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引入微课教学不仅能对课堂教学无法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不足进行补充,同时也能够对传统教学的其他方面进行完善。小学数学概念比较抽象,通过微课教学这一形式,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进一步具体化,通过联系与概念相关的现实中的事物,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利用这种方式使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更加生动和形象,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也为接下来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比如在讲述角的概念时,角在小学范围内分为直角、锐角、钝角和平角四种类型,学生对每一种角的概念不甚理解,无法做到一一对应。那么在微课视频中,老师就可以通过一些实例讲解角的具体分类,在现实生活中与哪些事物的特征一一对应。通过播放房屋的画面,告诉学生墙角所成的角就是直角;通过播放坡道的??面,告诉学生坡道与平面成的角就是钝角,以此类推,加深学生对概念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如果实在记不住每种角的度数,就可以通过联想对应的事物进行判断。
二、利用微课的优势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以小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与理解能力,要想准确地厘清数学教学中的概念非常困难。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班级教学的进度,不可能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概念的含义。因此,老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更要做精心的准备,根据工作经验判断学生可能会误解的知识点,做足充分准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确保教学的效率,尽量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准确无误地理解数学概念的含义。对于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欠缺的学生,就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微课来学习数学概念。在课下的时间,这些学生可以通过微课反复地学习数学概念,加深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老师在制作有关数学概念的微课时,要综合多种情况,选择比较丰富的表达形式确保小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通过微课形式更加透彻地理解数学概念。在此过程中,可以结合多种生动的案例和一些比较吸引小学生的素材来进行微课的制作。
三、微课教学更加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老师因材施教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课程改革,犹如一声春雷滚过,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课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生气与活力,有时还有孩子们的真知灼见,让人欣喜不己。我们认为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图画情景的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一面都有了进步,实践结果,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
一、在情境中学数学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如:在教学《猜数游戏》一课中的“想一想”,教师引导学生讲《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二、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
教学任务要靠教学过程来完成,实现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优化教学过程,要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形成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局面。
1.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人人都要动脑、动口、动手
在21世纪教材的使用中,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摆正自己位置,还学生主人地位。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处理好师生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多给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在讲“两位数的乘法”这一课时,我注重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了知识的生长点。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如:学生在以前学习“一位数乘法”这一课时,已经明白了用第二个因数分别与第一个因数各个位上的数字相乘的算理。针对这一情况,先让同学们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温故知新,并让学生口述算理,在引导学生用多种算法计算两位数的乘法,从多种算法中启发学生用笔算,从而使同学们感悟到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思想教育,达到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
2.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之上,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感知――概括――应用去发现、掌握规律。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我在讲“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这一课时,首先通过动手实践摸一摸、描一描让学生体会周长是求各边长度的总和。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长方形的特征入手照寻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多种算法,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我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小组讨论、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达到了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在具体教学环节安排上,多一些引导、点拨,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师都知道,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在这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杨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老师还要明确,学生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就能完成的。教学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生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这引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无穷。
四、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道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数数”前,由于学生刚入学,互相之间还比较陌生,我就设计了“自我介绍”的活动,介绍内容必须包括“家里有几口人”这样,就把要学习的“数数”的知识孕伏在其中了。又如,教学“高矮”时,前一天,我对学生说:“明天数学课上,同学们要告诉全班同学,是爸爸高些,还是妈妈高些?”学生回家后将认真观察比较,无形中就把“高矮”的知识渗透在生活实际中了。
【参考文献】
当前,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方法种类比较多。老师不同教学方法就千差万别,数学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会根据课程内容进行规划,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难易的搭配,然后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但是,教学方法的制定未必就能带来学生成绩的变化,很多情况下,老师制定了教学方法,可是由于多种原因,在现实教学中不能实施,或者是实施起来并不能收到想要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老师在制定教学方法的时候要注意贴近性,不要只追求新、变,而失去了教学方法的真正意义。一般情况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出现最多的教学方法就是,老师通过板书在讲台上讲解,然后学生进行被动的接受。这种教学方法存在着极大的缺点,首先,教学方法呆板、无趣,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学生在数学课上并不积极。其次,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被动者,学生应该是课堂的学习主体,而这样的方法使得学生不能自由发挥自己的想法,使得思想受到了束缚。再次就是这样的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全神贯注的听,因为数学是一种连贯性、思维性极强的学科,所以一旦其中一个环节没有听到就会导致后面的整个内容都不能理解。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足够多的知识。还有一种常见的方法就是通过向学生提问来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这种教学方法,在实施中有很多的问题。首先,学生刚刚接触一个新的知识点,并没有一定的基础,采取这种方法,会有很大的难度,而且这种方法降低了教学进度。使得教学缓慢,而且学生理解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作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应该努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在原有的教学方法上,提取精髓,摒弃糟粕。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能力。同时,还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这样的做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方法
随着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为了紧随教学的改革,就需要小学数学老师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方法的总结,不断的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革,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还有自身的数学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6-0031-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理念。但在现实的教学中还远未做到这一点,很多教师还是对学生提出共同的要求,采取相同的手段,完成统一的作业,致使教学效果两级分化严重,差生“晕车”和优生“陪读”等现象屡见不鲜。新课标背景下,如何让新课程走进课堂,让新理念渗透于教学,从而实现数学的有效教学,是每位小学数学教师面对的新课题。
一、更新教学理念,瞄准三维目标
长期以来,教师肩负的教书育人职责常都归结为“传道、授业、解惑”。笔者认为,在新课标视角下,教师的职责应该有更新、更丰富的阐释,在教学目标上应该有更高、更全面的认识。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从传统的教教材转变成用教材教,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有效教学情景,而且要重视课堂生成,从传统的完成教学任务转变成启发学生思维,根据课堂新生成的问题,发挥教学机智来帮助学生解惑,提高解题能力,全面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教师要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精心设计让学生自己去钻研、领悟、体验、感受的教学过程。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重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规律,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创新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不断改革和创新数学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生产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给学生提供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掌握数学规律、应用数学方法。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热情会更高涨,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会更高,建构知识会更主动,内化情感会更有效。所以,教师要彻底改变以教材、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大胆创新和实践,改革教学方法,吸取各种教学方法之精华,并进行优化组合。对一些常用的方法,如愉快情景创设法、说题法、编题法、发现教学法、课堂提问法、一题多解法、问题讨论法、观察实验法等进行总结,找出合理的、可以利用的部分,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
三、充分用好教材,发挥育人功能
应试教育下,不少教师将教材仅仅当成学生的习题集,致使学生不会自主学习教材。教师在教学中,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而应使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会学”。教材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源,但并不是惟一的资源,教师既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又是课程的建设者。新课标为教师实现“教教材”向“用教材”的转变提供了巨大的自由空间,这就是新课标下的教材观。教师要用新的理念分析理解新教材、创造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笔者认为,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让学生亲历教材。教学中尽可能将教材内容创设成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和操作实践的机会。二是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不仅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而且还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三是让教学资源趣味化。“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景,触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渴望,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四、改进学习方式,养成良好习惯
新课程改革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贯彻新理念、实施新教法的落脚点还是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生的学习心态,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这才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财富。那么,数学课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哪些好的学习习惯呢?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要善于积极主动地思考,养成刻苦钻研、耐心细致的思维习惯。二是合作交流的习惯。在交流的过程中,发表观点,采纳意见,形成新的认识,这是共同进步的过程,对学生发展受益无穷。三是质疑的习惯。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放下架子,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不迷信书本、不崇尚权威、敢于质疑的习惯。四是自我管理的习惯。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教师要主动、进行指导、提出建议,促使学生不断进步。五是创新求异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一题多解,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就要积极鼓励,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多一点创新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五、把握核心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师”。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才是教育的最大效益,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教师要正确把握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既做到面向全体,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所谓个性发展,就是面向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成才,以适应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就要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那么,怎样才能落实“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呢?一是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引导学生养成个性化的学习习惯,提高每一位学生的数学素养。二是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设计个性化教学方案。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之上,适应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让学生去被动适应预先规定的所谓新课程。例如,在课前可以设计一些面向不同层次学生预习的学案;在课上,可以设计一些不同难度的问题情景,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通过学习进入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后,可以布置一些阶梯式的作业,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来选择完成。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处理好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学生整体平衡发展的关系。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注意提优和补差相结合,调动每一位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促进每一位学生主动学习,培养每一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刘正松.适度拓展:小学数学教学的应有视角[J].教学与管理,2012,(2).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 兴趣
一、 营造氛围为创造力提供土壤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身的层次决定着教育的效果的高低。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教师应时刻保持一种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放开的想、努力开发想象力。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有包容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具有跳跃性的思维。
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创新能力的养成需要一个和谐的环境。由于角色的定位,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积极疏导,学生就很难进入到宽松的氛围,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多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特别是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性,做好课外的功课;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下传,影响课堂氛围,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教师要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以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和发挥潜在创造力。
二、 提高观察力作为突破口
首先,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培养以积极的心态关注事物的习惯,有助于观察力的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擅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仔细观察。
如在上“平面图形的认识”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事物的形状规律、特征,并比较相似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相似点。将内容引伸至学生生活中,让学生讲述自己周边生活中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形状,让学生无意识地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中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在平时生活中也同样要培养观察的好习惯。
其次,教会学生知道观察的目的。有针对性的看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有训练的锻炼。只有带着有目的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然后有所思考、才能有所收获。
最后,锻炼学生的观察态度。观察要有认真耐心的心态,因为这是深入观察的重要条件。如果走马观花,匆匆一眼飘过,不能在观察的细微处和深刻性上下功夫,那就是很难发现事物包含的隐蔽的和细微的地方。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形式的实地操作,让学生学会善于抓住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细微现象,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
三、用鼓励使学生爱上课
新课标明确指出: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动机,激励学生的学习是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在教学中,教师要恰到好处地运用鼓励性的语言,通过丰富多彩的评价,给予学生适时、适当的鼓励、表扬、赞许,或收到很好的效果。
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成功的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打开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更要学会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学会分享,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充实自我。只要有机会,就要让所有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所以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后,我都及时鼓励他们,生动的、充满童趣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使学生跃跃欲试,大受感染,使课堂内其乐融融,如沐春风。
四、凸出个体让每个学生分享成功
一个成功的课堂首先应该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因此数学课上要既尊重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又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或独特的表达方式。教师应注重建立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关注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心里诉求,从多个角度,以积极的心态,从多个方面去对待学生,抓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哪怕一次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并给予表扬。经常给他们的潜在面和优势提供选择和参与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自信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之获得“我也行”的情感体验,让每个学生在自尊、自信中快乐的成长。
五、真心鼓励学生
清代学者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对待我们的学生,应多一些微笑,少一些呵斥;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骂;多一些赞扬,少一些批评。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苛责学生,不如用一点精力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到被人关注的喜悦。这样学生就会多一点自信,多一点动力,多一点自由的呼吸,乐观而向上,活泼而富有朝气。课堂的鼓励如果多一点欣赏鼓励,多一点期待关注,多一点尊重宽容,多一点人道的关怀,就可以多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让学生在一次次充满真诚与个性的评价中得到心灵的充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尊、自信中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