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和神经科学

心理学和神经科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和神经科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学和神经科学

心理学和神经科学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 体验;探究;创新精神;研究性学习

科技教育要站在“普及”的地平线上,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到科学教育教学的活动中来,在动手中创造和收获,在观察中发现和感悟,在体验中探索和开拓,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创新精神,扎实科学的方法,延伸科学的兴趣。因此,“创想种植园”的诞生将为每个孩子怀揣的一粒“科学种子”,开垦出一片自然的、生态的、和谐的 “土壤”,梦想着有一天它能如种植园里的植物一样生根发芽,继而生机蓬勃。

一、大自然是一切的老师:建和谐、生态、自然的教育教学阵地

古人云:师法自然。大自然是一切的老师,她呈现给我们的课题一节比一节美妙,一堂比一堂迷人。创想种植园将“浓缩一个大自然”,让学生在我们别具匠心构建的种植园中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因此,对于种植园的规划我们做出以下思考:

(一)场地的规划

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空间和格局,合理搭配,因势利导,结合地形地势,注意地理位置的高低搭配,干湿分区,光照差异等,分层次创造自然的生态的环境,让一草一木,一墙一石都成为大自然的代言。并做出以下初步规划的种植格局:

1. 平面种植:根据实际情况添加土壤的容量,平整土地,规范化划分区域,并设置特色鲜明的篱笆分界和利于培植参观的通道,种植利于下种,培苗,扦插等简单种植的季节性、趣味性和创意性作物。

2. 立体种植:利用围墙,搭建立体的种植面,丰富种植的内容和形式,结合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和藤本植物的空间落差形成美感,合理搭配种植园的整体格局。

3. 复式栽培种植:种植园中地形复杂,土壤中难于祛除石质杂物的地方设置盆栽、槽栽,袋栽,管道水培,无土栽培等植物,充分利用空间,并开辟更多的种植途径。

(二)作物的规划

根据土质状况,地理格局,季节时令,结合植物的特性,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注重过程的原则。

1. 季节性常见植物:结合作物的生长周期和习性选择好种易活的作物,体现尊重自然,了解常识的基本出发点。

2. 新奇特植物:探索不常见作物,以研究运用嫁接、变异、授粉、水培、营养漂浮等较复杂的种植技术研究。

3. 作用性植物:根据观赏,食用药用,研究等功用分类种植。

种植园的规划和设想将在丰富有趣的实践中去落实,并不断改进提升。这样的规划要有设计感和计划性的构建和经营;要为推进和深化学校的科技教育特色,凸显校园“人化自然,和润于心”的内涵文化;要为了让每一个人在师生共同走过的这一段历程中成长和发展。

二、探究是科学的生命:在亲手、亲近、亲历中体验过程,掌握方法,升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孩子来说,一个充满自然生物的环境,一个积极向上、充满生机的环境,一个充满体验和探究的环境,就是科学学习的基本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我们的探究将是更有趣味和自由的。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的,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种植园将成为孩子实现科学梦想的训练场,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带着探究的目的,以探究的方式,引领孩子们在其中练就一身的本领。种植园是科技教育的阵地,也是学科课程的重要资源,而每一个阶段的课程活动都应考虑到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与自然生命以我们的方式来一次奇特的对话。鉴于此,整个种植的课程我们细致规划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活动内容:

(一)现场勘查、土地丈量、完善设计:

课程内容:1. 现场勘查种植环境,记录光照情况,进行土质分析;2. 丈量土地,测算土地面积周长,创作种植园的平面设计图。

(二)土壤监测、取样分析、规划种植

课程内容:1. 取土壤样品,制作土壤标本,用学过的方法观察和分析土壤成分,科学测试土壤的酸碱程度,描述土壤的综合情况;2. 划分年级的种植区域;3. 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整理,调查研究作物与土壤、季节的关系,根据实际得到的结果,分析和提出种植意见,并提交土壤与种植园规划的整改意见。

(三)设计挂牌,初具规模

课程内容:1. 设计年级种植园挂牌,阅读科学丛书《我的种植园》;2. 各年级根据实际划分的要求,了解对应作物种子来源,种植和培育管理的技术要求和方法。

(四)活动回顾

课程内容:1. 分享前期准备中的收获和感悟;2. 呈现初期活动成果,梳理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第二阶段:耕地和种植

活动内容

(一)整理土地

课程内容:1. 了解种植的完整环节;了解下种环节我们要做的准备(播种的行宽、间距、之前的施肥和土壤条件);2. 认识耕地相关工具和使用方法;3. 学习和实践我们能做的事:捡石头、松土翻地。

(二)下种:

课程内容:1. 收集作物种子或幼苗;2. 准备工具(播种阶段),了解播种的技术要求和工具使用方法;3. 播种。

(三)管理:

课程内容:1. 成立“爱苗护绿”小组,制定小组活动规则和要求。2. 植物生长情况对比记录(测量作物的高度,叶片数量、颜色、基本形态的变化等);3. 开展作物的研究性学习:①了解本植物各生长阶段的特征;②了解作物生长条件的创造和控制方法(光照、温度、水分、肥料等);③了解本植物病虫害表现情况及应对措施;④了解施肥、除草对作物的影响,学习制作人工肥料的方法;⑤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方法,学习扦插、嫁接和人工授粉等技术;⑥辨别种植园的所有作物。3. 撰写种养日记,记录体验与收获。

(四)交流分享种植经验和研究成果:

课程内容:1. 展示各年级优良的植物品种;2. 师生交流种植的经验和方法(汇总和展示观察记录和文字图影资料)。

第三阶段:收获

活动内容:

(一)香甜的果实:

1. 认识植物开花结果的重要历程;2. 学会采摘或收获成果,认识和了解植物果实的价值;3. 品尝劳动成果,开展内容丰富的劳技活动。(摘果比赛、果蔬DIY等)

(二)智慧的传递:

课程内容:1. 将收集的资料分类整理;2. 以《植物的一生》为主题,开展经验和过程交流活动;3. 规划下一期的种植课程。

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是一个学科的突破。教材、教室、学校都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种植园的成立将带着学生去向一个更为开放和神秘的未知世界。在“创想种植园”的系列活动中,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种植、管理、收获等活动,亲近自然,感受生命的成长历程,激发探究生命奥秘的兴趣,增强关爱大自然的情感。

种植是需要付出和等待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能锻炼孩子们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培养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生活态度。我们展望:当收获的季节来临,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朵美丽的花,一株挺拔的苗,一颗香甜的果,更收获了一种珍惜劳动,呵护劳动成果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一种体验到收获和分享到劳动成果的成功感。当然这种收获里包含着沉甸甸的经验和发展成长的机会,并延续到下一个课程里,反过来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同时,希望通过我们巧妙的用心,让孩子们真正获得一缕关注生命的温柔目光,一颗关爱自然的敏锐之心,一双呵护自然的灵巧小手,更希望每一种获得都将为孩子们的科学梦想添上一双有力的翅膀。因此在建构“种植课程”中,要尽量丰富科学的研究性学习,通过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学习内容和活动,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操作能力,培养团结合作,分享交流,观察思考的品质,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和种植技能。如在种养阶段,植物的生长还是未知世界,必定会有很多预想不到的状况发生,并非一帆风顺,甚至会一波三折,我们把每一个生成都当做历练学生最好的机会,放手让孩子们去组织解决这些突发的情况,哪怕是失败了,也是最宝贵的获得。我们就是要通过观察、调查、收集等科学活动,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和体验科学学习和探究的全过程,掌握科学学习的方法。

三、合作是现代公民的素养:在参与、合作、创造中发掘师生的潜力

(一)学科“合作”:教育要带着开放而包容的态度,构建大的课程观。这样才能让老师们从自己的学科领域里跳出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育观念。避免简单粗糙的学科分类,割裂了认知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种植园的活动中,我们让数学老师教我们测量土地,计算土壤的容量,让美术老师帮助我们设计最美的蓝图,最个性的标志,请语文老师来指导我们的观察日记,分享我们的阅读。就如虎添了翼,我们想和每个学科产生共鸣,发生超越。孩子们有获得,才能在我们的共同的编织里丰富和坚实起来。各学科就应该这样亲密地互相需要,互相充实,互相成长,继而形成较为成熟的校本课程。

(二)生生合作:“创想种植园”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基地,种植园的多数活动都需要孩子们亲力亲为的行动来实现,若能达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定会优化教育教学的管理,带给师生更多的发展空间。在每一个阶段,我们的孩子要在小组里完成规划设计,制作方案,记载观察发现;在专门成立科学研究室,让孩子们的研究学习成为一种自觉主动的行为;并成立护苗爱绿小组,让孩子们在集体里主动承担适合自己的角色任务,且努力做好每一件事。

(三)师生合作:“教学相长”。我们会惊喜地发现,随着种植园各项工作的推进,孩子们会有很多比成人更细腻和有趣的发现,这些必将丰富和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我们如获至宝地收集这些资源。在未来的实践活动中,我们的指导和帮助更应落实到教学中,让孩子在我们的扶持下开展研究活动。我们希望在每个完整的探究和体验阶段都能收获师生智慧的结晶,劳动的成果,在较为成熟的校本课程中体现出:

教师方面:形成课程教案集,阶段计划和总结,活动反思,技术指导知识链接,图表的设计和改进,生成资料收集等,并善于及时捕捉有价值和意义的细节和场景,留存图片或视频。

学生方面:调查表,种植日记,观察日记,植物生长记录,活动感悟,制作标本,收集资料等。

同时,在同一个平台上,同一种要求下师生都能做到:

1. 灵活运用图、文、影像、ppt等多媒体形式制作的阶段计划、总结和成果汇报;

2. 阶段内各项活动指导方案及活动总结反思;

3. 根据实际巧妙设计各活动中利于过程记录的图表,并详细登载和留取数据,图片和影像;

4. 形成成熟的校本课程。

“创想种植园”是师生科学实践探究的一块得天独厚的基地,是萌生科学灵感的温室,今天我们才刚踏上通往它的那条小径,无论我们在其间能收获什么,我们都愿意坚持而坚实地走在上面。

【参考文献】

心理学和神经科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基础课;大学物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050-02

一、前言

现在,大学教育早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以前的专业人才需求偏重或只注重学科专业知识,已无法满足社会需要,当前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复合,不是简单学科知识的叠加,而是人才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及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融合[1]。复合型人才是具有两门学科以上的知识,能从事跨学科研究的人才。换言之,是具有雄厚学科知识、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各类适用人才,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综合性大学提出培养出的学生要具备“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基础课有当仁不让的责任去担当部分培养任务。以大学物理课为例,它是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课程,是大学生公共基础课中的必修课。大学物理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和办学定位,制定适合学生专业的教学大纲,理论课加实验课,进行动手操作,从揭示大自然的基本规律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培育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基础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1.教师通过自身严谨的科学作风,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科研态度。在大学物理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大到概念的科学表述、正确理解,小到实验数据不确定度的计算,都应科学规范,严格按照概念本身和精度要求来表示。若教师对科学问题报以差不多、估计等的态度,就会让学生对科学问题更随意,更粗糙,甚至出现错误结果。教师严谨的科学作风,会使学生对学术产生敬畏心理。

2.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对自己的专业要带有极大的热情,用自信感染学生。教师上课精神饱满,情绪高涨,根据学生反应及时做出课堂气氛的调整,有利于学生听课质量的提高,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自信增强,有利于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十几年的学习生涯增长了许多知识,但随着年龄增长的还有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减退。对大学物理课本身,学生学习起来就有一定难度,对学生思维习惯、数学工具应用都有一定要求,在授课内容上,涵盖力学、热学、光学和电学等知识篇章。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根据学生专业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难度适宜的讲授内容和重难点。讲授内容过于简单,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讲授内容过于复杂难懂,会让他们失去学习自信心。因此,授课内容要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增强学习信心。如相对论部分,由于学时有限和学生接收能力有限,可以讲座形式给学生讲解狭义相对论的部分经典实例。

3.通过验证性物理实验,了解科学实验操作方法,培养科研能力。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开设,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有别于纸上谈兵。学生完成实验任务的同时,学习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进入实验室的要求和完成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等。大学物理实验分为验证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对刚进入实验室的学生,通过验证实验培养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对于验证实验的学习,学生多由教师引领学习实验目的、原理、内容和实验数据的处理,培养实验动手能力,养成实验中遵守实验规矩的习惯。如声速的测定实验,学生可在实验室中测量声速,从实验目的到数据结果,思路在非常清晰且被指导下,完成声速测量,让以前通过记忆的常数,变得可操作、可验证。

4.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培养创新能力。完成一定学时的验证实验后,可由学生自选综合设计性实验题目,教师给予必要的实验指导。综合设计实验,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在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理论的进步,需要通过实验验证。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实验中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还能通过实验培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5.灵活的考核方式。大学物理课授课内容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理论课的考核,采用传统的笔试考核,而实验课考核若采用笔试考试,则不能凸显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大学物理实验的考核,可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由学生做实验的平时成绩和考试实验成绩按一定比例组成。对平时积极动手解决实验中问题的学生予以鼓励,对考试实验操作好的学生予以肯定,若平时和考试都完成很好的学生给予高分,避免有小聪明通过考试但平时不认真的学生蒙混过关,也避免平时认真实验的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特殊状况成绩不理想,以过程考核的方式鼓励学生勤于动手。

三、结语

物理学与社会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物理学取得的成就会加快人类进入高科技时代的步伐。学学物理课程,不仅会使学生了解经典物理的地位,更会让他们亲自动手实践,最近距离地接触科学研究,发现创新问题,锻炼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大学物理课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注重基础课的地位,对教学改革有很大的益处,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2]。

参考文献:

心理学和神经科学范文第3篇

一、更新教育观念,使教师本人成为创新型教师

很难想象,一个毫无创新意识的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一个思维僵化的教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个只满足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的教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加强素质教育理论的学习,锐意改革教学模式,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政治课教师不仅要掌握修订的小学和初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同时也要了解大专的政治课教学标准,驾驭政治课教材,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摆正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才能在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

二、掌握新课程标准,明确创新教育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新课程标准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具有时代感、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的相关内容和要求,力求促进教师教育思维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倡导研究性学习。例如: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内容和行为要求中增加了“大胆提问”。在学校三至五年级的教学内容和行为要求中增加了“主动寻求答案”“爱观察、爱动手、爱做小实验”“愿意学习使用家用电器和电脑”。在六年级增加了“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内容”。在启发式教学原则中,强调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探索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结构

广大政治课教师在多年对政治课教学特点的深入探讨中,探索出了“激情、明理、导行”的教学模式,总结了“四段式”“五段式”等符合政治课学科特点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当今,在深化素质教育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方面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1.课内实践活动型。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有些实践活动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一、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学校生活常识部分一般都能在课堂上训练。

2.社会实践活动型。有些实践活动可以到校外上课进行。如教学低年级“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卫生”内容,可以把学生带到公园、广场、绿化区、野外活动。在活动中体验“不摘花、不踏草、不折树”,体验“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的行为是遵守公德的表现。教学中年级学生“热爱科学”的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帮助贫困户、敬老院、军烈属做好事活动。教学六年级“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等内容,可以组织学生以小队为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3.课内外相结合实践活动型。有些实践活动可以课内外、校内外结合进行。如讲一、二年级的“勤劳节俭”内容,校内讲道理,校外去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家做家务活。讲三至五年级的“学好各门课”“健康的兴趣爱好”等内容可以在课堂上讲要点,举实例深化学生的认识,课后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在活动中自己看书、亲自观察、亲自体验,培养实践能力。

四、挖掘教材内容,寻找创新教育的切入点

现在小学的思想品德课教材含有丰富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克服教学目标要求的唯一性。过去教师备课时,教学目标要求的设计都是围绕明理、导行,而没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的目的和要求。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启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因素,寻求创新教育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五、改革教学方法,研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

1.创设一种融洽、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绝不轻易否定学生。教师要以情激情,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

2.把学生带入一个轻松、愉快、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把学生从紧张枯燥的学习状况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乐于研究。通过启发、点拨、答疑等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勇于当“先生”,主动思考。通过个人探究、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等学习方法寻求结论、勇于求异、敢于争辩。

3.为学生开辟展开联想、想象、假象、幻想的天地。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教学手段,实现上述目的。如让学生依据教材的插图说图意、编故事、论时弊。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给故事情节加结尾,说出可能会出现的种种结果。

心理学和神经科学范文第4篇

(宜宾市六中 四川 宜宾 644000)

【摘要】创新教学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只有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改良课堂教学方法,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人格,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因此,在平日的语文教学中,我很注意把创新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

关键词 初中语文;创新教学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黄梅教研室推出的初中语文新课堂,定向、自学、答疑、检测、自信“五环”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予以了灵活的运用,收获颇丰,科学地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

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也需要教育的创新,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那么,语文教师怎样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又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人手谈一下这几个问题。

1.变“教师主导”为“师生合作”,创新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推动了语文教学的改革。但是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了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分析概括讲答案,学生很少动脑思考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直线下降。因此,必须把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互动式的探究合作学习;把教师一言堂变成师生群言堂;要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探讨、多合作、多发现。教师对于学生口头或书面做出的各种答案,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闹出笑话,引起全班哄堂大笑,教师也应及时对该生积极勇于答题的精神予以充分肯定,同时应批评和引导那些取笑别人的学生。不要在学生第一次发言时就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此外,语文教学中有许多问题客观上就存在不同的答案。如我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我在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请用你自己的观点来探讨一下鲁提辖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的说他疾恶如仇;有的说他粗中有细;有的说他慷慨大方;有的说他有勇有谋;有的说他脾气暴躁……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十几种答案,而且很多学生还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内容加以印证。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种创造性的发散思维训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巩固了学生掌握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语文教学课堂上还要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合作、探讨、解疑。又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的教学中,我充分肯定了作者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勤苦的学习精神以及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的做法,然而学生以发散思维,提出“教师态度不是太严厉吗?”、“现在社会不必要抄书了,生活没有这么困难了?”、“在老师面前不敢出言,不是懦弱?”等不同观点。通过这种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不仅使学生触类旁通,学会自主解决各种疑难,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启发和鼓励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学生在分析任何事物时,也就都能自觉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究,以激起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2.变“注入式”为“训练式”,更新教学方法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最终教学的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语文学科内容比较繁杂,有不少老师满堂课都在讲解,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正如教育专家钱梦龙说的:“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教师的教学内容常常由五大块组成:创作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都不利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由于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没有注入创新因素,从而导致的结果是:教师一时为图口舌之快,讲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而学生往往却不知所云。教师对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创新思维训练则显得苍白无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更是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自己能读,培养语文能力,这是语文老师都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寻求好教法,向课堂要质量,是我始终较为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结合训练”的教法,不但使教师感到易教,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容易接受。如在教《苏州园林》一课时,首先“结合本课训练重点”授课,本课训练重点是:理清文章结构,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体会文章语言的多样性。先指导学生了解课文说明事物的结构特点。教师首先点明说明文的几种结构方式,让学生判断,明确本文采用总分式结构并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再从课文中找出苏州园林的总特点的原文句子,最后研讨课文内容。这样,讲究了教法,也让学生懂得了学法。其次“结合课后练习”授课,我在教学中,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灵活处理。如《苏州园林》的练习一,这一题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特点,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我首先是要学生读题,并回答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说明该问题的,二是让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练的问题,则是揣摩说明文语言的用法,这一练习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词语的用法,当堂揣摩解决。这种穿针引线的教法,既有利于对词语、句子的理解,也有益于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习惯,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还激发学习的兴趣。

3.变“传统”为“电化”,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师授课手段一般是“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脑进入了我们的学习生活,电化教学取代了传统教学,传统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生动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多媒体教学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彩的画面、迷人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图形动画、清晰的教学流程、新奇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究与创新,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如我教《你一定会听见的》一文时,首先让学生聆听《苗岭的早晨》乐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用课件投影课文的生字生词,让学生朗读;而后一边听读课文一边展示美丽的图画,投影合作探究问题以及拓展延伸,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究与创新。总之,一堂课在快乐有趣中结束了。

心理学和神经科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设置;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新课程形态,它既适应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又呼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设置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结构上的重大突破. 它表明,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那种把课堂看成唯一受教育的场所,把书本看成是唯一的知识来源,把教师看成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和权威的观念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重视生活中、工作中和实践中的学习.

一、以探究为中心,使学习主体实现主动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认为学生的任务是在教师帮助下学习和掌握书本知识,认识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真理”;如果教学中有一些探索发现的活动,那也不过是在教师指导下经历一下类似科学家那样的发现真理的认识过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体验、了解这种过程. 这样一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在我国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中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究等活动,最终难以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活动教学认为就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上的“重演”,是带有创新、发现性质的学习. 活动教学强调探究,强调学生的活动,借助活动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这在客观上保证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自始至终是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操作、体验活动,学习才具有了主动探索的意义. 因此,活动教学重视实践、探索、发现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地位,认为要使学生实现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就必须置学生于自主探究、发现的活动中,强调以外部的实际操作和内部的思维操作相结合、相作用的实践,来实现认识的深化,从而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不是机械接受和背记知识结论. 活动在形式上保证了人人参与的可能.

二、以现实生活为依托,注意“生活的回归”

实际上,学生乃至成人都是从他们的环境、家庭和社会中,直接地、现成地吸取经验,学生的生活经历自然成了教育的背景,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因此,学生的生活本身和学生的经验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基础,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

一方面,我们要关注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个体生活经验的联系,考虑如何将新问题的学习同学生的生活与经验关联起来,如何在学生的主体学习过程中更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和经验储备,得到学生经验的支持,调动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使抽象的知识活化而整合到学生的经验之中. 另一方面,我们要关注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如果不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就没有现实的感觉,学生也就缺乏学习的动机. 我们要随时准备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及时纳入课程和课堂中,注意“生活的回归”,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使知识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与生活隔离的东西,而是使学生能自己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知识、蕴含知识. 要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

三、以体验为基础,强调理性认识与非理性认识相统一

现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表现为一种唯认知、唯理性教育,而失缺了非理性的情意活动,只强调对记忆、思维、认知等的训练和培养,轻情意发展和人格熏陶,忽视对于人的心灵的育化和情感的关怀,学生自身的希望、意愿、情感和态度常为教育者所忽视. 因而,培养出来的人是失缺人文精神的不完整的人.

活动教学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的相互交织,重视知识学习与情感培养的相互融合. 教育不仅应关照生活在现实和未来中的人为求得生存发展而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应关注活动过程本身对于学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价值,关心学生在情感、价值、意志等方面的体验. 不同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会带给学生不同的内心体验. 四、以活动为根本,注重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