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农业成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是建立农技推广组织机构,形成以省为主渠道,以市为重点,以乡为骨干,以村为基础,以民间科技组织为补充的农技推广网络和以农业站、畜牧站、园艺特产站、农机站、林业站、经营站、水利站等为主体的横向网络的门类广、功能全、多层次、多成分的上下贯通、纵横交错、左右联系的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全省已拥有县级推广站64个,实现了县县有站;乡级站919个,占全部乡镇的99.5%。二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成果推广的全程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促进科技成果向规模化、产业化方面发展。例如,为了转化肉食鸡高产综合配套技术这项科技成果,在养鸡的重点乡成立了科技服务公司,对养鸡行业进行全过程服务,做到"七统一到户",即统一贷款到户、统一送雏到户、统一送料到户、统一培训到户、统一防疫到户、统一回收到户、统一结算到户。三是抓科技情报信息系统建设、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会、召开成果转化交流会、大力宣传科技成果等四个方面疏通信息渠道,把科技信息尽快送到农民那里。四是从3个渠道促进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其一以农业科技人员为核心建立农业专业研究会和农民技术协会;其二采取"四包一挂"的形式,即包技术、包产量、包效益、包赔尝实行责权利挂钩;其三以省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骨干组成的科技服务小分队,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到农村去搞技术讲座,现场传播技术知识。
2、积极抓好典型示范,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在农业科技示范工作中,重点抓"三区"建设:
一是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993年,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在东部山区、西部农牧区、中部产粮区和城市郊区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了11个有代表性的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实事求是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和与之相配套的优惠政策,积极组织对园区的科技培训,大力转化推广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强化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使之迅速成长和发展起来,效果非常明显。几年来,11个园区共转化推广了67项科技成果,培训农民71500人次。二是到目前为止,重点建设了10个星火技术密集区。这些星火技术密集区已成为科技成果推广的基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如,作为全国最大产粮县之一的梨树县,自建立星火技术密集区以来,连续几年实施了以转化推广玉米丰产、耐密型玉米高产、工业应用的良种玉米栽培、米麦间作及长白杂交瘦肉型新猪种、四良四改、塑料棚舍北方全年养猪等农业科技成果的星火计划项目,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三是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全省建立了15个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在示范区的总体布局上,确定了四大生态区、7种区域类型模式和18个技术体系与技术经济体系,经过4年精心培育,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示范区内农民纯收入比辐射圈内的农民同期年平均增长60%;示范区内粮食每年每公顷增长1749公斤,比全省同期每公顷增产1050公斤,提高了60%以上。
3、精心进行技术组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效益技术组装重点是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围绕粮食(玉米、水稻、大豆)、畜牧(牛、猪)、水产(中小水面)、优势特产资源和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进行攻关,使其形成规模效益的项目,并与全省大农业工程配套,与国家计划项目配套。例如,在农作物新品种方面,围绕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优势作物,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些关键技术(如耕作方法、病虫害防治)开展系列攻关,取得像玉米早熟丰产综合技术、玉米抗旱保苗技术、玉米大面积机械化综合高产技术、赤眼蜂、黑光灯防治玉米暝、水稻大棚盘育、水稻育苗床土调酸综合技术、盐碱地种稻技术和大豆综合丰产技术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初步建立起了与生产条件相适应的耕作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的配套技术。二是合理组装,全力组织推广。把各单项技术组装起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大力推广。从1990年开始,把65项组装配套技术列入省重点科技推广计划,选择基地为推广计划项目承担单位,计划采取滚动式,每年进行一次调整和补充。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良种普及率达到97%,推广面积超过7万公顷的农作物新品种近20个。盐碱地种稻以稻治涝、以稻治碱和旱改水配套技术的推广,使全省水田面积迅速扩大,由20万公顷增加到66万公顷,增产稻谷45亿公斤。创造出"吉林大米"名牌产品,不仅解决了本省人民吃细粮的问题,还内销到关内各省。
4、经常开展农技培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受体和载体农技培训,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展开。
一是加强农技培训中心建设,全省已建立省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1个,市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1个,县级培训中心29个。这些培训中心已成为培训农民学习农业科技和文化知识的大学校,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通过农技培训中心培训的农村干部和群众达360多万人(次)。二是开展科普之春、科技之夏、科技之秋和科技大王师团活动,分别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利用农闲时间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把科技致富能手(大王)组织起来,组成科技致富大王讲师团到各地进行科技致富宣传,使农民在亲身体验、现身说法中受到教育。三是推广绿色证书制度。全省已有6335人获得了"绿色证书",有6万人取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这些农民已经成为全省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成为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技术、培育和选用良种、防治病虫害及技术咨询的带头人,相当一部分绿色证书获得者被聘为科技副乡长。四是实行农民职业规范化教育。以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广播学校、实行(3+1)体制的普通中学和各类技术培训中心为阵地,对农民进行较系统的培训,使农民职业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五是结合实施星火计划培训人才。优先考虑星火计划的实施,按计划要求的内容进行专题讲座。先后围绕玉米、人参等十大星火系列开发计划编写了10部教材,制作了10部配套录象带。
5、有效行使政府职能,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行政支撑的力度
5.1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意识为了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所作为,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这项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总识。一是成立了吉林省科技与经济结合领导小组。二是建立了市(州)领导班子科技进步工作的考核制度。三是积极选派科技副职。
八十年代以来,吉林省农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以全国1/25的耕地,为全国提供1/10的商品粮,1/5的专储粮和1/2的玉米出口量,粮食生产10年跨跃了3个台阶。吉林省的农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其决定因素是坚持不懈地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动力,大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的科技进步。
1、切实加强基础建设疏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基础建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建立农技推广组织机构,形成以省为主渠道,以市为重点,以乡为骨干,以村为基础,以民间科技组织为补充的农技推广网络和以农业站、畜牧站、园艺特产站、农机站、林业站、经营站、水利站等为主体的横向网络的门类广、功能全、多层次、多成分的上下贯通、纵横交错、左右联系的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全省已拥有县级推广站64个,实现了县县有站;乡级站919个,占全部乡镇的99.5%。二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成果推广的全程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促进科技成果向规模化、产业化方面发展。例如,为了转化肉食鸡高产综合配套技术这项科技成果,在养鸡的重点乡成立了科技服务公司,对养鸡行业进行全过程服务,做到"七统一到户",即统一贷款到户、统一送雏到户、统一送料到户、统一培训到户、统一防疫到户、统一回收到户、统一结算到户。三是抓科技情报信息系统建设、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会、召开成果转化交流会、大力宣传科技成果等四个方面疏通信息渠道,把科技信息尽快送到农民那里。四是从3个渠道促进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其一以农业科技人员为核心建立农业专业研究会和农民技术协会;其二采取"四包一挂"的形式,即包技术、包产量、包效益、包赔尝实行责权利挂钩;其三以省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骨干组成的科技服务小分队,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到农村去搞技术讲座,现场传播技术知识。
2、积极抓好典型示范,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在农业科技示范工作中,重点抓"三区"建设:
一是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993年,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在东部山区、西部农牧区、中部产粮区和城市郊区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了11个有代表性的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实事求是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和与之相配套的优惠政策,积极组织对园区的科技培训,大力转化推广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强化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使之迅速成长和发展起来,效果非常明显。几年来,11个园区共转化推广了67项科技成果,培训农民71500人次。二是到目前为止,重点建设了10个星火技术密集区。这些星火技术密集区已成为科技成果推广的基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如,作为全国最大产粮县之一的梨树县,自建立星火技术密集区以来,连续几年实施了以转化推广玉米丰产、耐密型玉米高产、工业应用的良种玉米栽培、米麦间作及长白杂交瘦肉型新猪种、四良四改、塑料棚舍北方全年养猪等农业科技成果的星火计划项目,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三是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全省建立了15个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在示范区的总体布局上,确定了四大生态区、7种区域类型模式和18个技术体系与技术经济体系,经过4年精心培育,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示范区内农民纯收入比辐射圈内的农民同期年平均增长60%;示范区内粮食每年每公顷增长1749公斤,比全省同期每公顷增产1050公斤,提高了60%以上。
3、精心进行技术组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效益技术组装重点是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围绕粮食(玉米、水稻、大豆)、畜牧(牛、猪)、水产(中小水面)、优势特产资源和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进行攻关,使其形成规模效益的项目,并与全省大农业工程配套,与国家计划项目配套。例如,在农作物新品种方面,围绕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优势作物,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些关键技术(如耕作方法、病虫害防治)开展系列攻关,取得像玉米早熟丰产综合技术、玉米抗旱保苗技术、玉米大面积机械化综合高产技术、赤眼蜂、黑光灯防治玉米暝、水稻大棚盘育、水稻育苗床土调酸综合技术、盐碱地种稻技术和大豆综合丰产技术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初步建立起了与生产条件相适应的耕作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的配套技术。二是合理组装,全力组织推广。把各单项技术组装起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大力推广。从1990年开始,把65项组装配套技术列入省重点科技推广计划,选择基地为推广计划项目承担单位,计划采取滚动式,每年进行一次调整和补充。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良种普及率达到97%,推广面积超过7万公顷的农作物新品种近20个。盐碱地种稻以稻治涝、以稻治碱和旱改水配套技术的推广,使全省水田面积迅速扩大,由20万公顷增加到66万公顷,增产稻谷45亿公斤。创造出"吉林大米"名牌产品,不仅解决了本省人民吃细粮的问题,还内销到关内各省。
4、经常开展农技培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受体和载体农技培训,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展开。
一是加强农技培训中心建设,全省已建立省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1个,市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1个,县级培训中心29个。这些培训中心已成为培训农民学习农业科技和文化知识的大学校,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通过农技培训中心培训的农村干部和群众达360多万人(次)。二是开展科普之春、科技之夏、科技之秋和科技大王师团活动,分别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利用农闲时间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把科技致富能手(大王)组织起来,组成科技致富大王讲师团到各地进行科技致富宣传,使农民在亲身体验、现身说法中受到教育。三是推广绿色证书制度。全省已有6335人获得了"绿色证书",有6万人取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这些农民已经成为全省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成为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技术、培育和选用良种、防治病虫害及技术咨询的带头人,相当一部分绿色证书获得者被聘为科技副乡长。四是实行农民职业规范化教育。以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广播学校、实行(3+1)体制的普通中学和各类技术培训中心为阵地,对农民进行较系统的培训,使农民职业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五是结合实施星火计划培训人才。优先考虑星火计划的实施,按计划要求的内容进行专题讲座。先后围绕玉米、人参等十大星火系列开发计划编写了10部教材,制作了10部配套录象带。
5、有效行使政府职能,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行政支撑的力度
5.1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意识为了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所作为,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这项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总识。一是成立了吉林省科技与经济结合领导小组。二是建立了市(州)领导班子科技进步工作的考核制度。三是积极选派科技副职。
通过对农户技术需求的选择、接受服务情况和服务意愿调查分析表明,农户对农业科技有着较强的需求,其中家禽养殖技术需求占66.12%,居第1位;其次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播种技术和施肥技术、优良品种;农民对储藏保鲜加工技术、农业气象和产品供应信息等也有一定的需求(表1)。数据表明,家禽养殖技术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播种技术和施肥技术、优良品种是农户最重视的项目类型。农户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土地替代型农业技术及其物化形式,对农业科技的需求逐渐从产中向产前商品市场信息的提供和产后的储藏加工、市场销售等领域扩展,农户对农业科技需求日益多元化和精细化。
1.1农户对农业科技应用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农业是一个典型的风险产业,农户不仅要经常面对难以预测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而且农产品还受到市场价格浮动的影响。农业技术对包括自然环境和市场环境在内的外界环境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农业科技应用风险是指农业科技应用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的科技需求偏好和行为与其社会经济能力、风险承担能力紧密相关。调查表明,农户对农业积极应用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在采用农业科技面临风险时,65.75%的农民表示不能承受风险,30.28%的农户表示能勉强承担风险。在面对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和农业科技应用风险时,多数农户对新技术顾虑重重,不敢贸然接受新技术,往往处于徘徊观望状态,农业科技应用风险成为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2]。
1.2农户获取农业科技服务的渠道日益增多目前,河北省基本上形成了以省级农业技术推广站为核心,以县(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纽带,以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为基础,以科技示范户为基本辐射源的政府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体系,形成了省、县(市)、乡(镇)各级政府机构相衔接的纵向农业科技体系,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企业等参与的横向农业科技体系,拥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4315个,农业技术推广人员1.37万人[3]。调查显示,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农业科技服务中处于主导地位,所占比例为51.23%;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地方政府部门、农资经营单位和科研教育机构分别占36.89%、23.56%、15.36%和7.45%。农户获取农业科技服务的渠道日益增多,但农业经营单位、科研教育单位等提供的技术服务覆盖范围还比较小,大部分农户仍然游离在非政府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之外[4]。
1.3农业技术培训内容难以满足农户的需求技术培训是农户了解和获取农业科技知识的最主要方式,其中93%的农户对农业技术培训投赞成票。农户喜欢的技术培训方式依次为现场示范(59.13%)、咨询培训(20.30%)、技术承包(15.94%)和发放资料(4.63%)。由于受资金、技术和人员等因素的限制,农户接受科技服务的次数较少,1a中农户没有接受过技术指导的占52.36%,只接受过1~2次技术指导的占31.56%,而接受过3次以上技术指导的农户仅占14.69%。当前,农业技术培训主要集中在良种、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比重分别达到了31.23%、29.18%和13.86%,针对这些培训内容,认为提供技术不贴近当地实际需要的农户占48.67%,认为技术服务过程不连贯的占26.98%,认为技术服务时间和农户劳作时间有冲突的占21.45%。农业技术培训内容和结构与农户需求还存在一定偏差,要求增加畜牧和家禽养殖技术培训的农户分别占样本总量的32.87%和21.45%,远远高于养殖技术培训实际所占的比重。61.57%的农户认为农业技术培训的效果一般,但是仍然希望获取多样化的农业科技服务,希望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业、农村和农民[5]。
2农户农业科技成果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十一五”以来,河北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广水平不断提高,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影响农户科技成果消费行为的因素。
2.1农业产业发展状况是农户科技成果消费行为的决定因素当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FAO的数据显示,美国每个农业劳动力经营耕地面积为60.9hm2,日本为1.9hm2,韩国为0.8hm2,印度为0.6hm2,而中国仅为0.4hm2;与其他产业也有较大差距,仅相当于第二产业的1/8,第三产业的1/4。同时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2005~2009年农村家庭经营用工日工资年均增长16.9%;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长明显,土地流转成本不断提高[6]。农业产业发展状况是农户科技成果消费行为的决定因素,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目前我国有2.3亿多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不到0.67hm2,小农户分散经营将长期存在。地块分散、经营规模过小的现状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根本途径[7]。
2.2农业科技成果的预期收益是农户科技消费行为的直接因素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一五”时期的19.9%提高到52.0%,农业科技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是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功与否、农村科技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8]。农业科技成果的预期收益是影响农户科技消费行为的直接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户的科技需求。当前,农户吸纳新技术积极性不高成为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问题。从需求主体的视角而言,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主要受利益的驱动,农户希望通过农业科技新成果的应用获利而致富。但是,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同时并没有有效地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户采用新技术难以取得预期的收益,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局面从根本上抑制了农户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9]。
2.3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农户科技消费行为的主体因素农民是实践和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主体,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农业科技成果的吸纳有直接关系[10]。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丰富,农业劳动力5.6亿人,约占总人口的43%,是我国农业发展可贵的资源优势[11]。但是,在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口占相当大的比例,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2.1%,其中中专以上学历人口所占比例仅为3.9%,农民中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十分匮乏,且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持续大量转移,部分地区农业从业人员平均接近或超过50岁,农村实用人才素质低、后备不足的问题愈加凸显。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造成对新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创新能力较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户的农业科技消费行为[12]。
2.4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是农户科技消费行为的制约因素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决定着农业生产力水平,建国60多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产品供给状况持续好转,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增加,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但与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仍然不高[13]。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虽历经改革,但并没有突破原来的体制框架,存在推广主体单一、推广手段陈旧、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总量不足、服务效率低等弊端,难以满足农业发展新阶段农户的多样化技术需求[14]。
3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供给模式,对于改变农户的农业科技消费行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5]。
3.1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在我国,农业产业属于弱质产业,农业生产效益偏低,农产品的利润空间较小,再加上农户的生产规模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采用农业科技成果的积极性[16]。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仍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耕地、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突进农业现代化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比较优势不断降低,依靠大量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逐渐减小。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和推广节本增效技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劳动效率,拓展农产品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果[17]。
3.2建立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升科技支撑水平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同时又是弱质产业。世界各国都在坚持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通过加强农业科技支持农业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多数农业技术属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就决定了农业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成本总体上要远远高于工业或其他行业,私人部门和企业不愿意进入农业技术研究的投资领域,因此,应建立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强化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的责任,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切实提升农业科技支撑水平[18]。
3.3完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促进农民向职业化发展农民是直接承接应用农业科技和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的有生力量,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完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加快培育职业农民,以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为依托,深入开展“绿色证书”培训,重点培训各类农村实用人才、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企业骨干人员等。改善基层农民教育培训条件和手段,大力发展农业远程教育,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促进农民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农业机械技术商品使用对象的产出特性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①广泛性与多样性。一方面,农业机械技术商品涉及到了土壤学、饲料学等有关农业的基本知识和材料与金属工艺学、热力学、电子与计算机科学等相关机械工程的基本知识,以及经济性、系统工程系等有关经济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其涉及面十分广泛;另一方面,农业机械科学技术商品的品种和规格具有多样性。②多变性。宏观上,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发展的政策、农村经济体制变革给农业机械技术商品的需求带来了双重影响[3];微观上,我国的农业机械科技缺乏稳定飞科技发展规划等,具有很大的随意性。③购买主体多元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主体的多元化使得购买农业机械的主体由单一化转向了国家、农户等合作经济组织的多元化。④载体的双重性。农业机械技术商品既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载体也是现代大机器工业社会化商品生产方式的重要载体。⑤价值补偿的特殊性。与一般技术商品价值从转让、销售收入当中获得补偿不同,农业机械技术商品的价值补偿和农产品商品价值补偿间具有间接的交换关系。
2农业机械科技成果价值的实现模式
2.1政府介入模式
农业一体化组织机构主要包括政府组织、私营机构以及合作社组织这三个种类,其中政府介入的组织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加主动的影响力。政府部门利用政策杠杆、财政拨款、行政干预等方式来对科技部门、经济部门的力量进行组织与协调,主要对一些重大农业和农业机械技术成果做好综合转化,例如,免耕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便是借助政府行为来实现的[4]。这一模式具有良好的转化运行环境,能够实现较多资金、物力的集中,将科研机构与农民不能做到的大规模农业机械科技成果与经济相结合,将与近期效益、社会效益和长期效益密切相关的农业机械科技成果和经济相结合,并且有效地促进了带动社会整体利益的农业机械科技成果和经济的有机结合。然而,在这一模式下,计划经济和巨额的政府补贴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效果,在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多头负责和政府负责的最终结果将是产生双轨制式的腐败,在无法保证农业机械科技成果价值有效实现的同时也很容易引起国际贸易的争端。
2.2产业型模式
类似于法国的产业一体化模式,产业型模式将农机科研机构和由经济实力的工业产业主体进行了联合,并由科研机构来负责理论、技术关键问题的解决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由产业主体来对开发研究、中试、规模性商品生产当中的诸多生产要素进行提供,以实现面向国际市场,有效防止在国内市场的低水平重复与竞争,形成了一个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松散型或紧密型的共同体,在这一模式中由组织自己负责推广应用机构。这一模式中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并且承担了市场风险,保证了科技成果和产业发展的融会贯通,实现了双方营销渠道的充分利用,有利于达到双赢的效果。然而同时该模式受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较大,必须有国家贸易政策的保护。
3结束语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红枣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018-2
面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满足新时期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已十分迫切。吕梁市临县是一个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红枣大县,在实施红枣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战略中已经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经验。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红枣科技水平和红枣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是摆在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试图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作初步的探讨。
1 源自科技成果本身
在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诸多因素中,农业科技成果本身是转化的决定因素。一项科技成果要成为商品参与市场竞争,必须有过硬的质量。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
农业科研立项,一定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这样的科技成果才能指导农业生产,为农业发展提供雄厚的技术储备,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如临县红枣专家刘平贵带一班人潜心研究,其成果防虫树裙获北京92国际博览会金奖。在此基础上,他们大力推广糖醋液、刮树皮、铺地膜等办法防虫,并引导农民施用高温杀菌的鸡粪和少量矿物质肥等,同时采用能增产10%的枣园放蜂技术和枣药间作技术。他们选育出的红枣抗裂新品种“雨乐一号”、“雨乐二号”解决了红枣早熟与裂果的矛盾,新品种迅速推广应用,已通过山西省林业厅的审定和认定。
农业科技成果必须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才能拓宽其应用范围。如临县自主培育的优良红枣品种——虎枣,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红枣优质品种,它在临县栽植面积已达到2万多亩,并在柳林、太谷、文水、石楼、榆林等地示范推广应用,均取得较好效果,为实现红枣生产,促进红枣主产地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已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红枣主栽品种。
农业科技成果的高效性主要考察科技成果是否达到“三大效益”。根据生产发展的要求,农业科技成果应既具有科学的先进性,又要简便易行,易于农民掌握,只有这样的成果,才能产生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2 农业科技成果供给不足且结构不合理
一个完整的农业生产过程包括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每一环节对科技成果都有巨大需求,目前临县农业产前、产后科研力量依然较弱,科技成果数量较少,而产中研究优势明显,从而形成不合理的农业科技成果供给结构,难以满足新阶段临县农业的发展。比如在红枣保鲜、贮运、加工等新兴产业中,能大幅度提高农业附加值的新技术、新成果较少。而目前科研能力也比较弱,科技成果数量严重不足。因此,农业科技成果的供需矛盾是制约转化的重要因素。
2 源自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通
农业科技成果供需双方直接见面,当然是一种成果转化的捷径。从临县的现实来看,红枣科技推广体系不很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推广体制不健全、功能不完善
目前临县农业推广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不能满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要求。乡镇农业服务站的人、财、物管理权归属乡镇政府,县农业主管部门的作用仅限于业务指导,这种“管事不管人,管事不管钱”的矛盾现象普遍存在,管理体制亟待理顺。在人事关系上,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在业务上属县级农业部门管理,在人事上又受乡镇政府管理,农技人员常被抽去搞乡镇中心工作,不能把精力和时间用在推广工作上,使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不力或无人推广,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2.2 基层农技人员整体素质低、培训机会少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导力量,他们的整体素质偏低。由于基层环境及待遇不好,很难吸引高学历人才,加上一些非专业人员的进入,造成推广队伍整体业务水平偏低。此外由于资金、政策的制约,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普遍得不到再教育的机会,导致基层一线推广人员的知识技能难以及时更新,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知识老化现象严重,成为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
2.3 信息网络不完善
在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方面,乡镇农技推广部门缺乏必要设施、图书资料等。笔者通过对临县各乡镇的调研发现,一些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连专门的办公场所也没有,通过租借或者与乡镇其他机构合用办公场所。而且发现在报刊杂志、图书、资料、广播、电视、网络、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等科技信息传播方式中,临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获取信息的方式还仅限于电视传播和农业技术协会。
3 源自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方
农业科技成果只有与生产力最活跃的要素——劳动力结合起来,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1 农业企业的制约因素
目前,临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38个,年加工能力达3500多万公斤,其中从事红枣加工的企业有23个,年加工能力达2300多万公斤。天渊枣业有限公司等数十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扩大,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但由于临县红枣企业总体规模小,经济实力较薄弱,自主创新和研发的能力差,农业研究和开发的资金严重不足,企业无力承担由于农业成果的成熟度不够以及农产品市场波动带来的技术、市场双重风险。因此,农业企业在高新技术引进和采用新成果时大多持谨慎的态度,这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3.2 农户方面的制约因素
3.2.1 生产规模小,收益低,需求不足 我国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方式,使得农户生产规模小、收益低,需求不足,限制了他们接受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也削弱了科技成果转化效果。目前,我国农户受生产、生活水平和比较利益的影响,一方面科技需求欲望强烈,另一方面由于多数农户收入水平低,无力采用新技术,从而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明显不足。尤其是像临县这样贫困地区的农民,刚刚解决温饱,经济实力微弱,采用新技术的原动力严重不足。
3.2.2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接纳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差 农民素质是构成农业科技需求的重要因素。一是农民文化水平低,临县地处偏远山区,相对于其他地方的农民文化水平更低。二是科技水平低,在我国现有农民中受过农业技术正规教育的很少,就是经过农技培训的也不多,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都很差。
3.2.3 传统意识的影响,扼杀了农民的创新意识 不少农民由于风俗习惯、传统经验的影响,因此在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上和采用科技成果时,常常产生不同的心理障碍,如害怕担风险的求稳心理,满足于现状的惰性心理,急于求成的现实心理等,这些扼杀了农民的创新意识严重地影响着农民采用新技术,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3.2.4 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民之间相互传授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科技成果传播的重要渠道。一般来说,亲眼见证邻居、亲戚朋友采用某项农业科技成果而获得成功,远比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说教更能激发农民的投资激情。因此,促进农民的组织化发展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广泛传播。但是临县红枣协会和合作组织少,农民组织化程度很低,个体农民在市场中也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在寻求新技术时,付出的代价比组织更大。临县各职能部门在红枣科技转化过程中服务力度不够,同时也制约了红枣产业的发展。
4 源自政府方面
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角色地位比较复杂,既可以成为农业科技成果的提供者,又可以成为农业科技成果的采购者,也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创造环境、搭建平台、制定游戏规则的服务者与维护者。政府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强有力的财政投入。农业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具有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大、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投入风险大等特点,这项任务自然而然就落在了政府的身上。政府在农业科技成果中的主要职责还体现在,制订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创造一个良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尽量曾经出台了一些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健全,政策尚欠配套,制约着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综上所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地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地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只要其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使科技成果不能顺利转化。因此我们应从多方面进行分析,才能保证农业科技成果有序转化。
参考文献
[1] 临县年鉴编纂委员会.临县年鉴(2007—2008)[M].临县:山西省临县史志办公室,2009.
[2] 张青霞.当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3,(08).
[3] 陈毛华,曹流俭.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4] 鲍龙盛.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分析及对策[D].延边大学,2007.
[5] 于吉祥.山西省红枣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