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文明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更为高级的文明形态。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努力形成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走出不同区域的特色发展之路,既有理论基础,也有客观可能。
从科学发展理论看,追求不同发展特色、不同文化特点构成的和谐发展,是更高层次的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基于各地的人文背景、区域文化、经济基础和资源条件等的不同,各地在发展中必须扬长避短,形成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建立自己的发展特色,这种由不同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与发展特色构成的发展均衡,是一种社会和谐的均衡,是一种我们在贯彻科学发展观中所要追求的和谐发展的更高境界。
从生态文明的自身要求看,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对发展路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将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的重大任务。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各地在建设发展生态文明,由于工业发展基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组织推进能力的差异,必然导致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上的差异。因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能追求一刀切的发展,只能在承认工业化发展差距的前提下,鼓励追求特色发展,以特色发展和比较优势,弥补区域发展的差距,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和谐推进。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看,各地实践有先后,认识有差异。进程有快慢。从我省多年来的实践看,在现有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建设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走出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实现浙江生态文明的率先发展。是非常有价值的,也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认为,从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自然资源环境等省情特点出发,努力建设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是推进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发展转型升级的目标任务,也是再创我省新一轮发展优势的重要保障。
建设良好生态是我省 长期不懈的发展追求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人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实践中逐渐认识、逐步深化的。从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际看,浙江较早认识到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较早树立起生态发展的理念并进行了积极探索。较鲜明地提出了生态建设的目标要求,较有力地采取了推进生态建设的种种举措。我省长期不懈的实践追求。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一是较早树立起生态发展的理念。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以农村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建设热潮的掀起。我省工业污染问题开始凸显。省委省政府敏锐地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引导全省上下树立关心生态、重视生态的发展理念。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对当前和长远都是一个严重的祸害”。到80年代中期,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到90年代中后期,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浙江秀美山川”,要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生态经济。”进入本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再次发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强音,提出建设“绿色浙江”的发展理念,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发展思路。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与影响下。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意识,已在浙江大地深深扎根。
二是较早确立了生态发展的战略。浙江省委省政府一直重视从发展战略决策的高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02年6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绿色浙江”的发展战略。同年12月。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又作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决策,制定了生态省建设纲要,明确了生态省建设的奋斗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此前,在浙江省“八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淘汰消耗高、性能差、污染严重的落后产品,把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作为技术改造的重点。浙江省“九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三同步方针。要求有效遏制自然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2003年制定出台的“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建设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战略思路的明确,有力地提升了浙江经济的发展层次,清晰了发展导向。
三是积极采取了多种举措。针对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特点与不同要求,省委省政府注重采取有效举措,推进生态建设。在上世纪80、90年代。我省采取强硬措施推进技术更新改造,淘汰消耗高、性能差、污染严重的落后产品。关停一批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到2002年末全省限期治理了8264个污染源,依法关停污染严重企业2567家,全省2.2万个工业污染源治理达标率为99.8%。同时。在全省全面推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从制度建设上为推进生态省建设提供有力保障。2008年下半年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省委省政府依然旗帜鲜明地提出:环境保护的“硬杠杠”不能宽,节能减排的“紧箍咒”不能松。规定对选址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不符合产业政策等要求的项目,实施禁批制度,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初步 形成了一些发展特色
在长期锲而不舍的推进生态建设中,浙江人民的努力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全省的森林覆盖率、空气、水质等多项环境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抵御市场风浪的能力大大增强。更重要的。是我省在实践中,结合浙江的省情实际,初步探索形成了若干有浙江特点的生态建设方法路径。
抓住浙江山地众多的特点,率先从绿化美化浙江突破。针对浙江国土70%是山地。一些地方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严重,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的实际,早在上世纪80年代,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浙江”的要求,组织动员全省上下大规模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的绿化美化浙江活动。至1994年,全省实现了消灭荒山目标。从1989年至2009年的20年中,我省森林覆盖率由42.6%上升到57.4%(按国家统一口径,不计灌木林),全省有43个市县区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命名。累计创建
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38个,省级生态乡镇648个,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03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5个。跃居全国前列。
抓住浙江缺少资源能源的特点,率先培育发展节能环保经济。针对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能源资源主要依赖于省外、且工业用能占了全部能源消耗75%的实际,省委省政府一直强调,要坚持在节能降耗中加快经济发展。截止2009年底,我省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17.3%,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7540万吨。我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为1.11吨标准煤,远低于全国2.05吨的平均水平。同时,我省一直高度重视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自1997年以来。我省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2%,,比全国同期高出8个百分点,目前全省环保产业拥有单位1500多家,环保产业收入总额位居全国第二。
抓住浙江发展空间不足的特点,率先推进集约集群发展。针对我省人多地少、基本农田保护率高、可供建设用地资源十分有限的实际,省委省政府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十分重视集聚集约发展,注意引导块状产业园区化、集群化发展。通过共同构筑技术创新平台,促进产业集群技术进步、产品升级、产业创新与产业融合。通过共同建设基础设施,加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目前,在全省超过10亿元产值的312个块状产业中,已有一批通过集中整治实现了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如长兴县的蓄电池产业。经过集中调整,产品升级为附加值较高的高档产品,企业数量减少2/3,去年产值达到103亿元。占据了全国同类产品的半壁江山。又如上虞市的杭州湾精细化工园,通过整体改造提升。去年工业产值比2005年增加了1.5倍,而COD排放强度则比2005年下降了63.6%。
抓住生态建设需要锲而不舍长期努力的特点,率先推进治标与治本结合。针对我省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一些突出矛盾,采取出重手进行突击整治的同时,我省较早地抓住了生态建设的突出环节,采取多项综合配套改革措施,注重生态建设的整体协调推进。2004年起,我省开展了一场历时3年的针对全省水系、11个重点区域的“811”环境污染系统整治行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我省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工作力度。在继续推进生态省建设、扎实推进第二轮“811”行动的同时,着手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通过全省上下坚持不懈的努力。浙江环境质量得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以上的实践探索,为今后建设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进一步构筑有浙江 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
省委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要把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进一步建设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构筑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是确保浙江在未来继续保持率先发展优势,确立在全国领先发展地位的关键。
明确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要求。在未来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上,既要充分体现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中心,以建设优美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推进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强生态文化为支撑,努力开辟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共性要求,又要努力凸显具有浙江的浓厚地域特点、丰富省情特色和鲜明文化特征。充分体现浙江人民基于本省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传统走出来的富民强省之路的发展优势,努力建设有浙江特点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培育形成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化。要把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与追求人、社会、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生态文化密切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浙江精神的丰富内涵,提升浙江精神的文化品位,形成推动浙江进一步发展的强大价值取向,构筑有浙江特色的生态文化。通过加强浸入浙江精神的生态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浙江文化软实力,为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突出浙江生态经济的结构优化。加快发展壮大生态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心任务。结合省情实际,优化生态经济结构,是建设有浙江特色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要针对我省三大产业中服务业比重偏低的实际。加快发展旅游、金融、商贸、物流、创意、文化等“低碳”产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要针对我省能源资源消耗主要集中于工业经济领域的实际,加快发展环保、节能、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针对我省国土绿化好、海域面积大的优势,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型服务业和海洋产业,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蓝色经济。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使我省从目前的以高能耗、高污染和高工业经济比重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向以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蓝色经济相结合的生态型经济结构,努力形成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态经济发展格局。
做强浙江生态文明的区域特色。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发展中,我省各地已经逐步拉开了发展步伐,形成了具有本地特点的区域发展特色。在今后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各地也要依据本地的经济基础、资源禀赋、人文环境,进一步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从全省大局考虑,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在生态文明的区域功能定位上,要研究确定不同地区的区域功能重点,明确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在生态产业的规划布局上,要研究制定区域产业导向政策,培育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要注重研究各地的结构特点,努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特色。
一、在“数的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数与代数”领域主要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等内容。在这些内容中,根据数的特点和学生数感方面的实际情况,可以巧妙地开发生态文明建设的教学资源,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一课。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图文并茂的情境图。如: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2月2日世界湿地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6日世界环境日,等等。教师提问“你知道这些有意义的日子吗?”进行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让学生在绿色生态文化的熏陶下,渗透了环境保护的生态文明教育。又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一)》一课。在新授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当地水土流失的历史状况,把例题内容改编为:“1999年,河田镇土地总面积约为350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积约占45%,水土流失面积约为多少平方千米?”让学生在学习有关百分数的问题中了解家乡水土流失的历史状况,体会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二、在“图形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图形与几何”领域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移动、图形与位置等内容。根据图形特点和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程度,融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于一体,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寓教于乐。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一课。在练习环节,教师结合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目标设计如下练习:1、水土保持科技园面积121公顷,合()平方米;2、2012—2016年,长汀县强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323平方千米,合()公顷。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了解当地水土保持和环境治理的规划前景和进程,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又如,教学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二)》一课。在练习环节,教师根据当地水土保持生态园的景点分布制成一张平面示意图(为了便于学生描述,已标好了一些必要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思考:(1)公仆园区在中心区的()偏()()度方向上,距离是()米;(2)实验园区在中心区的()偏()()度方向上,距离是()米;(3)物种园区在中心区的()偏()()度方向上,距离是()米;(4)对照园区在中心区的()偏()()度方向上,距离是()米。让学生通过练习,了解当地水土保持生态园园区的合理设置,体会政府对生态园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匠心设计。
三、开发“统计与概率”领域课程资源,在“统计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包括统计表、统计图、平均数、可能性等内容。根据统计数据的特点和学生的统计观念水平,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植入数学教学中,浑然天成,能收到润物无声之功效。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课。在练习环节,可依据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的卓越成效设计如下练习:根据下列统计表设计一幅折线统计图,并思考:“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通过观察折线的变化趋势,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在统计活动中了解当地农民的收入增长情况,感受到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建设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从中受到巨大鼓舞。又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在新授环节,教师根据学校绿化工作编拟问题:“今年植树节期间,我校五(1)中队种了28棵树,五(2)中队种了26棵树,五(3)中队种了25棵树,五(4)中队种了33棵树,平均每个中队种植了多少棵树?”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相机进行植树造林、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的生态文明教育。
四、在“实践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综合与实践”领域并不是数学课程的单独一个领域,而是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这三大领域的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它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这类学习活动中,根据问题类型和特点,适当创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深刻。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实践活动:设计校园》一课。在“设计方案”这个实践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为了凸显我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办学特色,在设计校园时,应该增加一些什么?”学生热烈交流、集思广益,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应该在校园的一角修建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基地,让全体师生平时更方便接受生态文明教育。
工业时代后的人类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果,我们创造了强大的工业和经济体系,人们的物质水平飞速增长,但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是:空气污染、水土流失、林业面积骤减等等。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对地球的绿色健康都负有责任,而新闻工作者因其职业特点,更应主动的担负起传播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义务。
一、通过传统纸质媒体传播生态文明意识
1、以报刊、杂志作为传播载体
印刷术的成熟使得报纸成为曾经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报纸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发行数量直线上升,新闻学的一个新的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宣告到来。虽然如今新的传播形式对传统的报纸、报刊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但权威的老牌报社以其强大的公信力、严谨的态度和深刻的文化思想仍然留住了大量的受众。
报纸具有发行量大、传播面广的优势,不管是繁华的市中心还是偏远的乡镇都能看到当期报纸售卖,而且报纸不受电力和信号的影响,可以随时随地阅读,不被任何不确定因素所困扰。在宣传生态文明意识的时候,应尽量选择权威性高、发行量大、受众面广的报纸期刊与之合作;在排版上,占用主要版面直接刊文宣传似乎并不是好的选择,因为受众购买报纸的目的在于获取新闻资讯,所以可以放在靠后的版面。
[1]在不影响报刊发行的基础上,可以选择通过以下方法宣传生态文明意识:方法一:将生态文明的意识融合到与之相关的新闻内容中,用醒目的字体写出一句总结性的语句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方法二:插入环境污染的照片,选取最具震撼力的照片刊登,用醒目且吸引人眼球的少量文字阐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方法三:充分利用报纸的中缝区域,用简短的文字宣传生态文明意识,字体最好放大到刚好占满整个中缝。
2、利用平面广告的传播媒介进行宣传
说到新闻就不得不提起广告,作为新闻出现后的附带产物,广告对新闻的盈利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媒体形式。平面广告的传播媒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车站、公交车的外部和内部、写字楼的大型广告牌、路灯杆上的广告牌等都是平面广告的载体。
因此可以以公益广告的形式,略微占用一点点平面广告的媒介资源,将生态文明意识贴在大街小巷的广告牌上,这样,不管是正在干什么的人,只要一出门,就很有可能接收到生态文明意识的相关讯息,虽然没有人会主动关注这一讯息,但是就如同满街的广告一样,看的多了自然就记住了。
用这种方法传播生态文明意识的一个显著好处就是,它能根植于受众的潜意识里,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个人,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唯一的问题是,它不同于报纸,建设一个平面广告媒介需要耗费较多资源(资金及有限的空间),这种方法会产生不太容易被接受的高额成本。
二、通过光影、电波媒体传播生态文明意识
1、以广播电台作为传播载体
广播主要通过无线电波传送声音信息,其受众广泛、传播迅速、功能多样、感染力强的特点使之相比于纸质媒体具有明显优势,广播能够随时将新鲜的新闻资讯出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广播的接收形式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现在已经不需要功能单一的收音机了,手机、车载广播甚至掌上游戏机都具备了接收电波信号的功能。
鉴于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性,[2]可以开设一个专题栏目介绍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这档栏目最好安排在交通或者养生频道中,因为这两类频道拥有广播媒介中最广泛的受众:司机和老人。
根据不同的频道选择不同的风格进行栏目制作,能够更好的为受众所接受;选择收听人数尽可能多的时段播放,能够更广泛的宣传生态文明意识;一天多次播放该栏目,既能“捕捉”到“漏网之鱼”,还能强化听众的印象。
2、以电视作为传播载体
电视是如今重要的新闻传播道具,它和广播一样具有单向接收的特性,但它比广播多了影响信息的传播能力。电视利用人眼的视觉残留效应,显现一帧帧渐变的静止图像,组成视觉上的活动图像,是所有媒介中最具魅力、最具表达力、最完善的传播方式。
环保工作者可以根据电视传播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例如开设专题栏目详细讲解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性,用通俗简洁的语言阐述如何培养生态文明意识,最好能够图文并茂,或者用动漫特效的形式结合语言呈现出来,保证老少皆宜;
再例如反复播出不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反面教材,将各种由于环境污染造成不良后果的实例展示出来,着重表现生活在被破坏环境下的居民的健康状况,以此惊醒电视机前的观众;还可以以广告或者短语的形式播放出来,生动明了地讲解生态文明意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引导,让观众都能欣然接受生态文明意识。要充分利用好电视受众极大的广泛性(几乎任何社会阶层和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会看电视),大力宣导生态文明意识。
3、以街头的大银幕作为传播载体
如今是个高度城市化的时代,有些城市的主要街口会有一个巨大的LED屏幕,它们主要被用来播放广告或新闻,以便让走在大街上的人也能立即观看到最新资讯。在街头的LED显示屏上播放生态文明意识栏目有一个独到的好处:如果你走在路上,正要购买用一次性塑料袋包装的商品,这时播放一段宣传生态文明意识的视频,一定会对你购买一次性塑料袋包装的商品的主观意愿产生影响,这样就达到了让广大受众接受生态文明意识的目的。
当然,除此之外,大型LED屏幕也具有同电视一样的传播特性,它能起到和电视传播差不多的效果,但有一点要注意,在这种载体上播放的视频,尽量不要追求细腻的声音效果和复杂的语言讲解,因为街上的人最多边走边看,很少有人会停下来仔细看完。
三、通过网络媒体传播生态文明意识1、以计算机为终端进行传播
随着计算机科技的普及,人们通过电脑和网络接收信息的速度和数量越来越惊人。把这一新兴媒介高效利用起来是很有必要的,通过网页、客户端推送生态文明意识的短消息,人们只要打开电脑就能接收到生态文明意识的宣传短语。
互联网传播生态文明的巨大优势在于,它不用像电视那样只能在某些时间段播放,也不用像报纸那样只能在某些版块,互联网可以随时推送生态文明意识的宣导内容,几乎不会受到限制。除了直接推送相关内容,还可以利用电脑的娱乐功能,用类似于植入广告的方式插入生态文明意识的内容,比如影音播放器、电脑游戏、各种客户端等等,让人们在上网的时候总能接收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资讯。
2、以手机为终端进行传播
手机科技的发展对人们的上网习惯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真正做到了任何时候,只要不关闭手机,就可以接收到最新的新闻资讯。现在的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也是惊人的,除了吃饭、睡觉,手机就几乎没离开过自己的手。
试想一下,在这种媒介上宣传生态文明意识,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力,能传播给多少受众。新闻讲求新近、快速,生态文明也可以学习新闻的特点,并且有效利用好手机传播信息的广泛与快速,[3]经常更新环保资讯:哪里成为了生态示范基地,哪里的生态环境因为被破坏而濒临崩溃,有多少人正在受到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等等。现在智能手机大量的应用软件更是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利用微博、微信、QQ等社交软件,能更廉价、更广泛的把生态文明意识传播出去。
四、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播生态文明意识
新闻传播最早的也是一直以来最常用的形式就是最简单的口口相传,几乎所有人都做过这样的事:当你接收到一则新闻之后,你会把这则新闻说给其他还没有接收到这则新闻的人听。口口相传一般发生在认识的人之间,用自身的发声系统把要表达的意思传递给别人,别小看它,有些时候,口口相传甚至能引起不小的轰动,产生巨大影响力。
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播生态文明意识,可以采用这样的途径:已经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人将环境保护意识宣传给自己认识的每一个人;环保工作者上街采访路人,并根据不同的回答作不同的宣导;生态文明建设者以游行或者演讲的形式宣传生态文明意识。
也许口口相传不能最快、最广泛的传达给受众,但口头语言比文字的优势在于通俗易懂和能够随机应变,其它所有的媒介,受众都只能被动接收信息,只有口口相传,受众可以提问、质疑、详细询问,使传播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性达到最高。
五、结语
生态文明意识对于建设现代文明社会至关重要,眼光要放长远,多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考虑。要想让生态文明意识深入千家万户,需要高效的传播方式,而这正是新闻工作者的优势。以新闻学的视域探讨如何进行生态文明意识传播,充分利用新闻传播在媒介上的资源优势,更快、更广地把生态文明意识传播出去,维护生态稳定,保护我们的生存空间,为建设美丽、和谐的人类社会增添更多力量。
生态文明和稳态经济
第二次启蒙呼唤一种后现代经济
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构建与实践路径选择——第五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综述
国际航运海盗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志愿者的管理优化研究
地震后灾民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中国经济崛起对东盟的机遇与挑战
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
我国低碳绿色港口目标系统构成分析
完善燃油税改革的探讨
基于系统动力学视角的煤炭产业链自组织演化过程与仿真——以淮北矿业集团为例
大学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的系统构建
“媒介”、“媒体”及其延伸概念的辨析与规范
宋代小报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探析
“失明”与“黑白民间”——帕慕克的视觉策略对当代视觉美学的启示
电影视觉空间美学形态的演进
“客观性”与科学本体论
科技哲学视阈中的幸福
论G.E.摩尔的自然主义的谬误
陈漓公共艺术作品选登
生态文明的未来:马克思和无为生态
生态文明呼唤一种富有人文情怀的后现代科学
放大的人类中心尺度:从实践美学看生态观念
生态危机与社会主义的构建——生态学的视域分析
论后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原理及集群决策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体育文化的认同危机与重构
欧盟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借鉴和启示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移动商务客户管理策略研究
智力资本三维提升组织绩效的路径与机理分析
工作要求对研发人员创新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工作情感为中介变量
《新资本协议》再思考:质疑、辨析与改革前瞻
《鹿特丹规则》对提单制度的影响
论我国公共信任期待下的立法听证制度
“比较热”下的冷沉思——中西比较法在法律史研究中运用状况之评析
社会责任传播模型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
网络民意促进我国公共治理模式的变革
新农村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与路径选择
新生代无地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探析
陈彬室内设计作品
治理语义的“食品安全文明”——风险社会的视界
转型风险社会的特点及风险控制
我们可以在何种意义上谈论生态文明
人类文明的延续与升华
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生态与文明——生态文明的含义
法治对文明转型的回应
民国的发展路径及其启示
《观察》周刊指摘美国的几个维度
康有为和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异同及启示
国家间博弈中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探析
关于教育在发展生产力中作用的思想
境外打击海盗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航运反垄断豁免管制机构和豁免程序
间接正犯若干问题探讨
我国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评析
(一)生态文明建设为低碳经济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传统工业文明的特点主要是掠夺和征服自然,带来严重的损害和破坏。然而,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提高人类对人地关系的反馈感知,并积极寻求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此外,建设生态文明可以促进整个社会更多地关注环境质量,为共同努力发展低碳经济奠定思想基础。
(二)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提升低碳经济资本效率
发展生态文明不仅反映人们关注环境建设及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也主张多样化资源的发展性存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使用。对于一种资源,低碳经济资本投资也应该是有效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有关部门和企业加强节约意识,最终促进低碳经济的资本利用效率增长。
(三)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提高低碳经济的竞争力
通过发展生态文明综合战略,注重技术创新将转型为关注绿色因子。一直以来,中国主要依靠引进技术,导致积极有效的竞争力减弱和环境保护趋于不利。结合中央政府的自主创新战略,目前我们需要大力开展低碳技术的自主研究和开发。只有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情况下,中国才能增大低碳经济竞争力的潜力。
(四)建设生态文明可以唤起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不仅是企业,金融机构也应遵循市场规律,它的职责同样应当是建设生态文明。除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外,企业和金融机构也应当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它要求企业和金融机构要实现一定的社会责任,尤其是环境责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增加在低碳经济上的投资,显然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
二、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建议
发展中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部门整合资源,协调工作,如共同制定开发计划,宣传教育的政策措施和系统安全方案等。此外,积极协调软件和硬件的建设对实现生态文明的快速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编制《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和《实施方案》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生态水平对中国的文明建设是必要的,然而,我们认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规划和更详细的实施方案的实施是加强巩固生态文明的根本。因此我们建议有关部门组织编写《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和《实施方案》。
(二)充分利用媒体的大众传播功能加强生态文明观宣传
作为社会舆论的引导,媒体需要把普及生态知识、推广生态文化为己任,成为传播生态文明观的主流平台。首先,媒体需要与环保部门合作,他们可以成立通信联合会议。第二,媒体应当积极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意义,主要思路和实施步骤,以及达到生态文明基本要求的多种途径。第三,媒体需要扮演生态文明建设信息交换媒介的角色。媒体应该传达政府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决策和部署,并同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馈广大人民的建议。
(三)充分利用社会科学学术组织探讨和研发的能力
生态文明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学术组织应该开展生态文明研究。我们建议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大量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并和相关的学术机构积极组织生态文明问题的学术研究。当实施生态文明获得一定成就后,要逐步推广生态文明的成果,鼓励相关机构———学校,企业和社区能够采纳这些成果,这样他们可以起到引导各级管理人员的决策行为,培养大众生态意识的作用。
(四)建立政府企业合作平台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企业合作,还要由政府部门引导。其他社会力量缺乏一定的政治和经济资源,而政府部门则具备这个独特的优势,因此政府部门必然需肩负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任务。作为国民经济的微观结构,企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分子,尽管要追求利润,但在社会责任的驱动下,企业要与政府部门联合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任务。我们提出建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使其在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杠杆的作用。
(五)建立生态文明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绿色技术着重介绍环境因素,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实现环境保护,实现企业价值。没有绿色技术的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不可能产生理想的效果。所以我们建议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下的生态文明,如绿色科技人才系统,投资体系,研发体系,市场体系和资本制度等等。
(六)建立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资本的支撑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然而,虽然绿色金融的概念已经被引入中国,目前的绿色金融服务产品建设仍在起步阶段,要达到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相应的金融服务力度仍旧严重不足。为了提高生态文明的资金支持,要建立绿色金融服务系统,包括绿色信贷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系统,分散、发行证券和绿色技术支持的制导系统;绿色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机构则主要针对绿色节能产业等。
(七)将生态文明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我们建议将生态文明指标纳入绩效评估系统,根据政府部门的特点,评价他们对生态文明的贡献。评估体系包括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经济,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具体措施和工作成果等等。要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建立实施惩罚政府部门的严重失职行为的制度,并要奖励那些做出了突出贡献的部门。总之,建立生态文明指标性能评价系统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
(八)加强生态文明的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