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建模涉及的数学知识

数学建模涉及的数学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建模涉及的数学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学建模涉及的数学知识

数学建模涉及的数学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实践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较以往的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这种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常受到限制使其无法顺利的进行,因此有必要对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进行相应思考,探讨如何更为有效的发挥该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

一 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艺术设计专业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已形成并发展起来,现在国内艺术设计专业学校已经达到一百多个。艺术设计专业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会给学生讲解一些基础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设计素质,以更好的融入社会。就现在教学状况来看,艺术设计专业已初步形成分班、分段的授课模式。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在长期实践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各课程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现象,使各学科之间不能有效的联系在一起;不同教师模块式的授课形式,使得不同模块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的衔接,科学性和条理性也得不到保证。这些年来,虽然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多次改革和创新,但仍无法全面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质量。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出现,在一定条件下解决了上述问题。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基础理论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参加社会实践。具体来说,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艺术类教学特点和过程为依据进行教学的,教学过程中工作室导师需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实践经验和良好思想品质融入教学中,并帮助学生确立专业计划和自身发展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知识、运用知识。这种模式使用的初期,便给艺术设计界带来了积极的影响。然而随着形势的变化,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也出现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对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进行完善。

二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完善方法

2.1 完善艺术设计工作室课程体系

工作室课程体系,在设置过程中应该是以人为本的,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院校仍保留着传统教育模式,老师讲,学生听,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初衷。这就需要在设置工作室课程体系过程中,以人为本,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合理制定工作室教学大纲。具体制定时可以适当的保留一些可塑性强的内容,而对于目标和制定方向而言则必须细化,对于教学内容、授课时间等,需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时的进行调整。因为工作室制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常会受内容、时间和环境的影响,而使教学无法顺利完成,一旦出现干扰工作室制教学进行的问题,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以学校要求为基础,根据学生个性及其发展方向开展教学。

2.2 构建特色艺术设计工作室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常会受院校的限制而无法充分发挥其自,而且一些学校艺术设计专业考核标准仍以学生成绩为标准,使工作室制教育模式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艺术设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应用时,必须结合本校、本专业的实际进行,构建特色的工作室制教育模式。在对构建过程进行管理时应该和现代化管理模式区别开,实行院系领导下的自主管理模式,工作室负责人不仅要组织安排教学,也要负责常规管理,而工作室的成员也要对工作室负责,按时保质的完成工作室负责人交代的任务,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并对相应项目进行统筹规划。艺术设计专业学期考核标准不能仅仅以成绩为标准,还应以工作室教职员工教育业绩、工作室特色和学生的满意程度等指标为考核标准,真正的实现全面考核。

2.3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来看,一些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育模式因教师缺乏工作室模式专业素质,并没有以培养学生创业能为主进行教学,仍存在重视学生理论知识而忽略实用性的倾向,使工作室教学的开展并未有起色。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提出更严格的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拓宽知识面和专业视野。为更好的拓展教师的视野,提高其实践能力,有必要组织教师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从实践中掌握较为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融汇成为实用的教学方法,更好的指导和引导学生向社会化人才方向发展。为了保证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相关院校还有必要开设专项资金,为工作室制教学提供资金的支持,以用于工作室教学和教师培训。

三 结语

虽然现在的艺术设计专业采用了先进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也对这一模式进行了完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要求将会更高。在这种情况下,艺术设计专业院校应该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努力开发研究新的教育模式,以培养高质量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使其毕业后能更好的参与到工作中。

参考文献

[1]付彧.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

[2]谭秋华. 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学教育,2012,(06).

[3]苏韬.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J].教学改革与实践,2009,(01).

[4]李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2,(06).

数学建模涉及的数学知识范文第2篇

摘要:植物造景技术课程是高职园艺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本文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项目课程的要求,从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项目设计、考核评价等方面,对植物造景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植物造景技术;项目化;教学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1]。具体到园艺技术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园林花卉专业的基本知识、花卉生产应用、经营等方面的技术和能力,能够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主要从事花卉生产、应用、营销、管理等职业岗位的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植物造景技术课程是高职园艺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专业特色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针对行业人才的需求和往届毕业生工作的现状,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于通过全面、系统地了解植物造景理论基础和植物造景实践技术,培养学生掌握不同类型园林植物造景设计的实际操作和实施能力,本专业学生应达到绿化工和花卉园艺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技术考证的基本要求。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植物造景技术是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技能,应用植物造景技术进行各种类型绿地的植物配置是园艺技术专业相当一部分学生就业后从事的“花卉园艺师”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本课程根据园艺行业的特点,以素质教育需要为出发点,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以适用性、实践性和合理性作为项目内容的选取标准。具体表现在:①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课程开发内容与行业同步、与企业同行;②针对岗位能力的需要,选取企业真实项目和典型工艺为载体;③满足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④强调课程内容的适用性,结合校园绿化和城市美化的需要,开展花境、花坛等真实项目的实践操作[2]。这些都是园林绿化工作中最为重要和基本的能力,因此本课程在园艺技术专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应当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

本课程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作了根本性改革,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依据分析会中行业专家对园艺技术专业工作领域的任务和技能分析,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各种类型植物造景技术”的工作任务,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注重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

本课程根据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岗位技能为主线、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真实情境项目设计,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和“工学结合”的专业发展方向。在项目教学过程中,设计企业真实情境下的项目来开展教学活动,把项目内容分解为多个具体的工作任务来执行实施,所有教学任务均围绕这个真实的项目展开,逐步培养学习者的职业意识。各个教学环节,如设计方案的编制、植物材料估价采购、测量放样、现场种植和场地清理等,均围绕项目展开训练,既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又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本课程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旨在使学生掌握植物造景的艺术原理、植物造景原则、植物造景的应用形式和植物配置设计步骤等基础知识,掌握植物造景设计前期分析、设计主题确定、总体规划、组团设计、场景设计和植物种植设计的基本技术和应用技能。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的设计规范和团队合作精神,为提高学生各专门化的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并具备相关工作岗位中植物造景应用的理论知识与职业能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程教学对象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较低。学生对实践性环节,尤其是种植设计环节的实际操作,兴趣明显高于理论课程的学习。

2、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往往存在更多的情意障碍。在绘制设计图时,不认真,不用心,没有信心,不能按时保质的完成作业。

3、学生与本门课程相关的知识技能储备

学生已经学习了《园林植物识别》、《园林初步》和《美术基础》等课程,有一定的植物和绘画、设计基础,基本能够读懂并简单绘制植物造景设计图。

四、教学项目设计

总体课程分为五个子项目,是围绕“花卉园艺师”岗位的“植物造景设计”典型工作任务中的五个相对独立的工作过程,也可以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应用植物进行种植设计的过程。五个子项目中分解成多个学习情境和积木式的可重组主题学习单元。通过项目引导,让学生掌握根据不同功能和景观要求进行各种类型植物造景设计的典型技能。

五、第一次课设计梗概

本课程第一节课的设计主要包括:教师自我介绍、课程主要内容介绍、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学习方法以及对学生的要求等情况。实施步骤为:

(1)学什么?首先,教师通过问题提问法,让学生回忆归纳与植物应用相关的知识点,结合PPT中的植物图片,从植物个体美和群体组合美的角度,引出本课程的内容;然后,教师结合不同类型植物配置设计案例告知学生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5个项目:项目一居住区绿地植物配置设计项目、项目二水体绿化植物配置设计、项目三立体绿化植物配置设计、项目四花境种植设计和项目五花坛种植设计。而后,教师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技能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要求。

(2)为什么学?首先,教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本课程?学习本课程有什么意义?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引出植物造景在景观设计中的景观作用、生态作用、社会作用和经济效益,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本课程,本课程在生产实践中的意义是什么。

(3)怎么学?教师告知学生本课程的学习方法——采用任务引领项目化教学,通过模拟企业真实情境进行项目实施。首先把班级成员进行分组,以6~8人为一组,各小组指定一名组长;任命各小组组长为企业项目经理,小组长组织组员和布置任务;课代表作为监理经理,对项目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管;教师作为公司经理全程指导和监督项目中各项任务的执行完成情况。各组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完成各项目中的任务。

(4)考核要求是什么?考核成绩包括项目实施过程成绩(60%)和项目实施结果成绩(40%)。项目的实施过程,根据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承担的任务、合作意识及工作成果等进行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综合评价。项目实施结果的考核由监理经理(课代表)、小组组长对任务内容、员工的表现情况进行评分。另外,教师强调素质目标的考核,素质目标的考核贯穿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

(5)介绍参考文献及相关学习网站。

六、考核评价

本课程采用结果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考核成绩的构成:项目实施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60%)+ 项目实施结果考核(占总成绩的40%)。每个项目的单项任务都有任务要求。首先,要求学生以个人为单位,独立完成任务;其次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小组成员内部的作品点评打分,选出小组的代表作品;把小组代表作进行扫描,制成幻灯,以组为单位上台陈述本组方案,进行班级点评打分;然后教师点评,指出各组方案的优缺点;最后,综合教师和班级意见,进行作品修改定稿。项目的实施过程,根据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承担的任务、合作意识及工作成果等进行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综合评价。项目实施结果的考核由总经理(教师)、监理经理(课代表)和项目经理(小组长)对任务内容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分。

结语

在本课程的项目教学实践中,通过情境模拟和“教学做一体”现场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但是如何结合园艺技术专业的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工学结合”的校企共建优势,针对社会对相关人才的培养需要,还要不断探索和完善项目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周蕴薇,高职“观赏树木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7,25 (1): 67-68.

[2] 张明丽.高职《植物造景技术》课程项目教学实施的探讨.教育学文摘,2011,5,214-216.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教学改革项目“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植物造景技术》课程模块化教学的研究”(YB09006);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资助项目“园林植物应用”。

数学建模涉及的数学知识范文第3篇

工程力学课程建设是在职业技术教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所以,如何改革能满足装甲装备专业士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是课程建设的重点。

1 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装甲装备专业士官人才培养目标,以装备士官岗位需求为牵引,以更新课程建设理念为先导,以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为前提,以改革创新为核心,以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为重点,遵循工程力学学科特点,注重利用力学基本知识、基本原则培养学员观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把工程力学课程建设成为具有较强时代性、先进性、针对性、适应性的课程体系,提高工程力学课程教学能力。

2 建设原则

2.1 够用为度原则。针对具体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以后从事的工作,注重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忽略逻辑思维和解题技巧的讲解。对于复杂问题的讲解要把握尺度,以了解为主。总之,以用为主,怎样的更好的使用所学知识是课程建设的关键。

2.2 前导后续有机衔接原则。对于前导课程(如物理学。数学等)主要把握不重复的原则。对于前导课程中的逻辑分析,在本门课程中做到点到为止,把重点放在分析思路和分析方法上。对于后续课程主要把握适用原则,怎样能将知识应用到以后的学习中,是课程建设的重点,也是突出体现本门课程地位的重要标志。

2.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教学工程中,如何体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把抽象的公式灵活应用就必须联系实际情况加以分析。这也是培养学员力学思想,建立力学模型的关键。将理论与实际恰当融合,让学员能够自主的分析实际问题,是课程建设的主要思想。

2.4 服务专业原则。这与之前所说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本质上是一致的。基础课程的作用就是服务专业。所以,按照专业需求设计教学内容,组织实施教学。打破“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传统观念。按照装甲装备专业士官岗位任职职责与专业要求来调整优化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2.5 创新能力原则。现代战争高新技术特色的军事装备的战争,这就要求职业军人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成为任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对知识应用的创新性。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也应把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3 建设内容

3.1确定合适的教学理念是课程建设的立足点。教学理念决定了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从以教员为主体向以学员为主体转变。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工程力学的教学模式是总体上是“基于知识导向”的,教员在教学过程中也居于支配性地位,仍然带有很强的学历教育的特点。为此,要突出树立基于“行动过程”的课程观以及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以此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建设。

3.2 整合课程内容和结构体系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根据目前我院任职教育的需要、部队发展的趋势及对相应人才质量的要求。工程力学课程体系的教学过程,必须贯彻落实强化基础、注重应用、培养能力这一具体的建设思路。要从教学需要、专业特点、工程实际应用和知识结构整体优化等角度出发,合理确定删减内容和新增加内容。重点应放在基本定理的理解与应用上,淡化理论与推导,加强工程力学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及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3.3 强化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是课程建设的工具。以“加强基础、注重能力、培养素质、突出创新”为指导思想,注重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结合。采用传统教学、启发教学、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多种教学形式以激发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4 采用先进的评价手段,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工程力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其本质就是服务专业,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培养工程学科思维方式,强调动脑动手能力是该学科应该突出解决的问题。所以评价手段就应该与目标相适应,不能只追求会做题,会答卷。灵活的考核方式,活跃的第二课堂,才能更好体现学科本质。

3.5 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创建和实施课程建设的动力。保证课程建设质量要使课程达到“精品”的标准,就要鼓励高水平教员积极投身教学工作当中,课程建设、实施需要投入很大的时问和精力,这就要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要使所付出的努力和精力得到鼓励和肯定,以提高教员推广精品课程的积极性。激励机制的建立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精品课的建设要充分体现教员的个人成长。(2)基础课程建设要作为教员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参考,使好的建设融入教员的日常授课中,“天天精品”要成为教员授课的常态。

4 总体策略

随着我院教学任务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发生转变,工程力学授课对象的性质与层次都发生了转变。所以,如何适应专业及岗位任职需求,如何通过工程力学的学习为后续专业课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又能加强与专业之间的联系,这是工程力学课程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岗位任职教育与以往的学历教育的侧重点所有不同。岗位任职教育要求学员所学课程适用专业、适用岗位。而工程力学教学长期以来沿袭的是学科型教学体系,它主要有两个特征:其一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中心,其它的实践性环节(如实验、实习)只是作为验证的手段,而不是作为培养能力的手段,理论教学是主线,其它都是附属;其二,每门课程的内容过分强调本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学时太多,实践性环节不足。缺乏应有的沟通,造成了评论与实践的脱节,这样的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人并小是应用型的人才。

工程力学课程改革,必须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从学科本位到能力本位是世界性的趋势。所以工程力学改革也是顺从世界潮流发展需要的。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是关键。当前,部队科技化建设和士官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相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就应当是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开展课程的模块化、综合化等多样化现代课程模式的探索和实验。应用型人才,应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技能,有很强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因此,以分析应用型人才,改革单一的学科型课程模式,从能力本位来开发课程,并将学员综合能力和伞面素质的培养系统地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更能体现应用型人才教育的特性。

参考文献:

数学建模涉及的数学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建模;师范生;科研能力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其产生和发展中,都与各种各样的应用问题紧密联系着。数学的特点不仅在于它的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完整性,而且在于它应用的广泛性。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的知识经济、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无论你是什么专业,数学都是必学的一门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也一样,数学已成为一种能够普遍实施的技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也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教学中,有许多数学老师经常会碰到学生问这样的问题:“学这些公式定理有什么用,这么抽象的理论知识哪里能用得上?”学生之所以问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在现实工作与生活中,数学的理论知识没有用武之地,同时对师范生来说,与自己以后要教授的学科或许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师范生也有许多这样的困惑。如何改进中等师范类院校数学课程的教学,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我觉得在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是值得借鉴和尝试的。

数学建模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新的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过程,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中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对高等数学的学习没有学习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整体素质不高,数学基础薄弱,再有,师范生将来主要从事中小学教学,与实际应用关系不大,学生认为学习高等数学没有实际用处,还有就是对抽象的数学理论和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厌烦,时间长了学生对数学就有一种抵触情绪。

培养师范生的建模意识,教师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的建模意识,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上的变化,更要努力钻研如何结合教材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注意各章节要引入哪些模型问题,经常渗透建模意识,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从示范建模问题中积累数学建模经验,激发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观察、分析、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应该通过在建模过程解决实际问题来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建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不怕吃苦、敢于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培养自律、团结的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如何通过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师范生的数学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学技能的提高

师范院校中的数学教学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的协调不够,与其他学科不能充分地相互补充。师范生不知道学习高等数学对以后的工作有什么作用,因此无法引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放弃了教学技能的培养。当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新课标的逐步实践,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不断在中小学课程中渗透,新课标中,对数学建模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安排。为了使师范生能更好、更快地适应未来的教学工作,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较好地培养中小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数学建模能力,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进行数学建模训练。

二、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

现在的的数学教学内容比较单一,着重于基础理论知识,对实践应用要求不多。而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就在于应用,无论将来从事哪种学科教育,都会遇到数学应用问题。无论是日常教学、科教科研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应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形。数学建模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和必经之路,为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师范生有必要参与数学建模的训练和实践。另外,通过数学建模,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重要性的认识,促使他们更认真地学好数学,通过数学建模,可以提高学生对其他数学相关知识的认识,有助于他们对数学的学习,提高数学意识。

三、科研能力与写作水平的提高

师范生所学的一般课程很少涉及数学科研和数学知识写作的内容,数学建模的结果是要通过论文而展现的。无论他从事哪种学科的教学,都需要进行科研计划、总结的撰写,科研也是许多人的基本工作之一,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是衡量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志,因而参加数学建模培训能够提高师范生的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为他们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做必要的准备。

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数学建模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除数学和计算机知识外,还会用到物理、化学、工程、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一个人不可能对各方面都精通,数学建模要求的是团结合作精神,需要团队作战,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对教师而言,也是不同学科的几位教师共同完成一个班的教学任务,可以说,参加数学建模学习是提高学生团结协作、友好相处的有效途径,对以独生子女为主的校园来说,尤为重要。

数学建模涉及的数学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 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应用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以培养一些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能力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实用性和技术型人才的职业教育。高职教育中数学占据重要地位,为后期其他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学生通过学习高等数学,培养了一定数学思维,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转变思想意识,体现高等数学的重要地位

当今社会数学思维涉及到各个领域,数学知识正在转换成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技术方法和工具,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数学应用需求的增加。数学并不是作为一个单独的科目存在,而是和其他的知识体系有重要的联系。数学知识还深入到经济、金融等领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要求高职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不能靠传统的观念进行学习,必须不断改进学习的意识,更新学习的方法。做好知识架构的更新,掌握新技术、新知识,并不断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实用能力的培养,正确引导学生将教学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社会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加强学生的思想意识,充分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

二、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提高应用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实用性知识的教学。在高职数学的教学中,加强实用性环节的教学,把抽象的数学理念通过一定的方法具体化,把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中一些具体的事例进行联系,这样做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使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教师注重知识应用性的教学,把培养高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最终要作用于实践上。在教学中使用一定数量的开放性的问题,贴近生活,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引导学生处理问题,锻炼学生独立完成现实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进行一系列的讲座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这项工作一般从新生入学开始进行,因为在这个时候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以后学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讲座,学生可以更加系统的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以及数学和各专业的联系,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还通过社会活动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可以带学生进行一些行业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有充分体验的机会,并要求学生在考察的过程中观察哪些实践活动是利用专业的数学知识解决的,不断提高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打下基础。

三、通过数学实验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数学实验是使用数学软件根据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在数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以自己动手为主,同时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好的数学实验更能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让他们的头脑中始终保持着数学思维,加深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一般情况下,数学实验都是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一个系统的过程去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计算。在数学实验的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得到很好的应用,成为解决数学问题的主要途径。因此数学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先进的数学工具。最终通过数学实验促进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意识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数学问题比较便捷,减轻了人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负担,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大量的数学实验会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动手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因此应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增强。

四、通过建模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的建模活动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理论化,抽象为数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解决问题,这个过程称之为建模。高职院校数学课的建模主要内容主要是建模的方法和一些关于建模的典型的案例。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建模的方法。建模这个环节是非常关键,同时这个步骤也十分困难。学生想要做好这个环节,要进行资料的查询和收集,还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发现其内在的规律。找到问题的主要矛盾,通过建立起反应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然后根据自己所学习的数学的理论很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这个时候才能进行建模,建模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和现实的问题联系起来。因此建模这个过程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数学界和建筑工程界得到广泛的重视。学生通过建模这个过程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学生的查阅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会得到很好地锻炼,最终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束语

高职教育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理论知识,同时掌握能够用数学软件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方法,这个模式在很多的高职院校得到实践。通过实践,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应用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当今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比较大,给数学应用能力强的人才提供一个很大的平台。让更多的高职学校的学生满足社会的需求,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大量的人才,促进我国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华春.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