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084-02
一、闽东留守儿童概述
1.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受研究的客观因素,大多数学者将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均外出务工,而由爷爷奶奶或亲戚代为照顾的儿童。本文研究的农村留守儿童首先是农民工的子女,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由父母的一方或亲友等监护人抚养照顾的儿童。
2.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留守儿童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各方教育工作者多采用个别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结合所得数据对留守儿童的情感、心理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及切实可行的建议。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发达国家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不突出,欧洲多国对于公民的权利保障方面可以说是令人生羡,政府会有大量的资金专门扶持这些群体,相关的法律、规定也十分有力度。
二、闽东农村留守儿童所存在的教育问题
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受到经济的局限等因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了广泛注意。基于以上的情况,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宁德市蕉城区福洋村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
1.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指导及成绩问题。由于监护人的监管不力造成留守儿童学习滞后,不少留守儿童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不好、不能完成家庭作业、逃学和辍学等情况时有发生。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纯文盲占了63%,文化水平堪忧,监护人不能很好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上的指导和教育。研究数据表明,留守儿童成绩差的占了78%,而成绩优秀的仅占18%。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并不乐观,这和留守儿童缺乏学习上的指导有很大的关联。
2.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行问题。陆士祯等认为,农村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生活和教育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危机:儿童在健康、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权益受到侵犯的事件屡有发生,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失。小学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大多数监护人对于他们的行为表现并不过于关注,留守儿童多出现组织斗殴、抽烟、偷窃,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在一些地区,这类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占到全部案件的35%以上。
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父母与留守儿童长期分隔两地,父母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归结起来有:由于亲情需要不能满足所引发的情绪问题;由于内心的不平衡而出现的交往问题;由于缺乏心理支持而出现的自卑心理;由无奈的反抗所导致的逆反心理;等等。据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冷漠的竟高达60%,而孤僻的也占到了10%(详见表2)“一项历时5年的跟踪调查表明,农村孩子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比例高达19.8%,远高于城市孩子的8%。”访谈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发现,他们时常与监护人顶嘴,脾气异常暴躁。
4.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多为粗放型,监护人安全教育意识薄弱,导致留守儿童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三、闽东农村留守儿童与国内其他地区留守儿童的共同点
1.心理负面效应。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教育管理能力不足。逐渐的,胆小、自卑、冷漠都成了他们的代名词。
2.学校及师资力量薄弱。农村的学校条件有限,无专门的心理课程和心理教师,对于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等教育力度都不够。
3.道德品行方面。留守儿童的自制力和判断力均不高,基于这种情况,在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更是导致了留守儿童犯罪的严重后果。
1.生活管教的差异。闽东农村留守儿童看护人文化素质低下,缺乏指导学习的能力,有的甚至放任留守儿童沉迷虚拟网络世界,致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除此之外,他们也不像非留守儿童的家长那般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一系列的原因间接导致部分留守儿童逃学,从而成绩下降。
2.学习条件的差异。教育的重要性在这个社会越发体现出来,但均衡教育却难以实现。非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尽量把孩子送往师资力量雄厚、设备齐全的地区进行学习;而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在当地农村的小学就近上学,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缺乏,学习条件艰苦。基础教育没有打好对留守儿童来说是不公平且无法弥补的。
五、闽东留守儿童教育建议
基于国外的研究手法对闽东地区情况调查提出策略及建议。
(一)加强政府的管理
政府作为一个强有力的主体应加大力度从以下几点进行实施管理。
1.完善政策,加大保障力度。政府应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对已有的政策、法规如《未成年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进行完善,增强可操作性和实施性。
2.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皮亚杰曾在研究了“个体的认识发展”之后指出儿童的主要认知方式是具体形象思维,主要靠感觉和模仿来认识整个世界,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政府要加大力度整顿社会风气,抓住任何的契机给留守儿童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二)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留守儿童常年生活的居所,对留守儿童起到生活指导、受教育的作用。父母的外出务工使留守儿童缺少了亲情的滋养,加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素质等差异,自身也缺乏相应的教育知识和能力,这无疑让留守儿童失去了健康成长的保障。
1.慎重选择监护人并加强对监护人的教育。监护人的教育关系到留守儿童的生活、品德养成等各个方面,因此监护人要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监护人要做到严而有爱,还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辅导学习,其次要具备责任感,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行为和身心变化,充当桥梁,加强对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让留守儿童感受父母的爱。
2.加强与子女的沟通。父母与子女的亲情关系不可代替。留守儿童在学校里易遭到嘲笑,这对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久而久之,缺乏家长的疏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就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父母应采取多种方式密切联系留守儿童,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多给予肯定和赞赏,让留守儿童找到爱的归属感。
(三)发挥学校作用,加强指导和关怀
在农村,应该利用农村学校现有的教育基础,有针对性地扩展学校教育的功能,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的“缺位”,实现学校教育的“补位”。学校要充分发挥好自己的教育和管理作用。
1.转变教育理念,倾入师爱。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导致各个学校之间出现了成绩效益的攀比,为此,教师容易出现对待上的差异。因此,新时代的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质量。另外,要加大校内的教师关怀力度并多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游戏和活动中让留守儿童感受来自同伴和教师的关爱。
2.引导留守儿童实现自我管理教育。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相比较于非留守儿童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因事件的冲击易产生暴怒、自卑等心理问题。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独立性成了严峻性的问题,因此,实现对留守儿童自身的管理具有一定意义。教师要帮助留守儿童充分、较为准确地认识自己,引导留守儿童在必要时进行自我管理教育,实现对自己的监督控制。
六、结语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十分突出,同样身为祖国未来的希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的协同合作,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爱和关注,共同缔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秀英.农村“留守儿童”调查与思考[J].中国妇运,2004,(10).
[2]陆士祯.预防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滑坡[N].人民日报,2004-05-18.
[3]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研究,2005,(7).
[4]吴承红,蔡澄,邰启扬.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教育探索,2005,(1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成才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其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外出务工而留在农村户籍所在地接受养育,缺失父教、母教甚至父母教育均缺失或基本缺失的未成年人。
当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其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有着及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因此,教师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使他们真正成才。
一、缺失良好的家庭教育
“养不教,父之过。”这些孩子留在家里,很少感受到来自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这种爱的归属感的缺失,对儿童以后的身心发展存在严重的影响。据此,一些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例如这些孩子由于“情感饥饿”,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等。由于其他监护人总是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出于同情或可怜,对孩子溺爱娇惯,事事由着孩子,放任自流,对孩子的思想教育、道德人格、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等很少顾及。
二、缺失密切的“家校”配合
学习上因为只有教师单方面的教育,学校很难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里改变学生的习惯和意识,有的家长甚至不知道孩子的班级和班主任的名字,更谈不上参加学校举行的家长会,不了解时下孩子的学习状况,所以孩子学习差,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孩子在回家的路上如同迷路的羔羊,呼唤爱的到来。下一代的教育问题,直接影响着新农村的建设,影响着农村人口素质的高低,影响着社会主义的建设。可爱的一群孩子,少了嘘寒问暖,少了言行引导,少了思想熏陶,少了表扬鼓励,所以,他们的教育问题发人深思。
三、缺失有效的社会管理
这些未成年的孩子,远离父母亲的谆谆教诲,虽然有许多针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但是实施起来难,尤其是留守儿童,很难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这些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会出现自制力差、自卑心理强、性格孤僻内向、生活检验欠缺、涉世不深、自律能力差、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如果这样的孩子遇到坏人的不良诱惑与影响,往往一呼即应、一拍即合,共同作案甚至团伙作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为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建议应采取以下策略:
(1)家庭教育不可少,父母责任不可减。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职。再苦再累也不能苦孩子,父母如果没有远大的眼光和理想,把孩子留在家里,急功近利,打工挣钱,不考虑下一代的教育问题,的确让人担忧。要是孩子没人管学坏了,一切就都迟了。所以,父母至少要有一个经常留在孩子身边,教育孩子、照顾孩子,这是父母的责任,也是义务,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别人很难代替。
(2)学校教育不可无,因材施教很关键。目前,有的家长为了自己的方便,让学生辍学,随自己打工。因此,学校要宣传《九年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确保孩子能正常接受教育。
首先,学校要完善小学生住宿条件,建立寄宿制,由专人照顾,确保孩子的安全。同时要给农村留守儿童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环境,并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让孩子感觉学校就是自己温暖的“家”。
其次,学校教育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学校要注重教育方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更多的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并常抓不懈。而且要注重情感道德、思想品质的培养,教育他们诚实守信,理解父母,鼓励他们和别人交往,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融入到班集体中。教师要经常和这些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确保他们健康成长。
第三,教师可以不定期的家访,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了解留守儿童的发展情况,探讨留守儿童教育策略,并建立留守儿童教育档案袋,定期与学生家长电话交流。
(3)在城市专门设立九年义务制学校,以便留守儿童读书。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城市建设不可以没有农民工,国家建设不可以没有好孩子。可他们把孩子留在家中,心里也十分牵挂,无心工作,孩子也无人管教。如果孩子在他们身边该有多好啊,所以在城市建立九年义务制学校,免除一些收费,让农村留守学生随父母在城里读书,这样他们就可以安心地打工,孩子可以快乐地学习成长,接受更好的教育,两全其美。
总之,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不管是父母,学校还是社会,要切实抓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使他们真正成才。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吴丽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J].重庆
工商大学学报,2009(1).
[2]何智明,杜学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成因及对策[J].边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因此许多儿童因缺少直接的监护人而成为“留守儿童”。在家庭方面“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而农村的教育教学条件又非常地有限,留守儿童出现的种种教育问题也应运而生。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现状
我曾所在的小学有六个年级,但只有七个老师,全校的学生总共一百多个,留守儿童占了三分之一。在学校里,除了当六年级的班主任,我还兼任辅导员,兼上整个学校的品德课,音乐课,英语课。从内心上,我从由刚开始的无所适从转变为接受他们,甚至喜欢他们。但是在和他们的相处中也发现了问题。
一、“留守”造就了他们孤僻的个性和责任感的脱离
那是六年级的一次班会课。由于班级简陋,墙壁的隔音效果不好,下课经常有那么几个好玩的同学在班级里喧闹,影响到隔壁办公室老师批改作业,几个老师频频有意见。于是,我想用班会课的机会跟他们好好沟通交流趁机引导教育。我觉得这只是个小问题,我们之间的交流应该不会有什么阻碍。于是,我严厉地批评了几个平时喜欢吵闹的同学,我觉得应该就事论事,让他们有明确的是非观。没想到这不经意的严厉却让自己莫名地委屈。受批评的孩子虽然没有言语上的反抗,但取而代之的是不屑眼神,似乎他们知道自己错了但是却和自己无关。班级的其他的孩子有的也表现得很不以为然,有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然,有的甚至冒出了几声嘲笑。当时,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这和我想象中那种农村孩子淳朴的单纯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我开始反复地思考:“他们的这种行为是对我的挑衅,还是对同学的冷漠?我应该怎样从思想上去引导他们,怎样去对待以后的教学?”这一连串的困扰让我这个班主任不知所措,看来情感教育势在必行。后来,我对这些孩子的家庭背景进行了更为细致的了解,他们就是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课后,我都会和他们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交流,我发现其实他们对于外界的态度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敌对,他们的本质还是善良的,只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们不懂得怎样去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单纯地认为对于不好的事物和行为,他们应该做的是鄙视和嘲笑,自身也缺乏对于犯错的责任感,更不用提班级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了。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但为维持生计而背井离乡打工的他们又奈何呢?作为学校,作为老师,我们又能做什么?又该怎样去做?要培养他们的心理、人格和行为习惯是很大的一个工程,这并不是简单的一朝一夕,一招一式可以完成的,更何况他们所处的是这样一个教师队伍薄弱,教育设施简陋的教育环境!
二、“留守”无法让他们有足够的营养来支撑他们的脑力劳动
可以说,不可改变的农村环境让这些留守儿童们对于外界缺乏认识和理解,但他们勤劳,淳朴的美德却仍让人有一种朴实的温暖。这也是我和他们接触以来,体会比较深的。有部分的孩子在课堂提笔如千金重,在劳动课上却能够拿着锄头潇洒挥汗,有的孩子在作文课的方块格里半天仍空白一片,而却能提着沉甸甸的簸箕不停来来回回,在劳动课上填写自己满意的答卷。他们能够娴熟地完成操场的拔草任务,不废吹灰之力。看着他们一个个瘦弱的身影,让我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指挥者都感到汗颜。这就是所谓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由于大部分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得帮着爷爷奶奶干家务活和农活,吃得也是很简单,有时就仅仅是一顿稀粥,一个白馒头,有的甚至一天就只吃两顿。他们穿得很朴素,他们的衣服总可以看到岁月留下的痕迹。他们的学习成绩大体属于中等水平,我很用心地上课,但是不给他们压力,因为我理解什么叫“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他们认真了,努力了就行。城里的孩子谈营养,谈休息,谈锻炼,对于农村的孩子或许这只是些抽象的词语和不可理解的愿望罢了!
三、“留守”让他们的心理变得敏感与脆弱
留守的孩子最盼望的就是逢年过节,因为可以见到他们外出打工的父母,可以享受到不用做家务,干农活的待遇,他们最为期待的是亲情的回归!记得在一次品德课上,我让三年级的同学在纸张上写上最想对父母说的话时,有部分的同学遮遮掩掩的,唯恐其他孩子看到他们的心声。其实他们的内心是含蓄的,在从小就缺少父母亲情的环境下,他们学着对同龄人掩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孩子毕竟是孩子,或许,只有长辈的关心,爱护才能够让他们产生信任感,让他们有道出自己想法的意愿。在那一叠大大小小写满心愿的纸条中,有的孩子这样写道:“爸妈,我知道你们在外面打工很辛苦,但是我还是希望你们能回到我身边,我会好好读书,长大帮你们挣钱。”很朴实的语言,却真实地写出了大部分孩子的心声。但是大一点的孩子却有自己不一样的想法,有个六年级的孩子告诉我,他城里打工的父母想把他接到他们身边,但是他不想去,他更想跟生活多年的爷爷奶奶住在乡下。我问他为什么,他沉默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后说了句,“我想快点长大”。亲情的选择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如此沉重,或许他觉得只有长大了才更有能力去承受!
关键词:留守儿童;隔代监护;教育问题
一、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习受父母外出影响大,成绩普遍偏低。西部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农民们迫于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而城市昂贵的学费、择校费和户籍限制令众多农村农民望而却步,农民们只能把孩子留在农村上学。儿童期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强,很多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初期由于思念父母,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心理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离开,在一个时期(大多数为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学习上变得消沉,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太好。二是学习成绩难以提高。接受调查的留守儿童在班上的学习成绩处于一般、较差的63%。学生们将“学习无人辅导”列为造成自己学习成绩偏低的第一要素,有7.1%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2.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缺乏心理支持导制自卑。自卑心理产生源于人际间的比较。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朝夕与父母相伴,有人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却没有,相比之下必然会感到失落和自卑。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存在。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难以改变,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和泛化,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3.日常行为缺乏自律。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管理不到位,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只要不犯大错,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采取认可态度。孩子的生活、学习无人督促,造成行为偏差。许多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监护人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
4.安全得不到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力的有效的监管,易产生安全问题。其一,由于得不到亲情照顾而产生安全问题,特别是人身安全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均比较差,加之他们一般是隔代抚养,抚养人的文化程度又往往偏低,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疾病预防意识淡薄,因此,常常会出现有病不能及时就医的现象。其二,受到人身伤害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其三,自己行为失控,伤害别人,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5.青春期性教育基本缺失。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从而不能够正常地接受有关青春期性方面的亲子教育,相对于有父母在家的非留守儿童而言,他们的青春期性教育基本缺失了。学校和监护人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青春期性教育过程中并未起到主导作用。获取性信息的主要渠道为网络、报刊、杂志、光盘等,但这些渠道的内容良莠并存,很多不健康的、的内容使心理上还不成熟的农村留守儿童很难辨别是与非,消极的因素会潜移默化地把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引向歧途,好奇和扭曲的心理会使他们应用不正当的手段窥探性的奥秘。
二、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功能弱化。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任期最长的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无人替代的。由于父母远在外乡,留守儿童不但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而普遍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学习长期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导致留守儿童放任自流、辍学厌学、成绩偏差、心理生理发育失衡、德智体发展滞后等等。
2.农村学校缺乏科学育人的理念。一是学校办学条件差。尽管我国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二是学校管理措施不力。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是近年来才出现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的学校虽然制订了一些相关管理措施,但缺乏有效的监督执行,给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留下许多隐患。
3.农村社区教育资源缺乏。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目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设施比较落后,与城市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一方面传统农村社区的社会化功能特别是文化传承功能减弱,社区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旁观者。另一方面农村社区组织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村干部认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是农民工自己家的私事,家长外出务工,自然要先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好。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1.家长要承担起教子之责任,加强亲子互动,延续缺失的情感教育。家庭在儿童社会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就要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加强对孩子教养的认识程度,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教养行为,避免家庭结构缺损和社会不良倾向对自己教养方式的影响,以保证留守儿童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外出打工的父母尽可能调整好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
2.学校应针对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教育人类学指出,传统教育学空洞无力的关键是把教育简单化,忽视了教育的复杂文化背景。同样,教师在教育上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文化背景。留守儿童是在家庭教育缺失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因此,应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文化背景,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
3.定期举办针对留守儿童的代养家长学校或举行代养家长见面会,建立良好的学校―家长沟通机制。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对家庭缺少依恋感,排斥家庭在教育中的指导和干预,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他们与家庭中代养人之间的代沟和以此而形成心理隔阂。父母外出以后,大多数留守儿童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为看管。代际价值观和心理上的隔阂使留守儿童无法认同祖辈的教育方式和所传递的价值观念,从而使家庭的道德教育处于缺席的状态。定期举办短期的家长学校可以改进留守儿童代养人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同时,学校必须运用有效乃至强制手段,建立学校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机制。
4.建立农村社区儿童青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增强和发挥农村社区教育的作用。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社区共同的责任。但是,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没有相关的儿童青少年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目前社区在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和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微乎其微。建立农村社区教育监护体系,由基层社区、学校等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派出所等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它在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将会长期存在,其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参考文献:
[1]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何锡章,黄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5]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M].周晓红,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关键词:留守儿童;体育教育;农村;现状
以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调研对象涉及潍坊市昌乐县红河镇的所有小学在读一年级到六年级的留守儿童。通过本次调查做分析如下。
1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1.1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
调查发现,父母远离家乡外出打工造成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导致不少孩子的情感变得脆弱,对衣食照料不周让孩子情感荒漠化,缺乏家庭教育导致他们缺少亲情关怀,使孩子们感到无助和孤独。其次是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的影响,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导致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得不到帮助和监督,成绩不理想。第三是孩子的生活得不到良好的照料使他们身体素质下降。综上所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1.2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
通过与被调查的农村留守儿童的访谈发现,年龄比较小的留守儿童喜欢上体育课只是因为兴趣,是觉得体育课上老师领着和同学们做游戏很好玩。年龄比较大的同学喜欢上体育课主要是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参与体育活动的价值,对体育活动能强身健体、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加深朋友间的感情、增强信心陶冶情操的作用表示赞同。通过与被调查的同学交流,得知喜欢而不参加的同学是因为存在自卑心理、没有自信。并且经常参加运动会的留守儿童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比较高,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1.3留守儿童的课外活动情况
访谈得知,农村留守儿童放学后可以参加的其他活动很少,村里更没有体育活动娱乐设施,课余体育文化和娱乐生活枯燥乏味,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更认为参加体育活动浪费时间不如帮家里干活,可见留守儿童的课外体育活动不容乐观。
2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2.1学校体育课程情况
在对调查学校的在职体育老师的走访中,发现他们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解并不深刻,认识并不全面,只是一知半解,所以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难度很大,实际操作性很低,这些方面学校并没有做出严格的规定与要求,这说明学校体育课程并没有得到重视。
2.2学校组织运动竞赛的情况
每年都举行一次春季运动会,竞赛项目比较少,并且参加运动会的学生得不到相应的鼓励、成绩好的同学得不到相应的奖励。体育课、运动会的现状都会降低儿童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的体育兴趣。因为当留守儿童对某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时,往往由于无法及时得到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以及运动中的挫败感而失去对运动锻炼的兴趣。
3留守儿童所在学校体育师资情况和场地设施情况
访谈发现,学校长期以来不重视体育场地建设,缺乏建设经费,该区体育场地及器材配备滞后,农村小学没有规范化、标准化的运动场地,体育课都是在校园闲置的空地进行,没有排球篮球场地,只有几张简易的乒乓球台,运动器材只有一些跳绳、毽子、乒乓球拍、羽毛球拍等。运动器材和运动场地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4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4.1城乡二元化结构体系及外出打工农民的弱势群体地位
建国后由于经济落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上选择了“坚持工业优先,以牺牲农业来加以发展工业”的模式遏制了农民和农村的发展。经济生活的贫困加上周围环境的影响使农村留守儿童很少参加体育锻炼。
4.2留守儿童家庭父母教育缺席,家庭体育教育功能弱化
家庭教育是人生接受教育的起点,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对孩子的成长和社会化起重要的作用。家庭体育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教育的缺失影响到他们的体育教育。这些家庭因素导致留守儿童和体育教育的直接缺失。
5建议
5.1以政府为后盾,加大资金投入,创设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
政府制定和实施全面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弱势境遇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确保留守儿童得到平等的教育权利,真正享受到体育教育的惠泽。
5.2以学校为中心,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
学校是体育教育的主要场所,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构建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新机制,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构建和谐的学校体育教育氛围。
5.3以社区为基础,分担教育责任,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活动情况
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农村社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不但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场所,也成为留守儿童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农村社区要对留守儿童教育特别关注,分担教育责任,与家庭、学校协调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东,余益兵.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2,28(5):149.