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光伏行业市场调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区域产业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浙江省现有光伏企业200余家,是全国光伏电池生产大省,产量约占全国的35%。衢州市作为浙江省第一个省级光伏产业基地,现有光伏企业60余家,是国内光伏产业链最为完善的地区之一。从市场调研情况来看,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的影响,2011年下半年,硅材料加工、光伏电池市场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产量及价格受到巨大冲击。但从光伏应用市场来看,由于光伏电池、原材料价格的下降及国家光伏发电标杆电价的出台,给光伏发电系统集成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利好前景。从国内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上看,2009年装机不到300MW,2010年装机约500MW,2011年装机约2.8GW。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不断消耗和国家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预计在未来的10年内,每年装机容量将急剧增加,人才需求将非常短缺。根据以上调研情况,我院对光伏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即重点培养具备光伏应用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光伏发电系统集成的能力,能适应光伏电站建设和光伏产品生产等光伏企业生产运行、技术服务、产品检测等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我们主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引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以生产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与企业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结合专业定位,我们对处于光伏产业下游的光伏电站建设与光伏应用产品企业展开了调研。
光伏电站建设工作岗位能力分析。从调研情况来看,光伏电站建设的主要工作岗位有电站建设前期调研、工程设计、工程项目申报、工程施工、入网调试、电站运行维护与检修等,具体能力要求如图1所示。光伏应用产品生产工作岗位能力分析从调研情况来看,光伏应用产品生产的主要工作岗位有单体电池检测、特种组件生产、组件检测、控制器制作、系统集成与检测、系统维护与技术服务等,具体能力要求如图2所示。
专业拓展能力调研分析。结合专业定位及企业调研,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光伏电池生产、光伏发电系统集成等相关企业从事硅太阳电池方阵组合工、光伏系统集成工程师等相关岗位工作,经过1~3年后,可升为技术员,或转岗至管理岗位,如车间班长、车间主任等。学生的专业拓展能力如图3所示。
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抓住区域产业、企业、学生三个要素,要保证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大学生应具有的素质。因此,课程体系的建立不能仅考虑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而是更应该关注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与提高。
文化素质课程平台构建。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以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对原属于文化素质课的公共基础课程进行重新定位。比如,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应改变以往课程模式,设置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在计算机文化课程中,应按照专业定位及要求,设置Word高级应用、Excel高级应用、PowerPoint高级应用等课程模板,供不同专业学生选择。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交叉学科能力培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应基于文化素质课平台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艺术鉴赏等四大类素质拓展课程。
专业课程平台构建。专业课程平台主要包括基础理论课程与职业能力课程。基础理论课程是为专业核心技术提供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的课程,主要有《电工基础》、《太阳能电池材料制备工艺》、《光伏电子产品制作》、《电子线路制图与制板》、《工程制图与CAD》、《电力系统基础》等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基础理论课程与职业能力课程的实践教学比重应占50%以上,平时的课程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由于学生在学科系统理论学习上存在一定的缺失,所以在课程体系中,很有必要增设一门回顾总结性课程———《光伏发电技术》,使学生在“做”的基础上掌握学科的完整性,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核心课程是培养职业岗位能力的关键课程,必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设置。本专业开设了《光伏电池制造工艺》、《光伏发电系统集成与设计》、《光伏逆变技术》、《光伏发电系统施工与入网调试》、《光伏电气设备检修与电站维修》、《智能光伏产品制作》等6门职业核心课程。
关键词:光伏应用技术;课程体系建设;工作过程
作者简介:廖东进(1979-),男,浙江衢州人,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黄云龙(1962-),男,浙江衢州人,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浙江 衢州 32400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129-01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的形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衢州市是浙江省第一个省级光伏产业基地,是目前国内光伏产业链最为完善的地区之一。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浙江省第一所开设光伏新能源专业的高职院校,专业如何通过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一直是该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本文从区域产业特点、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出发,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提出了我院光伏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一、课程体系建设思想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核心思想。而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课程体系构建必须根据市场调查的行业需要,以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抓住区域产业特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素,同时要瞄准市场,工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做到与时俱进,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1.把握区域产业特征,构建服务区域产业的课程体系
光伏产业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兴产业,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产业特征,学校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瞄准区域产业特征,把服务区域经济作为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把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作为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
2.从满足企业需求出发,构建高素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是人才培养的依据。在人才需求上,企业一方面要求学生具有高技能,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素质。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即要培养学生的高技能,又要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
3.从学生自我发展需要出发,构建面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
一方面,在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做”是主要教学手段,在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职业能力课的实践课时已超过了50%,出现了学生“只会做不会说”的现象,这种现象对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阻碍。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一个学生不可能去掌握所有光伏类专业可能的就业岗位所对应的课程。因此,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专业定位不能太宽,针对的岗位群应是1~2个,课程体系建设既要保证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又要保证培养学生的专业系统性、完整性。
二、瞄准市场、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浙江省是全国光伏电池生产大省。衢州市作为浙江省第一个省级光伏产业基地,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成为目前国内光伏产业链中最为完善的地区之一。从市场调研情况来看,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的影响,2011年下半年,硅材料加工、光伏电池市场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产量及价格受到了巨大冲击。但从光伏应用市场来看,由于光伏电池、原材料价格的下降,光伏发电市场越来越大。从国内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来看,2009年装机不到300MW,2010年装机约500MW,2011年装机约2.8GW,2012年预计将达5GW,而且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不断消耗和国家对能源不断增长的需求下,在未来的10年内,每年装机容量将急剧增加,可见光伏发电已进入市场,人才需求将非常急缺。
综上所述,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及紧缺型人才的培养,把人才培养定位在光伏电池组价加工与光伏发电系统集成,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光伏电池组件加工工艺、光伏系统集成等理论知识,能胜任相关光伏行业的生产运行、技术服务、产品检测与生产管理等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职业能力分析
结合专业定位及企业调研,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光伏电池制造、光伏发电系统集成等领域的相关企业从事光伏生产、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等工作,可从事的工作岗位有硅太阳电池方阵组合、光伏系统集成等相关工作岗位,经过1~3 年后,可升为技术员,或转岗至管理岗位,如车间班长、车间主任等。笔者对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工作进行整体化的分析与描述,梳理典型工作任务,明确职业能力如表1所示。
四、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抓住区域产业、企业、学生三个要素,保证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具备大学生应具有的素质,因此课程体系的建立不能单单只考虑学生的技能提高,而应更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与提高。
1.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课程构建
职业能力课程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和职业能力核心课程。基础理论课程是为本专业核心技术提供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基本技能的课程。基础理论课程包括:“电工基础”、“光伏电池材料制备工艺”、“电子线路制图与制板”、“工程制图”、“电力系统分析”、“光伏逆变技术及应用”、“新能源发电技术”。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为培养职业岗位能力的关键课程,必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设置。主要课程如表1所示。
2.职业素质体系构建
职业素质体系构建主要包括学生第二课的素质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设计及课堂素质能力培养。在学生的第二课素质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设计中,主要从企业需求出发,根据行业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及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按照学生的活动分类构建第二课堂体系。主要包括:始业教育与学业规划、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讲座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体育与健康、职业技能竞赛、学生社团、创新创业活动、文体类比赛活动等活动,每项活动都设置相关学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活动项目,以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在课堂素质培养过程中,主要通过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素质能力培养的目标。
在整个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主要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课程构建、职业素质体系构建及课程素质培养模式来达到高素质、高技能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
高职光伏应用技术专业是近两年兴起的一门新专业,由于各地产业特色及人才培养定位存在差异,课程体系也存在差异。在建设光伏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把服务区域产业、企业端需求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相结合,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继媛.依托地方特色产业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J].职业与教育,2010,(12).
关键词:行业办学;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调整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166-02
国务院总理2014年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必须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发挥好政府引导、规范和督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他多次强调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必须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高职院校要定期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主动适应地域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作为行业类高职院校,承担有为行业和社会培养人才的双重责任,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调整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对接产业,还要考虑与区域、与行业同类院校的协同发展,具有特殊性。
一、行业办学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特点
行业类高职院校出现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阶段,由于行业一般都具有自己的子弟学校、干部职工大学等中专类学校,在高职院校大力发展的时候,都将中专性质升职为高职,由于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专业设置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1.专业设置“盲目性”突出。新上阵的高职院校,为了稳定自己的规模,只能是哪个专业好招生,就不顾自己的条件、不顾人才培养的标准,盲目上一些热门专业,当时也确实解决了一部分实际问题;但是经过多年的高职实践,势必会因为不符合学校整体专业定位、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质量难以达到要求、专业建设成本过大等原因,被学校所淘汰。
2.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吸引更多学生就读,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没有认真研究人才需求和考虑学校自身的条件,看到哪个专业好招生,就上哪个专业。就某省2014年招生备案专业统计情况来看,在抽样的76所高职院校中,商务英语、电子商务达、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物流管理等第三产业或基础专业位于第一梯队,达40多个专业点;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电算化、酒店管理等第三产业专业处于第二梯队,大约有35个专业点;作为当时的新型产业,如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软件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会计、文秘等同质专业也比较突出,在20个专业点左右。这么多的学校去培养同一专业的人才,各专业的内容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变化,专业同质现象特别突出。
3.专业结构不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某省是一个制造业大省,近年来某省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趋势,GDP年均增长10.7%,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5%、12.3%和10.6%。这基本上是第一产业(农业)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工业)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服务业)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但是,在2014年公布的专业设置中,第一产业的专业点47个,第二产业的专业点759个,第三产业的专业点1065个,由此看来,专业设置极度不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专业基础与办学目的
行业办学,看起来是具有两个娘家,既能接受省教育厅的专业建设经费支持,又能享受行业的专业建设支持,表面上是很受青睐的一个群体;但是现实上,行业一般就是在甩包袱,谈到专业设置问题,好像是必须对口与娘家企业,看起来专业的适应性更强、校企合作更加容易。其实,由于先天性营养不良,专业建设缺乏基础,或者说专业底子非常薄弱,勉强开设起来的专业,由于没有后续的专业经费支撑,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进修和提高的机会,使专业教师的技术相当保守、陈旧。同时,由于存在于一个大行业、大企业内部,他们容易得到满足,缺乏见识世面的勇气和决心,使得技术相当落后,专业基础很差。一些有思路、有胆略的行业学校,于是放开了手脚,寻求另一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首先松开了企业、行业的绑架,如铁道职院、民政职院、航空职院、城建职院等。他们起步较早、底子较厚,发展正好接天时、通地利、达人和,遇上了发展的好时机,使专业建设比较顺利,对专业结构也调整得比较及时,但还是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显示专业急需调整。作为行业类高职院校,办学的一个不同其他学校的目的是为行业服务的。这主要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要与行业、企业的工作岗位要求相适应、相对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适应行业的发展,为行业培养适用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素质人才,为行业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需要与行业密切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为行业各领域提供职工培训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通过职工培训服务提升行业职工胜任岗位的能力,通过专业技术服务为行业内各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推广技术应用。
三、专业设置的策略与实践
1.围绕行业特点设置专业或者专业群。某高校是煤炭工业局的下属学院,2005年升职为高职院校以来,一直将煤矿类专业作为自己的拳头专业。由于市场的变化和行业的发展,这类专业的技术技能要求不是很高,技术条件又很差,很少有人报考这类专业,所以出现了有专业无人读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高层领导从实际出发,通过市场调研,确立学院在能源行业的重要地位不变(一直就是传统能源行业),对接新型能源产业链来设置专业和专业群,于是出现了太阳能专业群、风能专业群、矿业专业群及合同能源管理专业群。这样,学校即在已有的条件和基础上,结合本校优势如实训场地、师资力量等,突出体现了能源类行业特色,使其受到社会和企业的欢迎。
2.紧贴地域经济发展,设置专业范围。专业群的设置对接能源产业链,对接地区支柱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特点设置专业,紧贴地区人才需求。那么,在专业教学内容上,专业类高职院校就更加需要对接产业链。首先,他们要将各专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进行挖掘,各专业负责人在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的指导下,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分析本专业所面向的工作岗位,对每个工作岗位进行分析,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对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整合形成行动领域,按职业行动领域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如太阳能专业群,从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分别布置有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专业、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及应用专业、太阳能光热技术与应用专业。这计划将工程造价专业改造成光伏电站建设造价与预算专业,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改造为光伏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专业群。群内各专业的教学内容要相互补充和提升。
3.其他专业的设置调整。由于能源类专业属于能源开发与测绘类专业,技术性强,但是对于像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初看起来专业很难对接于能源产业。从专业建设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产业链,都不可避免会需要一些常规的专业来支撑,也就是说,不可能说太阳能产业链中,就不需要企业家,就不需要培养出来的人员能适应能源类企业的要求。在他们的课程建设中,是否突出了能源特色,是否和能源企业合作紧密,对能源企业的生产、产品是否了解,这就是区别于没有特色的高职院校的同类专业的根本点。学校用这种思路来培养学生,更具有特色;同时也能让学生适应其他类型的工作。
四、结论
高职专业设置涉及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师资队伍结构与建设、科研与教研教改、课程建设与改革、实习实训与职业能力培养、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等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专业设置关系到所有高职院校的建设,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教学资源和区域经济实际来设置专业和专业群,能较大范围地减少专业建设的盲目性,避免同质化建设,凸显学院的示范和特色。
参考文献:
[1]梁俊,高职专业设置建设与资源优化配置的协调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3,(17).
[2]陈明虎,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下高职专业设置的适应性研究[J],商界论坛,2013,(10).
对于纽交所张龙根是熟悉的,2007年他曾带领鑫苑置业站在这里,使其成为首家在纽交所上市的中国房地产企业,而纽约更像是他的一个老熟人,从2002年至2006年,他在位于纽约的一家门窗制造企业担任首席财务官,“2006年回到国内,本来是想退休了,但是关注到很多优质的国内企业具备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巨大潜力,我决心成为推动其发展的其中一员。”
不管是出于男人的事业心,又或是好胜心,回到国内的张龙根一刻也没有停歇。
调整企业战略
2008年,张龙根来到晶科能源,这是一家硅片制造企业,2008年的销售收入为22亿元人民币,发展非常迅速。然而金融危机的到来,还是引发了公司管理层的思考,晶科如果始终专注于产业链硅片这一单一环节,是无法保证企业在市场动荡期保持持续稳定盈利能力的,占领产业链的中间环节,进行下游并购,走“垂直一体化”的路线势在必行,由公司首席执行官陈康平率队,张龙根为舵手的管理层经过多次市场调研和论证,终于在2009年下半年启动了酝酿已久的并购方案。
2009年7月,晶科能源全面收购了浙江太阳谷能源应用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光伏行业中的下游企业,太阳谷科技主要生产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这一收购使得晶科由单一的硅片业务发展到包含硅片、电池片到太阳能组件的一体化业务。
张龙根认为,“垂直一体化”进程能够给企业带来成本优势以及质量控制的优势,此举使得晶科在2009年太阳能行业,产品平均销售价格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依然实现15%的毛利润率。
来到晶科之后,他的另一个大手笔就是带领公司与国际接轨,目前他们的产品已出口至全球30多个国家。2010年4月他们在德国设立公司,美国旧金山公司也已运行,意大利米兰和其他亚太地区也计划设立分支机构。在此过程中,张龙根在各分子公司业务模式的确立,财务体系,税收体系的搭建及战略决策方面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投融资管理
晶科的上市之路可谓一波三折,2008年初晶科便开始了赴美上市的运作与筹划,但9月份突然爆发了金融危机,就在这个时候,张龙根加盟晶科,他做出了暂时搁浅上市计划的决定,
直到2010年2月,他们才重启上市计划,赴美进行巡回路演,此时,美国的三大股指持续低迷,资本市场还没有走出金融危机的重创,投资人对未来经济前景的担忧使其不愿冒险投资IPO公司,投资人可接受的认购价格大大低于公司的预期,晶科管理层毅然决定放弃上市。
凭借其几十年的资本运作与企业经营经验,张龙根相信无论从企业经营模式、成长速度、发展潜力,还是公司关键财务指标,晶科能源都无疑是一家备受投资人热捧的公司,而过低的估值水平不仅导致公司募集到非常有限的资金,同时也将优质的机构投资者拒之门外,因为具有一定资产规模的基金无法投资小市值的公司,而缺少大的机构投资人支持,将直接导致公司的投资群体质量偏低,给二级市场的维护及公司的后续增发带来隐患。
这次失败对被委以重任的张龙根而言,可谓打击沉重,他这个时候要做的不仅是鼓舞整个管理层的士气,还要顶住公司私募投资者要求公司转回香港与中国内地上市的巨大压力,“我们的产品大部分销往国外,海外客户对产品质量及公司品牌要求很高,晶科的产能扩建也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再融资能力,赴美上市是公司的最佳选择。”张龙根表示。
3个月后,晶科重振旗鼓,启用瑞士信贷作为主承销商,同时联合一些美国的中小规模投行作为辅承销商,再次向纽交所发起冲击。这次,一切都出乎意料的顺利,金融危机的阴云已彻底散去,投资人的热情再次被点燃,晶科作为一个“底子好”的太阳能光伏企业,受到投资人的青睐,IPO认购的投资人名单前五位有包括黑石、富达这样的全球顶级资产管理公司。募得资金6400万美元。
5个月后,张龙根提议公司应借助太阳能市场不断升温的东风,再次融资。于是公司在180天锁定期内,于10月26日向美国证监会递交发行报告,在张龙根的精准策划下,公司5天后公开的各项财务指标均创历史新高,第三季度盈利率几乎超越市场预期的两倍,业绩当日股票收盘飙升至35美元,增幅高达17.5%。随后几天股票一直乘势上扬,11月4日,公司最终以36美元的定价成功发行3507/股ADS,募集资金1.26亿美元。
流程再造
晶科从一家土生土长的中国企业转变成一家在海外上市的公众公司,面临重重困难,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财务和业务流程的整合再造。
张龙根首先从财务团队的重建和补充开始,组织培训,提高公司财务人员对美国会计准则的了解,并招募了具有美国会计准则背景及相关经验的人才。其次,提高关账效率及质量,提供了适合实际财务流程操作的建议,剔除了不增值的流程,让员工逐渐提高效率,达到缩短关账时间。第三,建立完整的财务分析体系。建立了财务分析的具体操作流程,确定财务分析的指标及区间,使财务分析可以做到可比性及可靠性,真正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帮助。第四,协助提升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技术。
【关键词】新升本科高校;就业;拓宽渠道;高校发展
由于社会形势和教育形势的发展,教育部在2003年前后陆续批准了一些大专院校升为本科学校。这些新升本科高校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作出了贡献。近年来,这些新升本科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陆续毕业,这些高校毕业生能否就业、就业质量如何不仅关系到切身利益和个人发展,同时直接影响着新升本科高校的发展。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新升本科高校面临着比其他高校更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对于新升本科高校而言,如何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对于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升本科高校开拓就业渠道的必要性
1.就业关系到新升本科高校的发展
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已经成为评价高校工作的一个杠杆,它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声誉,而且还关系到高校的生源尤其是新升本科高校的生源。新升本科高校只有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发展来培养毕业生,并努力开拓就业市场来促进就业率的提高,才能树立学校的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同时,新升本科高校为了能有长远的发展还要提高就业质量,把就业质量甚至是毕业生就业后的社会评价等纳入评价体系,真实地反映学校的办学质量,从而更科学地引导高校的发展方向。
2.就业关系到大学生切身利益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上升趋势。据教育部的有关统计,每年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待业人数也呈现出递增趋势。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已达到700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作为新升本科高校,它的办学历史短,社会知名度尚低,无疑更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毕业生能否就业关系到毕业自身利益,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新升本科高校有责任有义务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来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确保毕业生顺利毕业.
3.就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号召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可见,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是高等教育内部问题,而且成为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是急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二、新升本科高校如何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由于毕业生就业的意义重大,笔者以自己所在的新升本科高校常熟理工学院为例,谈谈新升本科高校在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上的几点做法和经验。常熟理工学院前身是苏州常熟高等专科学校,于2004年5月升本为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本科高校,自升本以来,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扩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得到很大提高。
1.探索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反映学生就业质量的依据之一。只有提高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才能使大学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社会上取得更好的立足和发展。其中校企合作是新升本科高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校企合作教育的主要目标有三个:一是通过实践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二是通过实践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三是通过实际的顶岗工作实践,使学生的专业素质获得全面提高。
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学校近几年坚持服务地方,与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互动发展。近年来开展了多种模式的合作教育,在校企合作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现有包括江苏首家IBM――ETP实训中心、江苏首家国际服务工程学院、江苏首家光伏科技学院、江苏首家电梯工程学院等三十多个校企(地)合作教育项目。学校同时是全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和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单位,积极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教育,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企业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专门企业课程,设立校企合作实验室,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优秀毕业生。
作为新升本科高校,只有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就业质量和就业率才能提高。因而,要加强和企业的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就业。
2.完善全员参与、通力合作的联动就业工作机制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是全员性、全局性的重要工作,是高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系统化工程。新升本科高校应完善就业工作机制,建立由高校、教师、家长、学生全员参与、通力合作的联动就业工作机制,对拓展就业渠道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校成立就业领导小组、加强就业指导
新升本科高校应充分重视就业工作,建立就业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学院就业负责人。除了在组织、管理上给予高度重视外,在人员上精心安排专职工作人员、广大教职工参与就业指导、宣传、推荐工作,并创造机会让相关人员接受毕业生就业指导技能培训,或参加相关的就业会议,进行企业调研,以提高就业指导能力,从而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思路。
(2)推广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师的就业指导作用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导师制一般为一个教师带几个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就业,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
导师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进行职业生涯指导、笔试面试指导、职业素养培养指导等方面。另一方面,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资源,推荐毕业生就业,利用各种与企业接触的机会,利用自身的科研合作资源、校友资源、同学资源为学生的就业出谋划策,搭建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桥梁。
(3)成立大学生就业组织,加强大学生就业自我管理
在新升本科高校中建立大学生就业,明确职责,制定工作规范和制度,积极开展和配合学校各项就业工作。高校通过建立大学生就业组织,加强大学生就业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挑选优秀学生成立了校就业部、学院就业部、班级就业信息员组成的大学生就业组织,从而形成了一个责任明确、层层负责的就业工作网络。大学生就业组织常年配合学校开展各类就业指导活动,随时联系用人单位,走进企业推荐毕业生,收集和就业信息等工作。形成了一支具备开拓能力的工作队伍,工作成效好。
(4)家长联动,推动就业
新升本科高校可建立和家长联动的就业机制,高校可通过邮寄信件、群发短信、电话联系等方式,和家长取得联系,给家长分析就业形势,介绍学生的就业状况和求职、择业注意点、学校的就业措施等,呼吁广大家长参与到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与学校携手促进毕业生就业。家长也可通过自身社会资源为学生取得就业岗位。
3.主动走出去,积极引进来,开拓就业市场
新升本科高校由于知名度和影响力都还不够,要想毕业生受到企业更多关注和认可,应化被动为主动,积极走出去。主动联系企业,积极向有关单位推荐、介绍毕业生。开拓人才市场,向企业发放学校毕业生宣传册,使更多企业了解毕业生,有条件的举办专门针对本校的人才市场专场。
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来,通过走访、电话、邮件等各种形式,主动邀请相关企业来校开展校园招聘,给企业和毕业生搭建交流平台。并加强和相关企业的联系,争取取得长期稳定的合作。
以笔者所在的二级学院为例,2012届毕业生共有236人,2012年共发放邀请函近千份,走访企业60多家,走进人才市场20多场。2012年通过学院就业工作人员主动邀请,有65家单位来学院招聘,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646个,是当年毕业生数的3倍多。通过校园招聘达成就业意向的毕业生接近1/4。学院就业率高,就业形势好。
4.注重市场调研,加强指导与服务
就业市场调研工作在整个就业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新升本科高校通过市场调研、企业走访等方式,掌握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情况,对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可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直接的依据。同时可以通过调研了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反过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符合社会需求。
结合各专业实际,多渠道对毕业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和专题讲座,组织开展个人简历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等活动,教育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善于把握就业机遇,并指导广大毕业生在应聘前注意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并在就业工作中全程随时提供就业咨询服务,以增强就业竞争力。特别是对于一些毕业生出现的就业困难,采取个别指导的方式,逐一解决。
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们自我定位不够准确对其就业产生影响。就业不是到了毕业才需要思考的问题。就业指导是长期的工程,从新生入学,就应让学生树立明确的发展方向,明晰定位,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特长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5.加强创业指导,以创业带动就业
据了解,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率在20%到30%,而我国仅为1%至2%。教育部在2004年6月初就表示,鼓励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同年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出台了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有关收费优惠政策,与此同时部分省份也出台了一些优惠措施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不仅能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还可以给别人提供就业机会和岗位。因此,以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新升本科高校要重视大学生职业素质训练及创业教育工作。学校可立足专业特点,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促进创业。
(1)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指高校成立专门的实践训练实验室,由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组成创新创业团队,教师对学生进行专门指导,开展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高校建立创新实践平台,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大学生依托科技创新可以组成创新创业团队。如,笔者所在学院08级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刁东旭和学院的另三名学生成立了创业团队,依托学院创新实践平台,完成了一家智能科技公司委托开发的“鹅卵石一卡通系统”和“鹅卵石智能水控系统”的30万元研发项目,成功开发了一卡通系统和智能水控系统产品。2012年5月,刁东旭以持股96.07%成立的鹅卵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入驻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园。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创业之路。
(2)开展创业教育活动
培训内容包括创业概论、市场机会识别、创业团队组织与管理、制定商业计划、公司设立、案例分析、沙盘模拟等实战创业课程。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并对公司经营活动有初步了解。
(3)建立大学生创业园
面向学生提供创业指导与职业素质、技能培训;并通过大学生创业园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提供就业岗位等工作促进大学生就业;通过举办创业计划大赛、提供孵化服务等工作支持大学生创业。
三、结语
新升本科高校通过积极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目的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并保证就业质量,满足社会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同时通过了解社会需求反过来可以提高办学质量,使新升本科高校以自己的特色更快更好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新升本科高校要与用人单位及地方人才市场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及时掌握市场需求,拓宽就业渠道。同时,高校还需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受欢迎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秦磊.加快内涵发展是新升本科高校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2]闵维方,蒋承.产业与人力资源结构双调整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一个历史和比较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
[3]颜楚华.做实三项服务提升就业质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2012,13.
[4]赖艳,舒福灵.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策略分析[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