀道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区域特色文化产业跨越发展。
2、以新的方法,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一是发挥市场配置特色文化资源的作用。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好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手段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国有文化企业中已经完成转企改制的,应该进一步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采取多种途径盘活国有文化资产,运用好市场化的供给需求机制和投入产出机制,提高特色文化资源的利用和转化水平,加快培育和壮大国有文化骨干企业。
二是依托产业园区整合特色文化资源。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引导文化产业园区与交通道路、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结合,形成以城镇为中心的产业聚集发展格局。“十三五”时期,应围绕成德绵文创产业核心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等重点产业集聚区建设,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使之成为文化资源转化的重要平台。
三是利用创意转化特色文化资源。探索设立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基地,以创意槭侄危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潜在优势,开发独特的创意文化产品,打造文化品牌。提高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四川艺术节、全省少数民族艺术节、自贡国际恐龙灯会、凉山国际火把节、绵竹年画节、成都大庙会等会展节庆资源的创意开发水平,不断推出文化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系列文化产品,增强节庆文化活动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四是发展多元化的特色文化产业资本。吸引鼓励国内各种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以合资、独资、联营、参股、合作、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开发、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特色文化产品生产经营。积极利用资本市场,通过私募基金、公募基金、文化产权交易等各种形式,推动文化资本市场汇聚。完善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招商政策,多方面吸引利用各类社会资本,加快构建文化资源整合、转化、汇聚、转换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